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婚後跟該不該做全職太太或者全職媽媽?
我覺得理論上是應該的,不管是家庭還是孩子都需要有這樣一個人的陪伴,工作沒有家庭重要。而我國女性要是這樣做全職太太會受到責難:你這樣可不行啊,你得依靠自己啊,你不工作就完蛋了。。。實際上這是出於一種不安全感的考慮,好像隨時隨地要被拋棄掉自己還得留著後手一樣。事實上,在這種男女差異非常明顯的社會環境下,女人不應該同時承受家庭和工作兩方面的壓力,這是非常不公平的,如果沒有孩子還好,兩個人各司其職,一旦有了孩子女人還要上班,真的是太辛苦了。
可能有的人會覺得沒什麼了不起,像現在很多人生了孩子交給老人帶,我們明明知道這樣對教育毫無益處,但是為了工作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這樣的選擇,國家總是擬定各種產假男的也休產假,但是事實上有多少實施的可能?
事實上我覺得女人如果能做好全職太太是非常了不起的,一方面養育孩子,另一方面如果合理利用時間好好安排生活,根本不會有什麼「與社會脫節」之類的擔憂。說白了,如果物質條件足夠優越,女人應該做全職太太,說做全職太太不好的多半是因為窮。在生活中,你肯定聽過這些話:
「讀了那麼多年書,現在就在家裡帶孩子,你虧不虧啊?」
「在家帶孩子,沒工作沒收入靠老公養,你不擔心他有天煩了嗎?」
這也是如今社會爭論非常激烈的一點:高知女性放棄事業,成為全職媽媽,是不是一種浪費?
也就是說,孩子真的能因為媽媽的全心陪伴,而比沒有媽媽全職陪伴的孩子優秀很多嗎?這些優秀,真的值得媽媽放棄個人發展而去成全嗎?做全職媽媽的機會成本,足以被孩子的「更好發展」cover掉嗎?
今天我們就用科學研究和理論數據,幫助大家看明白,選擇成為全職媽媽或職場媽媽,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何差異。
工作不會影響孩子成長
▼
就「職場媽媽是否對孩子有負面影響」這個論題,早在上世紀50年代,研究者們就開始進行針對性的研究。他們發現:
媽媽離家去工作,對孩子的數學能力、語言能力、行為控制沒有負面影響。
一位叫做Judith Warner的學者,就通過自己長達八年的研究,寫了一本書《Perfect Madness》,書中揭示了這樣一個結果:
媽媽從事全職或半職工作,並不會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心理健康,以及她與孩子的親密關係產生負面影響。
簡而言之,就是全職媽媽無功,職場媽媽無過。女性可以在做全職工作的同時,既讓自己充實快樂,也能保證孩子健康成長。
對於「孩子太早進入託兒所,是否對未來發展有不利影響」的社會爭論,研究者也做了更為細緻的實驗。結果發現,兩者在智力、語言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沒有差別。同樣的實驗在1988年和1996年被再次進行,依然得到了相同的結果。
孩子遠比我們認為的通情達理
▼
一般來說,認為媽媽在孩子三歲前出去工作會害了孩子的人,通常都是成年人,而不是孩子自己。大人總是站在自己的視角,為孩子進行所謂的「為你好」的辯護,卻往往忽略了真正當事人的想法。
那麼,孩子們對於媽媽離開自己去工作這件事,有什麼樣的看法呢?
上世紀90年代,學者Ellen Galinsky的一項研究就通過詢問孩子的方式,來考察他們對於媽媽工作的看法。
被詢問的孩子年齡跨度是8歲到18歲,而且他們的父母都有工作。
研究人員讓他們回答一個問題:關於父母工作對你自己的影響,你最希望他們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變?
這些孩子的父母都以為,孩子會回答「我希望他們能多陪陪我」,或者「我不喜歡他們都去工作」。然而孩子的回答令他們感動又驚喜,排名第一的答案是「希望父母不要那麼累,能少點壓力」,排名第二的是「希望父母能多掙點錢」,第三位才是「希望他們多陪陪我」。
在給出第三種回答的孩子中,他們其實更希望爸爸能多多陪伴自己,而不是媽媽。
這項研究還發現,孩子們要比大人想得通情達理。事實上,他們其實是理解「父母工作是為了更好地養家」這個道理的。同時他們也明白,自己之所以有享用不盡的零食、玩具,以及優質教育、旅遊機會和社交活動,正是得益於父母的工作。
研究人員還讓這些孩子給父母打分,結果證實:家有全職媽媽的孩子,和父母都在工作的孩子,打出的分數沒有什麼區別。
比陪伴更重要的是家庭財富和資源
▼
如果我們再思考地深入一點,還可以在這個話題背後,發現很多有意思的東西。
試想一下,當人們質疑職場媽媽的工作對孩子不利時,其實背後就隱含了一個假設:媽媽對孩子的長期陪伴和親自教育,才是對孩子未來發展最重要的因素。
但如果拿這個論點去問經濟學教授們,很可能就會遭到質疑:什麼才是對孩子未來更重要的因素?你又如何證明它呢?
所以,秉著對事實的執著,和對科學嚴謹性的追求,經濟學家們又開始研究:比起媽媽是否全職陪伴孩子,還有什麼因素,對孩子的發展更加重要呢?
他們發現:對於孩子未來發展最重要的東西,其實並非「媽媽是否全職陪伴」,而是家庭是否具有支持孩子接受教育、受到良好照料,以及提供其他有利於孩子潛能開發的條件。
簡單地說,家庭收入和資源多寡,才是影響孩子未來長期發展的最關鍵因素。
貧窮家庭:
媽媽出去工作,全家才能生存
▼
近幾年,美國華盛頓一項研究發現:低收入家庭孩子成績更差,就是因為生活貧窮、資源稀缺。還發現,家庭收入年增加1000美元,孩子的成績就會提高5-6個百分點。
在貧困家庭,這些心理和性格上的影響,遠遠沒有全家是否吃得飽、穿得暖、有地方住來得重要。要知道,童年時期顛沛流離的經歷,會對兒童的大腦、心理發展產生很壞的影響。
而因為職場媽媽為家庭帶來收入,讓一家老小免於飢餓和寒冷。所以對於本來就物質條件不充裕的低收入家庭,媽媽出去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富裕家庭:
媽媽工作與否,都影響不大
▼
那麼,在高收入家庭,母親全職在家陪伴孩子,會有多少的正面影響呢?
經濟學家開始質疑,很多家庭條件好、有全職媽媽的孩子之所以成績好、能力佳,並不是因為媽媽全職陪伴,而是因為他們家庭屬於中產階層或者更富有的階層。足夠的物質條件,以及父母較高的知識水平,才是孩子優秀的直接原因。
這些孩子,無論母親是全職在家還是外出工作,都會表現得一樣好。母親出去工作,不會產生明顯的壞影響;母親全職在家,也不能產生明顯的好影響。
媽媽是否工作
對男孩和女孩影響不同
▼
當科學研究者對「媽媽工作與否對孩子的影響」深入挖掘時,他們還發現,這件事對於男孩和女孩的影響是不一樣的。
職場媽媽的女兒,更願意追求自我實現
一項由哈佛大學教授主導,涵蓋了25個國家、50000名成年人的研究發現:
職場媽媽的女兒,會追求更高的學歷和更好的工作,也會有更大的幾率到達管理崗位、賺更多的錢。
職場媽媽長期以來對女兒的「職場女性形象熏陶」,會使得女兒也希望追求在事業上的自我實現,而不是僅僅待在家相夫教子。
職場媽媽的兒子更顧家
同樣是上文提到的哈佛研究,研究者發現:
職業女性的兒子,成家以後在家務和育兒上的參與度更高。而且他們會更願意找一個有工作的女性做妻子。
他們成家生子後,每周在育兒上要比全職媽媽的兒子多花7.5個小時,在家務上多花25分鐘。對此,研究者對女性給出建議:如果你想婚後更多地追求自己在事業上的發展,那麼你的男朋友的媽媽最好是個職業女性。
妻子去工作
婚姻更幸福
▼
哈佛研究還同時發現:
女性在職場中的參與度越高,婚姻就越穩定。
這一點,相信很多全職媽媽都感同身受。當媽媽們的生活重心全部落在孩子和家庭身上時,會過分擴大自己的負面情緒。又由於丈夫忙於工作,她們會感到自己被孤立、被忽略,加上育兒和家務瑣事纏身,常常讓她們負能量爆棚。
全職媽媽比職場媽媽更容易患上抑鬱症、焦慮症。而又因為母親的情緒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所以幼兒階段媽媽就回歸職場的孩子,會在成長過程中更不容易罹患抑鬱症或陷入焦慮情緒。
而當全職媽媽開始做兼職,或回歸職場後,注意力就會從家長里短、雞毛蒜皮中被轉移出去。這個時候,丈夫的缺點好像看起來也沒那麼多了。這種情況下,兩個的關係自然得到緩和。
專註於工作的媽媽,還可以利用工作時間暫時脫離孩子,獲得一定的喘息機會。
那些擔心自己忙工作,會對孩子心理健康不利的媽媽們,如果你們能妥善安排好孩子,那麼就安心去工作吧。
孩子最終真正得益的,是你們的家庭背景、所持資源,以及父母學識、價值觀、認知水平和教育理念。
文章轉自公眾號【HeyMom養育研究所】
HeyMom養育研究所,鑽研國內外最新科研成果,深入一線做兒童觀察和父母調研,解讀並解決養育中你最關心的問題:入園焦慮、幼小銜接、習慣養成、情商培養、學習力提升……更多精彩實用內容請關注公眾號,更有機會獲得專家解答哦~
推薦閱讀:
※《摩登家庭》里出現的這種相互理解寬容的家庭,真實嗎?
※為什麼我爸就是覺得人際交往重要,即使有些方面的所謂的人際交往讓我非常不開心,也要逼我做?
※妻子对公婆非常不礼貌,作为丈夫的我该因此离婚吗?
※女權主義者會選擇結婚嗎?如果女權主義者結婚後有了孩子,女權妻子會如何處理家庭生活的種種問題呢?
※要不要向得了阿爾茲海默(老年痴呆)的親人揭示這種病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