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國留學生的「抱團」行為?

謝謝各位的回答。

補充:抱團我打了引號(後來被改了)是因為找不到合適的詞。 也有人說我「看待」這個詞不正確,對此我很抱歉,我辭彙量很少,有更好用詞的人歡迎大家改。所以我的原意和起始點並不是覺得這是錯誤的。謝謝大家體諒,期待在這裡有更好的討論。我提這個問題也沒有否認外國人也抱團的行為,只是把它拆開,在知乎這樣的中國網站,單單分析中國人抱團而言。原題指的是chinese 這個race 並不是國籍,比如韓國籍華裔去美國留學也屬於考慮範疇。希望各位能做出真正有貢獻的回答,解釋你為什麼這麼覺得,而不是單單的抱怨。再次感謝各位的回答。

很多人在評論里提起了小團體,小團體和所謂抱團區別在哪裡呢?


這有什麼奇怪的,人類本能嘛。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跳出了自己的舒適區,當然會傾向於跟自己有共同點的群體混在一起。

不要說生活在國外會跟本國人抱團,有一次與一位女士(她是邁阿密人)講起這個話題,她是這樣說滴:

哦別說你們外國人了,以前我去紐約上大學,發現邁阿密人在紐約也抱團的——大家在一起開party說:「艾瑪紐約好冷!」

……

我:「……- -b……」

---------------------------------補充的分割線--------------------------

以上說的是人類的共同存在的對不確定性的不安和對安全感需求。

其實當天寫完這個答案之後我的的確確有在晚上認真的進一步思考了一下這個問題,只不過又犯了「不想看到「發佈於」三個字變成「編輯於」」之強迫症,所以就沒有補充……借著@Matt Hartzell 哥哥表示這個答案不夠好的評論,乾脆展開說明一下我個人的看法好了。

事實上,之前我曾經回答過一個類似的問題:維吾爾族大學生喜歡和漢族同學交朋友嗎? ——這兩個問題其實非常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某種程度上簡直是perfect match~(把這個回答貼出來我會不會又招來民族主義者噴……T^T)

另一個問題的題主感覺(一些)維吾爾族大學生「很難交往……想說話卻總覺得對方跟你保持心理上的距離,他們總是喜歡和自己族的朋友來往」,其實往往也是外國人對中國留學生的看法。

——然而恐怕也不僅僅是中國留學生中才存在這樣的現象。幾年前,我還在上大學之時,RUC留學生人數最多的就是韓國人。那時候我對韓國留學生也抱有同樣的疑惑——「為什麼他們不願意與當地人交往?」、「為什麼只跟韓國留學生交流?」、「為什麼整天說韓語(既然都來中國了,來都來了)?」等等。

再後來去了美國……感同身受,逐漸理解了上述疑惑產生的原因。

所以除了人類共有那些跳出comfort zone之後的感受以外,還有什麼原因會讓某些國家或者民族在這一問題上表現的更明顯呢?我個人總結了以下幾個原因,排名不分先後:

  • 中國人(乃至亞洲人)由於文化的影響,普遍比較含蓄,尤其是會擔心對別人提出要求/尋求幫助是「麻煩別人」(儘管這並不代表他/她不會坑你)

這種「擔心麻煩別人/讓別人討厭」的潛在心理,在來到另外一個國家的時候簡直達到了頂峰。

比如說,課業上遇到了困難(尤其是在因為語言有障礙的情況下),許多中國學生的第一反應不是去跟老師聊聊或者寫郵件給老師,問問老師可不可以幫助他們,而是選擇默不作聲得忍受,或者跟同班的中國學生吐槽(如果彼此熟了的話);

再比如,聽到當地學生之間聊得流行話題/辭彙自己不太懂,許多中國學生是不會主動問的(儘管在內心深處ta可能很想加入對話),因為擔心「這樣問多了會不會令別人討厭?」(雖然ta其實根本一個問題都沒問過)——這其中甚至還有一個潛在的心理,希望對方能照顧到自己是歪果仁,get到自己聽不懂的眼神/腦電波,而主動跟自己作出解釋,把自己拉倒對話中。

——是的,這個「希望對方主動get並主動幫助(否則會被認為可能對方根本不想幫忙/對話,也就不要提出要求自取其辱)」是一個跟美國社會非常不同的文化現象。這一點甚至從知乎和Quora上本國網友對待歪果網友回答的做法中就可以看出來。在知乎上,如果網友們對待受歡迎的外國用戶,譬如 @Matt Hartzell 和 @譚蔓茹,回答中錯字或不妥當的措辭,會踴躍的主動前來修改(主動提供幫助儘管當事人沒有提出要求);而我在Quora上的回答(我自信上面一定有很多類似的大小錯誤)幾乎從來沒有人主動修改,更不要說被人在評論里指出。

上述對比誠然有我在Quora上關注者不多的緣故,但是更重要的是,(據我觀察)美國社會似乎更傾向於認為,如果當事人沒有提出要求或很明顯得做出需要幫助的舉動,有時候主動提供幫助(如改正外國人說話時語音/語法的錯誤)是對對方的不尊重。對於美國人而言,如果你沒有主動提出加入對話/糾正(我的)發音語法錯誤etc.,那說明你可能對他們聊的話題不感興趣、不希望別人糾正自己的錯誤。

——這可能是兩國社會中最大的文化差距之一。而這一社交文化上的不同,儘管我們可能知道,卻也很難改變潛意識對自己行為的支配。

我在來到美國很長一段時間以後,才逐漸習慣在遇到困難或者問題的時候,第一反應是選擇主動與人交流、找出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來解決問題,而不是自以為是的想著「不要麻煩別人,還是自己忍一忍到受不了的時候在尋求幫助吧」。

(即便我還算是個活潑大方臉皮厚的人但是)在我剛來美國的時候,我沒有車,所以去超市買重的東西是個難題(比如大米)——那一個月里我從來沒有主動詢問過房東(我跟房東住在一起)是不是可以帶我去超市,這一切都是因為覺得「實在太麻煩別人了,跟房東也沒有那麼熟」。甚至有時候房東對我說,「你要去超市嗎?我可以帶你去」,也會連忙的說「不必了」(儘管確實需要去)——這一切都是出於認為「這樣太麻煩別人」的緣故(但是美國人會傾向於認為你真的不需要,被拒絕多了說不定認為你根本不想跟ta接觸)。唯有一次,房東的妹妹從加州來,房東指示她妹妹帶我去超市:「你帶她去超市買個大米」——於是我樂顛顛的去了。

也就是在這一天,房東的妹妹對我說了一番很重要的話,我在日後的生活中逐漸悟道,走上了沒羞沒臊的不歸路——她是這樣說的:

我知道或許亞洲的很多國家認為這樣是不禮貌的,但是在美國,如果你想要什麼,你一定要說出來。如果你覺得不滿意,你要告訴對方;如果你認為你收到不公正的待遇,你不要不好意思抗議。總而言之,這就是美國做事情的方式:如果是你想要的,你一定要勇於爭取;而如果你不爭取,人們就不會意識到或在意你的想法。(大意)

儘管她談的是權利方面的問題,但是社交上其實也是一樣的。中美兩國人對待與陌生人交往的預期可能存在很大的不同,從而可能會在剛一結識之時,就造成了誤會——本地人會覺得中國學生似乎有些冷漠;中國學生則覺得不知道怎樣與本地人相處才恰當,如果當地存在中國學生的圈子,可能呆在其中更容易應對人際關係。

有這樣一個笑話,在中國學生學習TOEFL(尤其是聽力部分)的課程上,幾乎每一個老師都會講給學生聽。老師說:美國人的思維是直線式的,有什麼就問什麼——你們答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了——而中國人的思維則是彎彎繞繞的,很多話不能直說。接下來,老師們會列舉那個著名而又真實的「中美兒童是如何借橡皮的」笑話——

典型的中國兒童式借橡皮對話:

A: 同桌,今天的天色好藍啊……

B: 是啊……

A: (儘管可能明明看到同桌帶了橡皮但依然要假裝很不經意的) 誒對了,你帶橡皮了嗎?我沒帶誒……

B: (默默掏出橡皮遞過去) (主動get到對方是想借橡皮)

(如果這時候B很呆萌的說「帶了啊」卻沒有主動遞上橡皮的話……A大概會難受很久,然後艱難的問出最重要的那句話「那能借我你的橡皮嗎?」……遇上個羞澀點的說不定只能傷心的說一聲「哦」覺得同桌是討厭自己才故意不主動借橡皮過兩天就哭著要換座表示友盡了呢!)

Typical conversation when American kids want to borrow eraser:

A: Can I borrow your eraser?

B: Yeah.

這個場景太太太真實了。哪怕是中國成年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借東西的時候也是這樣預期的對話:「你帶橡皮/透明膠/格尺/剪刀了嗎?」(並期待對方主動遞上自己需要的東西)。

有一個發生在我高中時代的真實故事。有一天有個老師C沒帶辦公室鑰匙,於是就去另一個班級,詢問正給學生上課的同辦公室的另一位老師D,於是他們當著全班學生面發生了如下的對話:

C:D啊,你帶辦公室鑰匙了沒?

D:帶了啊~~~~

C:(默默看著D,等著D把鑰匙扔過來……)

D:(大概是上課上傻了,也純情的默默凝視著A……)

————無語凝噎了半晌後的分割線————

C:(無奈地)那你倒是給我啊!

D:噢噢噢……(丟)

學生:哇哈哈哈哈哈哈哈~~~~~

中國人與人交往之時,一方面是含蓄的(不熟的情況下不主動提出要求);另一方面可能又是過於熱情的(會多想一步,主動替人解決問題)。身處國外的時候,很多中國學生其實不一定是不想與當地人交朋友,可能只是不知道怎樣做才是恰當的社交模式,從而在相識的一開始就錯過了。

  • 中國學生相比美國學生,更擔心自己會「丟臉」

噢是的,這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緣故——不僅僅會造成許多中國留學生不喜歡在課堂上公開發言,也會造成社交障礙。原因很簡單,留學生多多少少都是有語言障礙的,我們很擔心在跟歪果仁(不對這裡我們才是歪果仁,恩,本地人,本地人)交流時說錯話——因此我們乾脆選擇儘可能減少跟本地人說話的機會……

中美兩國人對「丟臉」的定義,我想的確是有程度上的差別的。也許美國人覺得,作為一個歪果仁,說不好中文/用錯辭彙是很正常的,也很願意跟中國人練習口語——但是多數中國人只在本國的時候才願意跟歪果仁練習英語(因為身為本地人有一種自然安全感,鑒於周圍的本地人英語可能都不好)。但是出國之後,很多人就會覺得,在一個英語國家、多數人英語說得那麼好(這是當然的)、一旦自己犯了錯誤這是多麼令人尷尬啊……如果對方的交談中有什麼文化梗不知道/不懂,過去詢問又顯得多蠢啊(我又不是小學生!),所以就不太願意主動跟本地人交流。

關於中美學生在這一點上的不同應對方式,我的一位日本教授也曾發表類似的感慨。有那麼一次課,日本老教授問我們是不是都聽懂了——大家用一種「亞洲人都懂」的神交方式看著老教授,默默無語。這時候老教授看著我們的樣子,忽然就呵呵呵呵得樂了,然後說:

我在日本、中國和美國都教過學生(*他是芝加哥大學的博士、蒙代爾的學生,在美國也教過大學生經濟學),我發現日本和中國的學生,每當問到他們「懂不懂」的時候,大家明明都懂,看起來卻也像是不懂的樣子;而美國學生可能根本不懂,但是人人看起來都是一副「完全明白」的表情。

於是我們也笑了。事實上中國學生們默不作聲(不主動跳出來表示自己懂了),完全是本著「明哲保身」的哲學思想——反正老師問的是「大家」,又沒有問「我」,我為什麼要跟其他人不一樣,表示懂了呢?萬一老師問到我我又出了錯(儘管回答可能完全不會出現錯誤但依然擔心),那在眾人面前該多丟臉啊?

局限在課堂上,很多中國學生的心理會是如此;放大到社交上(尤其是使用另一種語言、在陌生的國家中),就會出現抗拒與本地人主動交流的行為。而碰巧美國人可能不是很理解中國人/亞洲人的這種心理(因為他們完全沒有這種困擾),也自然不會主動拉著羞澀的亞洲人一起玩(美國人大概認為這個人根本不想跟我們一起出去玩)——事實上如果美國人主動拉住你的中國同學然後說「走吧我們一起出去high?你不喜歡嗎?喜歡的話一起來吧!」(老師指著一個特定的學生說「你說!你聽懂了沒有?」),你會發現他/她還是會做出正面的回應的。當你們熟了或者他/她喝多了時候,你會驚訝的發祥那個羞澀的中國人居然是個話嘮……(不我不是說我……)

——寫到這裡,我忽然覺得可能大部分中國學生在小時候都有這樣那樣的心理陰影(一般都是父母造成的)……不然為什麼潛意識裡如此怕丟臉。

  • 中美民間文化差別太大,與本地人的社交中可能沒有太多的共同興趣(或中國學生認為雙方沒有共同興趣)

在中國,最常見的夜生活模式是擼串(路邊攤吃燒烤喝啤酒)+KTV——很不幸,這兩樣活動在美國都不常見。美國絕大多數城市似乎不可以在馬路上喝酒,也很少見KTV(美國的KTV建的都像紅燈區一樣……)

而多數留學的中國研究生/博士,並不太喜歡club(個人觀察的結論)(因為我們不擅長跳舞、又太擔心過去現學現賣會「丟臉」),恰恰美國人比較喜歡這種娛樂方式。所以雙方想要一起過晚間正常的娛樂生活,這恐怕有點困難。

再說說球類。美國流行的棒球和橄欖球,中國人乾脆不玩,國內也沒有轉播。這麼久了,我都沒搞清楚橄欖球規則到底是什麼……跟別說球隊了(是的我只負責在我校Hurricane贏了的時候跟校友比一下U的手勢而已,更多的我什麼都不知道……)可能唯一能聊一聊的就是NBA(其實我對棒球還是挺有興趣的)。難道要相約Sports bar 天天看NBA嗎?可能中國學生寧可相約打三國殺or麻將——這又是沒法跟本地人玩的遊戲(除非對方懂中文)。

再說到House Party——如果是正經的那種,中國學生往往會擔心自己搞不清楚社交禮儀(如應該帶什麼東西去?應該穿什麼樣子?遇到不認識的人舌頭打結怎麼辦?)而拒絕,或者去了之後純是吃一頓零食乾脆不跟人說話。以我的經驗,最好先從出席「大多數人都認識你」的那種House Party,慢慢體會過這種趕腳、認識到House Party沒什麼可怕的之後,再出席有很多陌生人的House Party——很多中國學生可能沒有這類的經驗,第一次去心靈受到了很大的傷害(木有人理我!),之後索性就不去了,還不如跟中國學生抱團打麻將……

(這也是中美社交文化的不同。中國很少有House Party這種社交形式——反正我小時候別說邀請多個,就是邀請一個好朋友去我家,都得小心翼翼問清楚父母同不同意,慢慢得覺得很麻煩,乾脆就都約出去玩了。)

如果是狂歡放浪型House Party……恩……我沒去過……只聽別的MM說過……年紀大了不比他們年輕人啊(唏噓臉)~ 這種類型的趴踢我沒興趣,所以是不會去的。

至於美國其他的民間文化,比如萬聖節裝扮、愛爾蘭日綠帽子等等,其實都是很有趣的文化。中國留學生對於這一類的活動,其實還是挺願意的參與的(儘管自己可能不會裝扮一下自己)——反正我在萬聖節的時候,看著大家那麼角色扮演的那麼拚命,心中也是非常敬佩的,並開心得給他們拍了照……

我能想到的、比較與眾不同的緣由,大概就是以上幾點了。我所說的現象,主要是針對大多數年齡在20+的中國留學生——如果是初高中就出國留學,尤其是中國學生比較少的學校的中國少年,通常不在此列。這個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他們面臨的社交環境,逼迫著他們不得不努力融入當地人的圈子(因為中國學生太少形不成圈子);另一方面,也是少年人往往比較容易受到peer pressure的影響,可能會為了交朋友而努力了解本地文化——年紀大一些(20+)的留學生,則往往沒有這方面的顧慮。

至於題主問到「各位主觀覺得這種行為好嗎?好處或不好處在哪?」——我認為只要自己覺得okay就是好的。很多中國留學生出國的種種目的中,可能並沒有「了解並融入當地文化」這一項(可能很多中國學生只是想好好學習、好好吃好吃的、好好出去旅遊、好好購物買包包等),如果是這樣的話,可能這些學生會覺得沒有必要花費成本讓自己了解本地的文化、結交本地的朋友。

相反,如果你來到美國就是希望看一看不同的世界,認識不同的人,那麼就勇敢一點,多跟當地人交流、交朋友並且保持聯繫吧!

-----------------------------------更新完了不要嫌長的分割線----------------------------


幾個月前我朋友的一個學生談了幾個小時他的故事。他生在中國福建,在一個靠「移民美國」而出名的城市長大,中學時雖父母靠當地層層的關係網艱難移民美國,然後把孩子接到美國,住在紐約法拉盛。這樣的開頭對很多人來說,可能引起這樣的反應:哦,不錯,他有綠卡,是公民,「美國夢」的進度條讀了大半了。

在我們這個排名落後的公立學校,華人的圈子大致分為富二代,一般國際生,ABC,和法拉盛的一代移民。

富二代永遠存在於傳說里。有關他們一擲千金搶姑娘搶男人,群P,飆車嗑藥的八卦永遠是我們普羅大眾聚餐時喜聞樂見的話題。

大部分中國學生可能如我一樣,要麼是花著家裡咬咬牙能甩出來的學費和生活費,要麼拿著州政府給的寥寥無幾的獎學金,鍾情於找飯店coupon,周末假期呼朋喚友吃火鍋包餃子,順便扯扯學校里富二代和風雲人物的新聞。當然,我們也特別喜歡在微信校內非死不可上偶爾拋幾張自己和鬼佬party的照片表示我們並沒有那麼抱團。

ABC是美國人一樣的存在。他們往往比美國人更要像美國人。我另外一個華人朋友,父母是一代移民,同樣在法拉盛勉強維生,基本不會說英文。我的朋友和她的弟弟都生在美國,朋友常青藤學習。然而弟弟從小拒絕學中文,而基本不懂英文的年邁的父母根本無法與其交流,基本是姐姐從中協調,擔當了父母的角色。在我朋友在中國做研究的時候,上高中的弟弟與父母的矛盾根本無法調和。一開始我朋友通過skype代替父母教育弟弟,後來直接把弟弟接到中國來帶。那個孩子我也見過,比主流的美國人更像美國人,熟知流行娛樂文化,拚命抵製法拉盛以及法拉盛後面更大的那個中國文化,以所有的美國式的文化符號來遮蓋自己的膚色。

那位學生屬於第四個群體,法拉盛底層社會苦苦掙扎的一代移民。他說他很孤獨,很少朋友。他說,ABC不跟他們玩,因為他們還是「中國人」。一般的留學生活動他們也很少參與,因為他們沒錢。他的幾個朋友同樣也是法拉盛的一代,他們每天交流最多的話題是哪個餐館又在招工,哪個區的餐館小費多老闆慈善,哪個區的外賣工又被打劫了。他還說,母親一人在外打工養家,父親無所事事喝酒賭博,一家人生活在舅舅家的閣樓上,四個人睡一間房子,處處遭親戚白眼。他曾經恨過母親。母親為了使父親擺脫福建當地賭博的風氣千辛萬苦把一家人拉扯來美國,誰知到了法拉盛還是一個德性。他的理想曾經是在中國讀師範,然後做中學老師,可是母親把他所有的計劃都打亂了。現在的他打多份工付學費生活費,同時努力維持一個能畢業的成績。當然這是另一個華人青年故事,在此不再多說。在法拉盛底層掙扎的年輕華人們,或多或少都有一個嗜賭的父親,或者一個多病的母親。在知道這個故事之前,我從未意識到有這樣一些華人的存在。當你看到一群黃面孔嘰嘰喳喳抱團的時候,不要急著下定義,抱團的後面可能有一個你並不熟知的世界。

在美國公立人文學科做助教是非常有趣的一段經歷。與私立相比,公立有大量國際生以及下層中產階級的學生。每學期會逐漸發現學生們在教室逐漸分成一個個小團體。體育隊不學無術上課自拍團,華人團,韓國團,非裔美國人團,穆斯林天團,學霸天團。我一次又一次試著打破學生的空間分布,他們一次又一次按照原有劃分聚合。在我的觀察中,除了學霸天團,其他團大多以國籍或者種族作為劃分首要標準。我在非裔美國人團抓到過集體essay抄襲,處分了三個。一個體育隊不學無術團在考試里給出了幾乎相似的驢唇不對馬嘴的答案,後來得知他們一起雇了一個tutor,考試的提綱是tutor幫他們做的。韓國團永遠在下面嘰嘰喳喳說韓語,課前男生在教學樓外面抽煙。穆斯林天團在討論中東問題的時候會緊張地向大家解釋,除了極端勢力,還有一個平和虔誠地伊斯蘭世界。學霸天團非常喜歡在office hour來找助教或者約助教喝咖啡。(本段不含任何種族歧視及宗教歧視的意味,只做事實描述。)

當我們在談論抱團的時候,我們談論的其實是一個身份認同問題。當你被問到「who are you?」的時候,你的第一反應往往代表了你的所在團體。「我是中國人。」「我是一個queer。」「我是一個feminist。」「我是一個女人。」「我是個屌絲。」「我是一個窮逼博士。」「我是個好學生。」「我是一個運動員。」這些答案都是回答的人認為最能體現自己身份特徵的那一點。抱團不僅僅是國籍和種族,還有性別認同、階級和文化的區分。

抱團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上海的時候,上海人最喜歡把蘇北人區分出來。在美國的時候,我很多中國朋友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感情,並認為老美「心眼直,腦子簡單,傻」。有一個朋友一度經常教導我,「還是中國人靠譜,你要多和自己人一起玩」。在美國其他地方旅行的時候,遇到過布法羅人,我們會碰杯大喊「go bills!」 我和歐洲人一起做助教的時候,經常偷偷在辦公室嘲笑美國的流行文化和性別文化。抱團的過程,不僅是建構自身,同時是區別「他者」。

最後,在很多情況下,抱團還體現了一種身份焦慮。上面很多例子提到,中國人和中國人湊在一起喜歡說中文,即使在有他國語言不通人士在場的情況下。為什麼在美國說英文會被一部分國人指責為「裝逼」?我這譴責背後,還隱含著自己在他鄉語言,更多地是文化上的不自信和不確定性。

我所在的歷史系目前只剩兩個中國人,並沒有什麼中國人抱團的可能性。在我們系活動室的黑板上,寫著著名社會主義者Eugene Debs的一段話:I have no country to fight for; my country is the earth; I am a citizen of the world. 所以按照種族和國籍來抱團違反了我們人文學科的基本精神。目前吃火鍋和皮蛋已成為我系party最愛的項目。

當然我們也會抱團,我們有瘋狂單身漢團,無聊的為人父母團,queer和feminist團,保守勢力團,自以為聰明的phd團,在課堂討論上戰戰兢兢的master團,籃球團,網球團,高爾夫球團以及瑜伽團……

補充:

題主修改了問題,這種行為「好」還是「不好」?再次認為,判斷一個非道德現象的對錯是非是一個偽命題。因為抱團是全球各地普遍性的存在的一種現象,從實用主義「好」或者「不好」的方面來判定也太過簡單粗暴了吧。我覺得知乎這種平台更適合大家討論一個現象背後的機制和歷史,當然你們如果願意能夠就「抱團」取其精華舍其糟粕為己所用變成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社交花更好。

題主又補充道中國人指Chinese 「race」, 「韓國籍華裔」也屬於「考慮範圍」。我想題主這裡的「Chinese race」指的是炎黃子孫么?首先,race上面,大家對黃種人更多地用Asian。其次,從我舉的ABC的例子來看,很多黃種人根本不認同自己是「華裔」或者「炎黃子孫」。靠生物特徵來區分人是我長久以來不贊成的。所謂的「種族」更多地是一個社會建構的虛幻的概念。

當然還有不少人向中國留學生呼籲要主動加入美國主流社會,當然這是個不錯的想法。但是,我要補充的是在這個「融合」的過程中,中國留學生不是一個被動融合的對象。美國本身是一個移民社會,你完全可以給你的所在團體增加多樣性。比如,我們的歷史系長久以來被美國史和歐洲史佔據。最近幾年才有亞洲史方向的博士生加入。做慣了非歐美研究,我們最反感的就是歐美中心觀。我的越南朋友競選到了系學生會副主席,我們成立了一個亞洲讀書會,研究生會議我們據理力爭,第一次邀請到中國方向的歷史學家做主題演講,現在越來越多的美國史和歐洲史的博士生都會跟我們討論如何把歐亞比較引入他們自己的研究。

談到課餘生活,現在我們系一群美國人開party都會問我借火鍋,或者一起驅車兩小時去中餐館吃早茶。我一直喜歡體育運動,所以來之後也跟大家一起看棒球橄欖球冰球。好多人抱怨說橄欖球沒意思——最起碼橄欖球運動員的屁股都很翹啊對不對!體育沒有國界!我從兩個法國人那裡學習了打麻將,教會我的美國朋友打八十,他們教我玩德州撲克,一副世界大同其樂融融。

當然,不排除人文學科更加兼容並包。

我唯一不理解的問題是,現在的很多網民,一方面抱怨中國人在國外抱團,另一方面又惡意譴責與外國人交往的女生(知乎很寬容,看看微博上北美吐槽君就知道部分國人的心理有多狹隘)。事實上,我身邊也有這樣的朋友(也就是認識的人而已,算不上朋友),一方面抱怨自己在系裡孤單無助,另一方面又各種諷刺挖苦身邊「涉外交往」的人。這到底是怎樣矛盾的一種心理啊!?


中國學生在美國的抱團程度比東歐人,印度人和韓國人都要低的多。因為不少人心裡還是以不能融入洋大人的圈子和華萊士談笑風生為恥。相比之下前面提到的三類那是天天成群結隊呼朋引伴路人側目不以為侮的。

所以說這樣對嗎?肯定不錯。好嗎?也確實不太好。

很多人嘴上不說,其實心裡的觀念還停留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水平:我去美國是上課來學習你先進知識的,文化和你不同,憑什麼非要和你們這些蠻夷混在一塊?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嘛。

雖然這麼說無可厚非,我們也不能拿是否能融入本土學生的圈子來衡量一個人的成功,但是留學既是教育也是人生經歷,把自己限定在一個圈子裡面就等於自己放棄了很多可能性。這間屋子裡有很多門,你只能選一扇走出去,但是這不妨礙你事先一扇一扇的打開看看。

多數國人留學還是會選擇比中國發達的國家,這時去體會一下其他國家的文化就不光是個人經歷的問題了,也多少是能夠有幸留學的年輕人為國家和社會盡的一點小的責任。或許他們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呢?各位不齒的聖母左,紅脖右,為什麼會在制度相對成熟的西方世界有其市場,他們是怎麼想的,只是因為傻嗎?你紙上畫一個小人然後打個叉容易,難的是真正坐下來和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做一次真正坦誠的交流——他們為什麼會這麼想?你為什麼會那麼想?這之間的差距說明了什麼?我們接下來會往哪裡走?

我出發去德國之前我的教授給我寫了一封郵件,裡面說:「這兩個月的時間十分寶貴,請務必把你充分的,百分之百的,自殺式的融入到德國的文化里去:去高峰期擠電車,去路邊小攤買吃的,去酒吧和陌生人一醉方休,去鄉下和曬太陽的老人聊聊天。不要覺得豬肘和啤酒難以下咽就不去嘗試,也不要因為路邊的亞洲餐廳多就給自己找借口。我希望你回到美國的時候,不只是對德國的歷史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更能明白,這些歷史是在一塊什麼土地上由誰來寫就的。不論你以後繼續去讀更多的書,還是在生意場或是國際政治上和德國人打交道,這些看似無聊的瑣事都會不斷的帶來新的啟示。即使你的人生從此以後就和德國無關了,你也至少可以有這個自信去說,『既然我能在兩個月里適應德國,為什麼還要忌憚其他國家呢?』」

以上。


引用我英國留學時教授說的一段話吧(大意):

」很多中國學生和我說『中國學生就是愛聚在一起』。我覺得這是很正常的。我們一群老師去中國、希臘等國家工作時,也喜歡聚在一起,不知道那邊的人會不會說『英國人就喜歡聚在一起』?「


其實鬼佬嫉妒死了, 如圖


日本人也跟日本人一起玩,韓國人也跟韓國人一起玩,印度人也跟印度人一起玩,拉美人也跟拉美人一起玩,黑人也跟黑人一起玩,幹嘛只說中國人抱團...美國就是這樣的。

ps.真被抬杠的弄怕了,我不想說抱團行為有什麼正面影響負面作用,只想說不僅中國人這樣,很多民族留學生甚至二代移民都這樣。只提供一個事實,僅供參考。


一說到中國留學生抱團,

國內眾想到的是這樣的:

鬼佬眾眼中是這樣子的

實際上是這樣子的:


抱團不抱團,說白了人都是趨利的。跟這人在一起能讓你爽(也就是滿足需求,無論物質層面或者精神層面),你就會願意跟他在一起。有人喜歡融入各種新圈子,因為他覺得這有助於以後在當地的發展,或是滿足在朋友圈裝逼的需要,或是單純喜歡認識各種不同的人(滿足自己的這種精神需求),等等;有人只跟中國人玩,因為有基於同一歸屬感而需求安全感的需要,或是需要由於生活習性相近所產生的便利,或是為了以後萬一打算回國發展而鋪路,等等。如此這般,莫不如是。

像我這種二次元廢柴,基於興趣劃分圈子,絕大多數情況下並不考慮對方是哪國人的問題。感興趣的各種事情大多都有一個相應的圈子,每個圈子內又細分成許多小圈子(比如唱歌分華語流行/日語二次元,敲碼分前端/後端等等),圈子之間偶有交叉但保持在低水平,這算抱團還是不抱團?

老美同事講笑話我聽不懂沒關係,直接問對方相關的背景知識,能抓到笑點的話一樣哈哈哈(重點是因為這確實好笑,而不是什麼融入不融入的問題);老中同事一起吃飯,他們聊養娃買房的時候我照樣端著盤子抱著手機一邊刷知乎去。

事實上,絕大多數時候不跟人玩......所以覺得在國內/國外並沒有特別大的區別。


外國留學生來中國讀書也是一個尿性。

我校著名三大幫派,中心校區韓國幫,專註吸煙喝酒踢球二十年。

趵突泉校區東南亞幫,常年佔據樹立著李時珍塑像的小廣場玩板球,晚上經常飆車還自己撞樹上掛掉。

還有我校最大的黑人兄弟們,party!party!party!睡你媽逼起來high!


其他人種扎堆你看不出來而已


我發現自己身邊的中國留學生,抱團就是圖方便。出了國門見到同胞就抱,不管對方價值觀是否和自己相同,反正說一種語言吃一樣的飯,生活習慣什麼的都相同,相處起來當然方便。他們上課一起吃飯一起逛街一起,完全和國內學生沒什麼兩樣,做group project的時候也一定要分到一個小組,其他外國人討論的熱火朝天,而他們因為上課聽不懂開始吐槽老師最後聊到美劇。Party是基本不去,窩在宿舍里聊天看劇也不願意去嗨,因為我們在國內沒有趴體,不知道怎麼隨性跳舞。為了避免一個人在舞池的尷尬,索性就不去了。因為覺得和外國人說話太費勁,索性就不跟非中國人交流。抱團就是為了方便,可以保持自己以往的生活方式,不用去改變。看著國內同學羨慕自己在藍天白雲的帝國主義,其實自己過的生活與在國內無差。

然而生活不能只停留在滿足溫飽社交方便的基層階段,總是害怕去改變,那永遠前進不了。出國是為了更好的自我提升,並不是單一的學術方面,融入更優秀的人文環境從而使自己變得更好是出國留學最大的價值所在。至少等到留學四年後回來,自己能夠一個人做一桌好菜,能夠在公司和各種類型的客戶打好關係,能夠獨自旅行從容面對各族人,這是留學價值的體現。

即使我是趴體上唯一一個中國人,舞蹈課里唯一一個亞洲面孔,我也不願抱團,我出國是為了自我提升,不是要重複國內那種「上廁所都結伴而行」的高中生活。我願意去接觸新鮮的事物,即使恐懼害怕, 即使手舞足蹈半天也想不出那個我要表達的單詞,但我願意去努力,而不是為了生活得更方便去和一群三觀不同的人抱團,而且僅僅因為是同一國籍就選擇做朋友當閨蜜,這也太隨意了吧。


以前有一個問題,大概是說為什麼少數民族都那麼團結。其中一個回答挺不錯的,"以前我也不明白,出國之後就懂了"


謝邀

老題了 題目里的tag是留學美國,想必美國的情況和法國應該有所不同吧。

抱團什麼的實在是太正常了。

說實話,我只鄙視一種人,就是覺得自己天天和外國人而產生莫名其妙優越感的同學。

高票答案已經講的很好了,說到底也只是個人選擇而已:

選擇抱團,我覺得沒什麼不好,只要不要抱到後面互相撕逼,以後大家回了國好壞也是一起在國外奮鬥過的戰友,這一層人脈可能還是有用。

選擇混法國人圈,我覺得也不錯。體驗體驗法國人文化,能融入是最好,不能融入的話,光是體驗也能增加點人生閱歷,然後對這個國家的文化能夠有更深層次的理解。當然,從功利的角度來說,還可以練練口語,不過話說回來,天天跟法國人混並不代表你的法語很流利,出了幾個「好聊「的話題,該結巴還是結巴。

總而言之,開心就好。

話說,題目講的是怎麼看待中國留學生」抱團「,言下之意好像這是中國留學生特有的現象。其實在異國他鄉不管是哪國人,都會傾向於抱團的。各大高商在上海的法國同學也有自己的facebook群,互換各種便利消息,時不時也搞點expat的聚餐,這很正常。


之前有看到過相關的提問。我在加拿大溫哥華,這兒有很多的華裔,也有很多的留學生(FOBS,fresh off the boat)。關於「中國留學生抱團」。斯認為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語言溝通,二是思維方式。

語言。有一部分中國留學生的口語並不是非常流暢,在這種情況下和本地人溝通的確會有一些困難,而遇到了都是來自中國的學生,自然會話多。用母語交流能表達的的確會更多。我剛到加拿大的時候,有時候做夢自己都在說英語,後來做夢都在說法語…有時候很絕望,感覺自己沒有辦法百分百地表達自己的思想。現在還是很感激當時教授和本地同學對我的悉心指導以及各種各樣的幫助。也很感激幾位中國朋友與我的相互照顧。

思維方式。東西方人思維方式的確會有不同。當幾位同學執著於練身材購買各式衣物參加各樣聚會(party為主,也有各式各樣的酒會啊社團活動)時,許多留學生還是比較注重學術方面的發展。相比較本地的白人,我的朋友圈更多的是亞裔,因為我們有更多的相似的生活背景,在思維上一部分亞裔受父母的影響也很傳統。我們在一起討論一些動漫、電視劇(美劇韓劇日劇什麼都有,哈哈),感覺很開心。交友就是想找幾個有意思,然後又能夠理解彼此的人嘛。

再加一條的話,可能就是大學生活圈子了吧。我個人情況特殊,擁有加國身份所以學費於國際生相比很低。有時候本地的朋友會問我的中國朋友和同學:「你們為什麼一定要拿A和A+?(why you work so hard for those As on your transcript?)" 很多同學會說他們的學費是本地人的五六倍,父母對他們寄予很高的期望,他們也不想讓國內的親人朋友們失望。這一方面,就會造成些許大學生活側重的不同。也有一些留學生讀的專業比較偏,或者如我,得讀一些法律或是醫學這些國際生在加拿大不一定能申請的專業,圈子裡接觸的更多是本地人,那交流更多的也是他們了。

抱團不是問題。抱團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辦事效率,能交到交心的朋友也是很棒的事兒。只要不影響到正常的生活,不和學校主流脫軌,就很好。

雖然我剛到加拿大時對自己嚴格要求,盡量多和本地人英語溝通(因為想要努力像一個英語母語的人一樣說英語和法語),後來發現對自己狠一點的確很管用,我在語言和學術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後來慢慢多交了些中國朋友,一起過了春節。也交了一些美國同學泰國同學說中文,帶著本地同學和美國日本和其他一些國家的同學朋友包餃子。感覺這是對自己文化更深入的了解,也對外傳播了中國的文化。如果只是團在中國學生中,可能就沒有那麼棒的體驗和收穫了~


老實說,來自其他小國家的人想抱團也沒那麼多人給你抱啊。


能以「中國人」抱團就不錯了,你知道以前在舊金山不會說粵語會被「歧視」嗎!(後來那些堅持只說粵語的店都餓死了)

------------------------------------------------------正式答題的分割線------------------------------------------------------------

中國人特點是抱團且抱小團。

抱小團的意思是這個所謂的團體的規模既不會太大,也不會太小。

在舊金山就是如此,廣東人佔據多數;於是,說粵語的抱一團,說國語(官話系統)的抱一團(廣東首府-廣州是跟我們抱一團的)。

在舊金山,我第一次感覺到大陸與台灣之間的融洽。

可如果到了灣區南部的聖荷西,台灣人佔據了多數;於是「中國人」與「台灣人」就再次分裂了。

在紐約,大概是因為中國人太多,就變成了上海人、香港人、福建人和廣東人不同的小團體。

這就是受到中華文化的集體主義傳統,或者說是宗族主義傳統影響下的中國人。

------------------------------------------------如何和台灣同學「親如一家」----------------------------------------------------

藍綠之別:

前幾天,問台灣同學,是不是又要選「總統」了。

他說:是的

我說:你就應該回台灣,選蔡英文。

他說:你們不都是支持國民黨的嗎?

我說:你丫神經病,我他媽的滿族人(身份證意義下的),你讓我支持國民黨!?

他說:蔡英文不是反「中國」的嗎(台灣語境)

我說:我就是想看看,你們說天天國民黨「賣台」,你就看看民進黨是怎麼「賣台」的。

文統還是武統:

台灣同學問我,大陸是不是都是支持武力統一台灣的。

我說:打仗多不文明,還是和平統一吧,最多搞點貿易封鎖什麼的,台灣還能留點敗者的尊嚴。

我又說:台灣就2200萬人,我黨註冊黨員就8千多萬,就算打仗,我喊喊口號,噹噹啦啦隊就好!

航母的作用:

台灣同學說,解放軍大建航母就是為了武力侵犯台灣!

我說,你以為台灣海峽是太平洋啊!就算打,用用陸基機場就行了!

大陸之於台灣:

台灣同學,台灣有很多人都等著大陸經濟崩潰,然後國軍反攻大陸,解放你們!

我說,你們就應該盼著大陸好。如果大陸經濟好,我們就會一直安心發展經濟;如果大陸陷入經濟衰退,政府來個「軍事凱恩斯主義」拉動經濟增長,就靠貴軍的實力。。。

後來,我們再也沒有討論過政治。

總之,不要老找人家談政治;但是,他要是裝B,就一定要打臉!


跟中國學生玩,融入效率會高很多,很多留學生還是存在著語言、文化等等障礙。

而且,大家都會傾向於在自己比較舒服的環境里,不僅中國人這樣,美國人也這樣。

我跟外國人玩的時候感覺他們中的有些人很喜歡了解不同地方的文化,有些人就對其他民族/種族的文化沒什麼興趣。

跟中國人玩的時候也感覺,有些人是確實想把呆在美國的時間過得「值」一點,想充分接觸和了解當地文化的;但有些人也會覺得天朝地大物博,美帝算什麼東西,文化沒底蘊,食物不好吃,語言沒意思。

而比較social比較容易交到朋友的人,很多是喜歡跟朋友開party什麼的,這是我們的文化裡面不常見的一種娛樂形式,而剩下的很多人還是有點害羞的,以至於很多想認識東方人的美國人和一些想認識美國人的東方人沒什麼交集,也就沒機會接觸。

我比較幸運吧,兩年的室友,都是美國人和歐洲人,鄰居、房東也都是美國人,以及參加了一些活動認識了一些外國朋友,所以後來漸漸認識他們的朋友,親近的認識了他們的家人,圈子會漸漸擴展開。但是即便是不想整天和中國人呆在一起的中國人,很多最後還是卡在了中國人的圈子裡,一方面沒機會認識,另一方面有點害羞,還有的話,有些時候確實會被小夥伴judge。

至於怎麼看待,感覺沒有什麼特別的吧,就是挺正常的一件事兒。我問過一些同學,他們覺得抱團比較有安全感吧,大家背井離鄉的,相互有個照應。不抱團吧,也很正常,就是本身在國內就不喜歡抱團的,出來終於不抱團壓力小很多。

抱團……比較類似於印度人吧,只要你是印度的,我們就是一家人,雖然內部也有些矛盾,但是總體很團結。

小團體,比較類似於中國人吧,中國人之間有矛盾就時有矛盾,玩不來就是玩不來。


首先先反對去國外跟外國人抱團就是該學英文的!!!!

學英文這種東西都是應該國內學好的啊!!!!都是應該國內學好的啊!!!!都是應該國內學好的啊!!!!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要是天天不背單詞什麼都不看的話,你在美國呆了四年你的托福最多也就考到74分啊!!!!(我同學真實例子)

充其量只是語感比晚來的人好而已,然而這並沒有什麼卵用。

說的難聽點,平時口語根本就不管什麼語法,只要你能大致的表達清楚一些事情就可以了。

我同學,曾經,對老師說:Mr.xxx, can you close the warm, please.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有沒有覺得很糟糕,但是老師其實是聽懂了。

有些人在國內背背英文單詞,聽聽英文廣播,他們的英文能力照樣完爆在國外呆了幾年的中國人。

===========================================

在你最需要幫忙的時候,在你最無助的時候,在爸媽不在,親人不在的時候,你能夠依靠的,就是本國人。

我不知道這邊有多少人看過《對不起,我愛你》這個韓劇,其實我並沒有看完它,只是在看前幾集的時候,女主在澳大利亞的街頭被人騙了,行李護照全丟了的時候,碰見了男主,當男主試圖用中文,日文與她對話都沒有反應的時候,說了韓語,女主瞬間反應過來,興奮的說 「你是韓國人,真的是太好了」

===========================================

其實題主就想問「中國人和中國人天天聚在一起不和外國人接近是什麼心態」

出國以後就發現這種問題其實挺討厭的。

很多人都會說「總是和中國人呆在一起英文怎麼提高呀」「 總和中國人呆在一起你怎麼融入他國社會」 這種。之前和一個5年沒見的但是從小就認識的男生見面。對方屬於那種死活不肯出國讀書寧可窩在家吃爸媽老本的那種。他說「我聽說有的中國人到了美國以後英文沒怎麼學會倒學會了一口標準的廣東話」

那個時候覺得挺無可奈何的。

===========================================

題目後來改了,多加了一句覺得好處還是不好。

嗯,哪有什麼好與不好的區分。我不明白題主究竟是想分析些什麼。

===========================================

先不說外國人抱團不抱團。韓國人日本人什麼的都抱團,然而我也不怎麼了解他們自然也不好評價什麼的。

但是就我看來而言,中國人,是有很嚴重的地域分化意識的。

除了個別奇葩會被所有的團體都分離出來以外。大部分的中國人聚成小團體的意識,除了有共同的「Chinese" 標籤以外,還會細化成「 福建」「 江浙滬」「東北」這種。

除了這個之外,單看中國人這個標籤而言。最大的原因當然就是上面都說的文化差異啦。

舉個栗子,在美國移民潮的時候,在像加州這種與他國接壤的州,有大量的enclave,也就是飛地。這種飛地的形成,就是人們根據相同的文化,相同的語言形成的。

同理,中國人抱團也是這個心理。

一開始總以為能和外國人當朋友,然後聊的很high。事實上,不管怎麼聊八卦也好,不管分享了多少秘密也好,你總會覺得和他們有一種隔閡感。

我目前為之看到了少數的完完全全混在外國人堆裡面天天講英文從來不說自己國家語言的,是一個別的學校的越南女孩子。貌似是因為這學校就她一個越南人。

還有就是像上面回答的一樣「娛樂方式不一樣」

我去哥斯大黎加的時候,整個隊伍就我一個中國人,剩下的全是美國人。晚上無聊我們幾個就開始打撲克牌。玩那種類似於鬥地主的遊戲。然後我發現,這群人打牌是把「A" 認為最大,而「2」 認為最小。。。。。。。我第一次打牌的時候並不知道這一點,我也沒多問,結果輸的有點慘。

不和自己本國人搞好關係的最糟糕的結果,就是融不進任何一個圈子。

首先第一,當你表明態度你想要和外國人混的時候,中國人的圈子已經算把你踢出在外了。如果遇到些比較糟糕的中國人,估計還會覺得這個人挺sb的。

那當你去和外國人抱團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和他們沒有任何的文化上的認同感,相反,在某些認知上還會出現差異感。而這種感覺實在平時聊天的時候就可以感覺的到的。

===========================================

很多剛出國的人都被教導說不要多和中國人混因為英文提高不了什麼的。說什麼出去讀書就是要接受外國的教育思維什麼的天天和中國人混不會進步。

對於這種,我現在只想說「 早點洗洗睡吧」

這個謬論就好比你去國外呆,你就會喜歡天天啃著Taco,喝著玉米濃湯然後還說yummy。

在你心中最懷念的永遠都是媽媽的紅燒肉。

說到影響他人。。。。。。作為一個求學者,身處在別人的社會裡,應該是受他人影響才對,academically。如果要去影響他人,你硬要告訴美國人,「我們的祖國是花園,花園裡花朵真鮮艷。」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沒人理你而已。


這個問題很好。和一個韓國來的前輩討論過這個問題。

我覺得抱團原因有三。

1,語言水平不夠。別人給你說什麼你聽不懂,當然圈子就只能在本國人中建立。

2,性格問題。就算出了國也喜歡和本國人玩。

3,抹不開面子。大家都是中國人不好拒絕。

留學生經常聚會,一起出遊因為大家來自同一個地方,在國外遇到了就會很有歸屬感。這沒什麼,但重點是留學生其實很少意識到抱團到底會怎麼樣。

大家在國外的生活其實很忙,忙著學習打工生活。不由自主的就會按照自己最舒適的生活方式去走。因為事情多,所以覺得這樣生活還蠻充實的。不由自主的就會習慣生活在留學生小圈子裡,一是因為熟悉二是因為方便。

但是這樣下來有好多人整個留學生涯里都混跡在中國人圈子裡。是品嘗了國外的美食看了國外的風景在國外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但真的融入過國外的生活了嗎?

看看他們的生活方式,開玩笑的點,深交一個國外朋友,把自己那股外國人的氣息去掉了嗎。更有甚者好幾年下來語言還一股中國味兒。

學成歸來交了一堆中國朋友,拿到文憑,看過風景一說也是挺好。

但是對於留學生活的印象,和對於這個國家的了解程度又達到了多深呢?

和當地的人交朋友是語言突飛猛進的最好方法。可能會排外可能會聽不懂get不到點,但是不要慫就是干。哦不對,堅持下來也是對自己本身能力的提升。

因為國人在國外的比重很大,曾聽老師說過,一個人語言完全不通也能在唐人街生活下去。

有時候不想抱團也被團進去,這個時候面子抹不開就隨波逐流。如果想要嘗試,就適當的獨立起來。

「你要想清楚你留學的目的到底是什麼。」那個前輩這樣問我。

這是我現在正在努力的,希望能與君共勉。


話說來上海交通大學留學的美國留學生也是抱團的。。。。

一種生存的方式而已。


推薦閱讀:

明年去伯克利城市學院,目標是轉入UCB或UCLA,請問專業該如何選擇?
為了成為一個好醫生,大學都該幹些什麼?
家裡沒錢究竟能不能出國讀博?
留學中特別痛苦該怎麼辦?
海外留學工作的女性,能通過和當地人戀愛結婚提高社會地位嗎?

TAG:留學 | 留學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