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真實的存在,還是幻覺?

前段看到有科學家認為時間其實不存在,時間只是空間運動所造成的幻覺,而無論人或者機器的感知其實都是物質運動的結果,那麼如果這些想法是正確的,在不同速度的參考系中的時間流速不一樣是空間的壓縮的結果嗎?(從這篇文章上想到的問題 。http://www.sciam.com.cn/html/tianwen/wanwuzhili/2010/0719/12054.html


我的答案不太重要,一起來看物理學家們的答案吧!

2008年,基本問題研究所 (foundational questions institute, FQXi) 發起了一次關於時間本質的散文比賽,參賽者大多是物理學教授。下面是部分獲獎名單和摘要的翻譯(隨手翻難免出錯,歡迎指出):

評委一等獎:時間的本質

作者:Julian Barbour

摘要:對經典動力學的回顧表明時間,或者準確地說時長,作為一個基本概念是多餘的。時長以及時鐘的行為從一個不包括時間的統治變化的定律中產生。

The Nature of Time

By Julian Barbour

Essay Abstract

A review of some basic facts of classical dynamics shows that time, or precisely duration, is redundant as a fundamental concept. Duration and the behaviour of clocks emerge from a timeless law that governs change.

評委二等獎並列:時間在量子引力中存在嗎?

作者:Claus Kiefer

摘要:在標準量子力學中時間是絕對的,而在廣義相對論中時間是相對的。量子引力將兩種理論統一的努力因此遇到「時間問題」。在我的文章中,我將在不清楚量子引力學細節的前提下考察這一理論對時間概念的影響。僅有的假設是實驗證實的量子理論的線性結構和在經典極限中廣義相對論的恢復。後果包括量子引力的本質是無時的,半經典時間的近似性質,以及熵與宇宙大小的相關性。

Does Time Exist in Quantum Gravity?

By Claus Kiefer

Essay Abstract

Time is absolute in standard quantum theory and dynamical in general relativity.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theories into a theory of quantum gravity leads therefore to a "problem of time". In my essay I shall investigate those consequences for the concept of time that may be drawn without a detailed knowledge of quantum gravity. The only assumptions are the experimentally supported universality of the linear structure of quantum theory and the recovery of general relativity in the classical limit. Among the consequences are the fundamental timelessness of quantum gravity, the approximate nature of a semiclassical time, and the correlation of entropy with the size of the Universe.

評委二等獎並列:假如時間真的存在?

作者:Sean Carroll

摘要:儘管時間作為一個概念十分有用,經常有人爭論說它並不存在。我採取相反的思路:讓我們假設時間真的存在,並且宇宙可以由一個遵循普通量子力學的量子態描述。使這一簡單圖像與關於宇宙的已知事實相融恰並不容易,但通過嚴肅對待這一假設,我們可以推測關於現實的深刻性質。時間箭頭在一個「赫拉克利特式」的宇宙中得到解釋,這一宇宙由一個在無限維希爾伯特空間中演化的量子態所描述

What if Time Really Exists?

By Sean Carroll

Essay Abstract

Despite the obvious utility of the concept, it has often been argued that time does not exist. I take the opposite perspective: let"s imagine that time does exist, and the universe is described by a quantum state obeying ordinary time-dependent quantum mechanics. Reconciling this simple picture with the known facts about our universe turns out to be a non-trivial task, but by taking it seriously we can infer deep facts about the fundamental nature of reality. The arrow of time finds a plausible explanation in a "Heraclitean universe," described by a quantum state eternally evolving in an infinite-dimensional Hilbert space.

社區一等獎:忘掉時間

作者:Carlo Rovelli

摘要:根據我多年來進行的研究,我認為理解量子引力的最佳策略是建立一個時間根本不起作用的物理圖像。在此我總結這一觀點,解釋為什麼我認為在描述自然的本質時必須「忘掉時間」,以及在經典力學和量子理論中如何做到這一點。基本思路是建立一種一致對待因變數和自變數的形式。一句話總結:我將力學解釋為關於變數之間關係的理論,而非變數在時間中演化的理論

Forget Time*

By Carlo Rovelli

Essay Abstract

Following a line of research that I have developed for several years, I argue that the best strategy for understanding quantum gravity is to build a picture of the physical world where the notion of time plays no role at all. I summarize here this point of view, explaining why I think that in a fundamental description of nature we must "forget time", and how this can be done in the classical and in the quantum theory. The idea is to develop a formalism that treats 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variables on the same footing. In short, I propose to interpret mechanics as a theory of relations between variables, rather than the theory of the evolution of variables in time.

社區二等獎並列:時間之流

作者:George F.R. Ellis

摘要:今天的理論物理學把時間的流逝看作是一種幻覺:整個宇宙都存在,此刻並沒有特殊的地位。本文指出這一觀點,本質上由常用的空時圖表所代表,是基於時間可逆的微觀定律,而忽視了退相關和量子測量的不可逆轉本質,以及大尺度物理行為和湧現複雜系統的發展,包括生命,這些都存在於真實的宇宙。當考慮了這些因素時,不變的塊宇宙應當被換成演化的塊宇宙,其隨時間流逝而擴張,不確定的的未來不斷變成確定的過去;空時本身和其內容物共同演化。但這種時間流逝與任何受偏好的空時面無關;它是和沿著世界線族的恰當時間相關聯的。基本物理的默認狀態不應該被認為是物理態的時間不可逆演化;它是時間本身的持續不可逆的發展。

The Flow of Time*

By George F. R. Ellis

Essay Abstract

Current theoretical physics suggests the flow of time is an illusion: the entire universe just is, with no special meaning attached to the present time.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is view, in essence represented by usual space-time diagrams, is based on time-reversible microphysical laws, which fail to capture essential features of the time-irreversible nature of decoherence and the quantum measurement process, as well as macro-physical behaviou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ent complex systems, including life, which exist in the real universe. When these are taken into account, the unchanging block universe view of spacetime is best replaced by an evolving block universe which extends as time evolves, with the potential of the future continually becoming the certainty of the past; spacetime itself evolves, as do the entities within it. However this time evolution is not related to any preferred surfaces in spacetime; rather it is associated with the evolution of proper time along families of world lines. The default state of fundamental physics should not be taken to be a time irreversible evolution of physical states: it is an ongoing irreversible development of time itself.

社區二等獎並列:自由意志,不可判定性,和量子引力的時間問題

作者:By Rodolfo Gambini Jorge Pullin

摘要:量子引力中沒有絕對時間的概念。和其他所有量一樣,在這一理論中時間必須作為「關係」引入,通過研究某些物理量關於另一些被選作「時鐘」的物理量的行為。我們最近發展了一種在廣義相對論中定義時間關係的一致方法。當量子力學根據這個新的時間概念來表達時,em測量問題可以通過退相干來實現而不會遇到通常的陷阱。這一理論預測與普通量子力學相同的實驗結果,但是每次事件或測量發生時有兩種可能:a)量子態坍縮;b)系統演化且不改變狀態。因此,一個量子力學系統具有兩種可能的行為,物理觀測不能決定是哪一種,不是僅由實驗條件限制而是作為一個原則。這一物理學中的首個基本不可判定性表明,自然可能有時表現為一個描述,有時表現為另一個。這尤其可能給自由意志的問題帶來新的前景。

Free will, undecidability, and the problem of time in quantum gravity*

By Rodolfo Gambini Jorge Pullin

Essay Abstract

In quantum gravity there is no notion of absolute time. Like all other quantities in the theory, the notion of time has to be introduced "relationally", by studying the behavior of some physical quantities in terms of others chosen as a "clock". We have recently introduced a consistent way of defining time relationally in general relativity. When quantum mechanics is formulated in terms of this new notion of time the resolution of the em measurement problem can be implemented via decoherence without the usual pitfalls. The resulting theory has the sam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ordinary quantum mechanics, but every time an event is produced or a measurement happens two alternatives are possible: a) the state collapses; b) the system evo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state. One therefore has two possible behaviors of the quantum mechanical system and physical observations cannot decide between them, not just as a matter of experimental limitations but as an issue of principle. This first-ever example of fundamental undecidability in physics suggests that nature may behave sometimes as described by one alternative and sometimes as described by another. This in particular may give new vistas on the issue of free will.

社區二等獎並列:電子時間,質量和 zitter 模型

作者:David Hestenes

德布羅意首創的電子具有內部時鐘的想法最近得到了實驗證實,通過測量電子隧道實驗中的時鐘周期。這一結果被電子的新模型所解釋,稱為 zitter 模型,因為它將薛定諤定性的 zitterbewegung 概念融合到完全量化的相互作用粒子模型中。zitter 電子是一個似光的帶電粒子,由自旋維持在螺旋狀的空時路徑中,路徑的曲率和頻率由電子質量所決定。因此,電子質量被完全化約到電子運動的時鐘頻率。本文討論這一模型的細節和影響。

Electron time, mass and zitter

By David Hestenes

Essay Abstract

de Broglie"s original idea that the electron has an internal clock has recently received experimental confirmation by measuring the period of the clock in an electron channeling experiment. This result has been explained by a new model of the electron, called the zitter model because it incorporates Schroedinger"s qualitative zitterbewegung concept into a fully specified interacting particle model. The zitter electron is a lightlike charged particle with intrinsic spin that maintains it in a helical spacetime path, with curvature and frequency determined by the electron mass. Thus, electron mass is fully reduced to clock frequency in electron motion. This essay discusses details of the model and its implications.

來源:http://fqxi.org/community/essay/winners/2008.1


受邀答,不過不知如何下手……

我必須表達一下對引發提問的那篇文章的強烈不滿。

作者是個哲學家,我不好隨意判斷其理論物理的水平。就算他物理不錯,寫出這樣的文章也是很不負責任的,文章的效果是讓讀者覺得玄乎,而不是給讀者帶來新知。

我也不知譯者和雜誌的編輯看出哪點值得向大家介紹的東西,我表示我完全不知所云。

不過讀者也有責任,提問者和幾位回答者所提到的「時間流速」,「空間壓縮」,「空間轉化為時間」等,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我表示我一點沒有聽懂。不是我學藝不精,就是各位對自己的不負責任了。

然後對文章中的觀點說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在另一個回答中[1]提到時間是用來描述變化的參數,而運動即變化。文章第三段

改變正是某些屬性相對於時間而發生的變化

我不同意,我不認為時間是第一性的,我認為時間是用來描述變化的數學工具,變化是第一性的。而文章從頭至尾把時間做為一個「東西」,而我認為時間是個參數。你可以把時間扔掉,可以用其他方法來描述變化描述宇宙,但是給變化設置一個參數(時間)有什麼不好的呢?

文章有幾處不嚴謹的地方,比如倒數第三段

事件是否發生在同一時刻,取決於你的速度有多快

這顯然不是個物理學家說的話,因為速度是相對的,不存在」你的速度「一說,只存在你和事件發生的參照系的相對速度。

倒數第二段

想要說某一事件發生在另一事件之前或之後也變得不可能了。

因在果之前發生,不知哪個物理模型打破了這一點?

問題還涉及到了相對論對時間的定義。我在[1]中說到過

對同一個觀察者,這個參數是普適的。

強調「同一個觀察者」,就是因為相對論提出了同時性的相對性。不同空間位置上,對一個觀察者來說同時發生的事,對另一個觀察者來說可能不是。這隻能說是兩個觀察者,用了對自己來說相同的參數,而由於他們的參照系不同,互相交流時就覺得對方的參數和自己不一樣。

我不認為這裡有什麼「空間壓縮「。「時間流速」(這是什麼啊),「」空間壓縮「,」時空轉化「這些提法都把時空分離了。相對論中我們討論spacetime上的點,而不單獨考慮時間或空間上的點。請務必學習一下洛侖茲變換,否則愛因斯坦自己舉的例子(火車上的鏡子之類)都是有漏洞的。

「時間流速」這東西更是讓我抓狂。「速「是以時間為參數對運動的一種描述,時間已經是參數了,討論其速度,就要找另一個參數……是什麼呀?原時(proper time)?

我讀書時,霍金的書在流行。大家都很推崇,但是我覺得我一點沒有看懂。我覺得不爽,後來就學了物理,並在碩士階段研習了他的工作,理解了他的理論。現在看他的書,我覺得寫得很爛,這些書的流行完全是皇帝新衣的現象。雖然我也不知道應該怎麼不失真地向大眾解釋這些,但是我鼓勵感興趣的朋友們,耐下心來學習一下,思而不學則殆。

[1]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707619#206086


跟數學一樣,只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工具,本身並不存在


時間的幾種幻覺及其詳細分析

(1)如果我們在睡覺的時候經過了幾千年,倘若我們不先制定一個時間的標準而去記憶他,就無法得到證偽,我們出生之前宇宙已經經過了100多億年,然後對於我們來說卻好像只是出生前睡了一覺。

(2)即便時間在倒退,我們也會認為其在前進,這就如同我們走路時倒過來往回走,然而在我們眼裡我們還是往前走的

(3) 即便我回到過去,我也不會知道:當我已經在過去,這個時候我是過去的我,我的思想,記憶都是過去的我,我不會記得未來的我

(3) 一個跑步運動員從無限遠的地方起跑,他何以能跑到一個我們能看見的現在的他

時間是物質的運動,絕不是一個單獨的概念。亞里士多德說「時間是一種數」「時間依賴物質運動」,然而他時間觀的其他部分就不甚正確了。時間也不同於意識,現象,共相,因為現象,共相和諸抽象原則乃是精神的思考所得,精神雖不是實體,卻是一種抽象的存在。而時間既不是抽象的存在,也不是任何的原因。不是時間產生物質運動,是物質運動讓我們產生時間的概念。「時間」除了是物質運動的一個同義詞以外,什麼也不是。

讓我們來考察時間觀念是如何產生的。原始人發現他們自身以及周圍的事物都在變化,這些變化是如此雜亂無章,沒有一個確定的標準。同時他們也自發的思考是什麼讓我們周圍的世界一直這麼運動著。結果,他們根據自身的生活標準,制定出「時間」的法則來,即劃分「一天」「一小時」「一年」等等。

然而到了經典物理學那裡,這種樸素的時間概念便發展成了一種抽象的存在。這種存在是永恆的,可以在虛空中均勻的流動。這種觀點是何等的荒謬,我們先來分析如下:這些學者先在觀念中設想這樣一種時間,他不是物質的運動,而是物質運動所呈現的一種持續性的東西,即永恆的存在(注意,在這裡,他們混淆了存在的永恆性和時間的均勻性的區別,存在是不變,但存在絕不是按人所體驗到的那種時間流動的,存在的永恆性精神無法體驗。),然而這種時間無法得到任何方式的證明,任何事物的運動都只能證明他自身在運動,不能證明在他的運動之外存在著一種持續性的作為其原因的「時間」,既無法通過感性直觀證明,也無法通過理性論證。然而他們卻通過假設和想像把這種觀念推廣為一種存在,這種存在既不是現象,也不是實體,也不是能量,也不是類似引力場的特殊物質,以至於這種存在完全無法表達。這種觀點和笛卡兒對上帝的證明是一個樣。

絕對時間觀者進一步所進行的推論是,可以設想一種虛空的存在,其中沒有任何東西,即脫離物質的空間,但仍可以設想其仍存在並且運行著。這種觀點的荒謬我繼續分析如下:首先,他設想的這種虛空不是真正的虛空,是他觀念中的虛空,我不是說觀念與實在的關係問題,我要說的是,他自身生活在物質世界中,他的各種思維方式都是以物質運動為基礎的,他通過實在的運動的大腦不能設想出一種虛空的存在,因為虛空中不可能有思維,更不可能有思維所設想出的持續性。他在產生虛空這一觀念時已經事先給與其持續的屬性,他在思考這一虛空時是已經以時間存在為前提的,他的思維手法無時無刻不以時間為前提並始終在時間中進行,因此他的這種設想純粹只是一個單一的定義或者說是因為結果所以結果的循環論證,簡單的表述如下:他不是先想像虛空的存在來進一步想像虛空中存在時間的,而是他先以時間存在於虛空來想像虛空的。

對於上述想像的荒謬性,我們再舉如下例子,亞里士多德也曾用其證明時間與物質運動的不可分性。我們可以在意識清醒的時候想像睡眠和死了的時候時間仍在按現在我們所體驗到的方式運行著,這就是絕對時間觀的觀點(把主體觀念賦予客觀實在),然而我們如果真的睡著或者死去了,對於我們來說時間就會消失,根本不可能按照之前所設想的方式繼續持續著,因為這個時候已經沒有體驗時間的主體了。絕對時間觀是可知論的一個錯誤極端,把人這個個體的獨特體驗推廣到整個的存在。但我們不能因此批駁可知論,因為可知論也是反對把主觀思維產物加到客體上的,可知論只是說觀念在某種程度上符合相對性的局部性的階段性的客體。

絕對時間觀者再進一步對時間的定義是「時間的速度不變,總是在均勻運行」。我們再來分析如下。如前面所說,這一觀點從本質上就只是一種人定的標準。賦予時間以自身所體驗到的感覺運行。我們可以做如下一個設想,有一種外星人以他們的星球上的某一物的運行速度,或者自身的生理規律,心理體驗為標準制定一個他們所體驗到的時間標準,這種標準與人類完全不同。

這個時候,絕對時間觀者一定會辯駁說「即便對時間的具體計數方式不同,然而時間自身的那種持續性是不變的」。我繼續分析如下,實際上他在得出這一觀點仍是以自身的時間體驗為依據的。首先,前文說過,時間不能通過感性,理性任何方式證明,只能通過想像,事物的運動只能證明他自身在運動。其次,即便事物的運動能夠按照絕對時間論者所說的那種「抽象」的設想證明時間的存在,但時間的運行速度也是不可靠的。時間轉瞬即逝,無法度量,也無法像空間距離一直呈現在感官中從而得到準確證明。如果我們在睡覺的時候或者剛才經過了幾千年,倘若我們不先制定一個時間的標準而去記憶他,就無法得到證偽,我們出生之前宇宙已經經過了100多億年,然後對於我們來說卻好像只是出生前睡了一覺。其次,即便時間變快或變慢,我們也不知道從而認為時間還是不變,我分別考察如下:如果整個世界和我同時加快或變慢,那麼對於我而言,我不會感覺到世界變快。因為意識乃是由物質決定的,我不能發現我自身的粒子運動在加快,因為我不是獨立的,我就是我自身的粒子運動本身。舉個淺顯的例子,就是在車中的人不會感覺到車子在運動。如果世界相對於我變快,我自身沒變,那麼會有兩種結果,絕對時間觀者會認為時間仍然是一種持續不變的東西,而相對時間觀則認為時間變快了

即便絕對時間觀者極力聲稱「時間是按那樣一種速度運行,這種速度不是我所體驗到的那種速度」,然而他這種設想無論如何只能是他觀念中的設想,「時間的速度」不可能超出他觀念中的速度,他設定這種「抽象的持續速度」之前必須先在觀念中定義速度,產生「時間的速度」這一觀念,設想時間能按一種均勻速度運行,他不能超出他對速度的理解方式去論證時間的速度。

最後,我說明幾點,我絕不是說不可知論或者主觀唯心論。絕對時間觀的錯誤在於混淆了「存在的永恆持續性」和「時間的永恆持續性」。「存在的永恆持續性」是超出於觀念所能理解之範圍的(不是不可知,因為不可知說整個世界所有的東西都完全與現象分開,可知論否認完全隔離,但承認隔離存在),絕對時間觀者的錯誤在於把這種不可思維的永恆性轉化為一種實在的觀念,賦予其像因果率或者空間速度一樣人為因素。

下一篇,讀者們將看到我是如何反駁這種因果率的嚴格分割前後的時間觀,提出自己時間觀的,以及如何闡述時間的快慢變化以及前進倒退等諸問題,以及我是如何通過自己的相對時間觀得出溫和決定論(否認嚴格因果率,但承認運動的一定性)的。

如果時間是一個嚴格的前後序列,那麼他何以能發展到一個確定的現在?這就如同一個跑步運動員從無限遠的地方起跑,他何以能跑到一個我們能看見的現在的他?只有將運動員自身在跑的過程看作一個持續的現在才能較好的解釋時間。舉個通俗的例子,時間就如同在跑步機上跑步的人,這個人是一直持續著不變的現在。這才是真正的相對時間觀,即把時間的永恆持續不變性化為「此在」(現在的存在)的持續性。時間不是從無限遠的地方按嚴格先後順序一部一部發展到現在,而是一直持續著的現在。(我的讀者朋友們如果想更好的了解這種概念,可以閱讀一些現代數學,邏輯學的著作,主要也就是分析哲學很好的解決了無限與有限的矛盾,解決和批判了康德的2律背反)。如果按照絕對時間觀,過去和未來是存在的,現在是虛無的,因為現在在時刻轉變為過去;而按照相對時間觀,現在是存在的,而過去與未來是虛無的,就如同叔本華所用的那個例子,即時間是圓周運動,現在是這個圓與直線的切點。我在經院哲學家奧古斯丁的《懺悔錄》中找到了同樣的觀點。這也能較好的解釋常識經驗總是讓我們體驗到有一種確定的現在。相對時間觀把」時間的均勻持續「改正為了「一直這樣存在著」。

《時間是什麼(上)》裡面我已經說明了同客體一同加快或變慢的大腦不會知道時間的加快或變慢(注意,在這裡,我是根據相對時間觀來闡述該問題,至於主體是否堅持認為其只是運動加快而時間不變的這個認識是屬於絕對時間觀被我所批判了的),那麼,對於相同條件下的時間倒退也是如此。我這裡再特別說明一下:首先,時間的方向相對於主體目前所觀察到的嘗試的範圍所確定的,即便時間在倒退,我們也會認為其在前進,這就如同我們走路時倒過來往回走,然而在我們眼裡我們還是往前走的,這一點也可理解為我上一篇所說存在的持續性,儘管時間變化萬千,但整個的存在是持續的,是不存在倒退或者加快或者消失的,存在不可用任何人類的語言去理解描述。其次,即便我回到過去,我也不會知道:1,當我已經在過去,這個時候我是過去的我,我的思想,記憶都是過去的我,我不會記得未來的我,更不會知道我是從未來回來的;2,當我又從過去重新回到現在,我又是現在的我,我不會知道我曾經從現在回到過去,同時加上由於回到過去的時候我不記得我是從現在回到過去的,因此現在我更不可能知道我作過時間旅行。但相對論所說的回到未來或者過去的假象除外,因為這個時候我自身並沒有回到過去,只是我看到從過去或未來發出的光線。

由於時間的相對性,時間的速度和方向無論如何變化人類都是不知道的,那麼我們不能斷定時間是一直向前行進,更不能由此嚴格區分未來與過去,因為可能在我們不知道的情況下,時間已經發生改變。由此,我得出了本篇的最後結論:我們既然認為過去是一定的不可改變了的,那麼未來也同樣如此。至於是嚴格因果率還是統計率或者其他原因導致了決定論結論,不是我所探討的範圍,即便人類的知識無法得知這種決定著宇宙運行的力量來自何處,但我堅信他是存在的 z


空間是幻覺,時間是空間的崩塌。。人腦中的時間感亦是日常生活空間幻象在人腦中的崩塌

時間流逝-----猶如空間幻像一個像素一個像素的脫落。。像維多利亞港口上空煙花爆炸----逐個像素熄滅。。煙花光影一次生命,對抗空間,化為時間

人類空間感的崩塌----也是空間幻像一個像素一個像素的崩塌

一天之中早上日光引力產生的空間膨脹----導致幻像豐富----像素充沛逐漸還原一個「空間真實」

傍晚光引力場減弱----人的空間幻覺崩塌---空間感丟失---社會幻覺減弱(社會是高位空間幻覺)

所以時間是不存在的,時間只是空間坍縮的過程,是引力場坍塌的某種衰減 (空間是引力場)---或等同於物質湮滅的衰期。。是物質在湮滅、分解、或離散

時間空間引力----它們是同一個系統律

通俗角度:一個人獲得5分鐘當下臨在感----他人生就多出5分鐘高質量時間(其實也伴隨高質量空間幻覺印象寫入大腦)-----臨在感,是許多禪修追求的,一種天真。。如果你能追逐時間抵達真正的當下,那麼時間彷彿接近靜止。。你用道德提供的專註跑贏時間與空間。。你成為真正的你自己,天人合一。。與時間空間完美共振

結論:時間----是空間幻覺強弱的表現型,是空間坍塌、是物質湮滅、是顆粒結構的衰減、半衰

時間飛快流失-----是空間飛快坍塌。。。時間變慢或停滯-----是空間膨脹----幻覺、幻像的清晰、豐沛與升起。。。時間不會停止,但可人為變「慢」,而讓時間變慢的東西是「道德」----等同於:專註力、意志

簡單說,人一專註,時間就變慢。。。人一處於道德迷幻中,他即進入真正意義的時間、與空間幻覺。。。(注1:專註是一種尊嚴與道德。2:性高潮後的短暫迷離是一種道德迷幻)

你會問:人們感覺的時間與物理學時間是不是被摻和一塊了?答曰:是的,很多日常時間現象差不多上就是物理學的時間。。日常生活也無非是物質流動、空間流動。。時間本身即是魔幻。。。關於時間、空間的知識也是本質的魔幻

這種結論給人類的意義:

1,曬太陽接受引力---可以製造空間膨脹----讓時間減慢或停滯----防止生命有序度坍塌---即抗衰老。。。太陽即意義,光是意義,引力是意義,空間是意義,運動是意義,視覺是意義,臉是意義------「意義」即道德

2,解釋人類道德定律:

---A,道德是維護一個人空間感不崩塌(空間感即是快感、存在感),亦需維護他人尊嚴,成為禮

(許多人無空間感,所以缺乏道德。。他們不維護自身空間感,亦損害他人道德、空間幻覺)

---B,道德能讓一個人茁壯而不衰竭。。道德即高潮。。沒有負罪感的高潮滋潤肉體

---C,道德是一種父親看著兒子「空間膨脹」----但並不干擾這種良性膨脹----的人道行為。。道德也幫助父親自身產生未來希冀----產生未來感-----提升「德人」自己。。。。人類是道德之子,人類因道德行為區別於植物與獸類

----D,道德幫助人類獲得更多空間膨脹(即對抗時間流逝)-----並對抗宇宙定律-----熵-----的增加。。。道德,讓人類掌握一種對抗宇宙定律的主動權-----而把人從宇宙耗散律中突圍出來------對道德本質的理解與執行讓人類成為宇宙之靈長,讓人類成為凌駕宇宙定律之上的神靈

-----E,人體即佔據空間,也經歷時間。。。人也是空間本質,也是某種時間本質。。所以人道、人性什麼玩意的能深挖到時空本質。。。這是絕對吸引人的

以上是本人為時間、空間、道德建立的統一律,輔助人們理解時空與道德

=======以下是增補====

自由即興寫成,亂,而內部自洽。要對皆對。。平時不看物理,本人有特殊理論的,你會發現我把人性的某種本質律與自然律結合起來了。。。即便看不懂物理層面,回歸人性的一些疑問也能被------時空道德大律統一

時間是空間崩塌,空間湮滅產生時間。。。空間耗散起,時間誕生始。併流失。。時空是一種本質,時間是某種附庸概念,空間也虛,僅是物質粒子的引力或排斥。。排斥產生空間膨脹,產生時間概念。。。時間的定義是:空間狀態表現出的形式

意味著時間河流中的物質無一不在解離、離散、燃燒。。你我肉體,都在青春期頂峰之後失序解體衰老。。。而動物有對抗這種解離失序的方案,就是生命,就是道德,就是意志,就是跑贏空間流逝,就是跑贏時間,就是贏得未來。。但動物生命逆熵所贏得的時間只是讓時間變慢,並沒阻止時間流逝,與空間耗散。。但人類進

化出道德與意志,可以爭取對抗被時間帶走,被空間離散造成熵增加---肉體分子無序、失去健康

速度,是動物意志,動物在離散的空間中憑藉自身生命能量小打小鬧的對抗地球引力或摩擦力。。所以博爾特劉翔是人類道德與意志。。因為奔跑切割空間,贏得時間

密度,是空間物質向內凝聚力。。由於耗散解離定律存在,密度傾向瓦解。。於是植物從地表進入低密度空氣。。被時間流逝帶向耗散的低密度大氣空中----產生生命。。看,植物也有對抗被時間帶走的生命意志

人被時間帶走,即」肉體這坨空間「在失序,即肉體分子失序。。所以人類意志產生屏氣凝神的專註可幫助人類跑贏、對抗這種空間離散失序,即專註也為個體贏得

「時間變慢」。。。浪漫的說,你一專註,即爭取了更多時間。。你避免了幾分鐘的空間解離,你比別人更有序、健康、帥氣

也意味著,即便你和他人共同經歷「文化定義的聖誕節當天」----但你卻因平安夜的性交衝刺專註而贏得多幾分鐘的「絕對時間」。。這是非常有趣的。。

這也意味著文化定義的相對時間並非真正時間。。而你因專註「力」獲得的時間才是---無限接近真正的宇宙絕對時間。。你原則上比別人年輕幾分鐘(理論上是這樣。。如果你專註獲得了成果與幸福,那麼你真的會因幸福而滋潤肉體,抗擊衰老。。對抗了肉體趨於熵增加的空間解離)

人類前24歲前的生命意志想跑贏時間,跑贏時間並非真比時間牛逼,只不過在時間之河逆行,整體上還是被時間之河帶走。。但24歲前的掙脫被時間帶走的宿命---成為動物意志的最高價值。。無論如何,24歲前的人都是一種天然道德,他們犯下任何錯誤都值得被同情與原諒

逆行時間時,人產生未來感與未來幻覺,此時年輕人產生未來社會空間幻想。。這種情況說明:空間、未來感與幻想這三者是一種本質

再說鐘錶。。。待續

再說時間感:當你因專註而贏得時間的頂峰,你即獲得當下。「當下」時人不知道時間是啥。。而當下高潮過去。。這時專註幻覺崩塌。。當下崩塌。。人們才發現到時間過去了

(以後還會有論述。。。待續。。。我的東西可是一邊寫一遍產生的,沒有數學層面的東西)

問:人能否進行時間旅行?並獲得彩票號碼

答:待續

問:靈魂是什麼東西?物理學能否確定靈魂?或解讀靈魂

答:待續

問:時間空間本質能否與人臉審美規律有聯繫?人臉美學能否被時空定律統一?

答:預留。。。

問:如何用時空道德大統一理論發現生活中那些活動有意義,以及最大化人生的意義

答:待續

問:你能否用你自己的理論評論黑洞與反物質?

答:零散結論堆砌:

==黑洞是反物質

==反物質內凝聚最終走向反時間停止而產生時間。。即黑洞爆炸。。產生新空間與時間

==反物質即反時間

==黑洞內部也有流動,產生反時間內部的時間,產生反空間內部的空間。。。意味著黑洞內部存在一個反空間與反時間的疊加。。意味著黑洞內部自成一個反物質宇宙

==黑洞內部仍然有一個小物質流動,形成黑洞內部的空間耗散,產生反空間內部的空間離散----而產生一個黑洞內部的時間

==反物質是空間濃縮達到一定程度的自加速。。讓反物質成為一種反空間,而成為黑洞

==黑洞內部也會出現一個物質流動,形成一個場,亦產生一個時間維。。這一點讓黑洞等同於我們的宇宙

==反空間與反時間是黑洞的一端。。只要黑洞產生空間與時間,那就是正空間與正時間。。如果裡面有生命構成的逆熵動物意志,它感覺和我們現在的宇宙一樣舒

適。。時間是流動的。。並不是方向空間與反時間。。於是可以認為,黑洞產生宇宙,宇宙僅是一個黑洞。。。意味著多重宇宙存在

==如果黑洞物質不湮滅,那麼黑洞某個位置應該是0維度。。即物質濃縮的負空間不逃逸出時間,不產生某種延展。。它們不離散,亦不構成任何一丁點參與形成「維」的----物質耗散

==物質離散形成「維」,三維是人類給空間起的一種「可視化」定義。。。但空間維與空間密度掛鉤。。意味著三維是一種相對密度。。人類所處的宇宙離散(空間濃度M)---定義了「維」。。也意味著,越靠近黑洞「維」即遞減。。人類適應當下所謂的三維---所匹配的三維腦----即能看見低維空間。。人看見維在緊縮、扭曲。。看見房間四壁變成禁閉小房間。。像素減少,視覺模糊、就像人臨死的狀態

高維人類看低維空間的東西,會認為它很小。。有點像我們看星星。。星星無限遠,在人腦感知上接近0維。。也意味著我們看不見黑洞,但黑洞在我們身邊很近(因為黑洞接近0維)

螞蟻達不到3維視覺,螞蟻可被認為等同於低維度生物。。高維看低維會感覺所看之物太小。。反之,螞蟻看人類比人類看高樓------要大的太多

===人類「三維適應」之大腦可以看「低維」產生「平面」的感覺,那人類能否看見高於三維的空間?

答案是:幻想。幻想是人類大腦對眼前三維空間再加一個時間維度。。意味著人通過幻想接近4維

人腦中加一個時間維度-----說白了就是回憶過去的空間記憶

------意味著幻想是一種帶人進入4維的東西。。(這樣心理學與宇宙學產生了結合,並且統一)

------也意味著人類意志不斷的驅使人類進入大於3維的日常工作無聊,而讓人類精神傾向獲得無限接近4維的狀態。。。。。浪漫的說,人類精神追求就是追求幻想,追求達到4維空間與時間的完美匹配。。。。這意味著:人類精神是存在的,只要你幻想,並得到幻想----即能在幻想實現的瞬間----短暫獲得理論意義的「四維」------而串起你腦中的過去、現在、未來幻想、當下、行為表達、臨在感、空間感、幸福感、與性高潮-----進入時空維的融入,與時空頻率的共振

====所謂三維、四維,這個數字是虛的,並不是一個絕對數值。。維,是空間密度

====那麼人類能否再感受大於4維的東西?理論上人類感知無法突破四維(但有些人感知能力強,他們能感知到的時空比你「密度高」)----也意味著,每個人對精神的追求是不一樣。。。他們追的這東西----這種空間幻覺的清晰與邏輯的真實即是------道德

=


謝邀。

請你先定義真實的存在和幻覺。如果你能定義清楚,我們再來討論。


「我」正存在於無時無刻,「我」正消失於無所不在。

高頻狀態的存在,和低頻狀態的存在,它們的時間尺度是不同的。比如有個「三季人」的故事,有種人他只經歷三個季節,你跟他說還有個不同的季節,他一定認為你在騙他,你是胡說八道。其實只是大家活在不同尺度的世界裡罷了。天上方一日,地上已千年。在地獄裡的上萬年或許人間只不過是過了一天。

我不清楚螞蟻的真實壽命是多長,只是隨便拿螞蟻來舉個例子,螞蟻的一生或許只是我們的幾天而已。我們的一輩子或許只是天人打個盹的時間罷了。不同頻率的存在體活在自己狹隘的時間感覺里。你的存在頻率狀態決定了你如何看待和經歷時間。

一個高僧入定,他在定中感覺只過了半個小時,出定後卻發現已經過了三個禮拜。你晚上做夢,夢到自己度過了漫長的一生,而實質上只花了你深度睡眠中的五分鐘而已。

這就像 電影 盜夢空間一樣,一層又一層的夢中夢,我們的現實比晚上做夢更接近真實,而入定狀態比我們的現實更加地如實,但即使這樣,入定也還是個「夢境」。最徹底而究竟的如實,即永恆只是當下的深度,剎那即永恆。

這個逼我給滿分。世界上最大的幻覺是認為有個「自我」存在。時空的幻覺建構在這個基礎之上


今天,量子引力理論帶給我們的新觀點是:空間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引力場,它是由粒子相連成網的概率雲構成的。但要想把這個觀點與狹義相對論結合起來,我們還必須承認,空間的不存在也意味著時間的不存在。實際上,這正是在量子引力理論中發生的事情:惠勒―德韋特方程(Wheeler-DeWitt equation)中沒有時間變數t,在該理論基本構架的任何地方都沒有它。

時間是不存在的,我們必須學會以無時間性的概念來考量我們的世界,儘管從直覺上很困難,因為我們已經習慣於把時間表述成如同我們自身的一直流逝的東西。正如「雙生子佯謬」之所以會稱為悖論(但又不是悖論),僅僅是因為我們不習慣以狹義相對論的方式去觀察這些現象,所以我們覺得荒唐。

時間不存在的觀點意味著什麼?

時間存在於幾乎所有經典物理學的基本方程中,它就是符號t所代表的變數。那些方程告訴我們,事件如何在時間過程中發生變化,讓我們得以預測在某一未來時間所能發生的事情。更準確地講,我們可以測量一些變數,例如某一物體的位置A ,一個鐘擺的振幅B ,某個人的體溫C等。於是,通過方程就可以告訴我們,這些變數A,B,C是如何在時間過程中發生變化的。也就是說,這些變數說明了在時間t過程中的演化函數A(t),B(t),C(t)等。

伽利略最先理解了由時間變數函數A(t),B(t),C(t)所表述的方程,他用這些來描述地球上物體的運動,並寫出了這些方程。他的貢獻在由哥白尼開創的理論中得到進一步發展。他是嚴肅對待地動說的先驅者之一,並從中得出了天才的直覺。通過天文觀測,人們知道存在著一些決定天體運行的準確法則。但是如果地球也在轉動,那麼它也應該是眾多天體之一,所以也會存在一些決定地球上物體運動的法則。伽利略對此進行了探索,並發現了這些法則。

伽利略發現的首個地球物理學法則是關於物體的墜落:一個下落的物體所經過的距離x與時間t的平方成正比。也就是說,在成倍的時間裡,物體走過了四倍的距離。運動方程一般是這樣表述的:x=frac{1}{2}at^{2},其中,a是加速度。伽利略憑藉經驗通過研究一個小球如何在傾斜的平板上滾動,得出這個定律。為了發現和證實這個定律,他需要獲得兩個測量結果:圓球順著傾斜板滾動的位置x及其時間t,所以他尤其需要有一個測量時間t的儀器,也就是一個時鐘。

在伽利略出生的年代,還沒有精確的時鐘,但伽利略在年輕時找到一個方法,自己做了一隻時鐘,不管大小,鐘擺擺動的時間間隔都是一樣的。所以只要簡單地數一下鐘擺的擺動次數就可以算出時間。代表時間的變數t只不過是鐘的擺動次數。這想法看似顯而易見,卻要等到伽利略出現才被發現。而在他之前從未有人想到。

當然事情並非如此簡單。傳說伽利略是在比薩的大教堂里產生了這個直覺。當時他觀察到一盞緩慢擺動的蠟燭吊燈,但他不會太注意,他在數自己的心跳,這讓他興奮地發現,鐘擺每一次擺動過程中,他的心跳次數都是一樣的。所以,他得出結論,每次擺動時間都是一樣長。

現在看來這故事很有趣,不過仔細想想就會感到困惑,這困惑仍是時間的問題。因為伽利略怎麼知道他的每次心跳都是一樣長?幾年之後,醫生們開始用鐘錶來測量病人的脈搏,使用的仍是鐘擺式時鐘。用脈搏來確定鐘擺的擺動是否規則,又用座鐘確定脈搏跳動是否規則。這不是一個怪圈嗎?而這又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我們從未測量到時間本身。我們測量的只是諸如A,B,C 等變數(擺動、心跳以及別的數據),我們也是用一個變數去與另一個變數進行比較。所以我們測量的只是函數A(B),B(C),C(A) 等。不過還是有必要認為變數t ――即「真正的時間」是存在的,儘管我們不能測量到它,但它卻隱藏在全部事物背後。我們為物理變數做出的所有公式都是基於這個視而不見的變數t 。這些公式告訴我們,事物是怎樣因時間t而變化(鐘擺擺動以及每次心跳的時間長短)。從中我們可以求出這些變數相互發生的變化(如鐘擺擺動一次,心跳幾次),然後我們再用這些預測與觀察結果進行對比。如果預測是正確的,那麼我們就會認為這個複雜的模式是完善的,也很管用,尤其是它用了變數t,儘管我們從未直接測量到它。換言之,時間變數的存在,與其說是觀測結果,更不如說是一種假設。

牛頓意識到這正是要做的事情,於是他建立了規範化的推理方法。牛頓肯定地斷言,我們不能「測量」真正的時間t ,不過如果我們假設時間存在,就可以建立起一套非常有效的構架來理解和描述大自然。

現在再回到我們的時代,重溫量子引力和「時間不存在」這種說法的意義所在。其意義僅僅在於當我們涉及及其小的概念時,牛頓的理論已經不再適用了。牛頓的框架的確很好,但只適用於宏觀、低速、弱引力的現象,即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觀察範圍。

如果我們想要以不熟悉的理念更加廣泛地去了解世界,就必須放棄牛頓的理論框架,因為它不再成立。特別是這樣一種理論已經不再有效,即時間t自身在流逝,而與之相應的其他一切都在變化。不能使用在時間t中變化的公式來解釋世界。

當一位物理系學生初次遇到這個想法,他很可能會感到雲里霧裡。何為不包含時間t的公式?那麼怎樣去解釋整個體系的變化呢?他會逐漸明白,時間變數絕非必不可少。與其把一切都與牛頓發明的這個小把戲――即抽象又絕對的「時間」相關聯,倒不如依據其他變數的狀態來解釋每一個變數。

為此,我們必須只著眼於我們確實觀察到的這一系列變數A,B,C等,並在這些變數之間建立起聯繫。即:A(B),B(C),C(A)這類的函數是我們觀察到的,而不是A(t),B(t),C(t)在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不需要脈搏和鐘擺,它們都是在時間中變化的,而只使用能向我們說明每個變數相互之間如何變化的公式,即某一變數的哪些值是與另一變數的某些值相吻合的。

與空間一樣,時間也變成了一種相關性的概念,它只是表述了事物的不同狀態之間的關係。

儘管這只是一個簡單的變化,但在概念上卻邁出了一大步。我們必須學會另眼看待世界,而不是只想著事物隨著時間改變。從根本上講,時間是虛無的

世界的新面貌正在進入到基礎物理學,即這個世界即無空間,也無時間。通常意義上的空間和時間將統統從基礎物理學中消失,正如「宇宙中心說」也不再能夠科學地描述世界。

那麼我們真的可以毫不考慮時間而研究世界嗎?我認為是可以的,但這是我們思想觀念上的一次徹底革命。


「時間的本質是物質變化,沒有變化就沒有時間」

宇宙就是一個巨大的物質場,他的基本粒子或者組合體不停在變化,有多有少又快又慢。對人類而言宏觀上就是日出日落,新陳代謝。

時間就是用來形容變化的尺度標準工具。


時間到底存在不存在,如果存在,其本質又是什麼?(知乎問答)

一切事物的存在是在對立統一中,所以,是相對存在。也就是說,相對他存在,相對你可以不存在,時間這一事物也是一樣。

時間是人類主觀概念的範疇,確切的說,應該是一個物理概念。如果要追尋本質,那就屬於哲學範疇的問題。以物理學去理解「時間」這個概念,將毫無意義,因為這是主觀概念已經定義的概念,再以主觀概念去重新回顧,這不是一個思考,這隻能是學習。

我們概念認定的事物,所對應的有一個本質的存在,在本質中,他就不會和我們主觀概念所定義的複合。因為我們的時間概念,源自於物質存在運動差異性的表現,也就是說,有了這個差異性表現,讓我們獲知了一個我們主觀概念認定的快慢、先後、開始和結束。然而在本質中,並不存在我們主觀所認定的這些現象,它是遵循類似圓,無限循環泛義的運動。也就是說,它從類似的起點回到類似的起點,繼續循環運動,沒有我們概念認為的開始和結束。這些主觀概念的認定,其本質就是以我們自我為中心而相對確立的開始和結束、快慢等概念。這是我們以自我為中心所確立的主觀概念,它是一個我們主觀概念的直線邏輯習慣。如果回歸到本質中,那麼這種概念就不能複合本質,也可以說,這些概念不存在,所以,我們主觀概念的確立是一個相對存在。這個不能以簡單的錯對、有和沒有來對於本質,因為它只是一個相對存在。

物質存在的運動,它遵循類似性原則、差異性原則、多樣性原則,在差異性原則和多樣性原則中,就存在了一個運動差別。這個差別我們主觀概念定義為時間,而在本質中,它是一個泛義對立統一的運動。比如,地球圍著太陽轉,太陽系又圍著銀河系轉,銀河系又圍繞著其它星系轉,同樣,其他星系又圍繞著銀河系轉,也就是又圍繞著太陽系在轉。地球圍繞著太陽系在轉,同時它有隨著太陽系圍著銀河系在轉,當然,反過來,又有別的星系圍繞著銀河系在轉,也就相對圍繞著地球在轉。如果按照我們主觀概念的直線邏輯習慣,那麼我們在運動中,沿著直線相對出現的運動差異,就確立了時間這個概念。我們這個確立是在這種直線邏輯中相對確立的。在泛義對立統一運動中,它是一個相對存在的,在對立統一中存在的,那麼就沒有我們主觀概念沿直線所確立的時間概念。

因為我們確立的時間概念,是以自我為相對作出的判斷,並且是我們主觀概念直線邏輯習慣的結果。物質存在的運動,就直線邏輯習慣來看,它是一個類似均衡的運動,但不是絕對的,因為它有差異性原則,保證運動的繼續,所以,我們主觀概念所確立的時間,並不能反映出這個類似均衡的存在。也就是說,我們主觀概念所確立的時間,在本質中存在著快慢的問題。我們有一種普遍的反映,同一個時間的確立,我們卻有自我感覺快慢的現象。當然這裡要區分那種個別現象,是指普遍存在的一種感覺。其實這種感覺是對的。物質存在於運動,也就是說運動存在了物質。運動遵循類似性、差性多樣、性原則,類似性運動的表現就是我們確立的物質。差異性和多樣性的表現,在我們的主觀概念中,沒有表現為物質,我們稱之為現象,時間就是一種現象。如果以本質來看時間,它就是物質存在運動的運動存在,也可以說,運動中的某一過程。

物質存在的運動,它是一個類似均衡的,但不是絕對。所以它有快有慢的這種差異存在。然而,我們所確立的時間概念是相對靜止的,所以,它反映不出來運動中的這種類似均衡所出現的波動。那麼,我們所確立的時間概念,這個相對存在的現象,為什麼不會自動顯示這種波動的存在?那是因為物質在類似性運動中,是一個類似的共同運動,所以,這種波動差異相對不存在。就比如,人在地球上,地球在飛快的運動,我們卻沒有感知到它的運動。我們獲知的地球運動,也是相對別的星系來確定的,因為我們自我的存在也是運動的結果。我們之所以存在於地球上,甚至太陽系中,是因為我們和地球、太陽系在運動中遵循類似性運動的結果,也就是說,我們和地球運動是類似的,運動相對不存在,否則,我們會象子彈一樣飛出去。

所以,我們在類似性運動中,所存在的差異性,是一個相對共同存在,也就是說運動波動是共同存在的。好比我們的太陽系,是共同存在的。這裡面就相對不存在運動差異。如果,我們再泛義的追溯,太陽系圍繞著銀河系在運動,那麼,這個差異就相對存在了。沿著這個類似循環的這個運動軌跡繼續追溯,它還會存在差異。當沿著這個軌跡回到類似的起點,也就是說,再追溯到,別的星系相對圍繞著太陽系運動,這又回到了相對類似性運動中,運動差異相對又不存在。

所以我們所定義的時間概念,是自我相對存在的一個概念,而非本質複合的存在。

物質存在的運動是泛義對立統一運動,也可以說是你圍繞著我,我圍繞著你,又圍繞著他,他又圍繞著我。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是相對你我他所確立的直線邏輯概念。相對的不同,結果也不同。在運動中,以我們直線邏輯習慣來理解,它存在大的類似輪迴運動,和小的類似輪迴運動。也可以說,地球圍繞著太陽轉,就是一個小的類似輪迴運動,太陽系圍繞著銀河系運動,就是一個大的類似輪迴運動,還有相對圍繞著銀河系和太陽系運動,這就是一個泛義的對立統一運動。如果按照我們確定的時間概念,即便沿著我們主觀習慣的直線邏輯去追尋,那麼,我們的時間也無法反映運動差異的存在。最終,會出現我們無法理解的結果,那就是零或負時間的出現。其原因,就和我們主觀概念中的開始和結束、前進和倒退,這種概念在本質中不存在,本質中是一個無限循環的類似圓的運動。

所以,時間的概念是我們主觀概念直線邏輯的結果,是主觀概念範疇而非本質。不能簡單的說是錯和對,存在與否,它是個相對存在。因為在一定的類似性運動中,它有一個相對平衡的存在,隨著,物質存在的運動的繼續,因為它是一個類似圓的軌跡,我們主觀概念這種直線向前的邏輯習慣,會把這個類似圓的軌跡,認為是倒退,所以我們的時間概念是相對自我存在,相對於本質的存在。如果是確立一個概念,也可以說,這個概念不存在,只能說是相對存在的時間觀念,屬於人主觀概念的確立。

愛因斯坦相對論所延伸的思考,「超越時間,回到過去」這個概念是錯誤的。因為,它完全是主觀概念直線邏輯的結果。愛因斯坦的「相對」這個概念,是一個接近本質的概念,但後續的延伸思考,又回歸了主觀概念。這和他當時的現實決定性有關,因為當時人類的主觀概念還處在一個不斷完善和延伸的階段,所以,人們會在主觀概念中去找答案。現在,主觀概念已經到了一個頑固停止不前的階段。現在是一個哲學授予概念突破的前期。關於「時光隧道」這個問題,概念的方向是存在的,但是卻以主觀概念理解了這個方向,所以又回到主觀概念這個範疇。在本質中,你不需要穿越時光隧道,你睜開眼睛看到,包括自己在內的一切,這就是類似的相對過去,一切都是在相對存在中。當你理解到,類似圓的運動,你就會漸漸認知這些問題,你也會確定,光從來就沒有走過直線,不是在什麼特定條件下是彎曲的,它一直遵循著類似圓的運動而存在。

2017.03.09


時間是從我們產生空間感時開始的

空間是我們推想出來的

牆角那三條線是後天加上去的

--------------------------------------------

在物理學上,「時間」是什麼,在哲學上呢?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時間是一種物質。

它是宇宙極高境界中的一種物質存在的形態。它是參與構成人類空間的若干種基礎「材料」之一。

以人的某種角度看,時間——空間存有一種交變,人類即生存在時空交變里一個相對恆定的度當中。

時間——空間是相互纏繞、不可絕對分割的一體。二者概念上的差異是由人強行劃分的。

我覺得,人類意識的缺陷之一就是沒有能力完整的理解時空的一體性,所以才習慣於將二者割裂開來描述。

時間這種特殊的物質距離人類感官所能感知的範圍極其「遙遠」(只能用這個詞形容),因此,人類對時間根本無從感知。

 可是,人類空間中的一切現象和規律均是在瀰漫著的、無處不在的這種物質的範圍之內方能展開,由此,人們才產生過去、現在、將來的概念。

就是說,人們發現世上存有許多規律,卻意識不到其實這些規律必須靠掛在時間上、並且依賴於時間的支撐才能起作用。

因為時間是構成人類空間中的最最基礎物質。若是將時間的因素抽離的話,那麼這些規律即時就失效——那是人所不能想像的。

為什麼普通人理解「神」的概念那麼困難呢,因為神在通常的時間之外。

假設宇宙中存在著不同層次的空間——那麼我們可以將神假想成另外緯度空間里的高級生命。

神在人類的時間之外;但是神在他們自身空間的時間之內——如同人類空間一樣,神所遵循的時間也是高層空間中的最基礎物質,在那個境域中可能存在著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時空交變。

那麼人類用在自己時間之內形成的觀念、邏輯去理解它,當然就極困難了。

因此就某種意義上說,不理解時間,就不能理解神。

我們人類生存的這個空間就『』配備『』了這樣的時間,這個時間作為構成這個空間的最基礎因素之一,與空間形成水乳交融、互為因果、不可分割的交變關係。

由此,這個空間內一切物質的變化——比如說位置的移動——均在此空間內無處不在的時間場內展開,時間作為一個天然的背景參與組合成了這個空間內的一切規律,所以在此空間內一切物質的變化均逃不出去。

以上。


「時間是靜止的,流逝的是我們。」


時間和空間都是參照物,存在的價值在於清晰表述

沒有參照物表述混亂,概念模糊。無法感受本體的存在與行為。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時間和空間是一場人類的集體幻覺。

在看超能力表演,比如勺子彎曲的類似表演時,我個人感覺相當於一場大型催眠:

修改觀看人的參照物認知,就能讓觀看者看見「奇蹟」發生。

眼睛和感覺都可以「被欺騙」。

我曾經有個非常荒謬的想法,即身體是思維的禁錮容器,時間與空間是容器封印。


費米告訴楊振寧不要想這些問題。

我所理解的物理,它沒有試圖給這個宇宙去立法,只要提出一個理論,與這個世界相符的很好就夠了。

當然新的理論有時候也伴隨更深的理解,不過在不深入了解GR之前還是不要想這些問題吧。

去年斯莫林新出一本書time reborn,說的就是這個,題住有空可以看看,至於他究竟是民科還是大牛,那就見仁見智了。


樓主查一下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主要,就會明白,站在自己身為人類的角度所獲得的對世界認知,均是基於我們是人類的前提,而且這個前提是不可改變的。換句話說,以你我現在的作為人身份(生物特質)是不可能知曉事物的真正面貌,而現在你我所熟知並應用的概念(比如:時間、數學、甚至部分宗教)均不能代表事物的真正面貌。


這個在宇宙物理學中已有定論哦。

廣義相對論的一個基礎假設就是「時間"的定義——時間即空間,時間坐標等同於空間坐標,時空的統一關係就像」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關係一樣,並且,這個坐標系是絕對的。

所以,認為」時間「本身不存在,用空間來代替時間,並沒有什麼問題!


幻覺。

在提問《大腦是如何感覺時間流逝的》答覆過,但覺得這兒的題目更符合我的答案,搬運一下,見諒。

流逝的不是時間,而是我們。

時間只是一種錯覺。

續:宇宙中甚至一間房間內都有無數的時間空間, 時空只不過是個體生命中不同的主觀感知,無論何種生命的五感都是非常局限的,只不過更高層次的生命感知更細微廣闊而已,但仍然只是活在自體所在的種族局限中。

不同的生命種類有著不同的振幅頻率,同一族類對外界有共同的感知認識;同一族類中, 個體對外界認知也是有差別,如同不同的人對世界的態度觀念不同而造就不同的命運;一個人也有不同的狀態波動,如同我們在不同情緒下體會到的時間流逝的快慢。

由此可見,時間是個體主觀的感受,而非實際存在的,如果脫離了個體意識,我們所確立的時間空間又有什麼意義?

就在此時此地,都會有不同頻率的生命存在,彼此隱身於對方不可見,我們只能看到五感局限內的內容,而非宇宙的實相。我們善於確立自我、偏於方隅而一直刷自我的存在感,我們活在一個微渺的角度而無法一窺真理的全貌,所以我們有無盡的不解糾結糾纏,在現象界生生死死,重複又重複著憂悲苦樂、愛恨情仇,並以此為真實,而究竟的真理實相卻需要我們深入再深入內心而悟入和無邊宇宙世界、無數生命時空的一體性。

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

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

覺悟者,悟入本心與真理實相的存在,可以於一念中觀見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以及一切微細之處,可以稱他們為佛、上帝耶穌、真主安拉……或只是平常生活中的某位普通人,甚至只是一隻小貓小花,但就在某個時刻、某個時段,能讓我們更深入內心,更能體悟和無數世界、眾生一體性,讓我們更能打開局限狹隘的自我來擁抱宇宙真理時,這就是真理以各種形象方式引導我們回歸生命本源的剎那剎那的光芒。

ps 看了一位答友推薦的科幻小說《醉步男》,很好看,亦有啟示助益;

如有興趣,推薦大家參考一下僧肇法師所著之《肇論》,對於宇宙物理實相的論證:

開篇第一句話很美,對嗎,出自於《瘋子在左,天才在右》。


物質位置的變化及自身的變化顯現了時間,使我們以為有時間。(時間就是我們的一種感覺)

比如我們日常說的三天,實際意思是地球自轉三次;一個月,意思是月亮繞地球一圈......等等等等。所有物質相對位置及自身不變化,則我們不會有時間觀念。

誰能單獨分離出一個不以物質為參照物的時間?


什麼是真實,什麼是幻覺?


推薦閱讀:

為什麼兩個或多個物理實體不能同時佔據同一個空間位置?
如何看待量子糾纏的超距作用?
為什麼微觀粒子不可分辨?
為什麼理論物理總是瞧不起應用物理?
就目前的科學知識來看,複製一個人,最可行的方案是什麼?

TAG:時間 | 理論物理 | 形而上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