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舊社會的「地主」(不包括西晉以前的諸侯王、諸侯、大夫)是屬於封建地主,還是資本家?為什麼?

我國舊社會的「地主」(不包括西晉以前的諸侯王、諸侯、大夫)是屬於封建地主,還是資本家?為什麼?

請不要複製黏貼馬克思教條主義,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回答,我可能要求答辯。


既然不想聽馬列,那就說說常識吧:

資本家堆了滿倉庫的產品會急死,地主堆了滿倉庫的產品會笑死。

一個資本家的資本擴張多了個廠,通常意味著整個社會也多了個廠,總生產力得到了提升。一個地主的資本擴張多了幾畝地,通常意味著某人失去了幾畝地,生產力毫無變化,再考慮到失去土地那人有可能因衣食無著而「不和諧」,結果往往是生產力的倒退。

現在絕大多數人都有拍照手機都能上網打字了,曾經靠城裡人不下鄉、村裡人沒發聲渠道吹出來的田園牧歌桃花源不好使了,於是轉頭跟資本家攀親了?


呵呵,算了吧,麻煩你還是把自己的邏輯先理清楚再來推銷《中國社會史論戰》。

一面在說:「在馬克思主義里,被剝削者與生產資料分離的情況下的生產資料佔有者,就是資本家。」,一面卻在說「與之分離的生產資料是指剝削者佔有的生產資料,否則資本主義社會下也沒有絕對的與生產資料分離的情況」。

在你的眼中,佔有農具、自備種子、肥料,僅租用土地的農民是與生產資料分離的,所以地主也應是資本家;而工廠中雖然連鎚頭和螺絲刀的所有權也不是工人的,卻不能算「絕對的與生產資料分離的情況」,必須是和農民相同的性質,反正被剝削者與生產資料是否分離全是你說了算。

王安石問題不在本題討論之列,但你的「計程車司機的問題,和關於企業出租自有土地的問題」我更是不明白與本題有什麼關係?難道你真的認為在明清時期除了地主就只有農民,在現代除了工人就只有資本家?「計程車司機的問題,和關於企業出租自有土地的問題」只是說明在這些之外還有小業主、聯營業主、自由勞動者等等的存在而已,其它你還能證明什麼?或更極端一點,即使今天仍然還有「地主-佃農」式的租佃獲利方式,你又能證明什麼?就能證明地主就是資本家了?

拜託!你自己也在說「在馬克思主義里,被剝削者與生產資料分離的情況下的生產資料佔有者,就是資本家。」,所以只有在現代農場中受僱傭,使用農場的機械設備,領取工資,在農場主的管理下工作的才是農業工人,這樣的農場主才是資本家。把土地分割出租給佃農自備農具單戶獨立耕作收取地租的就是地主。當然也有這兩種模式之外的模式存在,如自耕農、合作社、基布茲、莫沙夫、聯營企業等等,在這些模式裡面就不一定有地主或資本家的存在了。

====================================

我的觀點是:我國舊社會的「地主」不僅和「資本家」完全扯不上關係,和某些人有意無意中混為一談的「農場主」(也可以叫農業資本家吧)也風馬牛不相及。

如果僅僅以「土地的主人」來定義地主,廣義的地主確應包括農場主在內,但是除佔有大量土地這一共同點外,兩者的生產方式,產生和發展的條件,歷史和社會的作用都有著截然的不同,所以很多學者傾向於分列為地主階級和農場主階級,我也贊同這種觀點。地主階級和農場主階級的區別在於:純粹的地主是以出租土地獲利,本身不從事耕作,也不干涉佃農耕作,而生產組織方式是土地分割出租給佃農單戶獨立耕作,土地出產是以滿足地主和佃農的自身消費為目的。農場主是以經營農場獲利,是「農業生產的組織者、投資者、設計者、指導者、管理者」,而生產組織方式是家庭成員和僱傭農業工人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土地出產是以在市場銷售獲利為目的。而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是依附於自然經濟而後者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或簡單地說,前者相當於放高利貸的,後者相當於開工廠的。

所以,「地主」準確的定義是:

  指封建社會地主制經濟下,憑藉土地所有權,主要以地租形式剝削農民的土地所有者。

不過,既然「不要複製黏貼馬克思教條主義,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回答」,那麼麻煩題主說一下,在你的心目中,「封建地主」和「資本家」的定義是什麼?

春過雪消 (作者) 回復帝堯 (提問者)

「在馬克思主義里,被剝削者與生產資料分離的情況下的生產資料佔有者,就是資本家。」

農民是否佔有生產資料?除早期漢、晉莊園中的隸農以外,除王朝末年以外的絕大多數時期,除極少數赤貧者以外,農民即使沒有牲口至少也是有農具的,通常租用的只有土地。所以即使不考慮生產力的情況,僅從生產關係來看,地主也並沒有實現對被剝削者的生產資料的完全剝奪。

因為馬克思局限於他當時的資料來源,所以以歐洲的封建主作為了主要研究對象,而你現在卻有意無意地忽視這一點,片面強調所謂的「超經濟強制」屬性,無視「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才是馬克思主義劃分社會形態的核心」,我看你才是標準的教條主義。

春過雪消:工業化之前的全國平均糧食畝產最高能有多少?

春過雪消:地主階級是怎樣阻礙生產力發展的?

春過雪消:如何評價人民公社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工業化過程中的歷史作用?

春過雪消:小農經濟(包產到戶)是否已到最後的末路?

春過雪消:我國農業改革的邏輯以及進一步改革的思路?

春過雪消:1949年,中國(大陸)的工業水平和規模在世界上能排到什麼等級?

春過雪消:如何評價建國後、改革開放前中國的工業體系?(近現代史之核心:國家工業化——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春過雪消:如何看待印度 GDP 在 2016 年首超英國?

春過雪消:為什麼那麼多中國人討厭日本?單純因為歷史?

春過雪消:為什麼一些人覺得美國是中國的敵人而不是朋友?

春過雪消:如果你可以改變你的國家一個政策或者法律,你會改變什麼?


問一個馬列主義才能解答的問題又扭扭捏捏得要求回答者不許用馬列主義回答。顯然題主提問就是想讓別人說出你期待的觀點。把舊社會地主說成資本家對你有什麼好處嗎?哦,可能是方便給地主洗地吧。

題主提問態度一股說教訓斥味道,我很反感。


同學們,記筆記!

本課我們講馬哲。此先生的思考方式便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以下簡稱教條)所批判的唯心論。

我們看看這位先生的這句話:「複製黏貼教條主義」。好,這便是教條中批判的主觀臆斷的表現了。

為什麼呢?有同學要問了,然而首先同學們請思考一下,教條主義是什麼意思呢?

我認為大約的確如下:學了理論就不去實踐,分析問題先扣帽子而不先認識全局,拒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等等等等。

那麼題主君的認知是什麼呢?首先,在@東立先生的回答的評論區當中,我們的題主君認為答案「基本照抄教條」,因為題主先生要求說:「請用馬克思主義(此處不簡稱教條)理論回答」。

然而教條主義卻是必須在實踐中分析錯誤時才能體現的,只有在分析問題的時候分析不到位,語言不清晰才會有教條主義者的氣味。教條主義也稱本本主義,這些「本本」正是原汁原味的馬克思主義(此處暫不簡稱教條)著作,和「理論」是一個來源,是一個老爸一個老媽。

由於其中理論是褒義,教條是貶義,因此我推斷得出:題主在敘述中的教條理論是教條經過實踐而得出的完善教條。(請注意,此處亦有唯心成分,即沒有實踐,我不是題主——然而大抵對的)

然而題主君在@東立先生評論區的回復當中,說的什麼呢?「基本照抄教條」。然而這卻是經過長期分析社會中土地所有者性質,地主階級性質,長期分析各歷史時代矛盾得來的,有資格稱之曰「理論」。然而題主先生卻說「基本照抄教條」,並且還說「逐一論證」(期待沒經歷過封建社會的題主的駁斥)——於是乎@東立先生只好說「那教條基本是對的」來回答了。

有了以上事實,我們大致總結一下:題主的說法如何是反映唯心論的呢?

答曰:題主對於理論的定義是先扣帽子,而不了解全局。對於不符合自己主觀設想的理論——其中有的讀過但讀不清而有的不想讀,還有的也許是看了幾本不知哪來的破書後反對的——一律斥為教條。


1.10本問題的第一個答案:

瀉藥。這種劃分明明就是馬克思主義最主要乾的活之一,可你又不許粘貼教條,想必你大概已經有個答案了。我也很為難啊。

這麼說吧,不要從上層建築(如政治體制是分封還是集權)來看,要看經濟基礎,也就是生產關係。

雖說我國古代的政治體制和西歐中世紀封建政治體制差別很大,但從生產關係的角度而言,兩者的共性還是大於它們和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共性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資本家僱傭自由勞動者、獲取剩餘產品的價值,而封建社會生產方式下封建地主向半自由的農業小生產者租賃土地收取地租、獲得剩餘產品的使用價值。資本是什麼?自我增值的價值。資本家是什麼?人格化的資本。顯然地主老爺們是沒有擔當人格化資本、獻身資本增值事業的覺悟的,反正我是沒見過哪個地主會用積累的剩餘產品改進生產技術以牟取超額剩餘價值的——不然我們就不會有那段落後的歷史了。

結論:我國古代的地主和西歐封建領主一樣就是封建地主不是資本家。

你這個問題在歷史學界已經爭辯了許多年,現在隨著老一輩馬克思主義史學家離去,答主您這樣的觀點已經佔據主流了。可是他們的觀點根本不能說服我,因為生產關係就在那裡。

你倒是來答辯啊。

1.14更新:

看了下評論,決定補充說明農業資本家和地主的區別。我們要明白,資本家和地主都只是抽象的經濟角色,我們完全可以放條狗當老闆、放頭豬當房東。換句話說,評論里提到的一個現實中活生生的人既是地主又是資本家的情況完全可以存在。

地主,顧名思義,是土地的所有者。他將土地出租給土地的經營者,並收取地租維持自己的生活需要。地主對應的個人如果將地租用於生活消費,就是我們最熟知的典型的封建地主和他的傻兒子;如果將地租作為本金投資到其它行業進行增值,就在這些行業成為了資本家;如果將地租作為本金投資到自己的土地上自己經營土地,就成為了一個完全自給自足的農業資本家。

土地經營者(也許可以叫「地客」?)的主要成員在不同時代各不相同。前資本主義時代——或者說封建社會,土地經營者以小生產者——小農為主。但在資本主義時期土地經營者就主要是農業資本家了。顯然,前一時期小農的實力遠遠不如地主,只能受盡地主的剝削;而後一時期資本家的實力強得多,而且被真正剝削的是資本家僱傭的農業工人。

但是,地主和農業資本家的根本區別並非在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上——這種分離和其他的分工也沒有大的區別,而在於兩者的目標不同:資本家總是逐利的,而地主則可以說是資本家的補集之一。這就得到了最初的答案的結論。


前面諸位說得很好。

你就是想給地主洗地嘛。

話丟這裡,咱家知道有過哪些人是如何洗的,但咱家不會告訴你這種人。

就你這態度,活該你答辯不過。

還是那句話,什麼地主,土豪劣紳!

還準備論證什麼「地主等於資本家」?

這都是些什麼玩意?

記住,生產資料不等於資本,土地所有權、使用權完全可以並且可能分離。我國在晚唐到五代時期,就發生了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過程了。整個過程一直持續到南宋晚期。

也就是說,嗯~

你如果真的聰明的話,咱家給你點這一句就夠了。

但咱家相信,你沒有你自己想像得那麼聰明。


看了半天其他人的回答和題主在評論區的說辭,可以確定題主其實這個提問就是要聽自己想聽的和自己觀點相同的答案。除此之外要麼被題主歸結為回答搬出教條,要麼就是說答不對題。不願聽自己不喜歡聽或者和自己意見相左的回答,題主你提問還意義么?


地主的定義主要是看我黨的政策,只要有土地都是潛在的地主。

中國以前南方是租佃製為主,北方是僱傭制占多數。比如,有個故事叫半夜雞叫,裡面的高玉寶就是長工,是地主雇來幹活的。按照高票,這就是「農場主」了,其實當時兩種形式都是當做地主看待的。

所以,誰是地主這個問題本身,政策彈性就很大。封建主也好,資本家也好,農場主也好,實際劃分上,都有可能成為地主。


謝邀。

1、從所處時代上看,封建地主是農業社會的主要剝削者,資本家是工業社會的主要剝削者。

2、從生產資料上看,封建地主所佔有的主要生產資料是土地,資本家主要佔有的生產資料是伴隨工業大生產產生的生產資料。如:工廠、企業、公司、機器等。

3、從生產力的發展上看,資本家的產生是人類社會步入工業時代的重要標誌。與資本家相對應的是農民成為工人。生產力的發展,伴隨生產關係的改變,也伴隨著剝削關係的改變。

4、從剝削關係上看,地主的主要剝削對象是農民,資本家的主要剝削對象是工人(僱員)。

5、從剝削方法上看,地主對農民是直接剝削,因為農民一個人就可以完成土地的再生產,地主通過對生產資料的佔有,剝削了農民看得見的勞動成果,農作物。

而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變得更隱蔽,因為工業大生產產生了分工,很多產品的生產不再由單獨工人完成。工人往往只參與生產中的一個環節,因而直接剝削感比農民要更弱。馬克思的偉大就在於此,他看透了時代進步產生的層層迷霧,直指事物的本質——剩餘價值,更重要的是,他還給出了比較明確的解決方案。

6、從生產力的發展與政治體制主動或被迫的改革上看,封建制度是農業社會,生產力低下時的產物,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是工業社會,生產力步入工業社會時的產物。

7、一點延伸:在農業時代與工業時代得交替期,封建地主更有可能轉型成為資本家。但我國的特殊國情打破了這個普遍發展規律,國家的實際掌控者,從地主跳過了資本家,成為了知識分子(主要是理工)掌控的國家。

以上是比較精簡結論,如果要寫論文,需要補充更詳細的材料作為其補充。


我來提一點

對這兩種身份進行界定時,人身依附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單論這點,就很難把題目中所提到的「地主」定義為資本家。


因為題主沒有加「階級」二字,那我就直接回答了。(瀉藥正經答)

題主所言「舊社會『地主』」實際上不是單一的,這樣的地主形態有很多,官僚地主,莊園地主,宗教地主,等等,甚至還有從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地主——這些地主都是具體的歷史形態的產物。從生產方式來看,地主通過地租剝削富農,但是本質上不是資產階級式的「剝削」;與之相比,資產階級的剝削則更為徹底——在封建社會中,農民實際上是保有生產工具的,富農,中農,貧農,無論如何,他們都有一畝三分地、農具與耕牛等等;哪怕是最貧困的、不擁有土地的僱農,仍然可以通過自己手裡的農具進行農業生產以逃離地主剝削(於是那些所謂的「鄉土情感」在封建社會的異化下往往有著「固定生產力」的作用);但是資產階級剝削則更為徹底,工人對他們的勞動工具——即機器、工廠等,不具有所有權,導致這樣的原因是資產階級的原始積累實現了「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最終分離。譬如英國的圈地運動「羊吃人」,就是如此。實際上,資本主義表達出一個更加明確的歷史傾向,即被剝削者只能越來越「無產」化。過去的原始積累如此,現在的「經濟危機」和「中產階級陷阱」也是如此。

在這裡我最後給一個例子: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最大的問題就是「以末逐利,以本守之」,即通過商品交換得來的利潤投入到封建農業生產中,而不是擴大生產與再生產。這樣的思路,就與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有明顯的抵觸了。

所以實際上,資本家和地主都是「剝削階級」他們的生產方式都叫做「剝削」,但是從具體來看,無論是被剝削階級的被剝削程度,還是剝削的過程的「自願性」,乃至從其他的社會意識形態方面分析,都是大有不同的。

最後,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政治制度發生了相應的顯著的變化,這樣的變化值得題主去關注。當然了,這是後話。


農業資本家和封建士紳的差別在哪裡確實是個被忽略的問題。

從生產關係來說,農業資本家通過經營權的資本化,剝削農業工人的剩餘價值。農業工人拿等於勞動力成本的工資,跟產業工人一樣。

相對應的,舊封建地主通過土地所有權從佃農那裡收取絕對地租,絕對地租固定比例,不考慮佃農的勞動力成本。屬於超經濟剝削(非剩餘價值剝削)。這是前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

勞動力來源上,在前工業時代,小農破產淪為佃戶,土地兼并後受到地主超經濟剝削。但在工業國,小農破產後就進城打工了。農業資本家兼并土地後還是得到資本主義的勞動力市場上去找人種地。

經營目的上,農業資本家經營土地是為了獲取農業商品。舊地主囤糧食大部分是非商品化的,是為了囤積放貸來兼并土地, 這放在資本主義社會裡根本就是效率低下的弱智行為。


這個問題很有趣。首先封建地主和資本家這兩名詞就帶有很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色彩,所以繞過馬克思主義是不可能的。但單純用馬克思主義解釋也是不行的,封建地主,很明顯中國西晉後的地主並沒有分封,用來針對西歐的經典馬克思主義並不適合分析中國。

毛的一些理論思想是一個很好的補充,值得一看。但他主要關注近代的關係,而且1840年之前的中國地主和近代的地主也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用毛思想也很難解釋整個古代的地主地位。

用革命史觀來看待中國古代史的文獻著作在80年代之前還是有不少的,但囿於某些原因,整體水平並不高。

題外話說的有點多了,回答題目吧。「地主」就是「地主」,封建地主和資本家都是為了方便表述,認為加上的符號。就像你就是你,你可能屬於雙眼皮組,也可能屬於無產階級組,也可能屬於於異性戀組。但這些組都必須有實際的問題中認同感才可以運用,就像研究婚姻狀況,異性戀和同性戀會被用來分組,而沒人會用單雙眼皮來分組。封建地主和資本家的分組,是用來表述資本主義興起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社會矛盾時的分組,而在古代,主要矛盾並不在這方面,這個分組就毫無意義。


地主是(廣義)土地資本家。與此同時,如果把中國古代帝國社會看做(廣義)農業資本主義社會的話,自耕農是農業資本家,僱農是無產者。

在這種語境下,先進的(資產階級)是自耕農!

地主依然是腐朽的(資產階級)。


他們確實叫地主,不叫資本家。

但是他們和資本家有區別嗎?沒有區別,都剝削。要說區別,無非地主靠土地這種生產資料剝削人,地主的產品是糧食,而資本家靠工廠企業等生產資料剝削人,他們的產品是衣服、電腦等等。


地主的目的是佔據更多的土地,農業資本家的目的是通過出售農產品實現資本增值。

糧食是地主兼并農民土地的工具,棉花等經濟作物是農業資本家資本增值的工具。

地主土地兼并的方式:收租-農民青黃不接時放貸-農民無法償還破產向地主出售土地-地主兼并農民的土地,農民淪為佃戶。

地主的目的不是提高生產效率,地主對水利等可以提高產量工作不感興趣,甚至地主更希望農民生產效率低下,這樣缺糧的農民的土地更容易被地主兼并。每當出現水旱災荒是地主大量兼并土地的時候。最終農村內卷化進入馬爾薩斯陷阱。

結局:大量失地農民成為流民,農民起義殺地主全家,然後少數勝利者成為新地主,重複以上過程。

農業資本家資本增值方式:僱傭長短工-生產農產品並出售-商品出售回收貨幣,資本增值-循環以上過程。資本擴大後由農業生產轉為農作物加工和運輸,更進一步發行債券,進入金融領域。例如先是種棉花,然後升級為棉花初加工,再升級為棉布,這時候已經從農業資本家升級為手工業資本家。

相比地主,農業資本家更願意提高生產力,例如平整土地興修水利,種植更有經濟價值的農作物。因為出售糧食的收益遠低於種棉花、草藥,養蠶、養羊等,所以會出現大量糧田改棉田等情況。英國的羊吃人,中國太湖周邊成為棉布主產地,從糧食產地變為依賴湖廣地區的糧食,都是這個過程。

農業資本家導致的破產是因為小農方式生產的副產品成本高,競爭力低,無法和資本傾銷抗衡。

小農經濟的「男耕女織」,地主針對的是「男耕」,通過糧食不足兼并農民的土地。農業資本家針對的是「女織」,織布、養家禽家畜副產品等是農民獲得貨幣的主要途徑,在農民家庭收入中佔有很重要的部分。而小農生產方式無法和大規模的資本生產方式競爭,最終貨幣大量流入資本家手中,農村貨幣流出,通貨不足,甚至會退化到以物易物。

結局:貨幣不足的農村無法購買資本主義生產的商品,爆發經濟危機,資本家把牛奶倒進河裡,讓棉花爛在地里。

毛澤東的父親毛貽昌(毛順生)就是一個很好的從小農轉變為資本家的例子,以下複製自百度百科:

毛貽昌,16歲時曾外出當兵,退伍後回鄉務農。17歲時就開始當家理事,因為負債被迫外出在湘軍里當了幾年兵,長了不少見識,也積累了一些銀錢。還鄉後,贖回毛恩普典出去的土地,不久又買進一些,增加到二十二畝,每年能收八十擔稻穀。湘潭有著在湘中很有點影響的米市,毛貽昌善於經營,後來又集中精力去做稻穀和豬牛生意,資本逐漸滾到兩三千元,還自製了一種叫「毛義順堂」的流通紙票。在小小的韶山沖,可算是個財東了。

毛順生開始把目光轉向商業領域。他最早是從做米生意開始的。大米的初加工,便是毛順生創業的起步了。 慢慢地,利潤逐漸滾動,毛家的產業也漸漸做大。於是,毛順生又開始涉足豬、牛的買賣。在牛生意方面,他採取的是「雙方自願,雙方有利,風險同擔」的辦法,即他把母牛買回來後「承包」給他人餵養,養戶獲牛力、牛糞,主戶獲牛犢,再出售牛犢或者餵養長大後出賣,從中獲利,如果中途意外,牛死了,那麼就由兩家平均分擔損失。毛順生繼續把錢用在生意投資上,並在銀田寺的「長慶和」米店入了股。他還或多或少地僱用長工、短工。 20世紀之初,毛順生髮行「毛義順堂」股票,並較大規模地使用股票,把鄰里鄉親的余錢收集起來,以期增值;發給僱用者使用,則作為工資,可以暫時代替銀兩;發給生意同行,又成為定金,或者物值。


這個問題可以說非常豹笑了。

古代中國地主或領主主要是封建莊園經濟。

貴族封地/士族塢堡/地主土圍子

主要經濟來源是刮地皮,然後囤糧食、囤布匹、囤銅錢,這些東西基本可以當做貨幣使用,生活可以自給自足。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既不囤錢,也不囤產品。資本家有錢就投資,有產品就趕緊賣掉,擴大生產,牟取利潤。不能維持生產活動對資本家意味著死亡,囤積貨物毫無意義。例如資本主義種植園——都是種地,卻和封建莊園經濟有著480°的不同。

資本家生產的方式,既然你不想聽,那我也不多嘴。

不要試圖證明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沒有意義。萌芽一萬年只要不發芽它就屁都不是。中國到底也沒有發生工業革命,不是毫無原因的。


封建地主:土地!土地!土地!

資本家:利潤!利潤!利潤!

共產黨:生產力!生產力!生產力!


哲學家有沒有可能替代神父的職業地位?首先得說存在即是道理,其次必須講職業不分先後。

但是哲學家都在做啥工作?無疑有一點無法否認:神玄哲學化。

不要試圖跟我辯論,目前我沒時間回復任何一個人,所有的不承認只不過是被後天灌輸進去的一個思維定勢罷了。

有封建地主那會兒,為了盡量統一意識形態甚至都要西遊取經,然而到了沒有封建地主的時候就該信仰哲學家了。

所以,沒有哲學家之前其實並不存在封建地主抑或資本家,那只是一群持有不同生產資料的錢串子。


這個問題中國社會史論戰中真是反覆討論過了。。。


推薦閱讀:

如何以《我當代理死神那些年》為題目大開腦洞寫一個三百萬字的網文?
為什麼現在伸手黨如此之多?
求給設計一個髮型,圓臉微胖,健身途中~想留油頭和大背頭,總覺得自己留了好喜感?
如何實現在家中電腦前月賺幾萬?

TAG:馬克思主義 | 資本家 | 伸手黨 | 地主階級 | 理直氣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