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中國水上武裝力量是不是很強大?


在討論明朝的中國海軍強弱之前,有三點需要注意:

第一,水上力量、水上武裝力量、海上力量、海上武裝力量、海軍這些概念並不等同。為準確計,題目已改為「明朝的中國水上武裝力量是不是很強大?」。

第二,從明太祖與陳友諒等人角逐天下起到鄭明敗亡台灣止的三百年歲月里,明朝的中國水上武裝力量的形式和主體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它們並不是「一支」部隊,也沒有連貫的歷史。

第三,強弱是比出來的,最直接的比較方式就是交戰。但是,戰爭不是一對一的單挑,其勝負受到太多因素影響。所以,下文真特么寫得我淡騰。

歸結起來,明朝的中國水上武裝力量大致有四種類型:

【一】明太祖逐鹿天下時期的內陸江湖船隊。

其基礎是被收編的巢湖水匪。其船隻大多就是民船;船員一部分是隨船入伙的水手,另一部分是上船的陸軍;主要任務是運輸陸軍和糧秣,次要任務是水上戰鬥;戰鬥主要依靠船上陸軍,戰鬥過程中隨時可能棄舟登陸繼續干陸軍。這時的水上武裝力量說白了就是陸軍水戰隊。

其對手也都基本上處於這個狀態(連坐擁艨艟巨艦的陳友諒都得要用首尾相連的老陣法,妥妥的陸軍水戰隊啊),最後明太祖贏了,應該說他的陸軍水戰隊應該是當時所有的陸軍水戰隊中最具戰鬥力的一支吧。

明太祖定鼎天下之後,隨著衛所制的推行和戰略重心的北移,這陸軍水戰隊也就逐漸馬放南山消失了。當然也有可能去跑槽船了,干點內河運輸的老本行= =、、、

【二】明朝建立後的封舟護航船隊。

封舟就是使節搭乘的公務船,關乎天朝上國的顏面,當然得要配備足夠強大的船隊護航了。利用元末江南張士誠、浙東方國珍留下的造船基礎,明廷打造出的空前絕後的鄭和船隊就是這類船隊中最強大、最典型的存在了。我只強調兩點:

其一,鄭和船隊是強大的海上力量,但不是單純的海上武裝力量。一方面,其船隊規模龐大,人員業務精良(否則不可能安然遠航至印度洋),船上還搭載了不少陸軍(但這些陸軍應當可以看作是海軍陸戰隊的雛形,畢竟他們不可能像元末的前輩那樣隨時棄舟登陸)。同時期的歐洲各國船隊(哪怕加上當時如日中天的奧斯曼人的船隊)合起來恐怕也不是此時鄭和船隊的對手。另一方面,鄭和船隊的核心使命是完成政治任務,軍事任務只是附帶。換句話說,船隊裡面有大量與戰鬥無關的船隻(累贅),而且有不少與戰鬥無關的人員(還是累贅)。

其二,鄭和下西洋終成絕唱。此後雖仍有封舟,仍有封舟護航船隊,但規模、出航頻率、航程都遠不如前。沒錢就是不爽啊,面子什麼的也顧不上了。

【三】明朝中後期為備盜、御倭、援朝、抗清而官方建立並維護的水師。

戚繼光力挽狂瀾啊。這些部隊應該說是比較接近于海軍了(至少也是海岸警備隊),相互之間也略有傳承關係。其裝備以福船(船型上與民用福船仍無區別)為主,搭載火銃火炮等金屬管型熱兵器。戰鬥相對比較頻繁,戰力應該也還可以。

萬曆之後明廷愈發沒錢了,於是其官方水師被一路趕出東南海域,基本上就只剩下渤海里的登萊水師了,這支部隊最後還被孔有德捲走投奔清廷了= =、、、當然清廷那時既沒錢也沒必要養那麼多船,所以這支部隊卸下船上的大炮轉行當炮兵了= =、、、

【四】民間海上力量。

這支力量誕生得比【三】早,消亡得也比【三】遲。由海商、海盜(這二者往往不分彼此)組成的民間海上力量可以說貫穿了整個明朝歷史,明初受到官方的強力壓制,尚未形成氣候,明中葉之後逐漸坐大,所謂倭寇便是這幫人。被戚繼光整治一番後又逐漸恢復元氣,最終把明廷的官方水師擠出了東南海域,而其中的佼佼者鄭芝龍更是成功上岸洗白,還培養出了國姓爺,幹了一把海外扶余的壯舉。這支勢力有多麼強大,我就不費話了。下面說說它為何這麼強大。

偉大的神棍馬漢先生說過,「商船隊是海上軍事力量的基礎,海上力量決定國家力量,誰能有效控制海洋,誰就能成為世界強國!」

這三個概念——商船隊、海上軍事力量、海上力量——的關係得要理清楚。商船隊是海上軍事力量(海軍)的基礎,實際上是說商船隊出錢養活了海軍:歐洲列國最早的海軍軍費就是商船隊繳納的保護費。沒有商船隊的話,既養不起海軍,也沒必要養海軍,即使勉強養了一支海軍,也難有好的前途。商船隊與海軍加起來才是海上力量。

在馬漢的時代,商船隊和海軍(海上軍事力量)從物理上已經截然分開:二者船型已經不一樣,商船上戰場必然一觸即潰,軍艦跑運輸必然虧本。而在鄭芝龍的時代,商船跟戰船並沒有什麼區別,海商/海盜/海軍之間的轉換並不需要什麼裝備上的成本。鄭氏父子依託傳統的中日海上貿易,通過各種手段排擠競爭對手,壟斷了這條淌著黃金白銀的航線,過往者皆需購買「平安旗」,鄭氏父子自然也就有錢進一步擴充實力,甚至還有餘錢養活一支頗有實力的陸軍、干一票反攻大陸兵臨南京的生意。

明廷的水師最終不敵這幫海盜,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衰老的官僚機構無法從繁榮的海上貿易中抽取海軍經費。而鄭明的最終覆滅,其重要原因之一也在於失去了大陸走私貿易的根基,單憑台灣島幾十萬人屯田,根本養不活一支堪戰之軍。

最後提一點,中國的海上力量是從什麼時候起落後於西方的呢?

事實上,大約就在鄭和下西洋結束、西方開啟地理大發現之後不久,中國的海上力量就開始不敵西方了。仔細去看明朝時期中國與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武裝商船的戰鬥記錄就會發現,船比人家的小,炮比人家的少,往往是靠千帆並舉一擁而上火攻跳幫什麼的才拿下人家的一兩條船= =、、、而且,鄭氏父子的巔峰也就只是控制了中日貿易而已,更賺錢的南洋甚至西洋航線壓根就沒去染指= =、、、

錯過了就是錯過了,咱也不必替古人傷心。畢竟咱們還有未來,就怕這個小小的地球裝不下中特帝的野心。


拿我大清和明朝對比一下吧:

Facts:

1. 明朝從洪武太祖與陳友諒爭雄之時就有戰船決戰,明末時還通過皮島牽制後金,對海軍有足夠的認識;清朝晚期還搞「水陸相依,以守為戰」的落後戰略戰術。

2. 永樂時成祖派鄭和七下西洋說明明朝的海軍已經有遠洋性質,護航與補給都是海權思想深刻的表現,更有戰勝海盜與擒當地國王受審的事例;而清朝的北洋水師空有鐵甲巨艦,思想上卻是陸地附屬。

3. 萬曆朝鮮之役明朝海軍與朝鮮海軍聯合作戰,在露梁海戰大敗日軍;清朝海軍在甲午的表現真是令人失望。

4. 嘉靖在兩次屯門海戰打贏葡萄牙人,崇禎料羅灣之戰鄭芝龍大敗荷蘭海軍,令其俯首稱臣並繳納歲貢,鄭成功病逝前都曾打算進攻屠華的西班牙人;大清自接觸西方勢力以來真是一敗再敗,賠了又賠。

Reasons:

1. 明朝對西方軍事技術有開放的學習態度,所以當時中國的技術差距與西方不是太大。

2. 明朝一直保持著水戰的傳統;清朝自詡馬上得天下從未真正重視過海軍。

3. 明朝與東南亞保持著密切的貿易往來;明朝海禁程度遠不及清朝。

4. 明朝更樂於吸收人才,例如鄭芝龍北來就是海盜;滿清則擔心人口眾多的南人威脅其統治,例如擔心李鴻章坐大的清朝統治者縱容翁同龢掣肘李鴻章。


?1420年明朝的海軍擁有1350艘戰船,其中包括400個大型浮動堡壘和250艘設計用於遠洋航行的船舶。這樣一支力量還不包括許多私人經營的船舶,但後者同海軍比起來顯得黯然失色。這些私人經營的船隻那時已經在與朝鮮、日本、東南亞甚至東非進行貿易,並為中國帶來收入,因為國家試圖對這種海上貿易徵收捐稅。?

——【英】保羅·肯尼迪


東方還行,西方排不上號


大明海軍領先西方海軍近1000年,你說強不強


明朝海軍在當時算是牛逼的了,從數量上和船的體積上,說世界第一不為過。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人大力鼓吹明朝而辱罵清朝元朝?
元,清兩朝的異族統治,對中國歷史的科技文化發展有什麼不利影響?
如何看待明末 顧炎武 王夫之 黃宗羲 等人思想?
明朝對西方啟蒙運動產生過大的影響嗎?比如曾經的「中國熱」?

TAG:明朝 | 歷史 | 海軍 | 鄭和下西洋 | 大航海時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