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香港民眾的生活如何,為什麼總是和香港政府唱反調,根源和訴求是什麼?

近年來關於港人和香港政府矛盾的新聞越來越多,感覺無論政府怎樣都會被罵,還有各種港獨事件發生。我想問問這些市民代表了主流民意嗎,還是只是多元化社會正常的呼聲,他們的訴求是什麼。為什麼一個發達的城市會這麼鬧騰呢?


先看看生活情況。

2003年SARS襲港,股市樓市大瀉,失業率高企。

與當年相比,現時香港的經濟強勁,失業率跌至近十年新低。

然而,香港的貧富懸殊程度越來越嚴重,堅尼系數持續上升。

資料來源:2012-06-19 明報

最低收入的家庭,其收入甚至比10年前還要低,加上通貨膨脹,生活水平每況越下。

但具體怎樣才會造成這種社會現象,涉及多個因素,包括經濟轉型、教育、全球化等問題。但這些問題都關繫到政治決策及生態。問題很多,這方面會列為不適合討論的內容,不展開了。


其實政府的作用應該是調和民眾群體中的利益衝突,不管時政如何,每一項政策都是會有支持和反對的利益群體存在的。當這個政府是民主選舉產生的話,它就會獲得更多的民意支持,反對者也很難逆多數的民意來反對政府。

而香港政治現時的困局在於:以行政長官為首的香港政府並非香港普通民眾選舉產生,負責監督政府執政的立法會裏亦有一半的議員是由香港權貴階層選舉產生而非民眾直選,所以民間的反對者便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批評政府的執政(比如國民教育、高鐵、新界東北、本土文化保育、西九文化區、內地自由行旅客等等)。

要說香港民主派(即中央所說的反對派)有多少民意支持的話,可以參考2012年香港立法會選舉中35個直選議席的競爭中,民主派和親政府的建制派得票的比例,大約是六比四。


香港人均GDP高,收入高,而且還是國際大都市,看起來很美好不是嗎?那為什麼香港人還成天抱怨呢?

雖然我們工資高,但是我們物價也高啊。

接下來就是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醜惡的時候到了,香港雖然是購物天堂,但是在衣食住行這幾項里,只有「衣」相對便宜,食住行都貴的驚人啊,一碗公仔麵二十多港幣就沒了,很多阿婆都是周末來羅湖買菜,坐幾次地鐵,八達通又要充錢了,至於住嘛。。。。呵呵,香港大球場附近的房子現在價格是$19,414/平方尺,一平方米是9平方尺,也就是大概二十萬一平米吧,當然這還是在香港房價好幾年都持續下跌的情況下的房價,試想當年,普通人誰買的起大房子住啊?

香港過半人口居住在貧窮的公共屋村

所以香港的貧富差距特別大,基尼指數全世界第一,低層人民怎麼能淡定啊?

當然香港的福利很好啊,醫療很不錯啊,但是社會缺乏流動性,普通民眾無法向上爬,香港社會有著深深的階級固化。

地產霸權

以廉潔透明政府著稱的香港,那些依靠土地致富的大家族、大亨們在資本壯大之後,亦難免會侵蝕政府官員,形成資本的霸權。

  在香港,以地產、金融、貿易自由化著稱的另一面,則矗立著六大公司巨頭,也是六大家族。他們分別是和記黃埔的李嘉誠家族、新鴻基的郭氏家族、恆基兆業的李兆基家族、新世界發展的鄭氏家族、九龍倉/會德豐的包氏及吳氏家族、中電控股的嘉道理家族。根據港交所的數據,2010年5月,由這些經濟巨頭操控的主要上市公司,佔香港股市總市值(主板)的14.7%。而在恒生地產分類指數中,新鴻基地產、恆基地產、長江實業、恆隆地產、信和置業這5家香港最大的房地產公司目前均是由創始人家族控股。

  在曾任新鴻基地產集團創辦人郭得勝私人助理,並在發展商嘉里建設中負責過土地和物業估價與收購的潘慧嫻看來,這六大家族幾乎壟斷了香港的地產行業和公用事業,「主宰著香港的經濟命脈,控制著香港人」。

  類似家族資本與政府的勾結在香港並不少見。「眾所周知,許多地產巨賈及與其關係密切的業務夥伴(包括許多來自銀行、法律、建築、工程和建造業的夥伴),在由800人組成的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中,佔有不少席位。地產界的利益,藉地產及建造界在立法會的功能界別議席獲得充分反映。」潘慧嫻在其2010年所著的《地產霸權》一書中說。

  《南華早報》曾在2010年披露,六大地產商的董事在政府各個法定諮詢組織里擔任總共54個職位,比1998年時的16個有大幅上升,就是說地產商在政府法定機構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當然也包括一些公開的醜聞,包括1999年沒有經過公開招標就把數碼港賣給電信盈科的事件,也包括2004年紅灣半島事件,2008年梁展文事件等等。這些都是政府和地產商關係密切的一些證據。

  如何對家族壟斷市場的行為做出合理的約束,對資本左右公共權利的制度做進一步的改良,也是「香港模式」能否再具創新效應面臨的問題。

當一個地區的經濟已經被少部分人控制了,作為民眾,你還有多少生活的希望呢?

關於教育

香港一個小城市,他的大學數量和質量都是世界一流,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浸會大學,城市大學等等,但是香港人想上大學卻非常的難。

香港的高考升學率是出奇低。內地現在每年有超過百分之八十的考生能夠上大學,台灣的升學率更是高達百分之九十九。但香港的升學率,多少年來都保持在百分之二十以下。大學教育至今還是「精英教育」,不是公民權力。

綜上,香港人的生活不是我們大陸人想的那麼美好,幸福的只是一部分人,而他們恰好就是在閃光燈之下的人,這些幸福的人,都是特別有錢的人,當然有錢人走到哪裡都很幸福。

所以個人認為,香港人實際上並不是反大陸,他們以為回歸之後是大陸導致了香港的經濟衰退,所以把種種歸結於大陸政府,而香港人真正反對的則是香港目前這個體制所存在的問題,這點值得我們深思。


人活著 不只是為了吃喝拉撒睡


我從2004年到2008在香港讀過4年書,對於香港這個地方還是有些了解的,特別是我接觸過的一些香港人,以及他們的生活,我能夠多少理解香港人的心態。

首先香港這個地方的人口密度巨大,而土地資源相當有限。並且香港的地理環境是有非常多的山,所有的平地除了米浦以外已經全部蓋滿了密密麻麻的房子。即使這樣,一半香港人還是得住廉租房。一個不到40平米的地方,就要住4口人之多。光是狹小的空間就讓人很有壓力。

然後是產業。香港本土已經幾乎沒有製造業了。高昂的土地和人工費用已經讓本土的製造業統統轉移到大陸去了。資本外逃嚴重,導致本土的投資不足,大學生就業都成問題。另外香港的城市建設熱潮已過去,不需要那麼多的勞動力了。今天香港的大學還都保留很多理工科的專業,但是學生讀出來很難找到理工的工作,只能轉行或者進政府部門的工作。因此就算考進大學,香港本土學生真的沒有多少願意認真讀書的,這一點上去過香港讀過書的人應該有體會。我見過的同學有逃課去打工的,可見一斑。

至於佔香港經濟重要構成的金融還有貿易業,其地位已經在弱化。中國崛起的同時,已經不依賴香港這個「中間商」了。對於一個經濟體系來講,第三產業要有工農業的支撐才行,香港的經濟模式,不可能自成一體系的。

更值得關注的是,香港人無論本地有多擁擠,也不願意離開香港這個地方。也許是香港人對於大陸的偏見所致。他們的父輩祖輩其實很多也是從大陸過去的,當初為了逃避我黨的恩惠,進入了香港。這麼多年來,他們眼裡的大陸人要麼是窮鬼,要麼是土豪,總之沒有好的一面。

香港的沒落是歷史註定的。只不過現在中央政府還一邊在努力扶持,一邊在默默扮演一個獨裁者的形象。當然,香港人一貫都是會鬧事,只不過人都比較會忘記歷史。香港在1967年也有過自己的政治風波,當初也是因為不滿英國的統治(英國人統治了100多年都沒有民主選舉的立法會)。而中國接管以後稍稍改下制度,香港人就民怨沸騰,開始懷念英國的統治了。用一位長者的名言說,就是「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香港的未來還得靠香港人自己去尋找。從前是港人治港,現在是港人救港。


因為他們有這權利,而且不會被抓。求摺疊。


他們害怕自己會落得和大陸一樣沒有選擇的權利,害怕沒有拒絕哪怕一個貪官的權利


首先你這問題就是被洗過腦的一個後遺症,爭取自己的權益,發表自己的看法不是和政府唱反調。主動意識里是政府在衰退做的很多事情不符合民眾利益。



推薦閱讀:

到現在英國人會不會覺得脫歐簡直太明智了?
「senseless violence 」如何翻譯理解為妥?關於恐怖襲擊的不同英文官方表述有何政治意義?
如何看待老兵尹吉先的知乎專欄內容以及評論區的一些評論和回復?
國外的政治問題可以有多敏感?
如何看待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於26日上午參拜靖國神社?

TAG:香港 | 生活 | 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