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是最先進語言》一文有哪些誤導人之處?

漢語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語言

關於這篇文章我的小夥伴深信不疑,但是我給他指出了某種錯誤他也不相信,請大家幫忙說說這篇文章的硬傷有哪些?


謝謝邀請,我幫你完善了一下題目和描述,但原文太長我沒法寫在描述內,我就寫在自己的答案里吧。

100年前,全世界都認為漢語是嬰兒語,後來才發現原來漢語是進化過的世界最先進的語言。原來在七千年前,漢語也有羅嗦的後啜和字格,後來我們把那些無用東西都拋棄了。比如用一個「了」字就把已經完成的動作表現出來了。根本不用什麼現在過去完成時那麼羅嗦。

好歹把「後綴」寫對啊……真不知道綴zhui這麼常用的怎麼變成了啜chuo這麼罕用的。

古埃及楔形文字演化成腓尼基語,腓尼基古文字又演化成希臘語,希臘語又演化為拉丁語,拉丁語又變成法語,法語又演化成英語。拉丁語向東成為斯拉夫語系,斯拉夫語系又演化成俄語。同時這也是一個宗教的傳播史,是天主教分化為基督教,東正教的過程。漢語是世界上唯一不使用字母高級語言。

真不想爆粗,語和文都分不清,他是想說希臘文、拉丁文吧?無力吐槽。

漢語又是唯一可用於計算機時代的語言,最適合語音控制,而不用象英語那樣用手瞎摸! 這是一個決定中國人命運的問題,請所有朋友盡量宣傳!漢語的一個明顯的優勢是,思維面廣闊,在數學上由於單音節發音,對數字的反應速度也更快,但在邏輯思維方面還是拼音文字較好,但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趨勢看,作為表意文字的漢語,由於可以自由組合新名詞新概念以至新思想, 可以容納信息和知識爆炸的衝擊,無疑將發展為人類的共同語言,用這種語言 來交流思想更加方便,更加豐富多彩,當然在論文和計算機語言是漢語和拼音文字並用了,漢語的偉大就在於兼容,你們看看在漢語的學術論文有漢語和阿拉伯數字和西方拼音文字的混用現相,但在英語論文中則找不到一個漢字,中國的物理學專家可以憑藉他在中學時代的化學基礎知識通讀化學專家的論文,反之依然,而英美的不同行業的專家要交流他們的學術成果,則是對牛彈琴,憑這個優勢,漢語就有資格成為世界語,而我們國內還有些學者還要把漢語拼音化,這不是邯鄲學步東施效顰嗎?我們中國人民也有資格控告那些所謂的文明的西方人,是誰在製造環境污染,破壞森林和草原,就是他們,因為印刷同樣內容的一本書,西方語言要比漢語浪費2倍的紙張,全世界使用西方語言的人要比使用漢語的人多5倍,按照簡單的因素級連倍乘法,就要浪費10-20倍以上的木材增加20倍以上的工業廢水,就語言的優越性來講,西方人沒有什麼資格對漢語說三道四,連文盲都知道從聯合國五種工作語言找出漢語文本,因為漢語文本是最薄的那一本。

真是笑話。滿篇都是義憤填膺的鐵血網文筆,各種煽動。說到兼容,很多文字都可以做到,俄文時常夾雜著拉丁字母(如諾基亞的廣告)。

中國人心裡有這樣一種成見;認為漢語遲早要被英語所淘汰。記得有一次,大概是胡野碧在辯論時乾脆把它清楚地說了出來。前幾天『世紀大講堂』請了一位學者李銳也認為全球化的結果是讓英語統治世界。只有阮次山在一次『大時代,小故事』中談到漢語的思維速度比英語快。但是,他又提出一個問題;既然由於漢語使用了『聲』使得漢語的思維速度比英語快,那麼,由於廣東話中的聲比普通話多,是不是廣東話的思維速度比普通話更快呢?我的回答是,廣東話雖然使用的聲調多於普通話,但是,廣東話有兩個缺點,第一、它的文字規劃得不好,文字表達欠佳,且有閉音節的聲音存在。第二、它的聲音利用率不高,普通話有21個聲母、35個韻母和四聲,連乘的結果是2900個聲音,但是能夠被利用的是2500個,而真正被用到普通話中的僅1200個。廣東話有九聲,即使它的聲母和韻母與普通話一樣多,那麼它實際使用的聲音也應該是普通話的兩倍多才對,但是,廣東話中實際使用的聲音僅有1500個,與普通話相差不多,而它的利用率比普通話小了幾乎一倍。利用率小,就說明難學。因為同樣的一個聲母或韻母,每次的使用實際上也是一種練習的過程,利用率高的聲母或韻母必然容易記憶、容易掌握。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凡是常用的語言元素,包括聲母、韻母、漢字和單詞等到,越是經常使用的越容易掌握。語言的好壞其實取決於兩個方面,第一、是不是能夠用很少的記憶來掌握,第二、是不是能夠在有生之年掌握到比其他人更多的知識?用一句極限的話來講應該是:最好的語言是不學而知,但是所掌握的知識又最多的語言,或者說,學少而知多的語言。

什麼叫聲音?你給我定義一下啊?而且專門黑廣東話,這是我使用的語言(當然我會客觀看待),不存在什麼廣東話,只有粵語、客家話、閩南語。這明顯業餘啊。再說粵語的音節也比普通話多這是不爭的事實,輔音韻尾多了m,入聲韻尾pkt被吃了?

英語與普通話相比則不同,國際音標中,英語有20個母音和20個輔音,所以英語的聲音種類不會超過20×20=400個;反過來說,不在這四百個聲音之內的任何聲音都不被英語所承認,或者被認為是不正確的發音;這裡所說的不是『音節』。比較一下就會看出,漢語的發音種類是英語的3倍,兩者的比值遠大於廣東話與普通話的比值。

英語的母音輔音組合比普通話自由很多,這個都不懂?

下面要說一下,為什麼聲音種類越多,思維速度就越快。這個問題,去年我在『北大中文』論壇討論了一個月才使大家弄清楚,在這裡我希望盡量說得簡單。假設有一個僅會發兩種聲音的人,具體地講,他就會發a和b兩個音。根據電腦的理論,我們知道,他用這兩個符號依然可以表達整個世界。再假設,世界上僅有400種事物需要表達,那麼,一個英國人可以用每一個發音來表達400種事物中的一件,而僅會發兩個聲音的人,有時就不得不用九個發音來表達400種事物中的一件,因為二的九次方才大於400。

恕我沒看懂。

比如,英國人用『i』代表『我』而僅會兩個聲音的人可能要用abbababba代表『我』這個概念。一般人每發一個聲音大約需要消耗四分之一秒的時間。比較兩者就會看出,僅會兩個聲音的人,不但表達得慢,而且還費力氣。在表達『我』這個概念的時候,英國人使用四分之一秒的時間,而僅會兩個聲音的人使用了二又四分之一秒。如果兩個人總以這樣的比例生活一輩子,他們一生中所享受到的所有信息將是它的反比9:1。實際的情況中,最明顯的是日語與漢語的對照,我們知道,日語使用了100種不同的聲音,而漢語使用了1200種聲音,因此很多漢字讓日本人一念就必須用兩個或者三個聲音來表達。我們假設日語中所有的字都用兩個聲音來表達,那麼豈不是說,日本人一生所能夠享受到的信息僅僅是中國人的一半嗎?我曾經思考過,這是不是與日本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偉大的思想家有關。我們知道,思維實際上是一種心裡說的過程,如果在說話時表達得快,那麼,思維的速度也應該跟著快。具體的例子是趙元任曾經比較用英語和漢語背誦乘法口訣的速度,漢語使用了30秒,而英語使用了45秒。因此,如果兩個人同時用英語和漢語來背誦的話,到了30秒的時候,漢語使用者一定想到了九九八十一,而英語使用者則一定到不了這裡,說不定,他想到的僅僅是七七四十九。這就證明了使用發音種類多的語言比使用發音種類少的語言思維速度快。這一點曾經被國、內外許多學者所證實。至於思維速度快是否就代表聰明這個問題是被很多學者所承認的。 我的證據是解釋一個歷史上的『謎』古希臘人為什麼比其他人更聰明?因為希臘的文化來自古菲尼基人,我們知道菲尼基人發明了人類的拼音字母,就聲音的分解來說,這是一大進步,就思維速度來說,它是一大倒退。因為,為了篩選容易區分的聲音元素,菲尼基人僅僅使用了22個輔音,這樣,它的表達速度當然比現在任何語言都慢,而希臘人則採用了母音,我們知道母音與輔音結合以後,聲音種類等於增加了好幾倍。事實上,菲尼基人的聲音中也有母音,否則他們是發不出來的。所謂的22個輔音是說他們僅承認這22個輔音為信息栽體,也就是,ma、me、mu、mai、muo在他們的耳朵里與一個m沒有任何區別就像me的四種聲調對於英國人來講沒有任何區別一樣。由於聲音種類的突然增加使得希臘人的思維突飛猛進,造成了後來的現象。

真是不遺餘力在胡說八道啊!很多漢字多音節這個是因為保留了入聲韻尾等元素,再說腓尼基人也寫錯……母音輔音只是希臘人分開了定義,並不代表以前不存在啊!!!

論壇上曾經有人問漢語的聲音種類依然多於英語,為什麼沒有英國先進。我的回答是,當聲音種類突然增加的時候就有新思想出現,反之,當聲音種類減少時,思想就趨於保守,而元朝以後,中國的聲音中失掉了一個『入』聲,中國的衰弱正巧從那時開始。最後,在討論尼安德特人的時候,人們也發現,使用聲音種類少的人種會被歷史淘汰。

什麼叫聲音?入聲也沒丟失啊,除了官話外的各大方言保留有。尼安德特人聲音少?證據呢?

我之所以認為漢語必定戰勝英語的根據還不在這裡,關鍵是要解決人類目前所面臨的知識爆炸問題。我們知道,目前的英語單詞包括各種生物名稱及專利發明的新術語已經超過了數百萬,如果考慮到英語中有一些可以推導和聯想的成份;比如前、後綴和複合詞等,它所需要記憶的基本單詞也有一百萬個。而所有這些單詞在漢語中都可以用四千個漢字來表達。根本的原因還是英語的發音種類不夠。

這個連字和詞都沒弄清楚,英語的單詞等於是漢語的詞和短語,漢字可以是詞,但並不等於詞,漢語的詞和短語達到一百萬也很容易。再說,基本單詞?搞清楚語言學「基本辭彙」的定義再說吧。基本辭彙任何語言也就幾百個,如斯瓦迪士兩百詞。

比如pork這個詞,在英語中代表豬肉,它和豬pig、肉meat沒有任何關係而僅僅代表它們的一個聯合體而已,如果把豬肉pork、羊肉mutton、牛肉beef、豬油lard、羊油suet和牛油talon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的話就發現,英語中所有的聯體詞都是一個與其中任何一個分解詞毫無關聯的新符號,而它們卻構成了英語辭彙的主體,英語中幾百萬的單詞就是這樣來的。它的根本原因是由於如果將pork改成pig和meat連在一起的形式,那麼就要發音四次而pork僅僅發音兩次;所以聯體的詞能夠節省發音卻要增加記憶,而分體的詞,無需記憶可是卻增加了發音次數。設想,一位屠夫,每天要用到『豬肉』這個詞上千次,使用兩次發音的單詞要比使用四次發音的詞節省兩千次發音,何樂不為?但是遇到不常用的詞的時候,英語還是和漢語一樣,使用分解的詞,比如驢肉就用donkey meat來表達。因為不常用的詞,即使設立了符號形式,別人也記不住。漢語能夠將英語中聯體辭彙分解的功能,非常有用,它使所需要記憶的辭彙大大地減少;不僅如此,它還能夠將辭彙在人們頭腦中的位置整理得清清楚楚。達爾文主義的誕生就是建立在林奈的雙名法的基礎之上的,這種方法使得各種印象在腦子中由原來的平面,變成立體的。比如,在林奈以前,人們給所有的生物一個名字,結果,由於種類太多,同一種生物可能有兩種名字,而另外的生物,可能沒有名字。林奈則將所有的生物先分類,並且給出一個類名,然後在類名的下面放一個詞,兩者組成雙名法的名字。這樣不但清晰,而且大大的減少了需要記憶的符號;比如原來有一萬個名字,現在分成一百個類,又在每類中分成一百種,我們所需要記憶的僅僅是一百個類名和一百個種名,共二百個,而不是原來的一萬個。隨著知識爆炸的問題逐漸惡化,人類就有必要將其他的術語也仿照這個方法改造,而目前唯一的辦法就是按照漢語的結構進行改革。而原因還是在於發音種類的數量。

雙名法你都黑!這個純粹是定義屬種,和你說的辭彙那些安全不同,這是一種技術規範,就像虎(Panthera tigris),前面是豹屬(屬名),後面是虎(種加詞、種本名、種小名),根本無法支撐他的觀點。

這個現象最先是德國的萊布尼茲體會到的,他認為漢語是自亞里士多得以來,西方世界夢寐以求的組義語言。但是,他沒有看到聲音的真正特性,卻由於漢字的數量上的性能而定義漢字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字。我想,如果他看到今天知識爆炸的世界,他一定會要求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廢除拼音文字而採用漢字。

漢字不適合所有的語言,因為表音問題難以解決。這個不是意志力能解決的。

最後,談一下關於人的一生中到底能夠記住多少單詞或符號的問題。中國人所使用的漢字通常在三到四千,而莎士比亞時代的英語僅有三萬個單詞,他本人能夠全部掌握。但是,到了丘吉爾時代,他的單詞量依然是三萬個,可是,那個時候的英語已經擁有近百萬個單詞了。所以,我認為,莎士比亞使用英語單詞的熟練程度是後人根本無法達到的。我曾經在網上向很多英語中高等教育的語言機構請教,到底學習英語應該掌握多少單詞才成,但是,他們的回答總是含糊不清,或者扯一些別的東西。後來,在一些無法避免這個問題的文章中我發現,語言學家們對於英語單詞的要求是:一個受過教育的英語使用者應該掌握五到二十五萬單詞,不但差距範圍很大,而且,用這個標準來衡量,莎士比亞和丘吉爾都應該是文盲,至少是沒受過教育的人。我認為,這是任何推崇英語的人的軟肋,只要他們能夠躲過別人問這個問題,其他的方面 ......

我可以告訴你我認識的漢字也有好幾萬,組詞也有數十萬上百萬水平。沒有搞懂詞和字的區別就大放厥詞!

為漢語辯護!呼籲那些糟蹋漢語的人注意以下事實:

  1. 聯合國6種文字的官方文件中最薄一本一定是漢語;
  2. 漢語的精確性已為蓬勃發展的中國科技事業所證實;
  3. 計算機語音輸入最具有希望的是漢語;

  4. 漢語是穩定的是收斂的,英文是不穩定的是發散的;

  5. 漢語是二維信息是生動的是高效的,英文是一維信息是密碼型的是枯燥低效的。

  6. 在英文世界裡能讀文學名著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不是所有受過大學教育的人都能幹的。如閱讀《荊棘鳥》中用英文描述的非州的一些植物真是艱澀無比,一般英美人也只能囫圇吞棗而已;可在中文世界裡,又有誰會對僅有中學學歷的人讀完四大名著而感到驚奇?

  7. 當今雖是英語文明的蓬勃期。但在歷史的長河中,So far,英文世界的文明史遠比漢語世界的文明史短。英文是先進文明的語言是沒有根據的。為漢語驕傲!更為堅信漢語時代即將到來的中國人熱情與信心而歡呼!

第一這個你怎麼不說文言文?第二這個精確個屁啊,法律還要刻意區分「和」「同」作為介詞和連詞呢。第三這個胡來,漢語同音字多,又有聲調,上下文區別才行。第四這個胡說八道,沒有證據。第五這個也是胡說八道。第六這個勉強算對了,可是漢語也只能保證你知道這是一種植物僅此而已。第七這個文明史長短和強弱毫無關係,而且歷史是流動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揪住一小段時間如商朝以前,可能古埃及、古巴比倫比漢更長呢?

為漢語辯護!呼籲那些糟蹋漢語的人注意以下事實:為漢語驕傲!更為堅信漢語時代即將到來的中國人熱情與信心而歡呼。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漢字的鍵盤輸入速遞已遠遠超過英文,而且還在雖這技術進步而不斷快速提高。可英文呢?滯步不前了吧。現代所有學科領域,中國都有很好的學者,沒聽說哪位因漢語「不精確」而搞不好研究的。中國的火箭照樣可以精確升空,中國的原子彈照樣可以精確爆炸。所有的英文科技文獻都 可以翻譯成漢語。漢語文獻影響力正隨著國力的增強而在世界範圍內增強。下面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顯示英文的笨拙:本人曾問系裡的幾個教授「長方體」如何用英 文講,可這幾位母語是英文的工科教授竟說不知道,接下來連問幾個本地的研究生,結果他們也不知道。著實令我大吃一驚!現在我要問讀者:您知道么?反正不是 Cube,Rectangular...。後來,我倒是真的在字典里找到了該詞,可現在又忘了,原因是它太生辟。感嘆, 英文真是笨人的語言,試圖給天下 每一事物起一個名字。宇宙無窮,英文辭彙無窮!辭彙如「光幻覺」、「四環素」、「變阻器」、「碳酸鈣」、「高血壓」、「腎結石」、「七邊形」、「五面體」 都只有專業人士才會。根本不可能像漢語那樣觸類旁通,不信?去親自問問母語是英文的人好了。英文是發散的。搞的一些基本概念如「長方體」也只有專家才會 講!

這個勉強算你對吧。不過胼胝體、耵聹你倒是和我說說?還有解理、魯棒性、對象你和我說說?英語那些是大量借用外來語,你怎麼不說德語的氧、原子都是用固有片語建的呢?一看就懂。

怪不得英文世界裡專家那麼多,而且都那麼自信;是啊,一般人連他們的基本術語如「酒精綿球」「血壓計」都不會講。生活在英文世界真是對 無知無奈!可悲可憐!英文是一維的,是密碼語言。寫英文是編碼,讀英文是解碼。細想想:如把英文的a、b、c、d、e換成1、2、3、4、5,並沒有甚麼 原則上的區別。按上邊的對應,如一開始就把cab寫成312沒有甚麼原則上的區別。用一樣的讀音,又有甚麼不可以?

abcde和12345?放學別走?

漢語就不同了,是二維的(紙面上的最大維數),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紙面的幾何空間。每個漢字就是一幅畫。試問從一幅畫上得到的信息快,還是從一行密碼中得到的信息快?國家漢字的掃盲標準是1500個字,理工科的大學生一般掌握2000個漢字。就憑這2000個字,大家可以讀書、看報、搞科研。可在英文世界裡,沒有20000個字別想讀報,沒有30000個字別想把《時代》周刊讀順,大學畢業10年後的職業人士一般都懂 80000字。新事物的湧現,總伴隨者英文新詞,例如火箭(ROCKET),計算機(COMPUTER)等,可漢語則無須,不就是用「火」驅動的「箭」 么,會「計算」的「機」么!可英文就不能這麼干,不能靠組詞,原因是「太長」了。如火箭將成為「FIRE-DRIVEN-ARROW」,計算機將成為 「COMPUTAIONAL-MACHINE」等。人的視角有限,太長的字會降低文章的可讀性與讀者的理解能力。

還是建立在詞和字不分的謬誤上。

目前,英文辭彙已突破40 萬,預計下世紀中葉,將突破100萬大關。而漢語則相對穩定,現在中學生還可以琅琅上口地讀屈原的楚詞。英文就難了,太不穩定。現在的人們讀沙士比亞的原 著已困難重重,更不用說讀400年前英國詩人喬叟的詩了。學GRE的時候,注意到很多韋氏字典收錄的辭彙竟是本事件初的新詞,如「Gargantuan」 取自拉伯雷的小說。這也不奇怪,畢竟英文400年前才統一了拼寫。

你想論證什麼?


普通話有21個聲母、35個韻母和四聲,連乘的結果是2900個聲音

國際音標中,英語有20個母音和20個輔音,所以英語的聲音種類不會超過20×20=400個

比較,當然應該統一標準,不能使用雙重標準。

普通話有單母音9個a、o、e、i、u、yu、er、ie、舌尖母音(zhi~si的韻母),復母音4個ai、ei、ou、ao。35個韻母怎麼來的呢?a是一個,ia是一個,ua又是一個。而英語的20母音,卻不包括/ua/、/ia/之類。標準已然不同。

再者,普通話里的an、in、ang增加了韻母的數量,英語里的can、man、gun、long……云云,可沒有增加母音的數量。何況,英語還有cat、map、jack……輔音韻尾,通通被無視。那這個比較的公平性要從何談起呢?

總之,從這個比較很容易看出,原文作者在嚴肅性上,並無誠意。提請注意,是否要公平地比較兩個事物,往往與知識無關,常常與目的有關。

新事物的湧現,總伴隨者英文新詞,例如火箭(ROCKET),計算機(COMPUTER)等,可漢語則無須,不就是用「火」驅動的「箭」 么,會「計算」的「機」么!可英文就不能這麼干,不能靠組詞,原因是「太長」了。如火箭將成為「FIRE-DRIVEN-ARROW」,計算機將成為 「COMPUTAIONAL-MACHINE」等。

computational-machine和computer為什麼都有「comput」呢?put這個詞根約略於think,是思考的意思,compute是計算,computer是計算機,脈絡清晰,邏輯清楚。連computer的構詞邏輯也和「會計算的機」類似,comput-er。原文實際上已經露餡,透露出英語新詞,與漢語類似,多有舊元素的新組合,只不過這箇舊元素,從漢字變成了詞根詞綴而已。此種明顯的自相矛盾,原文作者恐怕很難不心知肚明。

而所有這些單詞在漢語中都可以用四千個漢字來表達。

且不說化學領域內的新造字,砼、圕等,樓主知道課本里的猹嗎?漢語也有舊元素(字)組不出適當新詞的時候。

怪不得英文世界裡專家那麼多,而且都那麼自信;是啊,一般人連他們的基本術語如「酒精綿球」「血壓計」都不會講。生活在英文世界真是對 無知無奈!可悲可憐!

沒錯,在英語里有一個超長的複雜單詞,sphygmomanomenter,血壓計,一般人真的是不會講。然而,他們會講blood pressure monitor,三個高頻常用詞,連構詞邏輯都和漢語一致:血-壓力-監測器。無知確實離可憐很近,只需,把無知當個性,一步而已。

我們假設日語中所有的字都用兩個聲音來表達,那麼豈不是說,日本人一生所能夠享受到的信息僅僅是中國人的一半嗎?

路程=速度*時間,音節數=語速*時間,難道日語和漢語的語速一樣嗎?顯然並非如此。日語的語速,在世界上較常用語言的排名中,恐怕要站在領獎台上,正好補償了信息密度的稀薄。而信息密度高的漢語,正以從容不迫著稱。事實上,根據研究(時代周刊原文:Why Some Languages Sound So Much Faster than Others,譯言網翻譯版:時代周刊:為什麼有些語言的語速那麼快?),

拋開這些差異,在一分鐘的口頭表述內,所有語種都可以傳達相近含量的信息內容。

日本在戰後的經濟、科技領域的表現,更雄辯地證明,原文作者試圖將信息密度偷換為信息量、以獲取優越感的努力,必然是行不通的。其實,比起學術結論,我們更希望原文作者理解引文里的這樣一句話:

說話的DNA——就如同我們人體的DNA一樣——出乎意料地讓我們更接近彼此。


看過@林霄先生的答案以後希望作一些討論:

1.語言分析化之後又黏著化的例子也很多,分析語高度依賴語序表達邏輯,並且缺少邏輯助詞,而黏著語可以很簡略的用幾個助詞表達複雜邏輯,並且助詞之間從無關到出現曲折化變化聯繫也是趨勢。

總統來看夠詞法則、名詞間關係越來越分析化是趨勢,整句語法上黏著化是趨勢,黏著語的助詞之間曲折化是趨勢。

2.音意文字的在精確保存記錄含義的優勢無疑是巨大的,我們說的不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並不包含多少信息,而高度符號化音意文字同時表示詞根的發音和含義。但是大多數音意文字都隨著短暫的動亂就消失了,包括埃及、美素、瑪雅還有西夏文字,主要由於音意文字的書寫、識記都較複雜,並且認讀需要記憶基礎詞彙表,難以保持較高的識字率。漢字能傳遞下來主要還是中原在地理上相對隔離,流傳下了漢字這個瑰寶。

歷史有幾種試圖結合音意文於字母文優勢的折中方案,1)音意文的一個單字可能有多個意符,這在埃及聖書體以及漢字中都能看到。波斯帝國曾下令試圖通過一種方式來簡化楔形文字,既減少需要記憶的意符數量,增加每個單字中的出現意符數,來表達複雜含義,很快就自然以失敗告終,意符不再使用,完全成為了字母文字。2)腓尼基和迦南語言試圖通過口語適應文字,使單詞中第一個字母同時能根據其原始含義作為意符,隨著新詞彙數增多,很快這個規則就被沖淡了。3)音意文字與字母混寫,代表現象為番漢混寫文,這類文字都流傳了較長時間,但隨著建州對命令各女真部落剃髮易服改字,以及朝鮮民族主義的極端化,目前只有日文還是這種形式。

這種音意文字於字母混寫的優勢是適合以意符複雜表意組織詞根的地方可以用音意文字,不需要的時候例如邏輯助詞可以寫成字母拼寫加快閱讀效率。

3.單音節化於五十音化這類的形式不一定是離原始語言最遠的,分析可能的印歐-閃含-阿爾泰-印加超語系(即所謂的「原始人類語」)的原始詞根,大多數都是單音節或雙音節,輔-元/輔-元-輔,結構的夠詞,並且輔音數較少,複雜的多重輔音和多音節以及對輔音做出複雜的區分,很大程度都是在沒有文字的情況下構造新詞的過程中越來越複雜的,在文字廣泛使用以後,各自語言都可能在從不同方向回歸簡單的發音結構。

五十音通結構過提高語速來規避複雜輔音以及依靠邏輯判斷的情況。單音節詞也簡化輔音,強調通過詞尾輔音(在漢藏語系裡逐漸發展為聲調結構)來區分,但還是有大量重音詞需要通過邏輯區分。在漢語中有個好處就是可以通過與音意文字對應,通過說話時視覺聯想,以意符區分。文字語言的所謂的「優劣」受其相互歷史限制。

從統計學來看,單音節化和五十音化不是最佳解決方案。

五十音化導致的名詞過長可以以提高語速補足,但當然不是所有人都願意通過提高語速解決問題,而且其同時也限制了作為黏著語的日語等語言的助詞簡並化以後的識別度,使新助詞需要重新記憶。

而單音節詞根大量同音詞根之間需要邏輯判斷的問題可以通過單雙音節混用折中,合適的控制單雙音節比例可以達到較高的效率。

最後再在單音節方面討論一下漢語,我們知道高古漢語不是一字一音節的,中古以後的單音節化,其實是一字一音節化,而不是嚴格的一詞(跟)一音節化,出現了一些雙音節同時也是雙漢字的詞根(當然的確其中很多與外來語有關),現代漢語中也有很多詞根是雙音節雙字的兩字單獨拆開就無法表達這個詞根。這樣說明了純粹的追求單音節並不實用。

我亦不認同「語言文字不分優劣」的觀點,但以上統計分析的最佳不最佳的問題,如果是想重頭人造新語言可以參考。而如果是評價自然語言,不能脫離其歷史來評價。


凡自誇的都需要警醒。


我也認真回答一下這題好了

我對「語言文字優劣」這個話題是很感興趣的,

而且我也一點都不打算認同「語言文字不分優劣」這個政治正確

所以我從自己目前所知的幾個角度說說這個話題

***********************************************************

一、首先就是,從語言的演變軌跡來說

現代語言「離原始人有多遠」,是有明顯區別的,但這跟「優劣」並沒有太大關係

由於存在單向演變:

語音會不斷的簡化,語法、詞法會不斷的分析化,同時語音的簡化往往促成構詞法的進一步分析化

所以,構詞越是分析化的語言,可以說是離原始人最遠的語言

從這一點來說,兩類語言離原始人最遙遠

1、東亞的單音節聲調語言,如漢語、緬語、泰語、越南語,其中又以音節最少的漢語上海話為極致

2、五十音化的語言,如 日語、琉球語、毛利語、塔希提語

之所以可以肯定這是單向演變,是因為幾乎所有例子都證明,

語言本身會自然緩慢的分析化,而語言混合會造成強烈的分析化,

一旦分析化,永遠分析化,這是一條不歸路

**************************************************************

二、文字有一個概念叫「意音分辨度」,這個概念是一個時間概念,

我舉個例子:漢字的意音分辨度超過3000年,漢語拼音的分辨度只有200年

分辨度的意義是什麼呢?意義在於,分辨度越大,這門語言的「詞根儲備」越多

比如說拉丁文的分辨度是2000年,那麼相對漢字而言,

公元前11-1世紀這1000年的時間,拉丁語多少詞產生又消失,再也不會流傳到今天

如果英語想用純盎格魯辭彙表達高級概念,那他們可以動用的分辨度只有700年

就算把古英語的廢棄辭彙強行回收利用,分辨度也就1100年

如果日語想用純日語辭彙表達高級概念(用漢字訓讀),那他們可以動用的分辨度大概也是1100年

韓語的分辨度只有550年,越南語的分辨度只有350年

「漢語拼音的分辨度只有200年」這個是建立在,當時如果直接用漢語拼音掃盲、普及大眾教育

漢語的詞根儲備將從3000年直接降到200年

現在大家都學過漢字,閱讀拼音文是絕對體會不到這個「200年」是如何在毀滅漢語

現在的韓語,已經沒辦法用 男、南 單獨造詞,

幾乎得用 男=??(男子),南=??(南側) 才能讓人看得懂

漢字比漢語拼音優,比韓文優,比越南文優,證明這個完全沒有一點難度

******************************************************************************************

三、音節與詞根

也許看了「二」後,有人會覺得,分辨度降低,

男XX、南XX 變成 男子XX、南側XX,也沒什麼大不了

但實際情況卻是,這是個關鍵性的影響

日本人之所以會把 hinomoto 變成 nihon,hitotsu、futatsu 變成 ichi、ni,很多方言 kaminari 變成 orai

就是因為音節簡省的那一種說法,更得人心

所以一千多年來,吳音才滴水穿石般地消滅著大和辭彙

「詞根儲備」說白了,比的是「單音節的詞根儲備」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日語、毛利語 這種五十音化的語言,在語音演變上走上了錯誤的進化方向

他們過於簡單的雙音節詞根體系,使得造詞很容易變得冗長,應對新事物更加無力

日語在引入漢字、漢借詞的背景下,詞根體系得到了一些輸血

但日語同樣是以不少大和辭彙慢慢被吳音消滅為代價,

光是吳音的 dai 就不知道消滅了多少 opo,吳音的數詞幾乎全面消滅了大和數詞

漢語比日語優,比毛利語優,證明這個也是完全沒有一點難度


從「漢語是最先進語言」這句話就不夠先進,什麼是先進,總得有一個客觀標準吧!不能你主觀認為先進就先進,沒有可量化的標準什麼都是扯淡。

這裡先不比較漢語和其他語言,就說各種計算機程序語言,那種語言最先進,恐怕各個領域程序員都要吵翻天。事實上沒有最先進計算機程序語言,各有各優缺點,看你幹什麼用就選適合的那種語言。

相對簡單計算機程序語言優劣都沒有定論,何況人類複雜的自然語言更沒法說清楚。

不過我還是要說說我的個人看法,漢語不適合自然科學研究,因為漢語沒有固定的邏輯結構,相對歧義太多,不適合對自然科學做描述。

最適合應該是德語吧,德語估計是結構最嚴謹的語言,語法簡直變態,我沒記錯的話,很多數學家,物理學家,邏輯學家和哲學家都是德國人吧!


是有不少槽點

但總體方向上是對的

英語的詞根構詞法十分繁雜,簡單的例子就是形容詞,漢語一個「的」走遍天下,英語要根據不同詞幹變化,十分麻煩。而且英語構詞喜歡用外語詞根,而且詞根連綴過程中需要再增加形態變化,不如漢語用本族詞直接連綴構詞方便,英語這種構詞法徒增學習難度(現在英語越來越多用英語詞根直接連綴構詞,是個進步)

多數概念確實只要3000個常用字就能表達,偶爾出現的生僻字,多數都是形聲字。英語拼讀不規則,隨意引入外來語,外來語又沒有英語化,保留原有讀音,導致英語讀音很不規則,碰到新詞就歇菜了。這點在化學生物學上面表現得尤為明顯。你可能不知道「鮒「是什麼東西,但你多半知道它可能是魚,這總比你碰到英語對應詞就抓瞎要容易一些。

聲調的好處是明顯的,表達同樣意思時,漢語語速更慢,發音器官的變動次數更低,比起複輔音更為有利。


我覺得漢語有優點,也有缺點。

漢語很簡潔,另外打字可以更高效,不容易分化,此外學習新事物比較快。而歐洲的語言一直是在變化的,分裂出很多種語言,導致無法形成統一國家。

漢語有點像樂高積木,可以組成世界上的任何東西,簡潔高效,但是精確度不夠。

英語的構詞元素幾乎是無限的:1個字母的26個,2個字母的幾百個,3個字母的一萬多個等等。

這就意味著,英語可以非常精確地描述事物,並且可以描述更多的事物,創造新詞的時候也更加簡單,比如英文的新詞defriend,漢語如何精確地表達相同的意思?在這裡就遇到了表達障礙,拉黑嗎?意思不完全一樣。反過來,漢語的詞語幾乎都可以精確地的翻譯成英語,大不了創造一個新詞根。比如說顏值,英文可以翻譯為faceval,val是我新編的一個詞根。拉黑呢,pullblack似乎也行。

另外有人說,中文有長方形、正方形,那麼英語並不是沒有能力用這種形式表達,只是他們沒有這樣做而已,比如英語可以用一個詞根代表方形,如cub,用re代表長,sq代表方,就能創造出recub,sqcub,這樣的詞語描述長方形和正方形。

這就限制了人們的認知能力和創造力,還有人們的思維方式。

比如英語可以創造新詞的障礙更小,可以創造更多的詞語,他們在創造新概念、新理論、新事物的時候就沒有那麼多的障礙。

比如中國的藝術通常是寫意的,而西方的藝術寫實的比較多,直到後來有了交流才有所改變。

另外一個現象是,有些在國外呆慣的人,回國說話會夾雜一些英語,他們有時候並不是不想說中文,只是漢語的表達範圍是有局限性的,有些詞很難翻譯為準確的中文。

總之,漢語的表達範圍、精確性是不如英語的。這一點應該實事求是。

這個問題可以參考一下:

為什麼好多人在寫文章、說話中夾雜英語? - 語言文化 - 知乎


強烈反對某高票回答

原文雖紕漏不少,但至少一處可取:四種聲調傳達的信息密度大於單一聲調

舉例如下

假設,人只能發a這種聲音,世界上不分國籍不分種族,包括中國人在內的所有人都可以發出4種a(如同漢語的4種聲調)

但是,中國人這4種a是可以區分開的,也就是一聲的a跟二聲的a含義不一樣;西方人儘管可以發出4種聲調,但是彼此含義沒有區別

再假設,世界上只有4種東西

假設完了

下面考慮這樣的問題,如果一個人相對另一個人說這四種東西中的一種,該怎麼辦?

中國人,只需要一個a

因為共有4種a,4種東西,只需四種聲調的a各對應一種東西即可。如果約定俗成,絕對不會造成歧義,約定俗成也就變成了語言

西方人,最少也得需要以下4個詞:a,aa,aaa,aaaa。每個詞對應一種東西

中國人可以用4種聲調錶達4類東西,西方人不能,因為西方人感覺這四個聲調都是一樣的。為了表述不同類的東西,西方人只能增加音節長度

推而廣之,所以漢語簡潔

如果某種語言每個音按照1234567區分,恐怕信息密度更驚人吧

在下幼兒園沒畢業,素質低,請勿狂噴


漢語是穩定的是收斂的,英文是不穩定的是發散的;

證明如下:

給定任意一個文章,逐個取其中的漢字為序列的元素,可以推出在文章足夠後面的位置,只可以寫同一個漢字,因此序列收斂,同時可以推出漢字空間是閉的,真是滑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稽...


&>&>&>&>&>&>&>&>&>&>&>&>&>&>&>

西方語言要比漢語浪費2倍的紙張,全世界使用西方語言的人要比使用 漢語的人多5倍,按照簡單的因素級連倍乘法,就要浪費10-20倍以上的木材

&<&<&<&<&<&<&<&<&<&<&<&<&<&<&<


這篇文章確實有錯誤的地方,但是大體方向是對了的。漢字及與之相關連的漢語口頭語語義的表達密度是世所罕見的。而且最重要的是,漢語現在也在不斷的演進,新詞層出不窮。即使是用於翻譯英語等其他語言,漢語也能夠相當簡單地找到對應的漢語辭彙,沒有現有辭彙也完全可以根據漢字構字法生造。反倒是漢語中的很多凝固結構翻譯成英語時就很難做到在較短的語句里把所有意思全部翻譯準確到位。有人認為漢語因此而缺乏必要的表述準確性,但這其實是個偽命題。日常生活中使用語言不是為了闡述準確的概念,而是為了交流的簡潔。所有語言裡邊都有一些需要看語境才能完全準確理解的句子,拉丁語都不例外。

再者,漢語與音節文字的較量又不是最近這兩百年才興起的,古時那麼多往來於西域的僧侶和商人,他們的語言可都是跟原始印歐語相關的,可是西來的宗教在中國落地生根,最早傳播這些宗教所用的語言呢?

有這樣的語言優劣爭論純屬過去一兩個世紀中華文化受到西方現代文化的衝擊導致的懷疑。歷史會見證最後的贏家。


此文雖有紕漏,且標題「先進」一詞或政治不正確,但其論述大體靠譜。

為避嫌,不如把「先進」換成「綜合性能好」,可分如下方面評估:易學、宜用、準確、人輸入輸出節約時間/版面/存儲位元組,具體加權方式可視時代/行業/任務需求擬定。

談談我對本文的理解吧:(各個評估方面用+-號標記)

1.事實:普通話(中古漢語與南方方言更多)有千餘帶音調的音節(還算夠用吧)+ 分析語,構詞多用合成詞 → 眾多概念用雙音節詞可以搞定。

結論:漢語構詞多用合成詞 → 記憶壓力小,詞之間關係清晰 → 易學+

2.又有:日常遣詞造句時:人類腦速(想要要說的內容/秒)制約口速。若腦速一定,一句話音節越少,則所需音節速(音節/秒)低

結論:漢語一句話音節少→所需音節速低→從容不迫→易用+ (當然啦,難念的音太多也不行)

3.又有:需要超越平常腦速的急速輸出時(如,背乘法口訣表):口速(說的內容/秒)制約腦速。一句話音節越少,一個音節越好念均可加快口速,但顯然,這兩者不可都最優。音節太複雜,如複輔音多的語言,一個音時間長;音節太簡單,如日語,一句話音節多;二者均不利於加快口速。若權衡之,取中間利於加快口速,漢語即如此。

結論:漢語的口速上限高→利於急速輸出→易用+

4.由於有漢字

中文省版面:這個大家比較熟悉,不多解說。(當然字母文字印小點的字體,或許可以一拼)

中文省位元組:按3位元組一個漢字、1位元組一個字母算,漢字還是省。。

(有小實驗為證,聯合國憲章第一章,漢字660個,英文字母2749個,660*3=1980&<2749 (位元組)

時間倉促,未綜合各種語體、場景,分別統計,如有出入,感謝指出。)

總結:漢字省版面和位元組

推論:省版面→方便「一目十行」→閱讀快 +

5.漢語是孤立語,語法(指的是 無時、格、數、態、性,語序簡單)簡單→易學+

6.由於漢字,讀古代文字,較西方文字易懂,謂之「穩定」→(不關心古代文字的我沒把這點納入評價。。逃 )

另外補充其他幾個評估因素:

1.學漢字得趁小→對於老外,易學 -

2.簡化字比繁體字適合用小字體來節約版面

3.漢語的量詞、虛詞、特定的表達等的確不太規律,記憶力大→易學 -

4.漢語智能輸入法輸入長詞,比不帶有自動補全的字母文字輸入快。打字的整體速度我沒調查,有待知友分享。

5.漢語不精確之說:詞義變遷(或者當初詞沒早)而名實不副的詞,若是合成詞,容易望文生義。(其構詞法不方便猜詞義的語言,你就會乖乖去查詞典。)但這不影響科技,因為,一來學術詞有名詞委員會之類的存在去修正辭彙,二來學術詞反正是學了定義你再懂的,不擔心望文生義。

6.推廣了unicode,漢字亂碼的情況比大大減少,幾乎不存漢字不方便傳輸共享的困難了。

綜合來說,經過了大規模雙音節造詞、漢字簡化,具備了數字化技術,目前,漢語性能還是不錯的,能勝任信息大爆炸時代的造詞、存儲、傳輸需求;相比其他語言優勢在造詞與閱讀。


原文中有個錯別字:

你們看看在漢語的學術論文有漢語和阿拉伯數字和西方拼音文字的混用現相


語言就是一種編碼,是工具。因此,工具的效率與使用者息息相關,而工具的價值則依附於使用者。

從工具的價值而言,是漢語輸了,這沒得辯。科研論文都是英語寫的,經過多年發展,科研英語的句式和單詞都固定了,大家懶得改,會一直用下去。世界上最好的教材也都是英文寫的,教授靠寫教材賺的盆缽滿盈,為此教授們極為重視教材,深入課堂聽取反饋意見,深入淺出豐富翔實,比漢語這些填鴨還嫌慢的教材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但是從工具的效率而言,漢語卻又略勝一籌。語言作為工具,能夠獲取外界信息或者將自己的想法表達給其他人。這裡我們不談表達,僅僅考察吸取。漢字最大的優點便是字的大小大致統一,作為符號的漢字多為方塊形,佔據了一小塊空間,這樣漢語使用者便能在相同的視覺範圍內獲取更多的信息,有利於跳讀。另一點是,漢字豐富,因此標識符較少重複,有時候僅憑第一個字便可為整個詞定性,對於翅膀-膀胱、蚯蚓-蚓螈中相同的字,我們的感受截然不同。在音與字的映射上,乍一看漢語做的不夠明顯,像「輟學」的「輟」字、「花蕊」的「蕊」字,初學時毫無讀音參考可言,只能死記硬背,這還是作為音節單位的字,常用漢字好幾千,都得一個個記。但是,在熟練掌握髮音與文字的映射後,這項任務基本成為了直覺,無需耗費注意力。

英語還有一個說不上是缺點的缺點,那就是對新手不友好。漢語日常會話很少略讀,而英語就會,對新手極為不友好,尤其是各種方言……然後漢語的縮略詞相對英語有一個好處,在知曉全稱的情況下是有很大概率突然理解的,英語就算了,一堆首字母縮寫你能知道些什麼?更何況不一定是英語,而是拉丁語呢?

但是最後還是說一句話,一個語言好壞,差距沒有很大,關鍵是使用的人,跳讀者們會自動忽視沒有價值的信息,選擇有價值的信息去套用自己的理解框架。同一件事,有的人只能從肚子里摳出幾百字來描述,而有的人可以用上萬字討論自己觀察到的事件的每一個特徵。有的人把短句變長句,長句變雜糅,還覺得自己很有批判氣質;有的人長句化短句,誰先誰後邏輯清晰,讓人一看就懂。但是我並不對前者抱有期待,當他們發現自己不行的時候,所有的習慣都是可以背鍋的,對他們來說,接受平庸,才最好。


看了看幾個前排答案,發現語言有優劣這種論調特別受歡迎,貴乎乙烷。


先進的是漢字而不是Mandarin 如果脫離了漢字書寫系統 普通話會變得蒼白


漢語CISC,英語RISC。CISC別的優點不說,就是代碼密度高都能省不少資源了。


小時候看過一部紀錄片 忘了名字 如果外星人來地球首先會跟誰對上話 答案居然不是人類 而是鯨魚 接下來才是人類 那麼人類之中是那種語言 顯而易見就是漢語


粵語才是最先進語言吧?


推薦閱讀:

高曉松說吃得不好的(簡單的)國家,經濟都很發達。吃得好的國家都很懶,經濟不那麼發達。為什麼日本例外?
究竟應該多富生孩子才是負責任的行為?
如果中日和解,並形成德法之間的關係,會對彼此產生怎樣的影響?
英文里有没有像「老天爷」这样不带宗教色彩的、含义和用法类同与「上帝」的词?
如何評價《想像的共同體》一書?

TAG:語言 | 文化 | 語言文化 | 辭彙 | 語言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