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三十三節中的「強行者有志」應該怎麼理解?

第三十三節全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道德經·三十三

PS:同時也很想知道,孔子可以用「強行者有志」這句話來評價嗎。


謝邀,這個問題我找不到證據,這一章飄在半空中,找不到和上下文參照的點,很難理解它在邏輯鏈中的位置。

不過簡單理解一下,我覺得首先你不要分「好壞」,現在的回答大部分都有好壞心,所以很容易就淪為成功學了。

你要學會用字面去理解:能理解別人的叫智,但能理解自己的,我們稱為明;能贏別人的,說明他有力(Powerful),能戰勝自己(慾望,怯懦之類的),我們稱為強(Strong);知道自己夠了,是一種「富」(否則你永遠都富不了啊,多少錢叫富呢?),能堅持下去的,說明這個人心中有志向,不改初衷的,這個人可以更持久。死亡而不消失的,這稱為壽。

這個沒有哪個比哪個好的意思,只是列出這些東西的屬性,最終你選擇哪一個,那是你的事情,看你自己的期望。有力畢竟還是有力,不是強就比有力更牛逼一些。但有些時候我們需要有力,有些時候我們需要強,它們面對的問題不一樣的。就好像你不能說30斤比30米更好一樣。

能表現出來在一個事情上堅持的,這個人心中一定有志向,否則怎麼可能堅持?至於堅持得對不對,那得另說,老子根本就沒有談這個問題。至於孔子是否是強行,是否算有志,如果你考慮他堅持各地傳教,當然是強行和有志了。如果你考慮他窮的時候什麼都吃,貴的時候要求禮,你也可以說他不強行和有志。整個道德經都是告訴你不要嘗試用簡單的方法理解這個世界,你非要簡化為好和壞,老子也拿你沒辦法啊:)

這是理解道德經的基本要求,你不能有好壞心,世界是多角度的作用組合出最終的結果,不是光明和黑暗的正向交鋒。


歷代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都在踐行這句話。

真正立了志向的人,不畏艱難,超越衣食,忘我投入,努力充實內力,加強能力的訓練,知識靠學,能力靠做。

一個成功的人就是在失敗中站起來的人,千魔不退初心,萬難不改其志。

一路走來要有強大的體力,心力,魄力。成功與否三力使然。


其實應該根據整個句子的上下文意思來理解。我個人認為,這句話的翻譯應該是這樣的:能夠看懂他人的可稱之為智慧,而真正看清自己的才是明達之人。戰勝別人叫做有力,戰勝自己才是真正強大。努力踐行的人有志氣。不喪失其初衷的人稱之為堅韌持久。人的軀體死去而其精神卻仍未消失(還在產生影響的人)的,可稱之為長壽。

孔子奉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儒家的積極用世思想。也可以可用「強行者」來形容。

其精神與老子的恬淡無為、順其自然似乎相反。但是老子也並不否認「強行者」,他稱之為「有志」。所以說,人的思想和精神是非常複雜的。比如老子雖然倡導順其自然,然他卻不是毫無作為、消極頹廢的聽之任之,他講求的是在力所能及之後的順其自然,講求的是尊重大自然的運行規律。而非相反。

不知我的理解對不對,請指教。


實踐太少的人,不可能有真正的志向、興趣、意志……

志,不只是志向,也是興趣、趣味、意志。詩言志,是說詩經里的詩歌表達了作者心聲、志趣、感情。

中國的小孩、學生,缺少實踐,精力受限於書本、課堂,缺少實踐,真正的志向、趣味、情感難免受限。


我覺得這裡的「志」應該翻譯為「意志力」比「志向」要好。

因為其他的「智」「明」「富」「有力」「強」「壽」「久」,都是一種難得的褒獎。

有的人心理學學的好,很善於分析其他人的心理,稱得上智商很高。

有的人智力平平,卻善於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稱得上是有自知之明。

有的人可以獲得競爭的勝利,這種人在某方面可以說的上是有能力(但這種能力或許是天生就有)。

有的人或許沒有光彩奪目的勝利,卻在不斷的戰勝自己獲得進步,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強大。

有的人沒有億萬之資產,卻能知足於力所能及之收穫,而無妄想煩惱,不行險事,也就不會造就無妄之災禍,這種人才是真正的富有。

有的人面對各種艱難險阻,面對內心恐懼懶惰和享受的各種本能,依然勉強前行,這種人內心有強大的意志。(大志向是一種選擇,大意志卻是一種能力)

有的人能堅守自己的本分,做自己能做的和該做的事,不被虛妄的慾念所引導,這種人才能走的長久。

有的人雖然身死,他的影響卻沒有隨之消亡,這種人才是真正的長壽。


強行者有志,個人理解是,有強大的執行力才算有志向。

每個人都可以立志當科學家,企業家,但是有幾人能真正去努力去做呢,很多都是空想家或者三分鐘熱度。每個人的執行力不同,有的人能夠對目標進行分析,需要哪些條件,再一步步執行,遇挫折不半途而廢,最終達成目標,實現理想。這時候我們也可以說,有志者事竟成。有志向的人一定是執行力強的人,不排除運氣等其他成分,關鍵是執行力這一個要求就能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老子》一書被許多人註解,各有不同,這裡針對題主「強行者有志」列出兩解法。

1,仿照《大學》的「大」指『範圍廣深的學問』之意,這裡「強行」指堅韌的行為,即:有堅持不懈的行為的人有志;

2,前面有「自勝者強」,後面這「強」即代指它,「行」指做、從事的意思。所以:去實施「自勝者強」的人有志。


光有遠大的目標而不行動的人別人不會說他「有志向」。

判斷一個人有無志向不能光看目標的大小,還要看現在中能否「志行合一」。

要判斷一個人能否「志行合一」要看他在困難面前退不退縮。

在困難面前做到不退縮就叫「強行」


「強行者有志」的意思是:堅持力行,才是有意志。孔子的確算是堅持力行,一直在學習,是有大智慧的人。也一直想要出仕,雖官途坎坷,後一直抑鬱不得志。


個人理解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是很難做到的,而做到的人,必定有志,至於「志」的理解可以參考朱子註解的《大學》第一段。


全文都加個曰字,想來會容易理解更多,字面解釋我個人理解~有志者,非得強行,世俗或者個人亦是束縛,改變一個狀況或者一個人的狀況,非得從心所願。以上,放在當下,用小格局的一句歌詞描述一下~誰曾朝不保夕,才為幸福而賣力,才捨得面對鏡子,說我可以。笑


不管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我將一往無前,義無反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朱總理

這個就叫強行者有志。


自知,自勝,知什勝什?知欲勝欲,按老子觀點,孔夫子不配。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道德經>>哪個版本好些?
寫道德經的老子是不是一位無神論者?如何看待道德經被道教用來做為聖經和法器用?
道德經中,下圖中這段話如何解釋?
怎麼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TAG:道德經書籍 | 諸子百家 | 老子人物 | 漢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