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條件下,議程設置會失效嗎?為什麼?


失蹤了的客機取代了被襲擊的昆明,這事兒靠譜嗎?

昨天早晨到現在,我一直難以想像首都機場T3航站樓的氣氛。讓人心酸與同情的,除了失聯客機上的乘客之外,還有那些在機場苦苦守候的接機的親友。偌大一架飛機,幾十個小時不見蹤影,牽動著所有人的心。各類媒體都滾動直播著最新的消息,善良的人們期待著發生奇蹟。

隨便掃一眼各類新聞網站與社交媒體,很容易發現,媒體與公眾的注意力全部聚焦於失去聯繫的馬航客機之上。與之相較,不能說一周前發生在昆明火車站的恐怖事件被遺忘在角落,但的確已漸漸淡出了公眾注意力之外。頭條不再報道昆明,網路輿論的話題焦點不再是「如何在突發情況中自保」,而是「讓我們一起為失聯的客機祈福」。有憤怒的批評者引來魯迅先生的話,說忘卻的救主就快降臨了,公眾總忘掉發生過的事情,轉移到新的熱點之中。最後什麼都無法改變。

據說魚的記憶只有七秒鐘,短暫的時間一過,對於它們的認知而言,一切又都是新的。悲觀的人們認為公眾關注點的持續時間也是這樣,不斷沉沒,不斷被轉移。原本寄希望於通過公眾輿論和監督來推動解決的事件,最後只能不了了之。但如果說這就是根深蒂固的劣根性、國民性造成的,未免失之偏頗,更顯著與直接的原因,是日益發展的大眾傳媒的議程設置能力的增長。

「議程設置」是個傳播學的詞兒,指的是大眾傳媒能夠通過提供信息與新聞,影響人們關注的事實與熱點,以及先討論什麼後討論什麼的順序。就像這兩天一樣,大眾傳媒提供了鋪天蓋地的關於失聯飛機的信息,雖然這些信息並不能改變你的既有看法,但起碼你是在想關於這架飛機的事兒——這是由於大眾傳媒的傳播,才致使你個人的思考焦點轉向此處。否則,你壓根不知道。

大眾傳媒對新聞報道的追求在於新鮮及時、吸引眼球。一架巨大的客機不翼而飛消失無蹤,自然而然就成了所有媒體趨之若鶩的大新聞。雖然人們都說現在是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但其實海量的信息都是由大眾傳媒向人們傳播而來。脫離大眾傳媒,人們能看到的能聽到的,不過還是視野之內方圓兩里的方寸之地——還有可能因為霧霾,較之以前要更模糊了。人們所認知的世界,並非真正的世界,而是大眾傳媒通過傳播信息所構造的擬態世界。歸根結底,是公眾對大眾傳媒的依賴,潛移默化地形成了對之前焦點的「健忘」。

況且傳媒發展到今天,除了單向的廣而告之式的傳播,更加入了各自具有獨立話語權的自媒體與社交網路。簡單的傳受關係已經改變,傳統意義上的大眾傳媒已經不再是唯一的議程設置者。公眾甚至獨立的個體,也有機會進行議程設置。自媒體傳播更容易營造平等均勢的傳播環境。而自媒體的匿名性使得網路上意見相同的人群更容易認同彼此從而結成傳播共同體。摒棄了現實因素而建立的傳播共同體,更容易形成強勢意見和「沉默螺旋」,對弱勢意見的容忍度也遠遠低於現實社會。也正因為此,通過微博、微信這些渠道,個人的信息與觀點能夠及時、廣泛的傳播,甚至比大眾傳媒更加靈活迅速,進行更有滲透力的、貼近個體的議程設置,更深入影響著每個人的關注焦點。

大眾傳媒的發展既成定局,甚至連批判都必須藉助於它,那無意義的大聲疾呼也沒有意義。表達清醒與獨立,未必就一定要唱反調。承認與了解大眾傳媒的力量,才能規避與抵消帶來的影響,建立個人獨立的、清醒的、持續的思維。如有信念,集腋成裘,也許能解決大眾傳媒的聚光燈之外,曾經爛尾了的某件問題。


這個問題很好解決。使用時間序列(Time series analysis)的統計方法即可。

若你想比較兩個媒體之間的相互影響,比如報紙與博客,那麼:

1,選取一個時間段(超過40天)

2,確定好話題,比如HK

3,確定好具體報紙和具體博客

4,內容分析,統計報紙與博客這段時間發布關於 HK 消息的個數

5,整理數據,保證平穩與隨機(ARIMA 需要通過 ACF 與 PACF 構圖判斷三個變數 p,d,q 的值)

6,使用 CCF 來判斷兩組時間序列數據的因果性,即報紙與博客的因果性。

7,以上是驗證 first level agenda,即話題的因果。若想驗證 second level agenda,在統計文章時還要繼續針對它的主要態度觀點進行分類,比如支持,反對,中立。得出報紙做出的framing (比如強烈反對該事件),是否能夠影響博客的立場。

以上只是一個非常概括的介紹,感興趣可以閱讀一篇關於探討中國動車事故發生之後的報紙與微博之間的議程設置誰影響誰。

Agenda setting and micro-blog use: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na Weibo and newspaper agendas in China

Yanfang Wu, David Atkin, T.Y. Lau, Carolyn Lin, Yi Mou

http://thejsms.org/index.php/TSMRI/article/download/47/26


今天川普成功翻身上台,傳統媒體的引導在與社交媒體的民意博弈中,輸的慘不忍睹。傳統媒體們罕見的大規模支持希拉里,最後卻是這個結果,只能說他們不僅是議程設置權,甚至引以為豪的新聞專業主義,環境監測能力,輿論整合能力,甚至是公信力,全都成了笑話。過去這麼久建立起來的新聞學,傳播學的架構面臨著被新媒體的重新拆分組合的問題。但是,又不能不說這是在議程設置里,新媒體的話語權爭奪的一場標誌性勝利。


如果你是草根,你就永遠影響不了議程設置。網民們,不要高估自己。影響力和關注,從來不是對等的。這個社會永遠都是,一群人關注另一群人。永遠都是。

沒有非黑即白。如果不能躋身精英,那麼永遠都只能關注別人,你設置出來的議程,沒有人care。

進入精英階層的渠道會更多,但是競爭永遠存在。有優秀,就有平庸。


議程設置沒有失效,但傳媒的傳播渠道拓寬了。而且明顯的,如同理論所說的,你可以決定大家看什麼,但不能控制大家怎麼想。比如春晚,很多不看春晚的人都捲入了這個議程中來,但怎麼看春晚,實際受眾早有自己的見解,很難改變。

廣義的說,微博本身已經是一個媒體,它也起到一個把關人的作用,理論來說,就算再牛的大V,它不給你展示你也看不了。這就是那句著名「新聞自由是擁有媒體者的自由」的印證吧。

另外,從實際工作來看,議程設置理論也不是鐵板一塊。表面上看,大眾傳媒在影響大眾的議事日程,但從實際上,大眾的議事習慣與預期,會反過來影響傳媒的報道——媒體會預測公眾對某一話題不感興趣,進而減少或降低對一件新聞的關注度。比如馬航事件,實際上最近一直有新進展,也有記者不斷采寫稿件,但從讀者角度來說,並沒有設置議程的必要。但這個和網路沒有什麼關係。


怎麼講呢,網路可能會推翻紙媒、電視等媒介的議程設置,但是網民自身就可以設置議程(如果有更多的網民參與進來的話),我覺得議程設置的力量減弱的同時又以另一種形式在加強,挺矛盾的。


推薦閱讀:

子網掩碼怎麼理解?
http, keepalive用來複用連接,這樣不就是串列的了么,瀏覽器會並行的多個請求發出,keepalive怎麼體現作用?
NoHttp 與 OKHttp 異同?以及兩者的發展前景?
如何理解華為公有雲中提到的全動態BGP?

TAG:新聞 | 社交媒體 | 傳播學 | 新聞學 | 計算機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