如何看待張軻獲 2017 年阿爾瓦·阿爾托獎,成為首位獲得該獎的中國建築師?

【快訊:張軻榮獲阿爾瓦·阿爾托獎】

中國建築師、標準營造建築事務所創始人張軻榮獲阿爾瓦·阿爾托獎。

阿爾瓦·阿爾托獎於1967年首次創立,並由阿爾瓦?阿爾托本人設計,他本人也是此獎項的第一位得主。該獎項授予在創新建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單位和個人。每隔3-6年為周期給建築設計上表現傑出的建築師頒獎。頒獎地點也通常定於他的家鄉韋斯屈萊的阿爾瓦·阿爾托研究會舉行。

這也是第一次有中國建築師獲得這個獎項。


首先肯定是祝賀張軻與標準營造,作為一間業內算是比較低調的事務所,此前也獲得過不少重量級大獎,包括最近獲得的阿卡汗建築獎。這次獲得阿爾瓦·阿爾托建築獎,有點意外,但也算是在情理之中。

首先看看這次的評委會的說法

在中國城市急速發展的前提下,依然堅持建築的「個體性」;在中國普遍標準化的商業主流中逆流而上實現一種不同的視角

張軻在細節和和技藝方面展現了超乎尋常的理解,即使他面對的建造環境極具挑戰性——在偏遠的村落中,當地社區甚少接觸到當代科技。」

張軻的建築因應了場地和功能的特殊性而量身定製,這不僅僅是適用於中國的理念和願景,更是與世上所有建築相通的。他當地社區的理解都體現在建築設計上,從材料到功能都保持了一致性。

在看看之前獲得的阿卡汗建築獎的獲獎詞:

歷史的複雜關係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不可迴避的議題。如何能夠在充分認知老建築價值的情況下進行發展?面對這一問題,雖然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大多數項目僅是用新老客體間的強烈對比來標榜建設的進步,但仍有其他嘗試在努力尋求更合適的策略在目前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更應該深入認知思考現存老城、建築在城市發展中的不可或缺之地位。「微雜院」兒童圖書室及藝術中心是對老建築進行改造和再利用的一個成功典範。雖然與其他城市一樣,北京有越來越多的衚衕正在被翻修和改建,但這一項目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衚衕修復項目。通過建造新結構和加入新的公共功能,「微雜院」將老年原住民的日常生活與新的兒童圖書室及藝術中心的使用很好地交合在了一起。項目在現存的建築和景觀基底上以謙遜的態度和十分縝密的思維加入新的建築結構。對建築材料十分有節制的選擇(例如磚、木頭、玻璃)和加入的新結構使得整個院落環境變得更加緊密和聚合。這一衚衕改造項目提供了老建築合理再利用的一個例子——其秉承的策略可以為個體和群體構建可持續的互惠關係,並成為一種全新的微型城市化的基本理念這種模式也可以在其他類型社區推行開展,極具潛力。

對應阿爾托獎的項目,個人認為應該就是西藏娘歐碼頭

至於阿卡汗獎 當然是在業內很火的微雜院

方案的幾個特點為現在比較熱門的舊建築改造和城市更新提供了很好的示範:

1.原有建築結構與加建部分的融合

2.居民參與設計加建部分

3.建築功能在尊重原有場地的情況下形成新的功能,豐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另外,還做了其餘兩個城市更新改造的項目。

微衚衕

共生院

這兩個方案分別探討了「在高密度的傳統衚衕空間中建造微型住房的可能性」與「在傳統衚衕格局中公共與私人共同生活的可能性」。

總的來說,標準營造的作品體現的特點,與之前普利茨克獎得主王澍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善用當地材料並構建出融入或者符合當地特色的建築,體現了設計師對環境、場地文脈的理解與尊重。另外,還表現出建築師在應對城市更新改造方面的一些創造性的策略,為解決社會性問題提出了自己的一份答案。這點也是與去年的普利茨克獎得主亞歷杭德羅·阿拉維納有相似之處。可以說,標準營造的幾個作品都與時下世界建築界的幾個重要議題與關注點有緊密的聯繫,也體現出建築師自己的實力,那麼獲得外國建築獎項的親睞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謝謝 @周鑫 邀請(`?ω?′)

說起來蠻慚愧的,當看到ArchDaily推出那篇「重磅!張軻斬獲阿爾瓦·阿爾托獎!」的時候,我既沒聽說過前者張軻,也沒聽說過後者阿爾瓦·阿爾托獎(Alvar Aalto Medal)。

這兩天在網上查了一些資料,在這裡整理整理,來和大家交流一下。

照著中國的傳統文化,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會從他所處的時代背景談起,正所謂「時勢造英雄」或「英雄造時勢」。那麼回顧張軻,或者說他的團隊——標準營造(ZAO)創建以來的前十幾二十年,日常生活中,環繞著我們的,究竟是怎樣的建築呢?

  1. 西方,尤其是(pseudo)西方古典元素的盛行

2. 照搬西方地標式建築/風格,詳見「上海泰晤士鎮」「蘇州倫敦橋」等

3. 受蘇聯(Soviet mass housing)以及住宅商品化影響的小區住宅

4. 當然,還少不了一系列農村自建房

5. 以及一些外國大師設計的地標性建築

可以看出,自二十世紀以來中國建築與傳統建築的割裂,與西方世界的隔絕,以及過去幾十年的經濟飛速增長曾經帶來的動蕩,迷茫與機遇。上述幾種現象,有值得學習的方面,也有值得反思的嘗試。那麼,於此同時,在1999年創立標準營造事務所的張軻及其合伙人又在哪裡,又在做出怎樣的嘗試呢?

德語里有個詞,叫做"zeitgeist",字面上的意思是時代精神。當這個詞運用到建築領域,就代表著一個建築,能夠將歷史上某一時期的特徵表露出來,並且具有長存於世的生命力。比如Oscar Niemeyer的巴西利亞大教堂,它是現代主義的建築,但依舊能將當時巴西的民族性反映出來,並且成為這個時代本身的一部分。

我覺得,張軻的事務所,也在嘗試著這樣的事情。

但是,不同於上圖的巴西利亞大教堂,張軻的嘗試,顯得更加柔和、安靜,或者,用他自己的話來描述——Humble(謙虛)。

他的作品,給我的感覺,有兩個特點:

  1. 很注重建築和人類活動之間的關係(Human interaction)。
  2. 在帶有當代色彩的建築形式中,仍舊保留著「中國性」(Chineseness)。

先說說前面這點。一個可以很好地反映這個特點的例子是他對北京衚衕的改造:

無論是嬉鬧的孩童,還是聽戲曲的群眾,可以看出,他的設計是接地氣的,從不拒人於千里之外。這也呼應了他自己說的——他想要做的,是創造故事(Invent stories)。如此一來,他也就把建築帶回到了,最初的、最應該去考慮的方向。

再來說說上面提到的第二個特點,中國性的體現。

瀏覽了很多他建成的、未建成的項目,很有意思的一點是,我發現他的設計,總是有意或無意恪守著中國傳統園林的觀念。比如說一框一景,你可以在他在西藏落成的項目中找到,同樣,也可以在北京的衚衕改造項目中找到。

(北京)

(西藏)

正如他自己所言,他追求的,不是那種kitschy(刻奇的、俗氣的)中國性,而是安靜的、微妙的中國味道。為追求這種味道,他的設計並沒有迎合外界對中國的刻板印象(比如像天津的瓷房子那樣屋頂上加了一個龍以及上書China一詞,或者運用「中國紅」等等),而是那種不經意間,讓人看了,產生一種對故土文化的熟悉感。

再比如中國傳統院落式元素的運用:

當然,如果說推理小說有一個流派是「社會派推理」,那麼我覺得張軻也是一位「社會派」的建築師。比如他們團隊在研究了中國耕地面積逐年減少的現象之後,也做出了自己的解答,哪怕看上去有些瘋狂:

最後,我想說說,我覺得,張軻獲得這個獎,對於2017年的我們意味著什麼。

我在前面有提到過,這十幾二十年來,我們周遭的建築,似乎都隱隱透露著因為我們與傳統建築的斷裂,而衍生出來的茫然與不自信。

王澍在TEDxShanghai中也說過,他對中國的城市建設是沒有信心的,所以他選擇了去富陽鄉下。

那麼張軻在此時獲獎,或多或少,能讓我們重新拾回一點信心。因為,他提供給了中國建築一種新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不是從中華文化中直接攫取的,而是從中汲取的靈感。並且這個靈感,也同樣能為他人提供別的可能性。

他們團隊的作品,給我的感覺是,我們要做的,不是去用中國紅,或者是中國龍去「shout out(呼喊)」,而是用哪怕非常細微、不易被察覺到的文化聯繫,去平靜的訴說有關我們的民族性。沒必要去仿古或是做舊,使用者可以在極具當代特徵的建築中,獲得一種有關本民族的體驗。那麼建築就不再是建築,而是一種極具生命力的體驗了。

而作為建築系的萌新ヾ(?°?°?)??,仰望之餘,更多的是想,哪一天,也能像他一樣,做出那麼多有意思的項目吧。

然後,這個問題,是不是有人可以去Update一下了。哈哈哈哈哈( ? ?ω?? )?

清華的建築系招收了大量的高考狀元,這些人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哪些微小的貢獻?


謝邀。

我去讀讀張珂的書,再親自多看看他的建築,再來回答。

諷刺的是,我在知乎搜索標準營造,竟沒有一條相關信息。


謝邀,從設計或者營造法式上,我就是個小白,啥都不懂,但是我喜歡看那些一眼看上去就很溫暖的建築物,而不是我看不懂的……很顯然,張先生的建築擊中了我內心,我喜歡。


謝邀@周鑫

簡單來說吧

王澍獲獎代表了中國建築『文化』的回歸,

張軻獲獎代表了中國建築『人性』的回歸,

挺好。


謝謝邀請!給大家介紹下張先生的風格吧。

這是一棟老建築的更新命題

大家可以看出現代與傳統的結合了嗎

於我看來,好的建築師不是再創鳥巢和水立方,而是可以變廢為寶,點石成金。北京即將消失的傳統四合院越來越多,挖掘其中更大的可能性是建築師在城市改造過程中的使命。建築佔地僅30平米,建築師試圖在極其有限的空間中建立緊密聯繫,靈動地調度空間創造出新的可能性。 這其實也和好的影片未必要大製作一樣,奧斯卡的最佳影片往往投入並不是很多,但走心是必要的。於建築也是如此。

這位就是張先生本人。

每一個行業都存在有匠心的大師,而每一位匠者無論是否殊榮加身都值得我們尊重。


瀉藥…

然而我的感受就是…挺高興的,因為我不用考研啊哈哈哈哈不用背什麼西藏娘歐碼頭的建築特點建造風格啊哈哈哈哈。

然而…知識還是要裝逼要普及的,學姐為你們親自出了考題。

比如

選出下列各項中剛剛斬獲了阿爾瓦阿爾托獎的人~

嘿嘿嘿嘿所以年輕人嘛,不要總想著追星~

反正我又不用考試嘿嘿嘿。


聯想到近期的幾件小事,好像和張師兄這事沒啥關係

——一是昨天伊東豐雄來深圳講座,在粉絲那兒收穫了娛樂明星般的待遇

——次一是清華建築系今年招生分數線再創新低

——再一是大陸各地樓市繼續降溫,各地政府紛紛向中央邀功所謂調控成效顯著

——又一是前天一位前輩激情洋溢的和我聊了一小時特色小鎮的可觀前景(雄安呢我想聊聊雄安)

我只能說

時代偉大,經歷難得,還能在建築圈混飯吃的各位要好好珍惜


有一部分市場因素吧,近十多年國內建築市場大爆發為國外建築師提供了那麼多表(賺)現(錢)的機會,這個組織難道不考慮一下中國市場的因素?


看到最近的報道,想說說自己對於微雜院的一些看法。去年的設計周在北京的大柵欄,什剎海和白塔寺地區都跑了一遍。首先要肯定的是,張軻這個作品是目前北京院落的改造項目中完成度相當高的,施工的質量保證了概念的落成,相比之下,很多其他的院落改造作品只有可供宣傳的概念,實際情況平平,而在設計周結束以後整個院落就處於廢棄狀態。張軻的這個項目實際使用情況很不錯,大人和小孩在其中都可以找得到自己的位置,遊人與假山和樹的關係處理得很融洽,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中國人的居住理想。

但真正觸動我的是這個院落原住民的生活狀態。這個院落入口處的一些房子處於荒廢的狀態,住戶已經清空了,而在院落內部依然存在著一些沒有搬走的用戶,就在遊人人來人往的情況下繼續著他們的生活,在門口坐著洗菜,蹲在兒童活動室的台階上吃著外賣,繞過假山,向遊人借過去上廁所。在這個層面上,設計對人的關懷是不夠的,作為真正使用者的居民被驅逐,被怠慢,是捨本逐末的做法。

而和兒童活動室一牆之隔有另外的一處院落,沒有受到改造活動的影響。房檐下掛著臘肉和鹹魚,女主人在搓衣板上洗衣服,一件件晾在院子里的晾衣繩上,大樹枝繁葉茂,陽光從樹葉間照下來,在地上形成斑駁的影子。我只是在拐角處靜靜站著,對這一切感到熟悉又驚訝,不敢上前打擾。

真的,我們做建築,不要總說什麼得獎的事情了,作為一個北京人,這是我真正的鄉愁。


好事!

建議「唐獎」增加建築獎項,可以是時候了。

XY


從去年的阿卡汗建築獎到今年的阿爾瓦阿爾托獎,也許普利茲克獎就在明年了。


孤陋寡聞了,還有這麼個獎

但是阿爾托 阿爾瓦是我最喜歡的現代建築大師

上個世紀前半葉的作品,真的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作品不像其他同時代的建築大師那樣具有先鋒主義的味道

但是尺度宜人,材料自然

這可能也是張先生獲獎的原因之一吧


既然看到了,就說下吧,我認為這是對中國建築師和中國文化的認同,但就拿王澍獲獎之後大眾的感受一樣,普通人或許並不能了解這對於建築師的意義,因為每個人都覺得房子就是住的,不需要怎麼設計,那都是有錢人搞的。總有人會喜歡,總有人會批判,此外隨著這兩年我國國立的增強,我們大國的地位也會對我們的文化影響力有一定的增強,這也許也是得獎的一個原因吧。


國富民強,文化多元,歷史悠久,安居樂業,善於反思,自我純化的國家,加之又有大把錢沒地方去,就是堆積木,還堆不出幾個大獎來?


推薦閱讀:

建築師都在用什麼筆記本?
妹島和世和西澤立衛是不是夫妻?
請品讀弗蘭克蓋里的性格和作品風格?
美國建築師墨菲設計的中式建築有何成就?為什麼現在鮮有人提?
如何評價讓·努維爾設計的中國美術館?

TAG:建築師 | 建築設計 | 如何看待評價X | 阿爾瓦·阿爾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