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隋唐時期為什麼人名裡面多一些固定的字,如僧、客等?

比如,王僧辯、宗楚客。


1、反對K神高票答案提到的觀點:「魏晉之前,中國以單名為尊,雙名是一種很low的表現」。

東漢末至魏晉,單音節名盛行的原因有三個(前兩點是主因,第三點是輔因)。

首先,避諱制度。西周時期命名講究六避(即避國名、官名、山川名、隱疾名、牲畜名、器帶名)。至魏晉,這種避諱制度變本加厲,避諱的名目有增無減,造成種種混亂。因為容易避諱,單音節名得以盛行。

其次,政治因素。以單音節名主,源自周秦。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倡導「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世人推崇《公羊傳》「二名非禮」和《春秋》「譏二名」的禮制。至西漢末,王莽篤信《周禮》,推行「二名之禁」,使單音節名大為盛行。

再次,心理因素。每個時代,取名存在著一種「從眾」的普遍現象,比如我朝初期,盛行國、紅、軍等政治色彩濃烈的名字,而今淡化,這是趨同的社會心理在起著作用,而非價值高低。

2、關於「僧」與「客」字的盛行,是兩個朝代兩種文化興盛的表象結果。

【王僧辯是南朝大將】東漢以後,尤其兩晉南北朝,佛道盛行,一時間,雙音節的佛名盛行:羅侯、摩訶、達磨、夜叉、羅漢、伽利、彌陀、沙門、沙彌、菩提、菩薩、金剛、力士、文殊、藥王、般若、三寶隨處可見,以帶佛氣。另外,夾著一個字佛名的也很多,比如僧、佛、摩、梵、曇、法、道等,其中「僧」字,是時人取名最常用的字,僅次於「之」字。

【宗楚客是唐代大臣】唐武則天以後,佛道漸衰,科舉制度得到了發展鞏固,因此一般文人愛好取文雅士的名字。比如彥字,趙翼《二十二史箚記》有「五代人多以彥為美名」條,五代尤多,競相仿效,成為一時風尚。在唐朝,一度流行用美辭來命字型大小,一些稱謂美辭像吾、己、予、予、臣、汝、友等,客也是其中之一,比如宗楚客的兄弟叫宗秦客、還有位宰相叫牛仙客。另外,一些助字美辭也受到青睞,比如可、如、若、斯、也。


你一定不知道,僅僅在唐朝就有

宰相盧承慶

宰相韋承慶

將軍薛承慶

泉州刺史張承慶

朔州刺史劉承慶

扶風參軍事馬承慶

宰相鄭餘慶兄鄭承慶

宰相杜佑兄子杜承慶

淮陽公主駙馬王承慶

李納部將青州刺史信都承慶

淮南採訪使李成式部將李承慶

天寶七年敦煌造菩薩像張承慶

定難軍節度使同平章事李承慶

高麗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李承慶

突厥安慶緒宰相阿史那承慶

渤海國輔國大將軍楊承慶

新羅國孝成王金承慶

黃洞蠻別帥黃承慶

大明宮承慶殿

神馬國際范都齊了,這種重名率。。。嘖嘖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王僧辯的僧應該和宗教有關,至於宗楚客,他哥哥叫宗秦客,還有一個兄弟叫宗晉卿


單名多,最重要的一點是關於王莽的,這位牛人發了一個政策,是關於單名貴,雙名賤的政策,這個政策一直影響到隋唐,後來才慢慢改變。可以看一下,東漢,晉,南北朝,隋唐,很多牛人是單字名。要問了,那為啥南朝的王羲之啊,啥的,為啥是雙字。很多時候他們的名字里代表了他們家族的信仰道教,佛教。南北朝時期北朝也有很多雙字名,一部分是代表了出身好壞,一部分代表了出身民族,還有的,人家思想已經不受那個政策的影響了。尤其是到了南北朝末,隋唐初,更是影響不大了,連李世民都是雙字名,可以說人家家裡邊根本就沒想過單雙名的貴賤。可是,不得不說,西漢末的王莽的政策還是影響了幾百年。


個人感覺這是時代特色,有可能那會的人認為這兩個字好聽,酷炫,就好比咱們國家五六十年代,什麼愛國,衛國,保國,愛華之類的,現在的偉,紅,珍,亮。


都與宗教有關。如名里有僧、之等人名,往往受到宗教影響。


長期的亂世使得人們內心缺乏安寧,進而使得宗教大行其道,正如歐洲中世紀時,貴族們都喜歡從聖經里選名字一樣


南北朝時期正是佛教發展的頂峰時期,南朝的梁武帝,虔誠事佛,以佛法治國。


信道的多道、之,信佛的支。僧。

卿、客不了解,猜測和彼時有莊客門客這種人身依附的存在有關。


推薦閱讀:

吐火羅文為什麼在龜茲和焉耆出土,而不是在敦煌和阿富汗出土?
現在我國建築外觀都差不多,如何概述這種狀況形成的原因?有什麼好的方法去改變這種現象嗎?
有哪些用文言文而裝逼失敗的例子?
舉目見日,不見長安的典故是否有什麼深意?

TAG:姓名 | 唐朝李唐 | 魏晉南北朝 | 古文化 | 風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