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如何讓一支囚徒變成一支精銳的部隊的?

章邯如何讓一支囚徒變一支精銳的部隊,換而言之,就是章邯如何管理這些部隊的。。或者你可以說你對這事件的看法。。

為什麼秦末章邯用囚徒抵抗周文成功了,而商紂用囚徒抵擋周武王卻失敗了?這之間的差距是什麼?是管理上的差距嗎?還是什麼方面???


先說結論:自敗退周文以後,章邯軍的主力便不再是驪山囚徒和人奴產子,而以關中子弟為主,是標準的秦軍。

我們先來看一下章邯建議徵召驪山囚徒時是怎麼說的,【少府章邯曰:「盜已至,眾彊,今發近縣不及矣。酈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這裡尤為值得注意的是【今發近縣不及矣】,這說明當時秦國的首要應對措施還是徵發關中子弟,只是由於周文率軍突襲,胡亥又為趙高等人蒙蔽,沒有及時應對,導致周文殺到函谷關時秦軍尚未集結好部隊,在這種情況下章邯才建議徵發驪山囚徒,可以說這是秦國面對突髮狀況的緊急措施。

關於驪山囚徒,我們還可以看到這樣幾條史料,【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可見驪山囚徒並非全為秦人,大多仍為六國之人,若以恢復自由賞賜之,自然可一時為秦所用,但是倘若想用其反攻關東,秦國自然是要多加考慮的,若是驪山囚徒嘩變倒戈秦國無異於自毀長城,這樣的例子前有紂王后有王莽,而英布作為驪山囚徒的代表便是逃逸的典型事例。更何況驪山囚徒本身就是臨時組建起來的,其訓練狀況、戰鬥力都無法保證,解燃眉之急尚可,欲長期作戰,難度很大。

我們再看章邯投降之後的情況,【秦吏卒多竊言曰:「章將軍等詐吾屬降諸侯,今能入關破秦,大善;即不能,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必盡誅吾父母妻子。」】,由此可見此時的章邯軍絕大多數都是秦人,其構成早非最初的驪山囚徒,那麼章邯軍的變化從何而起呢?

【周文敗次關,止次曹陽二三月】,陳勝起義其疾如風,然而周文軍卻在此時出現了一個極大的停頓,論史者往往忽視,據我推測,周文軍本意為突襲關中,一舉滅亡秦國,然而章邯軍卻用驪山囚徒給予周文軍迎頭痛擊,周文見不能立刻攻入關中,便在曹陽駐紮,等待吳廣等部門攻破滎陽之後與之匯合,共同攻秦,然而吳廣軍卻受到了李由的強力阻擊,使得反秦戰爭進入了一個低潮期。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周文在外駐紮,章邯為何不乘勝追擊呢?從之後章邯軍的表現而言,可稱摧枯拉朽,在短短一月的時間裡接連擊敗了周文、吳廣、陳勝三隻部隊,幾乎平定了陳勝叛亂,章邯軍這兩個月的停頓和之後的閃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個人認為這兩個月正是章邯軍構成出現巨大變化的時間節點。

這次,周文的暫時退卻給了秦國充足的時間【發臨近縣】,訓練精良的關中子弟代替了臨時徵發的驪山囚徒成為章邯軍的主要構成,在徵發完畢之後,章邯率領秦軍打破周文、陳勝,取得了重大勝利。

關於章邯軍部隊的轉換,史無明文,尤其是驪山囚徒的去向更是殊不可解,但是有一點是確認的,當章邯歸降項羽時其部隊已是以關中子弟為主,驪山囚徒已經不知所蹤,史記中有兩次記載隱約為我們展現了章邯軍的變動,【二世益遣長史司馬欣、董翳佐章邯擊盜】,【秦果悉起兵益章邯,擊楚軍】,可見即使是章邯出關以後,秦國依然在不停的徵發關中子弟補充章邯軍,因而在章邯出關以後的軍隊組成應以關中子弟為主。

總而言之:由於周文兵勢兇猛,章邯只能臨時徵發驪山囚徒迎戰,然而驪山囚徒多出於關東六國,無論是在訓練度還是忠誠度上都難以保證,因而秦國利用周文退守的兩三個月時間緊急為章邯徵發了一支以關中子弟為主的秦軍,大破陳勝,而這些關中子弟,也是日後被項羽坑殺的二十萬秦軍的主要組成。

=======================分割線=======================

參考資料:

李侃:《試論章邯軍構成的歷史變遷》

舒大清:《談談章邯手下秦軍的構成》

張傳璽:《關於章邯軍與王離軍的關係問題》


《史記·陳涉世家》記載,周文攻破函谷關後進軍至戲水,卻不知何故停滯不前。緊接著就是章邯向二世申請赦免驪山徒編入部隊。只一戰就把十萬起義軍打退。

行收兵至關,車千乘,卒數十萬,至戲,軍焉。秦令少府章邯免酈山徒﹑人奴產子生,悉發以擊楚大軍,盡敗之。周文敗,走出關,止次曹陽二三月。章邯追敗之,復走次澠池十餘日。章邯擊,大破之。周文自剄,軍遂不戰。

函谷關的重要性人盡皆知,山東六國屢攻不下,但一旦越過函谷關,關中平原幾乎就一馬平川了。但周文卻在距咸陽「咫尺之遙」的戲水駐軍,實在令人不解。尤其是戲水就源出驪山,周文如果再往前進一步,搶先佔據驪山,那麼數萬驪山徒就會成為周文的生力軍,如此則勝券在握。

日本就實大學李開元教授在《秦帝國的崩潰》一書中猜測:周文遭到嚴正以待的秦中尉軍的阻擊

抵達戲水以後,迅速揮軍西進,一舉攻克咸陽,正是周文既定的戰略目標,豈能有止軍不進、貽誤戰機的稍許躊躇?合理地推想,周文軍之所以未能渡過戲水西進,不是不進,而是不能;之所以不能,當是遭遇到了無法西進的意外阻擋。

秦軍在函谷關內並非沒有戰鬥部隊,有郎中令軍、衛尉軍和中尉軍三支部隊拱衛京城。

郎中令,為秦九卿之一,掌守衛宮殿門戶,負責皇帝身邊負責侍從警衛。但當時擔任郎中令的恰是趙高,他是絕不會把自己的直屬部隊投入抵抗的。

衛尉,為秦九卿之一,負責京城內外諸宮城城門的警衛及其城內的治安,皇帝出行時也要承擔安全警衛的工作。通常分別屯守各個宮城要所,分散駐守,也不太會投入正面戰場。

中尉,秦朝中央官制,負責京師安保的高級軍官。《漢書·百官公卿表上》:「中尉,秦官,掌徼循(巡查)京師。」所以中尉掌京師治安、兼管消防,是首都的衛戍長官。李開元認為「郎中令軍是皇帝的身邊警衛隊,衛尉軍是宮城宿衛軍,他們屯駐宮城內外,一般是不外出野戰的,屯駐在首都咸陽近郊、能夠隨時調遣出動的野戰部隊,唯有中尉軍。

而數萬奴隸在驪山勞作,本身就是巨大的安全隱患,因此可以進一步推測,中尉軍平時就屯駐在驪山附近。一方面充當驪山徒的看守,一方面扼守驪山戲水這道最後的防線。

因此我認為,章邯打退周文的這支秦軍,就是以秦朝精銳的中尉軍為班底,再補充驪山徒的加強師。其戰鬥力是不容小覷的。


章邯的軍隊組成結構一直是在變化的,而不是一直以驪山刑徒為主體。而秦軍的訓練大多是由地方郡縣部隊完成,除了前期的臨時部隊,章邯在中後期指揮的都是成熟的、由衛卒組成的秦國軍隊。

章邯軍從一開始就不是只由驪山刑徒組成,而是以首都衛戍部隊中尉軍、人奴子還有驪山徒共同組成的臨時部隊,驪山徒數量雖然眾多,部隊的主力卻是中尉軍。章邯在擊退周章之後逐步從後方補充兵力,軍中的驪山刑徒的比例不斷下降,至中後期尤其是長史司馬欣和董翳加入時已經是標準的秦軍衛卒部隊結構,主體成分為關中子弟。而在巨鹿之戰,王離的北方軍覆滅後,章邯本部軍隊實力仍未受損,只是因為巨鹿之敗怕被趙高追責以及個人私心想順勢向項羽投降。在被項羽軍連敗兩次之後,章邯因楚軍缺糧才得以投降成功。而投降後的章邯秦軍因軍心浮動,最終二十餘萬人被項羽坑殺在新安城南。

一開始,驪山徒只是應急之用,後來經過源源不斷的衛卒兵源補充和戰爭消耗與歷練才逐漸變成了純正的秦國主力軍隊。

而章邯在出函谷關之後、巨鹿之戰之前的卓越戰績並不全是其個人的卓越軍事能力的功勞,還得加上秦國以軍功爵制和戶籍制建立起的高度中央集權制提供的強大組織動員能力與關中子弟可靠的軍事戰鬥素養,這三者結合在一起才產生連戰連勝的卓越戰果。章邯出關後連破周章部、吳广部、陳勝部、魏王以及齊楚聯軍,在東阿,定陶兩敗於項梁,二世繼續增兵後反破項梁 ,巨鹿之後兩敗於項羽,投降。在此期間章邯軍隊的兵員在消耗的同時一直得到後方大量兵源的補充,實力反而比出關時還要強大不少。這其中除了軍隊實力的變化,還有秦國制度的先進動員能力因素作為保障在內。

一 秦國制度簡介:

秦國自商鞅變法後根據《軍爵律》建立二十等軍功爵制度,執行極其嚴格的戶籍制度,舉國為兵,儘可能壓榨國內人民的潛力,從而形成了強大的軍隊戰鬥力,最終秦國得以在戰國七雄中勝出;而秦軍跟隨始皇滅六國,開漠北,征嶺南,立下了赫赫武功,始皇生前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制,軍權高度統一,而秦軍不可能在始皇死後一下子憑空消失。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和二世並不體恤民力,繼續延續著戰爭時期的制度而非修養生息,秦國同時也因此而滅亡。二世初年雖然已發生動亂,但秦國的組織動員能力還是很厲害的。

秦朝中央官職分別為三公:丞相,國尉和御史大夫;三公以下為中尉和九卿(即:衛尉,郎中令,太僕,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內史)並管理下屬各郡。

郡設郡尉,郡守,監御史。

郡守管理下屬各縣,縣設縣尉,縣令。

縣令管理下屬各鄉,鄉下設游徼,三老,有秩(嗇夫)(管理大鄉),嗇夫(管理小鄉)。

三老管理下屬各亭,亭設亭長。亭長管理下屬各里,里設里長。

(其中章邯為少府,文官,掌皇帝私產,照料皇帝日常生活起居。但章邯出身秦國貴族,從小熟知兵法,並跟隨王翦參與過滅六國戰爭,其軍事素養並不低)

秦國的兵役制度建立在嚴格的戶籍制度之上,徭役制度中的兵役與勞役不分,有更卒和衛卒之分,更卒為勞役(十七歲開始,每年一個月,驪山刑徒的大部分即為服勞役的更卒),衛卒為兵役(二十歲起,為期兩年),由郡縣地方部隊訓練一年,接受國家徵調為中央衛士或去邊防戍守部隊服役為戍卒,兵役期滿後轉入預備役,仍服每年一個月的勞役,並隨時準備再次應徵入伍。


秦朝軍隊有皇帝警衛部隊、首都衛戍部隊、邊防戍守部隊還有郡縣地方部隊四種,郎中令負責皇帝的侍衛軍由中郎、郎中以及騎郎組成; 衛尉統帥部分負責宮門巡守的衛卒;中尉統帥首都衛戍部隊,負責拱衛北京兼戰略機動部隊,為全國精銳部隊之一,人數大約五萬。邊防戍守部隊由都尉統帥,負責邊境守衛;郡縣地方部隊由郡尉和縣尉統帥,負責地方治安和日常士卒訓練。

其中最主要的是王離(蒙恬)的北方軍團和趙佗(任囂)的嶺南軍團,兩者兼由邊防衛戍部隊和郡縣地方部隊組成,甚至具有少量機動的首都衛戍部隊,人數均有二十萬以上。另外關中咸陽的中尉軍也是一隻舉足輕重的部隊。

周章進軍關中時的秦軍分布情況:

趙佗自立南越武王,嶺南軍團被趙佗截留在嶺南,無法返回中原參與平叛;王離北方軍在趙國自顧不暇。二世當時以為天下太平未發布命令聚集地方衛戍部隊平叛,而關中只有人數極少的中央衛駐部隊。當時咸陽軍隊以總數約為五萬的首都衛隊中尉軍為主,再加入少量的衛尉軍和郎中令衛隊,總數加起來遠不到十萬;而周章軍有數十萬之眾,雖然起義軍戰鬥力不強,但氣勢很盛。而章邯軍隊則是由中央部隊為主力+驪山徒人奴子組成的臨時部隊,在需要拱衛咸陽的同時還要迎擊來敵,人心不穩。而中央衛尉部隊本來就是由全國各地聚集起來的精銳部隊,再加上驪山徒長期服徭役,進行軍事化管理,轉變成正式軍隊很容易,再加上二世的大赦天下的激勵,可堪一戰;而人奴子本身地位低下,二世可以通過大赦天下與賜爵的方式來換取他們的效忠。因此,章邯軍總體戰鬥力一時之間與周章軍旗鼓相當。

二年冬,陳涉所遣周章等將西至戲,兵數十萬。二世大驚,與群臣謀曰:「奈何?」少府章邯曰:「盜已至,眾彊,今發近縣不及矣。酈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將,擊破周章軍而走,遂殺章曹陽。二世益遣長史司馬欣、董翳佐章邯擊盜,殺陳勝城父,破項梁定陶,滅魏咎臨濟。楚地盜名將已死,章邯乃北渡河,擊趙王歇等於鉅鹿。——史記 始皇本紀

周文行收兵至關,車千乘,卒數十萬至戲,軍焉。二世乃大驚,與群臣謀曰:「奈何?」少府章邯曰:「盜已至,眾強,今發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免驪山徒、人奴產子,悉發以擊楚軍,大敗之。周文走。——資治通鑒 秦紀二

周章入關之後進軍至驪山東部的戲水,距離咸陽不過一兩天的路程,原本應該乘勝攻打咸陽才是,然而他卻停止前進,駐紮在距咸陽只有幾十里的戲水附近。他的軍隊應該是被五萬中央軍精銳中尉軍一時阻擋住了攻勢。然而中央軍數量過少,義軍聲勢浩大,隨時可能捲土重來再次進攻咸陽。章邯提議大赦驪山徒充軍,二世大赦天下,組成由章邯帶領的中尉軍+驪山徒+人奴子組成的臨時部隊打退周章軍,周章軍暫時撤退至曹陽。章邯得以在寶貴的兩個月里補充兵員重組訓練部隊,接收關中近縣的地方郡縣衛卒部隊,完成休整後進軍曹陽接連打敗周章,再一路向東在滎陽附近打敗吳广部隊後,進一步接收秦二世派來的由司馬欣董翳帶領的關中子弟兵組成的精銳衛卒,實力大增,之後連敗陳勝魏齊楚幾路軍隊,威震山東諸國。

秦國在擊退周章之後,運用強大的組織能力徵發關中近縣的地方部隊衛卒兵補充章邯軍,快速動員徵發在勞役期的更卒組織形成戰鬥力,並保障補充軍隊後勤。章邯以這些作為基礎再加上其本人的卓越軍事能力,才得以接連打敗六國軍隊,最後平定黃河南地,渡過黃河與王離合力攻打趙國,後期的巨鹿之戰,我們都知道破釜沉舟楚霸王開掛的故事了。然而巨鹿之戰項羽只不過打敗了王離部,而王離部只是名義上受章邯節制,實際上北方軍是獨立完整的部隊建制,王離兵敗後應該有部分潰兵被章邯部收留,可以說章邯本部軍除了士氣之外的損失不大。

之所以章邯軍隊能夠得到快速的兵源補充,以及後來的勝仗,固然與章邯卓越的軍事能力有關,但更離不開秦國的強大的中央集權。

巨鹿之戰後,項羽坑殺二十餘萬秦軍於新安,後期失去由關中子弟組成的精銳秦軍,定都廢丘的章丘有如失去利爪的老虎,只能被劉邦圍著打。

漢兵引水灌廢丘,廢丘降,章邯自殺。盡定雍地,以為中地、北地、隴西郡。——資治通鑒漢紀一

秦國自商鞅實行以軍功爵制和戶籍製為基礎的舉國軍制,高度集權,具有強大的全國動員能力,相比於東方六國,制度組織更先進,從而得以使驪山徒快速成軍,輔佐中央衛尉部隊,在面對以造反流民為主,戰鬥力並不高的周章部時才能旗鼓相當,當然面對久經沙場的故六國精銳軍隊肯定不行。後來經過不斷補充地方郡縣部隊尤其是二世在三個月內動員關中子弟跟隨長史司馬欣,董翳加入章邯軍隊,完成軍隊性質的轉變,軍隊整體戰鬥力得到很大提升。沒有秦國體制的高效率,章邯是無法在短短時間內組成後來吊打六國的精銳秦軍的。

1 嶺南趙佗軍來源:征嶺南留的戍軍還有遷徙的低等百姓軍民

三十三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始皇本紀

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為兵,略取南越陸梁地,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謫徙民五十萬人戍五嶺,與越雜處。——資治通鑒 秦紀二

2 王離北方軍來源:從郡縣徵調的衛卒組成的邊防軍以及郡縣地方兵

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為四十四縣。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於是渡河,據陰山,逶迤而北。暴師於外十餘年。蒙恬常居上郡統治之,威振匈奴。——始皇本紀

更為書賜扶蘇,數以不能闢地立功,士卒多耗,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日夜怨望不得罷歸為太子,將軍恬不矯正,知其謀,皆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

3 驪山徒來源:主要為服勞役的更卒,還有大量的罪犯。

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麗山。——始皇本紀

以及

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始皇本紀

驪山刑徒的去向:史書未曾記載,個人認為,在擊退周章的戲水之戰後,秦軍進行賜爵封賞,對刑徒減輕勞役,其中服役期滿釋放一部分刑徒,還有一部分跟隨章邯南北征戰犧牲消耗掉了。

4中尉軍來源:各地選拔的精銳衛卒組成的中央軍材士。

盡徵其材士五萬人為屯衛咸陽,令教射狗馬禽獸。——始皇本紀

章邯出關後的軍隊變化及動向

(1)擊敗周章軍

周章出關,止屯曹陽,二月餘,章邯追敗之。復走澠池,十餘日,章邯擊,大破之。周文自刎,軍遂不戰。——資治通鑒 秦紀三

(2)收復滎陽,擊敗吳廣軍

田臧乃使諸將李歸等守滎陽,自以精兵西迎秦軍於敖倉,與戰。田臧死,軍破。章邯進兵擊李歸等滎陽下,破之,李歸等死。陽城人鄧說將兵居郯,章邯別將擊破之。銍人伍逢將兵居許,章邯擊破之。兩軍皆散,走陳,陳王誅鄧說。——資治通鑒 秦紀三

(3)接收大量關中子弟兵,實力大增,擊破陳勝軍

二世益遣長史司馬欣、董翳佐章邯擊盜章邯已破伍逢,擊陳柱國房君,殺之。又進擊陳西張賀軍。陳王出監戰。張賀死。——資治通鑒 秦紀三

(4)擊破魏王軍和齊楚聯軍

章邯已破陳王,乃進兵擊魏王於臨濟。魏王使周市出,請救於齊、楚。齊王儋及楚將項它皆將兵隨市救魏。章邯夜銜枚擊,大破齊、楚軍於臨濟下,殺齊王及周市。魏王咎為其民約降,約定,自燒殺。——資治通鑒 秦紀三

(5)出關被項梁首敗,退守濮陽,二世繼續向其增兵

秋,七月,大霖雨。武信君引兵攻亢父,聞田榮之急,乃引兵擊破章邯軍東阿下,章邯走而西。田榮引兵東歸齊。武信君獨追北,使項羽、沛公別攻城陽,屠之。楚軍軍濮陽東,復與章邯戰,又破之。章邯復振,守濮陽,環水。——資治通鑒 秦紀三

章邯兵益盛,項梁數使使告齊、趙發兵共擊章邯——資治通鑒 秦紀三

是時,盜賊益多,而關中卒發東擊盜者無已——資治通鑒 秦紀三

(6)擊破項梁別部邊軍

梁已並秦嘉軍,軍胡陵,將引軍而西。章邯軍至栗,項梁使別將硃雞石、餘樊君與戰。餘樊君死,硃雞石軍敗,亡走胡陵。梁乃引兵入薛,誅硃雞石——資治通鑒 秦紀三

(7)接收趙國降將李良,部隊實力增加

趙張耳、陳餘收其散兵,得數萬人,擊李良。良敗,走歸章邯。——資治通鑒 秦紀三

(8)兵敗定陶,三川守李由在雍丘戰死

項梁已破章邯於東阿,引兵西,北至定陶,再破秦軍。項羽、沛公又與秦軍戰於雍丘,大破之,斬李由。 ——資治通鑒 秦紀三

(9)二世繼續增兵,章邯破項梁軍

二世悉起兵益章邯擊楚軍,大破之定陶,項梁死。 ——資治通鑒 秦紀三

(10)北擊趙地,和王離合軍圍巨鹿

章邯已破項梁,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北擊趙,大破之。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張耳與趙王歇走入巨鹿城,王離圍之。陳餘北收常山兵,得數萬人,軍巨鹿北。章邯軍巨鹿南棘原。趙數請救於楚。——資治通鑒 秦紀三

章邯築甬道屬河,餉王離。王離兵食多,急攻巨鹿。—— 資治通鑒 秦紀三

(11)項羽破釜沉舟,王離被俘虜,王離軍覆滅,章邯接收北方軍團的潰兵。

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乃遣當陽君、薄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巨鹿。戰少利,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大破之,章邯引兵卻。諸侯兵乃敢進擊秦軍,遂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自燒殺。 —— 資治通鑒 秦紀三

(12)巨鹿之戰,秦軍雖然敗了,損失的只是北方軍團,章邯本部卻沒損失,但他是主帥,要承擔失敗責任,最終他選擇向項羽投降

王離軍既沒,章邯軍棘原,項羽軍漳南,相持未戰。秦軍數卻,二世使人讓章邯。章邯恐,使長史欣請事。——資治通鑒 秦紀三

章邯狐疑,陰使候始成使項羽,欲約。約未成,項羽使蒲將日夜引兵度三戶,軍漳南,與秦軍戰,再破之。項羽悉引兵擊秦軍汙水上,大破之。章邯使人見項羽,欲約。項羽召軍吏謀曰:「糧少,欲聽其約。」軍吏皆曰:「善。」項羽乃與期洹水殷虛上。已盟,章邯見項羽而流涕,為言趙高。項羽乃立章邯為雍王,置楚軍中,使長史欣為上將軍,將秦軍為前行。——資治通鑒 秦紀三

(13)項羽準備入關中,秦降卒人心浮動,項羽坑殺之於新安城以南

項羽既定河北,率諸侯兵欲西入關。先是,諸侯吏卒、繇使、屯戍過秦中者,秦中吏卒遇之多無狀。及章邯以秦軍降諸侯,諸侯吏卒乘勝多奴虜使之,輕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怨,竊言曰:「章將軍等詐吾屬降諸侯。今能入關破秦,大善;即不能,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又盡誅吾父母妻子,奈何?」諸將微聞其計,以告項羽。項羽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資治通鑒 秦紀三

巨鹿之戰王離被俘虜,北方軍覆滅,章邯軍隊主體實力仍未受損,卻怕趙高的追責巨鹿之戰罪責與個人私心想向項羽投降,而項羽連敗章邯兩次後因軍隊缺糧才納降。後來秦降軍人心浮動,項羽坑殺二十萬於新安,僅帶章邯司馬欣等人入關中。因此章邯的軍隊成分一直在發生變化,除了因戰爭消耗還有後方的兵員不斷補充,直到最後投降項羽時,章邯軍隊中的驪山徒比例已經降至非常低的水平,戰爭的磨練淘汰還有後方源源不斷地兵源補充早已使章邯軍大換血並不斷成長起來。

綜上,章邯的軍隊的組成結構如下:

初期:中央衛戍部隊中尉軍+驪山徒與人奴子組成的臨時部隊。

打敗周章之後的兩月,接收咸陽附近的郡縣地方衛卒部隊,將軍隊進行重組休整之後,進軍曹陽連敗周章軍。

中期 :投降的六國軍隊還有以司馬欣董翳為代表帶領的關中子弟衛卒不斷補充兵源,軍隊大換血(秦國的快速動員能力加成)。

後期:精銳關中兵+部分北方軍團的士兵+從初期開始不斷被戰爭篩選的驪山刑徒和人奴子士兵。

引用及參考資料:

司馬遷 :《史記》

司馬光 :《資治通鑒》

中國軍事史編寫組:《中國歷代軍事制度》

李侃:《談談章邯手下秦軍的構成》

施丁:《談談「章邯軍」與「王離軍」》


謝 @葉政邀。

章邯出身貴族,從小學習兵法,跟隨王翦參加過滅六國之戰。雖然沒有親自率領過軍團作戰,好歹經歷過不少戰爭,有不俗的軍事素養。而起義軍的將領周文則「嘗為項燕軍視日,事春申君,自言習兵」。別說沒有拿得出手的戰績,擅長熟悉用兵這點還是自己說出來的。更何況章邯手下將領不少,起義軍這邊能派上用場的將才太少。

章邯軍為驪山刑徒,驪山刑徒構成較為複雜,有徭役的農民,還有罪犯和一部分低等貴族,即使之前沒參加過戰爭,但在驪山服勞役這麼久,紀律性總歸不低。而起義軍多為未事征戰的農民,依靠氣勢直取關中,無論是從實力上還是紀律性上都顯得較弱。是以章邯軍未必算得上是精銳,但起義軍無疑更弱。

更兼章邯請求秦二世大赦,無疑是給驪山刑徒們一針強有力的興奮劑,打敗起義軍也就不足為奇了。


影密衛是囚徒嗎???


為什麼我想到了《自殺小隊》


去知網查一查就會明白了


我猜測當時的情況是:秦軍的主力部隊,一駐漠北,一駐嶺南,除去各地駐防的少量邊軍等,這幾乎是秦國全部的精銳部隊了。周文率烏合之眾進犯,章邯絕對是無兵可調無將可遣。好在章邯靈機一動,召集驪山囚徒臨時拼湊成軍,才擋住了起義軍的進犯。當時,始皇帝餘威猶在,在六國百姓心中那是山一樣的存在,可能心裡不服,可是始皇帝橫掃六合、一統宇內,加上始皇帝時期吏治清明,清查耕地等,著實辦了不少好事,所以當時六國的百姓對秦國、對始皇帝認可度必然是很高的,對起義軍的信心則近乎於零。這時候章邯站出來說,跟著我混,把叛軍消滅,給你們自由,還按戰功給你們加官進爵,囚徒能不心動?所以章邯一呼百應,面對烏合之眾的起義軍就近乎摧枯拉朽了。

可是隨著二世暴政逐漸擴展,各地起義軍風起雲湧,加之章邯承諾的恢復自由、加官進爵遙遙無期,甚至補給也成了問題,囚徒們沒有了盼頭,自然不願再賣命了。而且這時候的起義軍經過優勝劣汰,經過沙場搏殺,戰力自然比初期強大很多,此消彼長,因此一敗塗地也是必然。


周文軍隊比後來的劉邦軍數量龐大多了,缺少的是一句口號:先入關中者王之。


推薦韓國電影實尾島,刺殺金日成的


題主看過《實尾島》嗎?


推薦閱讀:

為什麼秦朝標誌著中國封建制度的確立而不是夏商周?
為什麼古羅馬、法蘭克王國跟秦朝走了完全不同的發展路線,這能不能算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同時代的秦直道(或者秦朝公路系統)和羅馬大道相比,哪一個在工程學上更優越?
史上最強的王朝是秦帝國嗎?

TAG:中國歷史 | 軍事 | 中國古代歷史 | 古代 | 秦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