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如何高效學習》中整體性學習的概念?以及結構、模型、高速公路的概念?如何理解三者之間的關係?

問題主要是:斯科特揚的《如何高效學習》中介紹了這三個概念,重點是對於模型的概念以及模型與另兩個概念之間的關係理解不清。同時還想求教這三個概念與後面的「學習順序」部分「信息結構」部分的關係,即如何運用書中所介紹的概念和內容形成一套完整的有邏輯的方法體系。

期望的回答:不是僅僅將書上的定義告訴我們,書上的概念有一些抽象,我們需要個人經過思考後而理解消化的內容,可以多舉幾個例子,只有通過了解不同人從不同角度的理解才能幫助我們更清晰的認識這三個概念,從而對於這種方法進行有效應用。

謝謝。


SCOTT的學習方法是基於一種個人經驗——將知識聯繫起來不僅可以加快我們對新知識的理解速度,而且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舊有知識的理解深度。

整體性學習是指——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不能孤立地學習,要學會聯繫其他的知識,將其整合到現有的知識體系中學習。

結構和模型都指的是現有的,已經成體系的知識。

而高速公路指的是知識之間的聯繫。

update:

我談談個人經驗,scott young的學習理論是有一定生理學理論做背景的——人的大腦思維方式不是單向線性的,而是網路狀互相聯繫。大腦之中代表不同知識的神經迴路可以將其通過適當的方式聯繫起來,神經之間的聯繫越多越強,所搭建起來的神經系統功能越強。

比如說,我當初學習羽毛球的時候,一直搞不清高遠球的發力順序。後來前輩告訴我,打高遠球就跟扇人耳光一樣,只不過是要把手舉高,從上方扇,瞬間豁然開朗。扇耳光是我已經會了的動作,他在我的腦中是一個清楚的模型,通過將扇耳光和擊高遠球類比,我很自然就加快了對高遠球的理解速度。而學習好了高遠球後,以後學習殺球和吊球就非常輕鬆了。為什麼呢?因為殺球的擊球方式跟高遠球一模一樣!唯一的不同是殺球的時候需要站位靠後一點,讓擊球點比高圓球靠前。而吊球就是擊球力度比高遠球小,在擊球的時候要讓球拍斜擊球。

高遠球的學習我通過聯繫生活經驗去學習,吊球和殺球我聯繫了高遠球來學習,這些已經領會了的知識成為了我大腦中的一個個模型,他們都是我的羽毛球系統的一部分。

而這個羽毛球系統在日後的學習中也可以聯繫其他事物。比如雖然我不打排球,但是我能很快理解排球的一些擊球方式,因為他們和羽毛球擊球很像,都是側身,腳蹬地加速轉身,正對前方後擺臂,甩肘擊球。而且我又發現,這種通過旋轉身體不斷讓速度疊加,最終在發力瞬間爆發的發力方式在許多運動中都存在。

但我不僅僅滿足於此,我發現羽毛球這個系統可以聯繫太多東西。羽毛球練習時一步一步分解動作,不斷重複,細心體會其中要領的方式被我類比到理科學習中,通過對同一個題目的分解,搞清楚這道題目所考知識點,反思自己解題思路的由來,理清楚每一個解題步驟的意圖可以讓我對這一類題都遊刃有餘。羽毛球競技中調動對手,讓對手節奏被自己影響,並在恰當的時候突然改變節奏來得分被我用在打dota中。

至於scott提到的學習順序,我個人認為是用來幫助新手理解的,在正式學習中,你可以先通過解題發現自己的不足再去看書,也可以在腦海中反思在學的知識跟自己已有的知識有什麼聯繫再去具體了解,沒必要太死板。

總的來說,正確學習的過程不是將知識硬塞進腦袋,而是不斷建立知識與自身已有知識系統聯繫的過程。


謝 @路暘 邀 ,我認為 @李光瓊說得蠻好的啦,我基本也是這樣的觀點。

我在
如何評價斯科特·揚的《如何高效學習》《learn more study less》? 中答過,認為整體性學習方式的核心就是要聯繫,聯繫自身的體驗,自身的知識,無論裡面的比喻法,還是內在化方法都是強調建立關聯,比喻法是強調多與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關聯,內在化強調多與情感、圖像關聯,這都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知識。

結構就是已成體系的知識,比如你的專業知識。

模型就是對你知識體系的總結,是知識體系的核心。

高速公路是不同知識體系的關聯。比如學軟體的,其實可以把編程的一些方法應用在寫作上。 比如要定義變數,聲明變數,這樣我們在使用變數時,編譯器才不會報錯。寫作也是,有些概念要定義清楚,背景知識要提前聲明,讀者(類比編譯器)才能更好地理解。

我的理解跟@李光瓊基本一樣的。

關於例子,在如何評價斯科特·揚的《如何高效學習》《learn more study less》?也列舉 過不少例子。

我還是覺得趙周寫的《這樣讀書就夠了》,舉的例子不少,提到 的方法也蠻好的。

至於如何應用,在平時生活或讀書中有意識地去聯繫舊知識和自己的生活經驗就好。 我自己做得不太好的原因就是總看得多而想得少,用得也少。

最後,跟@馬可的建議類似,只有在水中才能學會游泳,共勉啊。


這本書關於這三個概念的解釋確實生澀很難理解。。

我覺得是概念的解釋本來不適合中國學習者。。

翻譯者在這裡么么噠→ 程冕@程子今

======

以下個人理解:

  • 結構就是知識的結構/框架,這容易理解啦。

  • 模型在書的導讀部分已經有以「吃飯模型」為例子了。

  • 高速公路,我的理解就是「聯想」,各種各樣的聯想,穿插在各個知識間形成「蜘蛛網」,

    使我們能快速從記憶中提取需要的知識。

======

個人建議不要太過細讀這本書,

先直接投入你所要學習的知識中,遇到瓶頸,遇到堵塞,

再翻開書看看沒準能豁然開朗。


1、你手上有10個按順序123...排好的箱子,這就是模型

2、另外你手上還有6個寫有數字的水果。把水果對號入座放到箱子里,這過程就是高速公路

3、你有N套這樣的箱子,整齊有序的放在你腦里,這就是結構

4、不同的一套箱子由不同的材料製造,這就是信息結構

5、不同的一套箱子有不同的鍛造級數和製造方法,這就是整體性學習

上面的不好理解?那我們借用上面李光瓊學打羽毛球的例子:

1、扇人耳光的一連串動作就是按順序123...排好的箱子,當然有人能把動作分解到20、30個(整體性學習的結果),也有人只分解到2個——扇過去,然後「叭」一聲。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真正距離,方法只是為了更快地拉近之間的距離的一種手段。跑題了...

2、同樣你把羽毛球的動作也分解了,把它對號入座放進扇人耳光的箱子里(聯繫在一起)。能放,表示你的高速公路修好了。放不進,就有待努力。或者說這套箱子不是你熟悉的模型,那你就要換套箱子。在你的結構裡面找,直至找到另一排合適的箱子。又或者說它們之間只有一兩個箱子不同(扇的角度和位置不一樣),那麼我們只需修改鍛造這一兩個箱子,完成後這成了新的一排箱子。

與其糾結怎樣
形成一套完整的有邏輯的方法體系,然後一個華麗轉身,變成學習達人。不如多去運用你所掌握的東西,讓它們變成1+1=2地簡單,我相信,你將是解答問題的那一個。

個人看完這書後的感覺:什麼模型這些只是「綽頭」,裡面一再強調的是運用,管你識關聯運用,還是露骨直用,只有在運用的過程中才會鍛造出好的箱子。否則再多的爛木箱也抵不過的一個金箱子。當然我們可以反駁,那些是坤甸木箱啊~


其實這個概念很簡單,我們從小就會,只是作者用了三個詞,重新賦予了這三個詞(模型)的意義,所以我們會弄不清。其實所有人都會。這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只要看看我下面的栗子。

來一點概念,先看下面的栗子,概念供參照閱讀。

事物: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叫做事物。世間萬物,不管是抽象還是具象。

結構:

一句話解釋:知識的一張大網。

注意:網才是結構,知識不是結構。結構是一個集合

模型:

一句話解釋:對任何事物的簡化,方便理解和傳播。

注意:方便理解和傳播才是模型的意義。簡化是模型的特點。結構是複雜的事物,模型是簡化後的事物。

高速公路:

一句話解釋: 人們為了方便認識一樣事物,將已經熟悉的事物建立模型,將這個模型應用與另外一件事物上,就是建立高速公路。俗稱」比喻「

注意:2個事物中用了比喻,也就是建立了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這個聯繫,而不是這2個事物。

很多栗子:

其實結構,模型,高數公路就是我們人類在認識周遭事物這個很自然過程中的三個概念。

你喜歡一個姑娘,我不認識這個姑娘,你告訴我姑娘白,高,像林志玲。恩,我大概有了一個映像。見到姑娘以後,我覺得姑娘不僅像林志玲,而且還有漂亮。

這裡,我在認識這個姑娘的過程中。你心中的姑娘,這個龐大的信息體,就是一個姑娘結構。我不認識,你就開始通過模型來搭建高速公路了。你通過顏色(我們對視覺的簡化,為了傳播我們說那是白色模型)白,高(我們對大小的簡化,為了傳播我們說高是模型),像林志玲(我們對人的簡化,為了傳播我們說林志玲是模型)。我通過你的高速公路,建立起我心中的這個姑娘結構啦,雖然比較簡單。

當見到以後,獲得了更多的信息,我將我心中的姑娘結構又梳理,豐富了。

你看就是這樣簡單的認知過程。

而這裡,作者對整體性學習的簡化出三個模型,結構,模型,高速公路。我們沒有這樣的經驗背景。所以不能理解,就好像如果你不認識林志玲,我和你說像林志玲也是白搭。

所以整體性學習就是希望大家學習知識的時候,用我們人類最最自然的理解周遭事物的方式來學習。也就是建立高速公路。

喜歡就贊我吧~


( 圖源自網路,侵刪)

結構:腦海中的城市,即為知識框架

模型建築物(書中所述為十字路口,私以為不準確)

高速公路:任意建築物之間路線

以醫學知識作為例子:

人體有八大系統,幾十個器官。

1.想像一座城市,有許多不同建築物,不同的建築物代表不同的系統(即為一本任意經典教材中的目錄大標題)。一座摩天大樓代表心臟,另一座代表肺臟,一座較高的寫字樓肝臟,一座平房代表腎臟,以此類推(也可以把摩天大樓具體化,東方明珠是心臟,金茂大廈是肺臟…)

2.單獨放大地圖的某個角落,以東方明珠為例,倘若是探究心臟內科學中的知識,那麼把內科學知識先分成大類:心肌病、心臟瓣膜病、心律失常、心衰;則東方明珠的第一層代表擴張性心肌病,第二層代表肥厚性心肌病,第三層代表限制性心肌病,即前三層代表心肌病;其他疾病可以分配到其他樓層

3.繼續放大第一層,擴張性心肌病,填入細節知識,如病因,病理生理,臨床表現與體征,診斷等,加入此層樓;第二、三層知識類推

4.縮小地圖,宏觀地看前三層樓,找出聯繫,此方法我稱為:製造電梯【三種心肌病病因聯繫,影像學之間的相似處,病理生理的相同與不同等等】

5.繼續縮小地圖,製造整層樓的電梯,盡量找出所有心臟疾病之間的聯繫

6.再縮小地圖,找出心臟疾病與肺臟之間的聯繫,即:兩座大樓之間的高速通路

當所有步驟完成後,你的城市地圖完成,即為結構。


拋開那些概念,核心就是兩個字:比喻,可看看這本如何高效理解


13年的時候聽說過Scott Young這個人,當時網上介紹的重點是他1年完成MIT計算機專業4年的課程。我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關注在線教育領域。而Scott Young寫的《如何高效學習》是今年在知乎上看到口碑不錯,才決定買來看看。

這本書第一遍大概2個多小時看完,然後今天又花2個小時重新讀了一遍。其實全書的核心思想,就是第一章的「整體性學習法」,第二章的學習技巧是圍繞整體性學習法每個環節所提供的一些技巧性工具,而第三章:超越整體性學習主要講的是良好的學習習慣,其實是可以單獨拿出來看的。

下面就以全書的順序來提煉一些本書的主要思路和觀點吧。

第一章:整體性學習法

其實這種學習法對於一些善於學習,喜歡研究學習技巧的同學肯定不會陌生,只不過很多人在潛意識把這些技巧內化在平時的學習當中了。整體性學習法可以歸納為這樣的順序:獲取——理解——拓展——糾錯——應用——測試。這種學習的順序不是死的,是需要學習者把這種精神領悟到,不斷內化,形成自己的東西。

就拿學編程來說,在獲取這個階段,如果你看的是學校自己出的C語言教程的話,可能就會因為因為編者表達的不夠清楚導致你在獲取知識這個環節存在困難,就是說這個不是你理解能力的問題,而是由於你沒有看懂書上的字面意思導致信息獲取環節卡殼。那麼這個時候需要你參考多個教材,去準確而又迅速的弄清這一部分知識點是什麼概念,避免花大量時間在獲取(知識)環節。

當知識點看懂了,就需要去理解。比如計算機的冷啟動和熱啟動,為什麼要這樣設計,其中每一個步驟的聯繫是什麼。需要讀者真正的理解一個概念的含義,而不是僅僅去記住字面上的意思。

那麼理解清楚概念後,就需要進入拓展環節。個人認為拓展環節進行的是否充分,是區分聰明學生和一般學生的一個指標。該書列舉了深度拓展、橫向拓展和縱向拓展三個維度來進行深度思考。其實我覺得這只是作者為了便於讀者理解或實際操作這些方法,故意區分開的。以個人實際學習經驗來說,我在拓展階段是不會刻意想到從不同的方向進行發散思維的。發散思維本身就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不過這三個維度作為訓練和熟練整體學習法這個技巧來說還是便於操作的。那面接著之前的舉例:我在理解了什麼是熱啟動之後,那麼我需要從不同的角度發散思維,舉一反三了。比如我會去想到熱啟動是一個計算機開機的步驟,那麼在運營一個新產品的時候,是否他們之間有那麼一絲關聯呢,是否我也需要設計不同的節點,針對這些節點不同的結果來判斷下一步該做什麼。比如資金是否到位(硬碟插上了嘛)、我們產品是否完整(緩存有可讀取的內容嗎),然後來決定下一步的運營計劃是什麼。再或者,我可以思考計算機和單片機的啟動過程有什麼區別呢。所以拓展階段是最容易激發學習者創造性的階段,而且這個階段,你的思考是沒有限制的。比如獲取階段,你快速閱讀並看懂了教材內容,那麼這個階段就是完成了,再循環這個階段沒有意義;相反,拓展階段,可以充分發揮想像力,思考的越多,這部分知識點你理解的越深刻,以後也會實際運用的更好。

然後是糾錯階段,這個階段其實很多人包括我都不太重視。中學時代做的錯題本,除了作為收集各種難題的資料本,還有個目的就是這個:發現你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比如你可以在回顧錯題本時,發現原來這道題做不出來的原因是知識點不了解(獲取階段),或者沒有真正理解三角公式是怎麼用的(理解階段),再或者是不會利用三角公式解決信號處理方面的問題(拓展階段)。很多成績還不錯的學生,一般問題都是處在理解階段和拓展階段,這個時候糾錯的作用就體現出來,需要學習者更多地重視這些學習階段,甚至回顧和完善以前「自以為理解」的知識點。

應用階段則是整體性學習法的最終目標了,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應用。而且本書在最後提到了以項目為基礎的學習,這點我感觸頗深,在研究生階段,大部分的學習都是在自學,這個時候如果是無目的學,其實不光效率底下,而且很難堅持,最後還很容易忘。所以如果你想學網頁前端,那麼你就先給自己定一個目標,比如3個月內建一個網站,那麼關於前端知識學習將會有節奏很多。

最後一步測試,其實和互聯網產品開發團隊的測試挺像,從不同的角度和狀態來檢查你整個學習的完成度,這個完成度不是這個知識點你記住的多少,而是按照整體性學習法,你每個步驟都實現的怎麼樣。測試不僅是對你當下學習的一個彌補,也是發現問題的一個好機會,在以後的學習中要盡量避免類似問題。

第二章:整體性學習技術

這一章主要還是很多技巧性的東西,每個同學最好都有自己的技巧,作者只是提供了一些思路,當然你覺得作者的提供的技巧不錯也可以學習,包括獲取階段的速度技巧等等

第三章:超越整體性學習

這一章其實和整體性學習法聯繫不大,更多地是強調優秀的學習習慣。這一章的內容肯定在很多地方你都見過,不過對我還是很受用的,因為我有很多學習上的壞習慣。

其中有3點對我啟發很大:能量管理、絕不拖延和批處理

能量管理是很多學習高手都不太重視的,就是學習要張弛有度,不要把所有的學習任務平攤在所有的時間內。比如一周學7天,每天學早中晚,然後各學2小時。作者提倡循環式作息,也就是比如1周學6天,而每天的任務盡量集中在白天完成,晚上放鬆。關於能量管理還有很多其他的手段,比如經常鍛煉、優化飲食習慣等等,這裡不再贅述。

關於拖延症,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它的危害,但很少有人能克服拖延症。書中介紹的方法是,把計劃分割成周/日,也就是說細化到每一天,然後每天都要review自己當天的任務有沒有完成,這樣避免直到截止日期才有緊迫感。

而批處理的學習習慣是我之前沒有注意過的。我們平時經常會花費很多的時間在瑣碎的事情上,其實這樣嚴重分割了我們寶貴的大塊時間,批處理的核心思想就是把一些不重要的、類似的小事情,放在一起集中階段。比如不要每天晚上刷知乎到很晚,而是每周專門抽出一塊時間,將最近關於設計方面的精彩回答看一看。

還有關於費曼技巧的介紹,這也是我寫這篇讀書筆記的目的,我希望我能夠用最通俗易懂並且簡練的語言向別人介紹這本書的內容,這樣我就可以發現我所沒有真正理解的東西。


我是前兩天看完這書的,然後對這3個概念也不明白,上網搜了一圈更混亂了。

然後,根據費曼技巧。我該怎麼向別人解釋這3個概念呢?

重新認真扒了一遍,還是覺得概念定義混亂到不行。

最後在學習順序的部分找到一些比較清晰的界定。

應用比喻的10歲規則,假定學習「老虎」這個知識結構,畫了下面這圖。


結構是一座完整的城市,模型就是城市地圖,你可以根據簡單的地圖找到實體建築。高速公路就是城市內部樓房之間和外部通往其它城市的道路(聯繫)

例如,整體性學習一本書(獲取,理解,拓展,糾錯,應用)完成各個步驟。

通過獲取信息(筆記流):簡單的把握了一本書的知識點,和整本書的框架,就像構架了一棟樓的毛坯房一樣,但這還不夠。

通過理解信息:給房子裝修,通水通電,廚房傢具等等,直到你能拎包入住,才算完成了對這本書內部知識的理解。

通過拓展信息:樓房的外部環境,通往其它樓房的公路,構建書本內部章節之間的聯繫,這些由橫向拓展完成。再通過縱向拓展與其它書籍,同類型的或是跨學科的聯繫,完成城際高速公路的建設。

通過信息糾錯:確保結構內部更加完善,正確,符合設計圖紙標準。

通過應用:房子已經裝修完畢,小區環境完善了,城市的配套設施(醫院,學校等等)完善了,居民生活更好了。

同樣的過程,學習不同的知識,解決生活中不同層面的問題。


坦白說 你直接看書中的解析確實很難理解,生澀難懂,一個模型前後解析幾次,跟自己常識中認識的不一樣,一個結構也跟自己的理解不一樣,而且書中例子偏少,能輔助理解的不多。

這本書確實很好,比托尼巴贊的有機學習法要好很多,記憶導圖的中的學習法也跟這個有所交叉

我的理解是(不知是我理解問題還是怎樣,感覺跟書的解析有點不一樣)

結構----書中的目錄,框架,一個骨架,比如一棟大廈,第一層是 裝XP系統 第二層是 安裝機箱

模型----壓縮信息,找出關鍵知識點,關鍵知識點也可以是一系列有順序的操作步驟也可是一段定

義中的重點,也可以是一些書中某一章的其他重點,所以這樣想起來才會明白

《如何高效學習》這本書對模型的定義

打個比方:

1. 煮飯的步驟

洗米--量米水--接上電飯鍋--按上按鈕開始煮飯。。。。。

2. 安裝主機

準備機箱--安裝主板--安裝CPU--安裝CPU風扇--安裝內存。。。。

以上步驟(模型)跟我們快速學習關係很大, 打個比方,財務、採購工作也是由一系列的

步驟構成,歸納出他們的經驗模型,則可以極大縮短學習的時間,這說明了為什麼你有師

傅帶會更容易上手更容易學的道理。用煮飯模型跟我們的工作步驟,是以舊有的模型聯

系新的知識,這裡用到的方法就是書中所說的---比喻法

高速公路---聯繫,聯繫新舊知識點(模型),聯繫不同學習(結構)

2015-12-30

「結構是一座完整的城市,模型就是城市地圖,高速公路是聯繫其他地方那個景點、公司、住所(聯繫)」 作者已經很好的歸納概括中出要點。

然而不知是翻譯或者作者用詞的傾向,一個模型,一個結構這些抽象詞語可以讓很多人有不同的理解,加上專業論述就越發難以理解。我個人覺得應該把握容易理解的去實踐,而不是抱著研究和空談的心態去嘴上說。

修改一下上面引號的話:

結構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點,模型是知識的必要組成部分,高速公路則是聯繫/比喻

*任何聯繫和比喻都是把新的知識和自己熟悉事物聯繫----為了更容易記憶消化(根本目的)

*沒有必要糾結咬文嚼字「模型」 「結構」 「高速公路」等字眼

*結構是知識點,也可以是你正要學習的主題,知識的地圖自己填充沒有限制,沒有死規則

*模型可以理解為 知識的組成部分、零件


------2017.7.30更新----

新增對整體結構模型高速公路關係、7個階段、5種信息、自我提升四個方向做了新的總結。特別是7個階段的特點和方法,5種信息的缺點以及解決方法。

------2017.7.8更新----

新增總結的結構、模型、高速公路關於龍和龍脊的比喻圖

新增5種信息的屬性以及學習方法

-----第一次------

簡單說明關係

------2017.7.30更新----

讀Scott Young的Learn More Study Less,對這個問題又有了新的一個理解。一圖勝千言。這次將整體結構模型高速公路關係、7個階段、5種信息、自我提升四個方向做了新的總結:

結構模型高速公路關係

依然是上次的龍之翼的比喻:(圖中重點看模型 結構 高速公路關係)

7個階段

重點關注七個階段的特點以及每個階段的學習方法(如果太簡要,對照書本查看)

另外從右往左看

5種信息

重點關注每種信息的缺點,以及解決這種缺點的方式

整體學習更上一層樓的輔助學習手段和方向

------2017.7.8更新----

最近再讀Scott Young的Learn More Study Less,對這個問題有了新的一個理解。一圖勝千言。

下圖是把整體性學習比作龍,結構、模型、高速公路比作龍脊的拆解圖。

下圖是5種信息結構的分類以及學習每種信息結構的難點以及解決辦法:

-----第一次------

以下都是個人的總結與理解,可能與書中略有偏差,算是個人理解。

「如何理解《如何高效學習》中整體性學習的概念?「

先來拆字,「整體性」「學習」

  • 首先這個概念的本質是一種學習方法,所以用了「xxx學習」
  • 其次,這種學習的特點區別於其他學習方式,具有「整體性」的屬性,所以叫「整體性xx「

那麼什麼是「整體性」呢?

先從對立面看,整體性的對立面就是局部性。那麼這裡的局部性,又是指什麼的局部呢?

我們以經解經。作者一直強調一個觀點:根據「大腦如何工作「的規律來學習。不難根據作者的一些用詞(諸如神經元網路),可以知道作者熟知關於認知神經學領域的知識。根據認知神經學領域的知識,我們的記憶在大腦中存儲的方式是按照神經元網路存在的。作者這裡強調的整體性,是站在整個神經元網路的角度,將新的知識融入整個神經元網路,也即作者一直強調的建立聯繫(高速公路)。為了更加貼切的說明整體性與局部性的關係,這裡借用的Young Oscar幾張圖:

說明:

圖中每個節點理解為一個知識點。其中較小的節點理解為已經熟知的知識點大一點的節點(??中包含一個白點)理解為新獲取的知識點

知識點之間的理解為聯繫

局部性學習者——只建立了信息孤島,就像這樣子的:

整體性學習者——會將新學的知識,和已經熟知的只是網路建立聯繫,不斷擴大知識網路

更加厲害的整體性學習者——除了會不斷擴大已有的學習網路,還會不斷的建立新的知識結構

所以,所謂的整體性學習的概念,我們再度作者的原文理解起來就深刻許多了:

整體性學習是運用你的大腦已有的豐富 神經元網路 吸收整合 信息。整體性學習在於創造信息網路「。

嗯,應該講明白了吧。

「以及結構、模型、高速公路的概念?如何理解三者之間的關係?「

先看作者原話是怎麼說的:

結構:就是一系列緊密的知識。

模型:就是簡化的結構,是結構的快照。

高速公路:結構與結構之間的聯繫。

還是用這三張圖說事兒:

結構:

其實結構可以理解為,某一個知識領域的一張網,比如圖三種左邊那一張大網,整個網就是一個結構。學過計算機網路的同學,講解網路結構就是各種類型的。但是最終他就是一張網:

模型:

因為結構太過複雜,要包含所有的知識點。那麼為了便於理解,作者又將結構做了一個歸類,以簡化理解。類似上面的計算機網路中,將網路結構分成了5中結構類型,也就是五種模型。可以說模型就是結構的一種內在規律體現。

舉個例子:

某結構A,是屬於「環形「結構模型中的,但是他有5個節點。

某結構B,是屬於「環形」結構模型中的,但是他有50個節點。

某人學習過結構A,然後新學習一種結構B,這時他就可以將新學習的這種結構B,通過模型類似,歸類到模型「環形」裡面。

高速公路:

其實上面的例子中結構A和結構B,他們具有相似性,我們在學習複雜的結構B的時候,我們可以簡單的用結構A來模擬結構B。從而將結構A和結構B建立了聯繫。這樣對於我們理解結構B就可以很快了。這裡之所以叫做高速,是因為我們用過往的經驗去學習新知識,會更加便於理解。

「同時還想求教這三個概念與後面的「學習順序」部分「信息結構」部分的關係,即如何運用書中所介紹的概念和內容形成一套完整的有邏輯的方法體系。「

先來說斯科特揚的整體學習,歸納起來就:3大觀點7大階段和5大信息

3大觀點:

結構、模型、高速公路

7大階段:(這是我自己畫的7個階段的模型圖,便於記憶)

5大信息:

那麼為什麼是這三個主體呢?

首先,3大觀點,讓我們對於學習建立了一個認知模型,讓我們對於所學的東西,有一個具體化的展示。

其次,7大階段,講解了我們學習新的東西所要經歷的各個階段,而且這幾個階段一個都不能少!

最後,5大信息,其實就是我們要學習的知識的分類(作者用了信息這個詞語替代了知識,因為在認知神經學裡面對所有的知識都屬於信息)。前面的3大觀點以及7大階段所學習的主體就是這裡的5大信息。

所以用費曼技巧來講他們的關係就是:

我們將需要學習知識(信息),分類成5大信息,然後通過3大觀點來建模學習,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學習處在了不同的7個階段!

由此,我們便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有邏輯的方法體系:整體學習法。

為了提高這種方法體系的實用價值,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幾個地方需要特別注意,如果你沒有滿足,就不可能真正建立起來:

  • 信息獲取階段,你是否滿足了三個要點:簡、多、快!——這裡你必須掌握快速閱讀!推薦看東尼·博贊的《快速閱讀》,專門講解如何快速閱讀的。豆瓣鏈接:快速閱讀 (豆瓣)
  • 拓展階段,你是否滿足了3個要點:深、橫、縱!——這裡你必須對這三個方向進行精細化編碼!推薦看格里格和津巴多的《心理學與生活》第八章「記憶「。豆瓣鏈接:心理學與生活 (豆瓣)

終於答完了!

最後的最後,補充以下,作者的根本觀點:

完整的學習知識,(順便)通過各種考試。

括弧中的 順便 是我加的。因為考試不是終點,為完整的學習知識,才是彼岸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實踐,有了一點體會,自己回答一下自己的問題,囧。

第一部分 一點理論

首先回到什麼是結構?S揚在書中說到書的目錄是結構,我覺得這裡有一些偏差,書的目錄僅是一種知識結構,這種知識結構是抽象的和乏味的,是先從從現象中總結出概念體系,然後通過演繹或歸納邏輯形成的一些觀點和認識,比如一個事物或現象的概念、主體、客體、範圍等等,這樣的結構想實現具體化或比喻的方法是很困難的,它本質上是一種對於現象世界的描述和剝離

我認為的結構其實並非知識結構,而是現象本身的結構,我稱之為現象結構,我們現在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忽視知識體系所要描述的現象本身是什麼,僅僅從概念出發學習知識,學習得枯燥又乏味,其實我們應當首先了解現象結構,然後再在現象結構之上建立概念體系,然後在概念體系上建立理論體系,最後由整個理論體系形成知識結構。這樣一個過程才是符合認知的過程。

其次什麼是模型?S揚說模型是對於結構的簡化,如果說書的目錄是結構,那麼模型是對於結構的簡化,請隨手拿出一本書,翻開書的目錄,仔細瀏覽幾遍,然後告訴我你能簡化出什麼模型?不要告訴我目錄的大標題就是簡化的模型,那不是坑爹么。。。。

所以只有在理解了結構本身是現象結構的基礎上,我們才能理解模型其實是對於現象結構的濃縮,也就是書本知識所描述的社會現象結構本身所能簡化的模型,當你能夠較為完整的表述現象結構的時候,你就可以深刻體會這個現象結構中的精髓是什麼,然後提煉中這個精髓,圖像化,之後就形成了你關於這個現象的一種模型。

再次什麼是高速公路?這個概念其實很好理解,大家的理解也基本上是準確的,那就是在知識之間建立關聯,不論是通過比喻還是通過模型的匹配,但是建立高速公路不是隨隨便便的類比或比喻,而是建立在高質量的模型的基礎上的,你的模型建立的越是精確,模型的特質理解的越是深刻,你才越有可能與其他學科發現共有特質進行有質量的類比,純粹由於形式的相似而進行的類比實質上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第二部分 舉個栗子

以我現在在學習經濟法(暴露專業囧)為例。

結構。那麼經濟法這門學科的知識結構就是我所看到的經濟法這門學科課本的目錄,但是這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構,我們想要的結構式現象結構,也就是這本書所描述的經濟法現象是什麼?那就是國家對於經濟的引導調控過程中所發生的種種現象,這些現象必須細化來理解,這個現象中有幾個主體,國家、國家部門、個人、一般企業、國有企業等,在這幾個主體之間形成了很多穩定的關係,我們最好能一一理清,然後在大腦中構建一個圖景,國家在上位,政府部門在中間,市場主體在下位,然後中間可能發生的現象及關係一部分一部分的細化,就成為了我們腦中的現象圖景,將這一圖景進行整理就形成了我所稱的現象結構

但是現象是不可以窮盡的,所以現象結構我們只選取典型的幾個代表性現象作為大腦中(或者畫出來)的一部分,比如說到壟斷,我們就可以選舉可口可樂,微軟,宜家等現實中壟斷的例子,在完成了現象結構基礎上,我們可以提煉一些概念對其進行概括,比如上述例子是橫向壟斷還是縱向壟斷(概念提煉的過程很難由自己完成,很多時候需要藉助前人的概念)。

模型。建立了現象結構,我們要建立模型,那麼上述經濟法結構我們可以提煉出一個大模型,那就是政府對於市場的管理的模型,這裡頭有三個要點(可以在大腦中想像一幅圖或者畫出來),一是政府是一個有形的手;市場規律本身是作為一種無意識的規律存在;政府對於市場的調節需要把握一個度(也即適度干預)。

當然在一個現象結構中還存在很多很多小模型,也就是大模型中套著小模型,這些模型都可以被拿出來進行類比和運用滴。

高速公路。好了,這樣一個模型怎麼去利用?我們可以發現這個模型中有一個是有意識控制的主體,一個是無意識的規律,可以類比到我們的生活中,人的顯意識是我們有意識控制的,而潛意識是則是我們無意識之間發生的,我們在生活中需要把握顯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關係,而國家需要把握政府調節與市場規律之間的關係,這兩個模型就具有一定的類似性,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類比。

第一次類比收穫:國家在調整經濟的過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不能完全放任也不能干預過度。類比到人的顯意識與潛意識中,我們的顯意識如果完全放任,只由潛意識控制,那麼我們會被負面情感、不良習慣所包圍,而顯意識控制過度則會導致我們的行為僵化,時時刻刻都在考慮下一刻要做什麼,會不會錯,也會產生問題。

第二次類比收穫:那麼國家在經濟調節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市場不能調節的領域,就必須進入,比如公共廁所的建設,這是公益性的建設,必須由國家完成;但是近些年德國企業有通過承包公共廁所建設而發財的,那就是通過牆體廣告獲益,你看,既然市場能夠解決,就不需要政府介入,那麼政府就應當從中退出。同樣類比到人的顯意識與潛意識的關係中,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顯意識並不要過分發揮作用,按照潛意識的習慣來就好,當我們發現潛意識不能調節(比如情緒失調、不良習慣等)的時候,我們就需要運用顯意識干預改變,當改變完成的時候顯意識再退出。你看,這兩者之間的類比還是很有意思的吧。這就是我所理解的告訴公路。

s揚在書中也悟出了馬基的《君主論》對於日常為人處世和建立權威的道理,這也是高速公路的一種嘗試,基礎是結構,關鍵是模型,高速公路僅僅是在有清晰結構和精鍊模型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種技術化的處理——類比或比喻而已,當你前面兩個步驟做好的時候,最後的高速公路通車也就是水到渠成了。

好吧,先寫這麼多,後面關於」信息結構「以及」學習流程「與這三個概念的理解之後再完善。

一點淺見,還希望各位多多批判。

祝好。


核心是比喻,不如,在這個問題上我也做個比喻吧。

結構=城市中任何一座房子

模型=這個城市地圖

高速公路=城市間的地圖


通過閱讀,我自己對「結構」、「模型」、「高速公路」理解如下:

結構:是已有的或自己創造的知識分類組織形式,好的結構便於知識間的關聯、檢索與提取,不好的結構則會使知識雜亂無章,甚至阻礙吸收新的知識。

模型:是某類別知識的最核心內容,是知識的壓縮提練;通過對模型的理解,易於在此基礎上引伸出該類別的大部分知識。

高速公路:將不同知識類別的知識發生聯繫(關聯)的方式;

總結:從結構、模型與高速公路的說明,其本質是通過比喻的方式,來進行更高效的理解所學知識,使新舊知識產生關聯,更好的在自己大腦中分類儲存,將知識迅速提煉出一個或者多個「模型」,通過新產生的「模型」與已存在的「結構」或舊「模型」產生聯繫或關聯(即「高速公路」),最終將知識構建成新的「結構」或者是放入已有的「結構」中。

  • 描述自己 的經驗:

關於結構: 好的結構的確會幫助學習者更好的理解與吸引知識,現實中的結構像:金字塔結構、環型結構、星型結構、並行結構等。如果信息或者知識沒有形成結構,則顯得零散,難以記憶。

關於模型:書中舉例,最經常見的模型就是書的目錄,而我見過的模型一般是提煉過的,類似於:ADDIE、迪克凱瑞教學模型、6D模型、五星教學模型等等,這些模型,基本上一張圖就可以描述相關知識信息,有助於了解該類別知識信息的全貌,但要深入理解,需要在這些模型基礎上再展開,像迪克凱瑞教學模型,整本書就用了近400頁來說明。

關於高速公路:在學習ADDIE、迪克凱瑞教學模型、6D模型的原書時,我發現這些模型其實是有有一些共性的,"分析"、"設計"、"開發"、"評估"幾個關鍵詞的內容在上述的幾個模型都會有涉及,而我將這些知識在回憶、對比、關聯過程,其實就是建立「高速公路」的過程


把作者想告訴我們的內容,學習新知識要從宏觀(結構、模型、高速公路)轉向微觀(書中提供的使用技能)

我這個月都在看視頻,學做菜,有過一點做菜經驗,所以還能跟上課。

大量看烹飪家常菜視頻,做筆記;

聽大廚對煎炒蒸炸這麼做的原因,消化理解;

拓展,換掉一位食材?調味料?做一道糖醋排骨,可以試著做出糖醋魚一類的炒菜;

糾錯,聽大廚講做家常菜常犯錯誤;

應用,自己做一遍;

測試,給朋友做一遍;

薄弱環節,刻意練習。


關於 結構: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得假設一個觀點:一個事物在這個世界的地位只有兩個:本身是系統與不是系統(作為個體)。

並且確立兩個研究對象:知識點與聯繫。

特別注意:體系才是知識的面貌,這是本書的精神內涵。也可是中心思想。無體系無知識。

什麼是結構:「結構是所有知識點與之間聯繫的總和,其結果是形成一個系統」。就拿知識來說,知識本身可以是一個系統,也可以作為一個子個體組成一個體系。好比方我們曾經玩過的一種玩具球裡面有支架,可以變形。可塑性非常強。

如果一個知識是系統,那麼內在也一定有許多的子個體互相聯繫。來支撐起整個系統子個體發揮的作用不一定是形而上,個體作用並不是固定的,就好比橡皮泥一樣。這些組成子個體的知識並不是簡單堆砌,而是類似蜘蛛網一樣而聯繫,就好像我剛剛提到的玩具球的支架。

這個時候就是談到聯繫了。這個聯繫可以是有邏輯(我們稱之為理解)的也可以是荒誕無稽的(這是記憶術的由來)。一切知識在人類的認知意識後才對人類有意義,記憶術或者是荒誕的邏輯必須是在理解或者是有序邏輯(推演或者是或者是證明)的基礎之上進行的改良。無序的,異想天開的邏輯絕對不是我們可以強求可以得到的。

本人就曾經年少無知以為憑藉無序邏輯(通過純圖像強化的思維導圖等等)就可以學好本來就需要強大有序邏輯推演的數學。事實說明這是極其荒誕。

我可以很負責任的說一切不強調理解的學習方法都是反真理的。

綜上所述:結構就兩個要素:知識點與聯繫。

至於模型,實際上,在我剛剛提到的蜘蛛網也好玩具球也罷,這些都是模型,模型的存在意義在於讓人們更好去接觸未知的知識,用已知去類比未知,儘管可能錯漏百出,但是可以為我們了解未知提供一個支點一個立足之地。知識與聯繫是非常抽象的,我用蜘蛛網的聯繫的特徵連描繪聯繫這個概念,我用玩具球的內部桿的四通八達來比喻聯繫的無線可能。

模型和比喻是一體的,我們比喻可不是那什麼具體的東西來套入,世界上絕對相同的葉子都沒有更別說這些抽象的了,只要我們經驗中某些特徵適合我們要描述的未知對象,模型就成立了

有時候我們的模型建立的很好,我們拿來比喻的事物和我們要學習的事物相似性很高,我們就認為這個模型建立得很好,記住1模型的意義在於更好地理解2我們很難找得到很好的東西來互相套用,能使用的永遠是特徵。

高速公路:我剛剛在第一點知識點已經提到:知識本身可以作為一個系統也可以作為一個個體,如果有一群知識在人為的組織下由鬆散變為有序。那麼這個體系已經成為學習者內心的事物。變得和蜘蛛網玩具球一樣變得具有特徵。只要有了特徵就可以進行類比。舉個栗子:我學習了漢字發現:啊!原來漢字也有邊旁部首。

那麼我們系統學習了漢字,漢字是文字,英文也有文字,英文文字是單詞,那麼單詞是不是也有邊旁?於是我們發現確實有,在我們發現詞根的過程中我們其實就把握了漢字「有邊旁」這個特徵,我們拿漢字其他特徵去套也可以只不過可能沒有很好的結果就是了。所以作者說建立高速公路有時間,但是每個人悟性不同,不在此具體述說,高速公路:系統只要有特徵就可以類比。


受教了,謝謝大家!


從前愛因斯坦的學習起源也是依照課本來的,後來找到學習的竅門了,逐漸開始摸索規律最後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論。比如他會用哲學的知識去解釋相對論包括那些紛繁複雜的物理知識。

要學會YY,哈哈哈,懂我意思嗎?你把學習變成遊戲就很容易消化了,那麼學習和遊戲的共同之處就是高速公路啦!所謂的模型和結構和生活的閱歷息息相關吧。


結構與其說是現象的結構,不如說是各個事物或概念之間形成的聯繫。


本人在未接觸斯科特的 整體性學習法 時就已經在使用 不過由於沒有意識到所以效果沒有斯科特的那麼強 後來我通讀了一遍之後發現是自己一直使用的學習方法,這時我意識到 我學習斯科特的方法時會從自己之前的學習方法中尋找和整體性學習技術相同的東西(縱向拓展,建立高速公路)而我之前的學習方法就是一個熟悉結構,而我之前對自己學習方法的總結就是模型(模型只是一些概念綜合起來的產物,其目的只是為了更方便的理解結構里的知識,結構就是我之前的學習方法)然後我彌補了之前學習方法中的缺陷(這就是模型糾錯,這很簡單,你總不能連什麼是對的都不知道吧?)然後我不斷的實踐,接受來自實踐的反饋和我已有的學習方法結構類比,聯繫然後我就學會了斯科特的方法

總結:1.整體性學習就像個西瓜

2.模型就像西瓜里的籽

3.結構就是整個西瓜的皮

4.高速公路就像西瓜的果肉把結構和模型連接在一起

如果看完之後,感覺無法實操的兄弟,可以私信我,這只是對於整體性學習法的介紹,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斯科特·揚的《如何高效學習》(Learn More, Study Less!)?
如何看待復旦姐妹孫雨朦和孫雨彤同入復旦而後同考入哈佛研究生院?

TAG:學習 | 學習方法 | 高效學習 | 如何高效學習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