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年來發展迅速,那麼大陸與香港在這過程中究竟是怎樣的關係呢?是互惠發展?還是誰搭了誰的順風車?


很明顯。

從經濟體量上看。香港搭了大陸的順風車。

從政治地位上看。香港搭了大陸的順風車。

從文化發展,電影產業,港星赴內來看。香港搭了大陸的順風車。

但是搭上順豐車的僅僅是香港的高層政要、富商巨賈。對香港的人民而言。香港的回歸變成了一個讓人逐漸絕望的故事。

以下僅從香港底層百姓來看。

物價上漲了,工資沒有漲。

房價上漲了,工資沒有漲。

原來全家人供出一個大學生,就可以改善生活了,現在大陸的人擁擠進來搶了工作。

旅遊的人越來越多了,遍地都是垃圾都是人,說拉動了經濟增長卻沒有給我一點好處。

鰥寡孤獨者,老弱病殘者艱難的存活著。

但更絕望的不是原來的最窮者。而是原來的普通人。再也沒有什麼改變命運的希望。

無論講再大的道理。大部分人是不認的。他們只知道生活變差了。這就足夠大家抱怨和不滿了。

我想題主問這個問題應該是出於這幾年來一系列香港問題的疑惑。明明大陸對香港是千好萬好。百般呵護。為什麼就是鬧市呢?

因為香港特區政府沒有代表人民的利益。他們是權貴的盟友。維穩的工具。

我僅僅對香港人民表示同情。並不代表我支持香港獨立。我不想也沒用能力提出香港一系列問題的解決方案。


大陸搭了香港的順風車,然後香港能借著大陸更好的發展。

改革開放之初,儘管中央有改革意願,但在開放上仍然分為左右派別,其中左派元老在經濟上的堅持始終沒有改變。

一直到後來右派改革得到了中間派的支持,才算就此持平,但左派依舊有相當的影響力。

所以,雖然國內具備改革想法,但開放的方向依舊沒有著落,因為這需要大量的外來資金以及技術人才,沒有第一批原動力,後續的發展便缺少穩定的基礎。

當時有少數台商有投資意願,但數量不足以滿足國內需求,在安全問題上,也跟歐美一樣有國家層面的考慮。

這時以霍英東為首的港商集團北上,國家領導人與其會晤,港商剛好面臨加工產業發展瓶頸,在轉移工業到東南亞或印度以及中國這些選擇下,港資最終決定把發展方向投資在故鄉祖國,成了最早成規模對內地投資的外資。

在霍英東等商團的保證下,右派與改革派得到了更多的支持,由此奠定了改革開放的基礎,港資引入了大量資金,以及最重要的產業經驗和技術,成為中國改革開放最早的原動力,為後續外資投資開了一個先河,與國內政府配合給全世界外資進行演示,打開了信任的渠道,隨後引來了台資的加入,歐美日等外國資本也開始滾雪球的加入到對中國的投資市場中。

這也是為什麼霍英東的地位極高,並且香港的政治地位非常特殊,因為除了推動改革開放的功勞外,香港也作為國內大陸不願完全開放的一個窗口來保持對外溝通,在資金控制流向上成為一個較為穩妥的把關口,許多有特殊身份的人都會舉家移民到香港而不是美國,保證了政府的信任又得到了特殊待遇。

香港可以說是華人社會裡目前最成熟的一個社會了,無論是經濟文化還是制度,都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發達盛景,得以讓新加坡台灣學習。

中途碰到的許多問題,在自身嘗試解決後,都給了其他華人社會一個非常好的參考,以至於不會再犯相同的錯誤。

例如土地樓市問題與金融問題,還有更深入的福利制度等。

這也為較後發展的大陸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可以說目前我國就是在學習香港的許多地方上前進著,並且直接在香港企業等幫助下一點點循環漸進。

最著名的例子應該就是「公屋」政策,為解決未來住房問題減少走不少彎路的可能,還有相對穩定的制度模式與金融方案,對一線城市的策劃也不少都參考著香港的模式,也有人舉例了MTR對內地的影響。

商業集團上,房地產物業的管理方法和構架,尤其是萬達商業與住房的模式,都可以說是實打實的在學習香港傳統地產商的套路。

甚至在政治制度的可能性上,都有用香港作為試驗田的計劃,希望再實施到自身身上,當然這是失敗的,香港可以是個參考書,但沒法在尖銳問題上做小白鼠。

香港基層的困難,現況無法解決是因為制度上的施政力度不足,缺乏廣泛民意支持。

但長遠來說,根本原因是因為香港太小,可發展的空間很有限,土地的壓力對創業有極大負面影響,對科技產業的創新也受制於土地問題,哪怕想開成本極高的本地工廠,也首先會因為土地不足而無法實施。

香港的土地足夠生活,但不斷的發展則是極為有限的,在不吞掉更多土地或填海的前提下,通過施政來革新香港內部土地資源,進而解決問題來優化內部產業。

實際上在大陸真正發展起來以前,香港早就完成了產業轉型,從傳統加工業轉型為知識服務為主的旅遊城市,金融管理與旅遊業帶動的其他消費產業作為香港富足的根本。

文化產業上,香港也隨著發展黃金期後變得不如輝煌時期,這體現在香港在八十年代到回歸前。

而回歸前香港的電影歌曲與文化產業等,實質上的已經衰落了,現在許多老人北上,僅僅是在尋找更大市場的可能。

對這一點,目前國內電影產業的輝煌,也可以理解為香港電影的第二黃金期,國內市場有許許多多的投資方、藝人、導演、製作團隊,都是來自於香港,直接佔據了半壁江山,並且與國內原有班底融合起來,只不過就質而言,無論是香港班還是內地班,質量都不比八九十年代的兩地電影。

在大陸經濟起飛後,很大程度的又反哺香港,旅遊與購物都給香港帶來了極大的經濟利益,例如自由行。

但由於旅遊成本的原因,以及香港承受能力的問題在內,香港對內地遊客的承受限度其實很快就在七八年內達到極限,這也是一個兩地政府都客觀認識到的事實。

由於大陸旅客多數都是短途旅客,這對香港的資源深度利用有限,於是港府近幾年逐漸開始擺脫單方面對內地旅客的依賴,尋求更多長途旅客。

恰巧這個時期內地經濟處於下滑期,對外旅遊與奢侈品購物的目的性減少,香港的傳統購物需求也降低,便出現了大陸旅客按年比下降,總體旅客按年上升,歐美印度東南亞旅客按月飛速增長的結構再平衡。

大陸對香港的一個主要影響,在我看來是以一個巨大的環境,在發展過程里提供了許多優質的移民家庭,尤其是在九十年代後,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香港大齡青年的婚姻問題,還提供了必要的勞動力,最主要的是優秀的技術人才,這些都是香港基數小人口的群體下難以產生的,這也確保了在香港優良的制度下,人才可以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無論是回大陸還是留著香港,通過旅遊或貿易等商業活動,最終都會有一部分商業效應回到香港,所以這個問題上是不分你我的,無論喜不喜歡都好。

不過大陸對香港最好的一個地方,在我眼裡,我認為是中國大陸沒有真正的打算徹底開放,無形中築起一個邊界,並且近年與以有生之年為單位的未來中,這個邊界都不會消失,而是逐漸加強,這在國內某些人眼裡是封閉開倒車的跡象。

但實際上對香港來說,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幫助,國內的封閉與對外匯等的管制,都成了香港作為一個最必要窗口的主要原因,也就無法避免香港的在這個過程里的收益,而香港作為對外的聯繫途徑,也是保證穩定和中國對外發展的一個可控途徑。

不完全與國內一樣又在可控範疇內,這是優於上海新加坡等地的關鍵優勢,只要沒有戰爭發生,香港利用與內地這一點的關係,就能長期維持地位與優勢,這是台灣都完全沒有的機會,也是大陸提攜香港的一個互利互惠的關係。

也只有這樣以特殊身份深深在各個層面上影響中國的發展,紮根於中國政府最基本的安全需求上,香港才擁有無論國人怎麼打嘴炮都風吹不倒雷打不動的穩定地位。

至於香港被大陸旅客搶了生活環境這一點我是不認同的,但香港的環境資源有限,承受能力毅然,是一個鐵的事實。

這一點在目前來看,鍋在北京的不想變的心態,所以要不讓皇上背鍋,香港又不用貧富矛盾過大,大家可以皆大歡喜的唯一做法,就是擴大香港面積。

雖然行政角度上這是個敘事需要二十幾年的繁瑣過程,但其可能性仍然存在,對香港了解的人,想必是知道深圳東側的大鵬半島,地理上是較為適合併入香港行政區的。

當然,房價問題也可以在新市鎮規划起來後有一定改善,但總體來說還是具備更多可利用土地才是出路。


又看見精神香港人噴自由行搞亂香港了,呵呵。

1997年前後,香港受到金融風暴影響,樓價暴跌,各行各業的生意也是無比慘淡,那時候香港有檔電視節目叫《今日睇真D》,裡面曾經有一期做的專題是比較深圳的香港的物價水平,附上了去深圳消費的額外成本,證明在香港消費也貴不了多少,號召香港人留在香港消費,拯救香港的市道。沒錯,那時北上消費可是流行詞。好了,今天精神香港人跟香港人抱怨自由行導致樓價高物價升,請問那時的樓價低物價跌的時候香港人就幸福嗎?————還真是挺幸福的,樓價跌導致了一堆人負資產,有不少人撐不住了選擇了申請破產極端的甚至選擇自殺,死了不用煩惱多幸福啊,那時香港隔個三五天就是哪家企業頂不住了要結業要裁員,大把失業的人,失業了呆在家就有綜援拿了,多幸福啊。

再說自由行,自由行是中央硬塞給香港的嗎?明明是香港因為SARS之後市道極度慘淡,請求中央實行的好嗎,至於為什麼要搞旅遊業————香港除了發展旅遊業,還有其他產業可以保證就業率嗎?難道你要發展工業?旅遊業帶旺的零售、餐飲都是門檻極低需要大量勞動力的,這就可以讓大把底層人士有工作。

至於問題說的什麼便車不便車的,香港人寧願選擇抱怨大陸人買光奶粉都不去想想怎麼多搞點奶粉來賣給大陸人。給你搭你不搭我還能怎麼著?想強行帶你飛也敵不過你泛民搞拉布啊。


一個貨幣缺乏流動性,緊隨而來的就是貨幣的信用貶值,貨幣本身貶值。


高票還真扯,怕是不知道香港汽車司機都能去大陸包二奶的時代吧

現在包不了了,怪我啰?


那個愚民罵完人後就把我拉黑,我沒法回答,於是它就贏了。

還有幾個人在那裡幫它說話。也不看看那完全是一些港獨分子的言辭。把香港的問題完全歸結到大陸。那個「籠民」是97後出現的嗎?是回歸讓香港絕望?

我回答的意思是:香港的問題是世界性的問題。全球化後發達地區貧富差距擴大,下層民眾難以改變命運。台灣如此,美國也是如此,這兩地政府不是自己選的嗎?那傢伙不就是要說香港回歸後政府是大陸指的,不為香港人想才把香港搞成這樣的嗎?它的意思不就是港英政府在,不回歸就好了,你們這些人還為這傢伙叫好?

我的看法是,香港的問題是世界性的,與回歸關係不大,不回歸問題會更嚴重,發達地區低端產業外移,下層民眾就業機會變少,貧富差距變大。美國不正是這樣才讓特朗普上台的嗎?香港不回歸還不是這樣,難道你們也象那個愚民相信港英就能解決這些問題?大陸這些年想盡辦法給香港送利益,但是香港居於高端,利益難以下送,下層人難以得到好處,這是全世界的難題,沒什麼好辦法。為什麼新加坡好一些,正是集權,沒有那些民主分子搗亂,靠政府強行重新分配。香港行嗎?就象那個「籠民」,香港要多建些公屋,民主黨不就是這是郊野公圓,那是環保區?我倒是覺得,如果港英政府還在真可能要好些,因為香港人會老老實實當順民,政府做事會順手得多。那個愚民把問題全部歸到回歸,你們還認為它對?


中國已經在東亞大陸這片區域存在幾千年了

香港從1840年開始存在?

你說13億人的發展搭了700萬人的順風車?

呵呵

我都懶得笑了

中國的發展自古以來都不會搭任何人的順風車

也不可能搭任何人的順風車

中國的發展依靠的永遠都是自己勤勞的雙手和自強不息的國民精神

13億人這樣的巨無霸體量不會搭也不可能搭任何所謂的順風車

能搭的只能是自己擼起袖子加油干

香港的未來就是放大版的泉州或者是縮小版的上海

如果香港繼續自己作死

那麼它的未來就是汕頭和湛江

香港迫切需要一批有識之士帶領七百萬香港居民衝出目前的重重危機

不能再自己作死了

移民到澳加英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即使移民出去了

你在白人眼中依舊是中國人


香港投資內地的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內地批准的第一家合資、合作企業,第一家五星級飯店,第一條合資興建的高速公路,第一塊土地的拍賣等等,在改革開放史上佔了重要的印記。中國改革初期,香港資金(港資)占最大比重,達百分之八十

直至2011年全年,港資仍占外資比例達66.3%(投資金額770.11億美元),是內地吸收外資的最大來源地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資料)。

港澳在廣東省的投資項目超過10萬個,實際利用資金1200億美元,占廣東省實際外來資金的三分之二,其中絕大部分投資來自香港。促使粵港澳形成了以廣東為加工製造基地、港澳為購銷管理中心的獨特格局。數以萬計的港澳投資企業在廣東各地蓬勃發展,數以百萬計勞動力受雇於港澳投資企業。珠三角地區形成了具競爭力的動態化產業集群、開放型,影響世界的加工製造業基地。深圳市投資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和年出口1000萬美元以上企業中,約80%是港商投資或參與投資的。2007年,深圳國內生產總值比1978年增長了789倍,南方最重要的高新技術研發和製造基地。

香港資金的投資,讓廣東從農業為主的省份發展成工業發達的經濟大省。廣東的國內生產總值從改革開放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省份排名第第5位逐漸成為第1位,保持至今。

廣東省落馬的省長xxx說「廣東3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就是一部粵港澳合作的歷史。廣東30年的發展離不開港澳強有力的支持,離不開港澳資企業率先進入廣東,率先投資、率先發展。香港人澳門人不僅帶來了資金、技術、人才,為內地輸入了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理念,更新了管理文化。」較為熟悉的例子是港鐵公司,促進了許多領域的觀念更新。中國改革初期,中華人民共和國缺乏優良的貨運設施和海外貿易網路,而香港當時已經是亞太地區重要的貿易中心,擁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硬體設施和一流的貿易人才。

香港是內地第五大貿易夥伴、第三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在資金、技術輸入的同時,香港資金更為改革開放輸入了許多先進的發展理念、經營方式和管理經驗,促進了觀念更新,為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提供了借鑒。國外有專家認為「內地市場經濟改革之所以能夠成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擁有香港這樣一個成熟的、國際化的市場經濟體系可以借鑒,並為改革的啟動和深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從以上資料大家可以自己去判斷誰搭誰的順風車。

台灣同理。


現在有一個很奇怪的邏輯是

以前香港發達的時候——那是制度優先,香港人勤勞勇敢,努力拚搏,而且香港人素質高,所以發達是應該的。

現在香港經濟還沒衰退,只是跟不上大陸的節奏而已——都是大陸人的錯。

!!??

誰能告訴我為什麼不去反思而是宣洩,這樣有用嗎?


這個世界都在搭中國的順風車


對@愚民的看法,部分認同。。。

經濟總量,政治地位,香港都是受惠的,但你說回歸以後普通人的生活變差了,我不認同,我本來想看下這其中的因果關係的,結果你也沒寫。下面的評論看到有人說大陸人來的多了,走私也多,導致香港東西越來越貴,房子越來越貴房租越來越高,這是事實,但是大陸人來的多了,香港賣出去的商品也多了,賺的錢也多了,這些好處是可以彌補大陸人多了後香港的物價房租之類上漲的壞處的。你可能要說,大陸人的錢都讓商家賺了,普通百姓沒賺到,不對的,社會是個串聯起來的共同體,商家賺錢後,他有錢了理髮次數也多了買菜也多了甚至給乞丐的也多了,這樣理髮的買菜的乞討的等等底層人民其實都會間接分到這些福利,只要你上班,幹活,哪怕撿破爛的,你都會比回歸前撿的多。

我不認為普通百姓生活比回歸前差了,哪裡都有慘的,回歸前慘的也不少,你對普通百姓的生活有些主觀,我不認同。

宏觀上,今年香港評選上世界經濟活力排行榜第一名,這個就能證明回歸後並沒有什麼變化。

當然了,這也得益於50年的一國兩制,等到香港徹底回歸社會主義社會,我不認為它還能有今天的世界經濟活力第一名。


阿爺推高香港房價,小民苦不堪言


推薦閱讀:

很多預言都提及了最終會出現一位大聖人,那麼這位大聖人是誰呢?
為什麼中國白酒在口味和香氣上沒有威士忌豐富?
外國人辦中國簽證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中華民族有哪些方面令人無比驕傲?
為什麼國內用圓月表達相思,而國外卻用圓月召喚狼人?

TAG:香港 | 經濟 | 國家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