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寫東西的人越來越多?
樓主互聯網公司文案一枚 之前覺得編輯好高大上 後來身邊好多朋友都開了公眾號 也有小有名氣的 發現寫東西的人越來越多 是不是很掙錢啊???
這好像成了一個廣告貼了?大家都來吐槽一番或者勵志一番,然後貼上自己的公眾號。這也太……好吧,好好回答一下寫作類的話題吧,畢竟我也是號稱學徒的人。
曾幾何時,我也是這樣想的,靠寫作賺錢好像很容易的樣子,你看看韓寒郭四,你看看土豆血紅三少,你看看什麼琅琊榜、微微一笑。
從我描述你就可以看出來,這段時間真不短了,大概有四五年。十年來,我都想著要是靠著寫作賺錢能過的多好的幻想。我想這樣的想法很多人的都有過,題主有過,很多答主有過,更多的答主也有過。但是,當我真正的開始想寫的時候,發現誒,事情沒那麼簡單了。好像寫一個好看的故事出來,不是這麼容易的啊?看看雜誌和小說,哪怕是當年看的《男生女生》這種校園雜誌,我都發現我的構思和寫作水平,遠遠比不上別人,於是形成了一種焦慮叫做:我不是天才,這特么怎麼賺錢?於是我開始上網搜索,那個年代,網上的寫作教學還沒有多少,創意寫作書系還沒有引進,網上能看到的就是科幻小說寫作的講座(可能是我的搜索能力不行)於是我開始研究,發現寫個東西還要學這麼多啊?然後就放棄了。是的,我就放棄了,因為本來就是寫作賺錢很容易的樣子,但是當它超出了我初中生的理解能力之後,放棄,也就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了。後面陸陸續續的還是看到一些消息,習慣性的關注一下寫作方面的內容,直到今年,我突然發現,我還是想寫作,這時候我已經工作七年了,從來沒有做過文案或者編輯之類的工作,單純的發現,我就是想寫了。然後我開始在簡書寫讀書筆記,出於什麼目的呢?老實話,我也不知道,但是就是想寫,就是有一種傾訴的慾望,想用血與緣這個名稱,在網路上留下一些屬於我的印記。
仔細的想想,其實可能性最大的是,當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改變,開始努力,開始成為新的自己。我們也開始蠢蠢欲動,而所有的改變和努力當中,只有寫作這件事情,怎麼算都不是一件會虧本的事情。你不可能因為寫作,而把手指磨損到殘疾的程度,而運動可能。你不可能因為寫作,而損失太多的金錢(當然,如果你一定要抬杠電費和網費,我也就只有攤手了),而炒股可能。你同樣也不太可能因為寫作,而丟掉本來可以泡到的妹紙,而學PUA可能。但是你可能因為寫作,而成為意見領袖,只要你在一個領域又足夠的底蘊。也可能因為寫作,而結識更多的朋友。甚至可能因為寫作,而一夜暴富。同樣可能因為寫作,而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
當這樣來對比之後,寫作成為了最具性價比的提升行為。而即便上面的可能都沒有發生,那麼最差也只是象我這樣,從一個回答只能抖機靈,然後變成能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意思。順便一提,因為寫了一個每天讀書一本的讀書筆記,我已經讀了三十幾本書了,而這僅僅是在9月到11月之間。所以,為什麼寫作的人越來越多了?只是因為,大家都想成為更好的自己,而寫作是其中最方便最具有性價比的一個方法而已。早飯吃得多,午飯可以稍晚一點,來吧,手速全開150%。
我要說一個關於TED演講者Ory Okolloh的故事。更多資料,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查閱維基百科。
Okolloh是從肯亞到美國讀書的法律學生,肯亞是個政府貪污腐敗的污水坑,在貪腐印象指數里幾乎總是排在榜首。工作時,Okolloh花了無數時間與她的同事談論此事,直到最後有人提了個建議:你為什麼不開個博客?
除了為課程而寫的論文以外,她從來沒有寫過任何東西,不過最後還是開了一個博客,面對鍵盤當然是一個字都打不出來。
然而,接下來的七年里,Okolloh穩定地發文,談論對抗肯亞貪腐的戰役、發布揭發官僚貪污巨額款項報告的鏈接,以及分析各類醜聞。
到2006年她搬回肯亞的時候,開始貼一些照片,比如通往機場馬路上的浴缸大小泥坑、小寶寶的照片,話題也越來越廣,比如討論計程車司機的友善……幾年後,她建了一個讀者群,包括許多國內外的肯亞人。
2007年,肯亞執政黨在大選中舞弊,國家陷入暴亂,總統施行媒體封鎖令,零星的互聯網服務成了關鍵的新聞渠道。Okolloh寫下了痛苦憤懣的文章,儘可能加入她能獲得的信息,因為知道有哪些人讀,她開始非常有意識地建立論證,來支持想說的話。按照她的說法——「我有一種義務感。」
出版商聯絡Okolloh要她寫一本書談她的生活,被拒絕了,她說,「我的真實人格是非常內向的。」然而,當有個製作女性博客為主題的紀錄片攝製組來訪問Okolloh時,把她所有的博客文章都列印了出來,足足兩本電話黃頁的厚度。
Okolloh不想寫書,但在某種意義上已經寫了。
互聯網來臨之前,大多數人在高中或大學畢業以後,很少為了好玩或者心理滿足而寫任何東西。19世紀末,電話普及之前,一般市民幾個星期也難得接到一次信。
歷史學家漢肯研究發現,美國在1860年的人均書信量,只有一年5封信。在工業時代,如果你剛好寫了某樣東西,發表的可能性極為低微;另一方面,閱讀卻是探索世界的日常活動。
互聯網出現之後,我們現在有了狂熱寫作的全球文化。私人的時間裡,我們寫出無窮的內容,談論我們有興趣的事情,愛好、朋友、運動、時事、最愛的電視節目……閱讀與寫作變得混為一體。人之所以閱讀,是為了產出寫作內容;我們從作者的姿態中閱讀;我們為了其他寫作的人而寫。
我們知道閱讀改變了我們思考的方式,還幫助我們形成更加抽象、有特定範疇、具邏輯性的思維。但寫作又如何改變了我們的認知行為?
第一,寫作能幫助我們澄清自己的思維。把半成形的思維放到紙面上,我們把思維外在化,從而能夠做出更客觀的評估。這就是為什麼作家通常會發現,只有在他們開始寫作的時候,他們才會搞清楚他們想說什麼。第二點更重要:那就是在網上寫作幾乎總是為了某一群觀眾而做的。你在網上寫某樣東西的時候,不管是朋友圈更新一行文字,在某人照片上的留言,或者一千字的回答,即使你是匿名為之,你這樣做的時候都預期有人可能會讀到。
Twitter、微博的流行其實正是因為這一點帶來的壓力。也許你準備好一吐為快,很快就會想到:文章一貼,就會有人讀到了。突然之間,他們論證中所有的弱點、陳腔濫調與懶惰、八股文般的定式思考,都暴露於外。
就算不是要發表給任何人看,也會有觀眾的威脅存在。這倒也不是壞事,很多年前,要機智、要引人入勝的社會壓力,推動了十九世紀歐洲的咖啡館談話氛圍。
社會科學家稱之為「聽眾效應」──當我們知道有人在看的時候,我們的表現會出現變化。這種效應並不總是正面的。在即時、面對面的狀態下(如運動或者現場表演),聽眾效應通常會讓跑者或者音樂家表現更好,不過有時候也可能把他們嚇得魂不守舍,讓他們卡住。
研究也發現,特別在和分析或批判思考有關的時候,跟別人溝通的努力會迫使你思考更精確,做更深刻的聯想,也學得更多。
當一個大學生被要求充實維基百科條目的時候,因為大眾可以通過刪除或改變你的文字來做出反應,寫作者更加聚精會神,寫作內容會更正式,納入更多資源。理由就在於他們的聽眾,也就是維基百科社群的嚴苛。
培根爵士在四個世紀以前就想清楚這一點,並說了句妙語:「閱讀造就完整的人,討論造就敏捷的人,寫作造就精確的人。」
就我自己而言,不是那種寫的東西會有很多人看的那種類型,在公眾號上每寫一篇文章,必然會有人取消訂閱。在我心目中,喜歡錶達的原因也許只是內心不安穩。唯有架構在別人身上的虛構,才有崩壞的一刻,存在於自我內心的虛構,不會輕易崩壞。因為依附他人而活,一旦別人的行為有別於自己的想像,虛構便無法成立。重要的是,當一個人遭受打擊時,也就是感到寂寞與孤獨時,是否能試著思考自己究竟失去什麼樣的虛構「樂趣」?視情況而定,也許只有一個特定原因,或是好幾個不明原因。這樣的「樂趣」是否原本就存在?
喜歡喝幾杯的人不只喜歡酒,要是只喜歡酒的話,大可每天在家裡小酌一番,也不會讓周圍的人知道自己「愛喝酒」,可見大多數酷愛杯中物的人,都是喜歡呼朋引伴的買醉。然而一群人聚在一起喝酒,真的非常熱鬧、愉快,加上酒酣耳熟,心神飄飄然,感覺更愉快也說不定。但是當熱鬧的聚會結束後,一個人走在昏暗的回家路上,之前的歡愉氣氛彷彿泡沫經濟般瞬間消失,難以忍受的孤寂感讓人想逃避。
有些人覺得與其一個人孤伶伶的,不如喝得爛醉,因為要是不這麼做的話,當歡愉時間消逝後,就只剩孤寂了。
心裡隱匿的、幽微的對話其實永遠得不到曝光,在意識上,最深刻最動人的往往是意表以外的東西。內心燃燒的能量會形成一股波動,只有離開批判與想像的時候我們才接收得到那股波動。帶著過去的渴求、現在的臣服、以及未來的放棄,以一種接近天真的感動去接受發生的一切,這種深刻與動人的感受你一定有過。
只是文字和語言太強了,他們通過傳播與網路一直在扭曲我們乾淨的價值觀,還切割了本來單純的意志,這個「單純」是最初的脆弱、是似有若無的愛。可惜人喜歡清楚、喜歡強,殊不知越強越粗糙,那種粗糙的所到之處,都被碾得支離破碎。我們想看見生命深刻的層面,毫無疑問要離開集體,回到自我中心,把知識一次又一次隱藏,讓童心一次又一次展現。
肆意表達,不是封閉與恐懼,只是修補。許多事要靠許多人才得完整,完整的簡單,讓自己像是跪在宗教面前接受按手禮的孩子,沒有動機、沒有公式,沒有投射也沒有背景,只是說:我還在,一直在。
很好,還來得及去食堂。作為一個身在一線城市但水平和知名度在28線的新媒體運營小編告訴你,想靠寫文字賺錢,簡直太難太難了。
靠寫東西靠公眾號賺錢的當然有,咪蒙,新世相,社長從來不假裝等等,一篇廣告軟文少則10萬,多則50-60萬,感覺多寫幾篇就能在北京買房子了。但是,根據微信的數據,開通微信公眾賬號的有580多萬個,除去那些企業號,靠自己個人號寫文字來賺錢的,應該只是鳳毛麟角吧。可能大部分人跟我一樣,寫文字,更多就是為了賺點糊口的工資,交交房租,吃吃飯,偶爾買個鞋子衣服,基本錢就沒了。不敢請假,有次身體不舒服請了兩天假,2管YSL星辰錢沒了。
要說我自己,也開了公眾號,但是我一篇文章也沒推送過。平時寫的文章在公司的號里反映還可以,但當自己去寫自己的號,卻總覺得矯情寫不下去。也就一直擱置了,可能這是我不能靠文字賺錢的原因吧。
都去寫文字開公號,可能真的是想給自己賺錢來個副業,也可能純粹就是興趣,畢竟這玩意兒,真的不賺錢。
啊,允許我給自己的KPI打個小廣告吧,多漲一個粉絲我年底說不定就能拿獎金了,哈哈,我們公司的微信號ijianlicai 歡迎關注,好人一生平安就說知乎吧,我覺得知乎上面很多時政分析已經比專業媒體人來的透徹了,很多專業知識已經比計算機學院的老師更有啟發性了。
寫出這些精彩答案的人,從前只是被人用「沒有發言權」剝奪了發言權,而實際上,當把信息價值判斷交給社區的時候,那些原來只靠著發言權發言的人,沒準已經被摺疊了 ^_^
不是現在想寫的人多了,而是寫作不需要除了寫作之外的東西來評判了。以前我看到國內的報紙和雜誌,總有一種「我上我也行」的感覺,但我只能這麼想想,稿子好不好由編輯決定,編輯覺得不好的都不會在市面上出現,而現在,有這種想法的人,都把自己的作品放到了市面上流通,再由全社區來進行價值判斷。
你也能看到,知乎上面的答案參差不齊,裝逼的抖機靈的發乾貨的齊飛,但知乎並不會替讀者判斷這些,君不見,一個前一夜的高票第二天就被扒皮打臉,一個問題就這樣無休止地被探討下去,也許,知乎這才是辯證法的實訓場。因為互聯網 自媒體時代 從業門檻低 受眾基數大
寫東西的人一直都很多。
只是如今因為網路傳播的便利性,而使得大家發覺到『呀,原來身邊居然有這麼多人都在寫東西!』
然而,能夠堅持寫的,能夠寫得出彩的,依然寥寥無幾。
尤其是為了錢而寫的時候。主要原因還是互聯網的存在使得「寫作——傳播——閱讀」的成本非常低、非常便捷。所以你才有「全民寫作」的感覺。
寫東西的人越來越多,乾貨卻越來越少了。
大家都是把看到的聽到的東西整理一遍,或者是重寫一遍就變成自己的了。
互聯網上看到的大多都是同樣的故事同樣的經驗。想起博爾赫斯的一段話:「一座廣大無邊的圖書館裡藏著所有文字記載,在圖書館某處藏著一本書,這本書解釋了這座圖書館存在的原因以及使用須知。然而,圖書管理員卻懷疑自己永遠都無法從一大堆無意義的書中找到這本書。」飽暖思淫慾了褒義在吃不飽飯,甚至戰爭年代,都想著活命了,哪還有心思天天詩詞歌賦~(當然那個年代也有詩人,只是如今更多寫文的人了)如今生活好啦,可以吃吃飯,喝喝酒,旅旅遊~也因為看了些書,所以就靈感大大滴,想寫就寫就是對自我價值的自我實現吧。
做過某門戶的地方站運營,外采和編輯基本都是我包攬。很遺憾,有些辛辛苦苦做得原創內容都沒有一篇標題吸引人的新聞流量多,受到若干次心理打擊。
在堅持下去之後,終於上大學後,我有過一段長長的迷茫。
大學以前,我家離學校不過十五分鐘的路程,我是走讀生,從我上學開始的十二年,每天都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我走進一成不變的教室里,按照一成不變的時間表,坐在一成不變的位置上,一面想著世界多大多大,一面和同座因為一塊橡皮的去想焦頭爛額。
因為呆的太小,反而學的更多。
後來升學,遠走,陸續去了很多地方,見了很多人,做了很多事,可卻發現自己每天的收穫居然還不如一方座椅。
是時間太不公平,想要我們把許多年前忘卻緊張的,都荒廢回來。
所以我開始寫,想著有一天我會忽然醒來,告訴自己,啊,你看,你還不是沒有用的。
大概就是這樣吧。文風幾次改變以後,最終固定成了現在的樣子。弔兒郎當沒個正形,絮絮叨叨就和人說話一樣。討厭用長句子,用生僻字詞,不想做烈酒也不想做清茶,倒更像是突突了好幾次後不再翻滾的死涼白開,顯出一股頹氣兒。不再寫黑深殘,不再裝深沉,不再怨氣十足,不想寫大俠,不想寫生離死別,不想寫拯救世界的英雄,也不寫無疾而終的愛情。只想寫好吃的,老城鎮里的市井之徒,甜甜的愛情,叼著棒棒糖的大鬍子,紋著鳳凰的賣菜阿婆,想寫騎著自行車的大肚子男人,后座的女兒咯咯地笑。啊……仔細想想。這風格也不賴,你們說是吧。
這是一種學習方式。
知識經濟時代,大家把自己學到的知識通過自己理解的角度講出來,一方面可以積累粉絲變現,一方面是因為從學習的角度講,這樣更有利於學習的深入。
原文來自 Quora: 如何才能學得快一些 (How can you learn faster)第一步 - 選擇一個你想要理解的概念
選擇一個你想要理解的概念, 然後拿出一張白紙, 把這個概念寫在白紙的最上邊. 第二步 - 設想一種場景,你正要向別人傳授這個概念
在白紙上寫下你對這個概念的解釋, 就好像你正在教導一位新接觸這個概念的學生一樣. 當你這樣做的時候, 你會更清楚地意識到關於這個概念你理解了多少, 以及是否還存在理解不清的地方. 第三步 - 如果你感覺卡殼了, 就回顧一下學習資料
無論何時你感覺卡殼了, 都要回到原始的學習資料並重新學習讓你感到卡殼的那部分, 直到你領會得足夠順暢, 順暢到可以在紙上解釋這個部分為止. 第四步 - 為了讓你的講解通俗易懂,簡化語言表達
最終的目的, 是用你自己的語言, 而不是學習資料中的語言來解釋概念. 如果你的解釋很冗長或者令人迷惑, 那就說明你對概念的理解可能並沒有你自己想像得那麼順暢 -- 你要努力簡化語言表達, 或者與已有的知識建立一種類比關係, 以便更好地理解它。
在知乎上看過這樣一個類似的問題,
為什麼現在喜歡碼字、寫小說、寫公號,卻不願意上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有說是因為目前的網文市場井噴式上漲,網文作家有了良好的收益,互聯網的發展讓寫字賣錢成為可能……
有說是因為目前主流平台公司的掌控人多半為60後,公司內部的中流砥柱中層領導多半為70後80後,90後初入職場,畢業的畢業考研的考研,還不足以適應幾代人形成的辦公室規矩,那些企業文化讓年輕人捉襟見肘……
還有人說是因為國家富裕了,人民生活富足了,大部分人獲得了基本的物質生活保障,所以奮鬥的目標開始多樣化,追求的方向不同……
然而這些紛雜的聲音里,卻有一個答案一針見血,它有效的刺穿了所有人的偽裝,讓多數回答者閉上了自己的嘴巴。
答案就是這樣一張圖片:
出處:克里斯托弗·諾蘭 執導的電影處女作【追隨】
初看這個答案的時候,我有種恨不得給它點贊的衝動,但是細細想來,卻發現有太多的漏洞。
讓我們把關鍵字拆解下來:
二十幾歲——沒有工作——年輕人——多半——想像——作家
其實這是一個遞推的邏輯混淆。
最重要的關鍵字就在 多半 上,還有對作家這個職業的貶低。
讓我們把這句話里的 作家 換成幾個更喜聞樂見的職業:
一個二十幾歲,沒有工作的年輕人多半都會把自己想像成一個遊戲主播,一個網路歌手,一個無所事事眼高手低看所有人都是垃圾,認為只有自己才是全宇宙最強的榮耀王者?
感覺好像有哪裡不對?
那讓我們再配上一定的裝扮,有圖有真相:
是不是立馬就有了睡服力,一個簡單的圖片立馬就能讓一句話變成權威,
為什麼?
因為圖片所表現的場景讓文字有了存在的土壤,上下呼應,毫無破綻。
一個二十幾歲沒有工作的年輕人真的多半都會把自己想像成一名王者嗎?
不見得。
那作家?
更不見得。
我在這個答案里看到的,只有回答者無意中對作家這個職業的貶低,是一種對文字工作者的不尊重。
眾所周知,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讓大多數年輕人有了一定的寫作基礎,哪怕是當年那個和教育局對著乾的韓寒,那也是初中畢業以後的事情。
於是大部分識字的「有為青年」就誤以為作家這個行業門檻之低。
好像但凡會寫幾個字的人就都能成為作家。
這真是大錯特錯,經過我多年親力親為身心俱疲的實踐經驗可以得出,但凡是看上去門檻越低的行業,其內部的行業壁壘就越深厚。
除了超強的能力以外,還有技術、人脈、圈子、資本、以及對新入行新手的各種排擠。
舉個例子:
要想成為一名作家,你首先得有超強的文字功底或者劍走偏鋒的藝術風格,其次還得有超強的耐性,能夠日更萬字,勤勤懇懇。
就光這一條,已經把大部分人拒之門外,就更別說網文作者還需要大量的技巧練習,埋坑挖坑故事鋪墊,大綱整理,人設……等等等等
而且,如果要出版書籍,還需要有一定的宣發渠道人脈……
什麼?
寫書還要有渠道?
不要以為今時不如往日,其實出版業這麼多年下來,並沒有多少變化,選擇出版的作者,必然也要看名氣,看宣傳。
出書嘛,人家也是為了生存,萬一你這書賣不出去,出版社不也跟著吃了個啞巴虧,所以作為作者,我其實挺心疼出版社的各位編輯的。
好在現在互聯網的機會越來越多,又有更多人在出書之前先一步在網路上出了名,從大方向上看,至少對於出版行業來說,新人出頭的機會倒是越來越多,這是唯一值得慶幸的事。
反思現如今的出版行業,倒是在互聯網變革中稍顯落後了一步,中央有句話怎麼說來著,「供求側改革」。
所以,就一個年輕人為什麼二十幾歲不工作,卻多半想像自己是一名作家來說,這個答案倒不如換一種說法才會更得人心:
年輕人不要眼高手低,成功不是偶然,也不是必然,做任何事都沒有捷徑。
還有,以後在知乎回答問題,切忌以偏概全。
特別是文科社科的問題,尤為重要。
一個二十幾歲,沒有工作的年輕人多半都會把自己想像成一名作家?
呵呵,
你們是知道我的,我是捌匹馬,一個無產階級鬥士,一個社會閑散人員,曾經也是一個很文藝的年輕人……
我不僅出書了,
我還有官方認證……
(裝逼.jpg)
我是想像嘛?
我特么就是。
所以年輕人別管寫字賺不賺錢,只要你喜歡,想做,你就去做。
畢竟年輕人嘛,夢想一定要有,萬一實現了呢?
我不是專職寫東西的,也不敢說自己的東西有多好。
本職是設計師,因為得了雙相情感障礙所以為了和病友交流而開通了公眾號。實際上於我而言就算是一種公益吧。迄今為止幫助很多人開始治療,幫助他們的家人科普各種知識。我自己從中得到的唯快樂二字。有時候快樂真的很簡單,除了科普知識,我很常發我的日常生活。
分享和幫助讓我受益匪淺。歡迎關注啦 雙相躁鬱世界 bipolar_world因為現代的城市裡,人變的越來越孤立。但是精神世界卻並不貧瘠。於是一部分人迫切地想被別人了解,或者了解別人。於是,大家開始寫東西。你寫你的生活,我寫我的生活。在被別人閱讀的時候,展示靈魂的質量和特性。這是現代人的交流方式,與格調無關。關乎表達和被理解的願望。
或許是因為和菜頭的號召,和菜頭說過的『通過寫一篇文章,可以建立起對完成一件事情、創造一個事物的真實體驗』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或許是很多人都在說寫作是一種思考方式,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思考,因此我們也想拿起手中的筆或者敲起鍵盤來拾起這被我們忽略的好工具,或許是很多人都在倡導我們要有輸出,而不是一味地灌入,或許這是自己的一種愛好,和喜歡跑步沒什麼區別,或許是想在互聯網上留下自己的一點痕迹,或許是現在出書的門檻變低了,或許是看到別人通過寫字來賺錢很有吸引力……其實不管什麼原因,希望每個人寫出來的東西至少不要是危害社會,不要是昧著良心……就好。寫作的門檻太低。看過今日頭條上一個自媒體人,從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出他每天寫東西,筆耕不輟已經兩年了。為的就是想賺點錢。但是呢,連【我已經沒得可寫了】這樣的內容都被當成內容發在了他的自媒體號里。也就是說,不是內容的內容都可以當成內容發布。看見門檻之低已經和地平線持平了。
能說的少了,能寫的自然就多了。思想感情終歸得找個地方放不是?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一些門檻低的職業坐上了快車道,比如作家,主播,微商等....!需要的投入不多,每個人都能嘗試一下,可最終想走到最後還是需要天分和能力。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貴州大學校長鄭強在兩會上的發言?
※如何評價侯耀華的安娜金事件?
※網紅店的衣服真的比仿的同款其他普通店的好嗎?
※如何評價美國之音中文網對「鳳姐」羅玉鳳的專訪?
※你為什麼喜歡回憶專用小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