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因為惡性事件而出名的地方會不會改名?

大地方像南京廣島改不了,小地方呢?剛才看到個地名,連雲港市海州區九龍城市,真是無妄之災啊……

奧斯維辛這個鎮現在還有人敢住嗎?Sachsenhausen也是著名集中營,現在居然是德國啤酒節的舉辦地。


(有圖預警~)

其實可以的,有些小地方真的因為一些惡性事件改名,有些情況則是在惡性事件發生後,改為一個吉利的名字以達到沖淡晦氣的作用。

最有代表性的案例應該就是深圳寶安機場了。(原名為深圳黃田機場)

這個機場出過一次重大的事故,就是1997年5月8日的空難,史稱「97南航5.8空難」

當時,一架南航的波音737-300客機在機場著落的時候失事,一共造成了35死,39傷的慘劇。

更為關鍵的是,當時機場機場的名字是深圳黃田機場。看文字似乎沒有什麼,但是念出來就不同,在地區的方言中「黃田」和「黃泉」是諧音,加上惡性事件,給機場帶來了非常不好的影響。

於是,終於經過批准在2001年,深圳的黃田機場改名為寶安機場。用意很明顯,「寶安」和「保安」是諧音,保證平安的寓意顯然比原先的名字更能安定人心。惡性事件也被記在黃田機場的名下,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積極的改名案例

這裡先感謝 @葉樹昕@Commotis@曾小新 幾位同學的補充:

方言的問題確實不大懂,我看到當時的新聞稿件裡面說是閩南方言裡面存在諧音,但是幾位同學糾正是粵西和土白話中存在這種諧音現象而非閩南方言,而寶安則是一個更大的地理概念,黃田則是一個小的地理概念,感謝以上同學的指正,也歡迎各位繼續補充~

理工狗,如有不妥之處,求輕噴,歡迎愛好者一同討論~


這事,還真有。

話說當年大元朝八紘一宇,無奈後來欺天虐民以至於被我明太魚朱元璋先生倚天抽寶劍將其裁為三截,前後二十餘年混同南北,期間還改了數座城市名稱。大致如下:

1,改奉元路為西安府。(都大明了還敢奉「元」?)

2,改興元路為漢中府。(都大明了還敢興「元」?)

3,改慶元路為寧波府。(都大明了還敢慶「元」?)

4,改八番順元宣慰司為貴州宣慰司。(都大明了還敢順「元」?)

5,改開元路為開原衛。(都大明了還敢開「元」?)

6,改大都為北平府、降上都為開平府。(都大明了還敢稱「都」?)

後來清軍入關佔了江山,看著大萌在長城一線排開的各種衛,說不出的噁心:鎮虜衛、威虜衛、平虜衛、殺胡口、鎮胡堡。。。還有南明的那些偽公侯伯總兵將軍:平虜侯、定虜侯。。。

必須改!

於是上述地名消失,留下的是下面這種:

平羅縣、殺虎口。

鄭之龍鄭之豹的爵位是「平魯侯、定魯侯」,你說我一個福建的侯爺怎麼就跟山東過不去了呢?

也有一些地名單純就是為了圖個吉利,比如魏興郡、晉興郡、宋齊梁陳四興郡。。。俗不可耐的節奏,我大唐不甘人後設興唐府一枚。

上述這些興郡基本都被後面一朝給廢了,理由很簡單:都大X了還敢Y興?


以前看《水滸傳》,其第119回有這麼一段:

御筆改睦州為嚴州,歙州為徽州,因是方臘造反之地,各帶反文字體。清溪縣改為淳安縣,……

後來查了一下,宣和三年(1121年)鎮壓方臘之後,宋廷確實對上述州縣進行了改名。評論區有知友問何為「反文字體」,實際上這是個拆字遊戲:「嚴(嚴)」和「徽」這兩個字,都帶有反文旁「攵」這個偏旁。——「攵」即「攴(pū)」的變形(常用漢字中只有「敲」「寇」等字還保留了「攴」的字形),注意其與折文兒「夂(zhǐ,或zhōng)」的區別。

改名前(政和元年/1111年):

改名後(嘉定元年/1208年):

(以上地圖均截自《中國歷史地圖集 譚其驤主編》。)

隋開皇九年(589年),廢新安郡,並遂安、壽昌入始新,改名新安縣,屬婺州。於西部休寧(海寧縣改名)、歙、黟三縣置歙州。仁壽三年(603年),於新安縣置睦州,轄新安、遂安、桐廬三縣。這是歙州、睦州建制之始。

此後,睦州的變遷如下:

大業三年(607年),改睦州為遂安郡,治所雉山縣(新安縣改名),轄雉山、遂安、桐廬3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復改遂安郡為睦州,又於桐廬縣別置嚴州。睦州轄雉山、遂安兩縣。嚴州轄桐廬、建德、分水3縣。嚴州之名自此始。

武德七年廢嚴州,桐廬(建德縣分別併入雉山、桐廬兩縣,分水縣併入桐廬縣)復入睦州,睦州改稱東睦州,武德八年復稱睦州,仍治雉山縣。永淳二年(683年),復置建德縣。

武周萬歲通天二年(697年),州治由雉山縣移建德縣,屬江南道,轄建德、新安(雉山縣改名)、桐廬、武盛(如意元年(692年)復置分水縣,改名武盛)、遂安5縣。建德為州治始此。

天寶元年(742年),改睦州為新定郡,屬江南東道。

乾元元年(758年),復改新定郡為睦州,屬浙江東道,治建德,轄建德、壽昌、桐廬、分水、還淳(新安縣改名,後又改青溪、淳化)、遂安六縣,習稱「六睦」。光化三年(900年), 桐廬縣劃屬杭州,睦州轄縣減至5縣。

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桐廬縣自杭州復屬睦州,轄縣仍為六縣。

宣和元年 (1119年),升睦州為建德軍節度。宣和三年,改睦州為嚴州,屬兩浙路,治建德,轄建德、壽昌、桐廬、分水、青溪、遂安六縣。

歙州變遷則是:

大業三年(607年),更歙州為新安郡,仍領休寧、歙、黟三縣,郡治在歙。不久戰亂起,歙縣登源〔後屬績溪縣〕人汪華起兵,占郡地及附近州郡,自稱吳王。大業十二年(616年),汪華遷郡治於休寧,次年(617年),汪華再還郡治於歙。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新安郡為歙州。州治歙縣,仍領歙、黟、休寧三縣。同年汪華歸唐,封越國公,並授以歙州刺史,以歙州為總管府,使持節總管歙、宣、杭、睦、婺(今浙江金華)和饒(今江西上饒)六軍諸軍事。武德七年(624年),改歙州總管為歙州都督。貞觀元年(627年),罷都督府,歙州屬江南道。

永徽五年(654年),劃歙地一部分新建北野縣。歙州領縣四:歙、黟、休寧、北野。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歙州改屬江南東道。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又析休寧縣回玉鄉和鄰縣樂平(一說鄱陽)的懷金鄉,新建婺源縣,屬歙州轄。歙州領歙、黟、休寧、北野和婺源五縣。天寶元年(742年),改歙州為新安郡,治所仍在歙。天寶六年(747年),改黟山為黃山。

乾元元年(758年),全國廢郡復州,復改新安郡為歙州,隸屬浙江西道節度使,並隸宣、歙、饒觀察使。乾元二年(759年),罷浙江西道節度使及宣、歙、饒觀察使,以歙州隸之。

永泰二年(766年),劃歙、休寧二縣各一部分設歸德縣;劃原黟縣的赤山鎮和饒州浮梁縣一地設祁門縣;劃原黟縣一部分設石埭縣(即石台),並將石埭縣劃歸池州管轄;又析歙縣華陽鎮設績溪縣。歙州領八縣:歙、黟、休寧、婺源、北野、績溪、歸德、祁門。歙州改屬宣、歙、池觀察使。大曆四年(769年),廢北野縣。大曆五年(770年),廢歸德縣,其地併入休寧,歙州領六縣。大曆十四年(779年),廢宣、歙、池觀察使,歙州隸浙江東西道觀察使。

建中元年(780年),分浙江東西為二道,歙州隸浙江西道觀察使。建中二年(781年)複合浙江東西二道觀察使,設節度使,賜號「鎮海軍節度使」,歙州屬之。貞元三年(787年),又設宣、歙、池觀察使,歙州隸之。

元和六年(811年),改隸宣州觀察使。

大順元年(890年),歙州屬寧國軍節度使。天復三年(903年),廢寧國軍節度使,復宣州觀察使。

907年,唐亡,淮南節度使楊渥仍稱唐哀宗天佑年號,歙州附之。919年,歙州隸吳。937年,吳亡,隸南唐。

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江南(南唐於開寶四年即971年起貶國號為江南)亡,歙州隸江南西路轉運使。

天禧二年(1018年),歙州屬江南東路轉運使。

宣和三年(1121年),鎮壓州人方臘後,改歙州為徽州。徽州得名始此,仍領六縣,治所在歙縣。


只知道國外的一例。越南西山起義被阮朝平定後,有關西山朝的一切幾乎被阮朝抹除,包括起義的爆發地西山邑也隨之被改為安西邑。

其實也有反過來的例子,因為惡性事件而改成了惡性的名字,例如香港的「調景嶺」其實原本是「弔頸嶺」。

調景嶺原名「弔頸嶺」,位於新界西貢區,原是一個面向半圓形的海灣的荒山。一位名為Albert Herbert
Rennie的加拿大人,在該處買地興建一間磨坊磨製麵粉。麵粉廠1905 年投產,1908
年破產,他受不了打擊,就在麵粉廠前用繩弔頸自殺。此地英文被稱為倫尼磨坊 (Rennie"s
Mill),中文名則為弔頸嶺。

再補充一個因為惡性事件改名的例子吧,雖然跑題了。

南八仙,地處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北緣……有八位南方來的女地質隊員,為尋找石油資源進入這裡,揮灑著青春的風采。一次她們在迷宮般的風蝕殘丘中跋涉測量,返回途中,鋪天蓋地的黃沙籠罩了荒漠。她們在這被稱作"魔鬼城"的地形中迷失了方向,僅有的標誌也被掩埋。乾渴飢餓向她們襲來,第三天,當尋找她們的隊員發現他們時,她們卻永遠長眠在這亘古的荒原。地以人名而生,為紀念八位光榮的女地質隊員,她們犧牲的地方被稱作「南八仙」。

向為帝國的榮光燃燒自己的每一個生命致敬。


最糟的情況也就是人會搬走——我說的就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所在的普里皮亞季市。

還有,奧斯維辛是用波蘭語O?wi?cim對這一地方的稱呼,德國人則稱作Auschwitz。納粹滅亡後地名當然從德語改回波蘭語了,但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名字永遠都是Auschwitz。把納粹德國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比如格拉摩根?


文天祥率領宋兵南撤到海豐五坡嶺停駐,被元兵突襲(這批元兵其實是漢人降軍),宋人煮炊方成,來不及吃完就被元兵突襲,文天祥也因此被活捉。顯然,說這是追擊戰不如說是一場大屠殺。

這批無恥的騎兵舉起蒺藜骨朵,在低矮小坡上如履平地,來回衝擊,用力錘擊宋兵們厚重的頭盔與甲胄,為了領賞,他們也拚命擊碎無辜百姓的身體……

最終地上滿是百姓、宋兵的腦漿血肉和屍骨,盔甲蓋住人肉白骨,漢人再次被漢人屠殺,山坡和溪水全都染紅,所在的無名路和未名溪被倖存者賦名為「血淋路」、「血淋溪」,這倆名字持續叫了幾百年…

同時也為後世留下了 方飯亭,碑文「一飯千秋」。

至於海豐五坡嶺下的道路和小溪,現在我們稱為「福臨路」、「福臨溪」。


坐標深圳 雖然不完全切合題意 但深圳一些地名都是原先不太好聽 或者不夠文雅 高大上而改名 比如牛屎埔改名為牛始埔 岡下改為崗廈 雞籠山改為聚龍山 官難改為觀瀾 果園背改為果元貝 插炷香」村(另一說法是「插住鄉」)改為赤子香

就想起這麼多 日後再補充


連雲港市海州區九龍城市 是什麼鬼…(連雲港人留


1833年,越南阮朝南圻、北圻同時爆發了反阮大暴動。其中北圻暴動是由宣光省保樂州的土酋農文雲發起的。兩年後的1835年,兩場暴動終於平定,明命帝毫不客氣地把保樂州改成了永奠縣、底定縣2縣,把暴動波及到的大蠻州改成了霑化州。

---------------------------------------------------

更新一條,前面有回答提到西山起義失敗後,阮朝將西山阮氏的家鄉歸仁府西山邑改名為安山邑。其實,與之相關的還有一條。歸仁城改名平定城。

歸仁城原是阮岳的首都,時號「皇帝城」,城高牆厚,易守難攻。富春朝廷兼并歸仁後,歸仁更成了拱衛富春,阻擋阮福映北上的一道雄關,也是最後一道屏障。阮福映攻下歸仁城,就可率軍直抵富春城下,中間西山軍再無險可守。

為了攻下歸仁城,阮福映花了6年時間(1793-1799),多次率軍攻打歸仁城,才最終在1799年打下歸仁。阮福映進城之後,便下令歸仁城改名為平定城。


1983年,哈爾濱,河圖街大火。

「大火燃燒了11個小時,受災面積達88 000多平方米,燒毀5條街(河圖街、河潤街、河洲街、河洛街、河清街)中的7棟樓房、208棟平房,建築面積共33 873.7平方米。758戶居民受災,2 856人無家可歸。正陽河派出所、道里裝卸分公司、市城建局木材加工廠等14個中小企事業單位的設備、物資全部燒光。燒死8人,摔死1人,燒傷摔傷10人,37名消防戰士和5名公安幹警負傷。這場大火的直接經濟損失約計人民幣780萬元。」——百度百科

417從此成為哈爾濱的防火宣傳日。

哈爾濱人談及河圖街大火色變。

恩,河圖街你現在已經找不到了,改了個名字,叫哈葯路

這才是從根子上消滅一個時期的文化記憶,比拆什麼劉亞樓的舊居厲害多了……


我們那有個村子叫復立村,以前叫慕庄。

駐故城據點日軍小隊長川島率日偽軍300餘,乘村民熟睡之機將該村包圍。

日軍進村後,挨家搜查八路軍和棉花,遂將全村男女老少趕往村東南場院,面南而跪,周圍架設七八挺機槍。婦女秀榮懷抱二不滿周歲娃娃,手拎一3歲孩童。面見凶神惡煞哇哇叫的日軍,孩童嚇得哭著往回跑,秀榮轉身去追。倆日軍將秀榮迫回,「啪啪」幾個耳光後,將其懷中孩子高高舉起,狠命向地上摔去,孩子摔昏。另一日軍,上前一刀將孩童一胳膊砍下。秀榮見狀撲向孩子。倆日軍攔住,喝問八路軍、棉花下落。秀榮怒罵,拒不回答。一日軍遂扒去其上衣,另倆日軍用刺刀挖其乳房。秀榮丈夫見狀,怒火滿腔,佯裝看孩子,欲奪敵槍。幾日軍擁上前來,連打數槍秀榮夫婦倒於血泊之中。

金玉之父(慕少偉曾祖父)系一教員,腰扎一皮帶,日軍說其是八路軍,嚴刑拷打,追問八路軍住處和棉花去向。其怒視敵人,拒不開口,日軍將其全身衣服脫光,吊於樹上,用皮鞭狠狠抽打,片刻皮開肉綻。日軍向其胸部連刺數刀,又用火燒其頭部,終被折磨而死。中年農

民文喜,身帶賣牛錢幣,日軍搜出後硬說是送於八路軍之錢,毒打之後,吊於樹上,活活燒死,後又幾名群眾遭槍殺。日軍仍未獲八路軍線索。川島狂吠,令機槍對準群眾,欲全部殺害,一張姓翻譯良心未泯,急向川島打一手勢,耳語幾句,全村200餘名群眾方免遭毒手。

日偽臨行前,將全村付之一炬,頓時全村廢墟一片。劫後餘生群眾無奈遠走他鄉。慕村成沒村(因此地「慕」「沒」同音)。解放後又重建家園,改名復立村。


揚州十日又稱揚州屠城

是指史可法率領揚州人民阻擋清軍南侵守衛戰失敗後,清軍對揚州城內人民展開的大屠殺。當時倖存者王秀楚的《揚州十日記》中和明末史學家計六奇的《明季南略》記載,屠殺共持續十日,故名「揚州十日」。

揚州在激烈抵抗後失陷,清兵屠戮劫掠,十日不封刀。「幾世繁華的揚州城是時「堆屍貯積,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為五色,塘為之平」、「前後左右,處處焚灼」,「「城中積屍如亂麻」[3] 。揚州居民除少數破城前逃出和個別在清軍入城後隱蔽較深幸免於難者以外,幾乎全部慘遭屠殺,僅被和尚收殮的屍體就超80萬具。

揚州螺絲結頂和無燈巷 很多揚州人其實都不知道這條小巷,走過廣陵路,往左拐,穿過幾十米伸手不見五指的小巷就來到了傳說中的「螺絲結頂」。

這條巷子名非常特別,只有老揚州才知道,「螺絲結頂」其實是「壘屍及頂」的意思,「揚州十日」期間,這裡是揚州最大屠殺場,死人一層鋪著一層往上壘,最後屍體都壘到屋頂那麼高。

「螺絲結頂」和「羊肉巷」等幾條巷子錯綜複雜地交織著,附近居民說,這裡根本不能裝路燈,只要一裝,第二天就熄掉,不是被人砸掉的,就是莫名其妙地熄掉的。燈炮拿下來好好的,但裡面的鎢絲已經斷了,後來再也沒有人敢去裝新燈泡。

走在巷子裡面打手電筒也會莫名其妙地熄掉。任何電動的東西晚上到了巷子里都用不起來,摩托車、電瓶車都要推著走。附近的人家晚上一般都不出來。


深圳原來有個上步區,就是上不去,後來改名福田區,就牛逼了。

還有個地方叫布吉,一直沒改名,所以現在發展的還是不急


我去哈密玩的時候聽當地人說哈巴公路有一段經常出惡性事故,當地人就把那裡叫棺材溝,後來政府覺得棺材溝不吉利,改名換彩溝,還編了一個樊梨花征西在此換妝的故事。


試舉三例,都在廣東,是本來沒有名字的地方因惡性事件而改新名,有點不符題意:

1.順德

明朝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黃蕭養起義爆發。起義失敗後,為加強統治,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朝廷將南海的東涌、馬寧、鼎安、西淋四都和新會的白藤堡(1958年10月復歸新會縣)划出,置順德縣,取「順天明德」之意,縣治太艮堡,並改名大良。明、清兩代由廣州府管轄。

黃蕭養後來死在番禺縣白鵝潭,就是現在廣州沙面南邊那片水域。黃蕭養_百度百科

2.從化

明弘治二年(1489年),由番禺劃地設置從化縣,隸屬廣州府。

從化也是為剿匪後的管治而設立的,縣名取「順從教化」之意。因為剿匪不順,縣所一開始還設在附近的番禺縣橫潭村。橫潭村後來劃歸花縣,花縣(今花都區)也是為亂後管治而設立的。前幾個月男子因房屋起火被困在防盜網上哀嚎的視頻就是在橫潭村拍的。

翻著百度百科發現還有一例

3.廣寧

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四會縣西北境(今廣寧地)連年發生動亂,被壓迫的漢、瑤各族人民不斷起來反抗,聲勢越來越大,地方官無法平定。嘉靖三十六年先後由提督兩廣軍務談愷、王鈁統率明軍7萬餘前往鎮壓平亂。嘉靖三十八年,王鈁及巡按御史徐楫,採納了肇慶府知府盧璘的建議,割四會縣的太平、橄欖、大圃、永義4都地置廣寧縣。取廣泛安寧之意,即「廣寧」寓「廣泛安寧」義,廣寧就此建立。成立之後仍屬肇慶府。[3]

兩廣地區自古遠離帝國的行政中心,很長時間裡都被認為是荒蠻之地。加上歷史上山多民窮,盛產土匪,歷代政權都會在地方命名上寄予一些寓意。


豬灣

金邊

日本腦炎,

蒙古病

孟買病毒

荷蘭病

斯德哥爾摩病

 奇邁可專辟一章講種族思維在醫學中的發展,圍繞三個以蒙古命名的病症來說明十九世紀科學種族論的深刻影響。第一個是「蒙古眼褶」。按照人種分類的生理學描述,蒙古人種眼睛細長且小,有明顯內眥贅皮(又稱蒙古褶),眼角上眼皮覆蓋下眼皮。醫生髮現部分歐洲人兒童期也會出現眼內眥贅皮,在進化論的視野下,這種現象恰恰成為白種人進化程度高於黃種人的證據。第二個以蒙古命名的病症是「蒙古斑」,這種骶部色素斑本是一種良性的先天胎記,普遍出現在世界各人群中,但因非洲人皮膚色素較深、歐洲人皮膚色素較淺,均不易察覺,故於東亞人群中最為常見,最初被認為僅見於東亞,因而被西方醫學界命名為「蒙古斑」。一種科學解釋把這種胎記看成人類進化中脫落了的尾巴的遺痕,而這種遺痕不見於白人,同樣說明白人的進化程度是最高的。對於部分歐洲嬰兒中也存在的這類胎記,有些學者解釋與中世紀蒙古人的入侵有關,這種解釋又被用來佐證人類混種的危害。第三個就是十九世紀後期英國醫生John L. Down發現並命名的「蒙古人病」。這種現已改以發現者姓氏命名的「唐氏綜合征」,是染色體變異造成的遺傳性智障疾病,最初只在歐洲人中發現,因為患者面容都很相像,臉部較寬,眼睛小而上挑,與人們理解中的蒙古人種的面部特徵頗為相似,發現者遂稱之為「蒙古人病」或「蒙古傻子」。白人患了智障疾病怎麼會呈現蒙古人的面容特徵呢?符合進化論的解釋是,智障疾病就是人類進化的反向衰退,高加索人種衰退的結果,就是回到較低級的蒙古人種階段,所以會有蒙古人的面容。按照這個荒誕的病理理論,如果蒙古人種也發生智障衰退,患者就應該呈現黑人的面部特徵。後來在白人以外、包括東亞在內的世界各人群中都發現了這類病患,舊的病理解釋也早已拋棄,這個有著強烈病態特徵的「蒙古病」名稱卻被醫學界沿用到差不多二十年前。

1866年,英國醫生約翰·朗頓·唐在學會首次發表了這一病症。它最早叫「蒙古症」或者「蒙古痴呆症」,因為唐醫生髮現他的病人的面部比正常人較寬,眼睛小而上挑,看起來與蒙古人種有類同之處。在現今醫學界認為這種叫法不尊重,也無醫學實際意義,而不再普遍使用。由於各國患者的面容有相似的特徵,唐氏綜合征病人也被稱為「國際人」。

1959年,法國遺傳學家傑羅姆·勒瓊(Jér?me LeJeune)發現唐氏綜合征是由人體的第21對染色體的三體變異造成的現象。這也是人類首次發現的染色體缺陷造成的疾病。但也有說法是他並非真正的發現者,他竊取了瑪爾特·戈蒂耶(Marthe Gautier)的成果。

[1]

1961年,「唐氏綜合症」一詞由《柳葉刀》(The Lancet)的編輯首先使用。

1965年,WHO將此病症正式定名為「唐氏綜合征」。

概述[編輯]

隨著產婦年齡的增長嬰兒患唐氏綜合征的風險比率

患有唐氏綜合征的概率與生活、教育水準或家庭背景等並沒有直接聯繫,估計約每750個新生嬰兒當中就有一個患有此先天綜合征,使之成為最常見的染色體變異。年紀過輕及高齡產婦會有有較高機會誕下患有唐氏綜合征的嬰兒。在20到24歲之間,患病率為1/1250,到35歲為1/400,到40歲為1/106,到45歲為1/25, 49歲為1/11。卵子形成過程中染色體不分離現象會隨產婦年齡增加而增加。雖然產婦生育唐氏患兒的風險隨其年齡增長而遞增,但因為年輕產婦遠多於高齡產婦的關係,大約80%的綜合征患嬰都是35歲以下產婦所生。

[2]

故於2010年中起,香港的公立醫院由以往只為合資格的35歲以上孕婦擴展至為所有年齡的孕婦作產前檢查。

另外也有多餘的染色體來自父親一方的情況,父方起因和母方起因的比例為1:4。外在涉及因素男方和女方比例64:1。

[來源請求]

患病的潛在高風險家庭通常會被提議進行遺傳學諮詢和遺傳測試例如「羊水診斷」等,但此僅為小數。在絕大部分情況下,誕下唐氏綜合征的嬰兒是不受種族、膚色、氣候、文化、宗教或任何其他因素所影響,所以每次唐氏綜合征的發生都是以不同方式出現的,就如隨機抽樣般。換言之,除非父母為唐氏綜合征的「帶有者」,否則不會因為誕下了一個唐氏綜合征嬰兒,而有較高風險再次誕下唐氏嬰兒。

大部分唐氏綜合徵人士均有輕至中度智障,在適應能力及學習能力上均會有不同程度的發展遲緩。在生理上因為染色體異變而引致健康及外表上的不同程度影響,例如健康上較大機會患有心臟病、弱視、弱聽、甲狀腺偏低、扁平足等。而外表上會扁鼻、眼睛上斜、口由前至後端距離較短等。部分唐氏綜合征患者青年期以後由於荷爾蒙或會引發抑鬱症等情緒問題。但總體上均性格開朗、熱愛音樂、直率樂觀、固執。有香港調查指出,27歲以後在身體機能上開始逐漸老化,容易出現記憶喪失、認知能力下降、情緒起伏等情況,患腦退化的比率較高。

[來源請求]

生理特徵[編輯]

以下特徵並非全部出現在患者身上,根據個人差異,也有身體特徵上不明顯的例子。

身材矮小,肌肉張力偏低,頸椎脆弱。頭部長度較一般人短,面部起伏較小,鼻子,眼睛之間的部分較低,眼角上挑,深雙眼皮。耳朵上方朝內側彎曲,耳朵整體看上去呈圓形而且位置較低。舌頭比較大。脖子粗壯。手比較寬,手指較短,拇指和食指之間間隔較遠,小指缺少一個關節,向內彎曲。手掌的橫向紋路只有一條(即掌相中的斷掌──感情線與頭腦線二合為一),指紋為弓狀。腳趾第一趾與第二趾之間間隔也比較大。

健康影響[編輯]

唐氏綜合征患者伴隨有健康疾病的概率也較高,但並非所有疾病均會出現,也有完全健康的例子。

  • 消化器官畸形,如先天性食道閉鎖症,十二指腸狹窄,鎖肛等
  • 先天性心臟病,患病比率高達40%,尤其是心內膜不全比例較高,較嚴重者需進行手術治療
  • 白內障,患病率為2%
  • 急性白血病,患病率為1%
  • 環軸間接不穩定性,患病率2-3%
  • 甲狀腺疾病,患病率3%
  • 癲癇,患病率10%
  • 一時性骨髓異常增生症
  • 眼異常,由角膜,水晶體異常引發近視,遠視,散光等
  • 浸出性中耳炎,容易在內耳積蓄液體引發耳炎,影響聽覺

醫學研究[編輯]

超聲波顯示出一個患上唐氏綜合征與巨膀胱的胎兒。

人體正常染色體按照大小順序編號由1到22號(第23號染色體即為性染色體),染色體早期的檢查中,曾誤認為唐氏綜合征患者較大的染色體是第21對,其後的研究表明是源於較小的染色體的異常。但是為了不引起混亂,將第21對與第22對的名稱對調,現在繼續沿用「第21對染色體三體變異」這一名稱。

[來源請求]

唐氏綜合征患者的第21對染色體多出一條變成三條。第21對染色體是最小的染色體,其攜帶的遺傳信息也相對較少,比較其他染色體的三體變異現象屬於輕度先天異常。所以能將患病嬰兒正常產下的幾率較高。

有關嬰兒出生前可導致智力問題的疾病,以唐氏綜合征的研究最多及最詳盡。根據研究個案顯示,95%的患者的第21對染色體都有異常(變成有3條)的現象。而餘下的5%,都是因為在第21對染色體的相關部分重複了,比如各種第21對染色體的位置轉移。照病理學的臨床研究,患者的智力障礙從中度到重度的都有。

種類[編輯]

第21對染色體的三體變異現象。

染色體易位造成第14對染色體的變異。

基本上分為三種類型:

  • 標準型第21對染色體三體變異(Trisomy 21):又稱廿一三體症,第21對染色體多出一條,細胞中有四十七條色體,占唐氏綜合征患者的90-95%

這大多是由通常第1減數分裂期的不分離造成的。也有在第2減數分裂時發生的情況。父母方通常都攜帶正常的染色體,嬰兒是偶然形成的三體異常。

  • 染色體易位型(Translocation):佔全體比例的5-6%

細胞中多出一條染色體,附著在D組(第13、14、15對染色體)或者G組(第21對、22對染色體)的染色體上,特別容易出現在第14對或第21對染色體上。易位型中一半左右是偶發性的,也就是父母雙方都是正常染色體。另外一半是遺傳性易位,父母有一方攜帶有這樣的染色體,這在家族中常能找到相同病症的親屬。

  • 無色體型(Mosaicism):佔全體比例的1-3%

由第21對三體變異染色體結合體(佔80%)和正常細胞結合體的體細胞分裂所產生的不分離造成。這種場合表現出來的臨床現象較輕。通常父母方染色體正常,染色體的不分離在受精卵的細胞分裂過程中偶然發生,造成嬰兒的部分細胞三體變異,部分細胞正常,極為罕見。

檢查[編輯]

在妊娠11~13+6周,測量胎兒頸項透明層厚度(NT檢查)是篩查唐氏綜合征等染色體異常的敏感指標。62%~80%的先天愚型胎兒可表現出頸項透明層(NT)增厚(大於3mm)。在妊娠14~16周左右,對羊水進行染色體檢查可以明確判明患病與否。這種檢查在一般的婦產科醫院就能進行。

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基因檢測(又稱新一代測序技術的非侵入性產前21三體綜合征檢測)是利用新一代深度測序技術對母體外周血血漿中提取遊離的DNA片段(來自母體和胎兒的DNA片段)進行高通量測序,並將測序結果進行生物信息分析(基於生物統計學基礎上)得出相關結果,比起傳統的穿刺羊水檢查更加安全。

[來源請求]

但是根據各國相關規定不同,針對這種檢查的具體措施也有不同,比如在日本,基於一般的學會倫理規定,對這種出生前檢查不做積極的推薦,只有在妊婦自行主張,如結婚的夫婦必須徵得雙方同意的情況下,醫院才給與實施檢查。檢查結果也是在確認妊婦希望得到通知後才告之。但是另一方面,如英國出生前診斷作為一項國家政策,這種檢查十分普及。而香港現時亦為所有永久居民孕婦做免費產前檢查。

治療護理[編輯]嬰兒[編輯]

由於此症為先天性,故沒有相應的治療方法。在幾十年前患者平均壽命只有20歲左右,現在如果對此症連帶的疾病進行治療便能保持健康狀態,而且平均壽命已經增加到50歲左右。唐氏綜合徵人士如能及早介入(如職能治療、物理治療等)的教育和訓練,同樣可以發揮個人所能,甚至有的更通過努力完成了四年制大學學業,公開就業,並作為唐氏綜合征大使,宣揚傷健共融的理念。

母親[編輯]

通常生誕下患有唐氏綜合症的嬰兒對母親是很大的打擊,難於一時接受,所以對母親的情緒護理及支持尤為重要,而透過認識社會服務資源,甚至同路人的分享,均對家長提供有效的幫助。

社會爭議[編輯]檢查[編輯]

出生前檢查現在受到廣泛的爭議。通常從醫學角度上講「針對35歲以上高齡妊婦的出生前檢查能高比例的發現病症」,但是這樣行為構成對唐氏綜合征患者的歧視,以及人權倫理上的問題,所以受到患者以及人權組織等強烈的反對。但是另一方面,一個家庭內如果有兩個患者會構成極大的負擔,一般為了防止第二胎同樣患病父母通常都會進行出生前檢查。在尚可接受墮胎的社會,會出現另一種爭議:大規模推廣高齡產婦的檢查後,唐氏綜合症新生兒數量只有稍微減少,因為有許多低年齡的產婦並沒有被提醒要做檢查,又或是一般孕婦如非高風險機會懷有唐氏綜合征嬰兒,不會作侵入性檢查(抽羊水/ 絨毛),以避免不必要的1%流產機會;因此對於各年齡的產婦都應該提醒有生出唐氏綜合症嬰兒的風險。有鑒於侵入性檢查可能造成流產危險,一般孕婦也可以透過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基因檢測進行安全的母血篩檢,精準檢查胎兒是否可能發生唐氏症的狀況。

墮胎[編輯]

即使出生前檢查發現胎兒患有唐氏綜合征,根據各國法律的不同規定,關於墮胎的措施也不相同。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如果檢查出嬰兒患有唐氏綜合征,可以依照父母的意願決定墮胎與否。

日本根據《母體保護法》規定,不認可由於胎兒的問題而進行的人工墮胎。但是相關條文又說明「繼續妊娠或分娩會在身體或經濟理由上對母體健康造成顯著的傷害」或者「對母體來說構成極大的精神問題」或者「由於精神問題對母體構成了極大的健康障礙」的情況下,妊娠未滿22周前可以人工墮胎。但是墮胎的必要性需要指定醫生的確認,能夠進行的醫療機構也有指定。自2013年4月起至2014年4月對日本的7740位孕婦進行的產前檢查中,有113位從羊水檢查中得出有染色體病症,其中70人判定為唐氏綜合征。最後110位孕婦決定墮胎,2位流產,只有1位孕婦選擇誕下患唐氏綜合征的胎兒。

[3]

流行文化[編輯]

2008年7月20日,一位名叫希嘉·柏克絲(Helga Parks)的美國人,當她在許多年前於德國探親時,患有這個病症的侄女便送了一個像她自己的洋娃。加上在該國經常利用這類公仔教導學童不要對殘疾人士存有偏見,於是她回國後便設立貿易公司,開始進口這類娃娃。結果推出市場後,各界人士褒貶不一;有人認為可以加深對此類病人的認識,不過亦有人認為只是標奇立異。而現時更有外國名牌時裝公司邀請唐氏綜合征小孩擔任公司童裝模特兒,以顯示患有唐氏綜合征的人士同樣可以生有價值、活得美麗。

[4]

[5]

[6]


因為出過糟心事而改地名,這事古已有之。唐朝安史之亂中,肅宗李亨收復了長安和洛陽,迎玄宗還宮後,大概是因為對安祿山有了心理陰影,不僅把安西和安南都護府改名為「鎮西」、「鎮南」,還把帶「安」字的宮門全部改名——看到這個字就想起他,彆扭(`Δ′)!

安祿山:

改名不一定是因為發生了糟糕的事,高興的事也可以。例如南宋的光宗趙惇,先被封為恭王,後來當上太子,最後即位稱帝,於是把跟這個「恭」字沾邊的「恭州」改為重慶府——就是今天的重慶市。重慶在秦漢時隸屬巴郡,隋唐時改為渝州,又稱南平郡,北宋才改名恭州。要不是有這一出,現在還不知道叫什麼呢。

另外一個常見的改名原因是避諱。漢文帝名叫劉恆,於是恆山就改名常山,恆山郡也改為常山郡(現在你知道「常山趙子龍」是怎麼來的了)。三國時吳國都城叫建鄴,後來為了避晉愍帝司馬鄴的諱,改為建康(那時北方的鄴城已經不在晉朝手裡了)。東晉簡文帝的母親名叫鄭阿春(好俗……(ノ=Д=)ノ┻━┻),於是把壽春改名為壽陽(後來的淝水之戰就是在那打的)。

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神秘主義(或曰:迷信)。例如洛陽,最早的寫法據說是「雒陽」,秦朝建立後,根據鄒衍的「五德終始說」自認為是「水德」,就改「雒」為「洛」,圖個吉利。西漢早期也自認為是「水德」,後來改成「土德」,因為五行土克水,就沒改動。到了東漢,又改成「火德」,因為水克火,又改回「雒」字。曹魏建國,「土德」再次出爐,於是又改回來。改來改去,都沒什麼創意,直到改名達人武則天出馬,直接改名「神都」——多霸氣!

圍觀吃瓜群眾:

改名達人武則天的成就值得多說說。她不僅改地名,還改官名,主要成果如下但不限於:

中書省——鳳閣

中書令——內史(記得《神探狄仁傑》當中狄大人的官職是什麼嗎?就是這個,正牌宰相,跟「同平章事」那種臨時工不可同日而語)

門下省——鸞台(作為臨時宰相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就變成了「同鳳閣鸞台平章事」)

侍中——納言(從隋到唐,反覆改了好幾回)

吏部——天官

戶部——地官

禮部——春官

兵部——夏官

刑部——秋官

工部——冬官(以上六條出自《周禮》,算是有據)

左、右驍衛——左、右武威衛

左、右武衛——左、右鷹揚衛

左、右威衛——左、右豹韜衛

左、右領軍衛——左、右玉鈐衛(以上是唐初府兵制下統率關中諸軍的十六衛中的八個,另外八個沒改名。順便說一句,元芳擔任的那個「千牛衛大將軍」其實在武則天時期還沒有,直到中宗複位後才開始設置,首任千牛衛大將軍就是後來的睿宗李旦。)

除了改官名,還給人改姓。例如被她斗敗的高宗王皇后和蕭淑妃,除了對她們作了慘無人道的料理之外,還把兩家的姓分別改為「蟒」和「梟」。

除了改姓之外,還給敵人改名。西突厥覆滅後的餘黨阿史那骨篤祿屢屢犯邊,搶完就跑,總也逮不到他,那就改他的名!從今天起他就叫——「不卒祿」,咒他死!過了好多年,他真的死了,但他弟弟默啜卻把攤子越搞越大,也改他的名!叫他——「斬啜」!聽著多解恨!契丹首領李盡忠、孫萬榮起兵造反,好辦,還是改名!「李盡滅」!「孫萬斬」!全都死啦死啦的!ψ(`?′)ψ

老實說,給敵人改名這事看起來那是相當阿Q。不過追根尋源,武則天還真不是原創,「戎」、「狄」、「匈奴」、「鮮卑」這些詞看上去都不高端,像是被翻譯者上下其手過。不過這些畢竟沒有直接證據,要說確有根據的,那就得提到另一位改名達人王莽。他當上皇帝以後,嫌漢朝的封爵制度不夠復古,因此把諸侯王降為公爵,並根據「貴中國而賤夷狄」的原則將漢朝的藩屬國統統降級,最高封個侯爵。對於實力最強、漢朝也只是視為賓客而非臣屬的匈奴,王莽玩了個「換印」的小手段:漢朝贈予匈奴的印章印文為「匈奴單于璽」,王莽新換的印文則是「新匈奴單于章」,從「璽」到「章」,是從平等地位降為臣屬,而加上國號「新」,則進一步降級,與其它藩屬小國沒有分別了。王莽派出的使者趁著單于大意換回了舊印,立即把它劈爛以造成既成事實,等到對方發現不對時,已經晚了。這個小手段和先前的一些齟齬惹怒了匈奴,開始召亡納叛,並率兵來到邊境線示威。王莽的反應很有創意:他先給匈奴單于改了一個響亮的名字——「降奴服於」,然後發兵征討。

儒家的本職是禮儀專家,對等級、名分、儀式這些東西極為強調,也特別敏感。當年百家爭鳴的時候,各家競相搞起虛假宣傳,祖師爺認的一個比一個老,療效吹的一家比一家神,儒家當然也不能例外。可是事實證明,腦瓜不太靈光的人最好不要學習說謊騙人,謊話說多之後,不光騙不到人,自己反而先信了,後來那些跑到清兵大營里,非要當場表演「刀槍不入」的義和團大師兄二師兄們就是榜樣。王莽也一樣,等級秩序確實能起到穩定社會的作用,但它不是萬能的,搞個儀式、改個名字就能解決問題,這種好事可從來都沒發生過。作為一位「大儒」,王莽打仗也要追求完美的儀式感,他計劃集結三十萬兵力畢其功於一役,徹底打垮匈奴。為了湊齊這麼多人,必須進行全國動員,路程有遠有近怎麼辦呢?那就讓先到的軍隊屯駐邊疆,等到全部集結完畢再出擊。

對這樣的作戰計劃,稍微有點常識的人恐怕都無力吐槽了。不用作什麼分析,看結果就行:先到的部隊在邊境上等了一年,帶來的軍糧都吃光了,最後的部隊還沒有趕到。由於王莽下令不得擅自出擊,他們既不能進攻匈奴腹地,也不能針對匈奴的入侵作有效的反擊——匈奴人不傻,當然不會進攻大軍的集結地——於是邊民就倒了霉:沒屯駐大軍的地方,匈奴人來「掃蕩」;有大軍駐紮的地方,大軍天天來掃蕩。國內的民眾也好不到哪去,舉國規模的出征需要舉國規模的後勤,精壯從軍,老弱轉輸,田地拋荒,盜賊四起,漢武帝年間的一幕重演。國內一亂,調兵、運糧都受影響,出兵就更加遙遙無期了。事實上,直到四年後解散為止,這支大軍都沒有出擊過哪怕一次。

王莽的運氣當真不錯,雖然他的大軍屯邊而不出擊,連牽制的作用也沒起,但這一任匈奴單于沒過兩年就死了,新任的單于前來求和。王莽就坡下驢,賞了對方不少錢財,又給他改了個好聽的名字(至少他認為挺好的)——「恭奴善於」。

改名大法歷史悠久,傳人眾多。清政府追捕孫中山時,通緝令上寫的名字就是「孫汶」——加上三點水,說明他是強盜。到了今天,更是發揚光大,例子就不用舉啦,誰上網沒見過呢?


世界各地的Trump Tower/Hotel【逃


香港的陰澳雖然聽起來很難聽,但沒發生什麼不好的事情...除了附近成為香港迪士尼的選址外

於是作為迪士尼線的轉乘站,就改名欣澳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蒙古大軍滅亡金,遼用了很短的時間,而滅亡軍事弱的南宋卻打了40年?
電影《英雄兒女》中,王成的原型到底是誰?
從禪讓制到世襲制,究竟是進步還是倒退?
古代的畫像通緝是否有用?
大秦帝國真是亡於農民起義嗎?

TAG:歷史 | 城市 | 地名 | 人文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