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文明同化能力如此強大?

自古以來,漢族一直面臨許多少數民族的敵對,但不管是戰勝還是戰敗,漢文化都幾乎被較為完好的保留了下來,避免了希臘埃及等古文明斷層的悲劇。所以說,漢文明的同化能力是相當巨大的,其中有沒有什麼客觀原因


謝邀。我認為宛寧說的對,「周邊文明力量太弱小」是重要原因之一。

出於種種原因,漢文明在東亞地區一枝獨大。滿清、日本。。周邊文明均較為弱小,所以易被相對強大的漢文明徵服、同化。

但當更強勢、先進的文明介入東亞地區後,這個同化力就消失了。如近代以來的日本,不但不再被漢文明同化,而且能反過來促進漢文明的西化、現代化。還有今日韓國,漢文化對他們恐怕只有傳統、遺產意義,西方文明才是他們的絕對同化者。

遺憾的是漢文明至今難下放下對自己以往成就的驕傲,難以認清和接受【己】不如人和【已】不如人的現實。就像一個教書授道的鄉村秀才,本來對周邊村民長期有貢獻,但當一個具備現代學術素養的教育家介入鄉村教育後,秀才卻總是耿耿於懷「你有什麼了不起?當初他們都是我的學生!」。儘管秀才的吃穿用度,村裡的體系框架均得益於那個教育家。


文化這東西來自生活方式。長久以來這個國度里的大部分臣民都靠農業生存。生活方式導致附著其上的文化具有強大生命力。不管朝代如何更迭,中國始終是個農業國家。如此就不難理解所謂文化的同化力問題了。因為在東亞的平原和丘陵里,農耕是具有統治力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而長久的統一局面又強化了這一狀況。它客觀上造就了一個人數佔優勢的民族。這個民族的人多到不可能被滅絕。所以在該民族生活的地方始終在文化方面保持著一貫的特徵。其實細觀起來,中國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文化也是有明顯差異的。

再改一下,樓上說得好,文化其實是一個變化的過程。它是永遠處於不斷吸收和變化過程中的。它的過去有各種姿態,而絕非一成不變;它的將來,只要民族沒有滅亡,依然會不斷變化。大概這也是所謂「同化力」之一種吧。從這個角度看,並非漢人「不變的文化」改造了外來者,而是「變通的能力」適應了環境,使得文明的薪火得以延續。


在這個世界上,具備逆天同化力的工具有且只有兩個:

一是一神教,二是漢字

每個工具背後都有極廣大精微的思想設計與形式指導。

卧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漢人能占著一個,夠了。

人多?

人多是結果,不是原因。


漢文明同化能力強大這句話,未必是正確的。

我們總是聽到教科書式的這一結論,但我卻是極度懷疑的。

漢族在歷史上所謂的同化,只是體現在五胡亂華時期罷了。至於蒙元,抱歉,他們是被趕到老家吃沙子了,留下來的是被刀子教做漢人了。滿清嘛,我反而感覺漢人被滿化奴化了不少。因此,這一所謂同化的結論,本身就是服務於政治的,正確性很值得考慮。

至於五胡亂華為什麼會同化胡族?

實際上,也沒有同化,只是讓胡族漢化罷了。因為在唐朝阿拉伯伊斯蘭擴張到中亞前,中國這塊地方只有漢族這一個文明區,這些胡族要接受文明,只能漢化。

而唐後,被伊斯蘭化的群體,也就是回族和維族等西北民族,漢文明在和其衝突中,只是依靠自己體量大,而暫時保有優勢罷了。

而到了現代,漢文明也在不斷的西化中,傳統漢族思想倒是丟了不少,雖然這未必是壞事……


咳咳....這個問題在高中歷史書上有明確的答案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原因是因為其包容性」

我們的祖先教導我們要用一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心胸來接受外來事物。故而中國文化這種獨有的包容性能使這種深入中國人骨髓文化精神在任何環境中堅持生存下來,甚至反過來同化外來事物,使之成為自身的一部分,反而進一步發展豐富自己。

漢族文明的生命是如此之強,任何征服他的民族都被其包容甚至被「同化」,以至於延續至今。 這也可能和中國之前的經濟型態有關,幾千年來一直不變的小農經濟將人們局限於一塊小土地上,缺少一種開放的思維和視野的需要和可能性。

現在諸君都強調漢文明對外族文明的所謂同化,卻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外族文明對漢族文明的影響,尤其是民間的風俗習慣。你可見當今中國,還有多少人會穿漢服行走在大街上?如果有,那麼我們大家必然會投之以詫異的目光,認為此人是個異類。

我反對現在得贊最高 @Neon Yasushi 回答中的漢字和一神教。

漢族最初被外族征服的時候,漢人老百姓識字幾率大概是0.4%

我也認為一神教並不能同化民族,它只是愚弄、統治民眾的一種手段。

古人和神哪個厲害?我認為是古人,因為古人創造了「神」,並通過「神」統和利用了民眾。


看看咱們自己是不是現實的現實主義。現實主義到見風使舵的一群聰明人,活學活用到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實用主義個體,什麼同化不同化的,你的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有用才是第一選擇,這時候,跟開天眼上帝視角有什麼區別。同化?統一!


漢文明同化力辣么強大為什麼沒把阿拉伯,歐洲那幫蠻夷同化呢?

簡單直接地說,拳頭比你大你就得乖乖接受同化。

這個拳頭不僅看一時大小,還要看他的復原能力,因為沒有哪一個拳頭揍人之後自己絲毫不會痛的。


我們在說「同化」的時候,其實說的是什麼?

是指一個民族在被弱小的時候,能夠戰勝敵人,並讓別人接受自己的文化嗎?

那麼,漢文化並不是最強大的同化力量。起碼希臘、基督教都有這個高度。

當羅馬人興起並強大的時候,希臘文明已經衰落,並被羅馬佔領。然後,希臘文明並沒有因此就滅亡了。強大的羅馬人最終接受了希臘文明,並且發揚光大。這是以文化懷柔的最好結局。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最重要的一個文明脈絡。

當拿撒勒的木匠開始宣揚自己的理想時,猶太人正被羅馬人統治著。雖然不斷被鎮壓,但強大的宗教力量,最終讓羅馬的君主接受了基督教。這是以少勝多的偉大事例。基督教是西方文明另一個偉大的傳承。

再說到漢文明。之所以能夠同化別人,無非是幾個方面。

1、依靠人多勢眾,漢文明其實從來沒過於弱小過。雖有五胡亂華,但是好在地廣人稀,漢文明能夠不斷南渡,保存文明種子,更多的時候不過是自己的內亂而己。蒙古人佔領中原後,不過幾十年而己,漢文明並沒有中斷,不過是累積能量,幾十年後將蒙古人又趕回漠北;清人入關時,不過幾十萬人,這跟幾千萬的漢人比起來,不過是軍事上的勝利,文化不投降都不可能。

2、周邊文明力量太弱小,我們同化的不過是一些弱小的文明。中國的獨特地理環境造成了在這個範圍內,只能有一個主導的文明,恰好這個文明是漢文明,周邊的小民族連文字都沒有,如何傳承自己的文明,只好大家一鍋吃飯罷。匈奴、鮮卑、羯、氐、羌這些無論是文化、血統早就是漢文明的一部分,其實談不上同化。而漢文明自身也在不斷吸收周邊文明,包括胡服騎射,包括來自印度的佛教,以及雖然少但還是有的來自中亞的一些宗教。

3、也有不肯接受漢文明的。蒙古人滅宋後,漢文明對蒙古人的的影響甚至要低於蠻族入侵羅馬後的狀況,因為從北方來的野蠻人最終接受了希臘羅馬文明,甚至皈依了當時的羅馬國教。而蒙古人,宗教信的是喇嘛,文字用的是自己的。蒙古人沒有被同化,他們也沒有同化漢人。

4、那些自身文明強大的種族,依託宗教力量,從來沒被同化過。比如疆、藏、蒙——我們討論的是文化,請不要就此討論疆域、民族。

順便說一句,所謂「崖山之後無中國 明朝之後無華夏」,其實是扯蛋。


首先漢族是農耕文明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生活安定,游牧民族物質上精神上嚮往之,征服後也會向之靠攏。其次淝水之戰拉開中華文化第二周,東晉以降漢人逐步南遷胡人入主中原,大量精英與有一技之長的人不斷投身於開發江南和嶺南的事業中,宋室南渡時達到高潮,這為保留文化有生力量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即使以後中原再戰亂我躲不行么),大亂後大治果斷需要有文化的人出來收拾收拾呀。第三中華文化對外有很大的吸納性,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是第一次突破,南邊朝的北魏乾脆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全盤漢化了,同時其引入佛教景教伊斯蘭教。隋唐結束了五胡亂華的局面,但有鮮卑血統的帝王們所建立的王朝依舊不斷吸收外來思想,通過接受篩選吸收同化使自己的文化更加充實平衡為有宋一代的輝煌打下基礎。宋人的理學雖名聲不太好借著孔子的招牌發展自己一套東西,但其誤打誤撞地打通了儒釋道三家的文化,這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舉動呀,就像打通壬督二脈一樣,這個一樣不說自明。在後來就是出了王陽明這個大天才,繼續發展文化事業,然後清代智商全貢獻給了訓詁考據。這裡說說蒙古人,建立元朝後文化上排斥漢但生活上依舊擋不住農耕文明的侵蝕,然後就腐化了,然後就被趕回去吃沙塵暴了。清人就很聰明地提出滿漢一家,民族政策搞得好就避免了蒙古人的命運。第四中國政治制度從西周前封建制再由春秋戰國過度到秦制也就是中央集權制,漢以降不管誰老大都政治制度保持不變,直至民國亂局之前。從而保證了讀書人的公務猿崗位,作為一個文化的載體又同時有發家致富的能力和機會,這種階層對上對下都有非同小可的影響力,所以嘛。。。。


讓子彈飛里葛優的台詞:dollar,到了,黃老爺一來錢就到了!

大概就是這樣嘍,不管你外國的東西多天花亂墜,咱們總有自己的一套解釋。


明代進步思想集錦

一、政治方面

在君臣關係上,嘉靖萬曆年間的思想家何心隱藏提出君臣應該是完全平等的

「君臣相師,君臣相友」「相友而師」

在輿論監督上

萬曆年間的東林黨領袖顧憲成提出「天下之是非,自當聽之天下」

在權力分配上,

東林黨人錢一本提出「大破常格,公天下以選舉」

王夫之提出的虛君立憲思想

「有天子而若無,則無天子而若有,主雖幼,百尹皆贊成治之人,而惡用標輔政之名以疑天下哉?」

「預定奕世之規,置天子於有無之處,以虛靜而統天下,則不恃貴戚舊臣以夾輔」

「以法相裁,以義相制,……自天子始而天下咸受其裁。君子正而小人安,有王者起,莫能易此」

黃宗羲提出的揭露君主專制本質的思想

「天下之利盡歸於己,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亦無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始而慚焉,久而安焉,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傳之子孫,受享無窮」

「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向使無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鳴呼,豈設君之道固如是乎!」

二、經濟方面

王夫之明確提出皇帝也不能侵犯私有財產的主張

「若土,則非王者所得私也。」「民所治之地,君弗得而侵焉。民之力,上所得而用,民之田,非上所得而有也」

「王者雖為天地之子,天地豈得而私之,而敢談天地固然之博厚,以割裂為己

土乎」

不干涉的經濟主張:

「人則未有不自謀其生,上之謀之,不如其自謀,上為謀之,且弛其自謀之心,而後生計愈蹙」

三、對待外國文明的態度上

瞿太素說:

「其人而忠信焉,明哲焉,雖遠在殊方,諸夏也。若夫汶汶焉,汩汩焉,寡廉鮮恥焉,雖近於比肩,戎狄也」。

逃亡日本的朱舜水說「世人必曰:『古人高於今人,中國勝於外國。』此是眼界逼窄,作此三家村語。」(《與陳遵之書》)

徐光啟說:「欲求超勝,必須會通;會通之前,必須翻譯」,「令彼三千年增修漸進之業,我歲月間拱受其成」

這一個主張得到了崇禎皇帝的全力支持。事實上,明朝的時候,中國民間和官方已經同時展開對西方科技思想書籍的大規模翻譯。

在徐光啟生前,在明朝政府的支持下,圍繞著編寫《崇禎曆書》而對西方天文數學著作進行了大規模的翻譯和引入,徐光啟死後,李天經接任了他在科學方面的工作,不僅繼續完成《崇禎曆書》餘下部分的編寫,而且按照徐光啟「欲求超勝,必須會通;會通之前,必須翻譯」的原則,在明朝政府的支持下,繼續組織人力物力進行對其他西方科技著作的翻譯。

比如《坤輿格致》是在李天經主持下,湯若望和中國人楊之華、黃宏憲合作翻譯,共四卷。原著是德國學者阿格里科拉的《礦冶全書》。《礦冶全書》共十二卷,是歐洲礦冶技術的一部經典著作,書中介紹了各種金屬的分離、製取和提純方法,也詳細介紹了各種無機酸的製法,包含有許多重要的化學知識。崇禎十六年(1643)十二月,崇禎皇帝批示戶部將《坤輿格致》分發各地,「著地方官相酌地形,便宜採取」,只可惜,隨著明朝的滅亡,崇禎皇帝的批示沒有辦法落實,連這本中國政府組織中西學者合力翻譯的書籍,在清朝統治下也徹底散失,在愚昧的清朝統治下,這是這種類型書籍的必然命運,《天工開物》都會在中國失傳,更不必說別的了。

四、在開眼看世界方面

人們把林則徐,魏源所成是睜眼看世界第一人,實際上這種說法根本錯誤,比他們早兩個世紀,徐光啟等一大批明朝知識分子已經把視野轉向世界,並且認識到中國以後最大的競爭對手是西方殖民強盜

徐光啟在《復甦伯潤柱史》信中說「今之建賊,果化為虎豹矣,若真虎豹者,則今之閩海寇夷是也」

五、在以人為本,張揚個性方面

王陽明說:「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他深?鬼神沒有我的靈明,誰去辨他吉凶災祥?天地鬼神萬物離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

王艮說「知得身是天下國家之本,則以天地萬物依於己,不以己依於天地萬物」

羅汝芳說「夫所謂立身者,立天下之大本也。首柱天焉,足鎮地焉,以立人極於宇宙之間」

湯顯祖說「天地之性人為貴,人反自賤者,何也。」(《貴生書信記》《明復說》)

明末大思想家陳確說「天理正從人慾中見,人慾恰到好處,即天理也;向無人慾,則亦並無天理之可言矣」

六、在破除束縛,解放思想方面

王陽明說「夫學貴得之心,求之於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於心而是也,雖其言之出於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於孔子者乎?」(《答羅整庵少宰書》)

王陽明又說「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學,天下之公學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故言之而是,雖異於己,乃益於己也;言之而非,雖同於己,適損於己也。益於己者,己必喜之;損於己者,己必惡之。」

明代唯物主義思想巨人王廷相把「惟先儒之言是信」的人嘲笑成函關之雞

「學者於道,不運在我心思之神以為抉擇取捨之本,而惟先儒之言是信,其不為函關之雞者幾希」

馮夢龍在《廣笑府敘》中說「又笑那孔夫子這老頭,你絮絮叨叨說什麼道學文章,也平白的把好些活人都弄死了」

像不像魯迅在五四時期說的話,然而這是提前了將近三百多年說的話。

七、在社會進化論方面

嘉靖時期的思想巨人王廷相在《雅述》下篇中說

「儒者曰:天地間萬形皆有敝,惟理獨不朽,此殆類痴言也。理無形質,安得而朽?以其情實論之,揖讓之後為放伐,放伐之後為篡奪,井田壞而阡陌成,封建罷而郡縣設,行於前者不能行於後,宜於古者不能宜於今,理因時致宜,逝者皆芻狗矣,不亦朽敝乎哉?

八、在文明演變發展方面

王夫之說「大昊以前,中國之人若麋聚鳥集,非必日照月臨之下皆然也,必有一方焉如唐、虞、三代之中國。既人力所不通,而方彼之盛,此之衰而不能征之,迨此之盛,則彼衰而弗能述以授人,故亦蔑從知之也。」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就是說在太昊以前,中國人不過是麋聚鳥集的野蠻人而已,但未必在日照月臨之下的全世界都是如此。肯定在某個地方存在一個比中國更早步入了文明的社會,只不過因為人力不通,所以那邊文明正處於強盛時期的時候,中國這邊由於處於野蠻狀態,而不能知道罷了。而到了中國文明強盛起來的時候,那邊的文明衰落了下去,不能顯示出它的光輝,所以中國這邊也還是不能知道罷了。

「在近小間有如此者,推之荒遠,此混沌而彼文明,又何怪乎?《易》曰:『乾坤毀則無以見易』,非謂天地之裂也,乾坤之大文不行於此土,則其德毀矣」

「中國之文,乍明乍滅,他日者必且陵蔑以之於無文,而人之返乎軒轅以前,蔑不夷矣。」

也就是說中國的文明一會兒明亮,一會兒熄滅,將來必定消失退化到沒有文明的狀態,人也退化返回到軒轅以前,沒有一個不是夷狄(「蔑不夷矣」)。顯然這裡的「夷」正是和文明對立的野蠻的同意詞。

九、在捍衛文明,抵抗野蠻方面

王夫之說「可禪、可繼、可革!而不可使夷類間之」

「夷夏者,義之猶嚴者」「不以一時之君臣,廢古今夷夏之通義也」

痛斥「敗類之儒,鬻道統於夷狄盜賊而使竊」

朱舜水對近代中國的影響也很大,這有梁啟超和李大釗的話為證

梁啟超說「舜水尤為伉烈,他反抗滿洲的精神,至老不衰……(舜水的話)入到晚清青年眼中,像觸電氣一般震得直跳,對於近二十年政治變動影響實在不小」(《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李大釗說「先哲朱舜水,身丁亡國大痛,間關出走,飄零異域,無時不以恢復中原為念。雖至勢窮力盡,曾無灰心挫志,直至死而後己。……釗生當衰季之世,愴懷故國,傾心往哲。每有感觸,輒復凄然」(1913年《言*》月刊)

十、在節制人口,計劃生育問題方面

馮夢龍說「不若人生一男一女,永無增減,可以長久。若二男二女,每生加一倍,日增不減少,何以養之?」(馮夢龍《太平廣記鈔》卷七,1626年,天啟六年出版)

宋應星說

「一人兩子算盤推,積到千年百萬胎,幼子無孫猶不瞑,爭叫殺運不重來」

十一、在提倡婦女解放,戀愛自由方面

謝肇制在《五雜俎》中說

「『父一而已,人盡夫也』,此語雖得罪於名教,亦格言也。父子之恩,有生以來不可以移易者也。委禽從人,原無定主。不但夫擇婦,婦也擇夫也。謂之人盡夫,亦可也」

「即今國家律令……婦再適者,無禁焉。淫者,罪止於杖而已。豈非以人情哉?抑亦厚望於士君子,而薄則於婦人女子也?」

凌濛初在《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中說:「

卻有一件,天下事有好些不平的所在!假如男人死了,女人再嫁,便道是失了節、玷了名,污了身子,是個行不得的事,萬口訾議;及至男人家喪了妻子,卻又憑他續弦再娶,置妾買婢,做出若干的勾當,把死的丟在腦後不提起了,並沒有道他薄倖負心,做一場說話。就是生前房室之中,女人少有外情,便是老大的醜事,人世羞言;及至男人家撇了妻子,貪淫好色,宿娼養妓,無所不為,總有議論不是的,不為十分大害。所以女子愈加可憐,男人愈加放肆,這些也是伏不得女娘們心裡的所在。」

十二、在物競天擇,人由動物進化而來的觀念方面

明朝中期大思想家王廷相明確提出自然界是弱肉強食,優勝劣汰,自然萬物並非為人所設,人不過是自然界萬物中的一員,只不過人比其他動物聰明,所以才能駕馭趨勢食用其他生物而已

王廷相說「天地之生物,勢不得不然也,天何心哉?強食弱,大賊小,智殘愚,物之勢不得不然也,天又何心哉?」

「人物之生於造化。一而已矣。無大小,無靈蠢,無壽夭,各隨氣之所秉而為生,此天地之化所以為公也。……但人靈於物,其智力機巧足以盡萬物而制之,或驅逐而遠避,或拘系而役使,或戕殺而肉食,天之意豈如是哉?物勢之自然耳。故強凌弱,眾暴寡,智戕愚,通萬物而皆然,雖天亦無如之何矣!」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大自然產生出人和其他一切生物,都是按照同一的規律。無論形體的大小,無論智力的靈蠢,無論壽命的長短,都不過是按照其各自秉承的物質基礎而進行生命活動。天地變化規律之所以為公正就體現在這裡。……人比其他生物聰明,智力機巧足夠窮盡所有其他生物來加以控制,把有的生物驅逐遠離人類,有的生物則加以拘系役使,有的生物則戕殺吃它們的肉,上天的意思難道願意這樣嗎?不過是事物的必然趨勢而已,所以強大的欺凌弱小的,數量多的振壓數量少的,聰明的戕殺愚蠢,這個道理在世間萬物都是相通的都是一樣。就算是上天也無可奈何,也不能加以改變

王夫之說「中國之天下,軒轅以前,其猶夷狄乎!太昊以上,其猶禽獸乎!禽獸不能備其質,夷狄不能備其文……所謂飢則呴呴,飽則棄余者,亦直立之獸而已」

也就是說,中國這塊地方,在軒轅以前,也就是夷狄,太昊以上,就是禽獸。在這裡王夫之,已經提出了動物禽獸進化成人的概念。

十三、在文學思想方面

明代萬曆時期有著名的袁氏三兄弟,建立的文學派別叫做公安派

而這個公安派居然直接成為了中國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先驅

周作人在《中國新文學的源流》第四十三頁中說

「假如從現代胡適之先生的主張裡面,減去他受到的西洋的影響,那便是公安派的思想和主張了」

民國時期著名學者劉大傑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中說

「晚明和五四時代的新文學運動,精神完全相同」

十四,文字改革,漢字拉丁化拼音化,以及創建世界語

明末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同時也是明末四大思想巨頭之一的方以智,主張漢字拼音化(比五四時期魯迅等人的主張早了將近三百年)

在《方以智傳》中說「方以智主張文字拼音化,他仿西文列漢字成字母,依照音韻變化列出《旋韻圖》」「方以智欣賞西方的拼音文字,希望中國和西方有朝一日能享同文之化。他設想進行文字改革必須先設立一個共同遵循的法則,有了它,可『以近推遠,以今推古』。」

他說「數千載之下,億萬里之外,皆可以對翻,小則明文字之音義,一貫而知,大則知無聲之原,以盡聲音之變,和樂律,通鬼神,格鳥獸」

《方以智傳》的作者感慨道:「這對於一個堅持改革的啟蒙思想家,是何等博大的氣魄,但是方以智的時代卻不能給予他施展抱負的必要條件。他的願望停留在紙上,近三百年之後,才被炎黃後裔逐步化為現實」

事實上方以智在1639年(崇禎24年,這個時候他才28歲)完成他的的巨著《通雅》和《物理小識》之後兩三年,清朝就入關了,方以智投入了反清洪流中,他身為明朝進士,受過崇禎皇帝親自見解,自然成為清朝肉中釘眼中刺,後流亡各地,被迫削髮為僧,但到康熙十年,還是沒有能逃過清朝毒手,被抓捕,押解途中,經過惶恐灘,也就是文天祥詩句「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中的惶恐灘毅然自盡而死。這樣惡劣的條件下,方以智當然沒有辦法施展自己的報復。

十五、提出建立以數學為基礎的整個科學技術發展的學科構架

徐光啟在崇禎二年(1629年)七月二十六日,給崇禎皇帝上奏摺《條議曆法修正歲差疏》,論述了「數學和其他科學的關係,數學在生產實踐中作用」,他是把數學作為其他一切自然科學和工程學的基礎來看待(轉引自《徐光啟研究論文集》第40頁)

第一,數學是天文學,氣象學的基礎。「利用數學可以計算日月無星的運行,從而推測晴雨水旱」

第二,數學是機械工程學的基礎,「精於度數,能造作機器,力小任重」,製作各種機械,「以供民用,以利民生」

第三,數學是測繪學的基礎,「天下輿地,其南北東西,縱橫相距,紆直廣袤,山海原野,高深廣遠」,都可以用數學方法測繪,「道里尺寸,悉無謬誤」

第四,軍事學:數學可以用於「兵家營陣器械及築治城台等」,「精於其法,有裨邊計」

第五,建築學:「營建屋宇橋樑等,明於度數者力省功倍,且經度堅固,千萬年不圮不壞」

第六,財政、會計學:數學對「官司計會」,頗有用處,「理財之臣,尤所急需」

第七,水利學:用數學,「度數既明,可以測量水地。一切疏浚河渠,築治堤岸,灌溉田畝,動無失策,有益民事。」

第八,醫藥學:使用數學,「因而藥石針砭,不至誤差,大為生民利益」

第九,音律學:「明於度數,即能考正音律,製造器具(樂器)。」

第十,計時:掌握了數學力學原理,可以「造作鐘漏,以知時刻分秒」,「使人人能更分更漏,以率作興事,屢省考成」

《明末清初的格物窮理之學》一書說「此『十事』涉及自然現象的研究、社會現象的研究和工程技術,就當時,無論中西方都未形成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學科的分化。徐光啟能陳此十事相當不易。有學者認為,這是比培根在《新大西島》中所作理想研究更現實、弘通的知識體系的劃分」

徐光啟的這個奏摺,得到了崇禎皇帝的積極反應和支持,他下旨批示「度數旁通,有關庶績,一併分曹料理」。但是不幸的是當時明朝只過了十幾年就滅亡了,這麼短的時間內,徐光啟的設想是無法在全國上下全面展開的。

尚智叢說:「徐光啟提出的「格物窮理之學」核心就是以數學的演繹推理和數量計算來探求客觀事物的規律,具有近現代科學的特徵,醞釀著近現代科學的傾向,他把數學做為科學發展的基礎地位,在這裡他比伽里略等近代科學先驅更高明。

他希望藉助演繹推理,尋求事物的數學規律,形成「有理,有義,有法,有數」,使中國的科學思想在質上邁進了一大步」

徐光啟開創的「格物窮理之學」在當時有李之藻,李天經,孫元化,王徵,其後又有方以智,王錫闡等發揚,但結果卻沒有在中國產生近現代科學,我認為根本原因在於清朝的統治所造成的文明的毀滅割裂。清朝的黑暗統治下,這樣以數學為基礎,全面發展科學的設想是根本無法實現的。

十六、對自然科學和哲學的劃分,以及兩者關係的論述

在這點上,明朝的學者領先於同期的西方,當西方還連哲學和科學的區別都弄不清楚的時候,明朝的方以智已經明確提出概念的區分和關係的論述

方以智提出「質測」的概念,並下了一個定義:

「物有其故,實考究之,大而元會,小而草木螽蠕,類其性情,征其好惡,推其常變,是曰:質測」

顯然這裡「質測」的概念就是現在自然科學的概念

然後方以智提出「通幾」的概念,並下了定義

「器固物也;心一物也;深而言性命,性命亦物也;通觀天地,天地亦物也。推而至於不可知,轉以可知者攝之。以費知隱,重玄一實,是物物神神之幾也。寂感之蘊,深究其所自來,是曰通幾」

這裡的通幾就是現在所說的哲學

然後方以智論述了自然科學和哲學的關係

「質測即藏通幾者也,有意掃質測,而冒舉通幾,以顯其*密之神者,其流遺物」

「通幾護質測之窮」

「不可以質測廢通幾,不可以通幾廢質測。或質測,或通幾,不相壞也」

方以智通過自己深厚的自然科學修養和哲學修養,對當時的西方傳教士傳過來的知識進行了批判性的吸收,他說「遠西學人,詳於質測而拙於通幾;然而志士推之,彼之質測,猶未備也」

方以智通過對《崇禎曆書》中第谷宇宙體系的分析得出結論「絕對靜止的天是不存在的,所謂『大造之主』不過是運轉不已的自然之天體。傳教士所謂的上帝不過是臆說。他用理論用邏輯批判了傳教士的創世說,諷刺他們『詳於質測而不善言通幾,往往意以語閡』」

十七、軍事方面

徐光啟在崇禎四年(1631年)上疏建議組建以全火器裝備的現代化陸軍

「臣今所擬,每一營所用雙輪車一百二十輛,炮車一百二十輛,糧車六十輛,共三百輛。西洋大炮十六位,中炮八十位,鷹銃一百門,鳥銃一千二百門,戰士兩千人,隊兵二千人。……行之為陣,止之為營。遇大敵,先以大小火器更迭擊之;……敵在近,則我步兵以出擊之;若鐵騎來,直以炮擊之,亦可以步兵擊之。此則實選實練所致,非未教之民可猝得也。而不如是,又不足以破敵。……臣言三聚當用6萬人。若悉皆招募,費必不資,亦未可遽得。……若先練一營之人,先辦一營之器,兩者齊備,既成營矣。一營既成,更辦次營,6萬人當為15營。若成就四五營,可聚可散,則不憂關內;成就十營,則不憂關外;十五營俱就,則不憂進取矣。倘止完一二營,僅可協助大城為守,未堪野戰也。此臣所謂車戰之制,應須選募同強,教練同習,營陣同法,器械同利者也。其見在之兵,則速召孫元化於登州,令統兵以來,可成一營矣」

這個計劃得到了崇禎皇帝激切讚賞和大力支持。

遺憾的是幾個月以後孫元化被賣國賊叛軍孔有德俘,後放回,孫元化因為瀆職罪而被處死。使得徐光啟的練軍計劃落空,但他卻已經指明了中國近現代軍事的發展方向了。沒有清朝的中斷,中國在軍事上只會領先於同期的西方而不可能落後。

這裡介紹一下孫元化,他是徐光啟的學生,也是徐光啟新軍事思想的大力實踐者,孫元化本身在科學上有相當造詣,著有《幾何體論》《幾何用法》《太西算要》。可以說沒有登州事變,沒有孔有德這個喪心病狂的賣國賊的叛變,他會訓練出一支相當強大的火器部隊來,徹底殲滅滿洲是沒有問題的!

十八、海洋力量

鄭芝龍在明朝官方的支持下發展成為擁有三千多艘海洋貿易船隻,超級龐大的海上貿易集團。根據當時書籍記載,當時鄭芝龍集團勢力已經達到「凡海舶不得鄭氏令旗,不能來往,每舶例入二千金,歲入以千萬計,以此富敵國」

在王春瑜《閩南海商勢力的擴張》一文中說,崇禎元年,荷蘭人,和許心素聯手在東山島海面上向他發動攻擊,鄭芝龍盛怒之下出動千艘船隻捕獲荷蘭人的兩艘大船和85名荷蘭船員。不久又攻入廈門港,把許心素抓獲處死並再捕獲一艘荷蘭船和一艘快艇。等到強大的中國海盜集團劉香勢力崛起之後,「荷蘭人與劉香勾結,在1633年7月12日突襲廈門,把港內鄭芝龍水師的二、三十艘戰船擊沉或燒毀,這些被破壞的船隻每艘上面配備有16門、20甚至36門的大炮,可見鄭芝龍的明軍水師實力強大到什麼程度。而在短短兩三個月內,鄭芝龍竟能連續對荷蘭人發動兩次龐大的海上反攻。出動包括五十艘特大戰船在內的150艘戰船,使劉香海盜集團和荷蘭人遭受到重創。最後徹底消滅了強大的劉香海盜集團,並使荷蘭殖民強盜受到沉重打擊。這種戰果在中外交鋒的歷史上是罕見的。也奠定了鄭芝龍的明軍海上力量在這片海域上的霸主地位。荷蘭人在見識了他的厲害之後,改變了對他敵對的態度,與他合作,以求在幾乎完全由他壟斷的貿易中得到一些好處」

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根本無法和鄭芝龍集團競爭,無論在軍事上,還是在貿易上,都是如此。德國學者Aldree he wiltn說「他除靠那一項強爆的營業稅收(每舶例入二千金),又靠本身的投機生意,而終於積攢起一筆莫大資產,他的船隻計有三千,他令其船主們巡航到暹羅、馬尼拉、馬六甲等地,就豪華以及財富而論,他凌駕在他君主之上」。

當時就連鄭氏家族手下其他成員,都富可敵國,如戶官鄭泰「守金門,資以百萬計」「富至千萬」「少者百萬」

我們還可以從另外一些方面看看這個中國的海上集團當時強大富裕到什麼地步。《明末中國的私人海上貿易》中說「崇禎元年,台灣荷蘭長官與鄭芝龍訂立為期三年的購貨合同,議定鄭芝龍每年向荷蘭交付生絲一千四百擔,糖五千擔,糖姜一千擔,絹綾五千擔,荷蘭人支付29萬9700元,這項合同後因荷蘭東印度公司缺乏現金作罷。」

接替鄭芝龍的鄭成功集團,雖然實力至少縮水一大半,但仍舊擁有驚人的財力。鄭成功為了抗清,籌集資金,發展海上貿易,設立「裕國庫」和「利民庫」,相當於現在的大銀行,為海商們提供資金進行貿易,順治十一年,海商曾定老一次就領出25萬兩白銀,進行出海貿易;順治十二年領出5萬兩商販日本,十一月又領出10萬兩」

十九、機械工程學與物理學

明朝人王徵,萬曆二十二年中舉人,天啟二年中進士,根據台灣方豪先生著《中西交通史。王徵自製自行車、自轉磨、虹吸、鶴飲、刻漏、水銃、連弩、代耕、輪壺,同鄉人把他當作諸葛孔明復出。

王徵和金尼閣合作翻譯《西儒耳目資》,是中國第一部羅馬字注音專著。

王徵和西方傳教士鄧玉函合作翻譯編寫創作《遠西奇器圖說》,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引進西方機械工程學與物理學的著作

王徵在自序中說明了自己的取捨原則:「不甚關切民生日用……又非國家工作之所急需,則不錄,特錄其最切要者」

全書分三卷,第一卷導言九則:

(一)列舉從事機械學必須先學習的七個學科;

(1)重學 (2)藉資 (3)格物窮理之學 (4)度學 (5)數學 (6)視學 (7)呂律學

(二)列舉參考書十八種(都是當時明朝鄭府和民間已經組織編寫或者翻譯出版的書籍)

(1)《勾股義》 (2)《圓容校義》 (3)《渾蓋通憲圖說》 (4)《泰西水法》 (5)《幾何原本》 (6)《坤輿全圖》 (7)《簡平儀》 (8)《渾天儀》 (9)《天問略》 (10)《同文算指》 (11)《敬天實義》 (12)《疇人十篇》 (13)《七克》 (14)《自鳴鐘說》 (15)《望遠鏡說》 (16)《職方外記》 (17)《西學或問》 (18)《西學凡》

(三)列舉工具十九種

(1)度數尺(2)有驗地平尺 (3)合用分方分圓尺 (4)分方分圓各由一分起至十分尺等 (5)規矩 (6)有兩足規矩 (7)三足規矩 (8)兩螺絲轉闔閉定用規矩 (9)單螺絲轉闔閉任用規矩 (10)畫銅鐵規矩 (11)畫紙規矩 (12)作雞蛋形規矩 (13)作螺絲轉形規矩 (14)移遠畫近規矩 (15)寫字以大作小以小作大規矩 (16)螺絲轉母 (17)活鋸 (18)雙翼鑽 (19)螺絲轉鐵鉗

(四) 記號,列拉丁字母二十,附葡文讀法之華字對音

(五)每所用物品名目,六十六項

(1)柱分長柱 (2)短柱 (3)梁分橫樑 (4)側梁 (5)架分高架

……

斜輪、飛輪、行輪、星輪、鼓輪、齒輪、……

……

(六) 列舉動力二十九種

(下略)

卷一研究力學,「言重、重心、重容、比例以及其他問題。

卷二論述機械學基本原理,言天平、等子、槓桿、滑車、輪、螺絲,還有斜面等問題

卷三是圖說

除了和鄧玉函合作的《遠西奇器圖說》外,王徵還有獨立撰寫的《新制諸器圖說》,記錄的是他個人的發明如自行磨、自行車、輪壺、代耕等等

王徵另外有一部他寫的手稿,是對他的《新制諸器圖說》補充,新增加了二十四種機器

天球自轉,地塹自收,……水輪自汲、水漏自升、火船自去、火雷自轟、風輪轉重、風車行遠、雲梯直上、雲梯斜飛、氣足發矢、……、自轉常磨、自行兵車、活台架炮、活鉗擒鍾、……神威驚敵

在王徵寫的其他著作中還收錄一些其他發明的機器,如運重機器,活動地平,生火機,西洋神器測量定表,活閘自動開閉及常閘上下轉移之器,榨油活機,螺絲轉梯等等。

王徵在崇禎年間去登州協助孫元化訓練火器新軍,是孫元化的一個得力助手,應是在孔有德的登州叛亂中遇害了。

二十、現代醫學的萌芽

引用李申著《中國古代哲學和自然科學》:

「不論對錯利弊如何,明代醫學家都力求在醫學領域走一條古人沒有走過的路。這種探索最積極的成果,就是李時珍《本草綱目》和吳有性的《瘟疫論》。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實事求是,不迷信古人,其正確性超過了以往所有本草學著作。……吳有性的《瘟疫論》透露著中華新醫學的曙光。

「吳有性認真考察了瘟疫的起因、癥狀,寫出了他的《瘟疫論》

……

「現代醫學的發展,主要得益於細菌病因說。雖然許多病因並非細菌,現代醫學也有賴於生理學甚至生物、化學的成就,……

「吳有性的成就,主要就是衝破傳統的病因說」

吳有性根據自己對瘟疫的觀察,把致病的病因抽象出厲氣的概念(就象現代醫學起初得出病毒的概念,抽象出病菌的概念,以及生物學最初得出基因的概念一樣)他描繪出厲氣致病的17個特點:

……

……

「吳有性的敘述,就是從今天的觀點看來,也難有更多的挑剔。」

「在六氣之後,致病的真正原因是雜氣。所以一定要找到致病的雜氣,並且要尋找新的治病方法。這一切都是新醫學的曙光

「然而曙光初露,吳有性即遭亡國之痛,他的事業已經無人繼承下來」

結語

所有上面這些列舉出來的方面都可以看出明代中國與近現代中國的接軌,但遺憾的是由於清朝的統治,導致文明的發展被攔腰截斷,中國的文明倒退停滯了三百年的時間!

另外我上面列舉的人物決大部分在明滅亡前就死掉了,都是正宗的明朝人,少部分跨越明清的人物,也都是在明朝培育下長大的,正如龔鵬程所說「明朝滅亡時,吳梅村已經三十六歲,黃梨州三十四歲、方以智三十四歲、顧炎武三十二歲,王夫之二十五歲,朱舜水44歲,傅山38歲,李漁三十四歲,張岱47歲,金聖嘆36歲,陳確40歲,這些人的氣格及思想體式早得成就」


漢文化需要靠漫長的時間來同化,甚至無法同化某些異族.

漢文化只能維持著本脈不受異化,漢文化可以讓一個游牧民轉換為農耕民,卻無法真正同化游牧民族的文化特性.

不然一個漢文化世界。不會現在不會有有文化迥異的56個民族了,還必須以民族和諧至上的維穩政策為主。這已經說明了問題了

妥協,接納,包容。是漢文化處理其他文化的方法。

所以我們的文化中有很多舶來品,二胡,嗩吶,曳撒,日本生造字

我們都能爽快的接納。並將它納入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不會像某些島民,保守封閉

面對伊斯蘭和基督的政教合一的文化時,漢文化可以說捉襟見肘。

畢竟人家是文化界的掛壁,基督教和伊斯蘭文化可以說顧及到了生活起居禮儀舉止方方面面。侵略性極強.

我們的文化在他們面前,甚至只能說是社會發展中產生的副產品,是娛樂產業,而稱不上是一個真正的文化。 是只能和歐美的強勢文娛,日韓發達文娛一樣。只能在娛樂文化上影響別人。

現在,很多人包括我們的政客只會將伊斯蘭當做宗教處理,這其實已經是錯誤的認知了.

要知道游牧民族到了西方,都信了基督。到了中東都信了伊斯蘭,而在中原,,他們卻還是保持著自己的文化特色。

要知道,唐朝的時候新疆還是佛教為主的。現在已經是伊斯蘭的天下了。

我並不是說基督教伊斯蘭教文化好,

恰巧是因為它們太懂得利用人性弱點和愚昧無知。容易催生極端主義,恐怖主義,和邪教,反人類集團。阻礙了科學和理想的進步。讓他們成為了難以清除的毒瘤。

而在西方世界現代化的改革進程中基督教不斷的自我完善,自我閹割到如今在科學觀面前,歐美世界的基督教已經式微了。但如果西方文化影響力衰亡,上帝之劍仍然會被舉起。

而在其他地區~非洲,南美大陸,基督教依然是歐美文化輸出重要的一環.

而伊斯蘭文化1000年從未有任何改變.

最原始最獸性的文化笑到了最後.真的很諷刺.

隨著一帶一路的發展,越來越多伊斯蘭國家會接觸到我們。

伊斯蘭與漢文明的碰撞也會更加頻繁激烈。

以後它會是世界最大的問題。要麼撕裂中東讓中東一直亂下去。

要麼就想辦法讓伊斯蘭世界的趕快世俗化。


我樂意從地緣政治學說的角度回答這個問題。

這裡有一個前提,就是某個民族的文化呈現出一個怎樣的特徵,與這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是密不可分的。

結合Neon Yasushi的觀點,人口基大即使先前的存在的事實,又是發展變化時的優勢,繼而成為了進一步的結果,如此良性循環。

然後我們來思考,為什麼外族會來侵略漢族?是想拉我們漢人一起去草原放牧?顯然不是的,他們是覬覦漢民族生活的地方地美水美人更美,總之是想來感受農耕文明的富饒。

接著他們便由游牧狀態逐漸過渡到了農耕狀態,不可避免地,與漢民族的文化根基開始接壤。

在這之後,諸位能想像馬背上的游牧文化比土生土長的農耕文化更適應農耕生活嗎?在文化的對抗中,如生物一般,適者生存了。

當然漢文化也受到了游牧民族文化的影響且十分廣泛,但不足以改變漢人的文化本質,因為農耕文明的生活方式沒有改變。

簡單說,只要是來漢人的土地上種地,任何民族都會被漢化。


世界上沒有單一文化了,至於說為啥中華文化有同化能力,還不如說中華具有優異的生存和延續能力。一個活物的延續只要解決兩件事,食,色而已。飲食文化,和性文化是所有的文化的根基。飲食文化中國永遠在世界上有一席,而性文化在儒家思想下被壓制了很多,也是後來中華文化逐漸走下坡路的最初根由。西方世界逐漸顯現優勢,恰恰是來自性解放之後的事


因為所謂同化能力強是歷史學家為了民族和諧而編造出來得

分子生物學已經表明了,漢族只在母系產生了廣泛的同化,跟印歐人種差不多。


說是同化,其實是好聽的說法而已。實際上是一起進化,你影響我,我影響你。只不過漢文化水平高點,占的份額比較大而已。


我們的同化能力其實並不強,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將國內的各個民族,漢人的各個民系進行整合。在亞洲同化能力強大的是日本人,只靠文化輸出就能培養出一批以皇民自居的為外國人。


我以為漢民族主要是人多 很少數一撥人去其它民族的土地上去生活 是很難不被同化的。

能同化其它民族的不光有漢族 蒙古人打到中東,時間久了也被當地的穆斯林同化了。


推薦閱讀:

中國人為什麼如此自負?
在以色列,你經歷的哪些事情改變了你對他們的傳統印象?
怎樣看待都敏俊和李敏鎬的走紅,這是一種怎樣的文化現象?
你覺得什麼樣的人才能被稱為「隱士」?
東方愛好者該如何在國內社會中自居?

TAG:歷史 | 文化 | 民族 | 文明 | 中國朝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