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東亞四個主要電影出產區(大陸,香港,日本,韓國)的綜合水平?

我想各位知友能從代表巔峰水平的作品(比如代表日本的羅生門,東京物語,代表大陸的霸王別姬,活著等等)結合評價水平和產量來論述,多謝啦


看來題主已經知道的很清楚了…代表作都說出來了就不必逐一分析闡述了吧…


日本是老牌電影強國,在很長時間,都是除美國以外的電影第二票房國。藝術和商業電影都有很高成就。藝術上,黑澤明這樣的國際大拿就不說了。商業上,日本電影門類也比較齊全,很早的特攝片和後來的如宮崎駿一類的動畫電影都有很高成就。但是現在在票房總量上已經被中國超過。

香港電影,依賴於華人世界最開放的環境,在很長時間裡是華人電影的中心。商業電影有很高成就,整體上香港電影非常注重娛樂。但是後來也產出了不少文藝佳作。不過問題是它母市場畢竟太小,隨著周邊電影業政策的放開,大陸電影的崛起,它的市場萎縮了不小,大量人才流入大陸。

韓國電影,崛起的比較晚,但是近一二十年發展的很快。韓國電影市場雖然比不上日本,但是跟香港比還是大了不少,這些年佳作還是頻出的。尤其是一些犯罪懸疑作品更是被廣泛傳播。

內地電影,在很長時間裡是意識形態宣傳機,但是架不住內地人口實在太多了。日本韓國香港加起來還不到內地人口的幾分之一。只要稍一放開,就誕生了張藝謀,陳凱歌這樣在國際上斬獲大獎的大導演。在內地電影市場對民營化放開後的十幾年裡,內地市場就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在市場總量上已經遠遠的把日韓港甩在了後面。商業上各種類型片已經發展了起來,藝術電影金近年依然獲得了很多的國際獎勵。只是由於審查的存在,水平可能降低了一個檔次,但是依然那句話,架不住中國市場太大,可容納的範圍的作品水平依然很高。

歷史來看,新世紀以前,大概是日本 香港 內地 韓國這樣的名次。當然在文革這樣的極端時代,當然是內地墊底。

總體來看,今天這個名次的對比很明顯,當然是內地&>日本&>韓國&>香港。

內地電影幾乎已經建立或者將要建立所有的電影門類,而且有科幻,魔幻這樣的大製作。在不到幾年時間內,就可以暴擊北美市場了。這樣大的市場容量,可以容納所有的電影類型。

日本電影市場容納不出大製作的科幻和魔幻電影,所以會有大量的動畫電影。

韓國電影,連動畫電影都很製作的出來。

香港電影,現在越來越少了吧,警匪片基本合拍。本土片都是些小製作喜劇片和三級。現在的基本作用是給大陸貢獻人才。

至於藝術水平,差不多也是這個名次。看看新世紀幾大藝術節得獎作就可以了。


是是時候翻出我三年前的老帖了

二戰後,東亞電影發展呈現「接力」狀態,恰如在經濟領域的「雁陣」,依次為日本、香港、韓國。電影是一門綜合性藝術,而關鍵是作為靈魂的劇本,恰如一切文藝作品,大變革大時代才會孕育偉大的作品,戰後各國每每處於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自然也會反映到電影上。

日本篇

五六十年代是日本電影無可爭辯的黃金時代,剛剛從戰後廢墟中爬起來,對過往歷史的憎惡與經濟騰飛下對新生活的渴望,凸顯人性陰暗與反映自強意識,並保有自己的民族傳統文化特色,產生了一系列優秀經典。反映人性之惡的羅生門、鬼婆,充滿歷史命運悲慨的七武士、切腹,家庭倫理的東京物語 、寅次郎的故事,愛情題材的情迷意亂......

八十年代以後,大批流行偶像湧入電影行業,而隨著生活平和,銳氣漸削,日本電影陷入浮誇,只是偶有佳作。

香港篇

八九十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歲月,香港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崛起,香港此時被譽為東方好來塢。49年後大陸極權統治,台灣威權政治,兩地文化界極端壓抑,而香港則成為一塊中國電影正常發展情況的自留地,在97後香港成熟的電影工業也對內地電影工業進行了「反哺」。

70年代李小龍橫空出世,為香港功夫電影通向世界打開了一扇門。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的成立,培養了大批出身草根的優秀演員,包括周潤發、梁朝偉、周星馳等,這種「演好戲有得吃」的機製造就了一批實力過硬的演員。

千禧年後的香港乃至內地電影界,「關係戶」盛行,演員片酬過高,銳氣漸削,而97後香港股災頻頻,金融大鱷北上投資,大陸「磁石效應」顯現,本土電影資金鏈折斷,香港電影人也北上淘金。

經過30年的磨礪,香港電影工業成熟,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主打極具中國特色的題材,新藝城、嘉禾的爭霸戰使這個彈丸之地充滿競爭,武俠功夫片、殭屍鬼片、無厘頭喜劇、黑幫警匪片大行其道,黃飛鴻系列、警察故事系列、周潤發英雄片、林正英鬼片、周星馳喜劇,「雙周一成,再加一李」,也成就了徐克、吳宇森、王晶、劉鎮偉、杜琪峰、王家衛一批導演。

韓國篇

伴隨著社會轉型和本土電影50年的磨礪,韓國電影在20世紀末迎來春天。

1.韓國加入WTO世貿組織,開放外國電影配額,迫使本土電影參與到世界電影市場的競爭,「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2.光頭運動,激發了本土電影人的創作熱情求生慾望

3.政府對本土電影在資金與政策上大力扶持、適當保護

4.政府廢除電影審查制度,施行電影分級制

5.大公司體制,電影產業成熟,較為公平地導演、演員選拔機制,優秀的幕後團隊

當然,這其中也有東方「好來塢」香港電影衰落的客觀因素。

而觀眾本身的原因,韓國平均每人每年觀影4次,相比之下,中國每人4年才看一次電影,不良電影人正是意識到這種情況,本著「能撈一筆是一筆」的心態,用大牌,大宣傳,圈大錢,反正也沒什麼回頭客嘛!

演員片酬,與產品質量呈現反差,中國演員的待遇普遍高於韓國演員,以電視劇來論,中國一線演員每集70萬RMB,而韓國一線演員才30萬RMB。在電影製作上,中國給與大牌們的片酬往往佔據三分之一,部分離譜的更是達到二分之一,甚至更多,而電影本身製作上就常常質量低劣。

在2000年左右,韓國電影出現井噴之勢,各種題材,百花爭鳴,量高且質優,創造自己獨有的電影風格,這種風格與套路一直延續到現在,但未必比當時的好。

中國篇

商業電影的桎梏其實在韓國篇對比了。而文藝片在八九十年代取得了空前絕後的輝煌成就,謝晉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姜文,國際大獎不斷,原因大概為「傷痕文學」下的「傷痕電影」。。。然後廣電崛起了。。。然後就偶有佳作了

1998年3月根據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審議批准的國務院組成部門設置方案和經國務院第一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的國務院直屬機構、辦事機構、直屬事業單位設置方案,由廣播電影電視部改組而成。同年4月8日正式掛牌並啟用公章。

如果論當下電影水平

日本第一,(瘦死駱駝比馬大)

香港第二(破船還有三千釘),韓國第三。——這個你會不服,請對比中韓兩版【意外】

內地第四。其實很不樂意這麼承認。我從不覺得我們拍不出好電影,技術積累下,現在總好過以前,但是。。。。。。


日本電影

日本電影歷史有一百多年了,每年產量也足夠豐富,世界聞名的導演,黑澤明,北野武,今敏,宮崎駿,大友克洋,押井守,電影看沒看過,聽名字都耳熟能詳。

《東京物語》是國際上評價很不錯的一部電影。

今敏的「潛在」腦殘粉諾蘭的《盜夢空間》的創意是今敏N年前就已經想出來了,受好評的《黑天鵝》同樣也是,不管有沒有借鑒,但是日本電影毫無疑問之前都走在了前列。

世界聞名的怪獸「哥斯拉」說來就來,在我有限的觀影里,外國體現中國文化的時候,大都是偏向日式的,可見,日本的電影文化軟實力還是有衝擊力的。

但是,現在卻對日本的電影,對本人而言,總覺得失望。除了漫畫改編的電影,基本叫一個爛字,動漫的劇場版電影也不咋樣。

現在,現在一提日本電影,卻竟然不知道說啥。

還提黑澤明,宮崎駿?

韓國電影

千禧年之前的韓國電影,我似乎都沒太看過,連個有名的名字都沒聽人提到過。

一些恐怖片和愛情片還算可以,畢竟韓國的愛情永遠是技高一籌的。

可是聽過金基德這個名字之後,韓國的電影有個制高點。

但是仍然感覺韓國的電影不太熱。

自從審查制度撤銷,分級制度開始,韓國電影也越來越有存在感了。

一提韓國電影,《熔爐》《辯護人》都能隨口一說,這幾年的犯罪,恐怖,古裝,甚至於情色片,都挺不錯的。

而這些電影,基本上都是近幾年才有的。

目前的韓國電影頗有些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感覺,娛樂化,商業化,但依然有些藝術感。

也許整個韓國電影在國際上挺默默無聞的,但是我們這邊,在相似的背景下,彷彿能看到同樣社會的陰暗面,觸發一些共鳴。

韓國電影在發展中,現在或許是他們的黃金時代。

香港電影

現在再提到香港電影,就很難說有純港味的香港電影。

香港電影,有目共睹,沒有台灣地區和內地地區的政治限制,在之前,揶揄政府的,抹黑皇家警察的,上天入地的,同性的,異性的,盡皆過火,盡皆癲狂。

為國外輸出了成龍,吳宇森等人,袁和平為《黑客帝國》做武指,昆汀是香港電影的愛好者,影響不一般。

快餐化,商業娛樂化,是短板也是優點。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新一代人沒有上一輩那麼突出,劉青雲,梁家輝等人的老面孔屢見不鮮,但是新面孔經常沒有,卻難以達到他們的高度,古天樂還做著勞模的工作,青黃不接,不敢多說,三十歲以下的香港演員,腦海里竟然想不到有誰突出。

陳偉霆?哦哦?!

香港電影的沒落,已經有目共睹。

陳果在回歸之時做的電影還不錯。

彭浩翔的電影偶爾會給人帶來驚喜。

而銀河映像毫無疑問是現在香港電影的旗幟,如果他們還沒有向內地的資金舉白旗,那麼在未來的日子裡還是會有驚喜的。

內地電影

廣電可謂是一個毒瘤。

放開一小步,《烈日灼心》就成了內地電影不錯的國產片。

《十二公民》翻拍國外電影,也還不錯。

僅僅是今年,就有幾部不錯的電影,同樣,壞影片也有。

跟風製作的網路大電影算進內地電影嗎?

畢竟錢多了,良莠不齊。

好電影還是有的。

當然,看爛片也許是出乎意料的爛,但是畢竟給了你吐槽的樂趣。

同樣是在發展中,是完善還是玩完,你看著唄。

日本電影>香港電影>韓國電影(發展中)>內地電影(發展中)


香港電影黃金時期的偏商業,好看,日本的電影偏藝術,人文之類的。所以日本的電影拿的國際獎項比較多,在國際上也比較有影響力。由於兩地文化不同,電影的側重點也不一樣。不過都算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我還是更偏愛港片。韓國近些年電影很不錯,已迎頭趕上。香港電影卻衰落的厲害。大陸電影市場巨大,但電影質量還是一如既往。偶爾出現佳作,數量不多。


發展趨勢:

大陸:大步向前,有時扯蛋。

香港:偃旗息鼓,急流勇退。

台灣:期期艾艾,如履薄冰。

日本:特立獨行,不與人道。

韓國:大開大合,蔚為壯觀。


從國人角度,不考慮西方人觀點。

香港最佳,呈下坡趨勢。香港的好片子沒有市場,經典的犯罪片警匪黑幫片幾乎不在大陸上映

韓國近幾年有超越香港趨勢。國人明顯對韓國電影關注度很低,遠不及電視劇和歌曲綜藝。但實際上,韓國的電影拍的很認真,是真正拍電影的感覺。

日本的電影,拍的再認真,文化認同度低,思想差異太,遠不如其他國家電影帶來的感受好。

大陸的,熱鬧一下就算了。正經拍的電影很少。好在這幾年越來越好了。總有幾部看起來就很好的電影。


日本、韓國、香港以及大陸電影可謂各有特色。

但多年來香港及大陸電影因天朝的特殊國情而在創作方面受限,尤以大陸為甚。華語電影在政策上如同被裹腳了一般,形成了今天的電影體制和電影產業的畸形,如今已與日韓相去甚遠。

1.港片

那麼,就先從香港電影及大陸電影開始說起:上個世紀末的香港電影可謂是亞洲電影中的佼佼者。港片最顯著的特點即是其短暫的拍攝期和高產量。有的時候,一個導演,一個月就能拍出好幾部片子。這也是為何港片看起來總有一種粗糙的質感,無論是道具還是畫面質量,總讓人覺得廉價。

港片的特點永遠是最顯著的,導演們也都帶有各自鮮明的獨特電影語言。從張徹、胡金銓到吳宇森、徐克,每位導演的鏡頭語言都有著極高的辨識度。如吳宇森影片里的鴿子,慢鏡頭的動作場面、如徐克電影里的武俠,飛崖走壁的想像力、再如王家衛電影里的孤獨,滿篇的內心獨白隨隨便便就能將觀眾帶入一種情緒里。

(《槍火》的風騷走位與《墮落天使》的各色濾鏡,都是港式極致浪漫主義的體現)

換句話說,港片最能「放得開」,也最天馬行空,但其商業化的痕迹也最重。銀河映像、新藝城、嘉禾都是這樣憑藉著各自的代表作成為當時如日中天的電影公司巨頭。97年以後,港片發展逐漸進入滯緩期,無間道算是迴光返照的作品,此後就佳作漸少。

今天,香港導演北上之後大多水土不服,即使是杜琪峰這樣的老將,來到大陸的體質里也沒了用武之地。(能拿的出手的只有一部毒戰…華麗上班族和高海拔之戀都讓人大跌眼鏡)

黃金時代的香港電影就是永遠不換彈匣的周潤發,是憂鬱地吃鳳梨罐頭的金城武,是鏡前手舞足蹈的張國榮,是一種浪漫。

2.大陸片

大陸電影則與之截然不同,從來都是直白的,更冷酷,真實。上個世紀末也同樣誕生了大量傑出的佳作,其中我最喜愛的當屬這部《活著》

大陸的傑出影片,多半是極其寫實的,要麼描寫「生活」,要麼描寫「苦難」,要麼二者都講。秋菊打官司、活著、大紅燈籠高高掛,這些作品無一不是在表現生活疾苦----而《活著》更是一部活生生的二十世紀中國史。

今天張藝謀拍了《歸來》,但他卻沒能再達到《活著》的高度。因為他對於歷史的剖析比以前少了。同樣是講文化浩劫,有些話他當年說了,今天又不說了。路犯焉識的故事只剩感人了,可是勞改營里殘酷的人間煉獄不見了,對於歷史的解讀自然淺了。

如今華語電影的現狀讓人遺憾。天朝從來就不是一個尊重文化藝術的國家-----電影,音樂和其他任何形式的文藝作品都要服從於政治。而這種前提,把大多數優秀作品都殺死在了搖籃里。

縱然如今仍有老炮兒、尋龍訣這樣的口碑票房雙贏的作品誕生,但其進步也僅停留於電影語言的成熟、CGI技術的革新上,而在意識層面上則突破太少。受制於體制,當年我們可是能拍出霸王別姬、活著、陽光燦爛的日子,放在今天卻不再可能了。

現在的華語片不必急於向海外看齊,只應求能追上當年的自己。

3.日本片

而說起對於文化的重視程度,則要提起日本。日本一向是一個尊重文化的國家,而其文化輸出也是相當強大。

日本的萬元大鈔上,印得是著名教育家福澤諭吉;千元大鈔上則是大文豪夏目漱石。(對比下天朝的話=_=)

日本人對於文化的重視程度,使日本影片從戰後迅速崛起,然後繁榮至今。

(個人比較喜歡的《東京物語》)

日本電影通常是以一種平淡而隱忍的態度來表現感情。小津安二郎的作品《秋刀魚之味》、《東京物語》,山田洋次的《黃昏清兵衛》、《遠山的呼喚》,都是以一種平靜的態度來講述故事,這些作品慢、穩而不失細膩,人的語言和動作都是端著的,情感看似是收緊的,實際卻處處體現於人物的細微的動作和表情里。這也與日本人特殊的文化氛圍有關----個人認為這種表現情感的方式比大多數韓影的那種將感情無限放大的手法高到不知哪裡去了。

(《黃昏清兵衛》里的戰鬥場面:山田洋次永遠是以靜襯動,甚至鮮有配樂,卻仍讓情節扣人心弦)

(《秋刀魚之味》里女兒出嫁前與父親的互動,寥寥數語,幾個表情,已然體現出太多父親的心酸)

日本影片里永遠帶有著那種日本人骨子裡特有的隱忍和執著。日影里的生活向來平淡質樸,哪怕是出現波瀾,也是以最冷靜的方式微微泛起。

今天的日本影片則不復當年的穩重,變得浮誇而做作。且其在右翼政府影響下,已失去很多其原有的人文關懷,甚至還誕生了諸如《永遠的零》這樣的屎詩爛片,讓人為之惋惜。然而在日本影壇里,仍然存在著敢於反思戰爭的山田洋次----如今日本片的發展勢頭已大不如前,但偶爾仍會有一些為數不多的優秀作品上映。

4.韓國片

而在韓國,韓影最不同於前三者的一點就是,其受政府的約束最小。

(直接反應釜林事件的《辯護人》)

韓影永遠敢於直面社會的陰暗之處並進行強烈的抨擊,這是其最偉大的地方。類似的還有《熔爐》等作品,而熔爐在上映後引發熱議,政府也因此推出了保護殘障兒童的「熔爐法」-----正可謂是以電影改變社會。

在手法上,韓影中對於情感的描寫一向是濃墨重彩。要麼是大喊大叫,要麼是淚流滿面,每當戲劇衝突發生的時刻就必會出現傾盆大雨、抑或是鵝毛大雪,此時一定會配上無比悲傷的配樂,將主角內心的感情無限化放大。

(《熔爐》結尾在雨中直面暴權的講話)

韓影中有太多煽情,嚎哭、義憤填膺的演說、生死訣別的悲慟,而這些都是用來戳人淚腺的工具。這種激烈的情感表達方式只要不運用過度也能有效地打動觀眾,只是和《東京物語》《桃姐》這類影片的哀而不傷相比,這種手法就太過粗暴,太不高明。

今天的韓國電影已可謂是亞洲電影里後來居上,發展勢頭最猛的黑馬。韓影起步最晚,幾乎是21世紀初才嶄露頭角,但受益於韓國電影產業的優良制度,現今的韓國影業可謂是亞洲電影產業的領頭羊。

綜上,香港電影看的是浪漫,大陸電影看的是苦難;韓國電影看的是波瀾,日本電影看的是平淡。


個人感覺近幾年韓國的電影做得很好,不管是藝術片還是商業片,大陸電影票房是高,但是質量參差不齊。。


推薦閱讀:

日本有哪些不錯的動畫專門學院或大學院?
你最喜歡北野武的哪部電影?
北村一輝最好看的作品是哪部?
2018有哪些令人期待的冬季日劇呢?
2017春季檔日劇有哪些?

TAG:電影 | 日本電影 | 香港電影 | 中國電影 | 韓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