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我國的新聞媒體報道國際重大新聞的時候大都採用外媒的報道而不是自己的一手消息呢?

最近的亞航事件我國的各大媒體都有追蹤報道,但各大門戶網站、報紙上的報道很多都不是一手新聞,而是來自外媒的消息比如:「據路透社消息」、「據美聯社消息」等等,我們國家自己的媒體為什麼不能第一時間獲取到準確消息,在第一時間報道一手新聞呢?


最適合回答這個問題的人是水均益,在他的書里都能找到答案。

有很多現實性的問題限制了中國記者。

第一是沒錢。

在世界各地建記者站是非常燒錢的事情,在中國能做到這一點的媒體只有新華社、CCTV,中新社、環球時報也有一些,但作用有限,我相對更了解的是鳳凰衛視,它也有一些駐站,但更少更窮,美國站、日本站都沒幾個人,美國那麼大,新聞天天有,線索、線人、專家、政府記者會,根本跑不過來,能守住一個白宮記者會就不錯了。

以水均益書里的例子來說,中國媒體窮到什麼地步,他2014年採訪普京,現場打光用的燈是找BBC借的。

第二是簽證。

如果做不到駐站,那要是能第一時間飛過去也很好。理論上確實如此,機票不是問題,人員不是問題,選題也不是問題,問題是簽證。

要知道,記者出去拿的不是旅遊簽,而是記者簽證(中國叫法,可能各國不一樣),不可能找TB,中國發給外國記者的算快的,四天出簽,其他國家就不好說了。

水均益談馬航的時候,說他最快要15天才能拿到簽證,還是托關係,15天,三大社早把馬來西亞挖個底朝天了。

以亞航這個事為例,早上得到消息,報選題,領導批准應該不難,走簽證,直飛新加坡或者印尼,哎呀我去是周末,大使館不上班……

就國際事件來說,中國媒體本來就已經是外媒,有各種各樣的限制,結果你還姍姍來遲,玩個屁啊。

第三是記者團隊太年輕。

中國的記者跟國外名記有差距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是我們這地方,有個慣性思維,就是如果你三四十歲了還在一線做業務,那就是自甘墮落或者水平低下,你都一把年紀了怎麼還沒混到領導層?

相信程序員很理解這一點。

記者也一樣,記者是個需要積累的職業,知識厚度、個人經驗就不說了,人脈啊,親,人脈很重要的,沒個十年工夫,你能認識多少人?不認識人,不織好網,怎麼挖到猛料,天天刷微博么?

跟國外滿頭白髮還扛著攝像機跑得飛快的同行比,中國的記者年輕得令人髮指,剛從大學畢業就去跑國際口,也就能做做編譯,「當地媒體報道」、「綜合外媒報道」,絕大部分熬個三五年,就轉戰到其他地方了,然後新一批應屆生又來了,循環往複。

彼得·阿內特採訪本·拉登的時候63歲,中國有63歲的記者么?

第四是完全的無關方。

這個無關是指中國媒體跟新聞事件里的任何一方都沒有關係,這次亞航事件體現得最徹底。

航空公司是人家馬來西亞的(亞航總部)

航線涉及的是印尼和新加坡

乘客沒有中國人,機組也沒有中國人

飛機是空客造的

你採訪誰去?

馬航那次,中國媒體編譯外電的同時,因為飛機上有大量中國乘客,所以採訪了家屬,中國政府,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報道,但是這並不是核心,當時大家關心的是飛機去哪兒了,人還在不在?可惜,這兩個問題,家屬和中國政府都回答不了,中國媒體自然也回答不了。

三大社就完全不同了,MH370是波音飛機,美聯社馬上就找到波音公司,重磅消息一打一打地出,天上的衛星一圈一圈地掃(雖然可能沒起到實際作用),就連有本地優勢的越南小媒體也擠到舞台中心,成為各家第一消息源(事後證明極其不靠譜)。

中國媒體只能幹著急。

在以上這些困難的綜合作用下,中國媒體派人外採的性價比極低,遠遠不如直接編譯外電來得爽快,因為編譯外電只需要一兩個英文牛逼的實習生……而外采……唉,不說了。

還有一些別的客觀原因。

比如國際新聞在中國式微,除非是爆炸性的大消息,比如這幾架飛機,中國大部分新聞受眾是不愛看國際新聞的(環球時報有話說),你說有幾個人會關心伊拉克今天炸死了多少人?烏克蘭現在是什麼狀況有幾個中國人在乎?大家可能更願意看克里米亞的美女檢察官吧。

再比如,我們這個國家自己的新聞就夠多夠奇葩了啊,尤其對商業媒體來說完全夠用了,幹嘛大費周章搞什麼駐站搞什麼外派,得不償失,日本登山死一個人都要上頭條,在中國,這算事么?


國際事件的一手報道成本極高。比如這種突發事件,需要記者在第一時間抵達現場。那麼就有兩種可能:

第一,媒體在附近常設記者站;

第二,媒體從總部直接派人抵達現場。

兩種可能都意味著極高的成本,而即便抵達了,你獲取的信息也不會比外媒高出太多。

從新聞生產的角度來看,性價比太低。


因為國內媒體的作用是宣傳(輸出意識形態)而不是新聞(獲取信息),所以在專業素質、資源配置、內容輸出的整體水平跟國外差了不是一星半點。


我國新聞媒體獲取信息源主要有幾種方式 通訊社提供 記者採集 受眾提供。特別是在web2.0時代之後,得益於互聯網的去中心化和互動機制,受眾的話語權得到了巨大提升,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發布微博進行UGC(用戶生成信息)操作,形成了公民新聞,形成了試圖脫離政府議程設置的獨立輿論場。用戶生產新聞,網路媒體大量轉發,傳統媒體跟進已經成了一種被廣泛認可的模式。但是傳統媒體不像網媒,說話是要負責任的。真實是新聞的靈魂,消除不確定性是新聞的價值所在,而這兩點上面,UGC顯然還保證不了,這個時候就要尋求國外權威通訊社的幫助啦。至於新華社為什麼總是慢人一步這個問題嘛 他們已經在很努力啦~


因為大陸記者不是香港記者,跑得太慢了!

抖完機靈說正事,最主要的原因除了窮還有國際話語權的問題,西方記者能拿到,大陸夠嗆能拿到,就算能拿到,敢不敢發還得兩說。


新聞單位分兩種。一是通訊社,主要功能是新聞採集,出售新聞。比如路透、美聯社等八大通訊社。包括我國有新華社、中新社以及其他隸屬不同單位的通訊社。二是新聞載體,出版物,負責傳達給受眾,就是你們常接觸的報紙門戶等網站,買來新聞再刊發在自家媒體上。當然兩者都有互補,新聞社也有自己的媒介,比如新華社的兩刊四報、新華社電視台等。門戶報紙也有自己的記者,作為本地新聞及獨家報道做補充。

國際新聞,小媒體沒能力自己派出記者,就轉載專業新聞通訊社消息的。重大事件,國家要求統一口徑,統一宣傳的,國家規定一律採用新華社通稿。


如果是自己寫的新聞,報道出了偏差,是要負責的。


因為我國的媒體是D的喉舌,而且都是官辦媒體(說到底是宣傳機構而不是新聞媒體)按照ZF級別一級一級的組織架構,官本位國企官僚體系怎麼比的過國外私營企業靈活高效呢?官媒互相之間沒有真正的競爭,而是體系內的等級制,等級高的就有發言權。就算國內有商業媒體,但國內的環境差,又沒有新聞法的約束,也一樣做不好新聞報道。

其次,所謂沒錢。說到底還是官僚因素造成的缺乏競爭力,等著上級發錢,長官意識。就算有錢也不一定能在國外媒體里進入主流行列。

所以一個國家的國內新聞有的時候都得靠外媒報道轉載的宣傳體系,能力弱是理所應當的。媒體行業的行政領導管理機構的僵化落後保守,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想參加充滿市場競爭和國家利益博弈的國際媒體競賽獲得好成績自然是很難。


中國新聞媒體跟不上社會發展,媒體一般發布信息,總是有一定局限,現在的人們在看新聞時,總是認為外媒時認為報道比較真實,這跟社會體制有關係。


因為,沒記者啊!

你說紐約時報,路透,美聯社都是怎麼拿到這些消息的?比如說在哥大讀書的時候,很多美國朋友都在同時給這些大媒體做自由撰稿。比如紐約突發了什麼事,那麼美聯社可能一個電話打過來,問你可不可以去採訪,你就得去。然後才有了你看到的文章報道。中國媒體沒錢,也沒有這個人力自願在國際上去做這樣的事,所以發生了新聞,最節約成本的方式就是轉載別人的報道。


報道國際重大新聞,一方面時效性上不如外媒快,另一方面在獲取信息上也受到限制,等於說我們的記者就算去了得到的消息也並不一定比轉載外媒的來得多和准,所以從這一層面考慮,新聞媒體多會轉載外媒的


推薦閱讀:

國內有哪些厲害的傳媒公司?
葉良辰這個話題已經創造了多少價值?
主持人或播音員感冒了怎麼辦?
如何評價tvN新劇《argon》?
如何看待2017.12.23西班牙國家德比PPTV出現的故障?

TAG:新聞 | 傳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