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工程在國內的發展前景如何?
01-16
人因工程(human factors)在歐美已經相當成熟,但是在國內感覺相當不受重視,在未來這個行業在國內會有長遠發展么
人因工程的發展依賴於一個詞:「複雜度」。 系統需要足夠複雜才需要人因工程(例如電站,航空,航天,過程式控制制,無人載具)。如果是消費級,則是交互設計(例如手機軟體,網站);如果不是真實環境是實驗室環境,則是心理學(例如對於某個認知心理學概念的研究);如果是探索新的交互手段,則是人機交互(例如kinect)。所以說,狹義的人因工程是個很奢侈的方向。在歐美可以說是發展成熟,但是並不能說是火熱。廣義的人因工程/人機工程,則是包括上述全部的可能。這裡面就沒有可比性了。
讀這個專業的自然非常關心這個問題。矯情地用波特五力簡單說下想法:
買方/消費者:上文 @稻兒分李 說的消費級上已經產生很多對User Centered Design的需求。隨著蘋果,MUJI等強調設計的品牌日漸深入人心,市場細分的趨勢會讓一些高要求的消費者買單。
賣方:做這塊的很多來自工業設計,計算機前端,工業工程,Physical Ergonomics的非常多。現在互動式設計師,用戶研究,等應運而生的崗位也日漸升溫。但是真正能提出類似W3C這樣行業標準規範的卻並不多。因為所謂「交叉領域「就意味著存在1+1&<2的困境。之前專業是學教育技術的,當真正到行業一線的時候發現,這真不是抓個教育學博士+高級程序員就能做出好產品的。就好像中國學生數學平均成績領先其他國家學生,但實際運用,創新發現都不在中國。進入壁壘:人因工程的目的簡而言之就是——通過優化人認知信息(認知心理學方向),人與工具(工業設計),工具與工具(工業流程,流水線物流,資源分配或者工程管理)來達到效率最大化。但是中國式企業的決策依據是客觀,還是主觀本身要打個問號。潛在競爭:作為山寨大國這個實在不用說了。在美國查資料的時候,很多研究都涉及專利。這個只能有待我國加強知識產權意識了。但如果進入大企業,公司會幫你規避這個問題。推薦閱讀:
※清華大學為何能在US NEWS的大學工科排名中僅次於MIT?
※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的女生,以後工作的日常是什麼?
※大學學會焊PCB板有什麼用?
※如何看待南開副教授高山關於邵事件發表的博文?
※戴森的10萬轉的數碼電機(Dyson Digital Motor)到底是什麼類型的?技術難點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