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日休說李晟仁於曹孟德,難道他認為曹孟德是"仁"的代表人物嗎?
下一句是勇過霍將軍。霍去病的勇武是肯定的,所以這第一句肯定是說曹操很"仁",但是李比曹還"仁"。問題是皮日休的時代,拿"仁"來說事的時候,首選是曹操嗎?為何不提諸葛亮,謝安等人。。
先替孟德洗個地,其實孟德的名聲還是挺好恩,在皮日休的時代之前。(皮是晚唐時人,陷於黃巢之亂) 王沈《魏書》:「太祖御軍三十餘年,手不舍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
潘安:魏武赫以霆震,奉義辭以伐叛,彼雖眾其焉用,故制勝於廟算。
李世民:帝以雄武之姿,常艱難之運。棟樑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乎往代。 接下來說正題吧,我覺得諸位並沒有回答在點子上,當然我覺得題主在鑽牛角尖。皮日休寫過七愛詩,藉以抒發自己的不得志,以及對於國家需要強勢人物的期盼。咸通年間入仕,仕途生活在干封年間。他的生活可不美麗。大鬧江淮的裘甫,從桂林南戍一路燒殺回徐州的龐勛,再到後來的鹽販子王仙芝和大魔王黃巢。每一次大體都是官軍一敗塗地,反軍所到之處一片狼藉,死傷一片。作為太常博士的皮日休,入了唐才子傳的皮日休,對現實的鴕鳥心態就全在了自己的詩作當中。題主所問的仁於曹孟德,勇於霍將軍,是作者用孟德與去病想說出之前和之後的一句詩,巍巍柱天功,蕩蕩蓋世勛。仁於曹孟德,勇過霍將軍。丹券入帑藏,青史傳子孫。所謂大丈夫,動合驚乾坤。是想說他們包括李晟都是立了不世之功的人,都是青史留名之人。他希望有人能拯救世人,結束紛紛擾擾的局面。甚至我還腦補了寫下這首詩的皮日休希望有一個強者能救出深陷黃巢軍中的自己。 至於孟德之仁,腦袋裡第一反映是下面這件事,頃之,亡民有詣門首者,公謂曰:「聽汝則違令,殺汝則誅首,歸深自藏,無為吏所獲。」民垂泣而去;後竟捕得。但是我覺得吧,作為軍事將領來說,濫仁是要害死人的。
PS :吐槽一句之前的流行語,不要相信那些做詞的,為了押韻,他們什麼都做的出來。私以為這是題主理解的有些問題,很明顯李晟,曹操,霍去病都是在軍事方面能力很突出的人,而皮日休很明顯是在拿李晟和他認為同軍事水平的古人來做比較,他應該是認為同為一代軍事家,李晟與曹操相比,他比曹操仁義,和霍去病相比又比他勇敢,他具有這二人不具備或者是缺乏的品質。
這裡的仁應該是《孫子兵法》中「將者,智、信、仁、勇、嚴也」的仁,絕不會是宋襄公式的仁
補充幾個事例:
《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引《傅子》:
(張)遼欲白太祖,恐太祖殺羽,不白,非事君之道,乃嘆曰:「公,君父也;羽,兄弟耳。」遂白之。太祖曰:「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度何時能去?」遼曰:「羽受公恩,必立效報公而後去也。」
此時距離呂布敗亡,張遼投降曹操時間也不遠,這麼快的時間裡張遼就視曹操為敵人,變成了視曹操為「君父」,雖然張遼這事做得很不地道,但也可以看出來曹操如何對待將士
兩種猜測
一,此處是互文,皮認為同樣做為名將,李晟的仁和勇均勝於曹、霍,但是同樣比較牽強,因為曹老闆在勇這方面也不突出。二,就是不存在互文,純粹是皮日休個人的問題了,也分為兩種可能。
1.皮真的認為曹操很仁。2.皮為了追求形式上的對仗,混淆了邏輯,同曹操比的時候是比曹的短處,而同霍去病比的時候是比霍的長處。這一個人一個理解方式吧,至少剛看到題主的問題我一下子想到了好幾個回答。
個人愚見:
從皮熟知或有好感的軍事家中做比較(很明顯這裡三位都是軍事方面的人才)。
從軍事家中比較「仁」的幾位中選出一個用來作比。諸葛亮若非他認為「仁」太過李,李比不了;就是他認為沒李仁。(這很主觀的,誰也不好說。不過這點可能性很低,畢竟曹老闆有屠城記錄。)
第三個就是在皮認知里「軍事能力」比較接近的幾位里,李軍事與前兩位比不好說,但是他比曹「仁」啊,比霍「勇」啊。(還是,這很主觀,我也覺得霍更勇一點)諸葛亮軍事能力在皮認知里,要麼太強,李沒可比性;要麼夠不上做比。
例舉就是:題主你和a,b成績都很好啊,但是你比a身體素質好,你比b長得帥。(但你不一定比a帥,比b體能好。cdef可能多方面都比你們好/差)
換著角度誇
大概就是這樣。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