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麼讀村上的書,讀不出隱喻,有時候覺得很亂但又被奇特的想像吸引,讀完不知道講了些什麼,要怎麼讀懂呢?

比如海邊的卡夫卡,奇鳥行狀錄,到底是想講述什麼呢


我覺得我們大家都被中國傳統的語文教育淤毒得不淺,閱讀一則文本非要找出什麼中心思想,然後從結構,內容兩方面分別入手,分析作者的主題思想等等

但是非如此不可嗎?這樣做就一定是閱讀一則文本(書籍/電影)的科學方式嗎?

真正優秀的文本必然是包羅萬象的,非要從中讀取一個確切的含義,尋找一個標準答案,無疑失卻了閱讀了真正樂趣,同時也會讓這則文本變得狹隘。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結構主義認為一則文本永遠是未完成的,是開放的,從作者手中出去之後,作者就不再對他具有發言權,他是屬於讀者大眾的。

這也是為什麼羅蘭巴特要提出「作者已死」這句話的緣由。

很顯然村上也是這麼想的:

村上在其他場合幾乎從未概括其作品的主題,相反,他是反對寫作時設定主題的,認為那樣一來作品就僵化了。

試著不要再力圖讀懂,讀著高興,隱隱約約模模糊糊的感覺也不錯呢,如果有了一些自己獨特的體悟那就更好了,這並沒什麼標準答案的


你已經讀懂了 你只是沒經歷過


如桑塔格所說,對於某些作品(尤其是現代主義作品)強行進行闡釋等同於一種馴化,將陌生的、令自己感到不適、感到迷惑、感覺受到冒犯的東西轉變為熟悉的、無害的、庸常的、令自己安心的——也就是說,低了一個層次的、毫無鋒芒的——東西。所以她聲稱要「反對闡釋」。她想保護什麼呢?大概是想保護文本之下那真實的本體?

此時,此類作品具有了「禪」的性質。俗話說「誦經三千部,曹溪一句亡」,即唯一把握到它的方法只有自己虔誠地、不帶成見、毫無保留地接納和體驗。其他某些深刻的洞見或闡釋固然對於把握它真實的意蘊有所幫助,但正如那條著名的公案,它只是指向月亮的手指,而非月亮本身。很多時候,所謂的「讀懂」其實只是找到了那根手指而已。

然而另一個問題也來了,怎樣證明作家是確有所感而非故弄玄虛呢?對於超現實主義的作品來說,這點更加重要。顧城也提到過這個問題(《顧城哲思錄》),然而他說,這一點讀者永遠沒法知道,也沒法驗證。真正知道的人只有一個,那就是作家本人,作家本人的誠實知道。我覺得就「真誠」這一點來說,村上是沒有問題的。他是很難和「虛偽」這個詞搭上邊的。如果他說什麼,那我們不妨就相信吧。

如果仍然無法擺脫追尋意義的焦慮,那不妨就把它放到一邊,儘管去讀那些能令自己更輕鬆地把握得到的作品吧。所謂的時機未到就是這個意思。

·


所謂讀懂,就是把人家的思想轉化成你能理解的方式,變成你自己的思想。但是你說的那兩本比較任性,它們的思想是你聞所未聞的一種體系,他就是發自內心地相信夢中性交跟現實性交沒什麼兩樣、在井中可以穿梭到千里之外,你只能讓自己的思想去迎合他的思想。

做這樣嘗試可能有點困難,但你在成功之後,你會發現你的思想比以前更加開闊了。

至於隱喻,那是別人的說法,給你作參考用的,不要太在意這些。


有一段時間我很喜歡讀村上春樹的小說,把書店裡能找到的他的小說都讀了個遍.然後因為上大學的時候比較閑,又把最喜歡的&<海邊的卡夫卡&>讀了五遍.有時候我會坐在湖邊想他書中的某句話是什麼意思,比如說大島對少年說的:世間萬事萬物都是隱喻.

那會兒感覺是入了"村上春樹教"似的,覺得教主說的話都必有深意,理解了教主的話就會把這個世界看個通透.後來不知道為什麼忽然就不再這樣想了,覺得書不過是紙和鉛字,是死的,沒有生命的,就這一點來看,書和路邊的石頭沒什麼兩樣.

你說你被他書中奇特的想像吸引,這其實就像被樹枝上一隻從未見過的小鳥吸引,而書中的隱喻,就像小鳥的動作一樣:它迅速地轉頭,它撲扇一下翅膀,它呷了呷嘴-------這些有什麼含義呢?你猜.

如果願意,你可以看一看&<無比蕪雜的心緒&>,這是村上春樹的一本雜文集,裡面有他對小說寫作這件事的詮釋.那裡邊一篇文章回答了讀者的提問:我們年齡相差巨大,生活經歷很不相同,但為什麼我在讀你的書時,會覺得你很了解我的想法?


誰說你沒讀懂的?

你只是這樣認為罷了。

你心裡明明知道自己是怎麼想的,可卻不敢說出來,或是還不成能說出口的體系罷了。

你其實已經讀懂了,那種感受就埋在心底里。


是這樣,題主讀書的時候,尤其是讀一些文學作品,不要力圖去理解所謂中心思想,或者讀書過程中去想作者在寫書的時候怎麼想。重要的是自己的閱讀體驗。

有很多書,確實是不明覺厲,但卻越讀越愛讀。真正說來,欣賞一部小說,一篇散文,重點不是讀懂,而是自己的閱讀體驗如何。

我前幾天讀卡爾維諾的《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真的看不懂,寫的很跳,但是代入感很強,所以我打算過一陣子再讀,看看能不能體會出新東西。


讀懂沒有明確的標準吧~

有的人就要完全去體會寫作手法或是行文結構或是獨特文風,化為己用;

有的人就要體會作家表達的深層想法甚至希望感受他當時寫作的情感;

有的人只是單純的好奇大名鼎鼎的村上寫的到底是什麼罷了~

都挺好的,畢竟一開始書中隱喻都可體味一二的人應該讀過很多了吧,從之前的閱讀經歷中汲取了這種能力,或者人生經歷多了,有一定積累。如果第一遍沒"讀懂",隱隱體會到,即使不能表達出來不也是一種開始么?就像很多樓主說的,你已經"讀懂"了,去看一些書評,有種"我去這就是我想說的啊"的感覺,然後過一陣子再拿起,你會發現你可能就向著自己"讀懂"的目標前進了

起初看村上的時候,想著"這個傢伙到底在講些什麼啊我是不是錯過了什麼暗示",也是蠻累的,後來感覺像單純聽著一個人平靜地講述著故事或者想法的感覺就好了

在反覆閱讀中發現每次讀同樣的文字感受不同也很棒啊,會發現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程度"懂"的感覺,蔣捷有首《虞美人》,說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就是這樣,少年不會明白聽雨僧廬下是什麼什麼感受,你可以說少年是淺薄的,然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少年也是幸福的。


樓上的許多答案說的都很好。我看過一個視頻,是傑·魯賓(Jay Rubin)教授在UC Berkeley做的講座。他談到他有時也不理解村上的文章,便去問村上,村上一般不願意討論他作品的深層含義或者去做文本分析,於是回答通常是「你想多了」。又有學生去問村上「可以把XX理解為XX嗎?」,他的答案基本是「哦這是個非常有趣的分析!可能是喲!」之類。所以作者也允許以不同的方式解讀自己的小說。因此你能從他的作品中讀出什麼完全是你自己的體驗。記得有一個觀點說:當作家完成了作品,那麼他和作品的關係就已經結束,剩下的就是讀者和作品之間的紐帶了。如果你什麼都讀不出,那也許就是你的經驗還不夠。我的體會是:不妨當做爽文看,沉醉於精巧的故事和獨特的語言風格就是。不必苛求看懂什麼。日後重讀時,說不定就會有全新的感悟。

當然,如果要獲取一些他人的解讀,則推薦魯賓教授的《洗耳傾聽:村上春樹的世界》,以及樓上提到過林少華先生的書。網路上也有楊照先生等人的公開課來分析村上的作品。


讀他的書,不必讀懂。看得懂就夠了


何必呢。享受這獨特的閱讀體驗就很棒了。

非要讀懂的話,推薦林少華的《村上春樹:為了靈魂的自由》


我也是啊,只會讀挪威的森林


推薦閱讀:

如何寫出村上春樹那種平常而微妙的句子?
如何感受村上春樹?
作為推理小說,東野圭吾作品的文學價值體現在哪裡?
如何評價村上春樹的新書《與小澤征爾共度的午後音樂時光》?

TAG:村上春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