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鐵甲艦上的男人們》?
這幾天晚飯點斷斷續續總在看《鐵甲艦上的男人們》,感覺優點有一些,缺點可真不少,羅列一下:
優點一:取材角度有新意。沒有選鄧世昌,劉步蟾,丁汝昌這些人做主角,而是選取了水師裡面的小人物。好處是可以在正史之外展開更多想像,編劇上具有更靈活的空間。能夠用小人物的生動視角,以平易近人但是不失深刻的方式展現這一段沉重的歷史。(可是,很遺憾,編劇想做但是沒能做好。後面詳細說)主角團隊也是一個頗具漫畫風格的組合:主角負責愛國主義價值觀,左膀右臂一個負責大腦,一個負責肌肉。編劇在角度和人物設置方面的努力和嘗試是很明顯的,單單從前幾集來看的話效果還可以。
優點二:片頭做得不錯。片頭旁白用語淺顯但內容深刻,我一開始就是被片頭吸引來的。比那種把整個劇裡面的俊男美女勁爆鏡頭剪成一鍋雜燴的那種片頭要清爽多了。
優點三:不誇張。道具布景艦船什麼的還是下了一些功夫的。電視劇的經費搞這些年代久遠的戰爭大場面其實有點捉襟見肘,特別又是涉及到重型鐵甲艦的海戰,但是至少沒有出現人手一支能連發的三八大蓋,龍套軍官士兵們的制服什麼的也還靠譜,各種船上器物例如雙筒望遠鏡,測距六分儀,傳聲筒等也都能看到。幕後人員們的努力應該贊一個,這種從業良心比近幾年雷人的金庸武俠還有抗戰武俠好的太多了。希望能多多發揚。
下面說缺點:
缺點一:歷史人物刻畫失敗。選取大歷史中的小人物,目的還是為了講大歷史 。但是對於北洋水師主要將領的刻畫實在是流於表面,既不豐滿,又不深刻。究其原因,失敗的台詞設計難辭其咎。以丁汝昌為例,這個丁汝昌就好像是看過維基百科或者百度百科的「甲午海戰」條目一樣,時不時冒出來一句百年之後總結甲午戰史的人才能說出來的台詞,例如黃海海戰時,丁看了一眼望遠鏡:「聯合艦隊比睿、扶桑向我左翼包抄過來」。6000米左右的距離,手持8倍雙筒望遠鏡,這些就能看得清清楚楚。看來日艦上一定用了4米高的漢字寫著"比睿"、"扶桑"。殊不知鄧世昌同歸於盡的時候到底撞向的是吉野號還是松島號,到今天還沒完全搞清楚呢... 還有黃海海戰時丁看了一眼日艦發炮時的硝煙,然後不慌不忙地對劉步蟾介紹「他們用的是工程師下瀨雅允以苦味酸配製的下瀨火藥」。劉步蟾就像是個捧哏的,而且也看過維基百科,跟丁汝昌配戲基本上是把維基百科上丁汝昌沒說的那部分給補充完。主角龍翔宇的台詞也不怎麼樣,大部分的時間被用來和尤、李二人磨嘴皮子,而且基本上是二人轉墊話的套路,索然無味,越看越垃圾。
其實北洋水師的這些將領都是性格豐富,有很多戲可以挖的。以方伯謙為例,如此光環累累的人生贏家最後畏戰而逃就很值得好好挖掘一下。丁汝昌和方伯謙爭窯姐,最後窯姐選了年輕的方,這些真實而且痛徹的陳年八卦,沒往深處去編劇真是可惜了。缺點二:情節構築失敗。前面說了,編劇的意圖是用小人物的生動視角展現沉重的大歷史,可惜也許是功力所限,無論是小人物還是大歷史的情節構築都流於表面,未能成型,以至於看到20集以後這種構築情節的努力基本上失敗了。小人物身上,李騙子喜歡日本間諜的妹妹,尤木有喜歡主角的妹妹,主角喜歡遊俠的妹妹,這些都是在大歷史背景下比較合理也比較能編齣戲來的設定,可惜編劇似乎掌控不了小人物和大歷史之間交織的分寸,一到講大歷史的時候,小人物的事情就看不到了,一到講小人物的時候,大歷史的重量又蕩然無存了。真實歷史人物(北洋水師將領們)和虛構的小人物主角們的互動基本停留在說教和磨嘴皮子上,缺乏感情碰撞(這一點是寫好此類歷史題材的重點和難點)。這種矛盾每一集都能看到:每當主角龍李尤三人磨嘴皮子的時候,無論是炮聲震天的戰場還是軍營訓練的閑暇都是同一種套路,感覺不到人物隨著歷史進程和自身經歷有任何變化。丁汝昌也是,無論是黃海海戰上和劉步蟾說對口,還是戰前軍營夙夜與劉步蟾對口談心,都是同一個節奏,同一個心態,同一個表情,敘說著同一個維基百科的內容,彷彿丁汝昌是看了維基百科然後穿越回去的屌絲——反正老子已經知道這一仗的整個過程和各種打不贏,乾脆就來一趟打醬油,死了就穿越回家洗洗睡了。編劇看了維基百科並沒有錯,但是把後世人對這場戰爭如此完整的視角和分析如此集中地投射到某幾個劇中人物身上,就徹底失去了戲劇合理性,從而帶壞了整個情節構築。有道是當局者迷,今天維基百科上短短的一段黃海海戰過程,是後世若干史學家搜集考證了不同人等各個方面的口述、記錄與證據才得到的,換言之,當時黃海海戰的任何一個人都只是看到片面的場景,只是知道局部的信息,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都是無知、無能和無力的,用這些去引導他們產生互動,襯托他們的努力、奮鬥與掙扎,帶著這樣的思路去塑造人物、編織劇情,才能構造出好人物和好情節。
缺點三:戲份的失調與節奏的失衡。國產電視劇的通病吧,畢竟經費、演員檔期、投資方意見等等各方面的影響因素多了去了。像鄧世昌、方伯謙這樣反差極大的人物其實可以更深地挖掘一下,給與多一點戲份,最好是能與小人物主角互動起來,可以帶活整部戲。而目前這兩個人物在劇中其實就是兩張臉譜,而且是存在感很弱的臉譜。尤木有和李騙子的戲份太多了,以至於喧賓奪主,惹人生厭。試想如果這是一部講述清末民初天津「三不管」地面上那些下層藝人們傳奇經歷的電視劇,那這樣的人物和戲份多多益善。搞笑的戲份就像湯麵裡面放的醋,點到為止最好,多了肯定不是味兒。這方面其實應該多和人家日本大河劇學一學。大河劇在正史人物之外總會有一些虛構的負責搞笑增加趣味的角色,例如2004年大河劇《新選組》裡面中村獅童演了一個近藤勇的童年玩伴,總是羨慕近藤勇成為武士,為此不惜加入和新選組敵對的一方想取得超過近藤勇的成就,但由於本人太懦弱廢柴,鬧出了諸多笑話。最後近藤勇被殺,這個人物為實現自己的武士之義陪著近藤一起赴死。在長達49集的連續劇中這個人物貫穿始終,而且性格與心態的轉變與每一個歷史階段絲絲入扣,最為難得的是戲份恰到好處,惹人發笑但不令人生厭,最後甚至能讓人頗為感動,絕對算得上是塑造虛構歷史人物的上佳例子了。國產編劇還是要好好磨練阿。
還有一些小細節也許有待商榷,例如定遠艦上吃飯的碗是類似於不鏽鋼或者鋁合金衝壓出來的餐具,那個年代有沒有這種東西,希望有達人來考證一下。總的來說,這部劇能看到製作團隊的努力和用心,也能看到他們明顯的不足。但最起碼不是侮辱觀眾智商拿咱們當猴子耍。希望這樣製作電視劇的人越來越多,水平越來越高,也希望那種拍手撕鬼子和宋朝彩妝挑染泡麵頭武俠的編劇和製作人早日死光光。我看了前幾集,就直接跳到大東溝海戰了。從一開始特效片花看出,這部電視劇的確製作精良,開戰之處的各項細節都十分逼真,比如定遠號主炮拆掉炮罩,甲板上鋪上沙子,以及防止沙袋等等,開戰之後的炮擊場面也的確震撼,但失望之處還是跟我跳過中間劇集一樣,人物的描寫要麼高大全,要麼趨近於搞笑,有木有總讓我笑場出鏡。
說說大東溝之戰讓我失望之處吧。
第一,可能是由於怕觀眾看不懂,劇中用對白的形式交代了很多背景,拖拽了戰爭節奏,也讓人齣戲。前面就是日艦隊,劉步蟾居然在向丁汝昌介紹下瀨火藥,而職業軍人下令還要解釋一番戰術的原理,於此相比,還不如想甲午大海戰那樣把戰鬥命令簡潔的傳達一下調動人的緊張情緒。觀眾是看海戰的,都知道海戰很專業,解釋一下大部分人還是不懂,也沒興趣懂。
第二,人物描寫不一定非得描寫人物。大東溝海戰我看過很多文字描述,光是海戰過程就已經扣人心弦,慘烈至極了,鄧世昌撞船,葉祖珪挂帥旗,林履中蹈海等都非常壯烈,不一定非要不停的給人物對白和特寫,真的非常高大全,非常臉譜化。再者,很多bug一樣的段子就不用再重複了,比如赤城號故意打斷定遠號的帥旗,導彈也沒這麼准呢,給人感覺還是在臉譜化的延續。
第三,我始終認為,無論是武打戲還是戰爭戲,敢給全景的才是真懂。因為讀過一些戰事,發現很多」幽靈船「事件,吉野明明還在北洋水師右翼,不花時間就穿越到左翼了。多幾個航拍俯拍,一樣能凸顯戰場的局勢。慘烈不一定非要用起火的士兵,傷痕纍纍的軍艦特寫來表現。試想一下,大東溝海戰打到下午五點多鐘,殘陽如血,超勇揚威、致遠經院全部沉沒,濟遠遁逃廣甲擱淺,靖遠來遠在大鹿島附近滅火,旁邊第一游擊隊虎視眈眈,迎接他們的可能是滅火後最後的決戰。主戰場上一個俯拍,定遠鎮遠冒著熊熊的濃煙,航速近乎為零,主炮已經啞火很久,旁邊五艘日軍本隊軍艦炮火齊鳴。丁汝昌坐在艦橋上,明白這場仗已經打不贏了,但已經屹立在戰場上,昂首迎接日艦的炮火,巋然不動。沒錯,我航速緩慢,我炮彈已盡,但我是鐵甲艦,是龍旗飄揚的艦隊,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文獻中讀到這裡的時候,我腦海中都是這幅畫面,但從甲午風雲到今天的鐵甲艦上的男人們,都沒有拍出我想像中的畫面來。
引用一段該劇總顧問陳悅大叔的話吧:
這並不是一部標準的歷史題材電視劇,甚至於我覺得在播出時應該加上「不是歷史」「如有雷同純屬巧合」一類的標籤才比較合宜。
不知道各位看到這段話是什麼感受,反正我當時一口酸奶差點噴了出來~
別的話我也不多說了,這時候只要頌聖就好了~多鉚蒸剛,炮塔至大!億萬星辰,億萬炮塔!多鉚蒸剛,炮塔至上!億萬炮塔,億萬榮光!作為一個海軍史愛好者,劇情方面,走的是「大時代下的小人物」路線,與《北洋水師》《甲午海戰》相比,多了些兒女情長,少了些歷史厚重。由於時間設定的原因,北洋水師成軍、八大遠建造接船這段沒有描寫,令我等北洋迷略失望。本片最精彩的莫過於服飾、道具設定。由於陳悅和海研會的加盟,此片是國產片中最貼近史實的一次。無論是服飾、裝備還是北洋水師編製訓練等,基本上擺脫了《北洋水師》為代表的上一代定勢,更加寫實。尤其是片頭中出現了格林快炮的鏡頭。如果我沒有記錯,這是這款北洋水師廣泛裝備的武器第一次出現在熒幕上。
從甲午120年跳票到抗戰70年,在眾多的抗日片中,這可能是唯一一部我們從開頭就知道我們會被打敗,主角會死去的電視劇。這更像是一部男人的電視劇,講述的是男人對尊嚴、愛情、建功立業的追求,講述的是男人的奮鬥、不屈和不甘,講述的是從男孩到男人再到戰士的歷程。也許他吸引不了作為電視劇主力觀眾的中老年大媽們,但是在中國電視劇歷史上應該為它留下一筆。
PS:很期待黃海海戰時,鄧世昌喊出的是「撞沉吉野」還是「撞沉松島」要是北洋水師上的軍人就是電視里那樣,日本不贏,天理難容
4月29更新
今天海戰了,前面那些亂七八糟的劇情總算完了,丁汝昌被塑造成了久經考驗的XX主義司令員,旁邊的劉步蟾成了政委,至於將士們,怎麼說呢,就算人家不怕犧牲,以死報國,你也別把人家當成一百年後電視劇里的特種兵部隊啊日本艦隊方面拍得非常好,凸顯了自明治維新以來從裝備、組織管理乃至國際視野方面的長足進步,並且人家對北洋水師有充分的研究和尊重,人家能贏肯定是有原因的。
PS 不要老是「世昌」「世昌」的亂叫,人家鄧世昌字正卿,直呼其名在當時是不尊重別人的行為,叫「正卿」行嗎?剛剛看完第一集,登場人物不多,尤木有的角色比較有亮點,王慶祥飾演的李鴻章氣場不錯,後續待察。劇情就說這麼多;片頭片尾超贊!片頭簡短講述了甲午之時中日差距。片尾風格效仿兄弟連。
感覺挺複雜的,對待甲午戰爭,一方面是小日本,一方面是滿清,日本贏了中國倒霉,滿清贏了,它還得統治多少年?
鐵甲艦上的無聊的男人們。確實很無聊,有著玄幻小說風格的名字的主角和周圍人的插科打諢
陸軍戰爭場面不是很宏大,日本的1962年的天皇。皇后日清戰爭的陸戰場面就很宏大。日清兩國的海軍訓練對比,沒有。如果照著鐵甲艦里的訓練根本是海軍科目。國際局勢,也沒有很好的表現出來,比如日本國內的開戰前的表現(民間,官方)。清國的開戰前的狀況(民間,官方)態度,決心。還有漏掉了一個重大的豐島事件的日本聯合艦隊的東鄉平八郎把英國貨船擊沉了,主意船可是英國的,當時世界第一的大英帝國的。如此重要的事件所引發的外交事件劇里居然沒怎麼提? 所以我認為此劇只是個沒有真正當時國際觀,海軍訓練法(為什麼日本海軍一出來就這麼厲害,平時的訓練到哪裡去了,因為劇中找不到,而且訓練的話,江田島精神了,就是動不動打臉的訓練法。)日本的會議的討論去哪裡了? 為什麼都是在宣布命令,日本海軍軍官都是笨蛋嗎。 站前的清日海軍操演去哪裡了(清朝1894年天津北洋南洋還有其他水師的大操演,日本則是各軍艦長以交通小艇來演練日本海軍隊形去哪裡了? 總之要真正學習日本的大和劇,坂上之雲就不錯,大到軍事,戰略,整體國家內部外部環境國際形勢敘述,包括國家與國家的戰爭,陰謀,甚至金融戰爭和當時亞洲人與西方人的抗衡都很好。小到真正小人物的成長史,到人生的巔峰,表現的真的很好。人物心理的活動,哲學,思想,最重要的是與當時的國際國家背景密不可分。
我的第一反應是 男人們的大和。。。隨機又想到了 澡堂家的男人們
倒數第二集還來個300公斤炮彈,尼瑪,全是李元霸么。
大清時代的諜戰劇,我覺得戰長沙也被搞成這種鬼東西了。國產歷史有多少好題材被平庸的編劇糟蹋了。我一直很納悶,雖然這個時代的確有很多情報搜集活動,但在歷史時代劇里這怎麼能變成重頭戲呢?就為了節省拍攝預算嗎?!我覺得讓張黎,盛和煜,或者劉和平來編這齣戲才對。一部歷史正劇不應該像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坂上之雲這樣子的嗎?這部劇就應該描繪那個時代里百姓的生活,水軍的日常操練,將領們的八卦軼事和心路歷程,兩國外交政壇的風雲動蕩,這麼多內容可以拍,為什麼開篇就往諜戰上帶?海盜又是什麼鬼?!堂堂舊日本帝國又不是貴黨,是靠搞地下工作打勝仗的。
推薦閱讀:
※现代经济学理论可以阐释中国古代历史吗?
※是先有男人還是先有女人?
※現代工業的生產條件下,古代的攻城戰會是什麼樣子?
※我買日本化妝品就說我是漢奸亡國奴怎麼破!?
※歷史為什麼會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