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許多人對《穆斯林的葬禮》評價不高?


【人物塑造】

精明能幹的梁君璧,十幾年不跟丈夫同床,一直對新月不夠愛護甚至心存恨意,趕走自己的妹妹並永不與其相認,心底里還是拿姑媽、老候當外人不予信任,對天星雖然偏愛卻充滿了掌控欲毀掉了兒子的愛情。

這個人物作者塑造得算成功,她帶著北京味的語言諷刺起人來入木三分,說場面話時也十分圓滑周到、說話做事和揣度人心的精明勁兒描寫得很不錯,雖然作者設計讓她包攬所有壞事蠢事這一點有點造作(而且她是全書中最「穆斯林化」的主角,作者你把她設計得又虔誠又壞心眼是有意要黑穆斯林嗎?),但她的設置確實是全書最大推動力之一。

偽穆斯林的韓子奇,在玉器行是個懂貨大家,人格學問上也算個風騷人物,在感情生活上卻太過軟弱,攜寶回國的決定害了一家兩個姐妹,既沒有能力保證自己心愛的玉與心愛的家兩全,又沒有魄力在兩個女人間作出選擇,不肯放棄他的玉,他的事業,他的根基,他的面子,他的好人形象,他這種天真到可恥,使勁負責任又無所作為,惹人憐愛卻軟弱的男人,真的比壞人還傷人。這個人物作者塑造得怎麼樣?我覺得也挺好,他對玉器天性里的熱愛、在玉器行業的造就讓這本書除了宗教元素外,多了一重傳統和藝術的意韻;但是他與梁玉冰的戀情(如果那真的不是出於寂寞互相依靠而是真正戀人之愛的話)沒有鋪墊,太突兀太草率了。

梁冰玉是個沒有同理心、不靠譜的人,懷抱著熱情又盲目的唯愛論,對和姐夫的私通居然沒有一點罪惡感(那麼是否現在插足人家家庭的小三也可以因愛之名不顧「世俗成見」與有婦之夫結合併底氣十足逼現任退位呢?)並且自認是燕京大學的高材生,拒絕給姐夫做妾,聲稱姐姐是前妻而自己才是正室,並可憐照顧她長大的姐姐愚昧。為了安慰自己受傷的心靈,和姐夫相愛的梁冰玉,是否有想過遠在異鄉的姐姐苦苦支撐,等待良人歸來的心情?這個角色塑造得好失敗:因為戀愛(根據後文這還不是真愛,真愛原來是姐夫,亮瞎我了)受打擊就出走他國這個情節已經有點不自然了,更休提與姐夫來得莫名其妙的十年愛情,而她回家的理由居然只有想家這一則,作為妹妹難道不明白姐姐的強勢性格么,不但不怕而且居然自信滿滿回來逼宮,這符合常識嗎請問?除了追求自我,愛情,姐妹情,母愛就都這麼被她放棄了……這個簡愛和娜拉出走得夠果決,快果決到了不符合人性常理的地步了。

天星排除掉個性比較悶又有點倔以外,是個十足的大好人,姑媽排除掉知識貧瘠略愚昧這個小缺點外,是個十足的大好人(經典的忠僕護主形象),而新月和楚雁潮這對金童玉女的形象簡直就是完美無缺(集那個時代對完美青年的所有想像於一身,與政治狂Monitor、鄉下妞、上海小資女形成了鮮明對比),他們更多應該是作為美的象徵,用來被打碎、被惋惜的(魯迅不是說過么,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總體來說,這本書的角色塑造比較流於表面,相比那個引讀者灑幾滴痛惜淚的純潔女神韓新月(為什麼會有韓劇女主角死於癌症的惡俗即視感),我想那個喝水賣血、喝黃酒吃豬肝的許三觀會更加真實;相比那個腹有詩書長得帥、一腔正義與深情、動輒吟詩拉琴的大學教師(不要說放在現在這個時代,就算在他們那個時候,那麼肉麻深情的長篇大論正常人真的說得出來么),我想那個只能在高中吃丙菜穿藍衣服、自卑敏感的孫少平更叫人覺得親切。

【結構文筆】

結構上是一段新故事一段老故事,我怕迴環結合倒敘的結構設計可能會對首次閱讀者造成閱讀障礙,可能作者覺得按照時間順序一一道來就不能讓主角貫通全篇吧,要不然就是為了勾起讀者懸念、認為文似看山不喜平?但您又不寫百年孤獨,您前後兩段歷史沒有重複性對比性相似性,您寫的是政治正確正能量的愛情友情親情家族史,為什麼要這樣為難讀者、分散他們注意力呢?如果您確實是穿插著寫一段新故事寫一段老故事,那麼我不得不佩服您思維夠跳躍,如果您自己都是按照時間順序寫出故事的,寫完後又故意調換位置做成現在這樣,敢問您是在炫技嗎?

另外在行文風格上,作者在這部小說里存在感特彆強,無處不抒情,無處不感慨,動不動就用文藝腔明示暗示嚎一嗓子:「看呀!高潮到啦!看呀!他好痛苦啊!他的心在滴血啊!看啊!她好善良啊!好美啊!好純潔啊!這才是真愛啊!啊——!」除此之外,作者還喜歡拖泥帶水,恨不得讓每個正派人物一出場就發表一通戀愛自由、人性本真的宣言,滿頁滿頁的華美辭藻只能說明本書水分奇多——因為去掉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絲毫沒有違和感。

而且作者對宗教的描寫趨於生硬表面化,長篇大論描寫婚禮喪葬飲食禮拜的儀式,卻讓人覺得連篇累牘脫離主線,生搬硬套引用痕迹明顯(想介紹宗教可以另寫一本《穆斯林禮儀大全》啊)而沒有將宗教精神融入到主角們的性格中,唯一虔誠信教的只有負面主角梁君璧,其他人身上除了飲食習慣和偶爾的口頭禪,哪裡體現出穆斯林的特色來了?

【我的意見】

全書以一個家族或一個企業的興衰(比如奇珍齋)為主線,在其間點綴出性格各異的回族主角們,不要把主角聚焦在一個完美的小女孩身上,她的形象太單薄,根本撐不起長篇小說。

如果堅持要新月做主角,應該讓其人物形象更豐滿,比如把她塑造為一個虔誠的穆斯林,在教義與愛情之間搖擺(主角如果沒有什麼穆斯林屬性,那麼這本書書名豈不徒有虛名)

我個人非常想看文化大革命對韓家的影響,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這樣里程碑式的事件被作者一筆帶過,確實是一個遺憾。

作者之所以書名為《穆斯林的葬禮》難道是因為韓子奇的漢族血統破壞了回回血統純凈性所以這本書叫穆斯林的(血統)葬禮嗎?還是因為這本書一共描述了三次葬禮呢?這兩個猜想我都不滿意,所以我覺得這本書更適合叫做《玉器商與小姨子私生女被狠心原配收養,苦命美少女與美男班主任相愛後死於心臟病(註:大部分主角均為穆斯林)》

…………………………

我的個人創意淘寶店【傲嬌試驗田】 專門出售不同行業經歷的人。

淘寶第一家真人圖書館,歡迎來遇到你想結識的新朋友。


我來說說我看這本書的感覺吧

沒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以為它是外國人寫的,並且由名字和霍達讓我一度聯想到《霍亂時期的愛情》

我以為它晦澀深刻的不行

後來想想,我之所以不喜歡這本書,大概是因為它沒有達到我的期望,我以為它深刻,卻淺顯的不得了

豆瓣上《穆斯林的葬禮》是8.5,我覺得有些過高了

首先配合下面的簡介食用

宏觀回顧穆斯林的艱難道路,還揭示對人生真諦的追求, 深刻內涵又文筆冷靜,筆觸細膩還蕩氣迴腸。看,多流弊!

看完書之後回頭翻簡介瞬間給跪了。寫簡介的人,文采果真不一般。

下面逐條吐槽

1.名字 《穆斯林的葬禮》

恩,葬禮。因為死去的韓新月和她的父母是穆斯林所以叫穆斯林的葬禮嗎?

這個名字很容易讓人誤會成寫的是某個族群的歷史沉浮、愛恨情仇、興盛衰亡。。。

看完之後發現我想像的一切都沒發生

(評論區有人說我吐槽名字沒有概括能力,雖然我並不能懂這兩者的關係,但我還是解釋一下,吐槽這個名字,是因為我認為內容配不上它)

2.個人認為把主角們穆斯林的身份剝離開來不會有任何違和感。

但是宣傳偏偏著重在穆斯林

其實只是宗教信仰的外殼,試著把穆斯林換成基督教,你看,會對文本有影響嗎? 但是加了這個外衣好像就出脫庸俗了一樣

他們除了晚上的睡前儀式,還有念叨著自己是個穆斯林,然後穆斯林不能和漢族通婚。 似乎就沒別的了

它並沒揭示關於這個群體深刻的特殊性,至少沒有外包裝展示的深刻內涵、文化碰撞、艱難發展、堅定信仰。也不能讓我置身於他們的這個身份去體會感情。

還沒有一句【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之類的讓我想的更多

有人說要置身於書中的時代背景來看這本書,我不認為。我的看法是讓讀者置身時代背景是作者的責任,小說就是小說,它不是歷史試卷。

3.人物塑造 我覺得人物塑造可以說是失敗的了。

韓新月這個角色溫婉,成績好,乖,不受母親喜歡(這點讓她受到了極大的打擊),跟輔導員談戀愛

白蓮花傾向讓我不由得撫額嘆了口氣

除了性格好還有別的可以吸引人的嗎?韓新月除了考大學談戀愛還做了別的什麼會讓讀者為她的死亡而傷心的嗎?

並沒有

(順便一說目錄的玉魂、玉殤、月落、什麼的,真真瑪麗蘇了)

同樣的,韓子奇。前期的韓子奇隱忍不發在仇人底下當學徒,被師傅家人誤會,然後一個翻身仗徹底洗白,出任店老闆迎娶大小姐,走上人生巔峰···

後期那個唯唯諾諾的小老頭是誰啊······口口聲聲說是為了韓新月才迫於老婆的淫威把玉交出來賣了··· 韓老闆你這是得經歷了什麼啊······

還有誰能告訴我他是怎樣在一章之內搞定小姨子,不僅互生情愫還帶著娃娃回國的嗎?!!!

看到這段的時候我表情都裂了

(#-_-)┯━┯ (╯‵□′)╯︵┴─┴

小姨子你忘了那個帥氣的外國大哥哥了嗎!人家前腳剛死你後腳就內心崩潰跟姐夫在一起真的好嗎!我能採訪採訪你的心路歷程嗎!!!

4.文筆

我是沒看出來文筆細膩蕩氣迴腸

但是我看的出來它很直白,情感甚至爆發的曲折婉轉而又。。。莫名其妙!

(啊。。。知乎醬怎麼把圖搞得那麼大)

這是兩個女同學來參加韓新月的葬禮時候的內心獨白。。。

這一段簡直讓我腸子抽抽了

有些作者也很直白,但是他們能讓讀者融進角色的心情,但是很明顯,這本書並不能

5.主線

主線是韓家一家人的歷史

······太他喵的平淡了

故事背景是建國前後,前期民國後期紅衛兵

卧槽這段歷史你想怎麼蕩氣迴腸想怎麼歷史沉浮都可以啊!

每每到了關鍵的時間點我都以為下一頁就該受盡時代摧殘了啊!

畢竟那個年代真真半點不由人啊!

多少人家破人亡當年笏滿床啊!

可是這輕描淡寫是什麼情況啊!

沒有軍閥欺負真是好運氣啊!

戰爭沒什麼影響真的好嗎!

出國避難了卧槽好精明啊!

回國了還能當幹部這待遇憑什麼啊!

你到底受了時代什麼影響啊!

(╯°Д°)╯︵┴┴

上面就是看這本書的心路歷程。。。

有誤差的話

就有了吧,反正我只看了一遍劇情什麼的真記不得了也不想記得

作為一本普通小說,也許還可以,只是覺得它不能享有現有的讚譽

這反差讓我不免很不滿

題主讀了我的千萬別不高興(#?Д?)

雖然我知道你一定會不開心,畢竟是自己喜歡的書

但是呀,弱水三千任取哪瓢與他人無干,有時候沒必要理會別人


我對這本書的觀感非常不好,在沒翻開前我對它懷著極高的期望,以至於最後的落差大到讓我體會了一把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一、膚淺:劇情人物

  • 劇情

各路簡介是這樣的:

《穆斯林的葬禮》是中國當代文學中第一部表現回族人民特別是現代都市回族人民的生存境況和內心情感世界的史詩性作品。它通過描述一個回族穆斯林家庭60年的風雨變遷和三代人的悲慘境遇,力求如實呈現處於伊斯蘭文化和華夏文化激烈碰撞與融合中的當代都市回族人民的艱難處境。同時,也充分展現了奇妙而充滿異域色彩的伊斯蘭文化和回族文化。(論文摘要)

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這部五十餘萬字的長篇,以獨特的視角、真摯的情感、豐厚的容量、深刻的內涵、冷峻的文筆,宏觀地回顧了中國穆斯林漫長而艱難的足跡,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的心路歷程,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著力塑造了梁亦清、韓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韓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文學畫廊中前所未有的人物群像,血肉豐滿,栩栩如生。(豆瓣簡介)

回來再講這本小說,我覺得它是現代中國百花齊放的文壇上的一朵異卉奇花,挺然獨立。它以獨特的情節和風格,引起了「轟動的效應」,這「效應」之廣之深,大家知道得比我還多,我就不必細說了! (冰心作序)

讀這部書,有如讀《巴黎聖母院》,奇譎詭變,奧妙無窮。一個中年女作家,能夠有這樣強大的駕馭歷史、揮灑人生、驅使命運,寫得沉雄渾厚、凝練典雅的創造力,達到了驚人地步,實在難能可貴。所以取得這樣輝煌的藝術成就,誠如作者在後記中所說,她在追求一種美,人生如果沒有這種美,人生有什麼意義?藝術如果沒有這種美,藝術有什麼意義?正是這種美,深沉的美、崇高的美,使人的靈魂得到升華。(劉白羽先生的評論)

看前聽了許多類似的評價,我心潮澎湃,激動不已。生平最愛大場面,不管是星辰大海宇宙機甲還是末世地獄人生悲喜,凡宏大者,皆為我雞血。

它大概是寫一個家族在歷史洪流里的掙扎沉浮,甚至是衰亡的悲劇吧?

習俗的衝突,觀念的不和,離亂的悲歌,個體在命運的車輪下身不由己的抉擇。還是穆斯林,這樣一個完全陌生群體的故事。

然而看完之後我就跪下了。

想像一個摳腳大漢,滿心歡喜的打開蒼老師全集,下載了三個小時,結果戳進去發現是喜羊羊。

所有YY中的戰爭和逃亡,革命和破壞,生離死別,不得已的背叛和傷害【原諒我一生放蕩不羈腦洞大】都沒有出現。雞血成狗血,鐵漢柔情沒了漢,成了沉迷於《天使街23號》的小公舉。

穆斯林的宗教深度,命運中的複雜人性,種種可以挖掘的東西一樣都沒有,我只看到了兩輩人的兩個狗血愛情故事,還有那麼些穆斯林儀式和生活的科普。

不宏大,也不深刻。

從劇情來具體分析,首先是梁冰玉和韓子奇。

這段劇情在全書中很重要了。我本以為會有大段的情節來描寫他們是如何產生感情的,結果沒想到一筆帶過了。上一章還在為外國小伙感到悲傷,下一章就迅速的和姐夫有了孩子回國。

戰亂年代通信不成,孤男寡女的在國外發生點什麼,也不是不能理解,但是這段也太倉促。韓子奇沒有糾結過?妹妹沒有愧疚過?缺少可以拿來塑造人物的細節和心理,就憑著梁冰玉在姐姐門口叫囂的那一段話→」看啊!這是自由!這是愛情!「這段感情並不能打動我。

然後是韓新月和楚雁潮。

這倆的曖昧期還是挺明顯的。楚雁潮對於韓新月的關注和欣賞,韓新月對於楚雁潮的崇拜和親近(楚雁潮那樣有點靦腆的穩重紳士還是挺萌的2333),只不過文筆我實在是接受不來,讀的時候分外羞恥,尷尬恐懼症都要發作了……還有點想笑。

「新月,我們之間,用不著說這些話,」楚雁潮似乎不假思索地說,「愛情,就是奉獻,就是給予!」

新月愣住了,彷彿有兩顆明亮的星星,突然在她面前升起!

那不是星星,那是楚雁潮貯滿深情的眼睛!

楚雁潮熱切地凝視著她,熾烈的詩句脫口而出:

請讓我叫你相信,我只盼一件事情——給你獻上我的心靈,和這心靈中蘊藏的全部感情!

新月驚呆了,粉紅的嘴唇輕輕顫動:「老師,您說的是……」

……

「啊,啊,那也許就是了……」新月喃喃地說,她感到有一股暖流從她的心中、從她的全身流過,彷彿冰封的大地解凍了,泥土酥軟了,春水涌流了,花木復甦了,春筍出土了,嫩芽吐綠了,花蕾綻開了,她生命的春天,人生的黃金季節,突然宣布到來了,而帶來這一切的,是她所景仰、所信賴的老師!……但是現在,這種樸素的、自發的情感突然升華到愛情,少女的羞澀立即燒紅了她柔嫩的面頰,她有些驚惶失措了,伸出微微顫抖的手,扶著床沿想坐起來,避開楚雁潮熱烈的目光,說:「我們之間,可以談……愛情嗎?您是老師,我是學生……」

……

「啊,那是命運,讓您等著我,讓我遇到您!」新月甜甜地笑了,心靈的隱秘一旦敞開,揭開羞澀的面紗,她也必須承認今天的愛情早早就播下了種子!春天來了,春風吹拂著她的面頰,春水浸潤著她的心田,愛情的種子終於落地生根了幸福使初戀的少女陶醉了!緩緩地抬起頭,她望著他,一雙眼睛仍然是那樣純凈澄澈:「請允許我,以後還是那樣叫您——老師!」

這些描寫實在太羞恥,更重要的是作者的評判和引導很刻意,她就站在讀者面前揮著小旗子喊:」梁冰玉是追求自由的!哦哦哦快看這裡楚雁潮愛上了韓新月!韓新月也愛楚雁潮!他們的愛情多麼幸福!是靈魂的共通!是心靈的共鳴!!「

  • 人物塑造

韓新月,作為全書的主角,對她的塑造實在太單薄刻板。完美到虛假。美麗,勤奮,向上,純潔,柔弱,助人為樂。我彷彿又能聽到作者的吶喊,「她是無辜的,母親的冷眼讓她多麼痛苦,她多麼值得同情!多麼值得同情!多麼值得同情!」

她好像又看見了媽媽的那陰晴難以捉摸的臉,雖然也有過笑容,也有過親切的話語,但更多的是冷漠,有時甚至是冷若冰霜,使她常常本能地懼怕媽媽,迴避媽媽。她多麼希望媽媽不要變,永遠像照片上那樣和藹可親!往日的溫柔慈愛到哪裡去了呢?是什麼力量在母女之間造成了一道看不見、摸不著卻又時時可以感覺得到的鴻溝?媽媽,您怎麼讓女兒無法理解啊?

二、混亂:節奏感稀爛,違和小細節

  • 梁冰玉和韓子奇

前一秒還在為外國小伙傷心然後就轉眼和姐夫好上了……世界變化太快我已被時代淘汰。

  • 韓家的命運

大場景大動蕩來的時候輕飄飄帶過。抗日戰爭爆發了,韓子奇的玉器行處於危險中,感覺接下來就開始周旋保護和奔逃了,結果韓子奇居然出國了!唯一的一個小高潮就是梁君璧和員工之間的爭吵,暗示了一下玉器行的艱難,然後劇情就一下子就進入了梁冰玉之無比矯情的感情小劇場。這讓我想起FSN-UBW重製版,刀光劍影來來去去的正歡呢突然甩你一臉萌萌噠,快節奏的打鬥之後猛的插入一段平淡的上下學日常。這謎之節奏感看得我心好累。

比如說全書的末尾寫到韓家的玉器被紅衛兵搜出來了,文化大革命對韓家的巨大衝擊,對玉的破壞,在書中一小段就沒了。

迅雷不及掩耳,一群身穿軍裝、臂纏紅箍兒的陌生年輕人衝進了「博雅」宅,搗毀了木雕影壁,塗黑了抄手游廊上的油漆彩畫,砸開了「密室」的門,把裡面的藏品洗劫一空!這個漏劃資本家,私藏著這麼多值錢的東西!

年輕的「紅衛兵」其實並不知道,這些東西僅僅憑錢是買不來的,那是韓子奇的心血和生命,那是一部活的歷史,那是一條滾滾不息的玉的長河,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國寶,任何一件都堪與故宮博物院、歷史博物館的藏品媲美!

「我的玉!我的玉……」弱不禁風的韓子奇從病床上跌下來,膝行著,聲嘶力竭地叫喊著,撲向這些從天而降的神兵。

這個時候還顧什麼玉啊?如果不是韓太太和陳淑彥跪地求饒,苦苦地攔住「紅衛兵」,四指寬的皮帶能把他打死!

「我的玉,我的玉啊……」「玉王」絕望地呻吟……

「紅衛兵」走了,大卡車拉走了全部的藏王,還有「玉王」橫技和「奇珍齋」大匾這兩樣「變天賬」!

  • 韓新月

要塑造成女神就好好塑造,違和的小細節真是如鯁在喉。我至今仍記得下面這段:

她把旅行袋放在空床上,打開,取出被褥和床單,打算安排自己的「家」了。剛剛抖落開,她又停住了手。她發現這個鋪位既挨著窗戶,又挨著桌子,將來誰都可以坐在這兒看書、吃東西、聊天兒,說不定還有人打撲克……她希望能有一個安靜些的地方。可是,一共只有兩個上鋪,一個已經住了人,另一個也已經擺著行李。她後悔自己沒有早點兒來,這小小的不愉快已足夠讓一個十七歲的女孩子感到遺憾了。她忽然想趁現在沒人的時候改變一下自己的命運,對,上鋪的行李不是也沒打開嘛,也許它的主人也剛到不久,隨便擱上去的,並不一定打算住在這兒,也許人家更願意住下鋪呢!理由想充分了,新月便踩著下鋪的床沿,伸手把上鋪沉甸甸的行李包、書包都搬下來,然後,吃力地把自己的東西舉上去。她脫了鞋,攀上去,取出旅行袋裡隨身帶來的小「掃炕笤帚」,把床板上的浮上掃凈,就開始整理床鋪了。她在做著這一切的時候,止不住有些氣喘,心臟怦怦地跳。等到布置就緒,她才感到這兒已經確確實實是屬於她的了,在四個人的天地中她有了一個小角落。她躺在枕頭上試了試,很好,整個房間都在她的視線之內,想和誰說話都能夠得著,不想說話誰都打擾不了她。「正合我意!」她得意地自言自語。

……

「來,韓新月,我幫你安排好住的地方!」鄭曉京果然以領導者自居,當她轉身要動手時,卻一愣,「嗯?誰把我的東西搬到下邊兒來了?」

新月一驚,心想:糟了,在太歲頭上動土了!

便紅了臉:「是我……」

鄭曉京抬頭看了看上鋪,那裡早已鵲巢鳩占,換了主人。其實剛才新月就是躺在那裡,她大概一時沒反應過來。這時,便用食指沖著新月說:「想不到你後來居上,搶了我的位置?」

新月不好意思了:「我……我覺得住上鋪挺好玩兒的,所以……」她吞吞吐吐地解釋,卻又不便把自己不願意住下鋪的真正原因說出來。看來她只好打退堂鼓了,「如果你不同意換,我可以再搬下來。我剛才也不知道這是誰的……」

作者大概是想塑造有點嬌嗔的小女生形象?然而我只看出了自私和以自我為中心,你以為你是小公舉嗎?

三、三觀不合:梁冰玉湊表臉!

以下內容主觀性極強。

以下內容主觀性極強。

以下內容主觀性極強。

看書呢,就是要自己開心。對於不和我三觀的情節,我都有生理性厭惡。

  • 梁君璧

全書里我最喜歡的角色是梁君璧,她是全書里唯三的正常人。

她沒有文化,保守固執,但她真實。好的人物能讓人看到複雜的人性,感受到真實。丈夫和妹妹上了床,生的女兒還讓她養。出軌和背叛的證據一天到晚在眼前,她能把這小孩兒養大就已經仁至義盡了,任何人都沒權利要求她對韓新月好。

然而在我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我很不喜歡這個角色,我認為她是個惡人。不讓韓新月高考,對韓新月十分冷淡,破壞了哥哥的婚事。活脫脫一個反派惡毒母親。

再加上我們女主的完美和可憐,噫,這反感隔著書頁都能聞出來。

  • 梁冰玉

她是我看過的所有女性角色里第二厭惡的角色,超過瑟曦直逼程心。

我不太願意罵女孩子一個詞,但是我真的認為除了bitch外沒有合適的詞語形容她了,她帶著韓新月在姐姐家門口質問姐姐為什麼不讓她進家門那段看得我瘋了。

「可憐!真是可憐!我只知道戰爭是殘酷的,以為戰爭的苦難可以使人和人的感情更加靠近,卻不知道比戰爭更殘酷的是人!感情在哪兒?人性在哪兒?你們連一個兩歲的孩子都不能容,這一點做人的權利都要剝奪!她又不是我偷來搶來的東西,她是個小生命,是個人!她是韓子奇的女兒,她有權利叫爸爸!

「呦,你還有說不完的理了?你在外面念的什麼洋書哇?越念這臉皮越厚,添了私生子倒是你的光彩的?聽聽,說的多順溜兒啊,她是韓子奇的女兒,你是韓子奇的老婆了?」

當然是!"回答出人意外的肯定。

「什麼!你敢說?」韓太太的一腔怒火又澆上了油,「你……你把我往哪兒隔?」

「我不知道,」梁冰玉說,「我愛他,他也愛我,我們就結合了,事情就是這麼簡單。至於你,我只知道你是我的姐姐,也曾經是韓子奇的妻子,但那已經是過去了!」

你說這人怎麼能這麼不要臉呢……

四、文筆:只放不收,意圖明顯。

上面大部分的吐槽都能歸結於一點,就是我不喜歡作者的文筆。

我對於書本、動畫、電影等等的劇情接受程度是很高的,換句話說就是我在二次元里的下限非常的低(……)只要作者寫得對胃口,我不會看到雷點就棄。

其實在《穆斯林的葬禮》中,最不正的劇情也就是個丈夫和小姨子上了床,我看過好多比它重口的情節(暴露了…)也見到過比梁冰玉更湊表臉的角色。但是!作者的文筆讓我接受不能!

  • 導向性明顯

就是一股濃濃的」你聽我縮你聽我縮你聽我縮!「【搖肩膀】,看書的時候深覺聒噪,然而這種片段在書里俯拾皆是……

「奧立佛!」梁冰玉撲在奧立佛已經冰冷的身上。她恨自己,當這個軀體還有說有笑有血有肉、沸騰著愛的激情的時候,她為什麼要對他冷若冰霜?為什麼要把自己難以忍受的痛苦也強加於他?為什麼要讓無辜的奧立佛代替那個早已死了靈魂的楊琛來承擔情感的折磨?啊,是因為……對愛的恐懼!她傷害了一個不該傷害的人,一個到死還在愛她的人,她卻永遠也無法償還了,讓愛懲罰她吧!

【奧利弗超可憐超可憐超可憐!梁冰玉為什麼拒絕奧利弗因為她恐懼愛!】

漫長的事業之路,新月已經邁出了第一步,可惜,也只是第一步,就停下來了。記得去年秋天,她曾經坐在這塊石頭上,思索著事業,思索著人生。她倔強地說:「人的靈魂是平等的!」是的,一點兒沒錯,人和人是平等的。人和人的區別,在於為發掘和體現自身的價值所做出的努力,而不在人的本身。基督徒相信: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唯物主義者認為: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但是,現在又鑽出來一個病魔,為什麼人和人在病魔面前卻不能平等?在這個世界上,不乏尸位素餐的人,窮凶極惡的人,陰險偽善的人,醉生夢死的人,為什麼病魔卻偏偏繞開他們,去加害一個純潔、善良而又柔弱的姑娘?

【天了嚕為什麼韓新月這麼可憐這麼可憐這麼可憐】

  • 收放的節奏不好

全書看下來感覺放遠多於收。收的時候情感沒積累到位,放的時候又太直白。於是就顯得很浮誇,有點想笑……

以新月之死為例。

首先是【收】,新月等著楚雁潮來。

「我……」新月的嘴唇張了張,伸出乾澀的舌尖,舔舔嘴唇,「想……喝點兒……水……」

陳淑彥詢問地望望盧大夫,盧大夫點了點頭。

陳淑彥把帶來的橘汁水倒在杯子里,用小勺送到新月的嘴邊,一口,兩口,新月貪婪地吸吮著。她並不渴,只是心裡有一個念頭:喝水,活著……

三口、四口……又停下了。

「幾點了?」她問。

「噢,五點半了。」陳淑彥湊在她耳邊說。

她又艱難地睜開眼:「天……怎麼還不亮呢?……」

……

新月注視著窗外,喘息著,焦躁不安:「怎麼……天還不亮?太陽……還不……出來?」

「噢,」陳淑彥明白了她的意思,「雪天,沒有太陽,別著急,快亮了,快了!」

新月微微點點頭,閉上眼。天總會亮的,沒有太陽也會亮的,她相信;但是,要快一點兒,天亮了,她就可以看到楚老師了。她多想早一點兒看到他!

她喘息著,焦急地等著他。

她的眉毛動了動,嘴唇動了動。

「新月,」陳淑彥撫著她的手,「你安靜一會兒,別說話。」

……

新月閉著眼睛,她在積蓄力量,心裡數著自己的呼吸,等著,盼著……

……

陳淑彥屏住了呼吸,焦急地盯著手錶的指針,六點零一分了,零兩分了,零五分了……

楚雁潮仍然沒有到來。他的路太遠了,太遠了!

淡淡的曙光悄悄映上東窗……

新月的嘴唇又在嚅動,聲音低得幾乎難以分辨:「天……亮了嗎?」

「快了,」陳淑彥指著窗外說,「你看,有點兒亮了!」

「噢……」她驚喜地抬起睫毛,極力把眼睛睜大,看著東方,「我……怎麼……看不見?」

「新月!你……看不見?」天星慌了!

「看不見……」她大睜著眼睛,面前仍然是一片黑暗,什麼也看不見,「哥哥……你在哪兒呀?」

「新月,我在你跟前兒呢,」天星驚恐地抓住她的手,「你看看我!……」

「我……看不見……」絕望的淚水從她那茫然的眼睛中涌流出來,這眼睛怎麼了?再也看不見哥哥、嫂子了?看不見爸爸了?看不見媽媽的照片了?看不見楚老師了?

「楚……」她竭盡全力呼喚他,但僅僅喊出了一個字,就突然停住了!

【放】楚雁潮趕到醫院,沒能見上韓新月最後一面。

「盧大夫,新月呢?」他急切地抓住盧大夫的胳膊。

那雙掛著淚珠的眼睛,透過鏡片看著他,含著深深的歉意:「我……沒能為你留住她!」

「啊!——」一聲肝膽俱裂的慘叫,楚雁潮的靈魂崩潰了!

漫天飛雪,他不顧一切地在街上狂奔!行人在他面前讓路,汽車在他面前煞車,紅燈在他面前失靈了!在他眼裡,這個世界已經一片空白,只看見新月的身影在茫茫天際飄逝,他要拼盡全力追上去!新月,等等我!

在看這段全書最悲劇最高潮的情節的時候,我居然想笑……真是太對不起楚老師了。

新月去世前等著楚雁潮來那段雖然比那些"啊!xxxxx"的好多了,但是就我個人的體驗而言,情感的積累還沒到一個可以猛地宣洩出來的份上,於是在看楚雁潮靈魂崩潰的時候就有了謎之幽默效果……我懺悔。

說到這裡想起Clanned里著名的」能哭的地方只有廁所和爸爸的懷裡「。那段劇情,前面的情感積累就很到位,最後以汐的大哭聲和背景音樂作為宣洩點達到高潮,高潮後還有個思念渚的餘韻。

其實新月之死這段也符合這個節奏,新月去世前是積累,楚雁潮崩潰是高潮,葬禮是餘韻。只是情感積累沒到點,于是之後應該有的淚目和悲傷也就沒了……

不過說到底這些都是我的個人感受,也有不覺得Clanned催淚的,不必太過介懷。

  • 堆砌感強烈

啊,那個世界,是為天下最真最善最美的心靈準備的,藝術家懷著虔誠的情感,用充滿魔力的琴弦,在人們的心中築起了一座不朽的天堂,它像天地一樣長久,日月一樣永恆!新月微微地閉著眼睛,她清清楚楚地看到了那座天堂,真真切切地觸到了那座天堂,冰凌砌成牆壁,白雲鋪成房頂,霧靄織成紗幔,星星串成明燈;在那裡,她的頭髮像淋浴之後那樣清爽柔軟,隨風飄拂,她的肌膚像披著月光那樣清涼潤滑。

今晚的月色真好,圓圓的玉璧冰輪高掛在天上,清光灑滿燕園。未名湖畔,柳絲依依,蓮葉田田,潔白的荷花像冰雪雕成,在月光下暗放幽香。湖水深處也有一輪明月,水中月,天上月,遙相呼應,分不出哪個是真,哪個是假。一隻魚兒躍起,水中盪起漣漪,月影亂了……他痴迷地望著月影,雖滴酒未沾卻感到微微的醉意。他想起「斗酒詩百篇」的李太白,明月給了他多少靈感,多少詩情,多少歡樂,多少慰藉!從舉杯邀月,到撲月而死,一生明月常為伴,此心永駐清光里!啊,詩人是幸福的……

總的來說,就我個人體會而言,《穆斯林的葬禮》擔不起經典的名聲。單純的作為言情小說來看,它也不夠好。

讚譽過多,名過其實。

~~~~~~~~~~~~~~~~~~~~~~~~~我是吐槽結束的分割線~~~~~~~~~~~~~~~~~~~~~~~~~~~~

霍達在後記里這樣寫:

我陶醉在自己創造的意境中。人是需要理想、需要幻想的,需要美,以美的意境、美的情操來陶冶自己。我想如果把世界上的一切醜惡集中起來強迫人去看,那一定是一種很慘的刑罰。

追求美是人的本性,我相信人們本能地而並非理智地嚮往純美純情的意境,美不必強迫人接受。不然,「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那樣的前人名句就不會這樣傳之久遠,深入人心。當然不是人間到處都有這樣的意境,所以人們才更需要這樣的意境。

韓新月是作者心目中美的象徵,所以作者歌頌她,讚美她。新月之死把美給毀壞了,但是她的去世本身,又有一種悲劇的、純潔的美。就好像看到一隻白天鵝在冬日的湖面上的逝去的情景,又或者是櫻花飄落。心中既然具有熾烈的感情,書中種種直白的宣洩也就不難理解了。

就好像同一種事物,有些人喜歡,有些人討厭,再正常不過。

我在這裡寫了這麼一長段吐槽,不過就是因為實在不喜歡作者的表達方式。那麼她想傳達的美的理念,到我這裡也就出現了障礙。答主問題描述里所引用的「梁君璧之風雲叱吒,韓子奇之愁腸百結,都襯托新月,凈化主題,至新月之死,大有『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之勢,她盼望著天明,她在天明時死去,這是人世間多麼大的悲痛呀!」這樣的悲痛我也就不能感受得到。

讀書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私人的體會,不必太過在意他人評判。自己看得開心,管別人怎麼批評;自己看得不開心,哪怕再蕩氣迴腸流芳千古,都沒什麼用。


哈哈哈讓我笑會再摺疊我吧我沒看過但是想起一個哥們追個姑娘借人家自己最愛的王小波,結果姑娘看了後很不屑說這書太輕浮完全沒有《穆斯林的葬禮》這樣歷史厚重…我聽說了和這哥們說,算了吧?他嘆了口氣,算了。


有人跟你說這是五星級酒店請的米其林三星級餐廳主廚做的極品cuisine……

然後,你小心翼翼滿懷期待吃完了……發現,這……

不就是康師傅紅燒牛肉麵么……-_-||

?_? 你說你怎麼評價。說它不好吧,它還確實「就是這個味兒」沒錯。但是……

?_?反正令人失望。名過其實。


我覺得這本書是來黑穆斯林的……大線索小事件,信手拈來都是槽點。

請讓我隨手煮一個栗子:

自己帶來的孩子(也就是男主角)把梁亦清的寶貴玉碗給打碎了,吐羅耶定的反應如下:

奇怪的是,他只朝易卜拉欣威嚴地看了一眼,卻不但沒有任何斥責,反而不再說話,若無其事地抬起右手,撫著飄飄的長髯,靜靜地看著奇珍齋主梁亦清。他要看看梁亦清在此時此刻將怎樣對待自己的穆斯林同胞。如果梁亦清暴跳如雷,那也好,那就說明此人不過是個守財奴罷了,對他談什麼真經教義都是多餘的事。在吐羅耶定眼中,錢財只不過是浮雲,是糞土,是凡夫俗子戀戀不捨的累身之物。

主人大方是一回事,這個玉碗除了值錢以外,還讓梁亦清投注了無數心血。這種反應,比熊孩子的熊父母還熊。就差讓梁亦清給他道歉了,真牛。

像這樣的例子真是多不勝數,哪怕連白蓮花女主都做過不少這樣的事情。我覺得和瓊瑤還挺像的,因為我們是真心相愛,因為我們情不自禁,因為我們開了掛。你要是不能容忍我們做的極品事情,你就庸俗,你就是凡夫俗子。三觀歪到天邊去,是一件讓我最不能忍的事情。


《穆斯林的葬禮》的確是一本爛書,爛並不是因為它三觀不正喜歡小姨子搞師生戀之類,也不在於刻意描寫苦難,更不在於它的時代背景已經過去。這本書爛,是因為它很膚淺,非常膚淺。

《穆斯林的葬禮》是一部披著宗教外衣打著苦難幌子強行接入時代變遷的狗血言情小說。

關於宗教,《穆》書並沒有涉及到任何文化內核層面的東西,對於穆斯林與其他文化的差別與衝突沒有進行深刻的描寫,而僅僅是介紹了一些特別的生活習慣。這就好比你說打坐和念經就是佛教,毫無疑問是膚淺的。

關於苦難,苦難是社會的黑暗角落,苦難的背後應該是整個社會的投射。如果說韓子奇的苦難還有少許現實意義(也不多,也就是有些戰亂和動亂背景,但投射到韓身上很有限),那麼韓新月這條線的苦難完全是無力吐槽。疾病並不能反映社會,尤其先天性疾病,與社會沒有任何關係。對於韓新月來講,這是厄運,不是苦難。

關於強行接入時代變遷。韓家的起伏雖然有時代背景的作用,但時代並不是決定性力量。也就是說,我看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感受到那種「時代到了這一步,個人不得不跟著時代走到這一步」這樣的命運衝擊。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韓子奇去英國,看似是日本侵略的結果,但實際上是個人決定,並非必要,更不是被時代所裹挾。我的感覺是作者強行讓情節如此發展,然後歸罪於時代。這是作者筆力不夠的典型癥狀。

關於狗血的言情小說,無非就是喜歡小姨子、師生戀、備胎嗝屁、父母拆散鴛鴦的老套路。事實上,作為言情小說,《穆》書也不夠豐富和細膩。尤其是梁冰玉與韓子奇如何日久生情,如何掙扎都沒怎麼寫。彷彿一下子就有了感情,一下子就踏過了倫理的隔閡。一切都太膚淺了。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很啰嗦的小說提綱,而不像一部完整而豐富的小說。

最後,玉魔玉殤玉緣月冷月清這些章節名簡直low爆了,基本上就是現在古風黨的水平,極其sb。


像在寫作文,文風「直白」,卻不是妙筆生花點到為止,是鋪張地刻意地學習歐洲大段心理獨白,學得十分蒼白。

想起雨果讓愛斯梅拉達對弗比斯的表白,最後——「我們吉普賽女人就只需要這個,愛情和空氣!」

這是什麼水平。

霍是什麼水平。

此外,是冰心奶奶題的序,我也不喜歡謝婉瑩。


文筆難以下咽啊。


少數民族有加分。


《穆》是我剛上大一看的,是對我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書,因為我在看完這本書後,決心以後再不看小說了。

寫小說就是講故事。講故事外要吸引人,內要呈現世界觀。吸引人看招式,世界觀看內力。爛小說絮絮叨叨,不知所云,或者雲些雞毛蒜皮,雲些假大空虛;好小說緊湊簡練,不一定多引人入勝,但淺者讀淺,深者讀深,都能洞見。

《穆》就是那種爛的。


這實際上不能說是一本爛書,只是他本身對不起茅盾文學獎,更對不起大眾對他的期待和評價。本書如果放在言情小說裡面,算是一步比較優秀的言情小說,大概比張恨水的《金粉世家》差那麼一點的地位。但是他本來應該安安靜靜的成為言情小說,卻產生了一顆想走嚴肅類民著經典的心。只能說霍達野心太大,可惜自身實力太弱,無法把控好這麼好的一個題材。

《穆斯林的葬禮》在現在為什麼能有這麼大的名氣,私以為這跟他本身的題材方向有很大的關係。在我國,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一部像模像樣的描穆斯林這個群體的巨著。而霍達開了這個頭,物以稀為貴,大家平時都沒怎麼關注這個群體,突然有一個花了這麼大篇幅來描寫這個群體的小說,光聽名字就覺得這部書很有看點,受到這麼大的關注也是很正常。 而裡面對玉器的描寫也很有看點,私以為算是裡面最成功的一個地方。

我們回到書中。私以為,這部書最精彩的部分應該是這部書的前幾章,大概是韓子奇長大結婚前的一部分。裡面對玉器,對穆斯林的描寫,大有一種真的能成巨著的模樣。可惜開了一個好頭,往後面就越發的平淡無奇了。作者本身的筆力不算太差,但在思想刻度上未能逃脫自身的限制,整部小說的大局觀未能很好的立起來,未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最後只能靠狗血的言情來撐起了整部小說。越往後看,你就發現穆斯林這個點的影響就越發的小,它好像只是一個根本就不重要的裝飾品,對於整部小說的作用非常非常有限。我以為,作者剛開始的打算,是以玉和穆斯林這兩個點,來作為貫穿全文的紐帶,是矛盾衝突的根本來源,也是把故事推向高潮的重要手段。但可惜,玉器這部分做到了一半,穆斯林這一點還沒跑幾步就死翹翹了,只在最後快要結束的時候,迴光返照的虛弱的叫了幾聲,然後就徹底進棺材了。你能相信,這麼一部想走向偉大的小說,整部小說的衝突點居然是韓子奇的一段狗血婚外情,跟穆斯林,跟玉器,甚至跟這個時代的變化沒有半毛錢的關係。而霍達,居然圍繞這一點,硬生生的寫出了這部小說的絕對部分。讓這部本來可以走向偉大的小說,活生生的走向了狗血的言情小說。沒有人來否定言情小說的地位,愛情本來就是經久不衰的矛盾點。如紅樓夢也是以愛情為一切故事與悲劇的出發點和矛盾點,但曹雪芹沒有局限於愛情的泥潭裡不能自拔,愛情只是一味引子,根本上是為了引出背後的東西,可能是社會,民族,國家,宗教等等,通過愛情這個矛盾點來升華整部小說的思想高度。但霍達卻把愛情變成了主葯,把穆斯林和玉器變成了引子,成了陪襯,成了可有可無的裝飾品,真是暴殄天物,可以說作者講了一個精彩的故事,可是故事講的不算太好,僅此而已,離偉大大概差了一百個誰誰誰吧!

————————

既然作者說了要說一下裡面的三觀,那我就簡單的補充一下。

我想裡面爭議最大的應該是梁冰玉和韓新月的愛情觀。這麼說吧,從前我像很多人一樣,覺得她們的愛情觀太狗血太自私了,整天活著自己的世界裡,以自己為中心。but,在我現在看來。這些根本就不算什麼。愛情觀無論怎麼奇葩 ,都只是一種價值觀念。而我們會覺得奇葩,也是基於我們自己的道德等因素來做出的價值判斷。而這些東西都只是私人意志,不是所謂的社會公共意志。每個個體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經歷的環境,教育,經歷都不是一樣的,在這個過程中,形成怎麼樣的觀念都不奇怪。社會總是希望能夠壓迫個人意志來完成社會的穩定和諧,利用公共意志和社會公共道德來使我們屈從。人們為了獲得群體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在潛移默化中就自動服從了社會意志。但總有人不會屈服,這類人就會被稱為異類,而異類往往是大眾最喜歡折磨的東西。無論多奇葩的觀念,都只是他個人的,個人是自由的個體,只有當個體傷害到大眾的利益的時候,他才是不自由的。但是,梁冰玉傷害的是梁君壁,也只有她才有資格批判冰玉,因為她的權利被傷害了。而大眾,我們沒有任何的權力。我曾經說過,私以為,我們最大的敵人,不是慾望,也不是利益,而是我們引以為傲的道德。而這個道德,指的就是社會公共道德。於我自己而言,我只信奉自己內心的準則,信奉自己的價值觀,信奉自己內心的道德。儘管這些東西的形成都離不開社會,但一旦他形成了,就不能再被社會反噬。在這個集體主義濃厚到變態的國家裡,要追求個人的自由是非常艱難的,但就是如此,我們才有追求的必要。一個理性的社會,個人自由才是不死的靈魂。

說的有點跑題,但大概意思就是這樣。

————————

再次補充一點評論區的回答

回復 寧十三 :加繆的《局外人》里,男主角在母親死去的時候沒有流一滴眼淚,葬禮上沒有任何悲傷,葬禮結束後馬上和別人去鬼混。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的男主角絲毫不考慮別人的感受,不顧社會的道德,即使傷害了朋友,背叛了家庭,絲毫也沒有任何悲傷和內疚。站著我們的角度上,這兩個人簡直是不可理喻,怎麼會有這樣的人。我們會指責他們,排斥他們,甚至攻擊他們。當我們做出這種行為的時候,就是我們基於自己內心的道德標準做出的群體道德行為。我一直強調的是,我們要提防的是群體的社會道德。因為群體的道德是最高的道德標準,當群體的道德發揮力量的時候,往往是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來壓迫少數人的利益,帶來巨大的破壞性。然而,這些是正義的嗎?是正確的嗎?就像我在上面回答的,沒有正不正確,每一個選擇都是客觀存在。他們有殺人,貪污,姦淫的自由,有做出這種行為的選擇自由,只是要承擔選擇之後帶來的後果。你說的群體的關聯性,其他人或者路人可能因為他的行為受到傷害。這裡我們要區分來說,當我們的自由傷害他人的自由的時候,我們的自由將會被限制。如同梁君壁受到了權利的傷害,所以他有資格。這個時候,假設君壁的父母也因此感到被傷害了,他的父母能不能去限制冰玉的自由呢?答案是他們可以,但他們沒有權利。因為在客觀上他們的權力並沒有受到傷害,是因為他們的孩子受到傷害之後,他們基於感情和道德的選擇,自覺的選擇被傷害。那些路人也是如此,他們基於社會公共道德自覺選擇在這個過程中被傷害,但他們的實際權力並沒有因為冰玉受到損失。他們只是在自己情感領域自覺選擇被影響。他們當然可以在這個時候去指責冰玉,因為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力,但他們沒有限制冰玉自由的權力。人們往往喜歡把這些混雜在一起,利用權力與道德的雙重作用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社會公共道德這個社會賴以生存的東西,他的作用應該是來保護和維護這個社會和社會裡的人,不應該成為去攻擊,去排斥他人的兇器。我要割裂的從來都不是道德,而是道德帶來的惡魔。


蟹邀

我是看這本書之前先看過書評,得到了「這是一本有著牛X名字的言情小說」的心理準備,首先打消了「想看穆斯林的宗教民族史詩、家國大義命運沉浮」這種念頭後再去看的。坦白來說,這本書假如不抱過多期待,以看一本愛情小說的心態去看的話,不算差。情節明朗,人物形象對話也不晦澀,也有不少可供噴飯供酒的娛樂點。比如點綴其間的玉器知識科普,穆斯林知識科普,美少女和美少年的唯美愛情,小姨子和姐夫和姐姐的撕逼倫理大戲,惡婆婆拆散兒子和準兒媳的心機陰謀,流浪兒到跨國玉器商的屌絲奮鬥逆轉史。降低期待後這本書是本不錯的介於嚴肅文學和娛樂讀物之間,既可以長些見識,又可以聊以消遣的書。

然而題主說到:他們都堅定地追求維護自己的信仰。一說到這一點,我覺得就是強行拔高了。

為何許多人對《穆斯林的葬禮》評價不高? 理由1:可有可無的宗教元素

如果這個信仰指的是穆斯林,就如上文所說的,這本書對穆斯林的描寫也僅僅停留在「科普」上,逢年過節,紅白喜事,裡面的人請阿訇來念兩句經,然後穿插著BBC紀錄片旁白腔調的介紹文字,就算是「穆斯林風情」了。然而書里的人為了維護自己的穆斯林信仰做的事兒十分有限,韓太太和姑媽還勉強堅持念經,其他人的禮拜基本上都是荒疏的。不但如此,人物行事和思考的方式也很少穆斯林的痕迹。書中的主要角色的所有的決策和選擇,都可以拿掉宗教因素,用世俗的方式解釋的通。

就比如,我看完了全書都沒看出韓子奇到底信不信教,說他不信吧,到底也是吐羅耶定帶出來的娃,也說想去麥加,臨死前也怕神。然而說他信吧……他和冰玉上床的時候,可完全沒想到「安拉禁止你們和姐妹兩個同時結婚」呀。不但是沒有愧疚,甚至連一點這方面的內心的掙扎都沒有,這對一個稍微還稱得上是穆斯林的人來說都是不可思議的。假如你說他們上床是伴隨著漂泊的孤獨亡國的凄涼失去戀人的悲痛等等不得已搞上的,並不代表韓子奇沒有想到宗教,那麼好吧,我們暫且放過這一點。但你再給我解釋一下他後來居然還帶著冰月回家妄想冰月和君璧姐妹倆共事一夫是怎麼回事?……這還不夠說明他腦子裡根本沒有「不能同兩姐妹同時結婚」的教義么?

韓子奇這個人一生的行事,除了嘴上說兩句麥加,臨死前顫抖,其餘都沒什麼宗教上的表現,相比起宗教,對玉的興趣和狂熱才是牽動它一舉一行的根本原因,從拜師入行,到投靠仇家卧薪嘗膽復仇,到娶梁君璧,到復興奇珍齋,到攜玉遠走他鄉等等,他的信仰是玉,不是安拉。然而這樣一個人到臨終突然想起安拉了,想起自己和小姨子通姦要下火獄了,知道害怕了。這樣的情節前後邏輯就是不通的,你說他不是教徒可能還不準確,世界上也有的是這種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教徒。但要說是「虔誠」、「堅持信仰」,恐怕很勉強。所以他臨死前的顫抖也就更像是怕死而不是怕神的一種具象的表現。

也許韓太太拆散新月和楚老師的時候「不能和漢人結婚維持穆斯林血統的純潔」算是維護信仰的一種表現,然而這也更像是一個借口罷了。畢竟榮桂芳也是穆斯林,韓太太拆散她和韓天星的時候也沒見著手軟啊。與其說韓太太是為了維護信仰,不如說這是韓太太的控制欲作祟。她就是一個普通的控制欲極強的老婦人的形象,即使拿掉「穆斯林」這個設定,仍然有一打的理由可以驅使她干涉新月和楚老師的戀愛。別的不說,就說新月是丈夫的私生女,她對新月有記恨和敵意這一條,就足夠她出手了。有這一條做前提下,韓太太的形象就只是一個記恨繼女所以以宗教為借口干涉她的惡後母,而不是一個固執地頑守信仰的老太太。

再往上追溯一輩,梁亦清因為鄭和是回民而拼了命地雕刻寶船,又津津有味地聽吐羅耶定講經,倒是有那麼點意思,算得上是為信仰在做事。吐羅耶定是全書唯一一個純粹而理想化的穆斯林形象,他是可以配得上「堅定地維護自己的信仰」這幾個字的。

至於冰玉,新月,這就是兩個讀了書的新女性的形象,宗教在她們身上可以說幾乎是一點痕迹都不剩。

所以,假如還要往深了考究書名,我傾向於理解這本書寫的是穆斯林血統的消逝,是穆斯林血統和宗教的葬禮,是一代一代人逐漸模糊的宗教印記,是對宗教的信仰因為血緣、文化、習俗而被慢慢磨平。從老一輩人還有殘存的宗教精神世界,到第二代人維持著宗教形式但為人處世已經脫離宗教精神,到新一代完全不見宗教的痕迹。以我從小生活在北京,和一些北京回民接觸的印象來看,作者也許確實是在寫實,也許這就是回教在老北京人中真實的存在的樣子。其實他們的信仰已經淡化到只剩荒疏的形式了,老北京穆斯林比起「穆斯林」,更多地是「老北京」。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理解《穆斯林的葬禮》的書名,倒也是說得通的。

關於塑造人物融入宗教因素,我想起最近朋友推薦我讀的一本書,查蒂史密斯的《白牙》,也涉及到了穆斯林家族幾代人的故事。那個故事相比起《穆斯林的葬禮》,在表現人們的行為被宗教牽引時做的更好一些,也真正能讓人對宗教產生一些思考。

《白牙》其中一組人物薩瑪德一家的故事是這樣的:薩瑪德一家是移民英國的穆斯林,生了兩個兒子。一家人也不是一開始就感受到文化衝擊的,兩個兒子雖然性格差異大也在英國生活的不錯。

宗教的痕迹在薩瑪德被美麗的音樂老師吸引,做出了越軌的事後開始突顯。他被自己的這種衝動所困擾,覺得對不起真主,罪惡感壓倒一切。為了擺脫這種痛苦,他把原因歸結於「自己受到了罪惡下流的西方文化的荼毒」,同時認為自己已經被完全腐蝕無可救藥,繼而僅僅看到看到兒子聽聽西方的音樂也覺得大大的不爽,認為不應該讓兒子繼續受到「荼毒」。於是他把大兒子送回了老家接受「正統的穆斯林教育」。卻沒想到這樣反而讓事情變得更糟——兄弟倆人出現了難以逾越的隔閡。受了「正統穆斯林教育」的大兒子,充分認識到了穆斯林社會的弊端,產生了變革的念頭,反而成了百分之百的英國紳士;而籠罩在哥哥陰影下,生活在英國,被父親歧視的弟弟,卻急於借宗教作為叛逆父親的武器,變成了極端的穆斯林分子。命運大大戲弄了薩瑪德,所有的事情都朝他希望的反方向發展。

這一組人物的行為,就比《穆斯林的葬禮》更有效地被宗教所驅動,從薩瑪德越軌時突然萌生的的罪惡感和敬畏心,到自卑的兒子試圖藉助宗教獲得歸屬感和自豪感,到品學兼優的大兒子批判性地看待宗教。失敗的人抓緊宗教這最後一根稻草抱團取暖,而人生得意的人則在為自己該信什麼做出選擇和掙扎,這樣的矛盾其實隱隱地也存在於《穆斯林的葬禮》中。然而《白牙》則把這些矛盾強力地凸顯了出來,也就更能反映宗教在世俗和信仰、文化與文化、人物命運的沉浮之間所扮演的角色。我認為《穆斯林的葬禮》正是缺乏這樣將宗教嵌入角色行為的描寫,讓宗教元素帶活整本書的角色和劇情,所以才讓人覺得架構虛弱,名不副實。

理由2:破裂和薄弱的角色塑造

《穆斯林的葬禮》一書的角色和情節設置其實已經給鮮活化每一個角色提供了可能,並且書里的角色時不時地也會透露出他們性格和命運上的矛盾點。然而這些點經常被作者視而不見地忽略過去,一筆帶過,喪失了很多好的描寫機會。比起讓角色通過自己的行為和意識鮮活起來,作者似乎更偏好於「寫著寫著書就突然進入抒情詩朗讀模式」—「啊!新月是多麼堅強啊!」「啊!穆斯林的信仰是多麼偉大啊!」「啊!園丁是多麼辛勤啊!」——並且讓這樣的充滿六七十年代腔調的「啊!」打斷敘事,掩蓋角色自己的內心世界和活動,這就讓角色的邏輯鏈條經常產生斷裂,角色形象也因此被削弱。

就比如很多人奇怪為何韓子奇在事業上算是個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男子漢,說拜師就拜師,說復仇就復仇,說振興家業就振興家業,說辦玉展就辦玉展,說攜玉出國就攜玉出國。為何在感情問題上就是個唯唯諾諾的小老頭,姐妹倆誰都放不下,寶貝和家庭哪個也放不下,還處處受韓太太挾制。在書里,兩條主線的韓子奇的形象是斷裂的,人們不知道這個人怎麼就從那樣變成了這樣。作者在情節前期塑造了一個幾乎完美的小奇子——一個懂事、果敢、有毅力、肯吃苦、有志向、聰明有手腕的青年,沒有留下一點瑕疵,卻在後期讓他的缺點井噴一樣爆發出來——視野局限,優柔寡斷,嫌棄髮妻又不敢跟新歡私奔,不負責任,偏袒子女,唯唯諾諾。前後沒有相互關照,讓人錯愕。其實人當然可以在事業和愛情上有不同的兩面,然而這兩者是需要有什麼東西連起來的,換句話說,應該是一個人某種人格的兩面。這方面我比較喜歡一個朋友給出的解釋,說韓子奇作為從小漂泊不定的孤兒,內心是缺乏安全感的,這種人有可能發展為極度的淡漠,不在意任何事,也可能發展為極度的渴望和佔有,放不下任何事。韓子奇就是後者,他放不下他的玉和收藏,就表現為在事業上極度的進取心,也放不下不同的女人和感情,就表現為在兩姐妹間,兩子女間的優柔寡斷。這個解釋就極為妥帖,然而在書里,這個重要的鏈條卻沒有得到很好地展現和塑造。甚至我有點懷疑作者根本沒有意識到這個鏈條,還要靠讀者自己將這兩者之間的聯繫「腦補」出來,將這個角色補充完整。

韓太太這個角色相對好些,她有很鮮明的性格:大方潑辣能幹,是爸爸的小賬房,也有性格缺陷:愚昧無知,多疑強勢,偏執任性(拒絕出國,趕走賬房先生)。同時也有很清晰的性格轉換的過程:從活潑開朗的鄰家大妞,到家破人亡時的絕望和剛強,到為了復興家業甘心下嫁,到丈夫和妹妹出國獨守空房撐起全家,一步步展現了一個天真活潑的少女是怎麼變成倔強獨斷的少婦的。直到被丈夫和妹妹的婚外情暴露,也有她怎樣一邊強撐著架子運籌帷幄,一邊心慢慢死掉,化為灰燼的渲染。這也就為她後來的刻薄丈夫,拆散子女的行為做了鋪墊。不管怎麼說,這個角色的邏輯鏈條是完整的,所以這個角色能讓人愛、讓人狠,讓人發生共鳴,事實是她確實是這部書公認的塑造相對完整的角色。然而韓太太在細節塑造上也不乏瑕疵,尤其突出在她的情緒變化經常是毫無預兆的,像川劇變臉一樣。前一秒還在聽賬房先生的敘述,下一秒就劈頭蓋臉咬死了先生偷竊;前一秒還和妹妹擁抱,溫情脈脈,下一秒就開始痛斥她婊子;前一秒還對新月不聞不問,後一秒就對新月軟言細語有說有笑。其實書里在這些點的時候也有鋪墊,但遠遠不足,因為心裡描寫不到位,情節發展到當頭的時候還是非常突兀,畫風不符。當然讀者也可以腦補,說這是韓太太有心計故意的,或者說韓太太有人格和情緒障礙,但還是像上面說的那樣,這種東西本不該讓讀者這樣憑空腦補的,即使是留白,也要埋下作者清晰的脈絡和線索。

至於梁冰玉,只能用「莫名其妙」幾個字形容。這個角色在幼年時期完全是半透明的,只待長到念大學,才突然回到人們的視野中。然後莫名其妙地開始鄙視姐姐,莫名其妙地討厭燕大,莫名其妙地離家出走,莫名其妙地要考牛津,莫名其妙地考上了。直到和小亨特談戀愛交代了她的情史,才不那麼莫名其妙起來。然而小亨特一死,她就又莫名其妙地和韓子奇滾床單了……,然後莫名其妙地回家挨噴,又莫名其妙地僅僅因為韓子奇一句軟話就留下女兒,全然不顧姐姐百分百要給女兒穿小鞋。這個角色的塑造可謂支離破碎,各種行動都是被情節強扭著前進,從頭到尾都寫著「作者不走心」這幾個大字……。

然而,作為一個認真的讀者,我還是憑自己的經歷腦補了這個角色,不知不覺用自己的邏輯和感受解釋清了這個角色。因為我也是一個曾經犯過中二病,僅僅因為認為家人不如我懂就討厭甚至當面奚落她們的人,也是一個心高氣傲認為女孩不能只當家裡的生育機器和家務機器的女權癌。所以對於我來說,可以補完她前半段這種莫名其妙的性格。這無非就是個心思活絡,念了幾年書,懂得一肚子道理,才自精明志自高的女憤青。甚至可以說藉助我個人的腦補,我還和這個角色很有共鳴,也討厭起韓太太來。然而她後半段的行為又讓我很鬱悶:因為自己過去的感情折磨現在的愛慕者,和姐夫疑似因為孤獨而滾床單,還明知姐姐的性格卻回家找噴,理由只是想家,還留下女兒給姐姐。這是才自精明志自高嗎?這是腦子裡有漿糊。冰玉前前後後的行為只能讓人覺得她是個揣著糊塗裝明白的任性小女孩,而不是什麼有志新女性。讀罷我也無法把這個角色的各個片段縫合起來,完全不知道作者想通過這個角色表達啥,是想黑一把自由派新女性嗎? 或者大概只是希望借她上演家庭撕逼倫理戲,並生下苦命的供大家唏噓的偶像新月吧。

韓新月和楚老師兩位虛擬偶像和整部書的畫風都有點格格不入,就像全是演技派的現實主義大戲突然插了一個日系美少女和韓系歐巴。作者拿出要他們渾身上下一塊疤都沒有的力氣在寫他們。卻莫名其妙地插入了「韓新月和同學偷換床鋪」,這前後都沒有聯繫,又和角色塑造方向背道而馳的段落,讓人錯愕。

對於韓新月,書里只是描寫她怎麼一次次倒下去又一次次被人弄起來,弄起來後就有老師同學爸媽團團圍著,像洋娃娃一樣被人擺布,動不動就哭訴「我已經沒有未來了」,作者卻一直在旁白里強調「啊!這個堅強的女孩」。坦白來說,以書里表現的情況來看,一般人遇到這種病痛,表現出這種程度的狀態只是平均水平,未見她有什麼過人的堅強之處。人生挫折來看,韓子奇韓太太姑媽,甚至冰玉,遭遇的挫折和表現出來的堅強都遠遠在這個女孩之上,卻沒見作者授予他們「堅強」的殊榮,僅僅是因為作者憐香惜玉嗎?這個堅強用的未免牽強且廉價。

假如要表現新月的堅強,那種沒有經歷什麼挫折的人生突然來了一個大挫折的時刻,不管是一下脆弱到只能由楚老師來拯救,還是脆弱到一敗塗地後掙扎站起來的堅強,只要有一段有說服力的內心戲,都能讓這個人一下子突出出來,偶像魅力也會更強。然而可惜的是作者止步於強調這個孩子表面的唯美,對於她的精神世界,讀者的印象幾乎是空白的。

楚老師這個角色背後有很多東西可以挖掘,書里也有「純潔的新好青年」在面對愛情時橫衝直撞沒頭沒腦,這樣瑕不掩瑜的可愛特質隱隱浮現,也有遭遇不公時的衝動和絕望。這個角色在新月面前高大、寬厚、溫暖,然而其實自己也只是一個剛剛踏入社會,註定要被歷史的大潮席捲的小人物。楚老師的設置已經天然具備了矛盾性和戲劇性,然而作者也是寫到這裡就停步了,轉而將他的筆墨集中在兒女純愛上,反而讓這段感情和這個人物都失去了筆力千鈞的內涵。

其他的角色,如樓里的朋友提到的蒲壽昌,以及新月的三個性格迥異的室友,都從角色設置上就讓人感到了一身故事。然而作者空放了這麼多有亮點的角色和故事不寫,轉而把字數浪費在各種「啊!園丁是多麼偉大」「啊!新月是多麼堅強」這種小學課文風獨白上,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說是那個年代特有的瑪麗蘇品種。

理由3:把控失敗的蒙太奇手法

很多人談這本書的時候都談到了故事線在老一輩和新一輩之間互相切換的蒙太奇敘事,對此也是大感疑惑。

這個描寫結構在書里倒也不是毫無作用,最大的作用就是留下了「韓子奇娶的到底是誰啊這麼凶」的懸念,然後抖包袱說這就是梁君璧。雖然讀到一半恐怕大多數讀者都猜到了,不過兩條線路匯合的時候還是能給人些許的震撼。我想這也是梁君璧這個角色塑造相對成功的原因之一。

然而除了這一點,雙線蒙太奇的寫法的作用就相當有限了。韓子奇輩的那些人的民國沉浮史和韓新月輩的80s校園偶像劇(儘管是發生在60年代)這兩段劇情畫風變化簡直太突兀,穿插著前後看幾度讓我覺得我是在同時讀兩本書。

除此之外,同樣是性格轉變大的角色,但這個寫作結構成就了梁君璧,卻直接割裂了韓子奇。正如上文所說,韓子奇的性格前後突變極大而作者又沒有留下暗示的伏線。就連韓太太至少還有「小時活潑潑辣」以及「父親死時突然變得激動而剛強」這兩個線索可以解釋她後來性格的轉變。而韓子奇早期的描寫,讓人覺得這就是個純粹的五好少年,長大了肯定也是有能力又正直的好人,再不濟也只是變成有能力的壞人。然而韓子奇後半段劇情卻直接朝著「沒能力又懦弱」「妻管嚴」直奔而去,全無年輕時的精氣神。這個瑕疵直到看到兩條劇情線匯合,也不知道他到底經歷了怎樣的內心轉變。

所以作者對把控雙線蒙太奇的手法功力有限,又硬要用這個結構來寫作,因此沒有發揮出這個結構的優勢,卻帶來了一堆問題。

從文學創作上來說,雙線蒙太奇這樣的手法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這是一種很有趣的激活劇情結構,留下懸念的手法。但《穆斯林的葬禮》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發揮這種寫法的優點,反而因為頻繁切換場景把自己的角色和劇情割的支離破碎。如果作者老老實實地按時間順序敘述,我不知道他寫韓子奇、韓冰玉等角色的時候會不會把角色的脈絡屢得更順一些,或者至少寫到一半發現這幾個角色的邏輯問題。


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接到這個問題的推送,但是我承認,按照我自己的評價標準,這本書算不上爛書。我的評價標準是:作為小說,只要不跳章可以看完的書都不是爛書,無論是在書桌邊還是蹲在馬桶上看完的。需要補充的是,如果不考慮成書年代是近30年前,我看這書時也會跳章。

很久以前就有人推薦這本書,直到小半年前又有幾人推薦,終於下決心讀了一遍。雖不能用一無是處來形容這本書,但感覺也是非常愧對推薦這本書的朋友們。

平時主要寫科普,但經常因此學習寫作理論,斗膽評述一下。

===========

先說正面的:

《穆》的情節框架完整,人物統一。

這其實是對小說最基本的要求,但相比於眼下媒體推送的作品而言,不得不說這一條已經是很難得的了。寫到一半情節進行不下去,於是讓一個人莫名其妙地失蹤或死去,以及沒有伏筆突然冒出來一個人,這是很多故事都會犯的毛病,最著名的莫過於金庸大師筆下的掃地僧。但金庸筆法了得,這麼個在寫作手法上的問題角色最終卻被烘托成了一種象徵,所以如果功力深厚,未必是壞事,但各種讀書軟體推薦的網路小說,在這些方面多數都是硬傷。

整體看下來,《穆》的全書對主要人物的命運基本都把握到了,結局都有交代,至少是本完整的書了,當然留懸念也是慣用手法,不過忘了交代可就不叫留懸念了。有些作品交代確切的人物結局反而會顯得畫蛇添足,比如《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這部電視劇,也許是當時的價值觀要求,愣是在最後用一行字幕交代安嘉睦在梅湘南產子的同一天殉職,嚴重拉低了整部作品的水平;就算為了保證警察的正面形象,那麼只交代下落不明也比這樣寫略好一些。

綜合來說,作者在寫作前還是充分構思了,故事脈絡與人物兩大要素處理得還算到位。

《穆》的寫作結構進行過設計。

好的作品,尤其是好的小說,結構實在太重要了。有的書甚至就是以結構取勝,比如《紙牌的秘密》,單靠結構設計就足夠吸引人了。

《穆》其實就是兩條時間線穿插描寫,在如今穿越都已過時的年代,這種多時間線的結構顯得太小兒科了,但在三十年前,應該說還是有些新意的。

《穆》有意選擇了作品背景。

以穆斯林為題,自然有不少宗教的元素;時間跨度,如果按回憶開始算,基本是從辛亥革命到六七十年代,正好是社會巨變的幾十年,覆蓋了三代人。

但看這兩個元素,如果在作品中穿插得力,可以激發很多精彩的副線情節。先不說最後運用的結果如何,至少作者想到了。

這樣的作品其實有很多,金庸的大部分小說都有應用,而集大成者應該要推《霸王別姬》這部作品,每一個時代烙印都非常明顯,但都沒有用力過猛。

============

說完這些,以下就是吐槽作品中的敗筆了:

人物刻畫糟糕透頂。

《穆》的情節很簡單,在看到韓子奇跟小姨子一起去英國的時候,原本不憚以最下作的心態去猜測作品情節的我,終於放下虛偽面具,接受了狗血向,順利猜出後面的情節。

但是情節簡單狗血,絕對不是評價作品好壞的標準,否則的話,《紅樓夢》也稱不得上品,主線情節不就是睡姐姐還是睡妹妹么?所以書不能這麼看,我當時也是這麼勸自己繼續讀下去的。

簡單的故事情節,重心自然應該放在人物刻畫上了,我們不就想看那種直擊人性的細膩描寫么。

但是我們看到的卻是這樣的:當蒲老闆逼得梁老闆的店破產以後,韓子奇投奔蒲老闆;然後蒲老闆居然只是權衡了利弊,就收下了他。再然後,韓子奇三年後回到梁家人身邊時,解釋了兩句,一瞬間就冰釋前嫌了。在這段情節里,每個人都是提線木偶,完全沒有寫活:本意塑造出來狡猾而心狠的蒲老闆,在三年里發現了一些怪異之處,卻居然沒有懷疑,三年後居然被個毛孩子突然將了一軍;同樣,梁家姐妹的那三年也如同只是睡了一覺,當韓子奇回去時,好像他們關係破裂只是前一天的誤會而已。

本質上來講,這其實就是偷懶。小說要想好看必然要出其不意,先把情節逼到死角,然後再設計出一個讓讀者意想不到的解決之道,但又要非常合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比如韓子奇投奔蒲老闆之後,既然心中有所想,自然不可能滴水不漏,兩人多少都會有衝突;只有不斷衝突,才能讓韓子奇逐漸變得更精明,而蒲老闆的狠毒也可以得到深化。但是,創作這樣的情節是要死不少腦細胞的,而作者似乎懶得這麼去處理。

如果只是刻板的人物刻畫也就罷了,更糟糕的一點是兩條時間線的人物性格居然沒串起來。

最典型的就是梁家姐姐這個角色。客觀來說,這個角色從年輕時的自立自強,到中年時因為畸形的家庭關係而變得有些詭異,這個處理是很到位的,但問題就在於,最後時間線交叉之時,這個角色居然沒有銜接上。

兩條時間線應該是姐妹相見時交匯,這個時候的姐姐是最值得同情的角色,本應該在這時候還原姐姐的心路歷程,畢竟一條時間線里的「璧兒」是單純善良的,而另一條時間線里的「韓太太」是歇斯底里不可理喻的;但姐妹相見的戲裡,我們又驚異地發現,姐姐一見到韓子奇與妹妹在外生的小女孩,陡然就變身了。於是兩條時間線里的同一個「韓太太」,就如同是在《射鵰》和《神鵰》兩本書里看黃蓉一樣,一個惹人憐,而另一個卻讓人抓狂。

這時候,本來設計好的穿插結構反而成了難以承受之痛,還不如平鋪直敘看著舒服,看到最後,我都更情願相信這是兩本書排錯版了。

關於人物,還有一點就是,不少副線角色可有可無。前面說到了蒲老闆,抗戰前的很多故事都由他而起,寫得太輕了,這就不多說了。後期新月上大學,那幾個大學同學存在的意義是什麼?論輔助性,這幾個角色甚至都不如《紅樓夢》中巧兒的戲份重要,基本就是為了刷存在感,衝突也沒造出來。假如說,新月哥哥的兩個「女友」,韓太太喜歡的是新月中學閨蜜,不喜歡的那個是她大學同學,衝突就可以對立很多。但事實上,按作者現在這種處理,就連韓太太不喜歡的那個容姑娘,也只和韓太太之間有了點對手戲,完全沒什麼份量。本來這個角色還應該和韓子奇、新月以及新月嫂子之間產生很多戲份的。

還有一點大敗筆就是,設定的背景沒有起到支撐情節的作用。

穆斯林的設定基本可有可無,引起衝突最多的戲份來自於楚雁潮這麼個非穆斯林,其他主要角色的設定反正就是,恰好是個回回:那個姑媽恰好是,那個容姑娘也恰好是,總之沒有衝突就對了,作者這方面真是太懶了。這種民族宗教大戲放到現在是比較敏感了,但80年代那段時間正是可以發揮的時候;就算退一萬步來說,放到今天,宗教衝突對立的情節屬於政治不正確,那你倒是寫融合啊?再再再不濟,點評一些宗教積極或消極的方面也好啊,乾巴巴地介紹一點文化,難道是我的打開方式不對,看成《百家講壇》了?《百家講壇》還有不少個人觀點展現呢。

五十多年的時間跨度更是完全被浪費了,那麼多歷史時刻,特別是倫敦被空襲,能夠用這個歷史時刻還是挺有想法的,但居然是追求梁家妹妹的腐國小伙兒被炸死這麼個無腦情節。其實這一點恰好暴露作者對小說的駕馭能力實在有限——死不如傷,再基本不過的手法了。人一死,梁家妹妹回憶幾下就完事了;人一癱,後面的情節就可以寫得非常糾結。當然,空襲還可以帶來很多其它的故事發展,但我們都沒有看到,德國人漫天彈雨僅僅是澆滅一段不太現實的跨國戀而已。

其它國內的事件背景就更別提了,解放後完全靠新月的一個大學同學揭示當時的背景,前面說到這個角色沒對主線產生什麼有價值的推動,同樣她所代表的政治立場也一樣蒼白無力。

如果有意設定的背景卻沒能支撐故事,這種有意就變成刻意了。

========================

總之通篇看下來,《穆》的主線情節兩句話能說清,講述過程中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衝突(前文提到的韓子奇兩次職場「叛變」和家庭背叛,就算是全書中可以稱得上衝突的橋段了),看完之後也就能記得幾個人名而已,即便不能說是爛,但確實乏善可陳。


至少整部小說的文風把控還是充滿前瞻性的,雙主線Pov分別名叫梁新月、韓子奇,聽聽,簡直提前二十年宣告了晉江網文時代的到來。可恨異代不逢時,幾回掩卷哭霍侯啊

劇情粗爆講就是南城版的二馬,對上世紀舊京回迴風俗捕風捉影的描寫,(老北大部分則顯然是作者照著資料編的,時代考據漏洞百出)正好補了老舍這個西北城旗人的盲區,世紀中葉社會巨變筆墨亦多,趕上八十年代傷痕文學熱,小說被茅盾文學看中。

作為民俗書閱讀有點文獻價值,但是乾貨遠不如蔣寒中寫的大柵欄天橋演義多,雖然後者屬於紅色文學譜系。

傷痕作家也是小粉紅,不信你看看霍老師編劇的影劇補天裂,簡直原形畢露。

再總結下,葬禮是傷痕時代的網文,特殊主題奇蹟般的適配了文聯作家眾和女讀小清新兩大讀者群,你說滋詞不滋詞?砸你們丫網站編輯部電腦。

另外透露個彩蛋,霍達老師是足控。


這的確是一本讓我非常失望的書。

我是先看了電影,覺得有些地方沒夠味又去找的書,一打開書的感覺實在是哭笑不得。

書不招我喜歡的點在哪兒呢?

1.題目確實起太大了,野心確實太大了。

「葬禮」——很多人以為寫的是一個族群的悲劇,結果就是女主角辦喪事。

「穆斯林」——很多人等著看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結果就是看到大段粘貼教科書式介紹。全書最嚴格執行祈禱的梁君璧是令人生厭的大反派,讓我們無奈地看到一日五次禱告自省也沒有提高她的思想認識境界,幫她把日子過明白。純美的女主角是家裡宗教色彩最淡薄的新青年。寫到了很多「回回」的信仰理念,但是情節發展中,每個人在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時候,採用的都是「門當戶對」「早點掙錢」等俗人共有的思維,並未看見經文的智慧發揮作用。總體就是文化精神沒看到,只看到一處又一處人為的區分隔離。其實,我想作者也跟梁家人一樣,雖然是教徒,但是從來沒有真正理解過經文。

中國玉文化——關於玉器知識那部分,我還以為我在翻我姥爺的《收藏》雜誌合訂本。本該非常精彩、揚眉吐氣的奇珍齋發家這一段只有「復仇+洋人挑唆」這個起因和三天展覽這個成果,中間過程竟然整個略過不寫。其實我特理解,對於玉文化,作者本人大概也半懂不懂。

韓天星——看到他出生,我還以為是要開《紅樓夢》模式呢!韓家最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時候誕生了一個隨流星出生的哥兒,然而這是晚景凄涼的「玉魔」老人投胎(不好意思跳到了《金瓶梅》),預示著輝煌的終結。結果,這就是一個普通到可以刪除的大兒子。

看完電影,我最想知道的就是韓子奇攜玉出海之後,家裡弱妻幼子是怎麼度過抗戰年代的。我原本以為這裡因為主角視角和片長有限才沒有拍。我以為少年喪父、潑辣剛強,為家庭作出犧牲的梁君璧雖然在青春年少的才女妹妹襯托下,愈發顯得市儈膚淺不可愛,但是她在最艱難的戰爭年月里再度守住了一個只有婦孺的家——讓出海的兩個人還有個家可以回。我以為這一段會是非常閃光的。結果韓太太就是在家無聊打牌,亂做生意,亂髮脾氣,稀鬆平常地把奇珍齋搞黃了。這件事……沒有戰爭也可以做到。韓先生,你可能逃了個假難。(看到「月字頭」章節里對梁君璧的多角度無情批判,我還以為作者得是個深陷中年危機的懼內男子,才會對一個那年月很普通的舊式家庭婦女恨之入骨。可是,作者是女的……)

這本該是一部對得起茅盾文學獎的宏大深沉磅礴的作品,大有歷史進程,小有兒女情長。可是的確是一個好選題沒寫好。作者只有了「應該寫這麼一個」的想法,沒有進一步研究,沒有進一步搭建架構,沒有進一步理清思路。甚至很多問題,作者根本沒有往深里思考,自己還是迷茫的——比如自己的民族身份究竟是體現在哪裡。想起七堇年的一句話,年輕時候容易把傾訴的願望誤當成寫作的才能。用在這裡雖然不完全合適,但是這本書里的確滿地都是作者那失控的個人情緒。

雖然不應該對作者要求過於苛刻,但是本書嘛,真是有多大期望,就有多大失望。

再說,這麼大的一個話題,一個作者一本書本來也很難解答得了。

2.強行美化太受不了。

韓子奇就是發達後嫌棄了沒有隨之進步的梁君璧,不夠愛那個以梁君璧為中心的家,不太愛管那個老婆和那個兒子,承認這點不行么?何必一遍遍強調他的曲高和寡,他的深思遠慮?

《大宅門》裡面逃離北京時候,老太太也不肯走,嚷著自己這把老骨頭要和北京城共存亡,她的兒孫是硬把她從炕上搬起來扛上了馬車。而韓子奇下決心要走時候做的噩夢是看見戰爭毀了自己的玉,死的一箱箱東西都想法搬上船去了。自己的髮妻和好不容易生下來的還不會說話的兒子「堅持」不走,就這麼同意了?自己成天一個人下館子不跟家人分享,也不回家吃飯,只是因為覺得館子美食是一種人生慰籍?

韓子奇就是喜歡那些玉器,想自己永遠留著,沒有上交國家;就是耍了點心眼,為了接下來活得方便,適時破產,守著一屋子寶貝假裝了出身清白的國家幹部。承認這點不行么?何必一遍遍強調這不是故意的?

梁冰玉就是任性自私了,就是想怎麼著怎麼著,就是搶了姐夫還不考慮姐姐下一步怎麼辦,就是做了錯事,承認這點不行么?何必一遍遍強調她的美好她的受傷她的內心豐富?

和姑媽的關係就是一場舊社會的寄人籬下,我供你吃住,你聽我使喚,承認這點不行么?何必非得拔高到回回之間的兄弟情誼?

楚老師就是一打眼兒看上新月漂亮了,承認這點不行么?年輕、有前景的學生多了去了。

作者那定得過於崇高的目標導致每個人物都成天扛著美顏濾鏡。

弄得全書就剩梁君璧、謝秋思等這麼幾個反派是真實的人。

3.至於大家紛紛吐槽的語言,我看到這個圖之後倒是些許理解一下了。

1989年和1992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在《小說連播》欄目兩度全文播出本書。如果是用念的,那些大段的文化背景介紹、特意加入的阿語術語和成串的內心口號倒是成立一些了。作者經常參與編劇,可能從創作之初就帶著呈現的打算,在用寫台詞的「腦內有聲」方法寫,不少話還帶著翻譯腔「哦,爸爸!」應該是時下流行,

相比之下,另一部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少數民族題材作品《塵埃落定》就沒有這麼讓人不舒服,沒有總是被批評「其實難副」。

《塵埃落定》的故事也可以稱為「土司制度的葬禮」。書里也寫了一個家族與一種制度在時代變革中的覆滅。結尾還可以解讀得很「反動」:康巴高原上最有遠見的革新家傻少爺在解放後死在舊仇人手中——他先前也壓根沒有打算去擁抱這個銀匠曲扎等群眾們在等待的新時代。所以拍電視劇時候不得不把傻少爺的結局改了,讓他們夫婦接受改造,讓官寨成為文物保護單位,老了的傻少爺還得像溥儀逛故宮博物院一般去剪綵掛牌。

這本書不讓人討厭的特點之一就是坦誠地用土司兒子的眼光投射了土司制度,他看得到其中包含的不公和殘酷,但是他「心安理得」,不掩蓋也不辯解。

傻少爺發脾氣讓自己的老奶媽不許再上樓,乃至奶媽去世好久了他才知道,但是別人說麥其家算是對得起這個老農奴了,少爺就覺得自己對得起了。讀者可以不喜歡,可以不舒服,但是這個味兒是對的。少爺雖然有一些傻子的天真厚道,可他仍然是主人,是少爺。如果在土司太太下令活埋麻風女的時候,旁觀的少爺來上一段「她還是一個活人呀!阿媽怎麼能這麼殘忍?!這還是我慈愛的阿媽么?!」的內心獨白;參觀行刑人爾伊家的刑具大全時候,來上一通「這是勞動人民的鮮血!這是舊制度的罪惡!這是對人的摧殘壓迫!」,故事就太倒胃了。

《塵埃落定》里也有很多宗教內容,門巴喇嘛單挑土司聯軍的巫師團,拉薩來的「無邊正教」博士翁波意西大戰「地頭蛇」寧瑪巴濟噶活佛這些段落都沒有讓人有快進的衝動,因為都融在了情節里,是在「發生」,不是在「介紹」。

要說「三觀不正」,這裡面也多了。男主少爺在遇見妻子塔娜之前已經睡過許多個窮姑娘,並且不當回事。塔娜直接說老公啊你是個傻子,我覺得我得出軌,老公還說嗯你出軌去吧!丈母娘茸貢土司說這位帥哥,你看我女婿是個傻子,你去搞我女兒吧!麥其土司為了美色害死最忠心的頭人,死了大兒子後發現自己能夠繼續當土司不用傳位,反而精神更盛。曲扎是卓瑪自己看對眼兒的,還是沒能過到一塊兒去,又去賴在當初狠狠拋下的傻少爺身邊了。最後幾乎全體人員包括「紅色藏人」都逛過窯子,感染了梅毒……從這個角度看,這都是些啥?!

但是作者從一開始也沒非要說誰玉潔冰清,誰天真無辜,誰品格高尚啊!!!

當然,兩部作品面世差了十多年,面對的社會背景和思想開放程度不可同日而語,但是水平和可讀性確實是不在一個層面上。


不能說是爛書。可以算是一本平庸的好書吧。有史詩一般的形,但缺乏史詩一般的神。

最大的硬傷在於,你把時代和民族背景去掉以後再看情節發展似乎也沒有很大的違和感,這在塑造人物形象以及推動情節發展上都是致命的,決定了一部小說是偉大還是平庸。

其次,毫無營養的語言風格、毫無特色的描寫、俗爛的抒情和膚淺的議論,這點倒是可與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一爭高下。

本書兩條線交替同步發展,是一個特色,但是運用得太機械,一定程度上影響其韻味。一般地,對於大多數優秀的多線敘事的小說,其多條線之間應該具有一定的邏輯關係,或是相輔相成,或是種因得果,或是相互衝突。

可與同樣獲得了茅獎的王安憶的《長恨歌》作比較——相似的時代背景,同樣的愛情題材。《長恨歌》讓我隔了這麼多年依然清楚地記得王琦瑤這個人物。三十多年的時代變遷,每一次巨變似乎都給人物造成了不可抗的影響,注意,是巨大的、不可抗的影響。你會覺得人物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著前進,不得不去接受命運的安排。這就是一部「史詩」一般的巨著之魅力所在。你再看《長恨歌》的語言風格及其記敘、描寫、抒情和議論的方式,高下立判。


這本書的確是本爛書。很多答案已經提到它膚淺,它文筆幼稚,它三觀不正。

先說結論,這本書的「三觀」之所以讓如此多的人討厭並不僅僅因為此書有對父世代愛情涉及了不倫自戀,加之作者的歌頌態度,違反人們的道德直覺。而是霍達根本就沒能把這段情感刻畫得自圓其說,以致於使作者的「三觀」凌駕於人物邏輯之上,才造成了讀者觀感和作者目的的落差,大家才特別明顯地覺得它「三觀不正」。

其實我是不在意一本書的三觀正確與否的,文學作品,只有好不好,沒有三觀正不正。以現實生活的道德衡量文學作品的人物、情節也挺沒意思的。讀者感覺出「三觀不正」,並非真就指這段愛情「三觀不正」,或者背後的作者「三觀不正」。而是作者跳出了正常的敘事邏輯,強行讓自己的三觀出鏡。其實有很多三觀真的很不「正」的作品,恰巧因為敘事邏輯非常順暢,可以讓讀者完全忽略這個問題。但《穆》中,作者強行秀的三觀打亂了人物和情感本身的邏輯。

僅就韓子奇與梁冰月的「真愛」說一下「三觀不正」。真愛是要寫出來的,不是靠人物喊出來的,讀者本應順承作品的邏輯,自然得出這個結論,可是作者對兩人愛情的描寫既有重要缺失,邏輯又跳脫。

韓子奇和梁冰玉可以分三個時期:韓子奇攜玉器去英國前,梁冰玉偷偷上船到和韓子奇回國,梁冰玉回英國。

第一個時期梁冰玉存在感基本為零,和韓子奇沒有任何情感互動,對彼此來說,雙方存在感基本為零。第三時期基本沒梁什麼事,就看韓子奇為她守身如玉了,也可以略去。主要就在第二段。

梁冰玉戀人成了出賣學運的叛徒,冰玉自覺無法在燕大自處,偷偷上船。到英國後,梁冰玉對優秀的鄰家大男孩、牛津校友英國青年奧利佛的拒絕和對其死亡的負疚,再加上戰爭的陰霾,終於在這個節點讓梁冰玉身心俱疲,主動靠向了韓子奇。而這段時間,梁和韓有好奇,有欣賞,互動仍然零落。這就是為什麼對兩人忽然睡上了感到突兀的原因。作者沒有讓讀者感到兩人的結合是必然的。事實也是,兩人的結合是事件推動,而非情感推動的。

她向韓子奇獻身這個節點,時局動蕩,連續被兩段情感打擊,因為奧利弗為了給自己買禮物被炸死梁冰玉內疚到了極點。梁冰玉即使平時再對韓子奇有好感,此時也很難有心情去向韓子奇找「真愛」,她實際上是從韓子奇那裡尋求安慰。這時候韓子奇是梁冰玉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她投向韓子奇,並不是因為她此時有多愛韓子奇。因為梁冰玉此時強烈的心事,兩人的第一次結合就帶了些許各懷心思的功利感,讓讀者很難將其視為兩人的第一次結合是愛的釋放,而是一次結合的契機。那麼按照邏輯,想要讓兩人成為真愛,是要繼續寫下去的。可作者在這個時間線的主要描寫,恰好就停在了此處。至於他們情感之後是怎樣發展的,是個什麼樣的形態,僅僅以剪影和情緒渲染的方式提及幾處。然後就進入了回國攤牌的環節。

此處我們先停一下。在沒攤牌前我們對這段情感會有什麼看法?因為作者對二人互動描寫不足,而且絲毫沒有透露韓子奇在出國避難前和妻子出現了任何情感問題,兩人結合的契機又由事件推動,很容易讓讀者得出這樣的結論:這出人倫錯位的愛情是戰爭悲劇。在這段情感中,每個人都是痛苦的。所以韓子奇在回國後對妻子梁君壁說的「是戰爭、毀滅一切的戰爭,令人絕望的戰爭!」這個思路是可以的。(但此處吐槽一下作者的表達欲和解釋欲,標點符號都透出作者的呼喊!!!!!!!!!!)

可是梁冰玉攤牌的時候表現的是什麼呢?「我和韓子奇才是相愛的,你只不過是韓子奇法律上的妻子!」「這就是自由,這就是愛情!」

咦,不對啊,之前的邏輯不是沉重的戰爭悲劇么,你們的愛欲不是苦悶的掙扎么?怎麼就成人性和愛情解放了?而且從剪影來看,兩人戰爭期間意志都是很消沉的,這時候怎麼突然就昂揚起來了?在此處,無論是情節邏輯還是情緒邏輯都出現了重大錯位。這時候作者跳離了人物、情節本身的邏輯,直接把自己的觀點扔給了讀者。此段戲本來為父世代敘事的高潮,卻跳脫出了主線邏輯。因此,也就無怪乎讀者對梁冰玉和韓子奇的情感不以為然了。

同時,梁冰玉此時表現的另外一個很大的問題是,這個人物的觀點、態度、性格和十年前沒有任何變化。她仍然是十年前那個青春激昂、眼裡除了愛情和鬥爭什麼都沒有的小姑娘,這十年的大起大落除了讓她找到了「真愛」,她沒有從中得到任何成長。主人公無轉變是大忌,又讓作者犯了。

因為梁冰玉本人和高潮爆發的情緒點都偏離了邏輯的自然發展,所以讀者看這段的時候,就無法站在梁冰玉的立場上。我們感受不到梁冰玉是「正確」的,只能感受到作者再一遍又一遍的強調梁冰玉是正義且正確的。

這就要提出作者的又一個問題,她對她主人公的「正確」有一種執念,執念到了只有她主人公的情感是正確的,其他人都是不正確的地步。這個「正確」還不同於認同,讀者對「不正確」的情感其實也是可能認同的,只要情感順勢而發、恰到好處,本身就有動人的力量。正確與否並非讀者認同的必要條件,因為感情本來就不講正義也不講正確。可是作者卻繞不過這個彎,她一定要證明人物是「正確」的。為了達成這個「正確」,作者做了很多弄巧成拙的事。比如一遍遍強調兩人是真愛,比如省略了梁冰玉一切愧疚的反思。如果在攤牌時,改成妹妹有愧疚,有掙扎有痛苦,可是仍然無法和解,這實際上是不影響後續情節的。可是作者並沒有讓她這樣做,反而讓她理直氣壯地強調自己的正義,這反而造成了讀者和主人公的隔閡。

作者喜歡主人公,想要引導讀者,這是可以理解的。可要讓人物邏輯說話,而不是作者直接循環播放 「她是完美的她是無錯的她追求愛情是正義的是值得歌頌的」。當讀者感受不到自然而然的情感邏輯時,能感受的也就是作者的「三觀」了。

總之,姐夫搞了小姨子在文學作品中並不是錯,寫得好完全可以圓過去,讓讀者跟著人物的邏輯走,感覺沒有什麼異樣。而很不幸,這種邏輯順暢在《穆》中並沒有實現。


中學的時候朋友去銀川,在古老的新華書店買了這本書帶回來,表示看到那裡很多回民,想起我提過這本書,所以買來留個紀念。然後我就雞賊的讀了這本我知道還提過但其實根本沒讀過的書,翻完以後我只能說,真傻逼。

小標題起得爛,跟玄幻修真一個味。

人物沒什麼點能讓人記得的,都很平面。

對照記的那種寫法,是為了佐證命途多舛還是為了暗示世代之間的某種作者自以為的操蛋聯繫?反正我看不出來有什麼必要耍這麼個失敗的心機。

差不多十年過去了。我現在想起這本書,只能記起男女主在公園談魯迅,翻譯的《鑄劍》中的那段魯迅虛構的詩貌似還有點裝逼的味道,這麼多年我一直想翻出來整理下,可惜總是忘記。

真是本爛書啊。

其實你要是讀的夠多,會發現茅盾文學獎里爛書何其多。

最著名的就是莫應豐死的時候來了一句,老子運氣好,得了茅盾獎。

我中學時讀的最後兩本茅盾獎作品,《秦腔》算將將及格,《英雄時代》就真比地攤文學高不到哪裡去。

這輩子讀的最後一本茅盾獎作品是大二在圖書館,讀了四卷本的《張居正》,這算是徹底讓我對這個獎有了臭大街的念頭。商人就不要暗自揣測張居正這個級別的天人好嗎,你不配,你的豬腦子不配。別他媽丟人現眼了,好好開你的高爾夫球場賣朋友去吧。真·狗雜種。

熊召政的水平就不跟好的比了,連高陽都比不上,寫得張居正的智力情商倒彷彿連胡雪岩還不如似的,真不知得渣到什麼程度才能寫到這個地步。

總之,回想起來,茅盾文學獎作品,大多名不副實。

要我選前三名的話,長恨歌,塵埃落定,白鹿原。舍此而外,不讀也罷。這三種在我看來基本代表了茅盾獎的最高水準。在這裡沒有無視劉震雲莫言甚至畢飛宇的意思,只不過他們更好的作品可惜沒有得獎。


因為就是現在網文水平的書獲了茅獎。所以不是它太爛,而是實在配不上矛獎。


推薦閱讀:

有沒有什麼好書推薦?
對於愛好讀書的你來說,「豆瓣讀書」的功能夠全面了嗎?
為什麼人孤獨的時候,鬱郁不得志的時候特別喜歡去書中尋找安慰?
設計師的職場技巧或規劃知識?
怎樣讓不愛讀書的人愛上讀書?

TAG:閱讀 | 文學 | 穆斯林Muslim | 書籍評價 | 穆斯林的葬禮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