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清華大學的「又紅又專」?

是否為清華學生的主流價值觀?

怎樣看待?


在園子里混跡了六年,頗有點感觸。

「又紅又專」是清華的政治正確——雖然已經很脆了,但是在公開場合只有這四個字嗓門最大。

而沉默的大多數,如 @王喵晨 所說,其實都是典型的「白專」,悶聲發大財的同時集體無意識地合唱政治正確的調子~

那些真的看起來又紅又專的青年們,又有多少是真誠的左派,多少只是「中國特色「的」左派」呢?又有多少人能夠意識到自己掛在嘴邊的「以身許國」之類的國家主義口號其實早已和赤旗飄揚起來的初衷格格不入了呢?

說白了,園子里的過客大多已經邁過了廣義統治階級預備梯隊(所謂精英階層)的門檻——因此,這清華園的政治風氣其實不過是單純的屁股決定腦袋罷了。


紅、專的說法最初來自毛澤東1958年起草的《工作方法六十條》第22條,原文是:

紅與專、政治與業務的關係,是兩個對立物的統一。一定要批判不問政治的傾向。一方面要反對空頭政治家,另一方面要反對迷失方向的實際家。政治和經濟的統一,政治和技術的統一,這是毫無疑義的,年年如此,永遠如此。這就是又紅又專將來政治這個名詞還是會有的,但是內容變了。不注意思想和政治,成天忙於事務,那會成為迷失方向的經濟家和技術家,很危險。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經濟工作和技術工作的保證,它們是為經濟基礎服務的。思想和政治又是統帥,是靈魂。只要我們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為一放鬆,經濟工作和技術工作就一定會走到邪路上去。

毛澤東也說,政治的內涵會發生改變;而不注重思想和政治,無論何時都會迷失方向。拋開對當前意識形態的爭議,放寬眼界,我認為又紅又專是在任何社會形態下都值得貫徹的成才目標。

大家覺得呢。


清華哪裡還有什麼「又紅又專」,我之前有個論斷,清華早就是自由主義者和國家主義者們的天下了。「白專」典型,嘖嘖。

以清新時報等校內媒體、自媒體為主,簡直是自由主義的急先鋒;而以小五爺園等為首的一些媒體,要麼不疼不癢,要麼嚴重腦殘國家主義。清華「左派」的聲音,早就在被擠壓得不剩什麼生存空間了。


什麼是「又紅又專」?

「紅」是指「共產主義」不帶特色的那種,再摻雜部分愛國主義。「專」是指學術專業。

「又紅又專」是清華宣傳的主流價值觀么?

是。

清華學生「又紅又專」么?

「紅」:愛國主義教育肯定是沒問題的,共產主義部分就不多了,但比例仍舊高於一般院校。「專」肯定是絕大部分人的目標。

清華大學有「又紅又專」的人么?

有,並且大量集中於輔導員體系,「求是」協會、「三農」協會。

補充一下,清華大學實行「雙肩挑」的輔導員體系。一線輔導員從清華大學本科保送讀研,讀博的同學中篩選,本質是學生,課餘進行輔導員工作。領導輔導員的老師,也是有學術任務、教學任務的老師為主。不同於國內絕大部分院校。請勿代入自己對輔導員的認知。

他們真的從內心信奉這些么?

不確定,就我接觸的幾個是發自內心的。

「又紅又專」和出國深造矛盾么?

出國深造就是為了追求「專」。是不是紅的,這個人各有志吧。

如何看待「又紅又專」的價值觀?

「專」的部分是全校通行的價值觀。同學們也大都認同,所以清華內部學霸風氣盛行。

「紅」的部分,這個分院系。不同院系的區別極大。部分院系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極其嚴格,符合大家的刻板印象。對於不接受的這種價值觀的同學會進行反覆的說服教育。但絕大部分院系屬於這是一種價值觀,會進行宣傳。但不強迫每個人接受這種價值觀。每次所謂宣傳,更多的已經演變成一種集體組織活動,用以提高集體凝聚力,俗稱「集體腐敗」。甚至個別院系,完全不宣傳,院內直接批判的也有。

所以從主流看,完全沒有大家想的那麼妖魔化。

以上。


紅專並進,難道不是在說南七?


在清華待了12年。書也讀了,話也聽了,活也幹了。

「專」很容易定義,專業技術、業務水平過硬。自己考上清華、又認認真真讀下來的,「專」這方面大概率沒有問題。

「紅」要怎麼定義?樸素的悲天憫人?愛國主義?上大學前,我爺爺成天跟我說,「業務別落後,還要講政治」。這話,我是打心裡不屑的。上了大學,才慢慢明白,「講政治」恐怕未必全是我中二時想像的那種齷齪的「圓滑世故、溜須拍馬、左右逢迎、諂上欺下」,其實是中性的。我小時候,其實是弄混了「流氓職業政客」與「政治」。啥叫政治?社會是人、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集合。政治就是這個集合中的結構、經緯、綱目。隨波逐流是一種方向,追求個人成功是一種方向,樸素的民族主義、傳統的家國天下也是一種方向。只要是獨立、自由的個體,必然會自覺不自覺的選擇某一種方向,或許朝三暮四,或許一條道走到黑,或許腳踏兩隻船,或許忠貞不二,既沒有褒義,也沒有貶義。「紅」也是眾多選項中的一種,僅此而已。

宣傳不給力、教育與現實脫節、大環境信仰缺失,導致現在「紅」成為了很多語境下的政治不正確。清華不例外,「紅」遠非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扛著紅旗反紅旗」和「悶聲發大財」是主流。旗幟鮮明、宏大敘事的光紅不專也大有人在。但是,上了年紀的老師們講述的當年建設200號的故事、我自己的導師的學習工作經歷,又一遍一遍提醒我,現在的基礎,恰恰是過去一茬又一茬「又紅又專」的學生、工程師、科技工作者打下的。

所以無論自己是否選擇「紅」,至少還是應該尊重過去的「紅」。如果自己也選擇了「紅」,也沒必要掛在嘴邊,踏踏實實的實踐就行了。畢竟行勝於言。這個選擇沒啥值得驕傲的,結果才是。


我在校的時候聽過一個段子,大意是:

新生入學教育的時候,某書記在上面介紹清華的歷史,說到這個又紅又專,還有「聽話,出活」。

底下有個小朋友,認真地在筆記本上寫下了:聽話。出國。


像是口號。

對於國家而言,一個學校,培養出多少去過眾多西方國家,掌握多門語言和樂器的學生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這些學生能夠時刻心繫祖國,能夠做到:「只要對國家有利,即使犧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願,絕不會因為自己可能受到禍害而躲開。」而不是借口「國內科研環境不好」就不回來了。

都說「清北復交」,但在培養「又紅又專」人才上,說交大略強於清華也不算謙虛吧?畢竟錢老和他都在那擺著呢,2個人頂好幾百個。所以必須要搞出點東西公關一下,給國家和民眾看看,同時向交大這種傳統紅專高校看齊。

另外,關於什麼是真正的又紅又專,最近剛看完的一本書里有標準答案,大家好好學習一個吧。

ps:汪道涵也是交大的。


學生內心深處並非如此

大家逢場作戲而已

當然我不排除有部分真信了的


我有個清華的哥們,他從學生年代的極端的自由派轉向成為了極端的國家主義者,剛好是@王喵晨 所說的那兩種典型清華思潮。但是他是覺得清華還是有又紅又專的情結的,主要體現在各種定向生身上。他說這幫人多半是從落後地區招過來的,小時候沒見過什麼世面,進了清華以後,別人找實習準備出國忙的不亦樂乎他們只能當旁觀者,不管是出於嫉妒也好還是真的認同傳統工科那幫老古董們為祖國奮鬥終生的信念也好,總之就是各種看不慣我哥們這樣的出國黨,他背GRE單詞這幫人也會說三道四


又紅又專,那是寫進我科校訓和校歌的啊


紅專並進,理實交融.....你們是不是忘了一個學校_(:3」∠)_


你覺得大學又紅又專 大概因為你沒有感受過吉林大學的校園氛圍。

畢竟,我們立志建設一流的社會主義大學呢。


如何看待中科大校訓:紅專並進,理實交融


打了引號的「又紅又專」其實挺對的,誰在中央支持誰么。當然本質上並沒有這麼庸俗,作為一個有理想有目標的保守主義陣營組織,你清的第二校訓是:要將個人的奮鬥跟國家的命運緊密的聯繫起來!

黨國的強大依賴於大清學子前仆後繼地響應黨國的號召站在時代的潮頭上去引領國內的潮流。而大清也藉此獲取了巨大的政治資源。當年整班整班去大戈壁上搞兩彈的,是保守的清華,如今整批整批創業搞創新的,依然還是保守的清華。

帶引號的「又紅又專」是保守主義的代名詞。


@劉知遠 提到了文件出處,我再引用下,補充下當時的歷史背景:

紅與專、政治與業務的關係,是兩個對立物的統一。一定要批判不問政治的傾向。一方面要反對空頭政治家,另一方面要反對迷失方向的實際家。政治和經濟的統一,政治和技術的統一,這是毫無疑義的,年年如此,永遠如此。這就是又紅又專將來政治這個名詞還是會有的,但是內容變了。不注意思想和政治,成天忙於事務,那會成為迷失方向的經濟家和技術家,很危險。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經濟工作和技術工作的保證,它們是為經濟基礎服務的。思想和政治又是統帥,是靈魂。只要我們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為一放鬆,經濟工作和技術工作就一定會走到邪路上去。

——1958年毛澤東《工作方法六十條》第22條

一、緣起:教育大革命下的口號

1958年的大歷史背景,是席捲全國的「教育大革命」。眾所周知,1952年高校改造完成,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1957年就轉向反右,1958年開始大躍進。「教育大革命」就是在反右和大躍進的背景下展開的,「又紅又專」就是「教育大革命」中口號的一部分。

同年中央刊發的《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確提到了「又紅又專」:

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掃除文盲,普及教育,培養出一支數以千萬計的又紅又專的工人階級知識分子的隊伍。

之後,1961年中央刊發的《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簡稱《高校六十條》)中的第四十六條又專門對「紅」「專」的關係做了討論,定了調子。

四十六、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須正確處理紅與專的關係。

紅首先是指的政治立場。對於高等學校的師生,紅的初步要求,就是擁護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願意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在這個基礎上,還應該積極地對他們進行無產階級的、共產主義的世界觀的教育。但是,世界觀的改造,是一個長期的、逐步實現的自我改造過程,應該耐心地做工作,不能操之過急,對於不同的人,不能一律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不但要管紅,而且要管專。紅與專應該是統一的,只專不紅,只紅不專,都是不對的。高等學校師生的紅,不但應該表現在政治思想方面,而且應該表現在他們教學和學習的實際行動中。

只有堅持反對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反對社會主義,才叫做白。把在業務上比較努力,但是在政治上進步較慢,或者政治上處於中間狀態的人,指為走「白專道路」,是不對的。

二、背景:1958年的國家形勢

應該說,「又紅又專」不僅是清華獨有,是當時每個高校都有。之所以提出這樣的口號,有兩大原因:

一是反右——國內反右背景下高校意識形態控制的必然要求。1957年開始的整風反右,通過毛的「陽謀」「引蛇出洞」,使毛覺察到了比預想更多的不同聲浪,這令毛感覺到敏感和警惕,他認為「資產階級」要在包括教育的各個領域全面「反攻倒算」「捲土重來」,否定黨的領導,甚至要「輪坐江山」「搞復辟」,而文教界又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民主黨派高度聚集之地,並且能發聲掌握輿論高地。由此,必須加強各大高校的意識形態控制,作為位處京城的天字第一號高校,清華自然也首當其衝。

二是反帝反修——國外冷戰背景下社會主義工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建國初期的高校改造,也可以說是高校的整體理工化,是為國家的工業化培養適合的人才。而工業化中的許多領域,事關國本命脈,尤其是較為敏感的國防工業,對這些領域的意識形態控制必然更為嚴厲。尤其是1958年發生的聯合艦隊與長波電台事件,使得中蘇關係出現裂痕,中國身處美蘇兩大超級大國夾擊之中,國家安全局勢非常緊張。由此,必須加強對工業建設人才的意識形態控制。作為全國第一大理工科高校,清華又一次首當其衝。

三、加一把火:蔣校長的「南翔精神」

「又紅又專」雖然在當時遍地開花,眾人都說,但似乎只是清華流傳了下來,直至延續到今天。這和建國初期的第一任校長蔣南翔是分不開的。

蔣南翔是最早提出「雙肩挑」「政治輔導員」制度的校長,並率先於1953年在清華實行。所謂「雙肩挑」,就是一肩挑業務學習,一肩挑思想政治工作,其內涵和「又紅又專」不謀而合1955年,蔣南翔更在《北京日報》發表文章《共產黨是先進科學家的光榮歸宿》,更加強化了「又紅又專」的理念。「教育大革命」風起雲湧的1958年,蔣進一步豐富了「紅」的概念,在「清華是培養紅色工程師的搖籃」這一提法之外,又提出了「三個台階」的論斷:

「紅」是方向,是信念,是理想,從思想政治上有三個台階,愛國主義——公私兼顧,社會主義——先公後私,共產主義——大公無私,不同台階就有不同的要求,各按步伐,共同前進,不能一律要求、強行一樣;「專」是指業務技術,特彆強調基礎要厚實,注重基礎課,包括一般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技術基礎課。「專」是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就要學習理論聯繫實際,與生產實際、科研實際相結合,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創造性工作的能力。學校黨組織提出發展黨員必須又紅又專,單純的「黨棍子」不行,應該有知識、有文化、有特長,黨的先進性才能得以體現和保證。

後來這些蔣南翔校長關於清華教育理念和制度的思想,就被稱為「南翔精神」,並成為共和國清華精神譜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政治輔導員」的理念和做法,也一直延續到現在。今天清華使用本校高年級學生作為輔導員,而非校外招聘專職輔導員的做法,就是當年制度的延續。

以上。


開學的條幅:又紅又專。全面發展


清華現在的紅,估計算不上 熱愛社會主義,其所標榜的愛國主義,大抵歸根結底是對權力的崇拜和嚮往吧

利益相關,匿


你真想多了,出國主力軍就是清華和北大


要說主流,絕對不是。即使校方很積極地(至少形式上)進行這方面教育,但從基礎教育到普遍大環境,哪裡不是在灌輸自由主義的思潮?很多人甚至連鮮明的自由主義的思想都沒有,「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而已。

但要說又紅又專的思想早已不復存在,卻也太偏頗了。且不說那些相對落後地區的同學、定向或者國防生同學大都還有著這一品質,普通的學生中也有不少又紅又專的。出國學習與又紅又專不矛盾,不相關。有的系的黨建依然落到實處,有的社團依然能幾十年地堅持學習、宣傳這些思想。只是人數頗少,難以形成主流。


推薦閱讀:

管不住學生怎麼辦?求指教?
為什麼當時條件那麼苦,環境那麼差,西南聯大在那8年里卻人才輩出?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現象的產生?
為什麼有些人明明知道好好學習可以多一條出路,卻不認真學習呢?
如何評價上海市整頓規範教育培訓市場秩序,為學生減負?
清華大學的蘇世民書院為什麼不對清華普通同學開放?

TAG:教育 | 價值觀 | 高等教育 | 清華大學 | 高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