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一個資深Analog/RF IC Designer 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這個問題來的不算突然,本渣小碩模擬IC方向即將畢業,剛剛過去的一個多月時間參加了可能有10幾家公司的面試,拿到了幾個不算很滿意的offer,工作總算是有著落了,不至於失業。 此刻工作站就我一個人,幾個月前開始的一個AD項目就是我們項目組幾個人的畢業論文,我覺得現在做的這個事情還是需要一些創造性的,這是我覺得最難的地方。

作為analog designer,Cadence這樣的模擬工具可以說現在用的都不算很明白,ADE上那麼多按鈕到現在為止也就明白那幾個常用的,Analysis選項有20多個,但是用過的只有第一排tran、dc、ac和不甚很明白的noise……

其他方面,覺得自己的理論知識也並不很充分,比如做AD需要一些信號與系統的知識,但這些方面卻一直是一知半解的狀態。比如,從別人那裡拷貝了一個做fft分析的程序,我只能用,卻看不懂。也無法確定程序分析的結果是否正確,如果不正確我如何修改?

總得說起來就是,用那句文藝范一點的話就是,在知識的海洋里覺得自己真的太渺小可,呵呵。覺得自己不懂的東西太多,我都懷疑自己是怎麼通過面試官的考核的,以及,工作之後我能應付老大給布置的任務嗎?就現在,我分分鐘就能問出自己100個以上我搞不懂的問題,但面試的時候,在給面試官陳述想法的時候,似乎自己對面試官有一個暗暗的引導,面試官下一個問題幾乎逃避不了自己事先準備的東西,因為面試官總是喜歡接著你的陳述找出一點繼續追問,而不是另起話題。

上面關於面試的扯的有點遠,這裡還是很想從知乎大神那裡了解一下從走出校門,到成為可以獨擋一面的資深Analog IC Designer,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經歷和體驗?


我的個人說明裡寫了是 「資深模擬電路設計師「。所以我收到好多邀請回答這個問題。

我不知道題主想問的體驗是指什麼,只能泛泛而談。

設計晶元是一件有挑戰的工作。如果你是設計模擬電源晶元,你會發現從前你學的很多東西,都能用得上。書本里很多高大上的東西,忽然出現在你的工作里,感覺挺神奇的。

因此設計師的成長會慢一些,因為對多種知識積累的要求增加了工作的難度,也增加了你的價值。至少你自認為如此。每個月不發工資的那些日子裡你知道自己的價值。

在剛入職的時候,每次晶元tape out都覺得壓力山大。因為每次投片的成本其實都很高。七七八八算下來,十多萬人民幣是有的----那還是在工藝比較老,線寬比較大的情況下。現在用更先進的工藝,就更貴了。

每次投片,其實我都在想,能不能這次乾脆不投了,投片的錢折現給我吧。

這種壓力山大的感覺,到現在還是一樣。心裡既擔憂,又期盼。 對,跟看國足比賽差不多。

等到晶元封裝好回來的那天,這種感受就達到了高峰。看,我的小孩回來了。我設計的牛x電路,現在就要工作了。哎呀,不行,我一刻也等不了了,我要馬上知道它工作得怎麼樣。

很少有晶元第一版回來就一切順利,first pass的。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問題。有些大,有些小。

大的那種問題就是你把晶元焊到pcb上。一通電,啪,晶元燒了。冒煙了,起火了。

這個時候你的心情簡直是。。。比女朋友要跟你分手還差。大概跟國足平了香港的時候差不多。

接下來就是debug的時間了。你要搞明白為什麼晶元的表現跟你的設計初衷不同。為什麼鄰座的老王設計的電路沒什麼問題,我設計出來的東西工作就是不對勁。你不相信應用工程師給你測出來的東西,表示要親眼看到,於是你挨著他們坐在那裡,直到他們用現實打了你一記響亮的耳光。

你內心對這傢伙充滿了怨恨。走出實驗室,感到天色灰暗。你就像行屍走肉一樣走在路上,別人跟你打招呼,你都注意不到。不過他們罵你傻x的聲音,你還是能聽到的。但是你不care,你根本不關心。你只關心你那晶元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樣回到家,你老婆一看你都成這樣了,目光空洞,神態獃滯。就跟小孩說,你看,你爸爸又被邪教洗腦了。小孩說,哪兒有,爸爸的晶元出問題了。

他們就在飯桌對面說話,但你覺得好像聽見了,好像又沒聽見。說話聲就像天上的風一樣一吹就沒了。你腦子裡空蕩蕩的,只有那顆晶元放在那兒。

這樣過了幾天,你對晶元的問題還是一點兒頭緒也沒有。雖然你每天都在測試。測測這兒,測測那兒。叫上失效分析工程師幫你probe下這兒,又probe一下那兒。但收集到的這些細節,只讓你越來越迷糊。這怎麼可能?你一聲長嘆,聲聲都在長嘆。你覺得完了,這個bug我恐怕是弄不清楚了。老闆要fire我的話,現在是好時機啊。下月工資什麼時候發?能不能挨到發了獎金啊……

忽然,有可能在你吃飯的時候,也有可能在你模擬的時候,也有可能在上廁所的時候,還有可能在你坐著綠皮火車的時候,你想到了一個可能的原因。哇,這個好,它能解釋之前你看到的所有情況。天開了,好多天使從雲端降落下來,沒有臉先著地的。

於是你會進一步做實驗,去驗證是不是就是你猜測的這麼回事兒。得到間接或者是直接的證明之後,你就會開始著手改進電路或者是版圖。然後,就進去到下一個期待和焦慮的周期當中。

要說資深點兒的工程師是什麼體驗,就是多經歷了幾次這樣的輪迴。可能跟多談了幾次戀愛差不多,只不過談戀愛的對象不是女生,而是晶元罷了。有時它也溫柔,有時它又像個不講理的悍婦。但總的來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還是能夠與它好好相處。

當然也像生兒子。只不過有時候你家兒子在學校表現不好,成績穩定倒數第一,動手能力強愛打同學。讓你頭疼。有時候呢,培養一個好兒子,為社會做了一些貢獻。

也算是有樂趣的一件事情吧。


網路一篇不錯的有關成長經驗的文章, 希望對你有幫助.

模擬晶元設計的四重境界

[日期:2006-7-15] 來源:21ICBBS 作者:iraq 轉貼 [字體:大 中 小]

這是我認識的一個人,比較牛,在廣州做AIC是出了名的,轉一個他過去在業界年終會上講的東西,供大家參考學習!名字我不便透露,

從復旦攻讀微電子專業模擬晶元設計方向研究生開始到現在五年工作經驗,已經整整八年了,其間聆聽過很多國內外專家的指點。最近,應朋友之邀,寫一點心得體會和大家共享。

我記得本科剛畢業時,由於本人打算研究感測器的,後來陰差陽錯進了復旦逸夫樓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做研究生。現在想來這個實驗室名字大有深意,只是當時惘然。電路和系統,看上去是兩個概念, 兩個層次。 我同學有讀電子學與信息系統方向研究生的,那時候知道他們是「系統」的, 而我們呢,是做模擬「電路」設計的,自然要偏向電路。而模擬晶元設計初學者對奇思淫巧的電路總是很崇拜,尤其是這個領域的最權威的雜誌JSSC (IEEE Journal of solid state circuits), 以前非常喜歡看, 當時立志看完近二十年的文章,打通奇經八脈,那時候國內在此雜誌發的文章鳳毛麟角, 就是在國外讀博士,能夠在上面發一篇也屬優秀了

讀研時,我導師是鄭增鈺教授,李聯老師當時已經退休,逸夫樓邀請李老師每個禮拜過來指導。鄭老師治學嚴謹,女中豪傑。李老師在模擬電路方面屬於國內先驅人物,現在在很多公司被聘請為專家或顧問。 李老師在87年寫的一本(運算放大器設計);即使現在看來也是經典之作。李老師和鄭老師是同班同學,所以很要好,我自然相對於我同學能夠幸運地得到李老師的指點。李老師和鄭老師給我的培養方案是:先從運算放大器學起。所以我記得我剛開始從小電流源開始設計。那時候感覺設計就是靠模擬調整參數。但是我卻永遠記住了李老師語重心長的話:運放是基礎,運放設計弄好了,其他的也就容易了。當時不大理解,我同學的課題都是AD/DA,鎖相環等「高端」的東東,而李老師和鄭老師卻要我做「原始」的模塊,我僅有的在(固體電子學) (國內的垃圾雜誌)發過的一篇論文就是軌到軌(rail-to-rail)放大器。 做的過程中很鬱悶,非常羨慕我同學的項目,但是感覺李老師和鄭老師講的總有他們道理,所以我就專門看JSSC運放方面的文章,基本上近20多年的全看了。當時以為很懂這個了,後來工作後才發現其實還沒懂。 所謂懂,是要真正融會貫通,否則塞在腦袋裡的知識再多,也是死的。但是運算放大器是模擬電路的基石,只有根基紮實方能枝繁葉茂,兩位老師的良苦用心工作以後才明白。總的來說,在復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鄭老師的嚴謹治學之風和李老師的這句話

碩士畢業,去找工作,當時有幾個offer。 我師兄孫立平, 李老師的關門弟子,推薦我去新濤科技,他說裡面有個常仲元,魯汶天主教大學博士,很厲害。我聽從師兄建議就去了。新濤當時已經被IDT以8500萬美金收購了,成為國內第一家成功的晶元公司。面試我的是公司創始人之一的總經理Howard. C. Yang(楊崇和)。 Howard是Oregon State University 的博士,鎖相環專家。面試時他當時要我畫了一個兩級放大器帶Miller補償的, 我很熟練。他說你面有個零點,我很奇怪,從沒聽過,雲里霧裡,後來才知道這個是Howard在國際上首先提出來的, 等效模型中有個電阻,他自己命名為楊氏電阻。 當時出於禮貌,不斷點頭。不過他們還是很滿意,反正就這樣進去了。我呢,面試的惟一的遺憾是沒見到常仲元, 大概他出差了

進入新濤後,下了決心準備術業有專攻。因為本科和研究生時喜歡物理,數學和哲學,花了些精力在這些上面。工作後就得真刀真槍的幹了。每天上班模擬之餘和下班後,就狂看英文原版書。第一本就是現在流行的Razavi的那本書。讀了三遍。感覺大有收穫。那時候在新濤,初生牛犢不怕虎,應該來說,我還是做得很出色的,因此得到常總的賞識,被他評價為公司內最有potential的人。偶爾常總會過來指點一把,別人很羨慕。其實我就記住了常總有次聊天時給我講的心得, 他大意是說做模擬電路設計有三個境界:第一是會手算,意思是說pensile-to-paper, 電路其實應該手算的,模擬只是證明手算的結果。第二是,算後要思考,把電路變成一個直觀的東西。 第三就是創造電路。 我大體上按照這三部曲進行的。Razavi的那本書後面的習題我仔細算了。公司的項目中,我也力圖首先以手算為主, 放大器的那些參數,都是首先計算再和模擬結果對比。久而久之,我手計算的能力大大提高,一些小信號分析計算,感覺非常順手。這裡講一個小插曲,有一次在一個項目中,一個保護迴路AC模擬總不穩定, 調來調去,總不行,這兒加電容,那兒加電阻,試了幾下都不行,就找常總了。因為這個迴路很大,所以感覺是瞎子摸象。常總一過來三下五除二就擺平了, 他仔細看了,然後就導出一個公式,找出了主極點和帶寬表達式。通過這件事,我對常總佩服得五體投地, 同時也知道直觀的威力。所以後來看書時,都會仔細推導書中的公式,然後再直觀思考信號流, 不直觀不罷手。一年多下來, 對放大器終於能夠透徹理解了,感覺學通了, 通之後發現一通百通。最後總結:放大器有兩個難點,一個是頻率響應,一個是反饋。其實所謂電路直觀,就是用從反饋的角度來思考電路。每次分析了一些書上或者JSSC上的「怪異」電路後,都會感嘆:反饋呀,反饋!然後把分析的心得寫在paper上面

學通一個領域後再學其他相關領域會有某種「加速」作用。 常總的方式是每次做一個新項目時,讓下面人先研究研究。我在離開新濤前,做了一個鎖相環。 我以前沒做過,然後就把我同學的碩士論文,以及書和很多paper弄來研究,研究了一個半月,常總過來問我:鎖相環的3dB帶寬弄懂了吧? 我笑答:早就弄懂了。我強大的運放的頻率響應知識用在鎖相環上,小菜了。我這時已經去研究高深的相位雜訊和jitter了。之後不久,一份30多頁的英文研究報告發出來,常總大加讚賞!。 後來在COMMIT時,有個項目是修改一個RF Transceiver晶元, 使之從WCDMA到TD-SCDMA。裡面有個基帶模擬濾波器。我以前從沒接觸過濾波器,就花了兩個月時間,看了三本英文原版書,第一本有900多頁,和N多paper, 一下子對整個濾波器領域,開關電容的,GmC的,Active RC的都懂了。提出修改方案時, 由於我運放根基紮實,看文章時對於濾波器信號流很容易懂,所以很短時間就能一個人提出晶元電路原理分析和修改方案。最後報告寫出來(也是我的又一個得意之作),送給TI. TI那邊對這邊一下子肅然起敬,Conference call時, 他們首先說這份報告是「Great job!」,我英文沒聽懂,Julian對我誇大拇指,說「他們對你評價很高呢」。後來去Dallas, TI那邊對我們很尊敬, 我做報告時,很多人來聽。總之,現在知道,凡事情,基礎很重要,基礎紮實學其他的很容易切入, 並且越學越快

我是02年 11月去的COMMIT,當時面試我的也是我現在公司老闆Julian。 Julian問我:你覺得SOC (system on chip)設計的環節在哪兒? 我說:應該是模擬電路吧,這個比較難一些。Julian說錯了,是系統。我當時很不以為然, 覺得模擬電路工程師應該花精力在分析和設計電路上。 Julian後來自己run了現在這公司On-Bright,把我也帶來, 同時也從TI拉了兩個,有一個是方博士。我呢,給Julian推薦了朱博士。這一兩年,我和朱博士對方博士佩服得五體投地。方博士是TI華人裡面的頂級高手, 做產品能力超強。On-Bright現在做電源晶元,我和朱博士做了近兩年,知道了系統的重要性。晶元設計最終一定要走向系統, 這個是晶元設計的第四重境界。電路如同磚瓦,系統如同大廈。晶元設計工程師一定要從系統角度考慮問題,否則就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電源晶元中,放大器,比較器都是最最普通的, 其難點在於對系統的透徹理解。在On-Bright,我真正見識了做產品,從定義到設計,再到debug, 晶元測試和系統測試,最後到RTP (release to production)。 Julian把TI的先進產品開發流程和項目管理方式引入On-Bright,我和朱博士算是大開眼界,也知道了做產品的艱辛

產品和學術是兩片天地,學術可以天馬行空,做出一個樣品就OK了。產品開發是一個系統工程,牽涉到方方面面的工作,N多的人一起協作,最終才能使產品成功推向市場。晶元領域,我以前非常崇拜學術界牛人, 現在發現工業界水平還是較學術界領先, 朱博士說他以前在瑞士理工黃秋亭(IEEE的著名Fellow)那兒做過半年研究, 當時很崇拜黃,現在發現方博士水平更高。所以就像(天龍八部)中,一個無名掃地老僧是頂級高手。但無論工業界還是學術界,這四重境界卻是共同的, 每個模擬晶元設計者都應該一步一步腳踏實地,逐次跨越這四重境界。

另一篇文章好像也不錯, 也有不少經驗之談.

模擬IC設計的九個級別

級別, 模擬, 設計

一篇好文章, 摘錄於此,以示激勵.

一級

你剛開始進入這行,對PMOS/NMOS/BJT什麼的只不過有個大概的了解,各種器件的特性你也不太清楚,具體設計成什麼樣的電路你也沒什麼主意,你的電路圖主要看國內雜誌上的文章,或者按照教科書上現成的電路,你總覺得他們說得都有道理。你做的電路主要是小規模的模塊,做點差分運放,或者帶隙基準的模擬什麼的你就計算著發文章,生怕到時候論文湊不夠。總的來說,基本上看見運放還是發怵。你覺得spice是一個非常難以使用而且古怪的東西。

二級

你開始知道什麼叫電路設計,天天捧著本教科書在草稿紙上狂算一氣。你也經常開始提起一些技術參數,Vdsat、lamda、early voltage、GWB、ft之類的。總覺得有時候電路和手算得差不多,有時候又覺得差別挺大。你也開始關心電壓,溫度和工藝的變化。例如低電壓、低功耗系統什麼的。或者是超高速高精度的什麼東東,時不時也來上兩句。你設計電路時開始計劃著要去tape out,雖然tape out看起來還是挺遙遠的。這個階段中,你覺得spice很強大,但經常會因為AC模擬結果不對而大傷腦筋。

三級

你已經和PVT鬥爭了一段時間了,但總的來說基本上還是沒有幾次成功的設計經驗。你覺得要設計出真正能用的電路真的很難,你急著想建立自己的信心,可你不知道該怎麼辦。你開始閱讀一些JSSC或者博士論文什麼的,可你覺得他們說的是一回事,真正的晶元或者又不是那麼回事。你覺得Vdsat什麼的指標實在不夠精確,模擬器的預設設置也不夠滿足你的要求,於是你試著模擬器調整參數,或者試著換一換模擬器,但是可它們給出的結果仍然是有時准有時不準。你上論壇,希望得到高手的指導。可他們也是語焉不詳,說得東西有時對有時不對。這個階段中,你覺得spice雖然很好,但是幫助手冊寫的太不清楚了。

四級

你有過比較重大的流片失敗經歷了。你知道要做好一個電路,需要精益求精,需要戰戰兢兢的仔細檢查每一個細節。你發現在設計過程中有很多不曾設想過的問題,想要做好電路需要完整的把握每一個方面。於是你開始系統地重新學習在大學畢業時已經賣掉的課本。你把能能找到的相關資料都仔細的看了一邊,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更有啟發性的想法。你已經清楚地知道了你需要達到的電路指標和性能,你也知道了電路設計本質上是需要做很多合理的折中。可你搞不清這個「合理」 是怎麼確定的,不同指標之間的折中如何選擇才好。你覺得要設計出一個適當的能夠正常工作的電路真的太難了,你不相信在這個世界上有人可以做到他們宣稱的那麼好,因為聰明如你都覺得面對如此紛雜的選擇束手無策,他們怎麼可能做得到?這個階段中,你覺得spice功能還是太有限了,而且經常對著"time step too small"的出錯信息發獃,偶爾情況下你還會創造出巨大的模擬文件讓所有人和電腦崩潰。

五級

你覺得很多競爭對手的東西不過如此而已。你開始有一套比較熟悉的設計方法。但是你不知道如何更加優化你手頭的工具。你已經使用過一些別人編好的腳本語言,但經常碰到很多問題的時候不能想起來用awk或者perl搞定。你開始大量的佔用伺服器的模擬時間,你相信經過大量的模擬,你可以清楚地把你設計的模塊調整到合適的樣子。有時候你覺得做電路設計簡直是太無聊了,實在不行的話,你在考慮是不是該放棄了。這個階段中,你覺得spice好是好,但是比起 fast spice系列的模擬器來,還是差遠了;你開始不相信AC模擬,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transient模擬。

六級

你開始明白在這個世界中只有最合適的設計,沒有最好的設計。你開始有一套真正屬於自己的設計方法,你會傾向於某一種或兩種模擬工具,並能夠熟練的使用他們評價你的設計。你開始在設計中考慮PVT的變化,你知道一個電路從開始到現在的演化過程,並能夠針對不同的應用對他們進行裁減。你開始關注功耗和面積,你tape out的晶元開始有一些能夠滿足產品要求了。但是有時候你還是不能完全理解一些複雜系統的設計方法,並且犯下一些愚蠢的錯誤並導致災難性後果。你開始閱讀 JSSC時不只是挑一兩片文章看看,或許把JSSC作為廁所讀物對你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這個階段中,你覺得spice是一個很偉大的工具,你知道如何在spice中對精度和速度做合理的模擬,並隨時做出最合適的選擇。

七級

你開始真正理解模擬電路設計的本質,無論對於高精度系統還是高速度系統都有自己獨有的看法和經驗。你可以在系統級對不同的模塊指標進行折中以換取最好的性能。你會了解一個潛在的市場並開始自己的產品定義,並且你知道只要方向正確,你設計出的產品會具有很好的競爭力。你可以從容的從頭到腳進行整個電路的功能和指標劃分,你了解裡面的每一個技術細節和他們的折中會對於你的產品有怎樣的影響。你開始關注設計的可靠性。在這個階段中,你覺得spice是一個很實用的工具,並喜歡上了蒙特卡洛模擬,但你還是經常抱怨伺服器太慢,雖然你經常是在後半夜運行模擬。

八級

這個時候成功的做出一個晶元對你來說是家常便飯,就象一名駕駛老手開車一樣,遇到紅燈就停、綠燈就行。一個產品的設計對於你來說幾乎都是無意識的。你不需要再對著模擬結果不停的調整參數和優化,更多時候之需要很少量的模擬就可以結束一個模塊的設計了。你能夠清楚地感覺到某一個指標的電路模塊在技術上是可能的還是不可能的。你完全不用關心具體模塊的雜訊係數或者信噪比或者失真度。你只需要知道它是可以被設計出來就可以了,更詳細的技術指標對你來說毫無意義。你開始覺得JSSC上的東西其實都是在湊數,有時候認為JSSC即使作為廁紙也不合格(太薄太脆)。你覺得spice偶爾用用挺好的,但是實在是不可靠,很多的時候看看工作點就差不多夠了。

九級

這時候的你對很多電路已經料如指掌,你可以提前預知很多技術下一輪的發展方向。


入行大概十三年,雖然也作管理,但一直都有做hands on設計,不知道能不能算資深,隨便答答,算有感而發。基本所有的analog,mixed signal模塊都做過,只是技術的水太深,沒覺得哪個模塊是做的很精。也曾兩個人包辦一塊混合晶元,也曾為討論個參數計算到深夜。也有晶元量產,寫test plan上機台調試。也有手機軟體調試不通,幫人檢查代碼。

啰嗦半天,看出了嗎?很久前,我的一個前輩跟我說,做模擬的人,是什麼都可做得的聰明人。

雖然當下環境不太好,國內氣氛更浮躁。不過嘛,樂趣還是有的。


不敢認為自己是資深模擬電路設計師,但也想來談談我對資深的理解。

讀博士時我的課題是毫米波晶元設計,單個電路模塊和整個系統加一起,大概流了十多次片。測試時幾乎每個晶元都或多或少有些沒法解釋的現象,要麼頻率掉一點,要麼功耗對不上,要麼有未知來源的雜訊,要麼片與片差別極大。

然後我們會試圖在模擬里重現測試的現象。有一些可以找到原因,有一些試盡各種方法也找不到原因。時間精力資源都有限,實在查不出原因的現象到最後也只能放過去了,變成一個永遠的未解之謎。

我常常跟人開玩笑,說很有可能是因為這顆晶元被宇宙射線照過了。雖說是開玩笑,但也反應了模擬電路設計的一個事實,即很多推測我們既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

我們都知道模擬電路模擬的局限性,很多東西是沒法拿模擬精確驗證的(缺乏準確模型或者模擬量太大),比如數模混合晶元的電源雜訊,比如襯底耦合,比如電磁輻射等等。這是為什麼有人模擬電路稱為玄學的原因。假如什麼都能模擬,那就不存在玄學了。

這也是為什麼模擬電路設計中經驗如此重要。大家一定要重視晶元測試,儘可能多的去解釋和驗證測試現象,將其總結成經驗,這樣的經驗會特別寶貴,從其他地方學不到。我們最近就從測試中抓到並成功解釋了一個問題,我們笑稱這是個至少值幾十萬美元的經驗。

我之前也有一個例子。有一次我在探針台上測試一個毫米波QPSK發射機,在片上loop back測試,怎麼調都沒法達到零誤碼率,測得疑神疑鬼。最後發現,探針台上有一個燈專門給晶元打光,只要我把這個燈關掉,馬上達到零誤碼率(1e-12),立竿見影。原來是這個燈的雜訊通過某種途經耦合到了晶元上!後來覺得慶幸,要不是我碰巧去關了這個燈,這顆晶元也變成永遠的未解之謎了。

說了這麼多,再回到資深這個話題上。當有一天我設計的晶元在測試時未解之謎越來越少,或者幾乎沒有未解之謎,那我大概就可以被稱為資深了。


還是一個剛工作一年多的菜鳥,但是有幸能和一群大神工作。我覺得資深模擬工程師的最大特點就是在他所專註的領域,他是有著精準的直覺的。在公司,這種寶貝是很少用來直接做電路的,因為如果只是做個模塊什麼的,他們不見得比一個畢業一兩年的碩士快多少。然而當你在架構選擇上,模擬波形上,測試結果上出現什麼匪夷所思的狀況時,他們的作用就得以體現。那種明明是我的電路,明明是我琢磨好久的東西,他卻可以在跟你短暫溝通後跟你指明道路。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時,你會被震撼,甚至沮喪,但時間久了,你會覺得興奮,因為只要你下功夫,總有一天你也可以。


幹了一輩子 發現自己工資還沒跟在FLAG工作3年的碼農工資高


據說資深的可以去太平洋的一個小島上喝咖啡。


學無止境!

必須再加強自己,我們這裡在ADI工作十幾年的工程師都來再讀個MS,再進步。所以樓主切記不要以為自己MS畢業了就可以慢慢混了


The Analog Aficionados Party 2011

(https://www.embedded.com/print/4311252)


謝謝邀請,等個3、4、5、6、7、8年再來回答吧:)


還在通往資深模擬集成電路工程師的路上走著,我希望有一天,有那麼一些電路:

我知道它的原理,知道它的關鍵性能應該怎樣優化,知道優化某項性能可以採用的常用技術和所需代價,知道設計過程可能出現什麼問題該如何解決,測試過程又可能出現什麼問題以及原因;並且那時候的我所了解的這些知識和經驗,都能用淺顯直白的語言講給現在的我聽。

以上這些,有些通過看書和論文,多思考多總結,勤奮就可以收穫,這是相對簡單的部分;還有一些,則需要交給時間。

專業領域的第一個回答,自勉。


不是designer,但是還是想說兩句。

其實你的困惑是很多人都有的,學校到社會的落差特別是analog向的東西很多都是跟經驗相關的,沒見過沒遇上過就是不會。

但是你這麼焦慮的主要問題並不是在知識上,畢竟你們老闆也不會招個應屆生獨挑大樑的。。

第一,別鑽牛角尖

IC設計上沒有人敢說什麼都搞的很懂的。。理論那都是越鑽越多,你的定位應該從學生時代的什麼都得找到原理先轉換成工程師的典型思維就是能work就是perfect(我們老頭最常說的一句話。。),很多時候到後面設計電路不需要你去推導公式或者怎樣,就是經驗養成的直覺就可以解決。

如果你想徹底搞懂一個電路,設計的物理,材料,信號處理以及數學方面的知識別說100個問題,十萬個為什麼都夠了,能全弄懂了你也成了行業領軍人物了。。

各方面的知識用的上的懂就可以了,沒必要弄得那麼精細,畢竟你是設計電路,不是工藝研發。

第二就是別著急。

新畢業的學生不要設計太遠的目標,也不要想著一步登天能很快成為資深的設計師。

模擬電路這越老越值錢的行業對新手向來都是不友好的,因為確實是什麼都要從頭學。萬丈高樓平地起,你一磚一瓦的總有一天也能建成點啥。只要不斷在項目中完善自己就好了,別被眼前這複雜的知識嚇到了,等過二十年回頭看你就發現其實也就那樣。就像高考完了覺得也不過如此一樣樣的。。

說了一堆,也不會總結升華,總之慢慢來,別著急。


從小到現在的夢想都是創辦一家國內優秀的半導體公司。

占坑,二十年後答。


占坑。3年後回答。


占坑,今年畢業找工作拒絕了華為數字設計sp,碩士主要做的是SAR和Pipeline,現在做Noise Shaping SAR和Sigma Delta,為了繼續做模擬,選擇了薪水低一個的analog小公司,希望幾年之後可以來回答


就是這種體驗:


看描述你很菜啊。

但是誰還指望從大學學校里學完知識就立刻應用到工作的工程實踐當中呢?又不是技術學校里的技工!

你在學校里的所學和公里的所需本身就是一對矛盾。你想想,科技的前沿在哪裡?在學校嗎?顯然不是,是在全球化的大公司大企業里以及大型國家級的科研單位里。學校里的理論知識是多少年前的舊知識,應用也是較落後的(不能說很時令時興,畢竟潮流不是學校引導的)。

所以說根本沒有必要怕天怕地,基本所有人都是畢業後在公司里現學現用。學校里你學到的是在你專業領域裡的入門以及學習能力,僅此而已。


就是debug過的問題多了,一聽別的小朋友講」這個晶元功耗怎麼比設計的偏大了?「,告訴他先去看看IO的狀態。……然後看別人的floorplan就想扔他,完全沒抓住重點邏輯啊。

模擬設計沒那麼多奇奇怪怪的沒把握,模擬結果不合理從理論上分析完也要質疑模擬器的設置和演算法的局限。看到版圖驗證的問題可能在規則不合理上程序bug上。電路分析完最多只完成了一半,版圖實現別輕看,雜訊干擾之類的問題不是電路驗證能完全給到你的。還有後期的各種分析工具,一根金屬線、一個電阻需要隨手拈來,有時候比幾十萬的儀器好用。

看到MOSFET時能想到IV曲線,也能想到電子在穿過溝道時的跑偏小部隊。電流在金屬線中歡奔的時候,別只看到一個電阻。ESD,EMC之類的問題,都有本源和思路。

信號與系統要學好,邏輯思路要清晰,別總把自己整暈了。

保持對新技術的興趣,隨時需要去分析新的應用。

整模擬電路真跟中醫差不多,有個可供參考的龐大理論體系,絕大部分時候有效,但非嚴格非0即1,隨時需要經驗來補強。


「模擬電路的四重境界」是不是模擬界的「21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


你這樣問是因為乾的時間太短,接觸的太少,和我當年想問的一樣。模電的學習曲線緩慢向上永無停止,斜率先大再小再大。當然中間你自己停住了並不是就做不了東西了,仍能做出可用的東西,要不然這行業怎麼出東西啊。


推薦閱讀:

中國有可能在未來幾年內進入3D NAND市場嗎?
為什麼同樣靠電容存儲,dram sram就是易失性的,nor nand就是非易失性的存儲器?
不知道微電子還有沒有再次春天的機會,至少中國?
要找到多個變數與多結果之間的關係,有什麼高效的實驗方法?

TAG:聯發科MTK晶元 | 微電子 | 晶元集成電路 | 模擬電路 | 晶元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