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東北古代沒有發展出獨立且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

東北耕地廣大,土壤肥沃,北溫帶季風氣候.及500~800毫米的降雨量都非常適合農作物的生長,且無重大重大自然災害(比如黃河洪水、地震、乾旱)。可為什麼東北沒有在遠古以及隨後像中原一樣,發展出獨立且高度發達的農耕文明,而是一直是漁獵/游牧文明佔據主導?


先直接說結論——因為冷,不適合當時的農業發展。

東北的氣候極冷, 種地一年只熟一季,養不活太多人。中原氣候稍暖,也只是中古之後一年兩熟。江南也是一年兩熟,嶺南可以三熟。而後來很多地方一年三熟可能明清才有。

古老的文明好像都源於偏熱的地區,中國中原恐怕是同檔文明裡最冷的了。冷暖也是變化的,先秦秦漢中原很可能比現在溫暖,而長江流域近乎熱帶,即便這樣東北還是冷的。東北沒有地理屏障,西伯利亞寒流能更直接的吹過去。和其他古文明比較,華夏文明衣冠的裹得最嚴實的,這說明中原先秦時雖然比現在溫暖,但依然屬於相對較冷的地區。所以因為古代的生產力和農業技術不足以開發氣候寒冷的耕地,所以東北沒有發展出獨立且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


本來高句麗本來已經是相當成熟的農業文明了,可惜被唐滅了,高句麗人大部分南遷中原和朝鮮半島,文明倒退。然後渤海人填補空缺,農業文明恢復一點,可惜,又被遼滅了,渤海人被南遷,文明倒退。然後女真人填補空缺,發展出一點點農業文明,又被蒙古滅了,熟女真南遷,文明又倒退了。然後兀狄哈野人填補空缺,建州海西發展出奴隸農業,滅了明後直接都入關了,文明倒退。然後漢人填補空缺,終於有了穩定的農業文明。可是現在東北人才又外流,感覺又回到了歷史的軌跡上。


古時,一個區域是否能發展成獨立且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有多種方面的原因。

1、政治原因,中華文明,古時主要是黃河、長江、淮河等,政治中心一直在此地,直到元明開始才圍繞北京和核心開始了北方文明的發展,但主要糧食供應還是靠南方。

2、氣溫/技術原因,古時東北地區較為寒冷,當時的技術不足以支撐大規模農業的操作;

3、人口原因,人口稀少也比較容易理解,經濟、政治中心幾乎都在南方,人口稀少固然是,古時農耕人口的依賴還是很重要的;

4、古時人口遷徙較低,直到明清後,人口增長迅速,東北才得以正式開發;

5、交通/國策戰略,古時征戰必是糧草先行,東北糧食要運到糧食需要地及前線較難;

6、地盤多屬於游牧民族,此處深受游牧民族的影響,農業文明發展緩慢可想而知。


我個人認為應該是因為氣候,從時間節點上來看

1.因為冷,農作物沒有南方產量高

2.因為冷糧食產量,人口一直上不去

3.請大家回想一下,東北(關外)是不是直到清朝中期依然還是苦寒之地?

4.清朝末期闖關東,甲午戰爭直到九一八事變後偽滿時期移民了來自關內,日本,朝鮮族大量人口。日佔時期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工業化,於是有了共和國長子這一說

貌似又跑題了,總之憑我感覺,在那些科技和農業技術不發達的時代,又沒有暖氣,甚至連炕都不是家家都有,窮點的連柴火都是問題,(不要笑,這點很重要!!!)讓人類大規模的在那裡繁衍生息是不可能的

說到這些我插句題外話

現在看來東北亞朝鮮問題不解決(10~15年之內基本沒戲),還有俄羅斯遠東放開移民?東北,連工業和商業,也夠嗆,往北是西伯利亞,往東沒有出海口,往南是朝鮮……,雖然有個大連但帶動不了整個東北,最近(其實已經快持續兩代人了)人口流失嚴重,全國各地,日本韓國東南亞,全都是各種層次討生活的東北人民!國家大力振興東北,講真,前途堪憂,這關係到地緣政治


發表一下個人意見,如果有什麼不足或者紕漏,歡迎大家指正和補充~

1.遠古時期,東北地區雖然也是靠江依水,地勢也相對比較平坦,但是並沒有孕育出早期的人類文明。相比於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我們就可以發現,東北地區氣溫低,在人們發現較好的取暖保暖措施之前,該地區的人們可能比較稀少,不足以上升到發展成文明的一個高度。而對於農業而言,在古代的科技水平和生產力條件下,東北地區的氣溫並不是很適宜農作物的生長,糧食產量少,人們更願意去打魚狩獵。

2.中國古代的統治中心一直處於中原地帶,還有一些朝代的統治中心延展到了南方。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中原地區往往代表著當時中國的經濟水平,政治力量,文化層次。至於東北地區,位置相對於河南,蘇湖等傳統產糧地區位置比較偏僻,交通運輸並不十分順暢。沒有江河或者運河進行支持,從陸路的話也只有從山海關這一條路,這些也為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產生了不少的阻礙。

3.在朝代統治中,東北地區收到農耕文明的影響程度較小,畢竟距離中原地區較遠,但是受蒙古,女真等游牧文明影響較為深刻。在古代東北地區少數民族較多,漢人傳統農耕文明總是會被游牧文明所衝擊。

4.東北地區處於邊界地帶,中央政權時常會被外族所侵擾,因此戰亂相對中原地區較為頻繁。在這種環境下,當時老百姓能做到安心種地是很難的。

以上就是個人的一些觀點啦,現在的東北地區已經變成了我國的商品糧食基地,真正的從「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東北大米好吃~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高句麗和渤海國都是農業為主漁獵為輔,而不是反之。

南北朝、南宋和明末是幾個小冰河期,游牧區普遍南進,估計是造成題主這個印象的原因。


因為我們沒素質


明清,主要是清朝,中原腹地人口膨脹太厲害,政府鼓勵開墾東北,讓內地失去土地的農民去東北墾荒,同時大量流放犯人過去勞作,花了幾百年才把東北變成這個樣子的。

美國開墾西部也很辛苦,東北環境更惡劣,條件更落後。良田不是上帝放在那裡等你去拿的。


古代的農業技術條件下,沒有培育出耐寒生長期短的作物,如玉米,馬鈴薯,高粱等外來作物及20世紀日本人培育的耐寒水稻。土地難以開墾,鐵器和犁耕農業未普及的條件下難以開發叢林地區。這也是為什麼農業文明首先誕生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土壤疏鬆的地方,如古代兩河,尼羅河,印度河,黃土高原等,中國南方農業氣候條件優越的地方開發緩慢也與此有關,熱帶叢林地區直到現代農業機械產生才能大規模開發。有限的農業生產競爭不過漁獵採集生產,東北資源豐富,生產各種野生動物,如野雞,野豬,鹿等,植物資源,如松子,榛子,菌類豐富,惡劣的氣候條件原住民死亡率高,人口壓力小難以產生產生大規模農業生產的動力。這一切直到在19世紀外來農作物引進,生產技術提升,取暖技術提高,人口壓力增加的條件下得以改變


說冷的是什麼心態 我覺得 就一個原因 清流人事對朝廷控制後,對邊功的抨擊和壓榨,使得大多數帝王認為對邊區開發是一件道德 淪喪的事情,別說開發東北 實際上北方在宋—金—元 的三代不間斷的戰亂之後 都沒有進行合理的恢復性治理 ,漢代華北平原可以每年向關中運送糧食400萬石以上,和明清時候的南北漕糧數額相當。明清單單為了保住運河 對華北乃至淮河流域 就不知道造成了多大的損失。。。


你知道東北冬天多冷嗎?

而且你描述的那個時候,沒有暖氣。。。


因為冷


你知道這裡的北溫帶季風氣候有多冷嗎?


氣候比較寒冷,需要更好的生產力水平才能在那兒發展大規模的種植業。


推薦閱讀:

考古学家是怎么区分那些是自然形成的碎石,那些是由早期人类打磨的石器?
普通人如何在一场战争中生存?
人類有哪些一開始就錯了的認識?
人類的審美觀發展成現在這樣是必然的嗎?

TAG:游牧民族 | 人類文明 | 高句驪 | 東亞歷史 | 東北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