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網文的「野生翻譯」?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網路文學風雲錄」,更多「網路文學」相關話題討論歡迎關注。
海外版權保護會比國內更困難嗎?
本篇特邀嘉賓:起點海外項目Content Manager 人人,感謝人人的回答。
其實我個人不太喜歡「野生翻譯」這個詞,在網文翻譯社區里,大家更習慣稱呼他們為-Fan Translators。 顧名思義,所謂的Fan transaltors, 就是一群以興趣為基導向的獨立翻譯群體。這部分群體並非網文翻譯社區獨有的,無論是活躍多年的遊戲漢化小組,影視劇字幕組,甚至動漫翻譯組其實都屬於Fan Translators的群體。不得不說,Fan translators為網文在海外的推廣和拓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以說沒有Fan transaltors們所付出的努力,整個海外的網文翻譯社區就不會有今天的規模。
無論是對於中文網路小說來說,還是對於各個語種的翻譯內容來說,內容生產永遠都是整個產業鏈的最上游;同時也是最重要、以及最需要付出耐心和努力的產業節點。而對於一個產業或者說市場的蠻荒期來說,也只有以興趣為導向的「粉絲」們,才能在不可期的財務回報下,堅持興趣和初心,提供最優質的內容創作。這點無論是對於中國網文市場來說,還是對於國際網文行業來說都是一樣的。
其實從去年年末開始,網文翻譯文在海外走紅的消息就已經在國內的各大社區中所有流傳。但是絕大多數參與討論的吃瓜群眾,對這個垂直社區的發展歷程以及相關的翻譯內容生產的流程迭代也不甚了解。借著這個回復,也順便和大家做個簡單的介紹。
在正式介紹之前,先要和大家分享一個基礎概念,就是翻譯語言的目標語言的不同,會對翻譯的選擇上造成巨大的差異化,尤其是對於網文翻譯來說。舉個栗子,對於小說類的文學翻譯來說,中譯英最好的翻譯選擇,一定是英文為母語的翻譯。反之,如果是英譯中,則最好用精通英文的中文母語翻譯。
這個道理其實並不難理解,因為對於任意一門語言來說,「讀的懂」和」寫的好」對於語言掌握能力的要求來說,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級別。尤其對於文學類的翻譯來說,最重要的不僅僅是傳詞達意,更重要的是讓目標語言的讀者,能在不丟失原文含義的情況下,享受整個閱讀過程。這就需要翻譯擁有非常強的目標語言寫作能力,從而使翻譯內容從Readable 達到 Enjoyable的進化。
在這個基礎下,大家就不難發現,其實相比國內的專業翻譯來說,Fan Translators恰恰好就是最適合的譯者。當然,並不是說國內的專業翻譯不能勝任,但是從行業發展的早期來說,Fan Translators剛好就是The Best Choice, 兼具了能力和興趣, yo, peace and love
在上面這個大前提之下,我們再來看一下整個翻譯流程。一般Fan translator在最開始的時候,都是自己一個人來獨自翻譯。一般一個比較新的翻譯,翻譯一章3000字的原文大約需要2小時左右,隨著經驗的增長,原文行文風格的熟悉、以及glossary (辭彙表)的更新而逐步提高效率。但是即便如此,翻譯在初步翻譯結束後,還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復,複查其Typos和語法錯誤等問題。
但是大家都會有一個經驗,自己犯的錯,是很難通過自己複查來全部修正的。總會有個別的拼寫錯誤或者語法錯誤會被遺漏。這時,翻譯們就開始在讀者群體中,引入了所謂的「editors」來幫助翻譯對翻譯內容進行修訂和編輯。這時候的Editors更像所謂的Proofreaders.
除了基礎的錯誤修正以外,正如前文所說,一個語言的寫作能力是因人而異的。對於Fan Translators來說,即便絕大部分都是母語翻譯,但是部分翻譯的英文寫作能力也並不足以生產出最高質量的行文。這時,Editor的新職責就慢慢萌芽了 - Rewrite。Rewrite顧名思義,就是幫助翻譯將其所翻譯的初步內容,進行結構上以及語序上的調整,以期達到更流暢的閱讀感。
此時,Editors的職能已經遠超出了最開始的Proofreaders。同時,Editors的入門門檻也開始大幅度提高。翻譯開始在招募Editors的時候,也開始對Editors進行了相關Editing 能力的審核。至此,一個最小單元的網文翻譯組合才有了最基本的雛形 - Translaotr+Editor。
隨著Editor角色的建立,網文翻譯從單打獨鬥,進入到了協作的階段,這就產生了最基礎的翻譯流程。同時, 因為翻譯流程逐步優化,Fan Translators們所產出的翻譯內容的質量,也越來越高,與其相應的,讀者們的口味和要求也越來越高。 需求可以簡單的總結成以下幾點:
1. 翻譯質量要求越來越高;
2. 翻譯速度要求越來越快;
3. 翻譯作品的多樣性要求越來越多。
需求倒逼供給,所以翻譯和編輯們的工作壓力隨之也越來越大。回到上文所述,翻譯流程從獨立的翻譯工作,逐步進化成為了協作工作。而一旦從獨立工作進化到協作工作,就不可避免的會碰到各種協作中會有的問題。
1. 翻譯或者編輯由於個人原因,無法保證工作量,協作因此停滯;
2. 翻譯和編輯由於性格或者工作習慣等等的不同,導致了合作中的潛在衝突;
3. 由於合作衝突導致的翻譯或者編輯人員的變換,導致了後續翻譯質量下降等等。
上述總結的都僅僅是一些大家可以預期到的常見的協作問題。但是除了這些問題之外,逐漸產生了更加核心的潛在風險收入;
在以興趣為支撐的基礎下,幾個協作協作很難長期堅持免費創作,尤其當讀者們的閱讀需求大幅度提升的時候。而當第一次翻譯由於斷更後收到了粉絲讀者的打賞後,Fan Translators們的心態就開始慢慢的發生了變化,原來翻譯是可以賺錢的!這就促成了整個產業商業化的最早期的萌芽。
當翻譯們的工作目標從興趣轉移至商業之後,Fan Transaltors還是Fans么?他們還再「野生」么?顯然不。一部分大流量翻譯作品的翻譯開始發現,原來當接入廣告和打賞之後,每個月的收入遠高於正常工作,於是他們開始逐步轉向了全職翻譯。部分有商業頭腦的翻譯們開始在社區里招兵買馬,逐步成立了各式各樣的翻譯組,然後在翻譯組之間又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競爭和合作。大浪淘沙,最後形成的前三家翻譯組就近乎壟斷了整個網文翻譯市場。
資源聚合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整個網文翻譯社區開始了快速的提升,無論是從翻譯的速度、數量還是質量上來說。但隨著流量和收入的提升,兩座大山逐步出現在了幾個大翻譯組的面前 - 版權和商業模式。
版權是粉絲翻譯和翻譯組們的第一道大山。當大家的核心需求從興趣轉向之商業之後,未授權的翻譯顯然觸碰到了法律的邊界,是一個隨時可能爆炸的定時炸彈。而唯一的出路,就只有主動聯繫相關版權持有方,進行更深入的談判和合作。而合作的前提,正是需要向版權持有人證明海外網文市場有足夠強的潛力和盈利能力。
其次,商業模式也是當前,乃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網文翻譯社區會碰到的核心挑戰之一。由於網文社區是由興趣翻譯和粉絲支持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社區,所以社區用戶對於收費一直都是報以最大的戒心。正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當整個網文翻譯社區都習慣了免費閱讀的模式之後,老用戶是很難接受新的付費閱讀的模式。而如果依託於廣告,那整個閱讀體驗將無法得到保證。若依託於打賞,則整體收入的天花板會比較低, 且收入預期會非常不穩定,最後或許只有頭部流量的幾部作品可以賺錢,而超過90%的其他作品,或者大量的新書,將沒有獲得收入的空間。最後會造成整個網文社區的內容斷檔,從而在整個社區還沒有發展起來之前,就結束整個生命周期。
要想解決商業模式的問題,勢必需要引入更多新用戶,並且讓其接受新的付費閱讀的商業模式,而這正是現有網文社區中的翻譯組們,無法承擔的成本,無論是拉新的成本,和版權持有人長期合作的成本,又或者是壯士斷腕,更新商業模式的成本。
「野生」的網文社區陷入了一個兩難的境地。當野生翻譯不再野生,興趣社區不再興趣,網文社區需要的是更加高緯度的整合,以及商業模式的更新迭代。或許這也正是閱文的使命,讓全球的網文文化覆蓋全球,也讓全球的內容創作者,能在我們多樣化的商業模式下,在產業鏈中找到更適合自己的節點,讓整個產業正規化,規模化,健康化。
其實我們集團內部接觸到海外網文社區已經快2年時間了,期間我們也進行過各式各樣的合作嘗試,並且一直以來也堅持開放合作的態度和海外網文社區中的合作夥伴進行深度合作。但在這期間,我們也確實發現大量的問題。「粉絲」翻譯們雖然從商業訴求上不在「野生」,但是整體的商業意識、商業規範性卻無法適應真正商業化的節奏。或許在外部資本未接入的情況下,一切野蠻生長、大浪淘沙,最終也會誕生一個真正具有商業精神的公司來引領海外網文的市場,但是更大的風險可能是讓整個海外網文社區無法進入真正良性的迭代發展中,最後要麼把整體市場天花板做的過低,更甚至將整個市場帶入深淵。
正是基於如此考量,閱文決定真正的參與到海外市場的第一線,從內容生產的源頭做起,打通整個產業鏈。用更加正規有效的商業方式,整合資源,優化流程,就像重新打造起點中文網一樣,在海外從頭做起,重鑄全球化的網文產業。這也正是我們多年前的初心和願景,讓網文文化在全球蕩漾。如果說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野生翻譯」,那就是讓野生不再野蠻。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司馬遷《史記》
凡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矛盾和爭端;但凡沒有利益的事情,必然不能長久。——本人野生翻譯組其實就像是2003年的起點,都是由愛好者團體發展起來、正準備開始商業化的組織。兩者都是依託中文網路文學這個新興熱土,準備圈地、開墾、培育、收穫的創業者。
所不同的是現在這片土地上已經有了主人,後來者想要分一杯羹就得分出一部分利益來。也因此就會有矛盾。解決利益矛盾的方法就兩條路——做蛋糕,分蛋糕。
所謂做蛋糕就是要把利益用量做大,這樣大家就都能獲得更多。這是緩和矛盾的共贏之法。分蛋糕就是盡量多吃多佔,把別人盡量擠出去。這是激化矛盾的零和博弈。英文讀者是相當大的一塊新蛋糕,而且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
我不太清楚起點在開拓這一塊市場上的貢獻究竟有多大。但根據這兩年聽到的消息,似乎海外的這些翻譯團體在其中起到了主導作用。如果這些消息屬實的話,那麼前期做大蛋糕主要是翻譯組的貢獻。(當然作品質量是一切的基礎,也不能忽略。這一部分貢獻得算在起點頭上。但這只是被動的貢獻。)顯然在互聯網時代,翻譯組的文化親和力與熱情在這一階段勝過了資本的力量。不過今天的世界仍然是資本主導的世界,而資本從來都是貪得無厭的——無論它披著起點的皮,還是翻譯組的皮,從開始商業化的那一刻起就無法擺脫這種本能。
所以對於分蛋糕的博弈就不可能停止。所以起點必然會試圖利用版權工具把翻譯組趕走。這樣就可以把合作者(競爭資本)轉化為僱員,從而獲取最大利益。
而居於弱勢的翻譯組必然會炒作感情牌——本質就是拉英文讀者為人質對抗版權方,從而儘可能少給起點(以及背後的作者)付錢。這種神仙打架的事情問我們怎麼看?
我覺得我們還是繼續吃瓜吧。畢竟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MBA的本事。只希望雙方爭歸爭,別失了理智,不要損害了作者們的利益。
畢竟目前英文閱讀市場比中文閱讀市場要大得多,哪怕是小眾市場也可以讓大家錢包更鼓一點。而如果逼得作者們報團下場爭奪利益,這矛盾就擴大化了,甚至可能會影響國內的行業形勢。(類似的矛盾在移動端大發展時期也出現過,聽說造成了一大批作者的流動。希望這次不會這樣。)而且大家不都說未來網文行業的盈利主要靠影視版權嗎?如果能搞成漫威這種模式,做出幾個系列IP出來,豈不賺到飛起?未來的蛋糕還很大啊!利益相關:2000-2005曾經在起點寫過兩本網文,後來自己太懶太監了。最近準備辭職休息幾個月,又在考慮賺點外快。這個答案雖然自認為還算中立,但可能會讓一些人不喜歡,所以為免麻煩還是匿名吧。當年網文也是野生生長的啊,很多事情本來就是自發形成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Stephen Mitchell的的英譯道德經?
※谷歌地图将中国的乡镇名翻译为「镇名zhen」「乡名xiang」合理吗?
※「ice cream」為什麼翻譯成「冰激凌」或「冰淇淋」?
※想做TED的 voluntary translator ,英語需要達到什麼樣的級別?知乎里有翻譯TED的嗎?
※約定俗成的譯名有誤時,是否應該另啟音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