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創作設置懸念時有什麼技巧?

虛擬的或真實的

我想知道些寫微小說放面的


以下《最可靠的引路精靈——懸念》來自我的豆瓣專欄:《從零開始寫小說》 http://t.cn/RPicGok

歡迎訂閱~(≧▽≦)/~

現在我要給你講四個小故事:

第一個小故事:小明媽媽在燒菜,小明爸爸說菜太甜了要加鹽,小明媽媽說菜太咸了要加糖,他們吵了起來,最後小明媽媽吼:「到底是你燒菜還是我燒菜?」

第二個小故事:小明爸爸在開車,小明媽媽說要向左轉,小明爸爸說要向右轉,他們又吵了起來,最後小明爸爸吼:「到底是你開車還是我開車!」

第四個小故事:……

嗯?第三個小故事呢?那麼,我們就從這缺失的第三個故事開始……

【首先讓我們來區分「爆點」和「懸念」】

在電影《地雷戰》里有這樣一段情節:日本軍官帶著一隊日本兵雄赳赳氣昂昂地正準備去攻佔一個小村莊。通向小村莊的只有一條盤旋向上的山路,路的一邊是山壁,另一邊是懸崖,這個地形明顯是個易守難攻的要道,但這一路行來別說是抵抗軍了,連個人影也沒看到。日本軍官得意地眯起雙眼,大大滴滿意,可見大日本皇軍就是充滿了王霸之氣啊,看來這次又能很輕鬆地完成任務了。就在這時,前方突然「砰」的一聲,爆出一團煙霧,炸飛了一個在前開路的步兵。

「有地雷!是土地雷!」後面的人紛紛驚叫。

停格!就在這裡——這就是「爆點」。

好,快進。

這一次我們看到的情境跟剛剛大不相同。同樣的山路,同樣的日本軍官和日本兵,可在他們眼裡,這已經從一條安全的坦途變成了死亡的陷阱了。只見走在最前面的是帶著掃雷器的工兵,他們滿臉凄苦一副小心謹慎的樣子,緩緩地把掃雷器的鐵圈從左邊移到右邊,確認沒有問題後再心驚膽戰地往前挪動一小步。而日本軍官也從一開始的趾高氣昂變成現在的滿心煩躁,只見他眉頭緊皺,嘴邊喃喃不知罵著什麼日本土話。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大概就是「什麼人乾的!等我抓到他……」「到底還有沒有地雷?」之類的吧。可天不從人願,雖然用了掃雷器,卻還是有工兵接二連三地被炸飛——「這到底是什麼雷!為什麼人沒動只是移動了掃雷器也會炸響?!」

停。「懸念」就在這裡。你發現了嗎?

那麼,我來揭曉答案:

爆點,就是你不知道前面有地雷,然後你被炸了。

懸念,就是你知道前面有地雷,但你不知道它「為什麼」會炸,「什麼時候」會炸。

也就是說,所謂懸念,必然是有讀者「預期」相配合,必然是讀者「知道」前面有地雷,才能成立的。

什麼是懸念?

就是,你明知道同學裡有一個是鬼,但不知道是誰。——《替身》。

就是,柯南說:「犯人就在我們中間」,但你還雲里霧裡。——《名偵探柯南》

就是,明知道桌子下面有個炸彈,但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爆炸——希區柯克語。

【史上最簡單的懸念製造法】

首先,我們先來學一個最簡單的懸念製造法——那就是「就不告訴你,就不告訴你,就不~告~訴~你!」(請用《小龍人》的主題曲調子來唱)

想想福爾摩斯最討打的時候:「原來如此,我已經知道了,不過還有一個小問題。」想想柯南最讓人牙痒痒的時候:「犯人就在我們中間。」然後就停住不講了。

每每這種讓你抓心撓肺的時候,就是作者躲在人物背後偷笑的時刻。

為什麼名偵探都喜歡來這一手?因為作者知道,讀者愛死這一套了。一旦讀者看到這句話,一定會抓耳撓腮地想知道答案。可能,所有人都無法對這種「明知道答案就在眼前,卻怎麼也問不出來」的情況免疫。

想想看,如果偵探沒說出這句話,你會特別想知道答案嗎?是,也會想,卻沒那麼想。

那麼,你知道如何製造懸念了嗎?

就是「原來如此,我知道了,不過還有個小問題。」

「啊!明白了,那個人就是犯人,但現在還不能告訴你是誰。」

「我知道他的作案手法了,就是……啊,對了,現在還不能告訴你。」

就是——「就不告訴你,就不告訴你,就不~~告訴~~你~~」

【讓懸念更有效的3條規則】

懸念,就是讓讀者產生疑問和作者拋出解答之間產生出的那個壓力時段。

一部引人入勝的小說,是通過不斷交替地拋出疑問和答案,一路引導讀者走到結尾的。

懸念有大有小,隨著謎底揭露,懸念還會不斷發生變化,消去舊的,誕生新的。但不論怎麼變,記住這下面3條規則,都能讓你的懸念更有效!都能讓你的讀者緊緊跟著你的故事,手不釋卷一路讀到最後!

Point 1 懸念要和主人公命運相關,或者和主人公的願望相關。

懸念能讓你的讀者跟著你的故事走。但如果懸念太多太分散,卻會讓讀者無所適從。

比如你寫了一個故事,主要線索是:主人公通過姐姐的日記發現姐姐是為了一個男人自殺,但這個男人卻沒有名字,主人公想要找到這個罪魁禍首,轉去姐姐的學校。

那麼,所有設置的懸念都要和這個最終願望掛鉤。看起來這似乎有點麻煩,其實只要掌握一個小技巧就行了。

這個技巧就是——什麼都往上靠就行了!

假設你寫著寫著,懸念突然變成——誰殺了我最要好的朋友……這就會分散讀者的注意力,讓他不知道應該先關心那個害死姐姐的男人,還是這個殺死好朋友的兇手。

所以應該想辦法讓這個懸念和最終願望掛鉤——比如,一系列跡象顯示,這個殺人犯就是那個男人;或者他掌握了好朋友手裡的關鍵線索,而這個線索是指向那個害姐姐自殺的人……通過這些掛鉤,讀者的注意力就不會被分散,故事的凝鍊性也就更強了。

在設置懸念的時候也可以應用這條規則反推:將一個大懸念拆成幾步小懸念,每次都解答一個小懸念,讓讀者得到小小的滿足,比起單純吊胃口,更容易吸引讀者追文。

Point2 懸念在經過一段情節後必須要變形一次

這點常常被剛開始寫小說的作者忽略。對新手來說,好不容易製造出一個懸念,當然不捨得把它解開,只好讓主角好不容易接近答案又強制性回到原點。但其實這種寫法是很傷害讀者的感情的,畢竟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努力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讓人追了30頁甚至50頁,卻被告知——你被耍了,一切回到原點。恐怕暴躁一點的讀者就要摔書了^_^

那麼,難道懸念的解決不能拖得太長嗎?可有些書的懸念可以拖上好幾本呢,卻也不見讀者厭煩(咦,我真的不是在說《盜墓XX》啊~),那到底是為什麼呢?

答案就是——要學會對懸念變形。

還是用上面那個血腥的例子來說明。

主人公經過30頁的查證和努力,終於發現是誰殺了好朋友,但之前的猜測錯誤,這個人和姐姐的自殺一點關係都沒有,之前設下的懸念仍然完整——到底是誰造成姐姐的自殺?一切彷彿回到原點,讀者的忍耐也到了頂點,這個時候,就要趕緊再從這個人身上生出新的線索,將原來的懸念嫁接到新的線索上——比如,這個人曾經見過某個人和姐姐走在一起,那個男生穿著另一所貴族學校的制服——很好,接下來主人公又有了新的目標,讀者的興趣也就被新線索、新懸念吊了起來。

point3 懸念要經常拎一拎,免得讀者鬆懈

千萬別以為,懸念一設下就萬事大吉了。讀者看文其實像熊瞎子掰玉米一樣,一路掰一路掉的。哪怕前面他對某個懸念燃起了興趣,可別以為他就會甘願時時惦記著這個懸念跟著你跋涉幾千幾萬字,你得要不時地插入一些問句,把他腦海里掛著懸念的那根弦一直擰緊——

「他是誰?」

「他是不是那個人?」

適宜製造懸念的類型——懸疑小說、恐怖小說。

「他到底喜不喜歡我?」

「他為什麼要這樣對我?」

適宜製造懸念的類型——言情小說。

「這是什麼東西?」

「這部功法哪裡可以找到?」

適宜製造懸念的類型——升級小說、奇幻小說。

還有一些能一下子營造出懸念的萬能句——

我一下子想起了什麼……難道是:

偵探說:「我已經全明白了,但還不能告訴你。到底是誰殺了人,到底是怎麼殺的,我都有了一些想法。」

她不想提到那件事。(那件事並沒有詳細描述過)

還有一種「預先敘述」的方式——

他從沒想到,後面發生的事情完全超出了他的預期,如果知道最後的結果,他一定不會這樣做。

這一招是威力巨大的禁咒,用的好,可以在平凡中拗出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動蕩氣氛,但用不好,就完全變成低劣的玩弄讀者感情了。所以,如果要用這樣的技巧,必須要保證後面的情節發展,確實配得上這句話哦!

【懸念的層次可以分為知道不知道不知道知道】

新人作者常常把「謎底」當成唯一的懸念,遲遲不肯交到讀者手裡。其實,懸念必須要由讀者的「預期」來配合,所以,透露一些信息給讀者知道,有時可能比什麼都不說更能製造懸念。

從讀者知道的內容來看,懸念的類型可以分為:①知道主角知道;②知道主角不知道;③不知道主角知道什麼。

①知道主角知道:

比如《死亡筆記》中,夜神月拿到了「死亡筆記」,可以操控別人生死。這個信息,夜神月自己知道,讀者也知道。

這類懸念,通常都是,主角獲得了某個秘密,讓人挂念的是,主角的秘密能不能保存好,什麼時候會被泄露出去。

②知道主角不知道:

比如《叛逆的魯魯修》中,讀者知道朱雀和魯魯修的雙重身份,但朱雀不知道。

這類懸念,主要是落在雙重身份這個點上,讓人挂念的是,主角如果發現這個雙重身份,會發生什麼糟糕的情況。

③不知道主角知道什麼:

通常出現在主角賣關子的時候。關鍵句是「我知道怎麼回事了」「我有辦法了」。

這類懸念讓人挂念的是,主角到底知道了什麼,想出了什麼辦法。其實就是懸念第一法:就不告訴你~

了解到懸念其實不是單純攢著「謎底」不放,作者就可以想辦法,怎麼將一個信息拆分開來一點點告知讀者,這樣就可以引出幾個層次的懸念,將讀者牢牢吸引住。

我們就以最經典的愛情故事來舉例。

這種故事裡,最有價值的信息就是:男主到底喜歡不喜歡女主?

男主當然是喜歡女主的,不然我們的愛情故事就要被扔爛番茄了~

但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單純的信息,如果運用得好的話,完全可以製造出4層以上的懸念!

首先,我們什麼時候讓讀者知道男主是喜歡女主的呢?我個人建議是,這個懸念其實是第一個鉤子,越早放越好。很多作者不敢早放,是害怕「透底」,讓讀者失去興趣。其實情感故事的懸念,完全可以在「喜歡」這個信息上做好多層次。

讓讀者知道男主喜歡女主,她不會把書扔掉,反而是馬上要問,男主什麼時候告訴女主呢?女主會有什麼反應呢?(這基本上就是愛情故事的高潮部分了)

而在解決這個疑問之前,讀者可能還有疑問:為什麼男主不告訴女主他喜歡她呢?甚至,可能男主還故意對女主冷淡,讀者又會問:為什麼男主明明喜歡女主卻要對她冷淡呢?

如果故事稍微複雜一點,讀者可能還會好奇:男主為什麼會喜歡上女主呢?

你看,這樣一數,我們已經有4個懸念一個接一個拋出來了。

【任何故事都有懸念】

所以說,懸念並不是偵探、懸疑小說的獨家專利,其實任何故事都有。

往大里說,每個故事最大的懸念,就是主人公是否能完成他的願望。如果這個願望看起來遙不可及,那麼讀者感興趣的懸念還要再增加一條——這麼難的願望,主人公要如何達成?

作為作者,首先練就一雙會找懸念的火眼金睛。不論是看別人的故事,還是寫自己的故事,只有先找到懸念,才能進一步學到如何更加有效地設置懸念、利用懸念。

比如,偵探小說天生就有四重懸念可以利用:①誰幹的;②怎麼乾的;③為什麼;④破綻在哪裡。

比如,言情小說中的最大懸念就是:男主角是不是喜歡女主角,女主角是不是喜歡男主角。

比如,傳統武俠小說中常常扔出寶藏和絕世武功當作最大的懸念。

不論什麼書里,總有各種大大小小的懸念。作者只要跟著這些懸念來設置故事,自然而然就能一路吊著讀者的胃口。

懸念的製造,需要作者有意識地將一些信息透露給讀者,而懸念的加入,也可以讓一條直線型的故事,變得曲徑通幽,搖曳生姿,召喚讀者的投入。

請看下面這個例子:

有一天你下班了,突然有人把你綁架裝進麻袋,扔進地下室,彪形大漢把你剝光,水龍頭衝掉一層皮,四肢被固定,眼被蒙起。你正等死,卻感覺一個赤裸女人施展各種技法讓你欲仙欲死。你知這是最後的晚餐,拚盡全力和女人歡好。一切結束,眼罩拿開,你看到面前是老婆。她說:親愛的,生日快樂!

這個故事刺激是夠刺激了,但卻有點莫名其妙。而如果往這個故事裡加一個懸念的話,故事就可以變成這樣:

生日那天老婆跟你說會有驚喜,於是,你下班了。突然有人把你綁架裝進麻袋,扔進地下室,彪形大漢把你剝光,水龍頭衝掉一層皮,四肢被固定,眼被蒙起。你正等死,卻感覺一個赤裸女人施展各種技法讓你欲仙欲死。你不知這是最後的晚餐,還是老婆的「驚喜」,你不敢相信卻又拚命想相信這一切是老婆的安排……一切結束,眼罩拿開,你看到面前是老婆。她說:親愛的,生日快樂!

你看,只是在開頭扔出一個「老婆說有驚喜」這樣的預期,就可以讓故事一下子變得更加複雜多變,讓主角在「這到底是不是老婆所謂的驚喜」這樣的有明確指向的疑問中,更加糾結。

這就是懸念的力量。

【懸念還可以靠推翻人物的可信性來創造】

懸念的奇妙還在於,哪怕沒有新情節出現,絕妙的懸念還可以用來牢牢套牢的讀者的胃口。

這一招就是——推翻人物的可信性,就自然產生出巨大的懸念力量。

利用這個原理,《盜墓筆記》讓單純的事件,變成了對人性信任的考驗。

你是相信悶油瓶的話,還是別人說的對悶油瓶的懷疑?

這樣的懸念讓讀者開始疑神疑鬼,不知道相信誰,而一旦沒有可靠的判斷標準,任何一句話、一個動作都可以有多重解釋。一旦在讀者心中撒下了懷疑的種子,作者哪怕寫的只是主角說了一聲「你好」,都會激發讀者無窮的推理與想像。

小小的一個懸念卻大大增加了情節張力。

更有甚者,還可以像《鬼吹燈》魔芋花一章一樣,讓讀者跟著主角這個敘述者一起迷失在幻覺里,還覺得像是真的一樣。

【老虎還是女郎?】

從前有個國王,在懲罰罪犯時,先把罪犯送進競技場,競技場的一端有兩扇門,門後分別關著一隻老虎和一位美女。然後由犯人自己挑一扇門,如果他選中老虎,那麼後果可想而知;如果選中少女,他不但可以馬上獲釋,還可以抱得美人歸。

一天國王發現有位英俊瀟洒的臣子與公主私通,一怒之下,也把這個青年送到競技場。當命運攸關的這一天來臨時,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這位臣子在競技場上望了公主一眼,公主示意他選擇右邊那扇門。於是他走過去打開門……

故事就到此為止。有一個懸念留給我們:他遇到的究竟是美女還是老虎?

英劇《福爾摩斯》中,也利用了這個絕招,讓單純的碰運氣情節,變成了對人心的揣度——

罪犯告訴你,兩個瓶子中,只有左邊的瓶子是毒藥,你來選擇。你是選擇相信他,還是選擇另一個瓶?但如果他已經料到了你不會相信他,故意騙你怎麼辦?如果他已經料到你已經預料他可能騙你,又故意說真話,怎麼辦?……

層層推演,這樣的算計,可比單純的讓你在左右瓶子中選擇,要精彩激烈得多。

而作者做了什麼?他不過是讓罪犯和公主多說了一句話而已。

你到底選哪個才對?這本身已經是懸念,卻還能硬生生再加一層——最詭變的還數是人心。

【懸念是靠一連串暗示、線索、迷惑人的信息共建出來的】

製造懸念的方法多種多樣,可能有:①預敘;②角色的反常舉動;③突然發現某個特別的小動作;④不完整的隻言片語;⑤自相矛盾的說法……

總之,只要讓讀者好奇,讓讀者追問:「為什麼呢?」「後來呢?」「怎麼會這樣?」

你就成功了!

比如開頭我說的那4個故事。

你要問我:「那第3個故事呢?」

我就要狡黠地一笑,反問你:「到底是你講故事,還是我講故事呢?」

課後作業

①找一篇自己喜歡的文,數數裡面有多少個懸念。

提示:找懸念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隨時隨地停下來,問自己:我現在最想知道的是什麼?

②看看這些懸念,哪些是貫穿始終的大懸念,哪些是馬上得到解答的小懸念。如果懸念有變化,或者是由一個信息的幾個透露層次構成的,嘗試分析一下,並試著用到自己的文章里。

提示:從大結構上來說,懸念總共就分為兩種,一種是因果式懸念「為什麼」,一種是結果性懸念「後來呢」。

③摘錄一些能製造懸念的句子。

提示:比如「他是誰?」「他為什麼會告訴我這些?」……將這些能抓住讀者的話收集起來,輪到自己寫的時候,就能遊刃有餘啦!

【本課完】


情節!情節!——通過人物、懸念與衝突賦予故事生命力

直接看第五章。


懸念本身的意思就是懸而未決的念頭,就是讓讀者猜不到情節下一步的發展而產生好奇心,然後通過這種好奇心驅使他繼續讀下去。

其實不光是小說,我們每天的生活都充滿懸念,比如你今天去上班,老闆忽然對你說,過十分鐘到我辦公室來。這個時候懸念就開始在你的心裡產生了:到底是什麼事啊?是好事還是壞事?看老闆面色不善,估計不會是好事吧?那我最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了?哦,這半年業績一直都沒達標,這下糟了,老闆肯定會罵我,說不定還會炒我魷魚讓我滾蛋!到底是不是這樣呢?……你看,不到真正和老闆談過,你是不會知道結果的,而在那之前的一系列感覺和想法都是由「老闆找我到底什麼事?」這樣一個懸念帶來的。

故事都是來源於生活,故事裡的懸念其實和現實生活中差不多,就像上文舉的那個例子,只要簡單地代入就好了,讓讀者由於這個懸念開始自己開腦洞,展開一連串的聯想,並一邊沿著你設計的情節讀下去,一邊和自己的設想驗證。其實沒有想得那麼複雜,

最普遍的手法就是在一開始就拋出問題衝突。

所有的推理小說都遵循這個路線:某處發生了一起命案,兇手到底是誰?圍繞著這個問題,偵探或警方展開一系列的調查,最後真相大白。「兇手是誰」這個問題就是最大的懸念,它吸引著讀者從頭到尾讀完整部小說。

當然不只是推理小說,很多其他類型的小說也是這樣,比如愛情小說:男女主人公到底最後會在一起還是分手?這是懸念;戰爭小說:交戰的雙方最終誰會獲勝?這也是懸念。等等。

這是最基本的方式,沒什麼特別的技巧,你只要在寫之前想清楚故事的走向,儘快地讓主線明朗,懸念自然而然地就出來了,千萬別先扯上一大堆沒用的東西。

比如你要寫推理小說,就得先寫發生了什麼案件,現場是什麼樣,有什麼疑點,讓讀者的注意力馬上集中到案子上,然後再讓偵探出場,順帶著介紹他的背景,別一上來先把這個偵探是個什麼樣的人寫上一大堆,讓人摸不著頭腦。

再比如寫愛情小說,寫一對很恩愛的情侶,一天女孩忽然告訴男孩我們分手吧,然後什麼也沒說就走了,男孩根本不知道為什麼,發生了什麼事,他想弄清楚原因,於是開始到處找這個女孩,並且一步步地打聽她的過去,直到發現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秘密……這也是一種懸念,把人物之間的矛盾衝突放到最前面,然後隨著情節的推進一點點地解決。要是先把這對情侶怎麼恩愛寫上一大堆,他們怎麼遇見的,怎麼交往的,那就沒意思了不是么?

其實小說有很多種寫法,懸念只是比較容易吸引讀者的一種手段。但是必須注意的是,你設計的情節要能夠撐起你的懸念。讀者在接受了你的懸念往下讀的時候,他也會對情節有自己的設想,如果你懸念起得很大,寫到最後卻虎頭蛇尾,讓讀者覺得「跟我想的一樣」或者「還不如我想的」,那就這個故事就失敗了。好的故事一定是懸念很吸引人,同時情節出人意料,讓讀者讀到最後覺得「原來是這樣,真想不到!」而且必須要符合邏輯,前因後果相互呼應分明,不能脫離實際,比如我寫一個推理小說,寫到最後兇手是外星人,那讀者肯定覺得你在瞎扯淡。為什麼我們覺得很多國內的電視腦殘,就是沒邏輯不切實際。

大體上來說設計懸念就是這麼回事兒,要落實到具體如何設計那方法就多了,等我整理一下,把一些體具體故事情節中主要的懸念設計手法做個總結歸納,以後再慢慢回答。

說得有點多,稍微有點偏題,湊合著看吧。


懸疑其實歸結為對受眾好奇心的勾起。故事裡設置懸念一般有兩種,第一種是點式的,懸念的設置是分散的是一個個小的疑問,每一個懸念是一個較為獨立的點,負責推進情節,最後到達一個大的高潮。比如很多本格推理就是如此:首先有一個大的疑問(比如兇手是誰),然後就由偵探一點點抽絲剝繭,解決一個個小問題,最後找到一個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兇手。

另一種是面式的,一開始不明顯出現疑問,非常平緩地講述一個看似沒有問題的故事,然後越看越不對越看越不對,但找不出問題所在,一直到最後通過一條隱藏線的出現或串聯或推翻之前的故事,以集中的塊面的情節來完成對懸念的敘述。如早期的《幸運數字sleven》、《蝴蝶效應》以及韓國的很多懸疑片多是這個路數。


掌握製造懸念或者懸疑的基本原理,基本上就會設置懸疑或者懸念了。

以下文字為我原創,理論正在成型中,禁止轉載。

基本原理基於人類的模式識別能力。比如人類總是一眼就看出嘈雜的人群中找到自己要找的人,如果讓計算機來搜尋,需要花很多時間。同樣地,人類對於故事的識別,也有自己的識別模式。

人類總是試圖從雜亂的文字中,尋找出一個個完整的事件來並捋清事件之間的關係。

一個完整事件模型包括:

情境,人物,狀態A,狀態B,狀態變化原因。

情境包括時間點,時間段,空間,社會大環境等等。

比如:

張三今天吃了一鍋飯,撐死了。

這一句話就是一個完整的事件模型:情境在這裡自動增補為常態;人物張三;狀態A是肚子是餓的;狀態B是死了;狀態變化原因是吃了一鍋飯。

當人類得到完整的事件模型之後,將消解其模式識別的動力,從而不再被文字吸引。所以上一句話構造的完整事件模型導致讀者將不再繼續閱讀後面的文字。

原理一:

懸疑或者懸念產生自人類自動識別完整事件模型的動力。

當作者故意欠缺模型中的某一個元素後,讀者將希望閱讀更多的文字來識別出完整的模型來,從而吸引讀者閱讀下去。

比如:

張三死了。死的時候肚子很鼓。表情很痛苦。

以上文字分析發現,具備完整模型的如下元素:

情境,人物,狀態B,狀態A,欠缺狀態變化原因。

讀者將期待文字中能識別出狀態變化原因的文字。

類似已知狀態B,求原因,或者已知狀態B,原因,求狀態A的識別過程,稱之為懸疑,就是找到過去;已知狀態A,原因,求狀態B的識別過程,稱之為懸念,就是找到未來。


請參考早期和中期的《柯南》。


推薦多看一下希區柯克的故事或者電影。

最典型的懸念設置思想就如同他所說的一句話(具體記不太清了。:「讓所有人都知道在車座位兒下面有炸彈,但就不告訴觀眾炸彈何時會爆炸。」

懸念設置時候最好把頭腦中瞬間想到的想法丟掉,然後再朝著第一個想法完全相反的方向去構思,這樣往往會有奇效。


一波三折。比如說你收到一個禮物,打開一看,靠!飯盒。打開飯盒,哇塞iphone的包裝盒。打開包裝盒,艹,怎麼還是盒飯。


V0.1修正版→_→這個不是重點,看下面

題外話:其實之前的回答已經算是設置懸念了……給了你答案,但是卻並非詳盡。

有點害怕說不明白,所以要是看不懂的話,我會繼續修訂答案的。

這個大概是我第一個開始認真回答的問題了……

不要太直白

以偵探小說為例(這類型的小說個人屬半路出家,所以僅談及個人創作時的感受),敘事風格暫時不提,先說說看主角偵破案件

第一,不要太直白的說出:兇手是誰~(≧▽≦)/~(廢話,這誰都知道的吧= M =),就算一開始提及了兇手,也要增加幾個犯罪嫌疑人以增加懸念。(看過名偵探柯南或者金田一事件簿之類的應該懂……)並且可以通過描寫案件相關人的背景以及其與被害者的關係,以此來模糊「到底誰是兇手」的這個概念,模凌兩可的話,大概就能出奇制勝了(天,我到底是在說些什麼

這個是總結,這個才是重點……

【最簡單一句話概括大概就是,羅列了ABCD有犯罪的可能性,但是其實作為親人最沒有犯罪可能性的E才是兇手。

關於這個我就無恥的埋下自己的小說好了,重點請關注《作家之死》那部分……

寫的不是很好,請輕噴→_→另外發現給的鏈接出現漏字情況,是因為我用的是繁體字嗎?

《菜探?我的探女秀》羽翼ZERO_【原創小說】

第二,與線索有關。可以以一個線索為開端假定兇手是誰為障眼法,讓人以第一印象就認為這個兇手是XXX,接著想著「某某作者是個傻XX,XXX是兇手,誰看不出來啊」,然後通過劇情發展將這個線索引出第二個與劇情有關的人(案件相關人,兇手?),讓人開始懷疑最初的判斷是否錯誤,然後轉而告知讀者第二個人犯罪嫌疑最大。……

【這個其實有點繞來繞去,就是讓人云里霧裡的意思。】

關於偵探小說類型到此為此……實在是這類小說太費腦力了,關於其他類型小說說明請稍等……

不要太模糊概念

簡單來說,就是該說清楚的絕對要說清楚……作為懸念部分的地方則一定要留著

舉個例子,還是偵探小說好了,你如果要以「XXX街發生了什麼」來作為線索

模糊一點來說,就是「某街今天發生了命案」。

但是你可以詳細到「27號街發生了命案」最好,因為這對之後的劇情發展十分有幫助。

因為,你要說明的並不是具體幾號街,而是所在的區域部分。

也就是說,在一個城市中存在不同區域,但不同區域內都有一個27號街,而在這個區域內不知道是哪裡發生了命案。

(腦中有個概念圖大概是這個樣子的……隨意鼠繪而已,就不要太過計較了……)

如果命案是連環案,並且是以「27號」為線索,那麼以上的適用方法便成立了。

因為懸念部分便已經成立了:

作案是有規律性的,還是無規律性的呢?

無規律性的?地點雖然都是27號街,但是所發生的街區無法連成一條直線或者斜線或者其他什麼的。

有規律性的?斜線、直線、S線?兇手是否有什麼強迫症?

作案的地點是巧合,還是因為什麼原因而被這樣子選定了呢?

注意,這個是舉例子:作案人因為27號這天被女朋友甩了,為情所困,所以……【你可以說兇手黑化了,也可以說兇手已經喪病了,其他什麼的也可以】

27號,是球隊隊員衣服?是某個具有紀念意義的日子?還是讓人有著某種特殊情感的數字?

籃球隊服,足球隊服(好吧,我腦補一下國足,雖然我一直都沒看過足球賽什麼的)?

紀念日?喜歡的人結婚?分手?喪偶?還是其他什麼的?

比如分數……(當然現實中誰會因為一個分數如此喪病的作案呢……

兇手為什麼要以27為關鍵作為作案,動機是什麼?

其實這個問題同以上問題是有線索連接進行思考的,而這關鍵就是數字27。

關於作案動機,其實我上面的說明已經說明了些什麼。

(以上其實我說的不算太直白,因為其實在往外想你會發現以這個27為線索會擴張成一張網……為了說明,我還是在上面在小小說明一下好了,以上就是非模糊概念設置懸念的用法)

巧用雙關語或者潛台詞

其實關於這個,小蜘蛛什麼的比較好懂(蜘蛛俠你懂?

舉個例子:你真是個天才。

(褒義或者貶義:

褒義或者說無實際意義——你的確是個天才。

貶義:你真是天生的蠢材。)

以上為個人見解,不喜勿噴


最近我想到一種方法,拿鏡子做比喻,在一個物體兩邊放上鏡子,你先描寫一邊鏡子再寫另一邊,具體的控制看你自己


通過描述誤導讀者


最後讓主人公死亡


首先要明確人類心中所謂 「懸疑感」 的是怎麼發生的,然後才能說如何設置懸疑感(坑)。


先抑後揚,出乎預料----我只能想到這麼多


最近看了部電影,片名叫做 致命ID

作品講述了一個有關多重人格的故事

在這個故事中,導演巧妙的通過拍攝這十個人的異常的行為舉止,設置懸念,使觀眾一次又一次的認為自己已經發現了真正的兇手,但卻把真正的兇手:幾歲的小男孩,在殺他母親前,徑直走進他母親房間的畫面安插在其中

小男孩醒後依賴母親從而去往遭遇車禍母親的房間這一舉動看似平常,但如果在認真看電影的人便能意識到,小男孩是唯一接近並有機會作案的人

感覺這部電影在設置懸念方面還是不錯的

我怎麼覺得我有點兒答偏了......

最後附上電影結尾時兇手原形畢露的情景


我覺得掛壁懸念是非常好的技巧。看似隨意的東扯西扯,卻一直貫穿主題,並讓人不得不翻書翻到最後一頁尋找結局。

比如《老殘遊記》。

沒錯,我覺得這壓根不是遊記,而是懸疑小說,尤其是設置懸念的手法在古文中很突出,至今也不過時。

在本書里有一件大案——月餅砒霜案,其情節和《九品芝麻官》裡面的冤案極其相似,也就不再贅述。描述這一件案子時,劉鶚深受福爾摩斯類型小說的影響,無處不設置「懸崖掛壁」。

案情首先出現在第十二回,如下:

人瑞一把拉住,說道:「不忙,不忙!我今兒聽見一件驚天動地的案子,其中關係著無限的性命,有夭矯離奇的情節,正要與你商議,明天一黑早就要復命的。你等我吃兩口煙,長點精神,說給你聽。」老殘只得坐下。未知究竟是段怎樣的案情,且聽下回分解

看到這裡,恨不得趕緊跳到第十三回,想著劉鶚要一本正緊地開始講驚天動地的故事了。

才怪!

第十三回,劉鶚丁點兒沒提案情,反倒是講述漲水的事情。雖然不想看漲水,又怕錯過哪一句,只好耐心看到末尾。可惜……看到最後一個句號,案情都沒展開。

到第十四回,想想總算熬到頭了,劉鶚居然又花了整章繼續講漲水的眾生相。心裡總懸著個大案,讓人時刻操著一顆國際刑警的心,哪裡有心思關心漲水。

劉鶚還算厚道,在十四回最後一句,提了一下:

老殘便對人瑞道:「他們事已議定,大概如此,只是你先前說的那個案子呢,我到底不放心。你究竟是真話是假話?說了我好放心。」未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作為讀者,除了乖乖往下看,好像也沒什麼選擇了。

結果……

人瑞道:「別忙,別忙。方才為這一個毛丫頭的事,商議了半天,正經勾當,我的煙還沒有吃好,讓我吃兩口煙,提提神,告訴你。」

心裡已經一萬頭羊駝飛過之後,跳到第二段,老狐狸劉鶚終於開始講「月餅砒霜案」。講到賈家一家十三口一夕之間全部死亡,開始驗屍查真相,我的心都懸到喉嚨眼。

再往下看,居然「起火了」!!

WHAT!???

方說到這裡,翠環抬起頭來喊道:「您瞧!窗戶怎樣這麼紅呀?」一言來,了,只聽得「必必剝剝」的聲音,外邊人聲嘈雜,大聲喊叫說:「起火!起火!」

想都不用想,講故事的和聽故事的全都出去滅火了,劉鶚就這樣生生把讀者晾到一邊干著急。

把火場處置妥當,才重新回到砒霜案。

案情里,賈家都吃了月餅,於是月餅成了關鍵,官府通過食物查到魏家女兒(賈家媳婦)身上,賈家告她與姦夫通姦,謀殺害命。

此時案情疑點頗多,劉鶚卻不再贅述,停下來,讓老殘和人瑞去捲鋪蓋了。

作為讀者的我,眼睜睜看著他們岔開話題,捶胸頓足。

第十六回,劉鶚終於厚道了一次,把月餅案整整敘述完:魏家女兒屈打成招,老殘想到辦法寫信給宮保,舉薦白子壽過來重審。白子壽如同福爾摩斯一般,半天之內終結魏家父女的冤屈。這一段確實是大快人心。

然而,真正的幕後黑手又是誰呢?

這裡我就不說了,大家從十六回再往後再看四回吧,自然會看到真相。

我們來整理下案情的敘述方式:

月餅案——治水——月餅案——漲水的眾生相——月餅案——起火,滅火——月餅案——整理鋪蓋——月餅案——請白子壽——月餅案……

一個案子,劉鶚整整用八回才寫完,全書(不包括續集)總共才二十回。按照他這個寫法,再多寫幾個案子,讀者都可以氣急攻心,吐血而亡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寫不出東西?
軟文撰寫思路是怎麼樣的?
请问大家怎么看待青年作家安雪洋?
每次寫文章的時候就越寫越沒自信導致寫不下去,怎麼辦?
如何评价Spenser 《15天写作技能升级》?

TAG:寫作 | 故事 | 文學 | 小說創作 | 寫作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