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唐刀為直刃,在使用中有何優劣?

唐代之前,中國的刀都為直刃(漢代環首刀、唐刀),這樣的設計在使用中有何優劣?後世中國的刀為何又逐漸變為了曲刃?


謝邀

首先我要說一點,漢環首刀也有曲刃的,不過是刀尖往前彎的內弧彎刀,而且曲度很小。所以下面的回答中我會特意註明是和現在主流的外弧彎刀作對比。

直刃製造簡單,外弧彎刀製作起來更複雜,從成本角度來說直刃的唐刀在批量生產中造價要比常見的外弧彎刀更低,更好量產。當然之前有人回答提到倭刀覆土燒刃淬火方法形成的弧度。不過覆土燒刃顯然工序更多,因為刃部和刀身受熱不勻,淬火冷卻下處理不好很容易開裂報廢,這對工匠的技術水平也要求更高。造價當然也更高。但宋代開始就已經看不見造價更低的直刃刀了,最簡單的原因就是外弧彎刀更好用。如果說劈砍的話,開刃角度一樣,鋼材一樣的話,威力是差不多的。但是外弧彎刀砍中以後還可以進行拖割。自己在家做飯切過肉的人都有體會吧,剁肉比較費力,但是來回割一下就很輕鬆的切斷。

如果你們有機會騎馬拿刀試一下就會有很明顯的感覺,外弧彎刀根本無需用多大力,碰到目標順著馬前沖的力量拖割,一下就把動物腦袋切斷,直刃更震手不說,切割效果也比外弧彎刀差一截。要說殺人,直刃當然也足以造成致命的傷害,但是省力程度和切割效果上有差距。

直刃刺擊傷害是要優於曲刃的,這個毋庸置疑,雖說俗話說砍傷捅死,相對於劈砍來說,刺擊傷害更容易出人命。但這並不代表直刃刀比外弧彎刀更致命。因為在格鬥中想一下刺中要害並不容易,即便一下刺中要害對方也不會立刻就死,要害中刀回手一下打個同歸於盡的案例比比皆是。就算在對抗練習中,如何避免對手中招後本能反擊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歐洲hema劍術比賽規則中就規定在擊中對手後需要再等幾秒,如果沒被對手反擊到才算勝利,否則算同歸。而且相對於防守嚴密的軀幹頭頸等要害,四肢更容易攻擊到,而且砍斷肌腱、韌帶,有再大的意志力也沒法使用受傷肢體。並且如果彎刀砍中對方可以順勢拖割,不但可以拉長傷口,還能順勢收回武器再次進攻。

只是文字描述可能不太容易理解,我上幾張我對練中的視頻截圖為例,大概講一下好了。

上圖中我舉「刀」下劈

雖然揮成一片殘影,但是湊合也能看出來我是在下劈

下劈是虛招,我用了一個回拖的動作,這樣劈完就是這樣「刀」已經收回的樣子。當然我用的練習刀是直的,畢竟訓練用的軟質練習刀我要做出弧線很費事提高成本,直的湊合玩也就罷了。我們先假設那刀如果不是虛招而是直接劈砍到對方,外弧彎刀只要有個拖割的動作也能這樣收回。但是直刃基本就卡在鎖骨上。雖然鎖骨受創一側肢體肯定用不了,但是另一隻手還能動,臨死反撲跟我玩個同歸也是有可能的。

收回來的意義就在於我還能立刻再次攻擊或是防守,比如上圖中我劈斬後收回「刀」後直接接上一記直刺,一刀封喉。當然如果我砍中對方,其實沒必要接直刺,我會去格擋對方反擊然後跳開等對方自己死掉就可以了。這就是外弧彎刀在實戰中比直刃刀具有的優勢之一。在戰場上即便對手不會臨死反撲,多個從敵人屍體上拔出刀刃的動作,可能就被其他敵軍擊傷擊殺,再砍中對方以後順勢就收回少一個拔出刀刃的動作,就可以繼續攻擊或是格擋其他敵人的攻擊。而且,外弧彎刀也並非不能刺擊,被外弧彎刀捅到一樣會死,雖然沒有直刃順手,但是犧牲這一點刺擊優勢換取而來的優勢更多。所以直刃刀在外弧彎刀傳入中國後,很快就被淘汰


先說下,漢代就有曲刃了…

唐代確實流行直刃,例如保存在日本的唐大刀。

彎刀更適合騎兵馬上劈砍,直刃適合步兵作戰,刺擊更有優勢,唐代畢竟還是以步兵為主的時代。

彎刀在中國流行是受了蒙元的影響,這導致明清腰刀均以曲刃彎刀為主。

說下日本刀,日本刀最初也是直刃,曲刃一說是受蝦夷人影響。鎌倉南北朝乃至戰國時代日本刀以太刀這種彎曲度更大的刀為主。至於現在流行的日本刀實際是18世紀的打刀樣式,彎曲程度反而不如太刀,長度也不如,並不是實戰用刀。僅是武士佩刀,個人切磋打鬥還行,實際戰場上用處不大。


樓上都沒有真正用這兩種刀試斬過吧?

我來說說他們實際中的區別,恰好這兩種刀我都有,都是我自己做的,也都是親手試斬過的。

我目前主要練習的,是一隻打刀,一隻諸刃唐刀。

兩者在劈砍方面的效果是一樣的,打刀能斬斷的,唐刀一樣能斬斷;打刀能刺穿的,唐刀一樣可以刺穿。

他們的主要區別:

打刀:在「斬」方面更省力,我用打刀可以連續揮斬200次左右,而唐刀只能120次左右。

唐刀:「刺」更省力,刀刃入肉後不需要再調整發力,而打刀需要調整角度還容易跑偏。


盡扯淡的。

唐刀在砍的方面明顯劣勢,因為其刃寬只佔其本身的四分之一,太刀刃寬佔了二分之一。

----------事實上,唐刀刃寬只佔四分之一在於唐刀需要經常面對盔甲,四分之一刃寬的刀更不容易崩刃,破甲效果也更好。倭刀刃寬比例大,是因為倭人武士不需要面對披甲敵人,如果倭刀拿到中國戰場對上披甲敵人,那崩斷是分分鐘的事情。倭刀最適合用來砍不披甲的人。

五代之後到宋,好像是叫包鋼的工藝開始使用

---------更是扯淡。包鋼法大量應用是在唐代,而倭刀的所謂摺疊法,實際上就是包鋼法的一種延伸罷了。也就是說,唐代的橫刀、陌刀這種著名武器都是用包鋼法打造的,而包鋼法打造的武器最大優勢在於鋒利。

而包鋼法的問題一在於成本昂貴,曾經藩鎮割據後,一年唐政府打造兵器的支出幾乎和全年財政收入持平(那時唐中央政府的收入很有限);

另一個問題,在於包鋼法打造的兵器雖然鋒利,卻非常易於損壞。而這兩個問題結合起來,就讓陌刀這一神兵利器被淘汰出歷史舞台。

竊以為兵器一直都是在進化的,比如戰國時的那些在我們現在看來很不好用的武器,慢慢的演變成為各種刀劍

------------又是扯淡,事實上,中國的儒家和歐洲的基督教,都在科技傳承、軍事知識傳承中起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削弱作用。

舉個例子,秦漢時的弩箭,大多實現了標準件,各種設計雖然複雜但是非常有利射擊,而到了唐宋,中國的弩雖然威力有所提高(使用了更先進的弩臂製造技術),但是在弩機製造技術上,反而大幅度退化了。

直刃為什麼改變為曲刃,我不很了解,但是絕對不能說,直刃戰鬥效果不如曲刃。

事實上,曲刃刀更適合用來殺戮平民、自衛防身、表演套路而不適合用於戰陣,因為曲刃刀揮砍速度略快,更飄逸,更美觀。但是當用於戰陣時,曲刃刀很容易和敵人的兵器、盔甲脫離,難以對敵人形成一擊必殺。而戰陣上,也沒有足夠的空間給武藝精湛的刀法大師秀刀法。

直刃刀無法用來舞蹈,不適合用來自衛,因為那是殺人的東東,不是防衛的東東。直刃刀由於刀刃是直的,所以力道能夠用實,敵人的兵器、盔甲無法脫離,很容易形成較量臂力和武器品質的較力,勝負立判,更適合戰陣。畢竟,戰陣上追求的就是一擊必殺-------要麼對敵人一擊必殺,要麼被敵人一擊必殺。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自從宋代之後,中國的軍事力量,尤其是以團隊配合為核心的軍事指揮藝術大幅度衰退。到了明清,中國的軍隊更是鼓吹個人武藝而將戰陣配合丟在一邊。在這種氛圍下,很難指望那種不適合個人武藝發揮的直刃刀能夠得到青睞。


唐刀的殺傷力在於它的重量,唐朝的刀是很重的,所以它們多用來做戰場上的破甲利器,尤其是唐刀中的那種陌刀更是號稱蓋古斷馬劍,所以說唐刀就是戰場刀,其直刀的造形造就其恐怖的劈砍力,即砍你不死也能也能把你砸死,打斷你的骨頭,讓你大出血而死。而日本武士刀則是割肉刀,它的彎曲造形讓它的切割能力最大化,而它主要用途是割肉,讓你身上砍出大口子,而它這個樣子因為它要殺傷的人群是不穿或者護甲很薄的武士和平民所以它更側重割而不是砍。而我認為,唐刀和武士刀是兩種不同的刀,沒有可比性也不存在高下之分。


討論武器的性能其實應該結合當時當地的防具水平,武器與防具是協同進化的


瀉藥。

直刃到曲刃的直接原因應該是冶煉工藝的進步造成的。

五代之後到宋,好像是叫包鋼的工藝開始使用。針對刀劍不同的部位採用不同的鋼材,以便達到更好的效果。這樣造成了有刃的一側和刀背一側材質不同,淬火的時候受力不同,因此自然收縮形成了曲刃。

要說直刃的優劣,可以從物理受力的角度分析,在知乎中應該有對應的問題,可以自行查找。大體上是直刃和曲刃的受力方式不同,因此可以承受的力大小也不同。最簡單的,曲刃更加適合劈削,有更好的破甲效果。

這也是東方戰場形勢變化造成的。從漢唐以來,中原漢族一直保持著與周邊民族的技術代差,周邊的少數民族的甲胄大多比漢唐軍隊更差。而到了五代以後,周邊民族的冶煉工藝大大提升,主要是西夏、契丹等已經有了不亞於中原的工藝水準,使得傳統的兵器殺傷力不夠而退出歷史舞台。宋代出現了很多重打擊兵器,就是為了破甲的需求。

理論上說,重打擊兵器比刀劍的破甲效果好得多,但是士兵的訓練也困難得多,因此後來就大量用改良的刀了。


首先確定我們說的究竟是切刃造直刃造型的「唐刀」,還是鋒兩刃造直刃造型的「橫刀」或者「儀刀」,還是直刃微反曲的「繯首刀」。

大部分認為的唐刀都是第一種,那我們就說說第一種。這種切刃造直刃造型的刀,首先一個明確的特點就是直的,很窄,刀尖是切刃造,也就是我們說的「幾何刀頭」,或者叫「Tanto」。那麼從以上幾點我們能得出什麼結論呢,就是這把刀適合劈砍,適合突刺。

這個結論是我個人根據長時間的觀察和分析得出來的,跟大部分人認為的不太一樣。但我沒有條件去做嚴謹的物理實驗,所以歡迎大方之家指正。

跟大部分人認為的不同,實際上直刃造型更適合傳導縱劈的力道。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大部分用於劈砍的現代刀都是筆直的。比如著名的美軍開路破障刀18剁,比如Maddog的撒克遜短劍,比如Busses的大部分重型砍刀。在有著先進儀器和成熟物理學知識的當下,這些重劈砍的刀都是筆直的,應該是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的。

此外熟悉日本刀發展沿革的人應該都知道,日本刀的刀型自鎌倉幕府之後,逢亂世便會更直,更寬,更長(戰國/幕末)。逢盛世則會變彎,變窄,變短(鎌倉幕府/江戶幕府)。可見實戰上直刃刀要優於彎刃刀。

彎刃一般有兩個好處,一是出刀方便,二是相同長度下切割線程更長。波斯的那種彎刀可以切斷羽毛枕頭,便是這個道理。


冷兵器里,有「刺死砍傷」一說。直刃的殺傷力很大。


跑個題,後世倭刀的曲度並不是打制出來有意為之的,而是最後的熱處理淬火過程中鋼刃和鐵脊不同的收縮比造成的,刀匠在回火之前為了刀刃和刀背不同的物理性質做的處置不同,造成了這種現象


決定戰爭的是人,不是武器,蒙元的時候幾家公用一把菜刀,造反的時候用的最多的是棍子,一樣推翻了元朝……棍子和鐵器有可比性嗎?

冷兵器時代士氣才是最關鍵的!照你那麼比,農民軍從來都是劣勢,連盔甲都沒有怎麼能戰勝裝備精良的官軍呢?

借用九品芝麻官的台詞:誰說沒有槍頭就捅不死人?


陌刀名為刀,其實屬於長槍類。用於對付對方騎兵,拒騎。步戰中不怎麼用的,太長,對付騎兵是優勢對付步兵反而成了劣勢。步兵常用短一些的長槍。用刀的很少,按今天話講都是類似親兵憲兵特種兵護衛一類才用刀。

因為,古代鋼鐵很貴。刀用鋼鐵多,一把刀可以造好些槍頭了,裝個木干就是槍了,才能大規模武裝士兵。而且古代作戰重陣型,士兵用刀的話亂揮亂砍,會互相干擾,傷及自家。所以,實際上古代冷兵器作戰,士兵幾乎都用槍,做前刺動作。對付騎兵也用很長的槍,唐代稱陌刀。


以為古代軍隊最開始裝備的是劍,劍的殺傷力使用刺來達成的,後來由於劍的成本比刀高,所以後來開始裝備刀,因為刀主要也是用來刺的,所以就是直刀的。唐以後由於冶煉技術的退步和審美的變化,刺比劈砍對鋼鐵強度要求和成本要求要高的多,從宋開始逐漸開始變成曲刀,以劈砍為主。

總之刀的變化其實是由於軍隊數量的龐大化和冶煉技術的退步導致的。


唐朝的橫刀明顯更像劍也更利於穿刺。


直刀利於大力劈砍,就像使棍子一樣的感覺,力量可以大幅的傳導到目標上,可以把重心前移,加大揮砍力度。對硬目標效果較好,缺點是笨重,不利於出刀,容易卡住。

像柴刀,開山刀,騎兵刃,唐刀,以及抗日大刀。

弧形刀利於切割,出刀更靈活,對付無甲目標切割效果一流,不容易卡住。但是對於硬目標容易划過,不利於力量傳導。你也很難把重心做在前面,否則一個彎曲的刀,重心還在前面,這拿起來相當彆扭。

比如倭刀,阿拉伯彎刀。


曲刃是為了方便出鞘,便於攜帶。在劈砍方面,直刃曲刃並沒有什麼區別。騎兵多用短小精悍的曲刃刀,主要是出於攜帶方便,帶著直刃刀騎馬很容易把自己或馬弄傷的。

至於說騎兵用彎刀拖著就可以殺人,難道直刃就做不到么?說做不到的,你來我拖一下你試試


一個顯而易見的優勢就是彎刀在劈砍的時候比直刀要更加省力,而且能增加刀刃和被劈砍對象的接觸機會。劣勢就是彎刀的製造比直刀要複雜一些。比如著名的阿拉伯彎刀。

這種彎刀據說騎兵拿在手上,在衝鋒過程中只需刀刃向後拖著就能有效殺傷迎面而來的敵人,連砍的動作都不用。


在漢族歷史上直刀是占絕對市場的,彎刀是游牧民族帶進來的,也就是元以後才大行其道,性能方面也是直刃略佔優勢,但是並不明顯。


彎的刃更適合劈砍,因為彎的能夠增加切割面積,所以直刃不利於劈砍,至於刺的話,彎的確實不比直的利於刺,但是對於殺人來說足夠了。


我是這麼理解的。對於所謂的直刀,我上手的感覺是這貨放戰場上,相對很多其他型制的刀劍,應該是很紮實的。無論從厚度,開刃方式,在刀劍的碰撞中,應該是不落下風的。基本不用擔心對磕幾次斷了殘了之類的。另外,這玩意砍東西,更像是砸。與其說是切割,不如說是砸砍的效果。於是我設想,設置成這種樣式,會不會是為了刀刃使用和刀背使用法的。對於輕甲無甲採用刀刃使用法。對於較重護甲,採用刀背砸擊的方式。以震動變形的模式給對方造成傷害。如果是輕薄的刀,或是彎曲的刀,遇到較重的護甲,應該是毫無招架之力的。但唐刀這種,雖不能說效果多好,但類似鐵尺的樣式,應該還是能起到一定效果的。


推薦閱讀:

冷兵愛好者都做些什麼鍛煉?
为什么古代很少有人使用「镋」这种兵器?
同樣是大槍 形意,太極,八極的練法有何不同?
想練練冷兵器,不知道大家有哪些可以推薦?

TAG:歷史 | 唐朝李唐 | 冷兵器 | 軍事裝備 | 冶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