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日本怎樣才能消弭百年來的宿怨?
中國和日本能否簽署類似德法之間的《愛麗舍條約》並長期執行,促進民族和解,維護地區的和平和穩定?
上周遇到一個日本老頭,是某個公司的社長,很偶然的就聊到了這個問題。
這裡就寫上社長的原話吧:
現在中國修了很多戰爭的紀念館、雕像等等,但日本這邊反而什麼都沒有。另外,中國天天說歷史不能忘,但日本卻總是說過去了過去了,前人的問題為什麼要後人買單。
我一直認為這個狀態非常不對,難道不是反了么。該天天說歷史不能忘的也不是中國,應該是我們,因為我們是侵略者,不管南京屠殺到底殺了多少人,我們侵略了中國是板上釘釘的事實。如果日本真的想要和中國修復好關係,那麼戰爭的紀念館和慰安婦像應該由我們來修。我們應該學習德國,多多自省和悔改,時常提醒自己不能犯以前的錯誤。只有我們時刻銘記歷史懺悔錯誤,中國人民才可能寬恕我們。當感受到我們悔改的誠意以後,中國人民可能就會說,那都是過去的事情了,不要多提了。就像小孩打架一樣,錯了的道歉,才能得到另一方的寬容諒解,才能和好。這也是中日和好之道。然後讓我來說中日怎麼消除宿怨的話,如果多一些日本人像社長這麼想,大概才能看到曙光吧。
--感謝各位朋友的回復--
昨晚兩點寫的,而且是邊回憶邊在腦子裡翻譯著社長的話,寫的些許混亂,然後有些朋友好像誤解了。社長的意思概括一下就是,日本作為施害者,是沒有資格擺出和和氣氣向前看的態度的。只有在正視歷史深刻反省懺悔的基礎上(比如修建慰安婦像,修建紀念館悼念死去的中國人民),才有可能求得中國人民的原諒。當然,社長用的也只是【可能】,徹底消除宿怨確實是不可能的。即使再多些社長這樣想的日本人,也只能是說可以看到曙光而已,一點點希望罷了。
同時看到別的朋友的回答,也自知自己的答案格局太小。本來是去面試的,而社長主動談起了這個話題。。感覺遇到這樣的日本人非常難得,就分享給大家了。
其實我覺得大家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都有被自己政治立場束縛的趨勢:鄙視天朝政府的就一個勁的黑自己政府然後給日本洗地,另外一方面則是一個勁的黑日本。為什麼就不肯跳出這個圈子看看歷史上所謂的同盟和宿敵直接的恩怨是怎麼化解的?
1. 英國和西班牙:日不落不列顛就是踩著日不落西班牙的屍體崛起的,從殖民地的爭奪,到對商船的武裝打劫,到無敵艦隊的沒落。西班牙整個國家的前途和輝煌就是被英國人滅掉的。這能不世仇n久么?但百年之後科西嘉矮子炮兵指揮官 拿同志揮師進入伊比利亞半島的時候我們看到了什麼?還沒成為鐵公爵的威靈頓率著本來就為數不多的英國陸軍,以解放者的姿態和西班牙游擊隊們並肩作戰,將法國人攆了出去,而且之後並沒有佔領甚至控制西班牙,不過所謂兩國百年積怨也就不復存在了。
2.英法:我哩個去。。中日的所謂世仇在英法面前算個毛線啊。。。從諾曼征服到百年戰爭,從阿金庫爾到滑鐵盧,從印度到北美十三州。兩國王朝換了一個一個又一個,唯一沒變的就是拼盡全力的死磕,寧可搞得自己快要破產了也要把對方搞死(北美革命時的法國,拿破崙戰爭時的英國),知道普法戰爭的時候英國看到法國被打趴下了還是在一旁呵呵的,但一戰的時候呢?我們看見了英法聯軍在共同索姆河共進退,二戰時候呢?如果不是敦刻爾克英國人的遠征軍就真的要為法國人給搭進去了。。再看如今,英法為了減少國防開支都要開始進行核潛艇聯合交替巡邏了??!!世界上哪兩個核國家之間有此等信任?
3.俄蒙:這個例子的跨度可能有點遠,但既然LZ講的是「宿怨」,那則不得不提,金帳汗國給羅斯帶來的百年Tartar Yoke堪比五胡亂華式的傷痛,而斯大林時期蘇聯對蒙古的政治文化強姦也是有目共睹的(蒙古國現在都不用傳統的蒙文書寫了,反而是用西里爾字母書寫的。。這個感覺呢,就像我們現在只能用假名來寫漢字一樣)。但這一切並不能阻止蒙古人對俄國人的好感和在政治軍事上心甘情願的呆著毛子的羽翼之下。
4. 德俄:其實這是最有意思的一個例子: 德俄之間的關係真的可以說是恩怨交雜。雖然之前有條頓騎士團東侵,但俄國在剛剛成為歐洲憲兵的角色的時候就和德意志眾國關係不錯,而到了拿破崙時候則更進一步:即使在事關國家安全的談判之上,亞歷山大一世寧可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俄國自己的利益也要保證普魯士的安全。後來在殖民擴張時期德俄之間也是保持著一種默契的。即使在一戰的對抗之後,二戰開始前大鬍子和小鬍子之間也有形成了一種奇怪的同盟。之後冷戰發生的事情大家是都知道的,不過再看看現在的歐洲,雖然俄國對待北約和美國的態度基本繼承了蘇聯,但德俄卻很少有任何戰略和外交摩擦。
講了這麼多,總結一下,國家之間的過去的矛盾的解決無非是由於兩個情況:
第一個是時間:時間可以沖淡一切的感覺,為什麼我們對南京大屠殺,對文革時期逝去的冤魂記憶猶新,但卻沒有人去多想太平天國中的暴力,或者是蒙古南下時的恐怖?人會忘,國家和民族也會忘。
但時間不是主要的,因為太長的時間裡會發生太多的變故,真正能讓兩國關係完全瞬間刷新的還是那句話「沒有永遠的敵人,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國際環境的變動可以使宿敵輕而易舉的走在一起,雖然兩國的戰略目標可能從對抗變為統一(英法在對抗的時候是為了爭奪歐洲的霸主地位,而之後慢慢同時成了歐洲既成秩序的維護者)這個可能還需要一個時間過程,但是如果突然出現了一個共同的,強大的敵人(比如拿破崙,或者希特勒,或者蘇聯),那麼過去的一切就很容易被忘記。(當然,當對抗的雙方的實力已經完全不對等(比如俄蒙)的,那又是另一碼事了,既然為了的衝突已經完全不可能了,那麼整天對於過去的事情扯不清也屬於搞笑行為)
最後我來梳理一下中日的直接為什麼一直有積怨:
1.時間太近,中日之間的衝突從歷史的角度看還是屬於很「新鮮」的,而且再看看兩國的歷史,則是數百年和平之後的第一次持續對抗時期。 雙方都沒有重修關係的經驗和先例
2.共同敵人的消失:中日之間的關係不是沒有好過,上世紀70-80年代的時候,由於有蘇聯這個共同的威脅,中日官方和民間對對方的看法都比現在好很多,(題外話:當時日本還出了本頗為暢銷的叫《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小說。。裡面的情節是蘇聯入侵中國,然後日本派遠征軍和中國已經擊退蘇聯入侵,但蘇聯趁著日本不備空降佔領日本全島,最後中日聯軍在本州島上演諾曼底幫日本復國。。。囧囧囧)如果毛熊沒那麼早掛的話如今中日美成軍事同盟都難說。
3.當前的利益衝突:舊傷未好填新傷。日本已經不是那個二戰後被美國全面控制的日本了,她在爭取自己的空間,資源,和國際話語權;而中國也在做著同樣的事情。說直白點雙方都想要有一個由自己主導的大東亞共榮圈,這就好像幾百年前的英法——所謂宿怨,所謂歷史遺留問題,只不過是因為當前的利益衝突而被提起,國家和民族的記性很好,但也非常會忘記。
前面好多答友說的很好,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只有時間和利益,才能讓中日消彌百年恩怨。
甚至好多答友認為只能蘇聯再生,答主不敢苟同。但大量的答友,都把中日問題看的太簡單,
詳細說,就是把日本看成了一個整體,這並不是說不對,我只是認為這樣,不客觀,也會導致中日形勢的誤判。答主舉個例子,大家就能明白大概,
韓國的薩德事件和朴槿惠事件,表面來看,是軍事爭端和領導人腐敗,是兩個問題
但,其實質是中美力量在韓國的拉鋸,撕扯,是同一個問題。單單一個薩德,威脅不了中國多少,戰端一開,火箭炮洗地,打掉就是,為什麼中國這麼生氣,因為這是一個站隊原則,產生拉鋸的根本原因是韓國經濟親中,和政治親美。或者說,經濟依靠中國,政治被美國控制。那麼,大家不妨認真思考一下,一定要思考,
為什麼,為什麼是最近中美才在韓國拉鋸,為什麼不是十年,二十年前?答案是中國強大了,韓國對中國的依存度變高。
同時,美國正逐步對韓國失去控制。
然後,繼續思考,其內部怎樣拉鋸?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一個屁股決定腦袋的問題,由於利益關係,韓國的大部分企業都要求,政治上靠近中國,這個是符合韓國利益的,也是正確的,朴作為國家領導人,在大是大非上是清楚的,
所以,在爆出醜聞之前,在薩德的搖擺中,朴是一直沒有明確站隊(表示將部署薩德,但推進無力,對老美陽奉陰違),原因就是其不想站隊到美國一邊,然後怎麼樣?醜聞爆出。朴的態度急轉直下,即便被彈劾,也要拚命推進薩德部署。被爆醜聞,第一時間不是應該順應民意,減少衝突,低調自保么,但她相反的,卻力推薩德什麼鬼?為什麼一個韓國媒體,敢曝光總統的巨大丑聞,而且證據確鑿,這真的是民主使然嗎?傻子才信。這個媒體爆出醜聞後為何就銷聲匿跡?如果為了自己媒體知名度,不是應該推進繼續發酵嗎?為什會觀望?
甚至三星只不過送了點錢,總裁就要批捕,有那麼誇張嗎?是誰在操作這事件,三星作為韓國經濟屆的代表,為何被整?
是誰爆出醜聞,朴在薩德問題上受到了怎麼的威脅,不言而喻。這都不明擺著嗎?所以,我總在哀嘆,TG可能是這藍星上,最厚道的政黨,除了不能明說的問題,一般央媒都直接告訴你線索,只要用心,就能看出一切,甚至中學政治課,直接把人類社會的實質告訴你,讓你背下來。
奈何,有些人就是沒有心,還老是罵TG。(知乎有一個帖子,怎麼讀懂領導人講話,答主忍了又忍,沒答,因為這些事情說了也沒用,只能靠自己思考)韓國事件的根本原因,就是美國已經漸漸失去韓國政治的控制權,常規手段,已經不能左右韓國的局面,所以專干臟活的CIA,站了出來。
朴屈從於美國壓力,力推薩德,美國則停止繼續爆料,但事情的發酵已經脫離美國掌控,這件事情,更多的,是做給韓國下任總統看的。中美韓國拉鋸,還在進行,短時間內決定不了勝負,中國或許會一直失敗,吃虧,但中國是進攻方,一旦成功一次,美國在韓國的勢力,就將萬劫不復。
好了,韓國問題說清,我們來說日本。
答主之所以用了大量篇幅說韓國,是因為兩個問題本質上是一致的。而且,日本這個民族,比韓國要聰明。有兩個決定性的證據。
2005-2012年,日本首相不斷更迭,一年一個首相,是不是印象深刻,見圖,著名日奸鳩山由紀夫,因為一個基地不能搬遷下台,是不是感覺和朴一樣啊。其實,其在任內推動自貿區,甚至亞元,才是下台的關鍵。
其次,日本政壇多次更迭,除了是政黨利益之爭外,還有就是中美路線之爭。經過鬥爭,親中勢力敗了下來,蟄伏。右翼則上台穩定執政。(安倍2006年上台,其態度還算是親中的,但到了2012年再次上台,態度變成右翼加反中,其中曲折,值得玩味)
2011年12月16日,韓國平昌,時任外務審議官西宮伸一(右二)與中國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崇泉(左一)、韓國外交通商部自貿協定談判代表崔晳泳(左二)握手。
2012年9月13日上午8點45分左右,候任駐中國大使西宮伸一在東京都澀谷區的自宅附近倒地昏迷,被救護車送醫搶救,並最終死亡(CIA脫不了干係)。
2012年9月10日下午,致力推動中日韓自貿區的日本金融大臣松下忠洋被發現在家中上吊,送醫院搶救後不治身亡。
注意兩個人死的時間。
(日本自貿區二位重臣3天之內死亡,也未免太過巧合)加上,香港民運人士」長毛梁國雄」等和日本右翼先後登上釣魚島,掀起民意對抗。
從此之後,中日韓自貿區,宣布死亡。
由此可見,日本這個民族,是有兩次想「帶槍投敵」的,奈何美帝力量太強大,CIA從中插手,沒能成功。而80年代90年代,中日間的蜜月和友好,其實質是中美友好,是美國允許下的日本靠近中國。當蘇聯消失,美國重新視中國為威脅,親中派便不被允許上台,中日便不在友好。美國始終左右中日關係(大家回憶下,曾經的中日友好,是不是這麼一個過程)。
----------------
說了這麼多,下面才是答主真正的觀點:簡短而精鍊
把任何國家看成一個完全的整體,這是錯誤的,要辯證的分析其內部和外部矛盾,才能看清問題的走向。
我們的力量成長,已經強大到對韓國進行拉鋸,韓國帶槍投敵,走向我們的懷抱,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日本,則要比韓國聰明許多,日本現在表現出來的仇華,敵華現象,是美國授意下的日本政壇走向。
2010年左右,日本曾有一個自發的走向中國的過程,美國的介入,打斷了這個從經濟開始,自發演進的過程,右翼把握了方向盤。中日之間的經濟衝突,並不激烈,中日的矛盾,並不是不可調和,中美才是。
當中國足夠強大,經濟超過美國,軍事力量達到第三島鏈,就是中日消彌恩怨,走向和睦的時刻。
美國在日本的勢力,將經歷今天韓國一樣的拉鋸,並最終覆亡,其在權力尚未消亡前,是否挑撥中日矛盾,發動日本對華一戰,這個不好說,要看中日經濟走向、日本民族覺醒程度,和日本政治家的擔當。
而美國的衰落,將是一個加速的過程,屆時,日本將不再是約束中國的島鏈,而將成為中國在太平洋上的防波堤。
我們這一代人,將見證這樣的歷史。
文末小廣告,答主稅收系列回答:
麥托什:消費者如何機智應對飯店找借口不開發票?
麥托什:如何評價索羅斯等 400 名美國富人致信國會,反對減稅?
麥托什:中國的稅真的很高嗎?在世界上排第幾名?
麥托什:代開發票是靠什麼牟利的?
麥托什:你是什麼時候感覺到「中國強大了」?
關於中日之間的歷史問題,首先需要的是日本承認自己的罪行,必須嘗試彌補戰爭帶來的罪行。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越來越少了,我希望日本政府和日本人儘快有勇氣面對過去的歷史。
還有中日政府投資面相未來的和平項目,包括回顧二戰的歷史,最好是做個共識吧。我覺得有這樣的兩個國家的努力才能成功和解的。。
我知道自己說的不現實……
但是我們有悲慘的歷史,也有友好的歷史吧。
所以我相信,通過兩個國家的努力,我們肯定能慢慢走得近一點,能建構和平的。
以史為鑒是為了更好前進
作為一個日本的老百姓,我能做的事情確實不多,但是希望我未來能成為一個小力量推動中日友好。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7209640
不談政治也不不說宣傳機器了,這兩個太關鍵太好用了,只要政治上沒問題,宣傳機器馬力開的足,中日友好可以有巨大進展(中日兩國都是)。
然而,宣傳機器從來都是為政治左右的,中日關係說穿了還是受中美關係巨!大!影響。所以╮(╯_╰)╭其他的嘛,就說說日本人民對中國的無知程度吧,日本人對中國的認知程度大概和中國人對印度的認知程度差不多。
即便是日本大學生也很難說出三個現當代的中國名人,反之,我相信讓諸位說三個當代日本名人不難,但是說三個現當代印度名人就。。。。雖然日本人普遍知道上海,但是他們對中國的認知也就只限於上海二字而已了。雖然知道中國是大國,但是中國的巨大,還有多元化是沒有出過國的日本人難以想像的。很多日本人認為中國人的生活和朝鮮人的生活是一樣的。分不清中國和朝鮮者也大有人在。認為中國治安在世界範圍內普遍的差,然而事實上中國治安雖然沒有日本好,但是也比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好。很多日本人認為全部中國人都是共產黨(共產d不好嗎,憤怒)。提到中國就只知道熊貓、中華料理和霧霾。毒餃子事件很有名。在看到成都、重慶的街拍照片和高鐵站後表示不相信這是中國 。中國大學生對日本的知識應該比日本大學生對中國的知識多一些,但是中國人同樣對日本極度缺乏了解!
以為東京和京都是一個地方(比如我爸)當代日本人,除了安倍晉三就只知道小野洋子了(還是我爸。。)認為日本特別小,彈丸之地(其實面積和雲南省差不多,並且人口過億,怎麼看都算不得小)。日本富裕的不要不要的(其實也有窮的)滿大街AV(AV是有,可也有別的啊)全是好戰分子(其實大部分人是平和馬鹿,或者憤青)日本人都很有禮貌,都很善良守秩序(普遍有禮貌是真,比較善良也還算是真吧,但是日本人也比較狹隘、喜歡帶有色眼鏡)所以,我記得竹內好說過一句話,我覺得是追吼的。比起瞎扯友好,不如先做到互相了解。(盲目的友好其實很脆弱,你看中日80年代不是友好過嗎。滑稽.jpg)20XX年,中日聯軍英勇抗擊由美利堅斯坦、英吉利斯坦、德意志斯坦、法蘭西斯坦等國組建的伊斯蘭遠征軍,史稱中日軍事同盟元年。
一匹馬和一個馬鞭,怎樣才能消弭宿怨?
答案只有四個,要麼讓這匹馬掌握馬鞭,要麼讓這匹馬無力反抗,要麼讓這個馬鞭去打別的馬,要麼讓這個馬鞭失去功效。
無論日本人怎麼想,現在的日本就是美國人進攻中國的馬鞭,如果日本人不能改變這個現實,永遠都只能增加宿怨而不可能消弭。
在美國人來之前也是有宿怨的,因為那時候日本這個馬鞭依然在發揮作用,只不過掌握馬鞭的人是日本人而已。二戰後日本人被拔牙,馬鞭暫時失去功效。80年代的時候,中美也建交了,那時候的日本既沒有馬鞭的功效,馬鞭的主任也不揮舞它,所以那時候是中日關係在二戰後最好的時期。但是好景不長,日本拜託不了自己保護國的身份,十年前日本政局動蕩,幕後黑手就是美國,他們不需要一個沒有牙齒的日本,他們需要一個可以為他們衝鋒陷陣充當馬前卒的日本,即便軍事上不行,經濟上、政治上也要遏制中國。一匹正常的馬與馬鞭之間只會增加宿怨,永遠是不會消弭宿怨的。
歷史上英法也好,法德也好,都脫離不了那四種情況。現在的歐洲一團和氣,是因為都成了落毛的鳳凰,無論是原來的馬還是馬鞭,都失去了功效,他們需要相互偎依取暖,只要對方不變成新的馬鞭,他們的宿怨就會消弭。
中俄也是如此,歷史上中俄的宿怨也是很多的,但俄國沒落了,又與中國一起面臨美國的巨大壓力,所以只要對方不變成新的馬鞭,即便是什麼都不用做,大家的宿怨就可以因為共同的對手而消弭。
日本最大的心結是什麼?那得看日本從古到今的歷史了,日本歷史的一個基本狀況是:
沒有強勢源生文明,一直都是學習者和模仿者。一直處於「被震撼-拚命學習-然後焦慮」的循環之中,一直處於仰視別人的焦慮之中。
在唐朝的白江口之戰後日本接受到了第一次震撼,被大唐打趴下後日本就明白了自己的落後,然後日本開始了一段「唐化」:不斷派遣遣唐使,學習中國的建築、文字乃至宗教。 在建設自己的首都平安京的時候,仿照中國城市建設,西側的右京仿自長安,因此稱為「 長安」,東側的左京仿自洛陽,故稱為「洛陽」。他們甚至把去京都叫做「上洛」,京都裡面的bus現在還叫「洛巴士」。
但是,你再怎麼學,你也是學習者,你的內心會一直在焦慮。所以,日本對強勢的古代中國是既羨慕模仿又怨恨的。這點在韓國也一樣。在清朝獲得中國統治權後,日本和韓國突然發現了一種論述,叫「華夷變態論」,也就是說中國因為被蠻族入侵已經失去了中華的道統。道統在我而不在中華。但是,這個論調有個嚴重的缺陷,你如果自認為道統所在就該入主中原。類似的還有「崖山之後再無中華」的論調。這種論調才能能緩解氣內在焦慮。 這一點到了近代仍然是日本人的一個心結,在中日馬關條約中日本對於「中國」自稱「中國」很生氣,它覺得你這麼落後有什麼資格自稱「中國」,我才是「中國」。這也是很多日本非要用「支那」來稱呼中國的原因,因為認為中國沒有資格自稱「中國」。這就是第一輪的「被震撼-學習-焦慮」。
日本人的第二個被震撼是就是「黑船事件」,在這個事件後,日本第二次被震撼了,發現自己仰望的中國被西方打扒了,慫得不得了。這次震撼後反而緩解了日本對中國的焦慮,因為它發現中國不過如此,西方文明才是真的先進文明。為什麼日本對打開國門那麼開心,因為西方給了它們緩解第一焦慮的方法:學習更先進的文化。於是它們開始全面西化,就像第一次學習一樣認認真真,因為日本本身其實沒有核心文化,它的文化基本都是借來的,所以學習新文化的內部阻力比中國小多了。再說了,這種事情它們唐朝的時候干過一次了,明治維新只是再干一次。
但是,日本學了那麼多,打敗了大清,打敗了俄國,但是在西方人眼裡也是學生,西方在巴黎和會上狠狠給日本上了一個教育。本來巴黎和會是要商談建立國聯的,日本提出了「種族平等」,結果直接被西方無視了。這也讓日本看明白了西方之虛偽。日本突然發現自己tmd只是「西方世界」的二等公民,所謂脫亞入歐只是一廂情願而已。這就是它的第二次焦慮,這一次它仰望的對象是西方。它要做英國,於是它要自己的印度,它認為中國就是自己的印度。 而且它還發展出一個「大東亞共榮」的理念,這套話語體系中黃種人和白種人的矛盾才是最重要的矛盾,它日本侵略中國就是為了能以後帶領中國打擊白人,可是你tmd的中國人居然聯合蘇聯美國等白人,真是我等黃種人的「人奸」。 沒錯,有很多傻逼日本人(包括更傻逼的中國人)信這個。這套理論的核心就是緩解日本自己的模仿者焦慮,給自己正名。
當然了,後面的事情我們都知道。這樣一路走來你就知道日本最大的問題在哪裡了,它的焦慮在哪裡了。 為什麼日本現在右翼慢慢抬頭?因為日本國內現在陷入雙重焦慮之中:第一是對西方文明不再強勢的焦慮,第二是對中國崛起的焦慮。國際秩序正在慢慢改變。最要命的是後者曾經是它千年的夢魘。在未來國際秩序中它不知道自己的地位會如何,所以想趕緊「國家正常化」。
未來有兩種可能:第一,日本再次陷入「被震撼-學習-焦慮」的第三次循環。不過這個可能性不大,因為時代不同了,中國秩序不太可能一家獨大。第二,中國和西方共同構建出一個新秩序,在這個新秩序中日本不再需要為中國和西方焦慮。 聽起來很不公平,憑什麼中國需要這樣替日本著想?原因很簡單,中國是未來秩序的投放者。在這種新秩序建立後中日關係才能迎來轉機。至於秩序的具體細節,那就是國家領導需要考慮的問題了。
中國人的目標是什麼?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重塑世界秩序,建立更加公平的新規則自然就是中國未來最重要的目標。你居然不是世界秩序的建立者和維護者,你的復興談何而來,你的復興談何維繫?只有建立一個更公平的國際秩序我們的復興才能更加穩定可續。美國、英國乃至更早的西班牙等強勢國家都是通過建立一種國際秩序才能維繫其強大的,不是簡單的關起門來努力。現在一帶一路和亞投行就是中國在構建和補充國際秩序方面的努力,而且我們所建立的機構不以意識形態為重,更加的公平,更能讓各國普遍受惠。建立國際秩序不能按照性子來,如果無法安排各方的焦慮和利益,那麼任何秩序都會短命。所謂負責任的大國必然是良好秩序的投放者。
ps:投放秩序和霸權主義(乃至對外擴張)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很多人的閱讀能力真差。還是你天真的以為現在的國際秩序已經十全十美了?亞非拉兄弟一個個都不服吧。秩序的投放又不需要通過暴力進行。一帶一路戰略暴力了嗎?通過恰當的政治博弈和影響達成自己的目標即可。有些人真是跪在地上久了,腦子都是奴隸一樣了。
PS: 有些人錯誤地以為我這篇回答是民族主義的,這是完全錯誤的。 我說的秩序投放肯定不是以羞辱和讓日本臣服為目的的,因為這種行為等於自己給自己埋雷,非常愚蠢。別忘了,日本是有實力的鄰居,如果你設計一個制度去羞辱它,那還不如直接肢解了它。一戰後的法國因為不能直接德國(因為這會讓大陸失去均衡),就是沉浸於民族主義的報復快感選擇了不擇手段的羞辱德國,後果如何?既然上帝讓我們為鄰了,那就要好好相處。更別提,創造一個更好的秩序後對中日兩國都是有好處的。否則,這個「秩序」只是某些人腦子裡面意淫的天下一統。
就沒想過一個基本的問題嗎?日本現在是否能夠完全自主決定自己的命運?你當美國不存在,當駐日美軍不存在?
日本在可見的未來一段時間內,依然會是「在考慮自己國家利益的同時,也必須兼顧考慮美國盟友的利益,不能完全違背美國的意願」。
既然如此,請問中日如何徹底消弭對立?難道是你中國想怎樣就能怎樣?難道他日本想怎樣就能怎樣?
什麼英法、法德的例子,什麼日本右翼到底是多是少,中日傷痕到底是深是淺,中國政府支持民族主義到底是故意還是無奈,那又怎樣?簡單啊,俄羅斯復甦就可以了。
什麼宿怨啊、國讎啊,說白了都是兩國關係的博弈,輿論宣傳也只是為國家利益服務而已,不說現在距離抗日戰爭已經過去了70年了,國內反日情緒還是很高。而在上世紀70年代時候,那會戰爭也才結束20多年,受國家利益需要,中日關係好得那叫一個曖昧。
1972年中日邦交的時候,日本為了推進日本的文化交流成立了日本國際交流基金,並且一直對華援助。
78年小平同志訪日後,隨即就引進了一批日本影視劇,比如《追捕》《排球女將》和《血疑》就是那會兒引進的,結果就是滿大街的青年們都以有一件高倉健式樣的立領風衣為榮,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是我國家喻戶曉的熒幕情侶。
一直到92年中日邦交20周年,整個7、8、90年代前後基本都是中日關係的蜜月期,家家媒體都喊中日友好,天天都在談笑風生,圍棋、文化、旅遊等各種中日交流,比現在的韓流不知道要熱到哪裡去了。
說到底,那會兒和日美關係逐漸升溫有個共同的原因是中日美都面臨蘇聯這麼一個共同的威脅,進入二十一世紀過後,沒有了共同的敵人,交流合作的基礎也越來越弱了。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日本在東亞的雁行模式已經難以持續,中日關係也逐漸從之前的互補變成競爭關係,再加上方便轉移國內矛盾,中日轉變為敵對的輿論關係也再正常不過了。我可能是知乎上最早扯這類問題的吧。
這一切基於幾年前自民黨青年精英團訪華,和一些日本世家子弟有過深度接觸後。他們的想法大大顛覆了我之前對於日本人基於菊與刀的認識。我們原以為這是一個誰拳頭大就服誰的民族,實則政治精英一直不能忘掉落在他們頭上的兩顆原子彈和對這個國家的閹割。日本人二戰後再沒有自己的戰略選擇,更多是出於無奈。
其中一個朋友,東大博士出身,以後每次來中國我們都在朝陽的居酒屋或者五道口的串店一醉。我們都知道,只有這兩個國家站在一起才能顛覆鄙視鏈。我們也都知道,雅爾塔體系,是個籠子。盎格魯撒克遜老爺絕對不會放任這兩個國家走到一起。無他,只能喝酒。
怎麼辦呢?人民,只有人民。宿怨?宿怨的根本原因是利益衝突,不是以荷爾蒙和多巴胺,更不是虛無縹緲的道德價值。
近代以來日本在東亞儒家文明圈率先開始工業化,加之人口/資源比過於嚴酷,統治階級又恰好是舊軍功貴族轉型的武士集團,從而自然地成為了侵略戰爭策源地,作出了大量的侵略戰爭罪行,形成了與中、韓等國的「宿怨」。
雖然二戰後日本實現了內政的民主化,武裝力量的純防禦化,理論上沒有再次對東亞大陸發動侵略
戰爭的可能性,似乎「宿怨」不應再繼續。但日本在冷戰中,作為西方陣營在東亞的橋頭堡,擔負著重要的前進基地使命,而恰好雅爾塔體系的東亞部分延續至今,某個不言自明的力量需要日本與中國保持「冷」衝突狀態作為戰略布局的一部分,因而中日之間還是存在外加的衝突可能,所謂的歷史宿怨自然會進一步發酵。
東亞地區什麼時候退出雅爾塔體系,回復歷史上的常態政經秩序,什麼時候這些現代化進程中產生的「歷史」宿怨就會自然消弭無形。匪特中日關係,中韓(南北),中俄,中南(南洋)關係,都是在歷史常態中才處於穩態的。
狹隘的情感,在利益面前不值一提。
無聊的鄉愿,於歷史輪下不值一哂。東亞不是歐洲,不存在第三方制衡,所以也就不存在英國和法國、英國和德國、英國和俄國式的和解。
在日本政治家的設想和實踐中,他們所相信的東亞和平是建立在中國分裂的基礎上。如果統一強大的中國出現了,日本斷不會和中國和解,甚至寧願投靠美國成為太平洋西岸的橋頭堡。東亞的問題恰恰是不存在第三方制衡造成的,也使得東亞形成共同體的方式只有中國分裂或者中國成為宗主國,而其他國家成為附屬國兩種方式。
看看現在的英國之於歐洲大陸,再看看美國之於墨西哥,日本樂見前一種,中國樂見後一種。兩個國家天然敵對。和平只在於強弱分明的時候。
中日問題不是歷史問題,是地緣政治問題,是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的問題。沒有發生二戰,兩個國家也是如此。
然而利益的爭奪之下,人與人之間的彌合是不需要太多的方法的,需要的是各自的成熟罷了。
不要把善良的指望交到對方手裡,日本之於中國,就是心腹大患。我覺得中日關係還是取決於三國實力的消長,上一代「一超多強」搞合縱的思路被證明是沒什麼用的,打動不了任何相關國家。但如果局面發展成秦晉之好,鄭國的出路就只剩下兩邊進貢了。
當然了,日本人有時候比較軸,拳打中修腳踢美帝也不是沒幹過……1、政治問題就不要談情感。政治談的是得與失,民族感情只是工具,不是目標。
2、國際政治必須考慮地緣因素,就是中日有什麼共同利益、有什麼利益衝突、有沒有共同的敵人。
3、還有一個因素必須考慮,就是中日關係並非簡單的中日關係,談二戰後的中日關係始終要在美國這一大背景下展開。
有朋友說「中日關係與日本參拜靖國神社相對應」,那為什麼不看看另一條時間線?越看越充分證明靖國神社就是個鬼……鬼用都沒有。 以下針對這個問題具體說說:
1978年10月17日,甲級戰犯入駐神社,神社性質產生重大變化————然而並未影響10月22日鄧小平訪日……
甲級戰犯入駐之後,日本兩任首相三次參拜靖國神社(福田糾夫、大平正芳),大平正芳首相在半年裡連續參拜兩次!並且在第二次參拜後不久就到中國正式訪問!中國政府居然還接待了!這可是首相級別的頂級國事訪問,關係不好能成?關係不好連部長級會議都別想辦成!你訪問就訪問吧,還要給中國政府貸款,中國政府還接受了,於是後幾年間,日本數萬億貸款投入中國,對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時候誰在乎甲級戰犯了?誰在乎參拜了?幾萬億貸款能讓中國辦多少大事,這才是實惠的,別的都是扯淡。
然後是蜜月期,中日蜜月期建立在什麼背景下呢?請看
89年,西方七國集團(包括日本)對北京實施制裁,凍結貸款,停止高層往來。————結果,1990年7月,日本首相海部俊樹在西方七國首腦會議上宣布將恢復對中國的政府貸款,並在1991年8月率先訪問北京,改善了當時中國在外交上的孤立局面。雪中送炭吧?又送錢,又捧場,關係沒理由不好啊。
95年開始關係又不好了,不過不是因為參拜,而是——1995年8月29日,日本政府抗議中國大陸進行核試驗,宣布凍結對中國的政府貸款援助。又聲討又不給錢啊……至於橋本龍太郎以首相身份參拜神社,那是1996年的事了。
後面就不說了,國際形勢變化,美日中戰略關係變化,中日關係也一直不穩定。
總之,靖國神社無論對日本政府還是中國政府,都是幌子。
日本政客拜鬼,是為了拉選票,別以為他是對那幾壇骨灰有感情了,政客是沒有主義沒有原則的。
中國政府罵鬼,是因為你不幫站台不給錢了。可這話沒法直說啊,所以只能是你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
日本要是在東海油氣田問題上讓讓步,你信不信他拜一百次神社中國政府也不在乎?當然這不可能……所以說真金白銀才是真的。
謝若林:這、這裡有兩個油井,你……告訴我,哪個是「對侵、侵略歷史懷……著懺悔之心」……的油井?哪……哪個是「沒有反省歷史」的油井?
余則成:「我都要!」
(相關數據和記錄來自WIKI).
謝邀。
曾經被遺忘過啊,只是因為需要,又被撿起來了。
我小時候,20世紀80年代吧,中日之間很友好。日劇日影被大量引進,高倉健、山口百惠們是中國民間偶像。東芝松下索尼日立被當做偉大品牌,好用,耐用。老一輩會念叨幾句小日本、小鬼子,但大體上,是友好的。用的那些詞,一衣帶水、鄰邦、世代友好,儼然要恩仇盡泯的意思。
現在如果查同期資料,20世紀80年代日本對中國也不錯。NHK當時播放《絲綢之路》紀錄片時相當紅。按黃大慧《日本的公眾輿論與中日關係》記,20世紀80年代,參與調查的有70%的日本人對中國大有好感。如果有人樂意看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小說與漫畫,會注意到,雖然描述得不算精確,但大體當時日本人對中國的形象,算是好的。世仇當時依然存在,但雙方友好得,彷彿可以暫時把過去都遺忘似的。日本是樂意淡化這一點的。當時的中國媒體則盡量強調,日本人民和侵略者那是兩回事。20世紀90年代吧,因為眾所周知的國際格局變化,日本想成為政治大國,中國想成為經濟大國。歷史問題、台灣問題、日美強化軍事同盟之類。
1996年,我記得很清楚,《中國青年報》當時有問卷調查,開始討論日本對侵略戰爭的態度了。然後是2001年小泉參拜靖國神社問題。然後是釣魚島問題。媒體論調上,中國媒體是重提仇恨,日本媒體強調中國的食品問題(毒餃子事件)和崛起威脅等等。然後,彼此仇視又開始了。直到如今。雙方的彼此熱愛到彼此看著煩,顯然跟政治與宣傳有關。當然有不同處。
2011年《日本學刊》提過一個調查。中國人對日本的印象是兩極分立的:中國人憎恨日本過往的歷史侵略,而對日本如今的高度發達則多少伴隨著佩服+忌憚;而日本對中國的歷史始終敬畏,因此近代中國崛起始終讓他們有威脅感。仇恨如何消弭?嗯:
英國與法國,海內海外,打了近千年的仗,真正的仇深似海。二戰為了扛德國,站在一起了。中國和蘇聯,分分合合。我小時候看許多連環畫,既有歌頌蘇聯偉大的,也有仇視蘇聯的,還有珍寶島大破蘇聯鬼子的故事。到現在,互聯網上還是一邊有「毛熊佔了中國多少地盤」的呼號,一邊有「普京和大大組CP」的諸位。中國和美國,那恩怨變化更是海了去了。惡劣的時候不提了,抗美援朝;好的時候,尼克松過來了,20世紀80年代特別好,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搞譴責;21世紀初,美國要對付恐怖主義,於是2005年,美國自己貼上來,「中美兩國是「利益相關的參與者(Stakeholder)」;之後中國和美國在朝鮮核問題上很配合,誰都不會去提當年在朝鮮,雙方還打過一仗。
英國的迪斯雷利首相有句名言,其實是說透了全世界外交政治的真理:「大英帝國沒有永遠之敵人或永遠之朋友,只有永遠之利益」。
要敵對時,撿起血海深仇。要友好時,強調互惠互利。如此而已。如何消弭中日之間的仇恨?到中日彼此沒有利益衝突,或者需要對抗另一個更強大的什麼東西時,自然有機會盡棄前嫌,攜手合作,然後恩怨暫時被忘記了。當然遠遠談不到相逢一笑泯恩仇,因為世上沒有永遠之敵人或永遠之朋友,到需要時,仇恨還是要隨時撿起來的。《愛麗舍條約》的具體內容都不談,講什麼中日和解啊?
要是日本能做到德國這樣,我覺得和解也是有希望的。但現實恰恰相反,日本所作所為和《愛麗舍條約》中的內容是完全背道而馳。我就列舉最基本的幾點來說吧:
1.《愛麗舍條約》雖然譽為德法和解的關鍵性條約,但其本質上是一個不平等條約。而且是在冷戰、德國分裂和法國從北約獨立出來三個因素共同作用下促成的。2.戴高樂本人和西德阿登納的私交在其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和解是兩國高層的政治決斷,是自上而下而不是先有和解的社會氛圍而和解的。所以此後德法兩國領導人的親疏遠近直接影響了兩國的關係發展。
3.法國是在試圖和英國構建英-法軸心失敗以後才謀求建立法-德軸心,關鍵點是法國一國不足以支撐整個歐共體架構。
4.法德和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簡單把一紙條約看作是完成了和解是狹隘的,即使是今天法德和解也是處於一個不斷磨合的過程中,德國不光彩的歷史遺產還是困擾德國和法國與其它歐洲國家的外交關係。
5.法德和解並不是西歐一體化的必要條件,相反正是出現了西歐一體化的趨勢才促進了法德和解的加速。當然,法德和解也加速了西歐一體化,為歐共體和歐盟誕生奠定了基礎,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如果日本能做到如愛麗舍條約規定的以下幾點,我覺得以此為基礎促進兩國和解也未嘗不可,關鍵是我們知道日本肯定是做不到的。
1.兩國元首每年至少兩次會晤。
2.兩國外長每三個月會晤一次,兩國外交部負責政治、經濟和文化事務的高級官員每月輪流在北京和東京會晤一次。3.兩國外交使團和駐國際組織的常設代表團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一切必要的接觸(尤其是日方要充分理解中方的立場)。4.兩國在國防、教育和青年事務負責部門定期舉行會議。5.共同編寫歷史教科書,中方教育部部長定期同日方指派人員會晤。6.建立聯合部隊,參照法德聯合旅7.在戰略戰術方面兩國將促使雙方主張接近,成立共同作戰研究所。8.增加軍事人員交流,特別是參謀學院的教官和學員的交流。9.軍備方面,兩國政府在制定軍備計劃方案以後應編製一項聯合計劃。10.加強兩國之間語言、文化教育,互相開設語言課程,加強互訪,學歷互相掛鉤,擴寬人才流通渠道。要是日本可以做到以上10點基本內容,我們就可以開始談中日和解了。
附:《愛麗舍條約》原文
Elysée-Vertrag (22. Januar 1963)General Charles de Gaulle und Bundeskanzler Konrad Adenauer bei der Unterzeichnung des Vertrages über die deutsch-franz?sische Zusammenarbeit am 22. Januar 1963 in Paris.
Im Anschlu? an die Gemeinsame Erkl?rung des Bundeskanzlers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und des Pr?sidenten der Franz?sischen Republik vom 22. Januar 1963 über die Organisation und die Grunds?tze der Zusammenarbeit zwischen den beiden Staaten wurden die folgenden Bestimmungen vereinbart:
I. Organisation
Die Staats- und Regierungschefs geben nach Bedarf die erforderlichen Weisungen und verfolgen laufend die Ausführung des im folgenden festgelegten Programms. Sie treten zu diesem Zweck zusammen, sooft es erforderlich ist und grunds?tzlich mindestens zweimal j?hrlich.
Die Au?enminister tragen für die Ausführung des Programms in seiner Gesamtheit Sorge. Sie treten mindestens alle drei Monate zusammen. Unbeschadet der normalen Kontakte über die Botschaften treten diejenigen leitenden Beamten der beiden Au?enministerien, denen die politischen, wirtschaftlichen und kulturellen Angelegenheiten obliegen, allmonatlich abwechselnd in Bonn und Paris zusammen, um den Stand der vorliegenden Fragen festzustellen und die Zusammenkunft der Minister vorzubereiten. Ferner nehmen die diplomatischen Vertretungen und die Konsulate der beiden Staaten sowie ihre st?ndigen Vertretungen bei den internationalen Organisationen die notwendige Verbindung in den Fragen gemeinsamen Interesses auf.Zwischen den zust?ndigen Beh?rden beider Staaten finden regelm??ige Zusammenkünfte auf den Gebieten der Verteidigung, der Erziehung und der Jugendfragen statt. Sie beeintr?chtigen in keiner Weise die T?tigkeit der bereits bestehenden Organe - Deutsch-Franz?sische Kulturkommission, St?ndige Gruppe der Generalst?be -, deren T?tigkeit vielmehr erweitert wird. Die Au?enminister sind bei diesen Zusammenkünften vertreten, um die Gesamtkoordinierung der Zusammenarbeit zu gew?hrleisten.a) Der Verteidigungs- und der Armeeminister treten wenigstens einmal alle drei Monate zusammen. Ferner trifft sich der franz?sische Erziehungsminister in den gleichen Zeitabst?nden mit derjenigen Pers?nlichkeit, die auf deutscher Seite benannt wird, um die Ausführung des Programms der Zusammenarbeit auf kulturellem Gebiet zu verfolgen.b) Die Generalstabschefs beider Staaten treten wenigstens einmal alle zwei Monate zusammen; im Verhinderungsfalle werden sie durch ihre verantwortlichen Vertreter ersetzt.
c) Der Bundesminister für Familien- und Jugendfragen oder sein Vertreter trifft sich wenigstens einmal alle zwei Monate mit dem franz?sischen Hohen Kommissar für Jugend und Sport.
In jedem der beiden Staaten wird eine interministerielle Kommission beauftragt, die Fragen der Zusammenarbeit zu verfolgen. In dieser Kommission, der Vertreter aller beteiligten Ministerien angeh?ren, führt ein hoher Beamter des Au?enministeriums den Vorsitz. Ihre Aufgabe besteht darin, das Vorgehen der beteiligten Ministerien zu koordinieren und in regelm??igen Abst?nden ihrer Regierung einen Bericht über den Stand der deutsch-franz?sischen Zusammenarbeit zu erstatten. Die Kommission hat ferner die Aufgabe, zweckm??ige Anregungen für die Ausführung des Programms der Zusammenarbeit und dessen etwaige Ausdehnung auf neue Gebiete zu geben.
II. ProgrammA. Ausw?rtige Angelegenheiten
Die beiden Regierungen konsultieren sich vor jeder Entscheidung in allen wichtigen Fragen der Au?enpolitik und in erster Linie in den Fragen von gemeinsamem Interesse, um so weit wie m?glich zu einer gleichgerichteten Haltung zu gelangen. Diese Konsultation betrifft unter anderem folgende Gegenst?nde:
Fragen der Europ?ischen Gemeinschaften und der europ?ischen politischen Zusammenarbeit;Ost-West-Beziehungen sowohl im politischen als auch im wirtschaftlichen Bereich;Angelegenheiten, die in der Nordatlantikvertragsorganisation und in den verschiedenen internationalen Organisationen behandelt werden und an denen die beiden Regierungen interessiert sind, insbesondere im Europarat, in der Westeurop?ischen Union, in der Organisation für Wirtschaftliche Zusammenarbeit und Entwicklung, in den Vereinten Nationen und ihren Sonderorganisationen.Die auf dem Gebiet des Informationswesens bereits bestehende Zusammenarbeit wird zwischen den beteiligten Dienststellen in Bonn und Paris und zwischen den Vertretungen in Drittstaaten fortgeführt und ausgebaut.Hinsichtlich der Entwicklungshilfe stellen die beiden Regierungen ihre Programme einander systematisch gegenüber, um dauernd eine enge Koordinierung durchzuführen. Sie prüfen die M?glichkeit, Vorhaben gemeinsam in Angriff zu nehmen. Da sowohl auf deutscher als auch auf franz?sischer Seite mehrere Ministerien für diese Angelegenheit zust?ndig sind, wird es die Sache der beiden Au?enministerien sein, die praktischen Grundlagen dieser Zusammenarbeit gemeinsam festzulegen.Die beiden Regierungen prüfen gemeinsam die Mittel und Wege dazu, ihre Zusammenarbeit im Rahmen des Gemeinsamen Marktes in anderen wichtigen Bereichen der Wirtschaftspolitik, der Energiepolitik, der Verkehrs- und Transportfragen, der industriellen Entwicklung ebenso wie der Ausfuhrkreditpolitik, zu verst?rken.B. VerteidigungI. Auf diesem Gebiet werden nachstehende Ziele verfolgt:
Auf dem Gebiet der Strategie und der Taktik bemühen sich die zust?ndigen Stellen beider L?nder, ihre Auffassungen einander anzun?hern, um zu gemeinsamen Konzeptionen zu gelangen. Es werden deutsch-franz?sische Institute für operative Forschung errichtet.
Der Personalaustausch zwischen den Streitkr?ften wird verst?rkt; er betrifft insbesondere die Lehrkr?fte und Schüler der Generalstabsschulen; der Austausch kann sich auf die zeitweilige Abordnung ganzer Einheiten erstrecken. Zur Erleichterung dieses Austausches werden beide Seiten um den praktischen Sprachunterricht für das in Betracht kommende Personal bemüht sein.Auf dem Gebiet der Rüstung bemühen sich die beiden Regierungen, eine Gemeinschaftsarbeit vom Stadium der Ausarbeitung geeigneter Rüstungsvorhaben und der Vorbereitung der Finanzierungspl?ne an zu organisieren.Zu diesem Zweck untersuchen gemischte Kommissionen die in beiden L?ndern hierfür betriebenen Forschungsvorhaben und nehmen eine vergleichende Prüfung vor. Sie unterbreiten den Ministern Vorschl?ge, die diese bei ihren dreimonatlichen Zusammenkünften prüfen und zu deren Ausführung sie die notwendigen Richtlinien geben.II. Die Regierungen prüfen die Voraussetzungen, unter denen eine deutsch-franz?sische Zusammenarbeit auf dem Gebiet des zivilen Bev?lkerungsschutzes hergestellt werden kann.
C. Erziehungs- und Jugendfragen
Auf dem Gebiet des Erziehungswesens und der Jugendfragen werden die Vorschl?ge, die in den franz?sischen und deutschen Memoranden vom 19. September und 8. November 1962 enthalten sind, nach dem oben erw?hnten Verfahren einer Prüfung unterzogen.
Auf dem Gebiet des Erziehungswesens richten sich die Bemühungen haupts?chlich auf folgende Punkte:
a) SprachunterrichtDie beiden Regierungen erkennen die wesentliche Bedeutung an, die der Kenntnis der Sprache des anderen in jedem der beiden L?nder für die deutsch-franz?sische Zusammenarbeit zukommt. Zu diesem Zweck werden sie sich bemühen, konkrete Ma?nahmen zu ergreifen, um die Zahl der deutschen Schüler, die Franz?sisch lernen, und die der franz?sischen Schüler, die Deutsch lernen, zu erh?hen.
Die Bundesregierung wird in Verbindung mit den L?nderregierungen, die hierfür zust?ndig sind, prüfen, wie es m?glich ist, eine Regelung einzuführen, die es gestattet, dieses Ziel zu erreichen. Es erscheint angebracht, an allen Hochschulen in Deutschland einen für alle Studierenden zug?nglichen praktischen Unterricht in der franz?sischen Sprache und in Frankreich einen solchen in der deutschen Sprache einzurichten.
b) Frage der Gleichwertigkeit der Diplome
Die zust?ndigen Beh?rden beider Staaten sollen gebeten werden, beschleunigt Bestimmungen über die Gleichwertigkeit der Schulzeiten, die Prüfungen, der Hochschultitel und -diplome zu erlassen.
c) Zusammenarbeit auf dem Gebiet der wissenschaftlichen Forschung
Die Forschungsstellen und die wissenschaftlichen Institute bauen ihre Verbindungen untereinander aus, wobei sie mit einer gründlicheren gegenseitigen Unterrichtung beginnen; vereinbarte Forschungsprogramme werden in den Disziplinen aufgestellt, in denen sich dies als m?glich erweist.
Der deutschen und franz?sischen Jugend sollen alle M?glichkeiten geboten werden, um die Bande, die zwischen ihnen bestehen, enger zu gestalten und ihr Verst?ndnis füreinander zu vertiefen. Insbesondere wird der Gruppenaustausch weiter ausgebaut.
Es wird ein Austausch- und F?rderungswerk der beiden L?nder errichtet, an dessen Spitze ein unabh?ngiges Kuratorium steht. Diesem Werk wird ein deutsch-franz?sischer Gemeinschaftsfonds zur Verfügung gestellt, der der Begegnung und dem Austausch von Schülern, Studenten, jungen Handwerkern und jungen Arbeitern zwischen beiden L?ndern dient.III. Schlu?bestimmungen
In beiden L?ndern werden die erforderlichen Anordnungen zur unverzüglichen Verwirklichung des Vorstehenden getroffen. Die Au?enminister stellen bei jeder ihrer Zusammenkünfte fest, welche Fortschritte erzielt worden sind.
Die beiden Regierungen werden die Regierungen der übrigen Mitgliedstaaten der Europ?ischen Gemeinschaft über die Entwicklung der deutsch-franz?sischen Zusammenarbeit laufend unterrichtet halten.Dieser Vertrag gilt mit Ausnahme der die Verteidigung betreffenden Bestimmungen auch für das Land Berlin, sofern nicht die Regierung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gegenüber der Regierung der Franz?sischen Republik innerhalb von drei Monaten nach Inkrafttreten des Vertrages eine gegenteilige Erkl?rung abgibt.Die beiden Regierungen k?nnen die Anpassungen vornehmen, die sich zur Ausführung dieses Vertrages als wünschenswert erweisen.Dieser Vertrag tritt in Kraft, sobald jeder der beiden Vertragschlie?enden dem anderen mitgeteilt hat, da? die dazu erforderlichen innerstaatlichen Voraussetzungen erfüllt sind.GESCHEHEN zu Paris am 22. Januar 1963 in zwei Urschriften, jede in deutscher und franz?sischer Sprache, wobei jeder Wortlaut gleicherma?en verbindlich ist.Der Bundeskanzler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ADENAUERDer Bundesminister des Ausw?rtige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SCHR?DERDer Pr?sident der Franz?sischen Republik:
DE GAULLEDer franz?sische Premierminister:
POMPIDOUDer franz?sische Au?enministerCOUVE DE MURVILLE當有共同敵人的時候,舉個例子,普京哪天葯磕多了,入侵中國、封鎖日本海;或者中國某地原教旨綠化,然後向日本輸出暴恐。
中日的宿怨哪有百年?
上一波蜜月也就是七八十年代的事情吧。
那時候學日語成為了一股風潮,電視里播放的都是日本動漫。
國家要你恨誰,你就得恨誰。國家要你愛誰,你就愛誰。國家要操縱百姓的思維並不難。
推薦閱讀:
※蘇格蘭獨立公投的結果為什麼會是不獨立?蘇格蘭以後還有機會獨立嗎?
※中國為何比其他國家發展速度快?
※能否用中老年人能聽懂的話解釋英國脫歐的一切來龍去脈?
※在大部分西方人敵視中國和中國人,西方媒體大肆抹黑中國的外部環境下,為什麼國人還那麼崇洋媚外?
※如何評價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J. Trump)下令在美墨邊境建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