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只有私有制才能調動人的積極性嗎?

換言之,在現階段,私有制下人的積極性一定比共有制(公有制)下高嗎?

——————————————————

共(公)有制是針對生產資料而言,而不包括生活資料。

共(公)有制不等於平均主義。

共(公)有制不等於政府所有。


是這樣的,公有制向私有制轉變後,整個勞動力大軍的積極性確實是提高了。但是機制並不像高中歷史教科書里那麼簡單。

私有化改革中,部分原國有資產出售給了個人或私營企業。這個產權的轉變調動的是私營部門重新配置資源(reallocation)的積極性。換句話說,這些資產原來在國營部門的時候,資源配置不當(misallocation)的現象較嚴重。當然,資源重新配置所帶來的那一部分增長往往被歸到了生產積極性的提高上。因為理論上來說,勞動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啊(後略)。

私營部門除了做重新配置資源這件事,還做了另外一件事,就是改造薪酬體系。私營部門通過樸素的對委託-代理關係的概念,增加了薪酬中與業績掛鉤的部分,減少了固定收入。薪酬體系改造才是勞動力大軍生產積極性提高的直接原因。而改造本質上就是在摸索(不是解,他們基本上不懂博弈論也不懂勞動供給曲線)兩個下限:最少給你多少錢你能給我幹活(IR, individual rationality);最少多給你多少錢你能給我好好乾活(IC, incentive compatiblility)。

所以,公有制轉向私有制是提高勞動力大軍生產積極性的一個可行路徑,但不一定是必然路徑。主要原因在於企業經營者目標函數的形式。

在原來的考評機制下,對企業經營者的首要考評標準是「不犯錯」。這個標準可以粗略地由

max{min PI}來表示。其中PI是利潤。

而私有化後,對企業經營者的首要考評標準是「本企業業績」。這個標準可以粗略地由

max PI 來表示。

根據市場結構的不同,私有化目標函數的最優解加總以後,在社會福利層面可能和社會最優——max SS等價,這是所謂最優(first best)的情況。其中SS為社會總剩餘(social surplus)。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非完全競爭),私有化目標函數的最優解在加總後是次優(second best)。

由此可見,公有制和私有制在勞動力積極上的差距,來源於考評機制。其中,私有制的考評機制不太可能改變,但公有制的考評機制有機會改變。假定國營部門可以真正實施max SS的考評機制,並且利用私營部門摸索出來的IR和IC,是有機會實現比次優更接近最優(不一定達到)的均衡的。

當然,這一切都建立在國營部門知道社會總剩餘到底是什麼,並且也有一套機制來把社會總剩餘和國營部門利潤聯繫起來的基礎上。樸素的共產主義者和民主主義者都認為他們所支持的政治思想就是這套機制本身。不過從各國實踐來看,樸素版本的這兩種政治思想都離這套機制有不小的距離。目前世界各國的國企還多處於max min階段。所以私營部門比重高的國家才會在資源配置上表現得比私營部門比重低的國家表現得更好。

另外,影響勞動力大軍積極性的因素除了靜態的工資合同,還有對經濟前景和通脹等宏觀因素的預期。這一部分因素是無法簡單地用公有制和私有制來解釋的,還要考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風格。

==========================================

評論回復及點評區

@羅龍超說的美國對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叫法,和公有制私有制是兩碼事。

上市企業——public firm,指得是其股權可以在交易所被公開交易的公司,即publicly traded firm。

國有企業——state-owned firm,指得是國家持有全部或大部分股權的企業。國有企業是公有制主導下企業的代表。

未上市企業——private firm,指得是未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但是它們的股權是可以買賣的,一級市場的各個參與者——風投、私募等買賣的是它們的股權。

私營企業——privately-owned firm,同樣,叫法是從所有權歸屬來的。

@longjf126部分釐清了上述概念,但是對股權分散的上市公司理解不夠深刻。事實上這些公司的大股東雖然只佔百分之幾的股份,但依然有足夠多的手段讓公司貫徹自己的意志。關於具體的機制(global game, etc.),公司金融有一大票文章研究。不過這個領域我不熟,沒法幾句話就綜述出來。

@shen cm說的問題,理論上來說可以從機制設計上解決。政府和全體公民的關係也可以看做一個委託-代理關係。全體公民是委託人,政府是代理人。後面的不細說了,操作起來極困難。


給國家幹活和給自己家幹活,哪個更有積極性呢?當然是給自己家幹活更有積極性,對吧。所以私有制比公有制更能調動人的積極性。

聽起來好有道理,對吧。問題是,你以為你是誰?資本家嗎?以知乎俠談論收入,開口閉口都是「月薪」多少多少的語氣,知乎俠的主流怎麼會是資本家呢?

所以,正確的比較,應該是,給國家幹活和給別人家幹活,哪個更有積極性?

擺正自己的位置,是好好說話的前提。

最後是兩學一做時間:

各方面對改革措施的理解,相關解讀大多符合中央精神,但也有一些不夠準確、不夠全面的問題。比如,只講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不講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只講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不講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甚至認為國有企業根本搞不好、應該消失


今天刷到這個問題才發現有個邀請,強答一個。

在現階段私有制下人的積極性一定比共有制下高,這是必然的,用鞭子抽著的驢肯定比不用鞭子抽的驢跑得快,地球人都知道。

過去的國營商場售貨員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問題是能怎麼辦?開除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給個處分都困難重重,只要不想往上爬誰都不能拿他怎麼樣。然而在商場站櫃檯的大多數只是想端個鐵飯碗過一輩子,不想往上爬,罰是沒辦法罰,生產資料是大家的,人人都有工作的權利。說到獎勵,就算出貨量大,最多也就是發個榮譽證書做獎勵,這玩意誰稀罕?所以你去買東西是打擾人家清靜,有好臉色看才見鬼了。

私有制就不一樣了,讓你微笑服務你就得微笑服務,不笑就得睡大街翻垃圾桶找飯吃,這個時候別說賣笑了,賣身都得干。知乎俠說了,不想干可以跳槽,自由選擇,也沒人逼你不是。當然,你只有選擇給賣笑對象的權利,不沒有選擇是否賣笑的權利,用槍指著你腦袋讓你笑是強迫,用飢餓和貧窮指著你腦袋讓你笑我們視之為自由的契約。

國有企業給你保險上足了,節假日按時放,加班給加班費,退休有養老金,逢年過節各種福利,還有子弟學校工人宿舍,然後你上班不好好乾活,廠子虧損了你說公有制沒有積極性。

私有企業保險打折,加班號稱有調休,養老金自己出,其他福利更是沒影,動不動要處分要開除,於是為了房貸你得拼了命的幹活,末了感謝老闆給你口飯吃之餘還得感慨私有制下人的積極性就是高。

當然,這些國企也學會了,現在過期都用合同工了,沒了編製,各種福利就隨意了,這效率自然也就刷刷刷上去了。

不過最近趙老爺最近嫌你們吃得多,覺得你們的效率也不行了,你們看著辦。

亟待降「五險一金」減人工成本


積極性跟所有制沒有太大關係,重要的是報酬機制,付出與回報相當才能調動積極性。


理論上,最好是生產資料公有制、 生活資料私有制,但也僅僅是理論而已。另,我相信大家對政府所有並不等於公有能達成共識吧。


私有制相對於公有制的優勢並不主要體現在「生產積極性」上。世界範圍內生產過剩,生產積極性也不是一個稀缺品。

一直以來我們所強調的私有制的優越性在於另一種積極性,即「主動適應需求的積極性」。相比起公有制,它能更加及時地對市場需求的變化做出調整。其市場行為更為靈活,不易產生公有制經濟的僵化。公有制經濟在資源配置方面有著極大的先天不足,並且很容易形成正反饋調節——即所謂的惡性循環。這在歷史上已經多次證明,不加贅述。

但私有制經濟並非完美,本問題下其他答案已經備述。


積極不積極和所有制有啥關係,這不應該是分配製度的問題么?不管私有制還是公有制,錢給到位,心不受委屈,積極性自然就高了啊。


人的積極性也是分境界和層次的。聲明:我這裡的層次指的是思想境界,而不是把人分三六九等。

最低層次的,只有皮鞭才能調動他的積極性。再往上一層的,需要金錢來調動他的積極性。但最高那個層次的,既不需要皮鞭,也不需要金錢,只要能活下去,他就會終其一生對自己從事的事業充滿熱情。

很明顯,多數人是處在要錢的那個層次的。簡而言之,就是給錢就幹事,不給錢就不干事。我們設想兩種場景:一種是資本家的工廠,一種是社會主義農莊。

很多人都有一種籠統的錯覺,即認為私有制是為自己干,社會主義是為公家干,為自己幹當然更有積極性了。筒靴,醒醒啊,這裡是知乎,別懵了啊。在資本家的工廠里幹事,是為自己幹嗎?那特么是為資本家干啊。題主之所以從所有制上找調動積極性的因素,多半就是因為受到改革派洗腦太深的緣故。

麻煩諸位根據自己的切身經歷獨立思考一下,你每天在私人企業里到底有沒有一星半點「為自己干」的感覺啊?唉!現在好多人都已經被資本家洗腦而不自知了。


謝邀,

你有一個誤區,就是私有制帶來積極性。

這不完全正確,私有制只給上層階級帶來積極性,比如我如果我好好運作資本,我會有更多的資本。這是一種正激勵,也就是積極性。

但對於下層階級,尤其是廣大無產階級來說,私有制帶給他們的是負激勵——他們不給資本家工作就會吃低保甚至餓死,就會無家可歸,沒有電用夏天熱死,沒有衣服穿凍死,沒有家庭孤獨終老,沒有醫生給他看病病死。

這種負激勵不光給下層階級壓力,還給上層階級壓力,華爾街哪次金融危機沒人跳樓?

並不是說我們鼓勵一個大家都葛優癱然後沒人工作的世界,而是我們夢想一個經濟自由的世界,在那個世界裡機器人會負責所有重體力勞動,人們可以自由地去追求自己喜歡的事業。

我們想把這個世界變成對所有人都有正激勵的世界,而拒絕恐懼帶來的負激勵。

所以,下次再有人跟你說私有制能帶動積極性的時候。就可以回答他,奴隸主的鞭子也能。

—————————————————————————————————————————

如果奴隸主的鞭子,也就是批判的武器並不能使他理解,這個時候共產黨人從來不屑於隱瞞自己的目的,也從不遲疑去使用武器的批判,也就是用暴力去修正世間的愚蠢。

—————————————————————————————————————————

下面附帶爐石傳說資本家卡組。

所有人都過來!這次我能賺多少!?


權(力)責(任)利(潤)損(失)對等更能調動人積極性。

曾經為某國有大型影視公司的商業電影做劇本醫生。其中某投資近億的動作災難電影項目主人公設定為80歲老漢。

我們提出意見要麼改為40歲可捎帶愛情線,要麼改為老壯年雙主角線,參考勇闖奪命島。似乎沒有採納。

然後我們委婉提出商業風險的考慮,對方領導嫣然一笑,我們又不缺錢。

另為某一國有影視公司開發商業項目,人家坦言,如果有范冰冰等人來演,賠錢也算政績,畢竟名頭大,若是投資以小博大的項目,賺了自己又沒利潤,賠了沒準還會進監獄。當然一股腦投資最有名演員的片子咯。


多圖預警。。。。。。。。。流量慎入。。。

這個人在七幾年時在北京光華廠當工人,74年去過美國當工人。

我想這些話足以回答了。


富士康產線也是計時不記量的大鍋飯式工作方式

效率看的是管理,不是所有制

要是當年公社管理跟得上,不僅限於隊長喝罵,有細緻的獎罰,效率不會比包產到戶低

事實是,連對生產隊長一級的管理都基本木有。


這個問題我認為在《共產黨宣言》裡面有個精彩的回答:

共產主義並不剝奪任何人佔有社會產品的權力,它只剝奪利用這種佔有去奴役他人勞動的權力。

  有人反駁說,私有制一消滅,一切活動就會停止,懶惰之風就會興起。

  這樣說來,資產階級社會早就應該因懶惰而滅亡了,因為在這個社會裡是勞者不獲,獲者不勞的。所有這些顧慮,都可以歸結為這樣一個同義反覆:一旦沒有資本,也就不再有僱傭勞動了。

希望能提供啟發。


你私給他們一個廠房,一個公司,給他們買斷。你又私給我一畝田,給我們家庭承包。我一開始挺高興的,好了啊,起碼是自己的。提高積極性了,比以前收的糧食多了,還可以有餘糧賣。但是別人有了廠房開工當老闆,我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當農民,好,這沒關係,至少我收的糧我賺的錢比以前公社大隊多了不是。然後我高高興興干著,等哪天進了城,發現好多東西我他媽買不起!

然後過了幾十年,越來越多的東西我買不起了。力氣也逐漸削減,種不了地了。生了病了醫院的費用更是貴的驚人,然後我知道他們的手段了。知道這個私有是個什麼東西了。

然後今天有人問是不是私有提高了積極性,是的。他的確提高了積極性,但人是能靠這所謂私有帶來的積極性活下去的?當然,某些人不算。


私有制和公有制差別不在積極性上,私有制和公有制的差別在公平性上。

看待事物要追本溯源,所以要做思想實驗。

假設地球早期某一區域內生活著5個猿人,分別名叫ABCDE。

他們個體有差別,性格有差異,但這並不是主要的。其中猿人A恰好喜歡搬石頭,於是用石頭壘了一個房子住進去躲避風雨。猿人BCDE沒有這樣做,繼續露天生活。

若干年過去了BCDE生活得越來越艱苦,夏天被陽光曬爆皮,冬天凍得瑟瑟發抖,他們的食物也存儲不下來,總是被雨澆壞。BCDE這才也想有房子住,看到A的房子很大,足夠5個人住,於是沒有選擇自己勞動蓋房子而是採取了省力氣的方式住進A的房子。每個月BCDE給A一些食物做房租,這是他們之間達成的協議。若干年過去了,BCDE都有了很多子嗣。房子的空間開始不夠大了。BCDE的子嗣感到非常生氣,我他媽一生下來就是賤命,憑什麼要交房租給資本家A,憑什麼我們就是無產階級,憑什麼被榨取剩餘價值。於是BCDE家族們聯起手來殺掉了A,把A的房子佔為己有。但是由於猿人數量太多,不能把房子單獨劃入某隻猿人的名下,就說每隻猿人都有享有房屋的所有權,美其名曰公有制。猿人太多怎麼管理呢,基於公有制就設立了猿人代表大會制度。但是猿大制度里席位太多,溝通費勁,動不動就開好幾天會太沒效率啊。所以又設立了常委會。由於猿人B和他的子嗣頭腦最聰明,身體最強壯,當初殺A時拿著的木棍也一直握在手裡,所以B的家族佔據了常委會一半的席位,也佔據了石頭房子中最好的位置。接下來的故事裡就有你們了。


一個和尚挑水吃 , 兩個和尚抬水吃 , 三個和尚沒水吃

舉個例子,在農村裡,大家都吃大鍋飯的時候,都是記工分的,熬一天是一天,人口多的家庭到過年了還得借糧食吃。

在吃不飽的情況下,隊里不想種地,就將地給了其他生產隊。

等土地承包制度實行的時候,每家每戶天不明就是地里幹活,天不黑不回家。後來想到了給其他生產隊的土地,現在去問人家要,人家又不給,因為這個打了多少次架,後悔的要死。

現在,很多宣傳都有問題,企圖用道德榮譽、無私奉獻、不求回報之類的來引導人們的一些行為。最好的辦法還是利益,用切身的利息這個比較管用。

都在說醫生、教師質量水平如何如何,說醫生是白衣天使,教師是蠟燭,這不是扯淡們,提高待遇,社會的人才就會自動向這些行業流動。


每個人不是為了一個制度而生產,對吧。

那些說公有制沒有生產積極性的,我就想問了,農民難道是為了政府官員生產嗎?政府官員想讓農民生產想讓農民活命,還得求著農民,讓農民有生產積極性?然後農民一臉傲嬌臉,「 哼,不產不產我不產,你不給我好制度我就不活,我就不富裕!哼!」

太何不食肉糜了吧

這根本就是一個悖論,如果國家,政府,制度得求著農民來生產,那麼就說明生產的東西,不是農民想要的東西

那麼既然不是農民想要的東西,為什麼還要生產呢?

那些大言不慚的說是某種制度給了農民好生活的高高在上的老爺們,你們想一想,農民是什麼,平民是什麼。

平民不是天生就有,雷打不動的永動機,不是玩具,不是你們讓他們製造什麼東西,就製造什麼東西,不是你們讓他們活命,給他們活命的「好制度」,他們才能活命。

而是,每一個人都有求生本能,每個人都想著過上好生活。糧食不是玩具,不是可有可沒有,而是每一個人的必需品。

每一個人的生產力狀況,決定了生產關係,決定了整體的經濟狀況,決定了上層建築的狀況。

活不了命,飢餓,貧窮,很簡單啊,沒有資本,沒有工具,沒有啟動資金啊。

這些東西在哪,從短期來看,在少數人手中

為什麼在少數人手中?因為他們也想過更好的生活啊!

怎麼獲得這些東西?短期來看,很簡單啊,搶啊!搶到了,就給你。

長期來看,社會整體隨著生產經驗的積累,獲得了更好的東西,生產力得到了發展這些舊東西,也就淘汰下來了。

何不食肉糜,呵呵。


首先,問主這個問題不準確。包括在此問題下面絕大多數答案都跟被引導錯了。

公有制、私有制是生產資料所有權歸屬問題,歸屬權解決的錢從哪裡來的問題。所有權並不一定就決定積極性,對積極性產生影響的是分配方式。而分配方式解決的是錢到哪裡去的問題。我們的目標是將按生產要素分配向按需分配改進,所有權收歸公有只是實現按需分配的手段。我們不能脫離分配方式來說這個問題。

曾經有段時間我們簡單的採用了按勞動力要素分配(即按勞分配)。當時對技術、資本對生產效率的提升沒有足夠的重視。沒有進行過系統技術人員培養,並不理解技術對生產效率的影響。成為合格的知識分子、技術人員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投入,但是結果卻是回報和普通勞動力沒有什麼大區別。人們會自動尋求最效率的生存方式,結果就是知識分子數量嚴重不足。而資本的意義在於集中力量辦大事身上,如果沒有資本流通,很多大項目開展效率不高,與供給需求方合作不暢。所以按勞分配為主的分配方式就被淘汰了。現在主要採取的是按生產要素分配,問題都在圍繞如何提高生產效率來展開,將三者提高到同等地位。

現階段我們無論所有者是誰都依然採取生產要素分配的方式,在分配方式沒有區別的情況下,生產積極性沒有區別。假設一個資產完全公有的國家,其利益分配時依然是按照你創造的價值來決定,公有與否最終你能拿到的工資是一樣的,你會在乎誰是老闆,誰擁有生產資料嗎?只有突破原有分配的制度生產積極性才會產生區別。

一 . 公有制的利益流轉

不考慮負債的情況下,資產所有人 = 權益,但實際並非如此簡單。公有制名義上我們共同擁有生產資料所以權,但實際所有人並不能直接決定分配方式。這就好比上市企業的小股東,持有的是無表決權股股票,根本沒有權利決定何時分紅、分多少、怎麼分、有多少提入母公司,但是你確實是權利人哦。

公有制的利益流轉方式:

-- 創造利益

-- 管理層

-- 收歸政府管理 -- 稅收

-- 重新通過其它渠道分配

公有資產創造的利益會先回收進入政府財政資金池,經過統籌後重新再分配。其中,各地方政府和管理層還會對公有企業進行利益管理,使實際進入財政的利潤低於應繳納的利潤。一層層的分流下來,真正進入政府資金池的就被無形減少了。然後政府下放的利益會再一次經歷這樣的分流,最終到達權益所有人的手上的時候已經和自己上交上去的利益差得很遠。我們將這種以公利私的團體稱之為既得利益集團,而公有經濟的管理者就屬於這些集團。在公有經濟的年代,農村戶口不能進城市居住就是對外排斥的體現,利益『個人或集體的排他性佔有』,這已經具有私有制的特徵。這實際上是一種不完全體的公有制。

二 . 私有

私有制相對簡單,利潤主要由資產所有人控制,分配方式直接由資產決定。但私有制並非利益就完全歸個人所有,因為我們還有稅收機制。

私有制的利益流轉方式:

-- 創造利益

-- 資產所有人 / 管理層(利益直接在這裡分配) -- 稅收

私有制之所以效率高,正是因為減少了利潤從創造到獲取的中間環節,更少的環節更少的外部干擾。誰管理誰獲得利益,資產管理者積極性當然高。

現在絕大多數國家都採用公有制和私有制混合的模式,根據行業權衡其利弊選擇,並不絕對採用某種所有權管理方式。

三 . 按需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利弊:

在按需分配的環境下,管理層不能直接獲利的,他們的管理效率直接提高自身利益。雖然基層人民生產積極性並不差,但是管理層積極性不高,這造成了嚴重的重複浪費、指令混亂和尸位素餐等現象。自私是按需分配的敵人,但自私是人性、是本能,要求管理者摒棄人性是很難的。曾經多次大規模社會大實踐證明,現行階段想要真正達到按需分配條件仍未滿足。

也許將來會出現能夠改變這一現象的機制,比如AI做管理決策、流轉環節也完全自動化處理,這樣就不存在人為因素的干擾。屆時也許真的可以實現按需分配的夢想。

【最好的公務員是不帶任何私慾、自身利益和感情的公務員 ---- AI】

按生產要素分配也存在很大的問題。資本主義國家資本對利潤的渴望是沒有止境的,資本家會榨取每一分利潤,而過度榨取造成了大蕭條。按生產要素分配會迫使工人拚命的努力工作,結果卻連自己都養活不起。按生產要素分配分配的,對最終報酬的影響因素很多,主要是指個人所創造價值。資本本身就能創造價值,因此只要資本雄厚,資本會自然代『勞』。這就是巴菲特提議要對利用資本獲利的徵收重稅的理由,顯然其他資本家不同意。上層建築很巧妙的利用工業化、高強度娛樂、刺激消費、施加生活壓力消耗人們的精力,再通過人際圈子、資金門檻等等迫使社會普通民眾無法輕易的得到價值創造的途徑。上升空間和機會被嚴格控制,社會提供的一切途徑都是精心設計好的。

為了避免自身和國家毀滅,資本家重新自我審視,主動給自己套上韁繩。經濟學者改進了分配方式,通過稅收將利潤一部分強制劃為成本,由政府來重新分配。這就是現在很流行的高稅收高福利的福利經濟學。將利潤在生產環節就收取到政府的資金池裡。本但是福利經濟學仍然沒有根本上的解決問題,稅收歸政府管理,政府歸資本家、財團管理,所以時間一久決策又開始向資本家傾斜,而且很多時候福利並不能完全回歸到民眾的手中。所以每隔一段時間他們要通過大選將偏向資本家的決策稍微拉回正軌。

這仍是目前效率最高也相對公平的分配方式,生產積極性也是最高的。他們成功讓政府公開了財政的管理細節,讓福利的流轉受到民眾監督,這也很大程度實現公平性了。在按需分配的各種決定性難題沒有得到解決之前,按生產要素分配是最優解。

--------------

2016.7.23更新

為方便閱讀,增加了幾個比較淺顯的比方。

--------------

2016.7.24更新

感謝 @趙夏瓊 指出的錯誤,我已經更正為按生產要素分配。現行各國沒有一個是完全按資本要素分配的,按技術要素分配的有科學家、程序員等,按勞動力要素分配的有保姆、快遞等,很多工作是資勞動與技術混合無法獨立區分。


9:50去逛商場,隨便進一家店。如果被「對不起,我們10點才營業」這話趕出來,說明店員肯定是雇來的,吃大鍋飯。如果被熱情接待,說明這店是他們自己的,或者店員拿銷售提成。

公有制下的人就像前一種店員,在符合規定的約束下最大化偷懶。私有制下的人就是後一種,會盡全力最大化自己的收益。


現階段來看,所有制與積極性直接關係有,但不大。

影響積極性的是分配機制。

我累死累活一年賺10萬,你躺在家裡吃房租20萬,我就沒積極性。

我累死累活開發個程序一個月賺1萬,你一天一杯茶水一張報寫10行代碼也賺1萬,我就沒積極性。

所以分配是影響積極性的主因。

我個人比較支持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輔以少量福利保障。我覺得這樣最能提高勞動積極性。

但是,生產資料私有制下無法實行按勞分配,因為生產資料所有者不能白提供生產資料啊,必然參與分配,也就是剝削。

所以要提高勞動積極性,私有制還是個障礙,但不是私有制本身直接限制積極性,而是私有制導致的按生產要素分配限制了積極性。

當然了,公有制現階段實行的難度很大,要想提高積極性,解放生產力,任重而道遠。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


推薦閱讀:

以中日的關係,日本為什麼能租借到8隻大熊貓?
泰國政局動蕩的根源是什麼?
為什麼泰國遊行示威頻繁,是否政局真的很動蕩?
南京寶馬案等類似案件中,官方應該如何破解信任危機,極端的網路環境又應該怎麼凈化?
為什麼同樣是人類,不同膚色的種族,發展差距相當的大?

TAG:政治 | 經濟學 | 中國 | 財富 | 政治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