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臨場感」在電影里重要嗎?電影是否仍然是一種「創造幻覺」的藝術?

戲劇的發展經歷過幾個階段,其中法國的安托萬把「幻覺劇場」通過「自然主義」發展到了極致,還創造出了「第四堵牆」,讓觀眾相信舞台上情景的真實性,從而達到亞里士多德式的「摹仿-共鳴-凈化」的目的。但是之後的戲劇開始漸漸脫離了「幻覺劇場」,比如布萊希特的「史詩劇」,強調「間離-思考-行動」,打破了第四堵牆。

請問,在電影藝術里,「第四堵牆」仍然是普遍存在的嗎?創造「幻覺」和「臨場感」仍然是電影所追求的嗎?如果是,為什麼?


就目前看,電影依然是努力創造「臨場感」的,也就是說,電影敘事希望你覺得銀幕裡面發生的故事和環境是真實的。電影從某種層面上,就是講故事的一種方式,講故事就特彆強調「入戲」和觀眾的「代入感」。這很容易理解。反而有趣的就是,為什麼戲劇會出現「間離效果」,並且成為一種主流趨勢,而電影雖然也會時不時製造間離效果,但沒有形成主流。

我覺得原因有三個。一個是戲劇的歷史太長,長到傳統沉浸式的戲劇效果已經沒有辦法再吸引觀眾了,藝術上需要突破。電影的時間並不長,觀眾對一種美學手法還沒有開始感到要求變的可能。第二是因為戲劇的投資很小,風險也比較小,體量上創新風險不大。而電影的投資比較大,創新風險也比較大。第三就是電影在創造真實性上的手段和效果比戲劇要強大很多,戲劇放棄沉浸式體驗也多少是因為創造真實性的方法太少,與其死磕,不如直接放棄。對現代電影來說,沒有說不了的故事,也沒有完成不了的場面。但是戲劇就不行了,絕大多數的真實環境是無法完成的,故此將美學特徵從真實性還原過渡到「間離效果」,擺脫話劇舞台的局限性。


我畢業論文就是寫的這個問題,我幫你粘一點過來啊。

1,關於敘事方式

2,關於你說的「臨場感」

3,關於電影的媒介特性

4,關於「間離效果」,打破第四堵牆。

不好意思啊,這麼大段的粘論文,因為恰好解答了你的問題,所以就直接泛懶了。間離效果在好的電影中運用的很多,比如邁克爾哈內克,布列松,哈內克在萊茵哈特戲劇學院教書,是舞台劇導演,受布萊希特影響很深。最近的《黃金時代》用了間離效果和偽記錄的方式,是因為李牆的關係,他也是戲劇學院出身。但恰好因為偽紀錄,間離效果,關鍵的戲都被省略,情感的共鳴效果不強,所以很多觀眾看得不爽。有利有弊吧,《黃金時代》這種敘事方法用得不大好。

目前電影中主流還是依靠情感共鳴和製造幻覺的,也就是你說的「臨場感」。


電影中的臨場感,在我看來可以劃分為兩類。第一種是藝術營造的臨場感。另一種是技術營造的臨場感。因為攝影的發明,電影被稱作第八藝術,將科學與藝術緊密結合。電影的臨場感,一來自藝術,二來自技術。

近年來的電影發展,都伴隨著技術的發展。動畫CG,3D攝影與放映技術都是朝著逼真與幻覺的方向發展的。3D電影,如《阿凡達》,因為創造是視覺的幻象,可以給觀眾帶來更好的臨場感。CG方面比如《少年派》對動物皮毛的處理讓人們以為老虎是真實存在的。技術上的進步都在創造臨場感。

另一方面,電影放映技術也一直在演進,除了上述提到的3D放映,IMAX無邊界概念,從杜比7.1到杜比全景聲。無不為觀眾提供一種沉浸式的體驗。

3D,全景聲 ,接下來是什麼呢?諾蘭的意思是虛擬現實。有些朋友已經有幸看到了虛擬現實版的《星際穿越》。3D電影在五年前還只是噱頭,如今已經被廣泛運用。技術的演進,一直在將電影推向沉浸式體驗。

藝術上,其實有很多手段打斷臨場感。比如《花樣年華》的字幕卡。它讓影片從小說變成了一首詩。

再比如《罪惡之城》漫畫式的色彩。

又如《被嫌棄的松子的醫生》歌舞劇式的呈現以及悲劇喜劇化的間離。

打破第四堵牆的電影其實也有不少,比如《華爾街之狼》、比如《好傢夥》

如果一定要舉例子的話,有一部美劇的一個片段令我印象深刻。

劇情是這樣的:

穿土黃色外套的大叔正在分發讓人成為超能力的注射劑。忽然他注意到鏡頭後的「我們」,於是就轉過頭來,問我們要不要。

對了,這部美劇叫《The 4400》,此處是第三季結尾。

上述提到的,其實都只是技術演進與藝術表現中很小的一部分。相信還有更好的例子。

拋磚引玉。


我只是個電影迷,說不出他們那麼專業的話,只談我個人對於電影的理解。就電影藝術本身從技術角度來探討,它就是一種幻覺藝術,利用的是人類視覺暫留的錯覺為基礎的藝術。大部分的影迷希望通過電影得到的是精神上的愉悅,而這種愉悅現實生活中真的很少,所以觀眾才會去看電影,這一點很容易證明:前幾年美國次貸危機時,大量的失業使很多人連飯都吃不飽,但是那一時期電影票房卻一點也沒有被影響,反而還有所增長。這是因為當現實世界不好的時候,人們希望暫時脫離現實,需要一個幻境給他們精神的慰籍,而電影正好擁有這一功能。然而單純的,不真實的幻境同樣無法發揮足夠的作用,於是我們看到了用技術手段創造的大量逼真的,具有十足臨場感的幻境,這是那一時期電影最大的特點之一。

第二就從敘事方面來說吧,大家都知道周星馳的電影非常受歡迎,這是為何?我個人的理解是因為星爺的電影用幽默的手法描寫出小人物的無奈與心酸,而觀看電影的觀眾大部分都是小人物或者曾經是小人物。所以星爺的電影看似是荒誕不經幻境,卻是能夠從敘事角度創造臨場感的電影。

最後我想裝一下專業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說真聽,真看,真判斷。我認為之所以這麼說,就是想告訴演員們想要當個好演員,就讓自己真的身臨其境成為劇中人吧!因為只有演員自己入戲了,才能將觀眾帶入劇中,給觀眾足夠的臨場感,才是具有感染力的好演員!所以我認為,創造臨場感是十分重要的!

至於完全尊重事實而不虛構,那只有在描述歷史,科學等等方面的紀錄片才這樣做吧。


今年票房大爆的電影死侍,主角就給人一種打破第四道牆和觀眾互動的感覺,我覺得電影主角獨白是打破牆的一種方式,以前這多用在文藝劇情片,如今作為商業電影領袖的超級英雄題材開始有了頹勢,死侍卻用這一種方式獲得巨大成功,那麼以後不光是喜劇題材,像比較正經的商業大作用這種方式不知道能否產生影響


純粹是為了博得我女神的一點關注。(女神的問題果然少而精

給女神舉兩個打破第四面牆的栗子(真的不多

1.電影《趣味遊戲》,這部電影有原版也有翻拍版。這部電影里有一個情節,那兩個精神病要殺人時居然轉過身子對著鏡頭說話,問我們觀眾覺得怎樣,暗示我們內心多麼邪惡,這一切罪惡的場景都是為了迎合我們這些電影觀眾。這個畫面當時把我嚇慘了,我當時年幼,還不知道原來這就是戲劇里所謂的「打破了第四面牆」。

2.電影《穿裘皮的維納斯》,這部電影是戲中戲的戲中戲,電影中控制Sm主權的角色隨著戲服的改變而變,電影的開頭結局都是劇院大門的開合,就是為了提示觀眾,這是戲中戲的戲中……

很特別吧,開頭結尾都殘忍的告訴觀眾這是戲,中間又演得那麼真。

綜上,非專業人士還是不要輕易嘗試打破第四面牆啊,不過我期待女神在戲劇中打破打破打破,跟我們交流(*^__^*) 嘻嘻……(賣個萌,求贊求我女神回我。


是的嘻嘻 女神月


根據自己的感受來定,電影的劇情也大多來自現實


電影是視覺聽覺的藝術,最早的電影就是火車呼嘯而來,人們紛紛躲避~,營造出映像的的幻覺和臨場感是電影的基本,這點可以通過不同類型的電影感受下,現在科技的進步只是讓這樣的感覺更強烈而已。電影追求的很多但歸於一點,劇情!如果沒有劇情的跌宕起伏再逼真的「幻覺」也不會是好電影~比如無極~ 電影的存在或是反射生活或是反射心底!所謂的臨場感也許是大家潛意識結合自己的現狀臆想而來的,可以這麼描述:打動心靈的映像,這就是電影。


和天方夜譚法院提出要提出要推翻它擁有天方夜譚法院提出要推翻它義憤填膺福田法院推翻一天一天發圖發圖發圖要發一條法院推翻它又發發圖發圖法院推翻圖圖福特福突發突發突發一天一天吃櫻桃吃櫻桃吃櫻桃吃它義憤填膺法院推翻它衣服人義憤填膺發圖發圖人獨特 v 他依然法院烘雲托月天方夜譚天恢復通風和他有根有據女孩風格法國g?t?h?fu?t?f?y?t?f?y?t?f?y?t?fu?t?fu?t?fu?t?y?t?fu?t?f?h?t?f?tu?fu?t?f?tu?fu?t?f?t?y?f?t?y?fu?t?fu?t?fu?t?fu?t?f?t?y?f?y?t?f?tu?f?h?g?d?h?g?d?y?r?d?r?y?y?d?t?t?f?y?j?f?yu?tu?f?y?d?r?y?d?f?tu?f?j?g?f?h?t?t?y?d?y?y?t?fu?t?fu?v?d?r?r?y?d


推薦閱讀:

電影《萬能鑰匙》中靈魂轉移到底是需要女主去相信還是只需她進入那個儀式?
如何看待大話西遊終結篇?
畫皮1中趙薇和周迅誰演的更好?
如何評價電影《不一樣的天空》(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
你有沒有特別喜歡的美劇或電影的劇照和截圖?

TAG:電影 | 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