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有階級的概念么?「階級」最早是誰提出來的,如何明確的劃分?


極簡版「階級」概念小百科

  • 階級的概念最先由誰提出:

馬克思和恩格斯。

  • 提出「階級」的目的:

批判統治(之後的概念發展都是以揭露統治為目標)

  • 怎樣統治:
  1. 經濟統治:通過生產剝削無產階級勞動獲得剩餘價值;
  2. 政治統治:排除出權力中心;
  3. 意識形態統治:思想控制。

  • 階級和統治的發展:

葛蘭西:霸權理論

阿爾都塞: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韋伯:統治權來源

盧克斯:權力三面

福柯:監獄,瘋癲和懲罰

布爾迪厄:習慣和區隔

威利斯:自我創造的工人階級

  • 葛蘭西的霸權理論

問題:為什麼無產階級不反抗?

回答:因為資本家連同精英知識分子共同構建了讓無產階級認為對自己有利,道德的,無可選擇的意識形態。

  • 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問題:葛蘭西的霸權意識形態怎樣實現?

回答:通過將個人納入到媒體,學校,法律,工廠,家庭,教堂這一系列國家能夠管理的組織當中,通過個人積極主動的參與和實踐來依照組織規矩,實際上也是統治規矩,來馴服個人成為資本主義的一份子,相信一切安排都是天然的和最能夠符合自己利益的。

  • 韋伯的統治權來源

問題:統治權的來源是什麼?

回答:

  1. 傳統:依據是自古以來都是這樣;

  2. 個人魅力:依據是對領袖的崇拜;

  3. 官僚體制:依據法律和官僚制度。

  • 盧克斯的權力三面:

問題:統治權有哪幾種體現?

回答:

  1. 決策權:誰掌握決策誰有權力;

  2. 議程權:誰決定決策什麼誰有權力;

  3. 意識形態權:誰決定想什麼,怎麼想誰有權力。

  • 福柯的監獄,瘋癲,和懲罰:

問題:被統治者是消極的嗎?

回答:被統治者的日常生活就是對統治的鞏固

  1. 監獄,精神病院等社會機構對犯罪與否,精神病與否設定了有罪/無罪,正常/不正常的社會界限,所有人都必須符合這些機構規定的行為標準,否則就有可能被處罰,由此來貫徹統治階級對社會行為的限制;

  2. 在對一系列行為規範的日常實踐當中,行為人對統治習以為常,成為自覺符合統治標準的個體,自然而然的加入到對統治的鞏固當中。

  • 布爾迪厄的習慣和區隔:

問題:階級是怎樣區分的?

回答:通過建構而來的習以為常的習慣區分的

  1. 最重要的權力是符號權力,是能夠影響他人理解世界方式的能力,哪怕監獄或者軍隊暴力也需要有合理的理由;
  2. 符號權力通過社會化,例如媒體,學校,法律來貫徹,成為每個人用以理解世界的方式和自然而然的習慣;
  3. 統治階層通過一系列手段維護自己的文化邊界,品味,用以區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

  • 威利斯的自我創造的工人階級

問題:工人階級是完全由統治者設定的嗎?

回答:工人階級也通過複製父輩的行為參與到自我創造當中。在學校,工人階級孩子樂於將來繼承父輩的工作,所以在學校組成了共同反對權威的集體,但包括說髒話,不學習,都只不過重複了父輩們的經歷。這些經歷並不是真正反對學校的統治,而是為了更好的成為工人階級,是對社會秩序的順從。


網上看到的中國階級劃分,深以為然。

1級:以在任委員、退休常委為代表,和2的區別在於,1對全國局勢有控制能力2沒有。

2級:以在任實權省部級幹部、退休委員,比如劉跨越就是本級的典型,部分大權貴、富商、大銀行家(這個目前是體制內)為代表。和3的區別在於,2能影響國家政策3不能。

3級:以一般省部、副省部、特別實權的局級,或是大企業主、一般權貴富商、名牌大學校長、中等銀行家(比如董文標之類)為代表。和4的區別在於,3能夠影響一個地區或者行業的發展,4不能。3以馬雲、馬化騰等為體制外的頂峰,3其實是行業精英或地區體制精英。

(1-3級是中國的上層社會,普通人非奇遇不能進)

4級:以一般地廳級、實權縣處級、院士、大教授、高級職業經理人、名醫名律師、高校校長、演藝明星、知名作家、中等企業主、小銀行家之類為主。普通人通過奮鬥最多能夠達到這個層次。比如惠普谷歌大中國區總裁、范冰冰之類就是體制外本級的頂峰。4和5的區別在於,4和上層有千絲萬縷的聯繫,5沒有。

5級:以小企業主、普通處級副處級或實權科級幹部、教授、中等職業經理人、大城市多套房地主、二三線明星、小有名氣的醫生律師工程師等。5和6的區別在於,5有自己的事業,6沒有。

6級:以普通公務員、主流企業職員、高校青教、普通自由職業者、一般醫生律師、一般工程師、大點的個體戶等為主。名牌大學生研究生畢業後多在這個層次。6和7的區別在於,6有一定的上升空間,7很難。

(4-6級是中國的中層社會,分別是高中低端中產階級,普通人通過努力大多最後定格在第5級。)

7級:以普通企業工人、邊緣化的體制內、小個體戶、城市底層土著、富裕農民之類為代表。7和8的區別在於,7能夠在大中城市立足,8不能。

8級:以血汗工廠工人、普通農民等為代表。8和9的區別在於,8能夠自食其力,9不能。

9級:以大城市底層失業人口、偏遠山區農民等為代表,基本不能自食其力(以城市的基本生活要求為標準)。


我不想把這個答案寫成書摘,但還是很想分享給大家,所以認真搬運一把。答案主要依據《格調》保羅?福塞爾這本書,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關於「階級」最早是誰提出來的?這個問題,我記得羅振宇在羅輯思維,提到過。大概是表示,古羅馬軍隊的不同兵種。

維基標答里The term "class" is etymologically derived from the Latin classis, which was used by census takers to categorize citizens by wealth, in order to determine military service obligations.和羅胖的表述基本邏輯符合

主要是想談談如何明確的劃分?這個問題。這裡主要是圍繞《格調》這本書的思路。

(「階級」這個詞在中文語境總有些特殊的色彩,所以此書的中文版更多以「社會等級」來代替「階級」)

什麼是一個人的社會等級標誌?在今天這個時代,由於人類生活質量的普遍改善,社會觀念的進步,這一問題已經不那麼容易回答了。它常常不是你的職業,不是你的住宅,

不是你的餐桌舉止,也不是你能掙多少錢或者擁有多少財產,而是一系列細微的、你在自覺不自覺中所呈現出來的行為特徵的混合
our status is revealed by everything we do, say, and own.正是這一切構成了你在這個世界上的等級定 位。

這本書無疑是有吸引力的,他的潛台詞是:如果你掌握了這些行為特徵,你可以以很小的消耗來提高你的社會等級。

~~~~~~~~~~~~~~~~~~~~~~~~~~~~~~~~~~~~~~~~~~~~~~~~~~~~~~~~~~~~~~~~~~~~~~~~

在他的理論體系下,他把階級分為了九層,而不是通常認識的三層,或社會學的五層,他們分別是:

看不見的頂層 :一個看不見的階級。他們的錢來源於繼承遺產。如洛克菲勒。

上層:一個富有又看得見的階級。可能是大銀行的主管,還喜歡參與國會某委員會的事務。他們貪圖安逸,

中上層:一個有錢、有趣味、喜歡遊戲人生的階級。所有比這個階層低的階級,都渴望成為中上層階級。

中產階級:一個最謹小慎微、了無生氣的階層。他們是企業的螺絲釘,"可替換的零件"。他們最懼怕"他人的批評",因此是為他人而生存。他們是全社會中最勢利的一群人。

上層貧民 :一個被稱為"藍領貴族"的階級。他們靠手藝吃飯,認為自己和律師、醫生們一樣也算"專業人士"。它們的錢夾總是鼓鼓囊囊的,外邊還會勒一根皮筋。

中層貧民:一個在工作中失去自由的階層。由於經常受到老闆的斥責而對生活心存怨恨。他們生活中唯一的樂趣,也許就是串親戚。

下層貧民:一個沒有明天的階級。非法移民的大軍,過一天算一天是他們的常態。正是這一階層,承擔了美國社會中最低下的工作。

赤貧階層:一個無家可歸流落街頭的等級。懶隋、失望和怨恨壓倒了他們的自尊。這是人們看得見的最貧窮的一族。

看不見的底層:一個在慈善機構和管教所里渡過一生的階級。像看不見的頂層一樣,我們看不見這群悲慘可憐的人。

~~~~~~~~~~~~~~~~~~~~~~~~~~~~~~~~~~~~~~~~~~~~~~~~~~~~~~~~~~~~~~~~~~~~~~~~

本書的論證方式,主要是通過對不同階級的衣,食,住,行進行對比描述,從穿著,到言談,細緻入微,還是建議讀原書,可讀性非常強,這裡只摘兩段,大家感受一下,對於我來說第一段是常識性的,但第二段無疑是顛覆性的。

【服裝易讀性】

  除了服裝的顏色和滌綸成分,另一個標誌是服裝的"易讀性",通常也可以判斷人們是不是貧民階層。那些印著各類期待你去讀解並景仰的信息的T恤或諸如此類的蹩腳貨色,被艾麗森·盧莉命名為"易讀衣著",一個頗為實用的術語。這類信息常常很簡單,無非是啤酒商標,像百威或喜力。當然也有較為老練和淫呢的,比如一位姑娘的T恤上寫著:"最好的東西在裡面。"當貧民階層歡聚一堂共度閑暇時,絕大多數人會身穿印有各種文字的服裝亮相。隨著社會等級的升高,低調原則隨即開始奏效,文字逐漸消失。中產階級和中上階層的服裝上,文字被商標或徽記取代,例如一條鱷魚。循序漸上,當你發現形形色色的標記全部消失了,你就可以得出結論:你已置身於上等階層的領地,印著"可口可樂才是正牌"的T恤屬於貧民階層;同樣原理,寫著"馬拉伯爵夫人"的領帶俗不可耐,因此是中產階級趣味的表現。 商品標誌在今日擁有一種圖騰般的魔力,能為其穿戴者帶來榮譽。一旦披戴上可讀衣飾,你就將自己的私人身份和外部的商業成功混同為一,彌補了自身地位無足輕重的失落,並在那一刻成為一個人物。

【整潔】

衣著過新,或者過於整潔,也表示你的社會狀況不太穩定。上層和中上階層人們喜歡穿舊衣服,似乎在告訴別人自己的社會地位丟得起傳統尊嚴。他們敢於光著腳穿船型便鞋,目的亦是如此。道格拉斯·薩瑟蘭在《英國紳士》(1980)中解釋了舊衣原則。他寫道,"紳士可能會將自己的外套穿到磨出線,而且能讓你看出來他故意這樣穿;同時,哪怕最不挑剔的人也能一眼看出,那件上衣出自手藝不凡的裁縫。"中產階級和貧民階層都對新衣服情有獨鍾,當然,常常是滌綸含量極高的新衣。

  整潔的等級意義是個更複雜的問題。也許,它並不像艾麗森·盧莉認為的那麼簡單。她發現整潔"是一種地位標識,因為保持整潔總需要花費時間和金錢。"但是,煞費苦心達到的一絲不苟的整潔,可能是你對自己的社會地位是否會下滑心存憂慮的體現,也可能由於你對他人的評價過分在意,這兩項都是低層等級的特徵。毫無暇疵的襯衫領口,系得太標準的領帶結,過分操心送去於洗的衣物,都暴露出你是個缺乏自信的人。還有,穿戴過於講究也有同樣效果,讓你顯得俗氣。以男式領結為例——系得整齊端正、不偏不斜,效果就是中產階級品味;如果它向旁邊歪斜,似乎是由於漫不經心或者不大在行,效果就是中上階層;甚或,領結系得足夠笨拙,你無疑屬於上層階級。社交場合最糟糕的表現莫過於:當你應該顯得不修邊幅時卻很整潔,或者當你看上去應該邀里邋遢時,你卻一身筆挺。打個比方,擦洗得一塵不染的汽車,是貧民階層萬元一失的標誌,社會地位高的人才開得起臟車。這就好像在大街上,等級高的人們可能會把文件塞在一個棕色的厚紙文件夾里,已經不太平整,可能還被汗水漬濕了,但決不會是一個精美的皮質公文包,上面有亮閃閃的黃銅飾物。這樣的東西確定無疑是中產階級的標記。

~~~~~~~~~~~~~~~~~~~~~~~~~~~~~~~~~~~~~~~~~~~~~~~~~~~~~~~~~~~~~~~~~~~~~~~~

同時保羅?福塞爾也提供了一些有趣的階級測試工具,譬如:

你最好的衣服 減去 你的工作服 得出的 差值約小,你的階級越高。

~~~~~~~~~~~~~~~~~~~~~~~~~~~~~~~~~~~~~~~~~~~~~~~~~~~~~~~~~~~~~~~

正像你在等級問題上的憤慨恰恰暴露了你的階級身份一樣,解釋這件令你生氣的事物的方式也會產生同樣的效果。底層的人們樂於相信,等級是由一個人擁有的財富多少

來作為標準的。生活在中層的人們承認金錢與等級差別有關,但一個人所受的教育和從事的工作類型同樣重要。接近上層的人們認為品味、價值觀、生活格調和行為方式是判

斷等級身份不可或缺的標準,而對金錢、職業或受教育程度則未加考慮。

Class: A Guide Through the American Status System by Paul Fussell (1992)

《格調:社會等級與生活品味》保羅?福塞爾

PS:希望能看到@葛巾對這本書的評價。


題主你不要這樣……「階級」或者說「社會分層」(social stratification)的研究從來都是從西方引入並且一直是社會科學領域最重要最主流的研究方法之一好么……

只是因為馬克思的階級觀點見用於官方意識形態宣傳,而有司又積累了大量的民間不滿,所以大家因討厭有司,進而討厭有司的政治宣傳(propaganda),於是遷怒於馬克思和他的思想以及研究方法,以至於甚至覺得「階級」成了「中國特色」的東西,馬克思真的很無辜……

且不說官方的口徑和馬克思的思想究竟有多大差別(參考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908880/answer/13321726),「社會分層」的研究不僅是當代社會科學研究避不開的,而且是不斷發揚光大的研究思路。

作為社會科學之母的社會學,「社會分層」絕對是最主流的研究方法了……不僅三大開山鼻祖中的兩個(卡爾·馬克思和馬克斯·韋伯)對於「階級」有直接的論述,現代學者更是沿用馬克思學派(Marxist)和韋伯學派(Weberian)的階級分析方法又有新的發揮,形成了諸如「新馬克思學派」和「新韋伯學派」之類的新觀點……翻開任何一本社會學入門教材,社會分層都是絕對需要仔細講清楚最基礎最重要的範式之一……

把視角擴大到當代整個社會科學領域,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不僅是社會學單科引用率最高的學者(http://www.unc.edu/~ncaren/cite_network_full/cites.html),也是世界範圍內被引用次數最多的人(A decade after his death, French sociologist Pierre Bourdieu stands tall),僅次於米歇爾·福柯,後者的名字對於稍微了解一點現當代社會科學理論的人來說,應該是如雷貫耳了吧……而布爾迪厄從事的就是基於社會分層的文化資本的研究,人家的成名作《區隔: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講的就是這個……

階級的劃分方法每個研究者都有自己的標準,但是大致不會超出馬克思和韋伯的研究思路。前者是以經濟作為單一衡量標準,後者則融入了多個維度(經濟、權力和文化及生活方式)。當代社會科學領域,基本上以韋伯的分類法接受範圍更廣。具體到某一項研究當中,會有一些更細緻的分類,在這裡就不細說了……


你理解反了,現在說的「階級」是從國外引入的。

在中國幾乎是不存在強烈的「階級「的。最有這種西方意味的階級出現在魏晉時期,當時確實出仕都是要看出身的,但是在科舉出現之後,中國就處在一個社會地位相對流動的狀態,且中國也可以說沒有一個固定的貴族階層,所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所以不要親信課本,之所以引入階級概念,是到了五四時期。當時馬克思主義大興,而中國的學者對內處於一種自卑的狀態,於是就講這樣的概念往中國身上生搬硬套。實際上,中國有沒有所謂的封建社會都是一個有爭議的命題。特別是馬克思本人也承認,中國可能沒有他意義上的封建社會,而是一種中央集權的狀態。

至於階級的提出,就無能為力了,不過在西方階級的產生,至少從古埃及時就已經成型。


與馬克思關係重大。

參見:http://en.wikipedia.org/wiki/Social_stratification


大家都各種引經據典,我想說些比較通俗的見解

首先如果說到自古以來講到的階級,這必然是全人類共有的「財富」,不好去定性好壞

反正存在必然合理吧,而且我堅持認為階級一定跟金錢、經濟水平有關係,最起碼呈正相關,當然別的要素也很重要,但是擁有財富的多少是一個比較直觀的表現

古時中外的情況大家都大致說完了,我想說些現代的(其實大概很多人都知道)

階級的話其實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相關的名詞:中產階級_百度百科

也有個說法是國家的富強程度跟國內中產階級的比例成正比,這個問題本回答不討論

想談點階級差異性和流動性的問題

實際上我們如果試圖要嚴謹地給中產階級定義,還是挺難的,因為我覺得這是一個相對概念

除非划了一條線吧,不然貧富這些也可以是相對的概念

好吧太扯了,我就集中說差異性和流動性,先說流動性 1、我對階級流動性的一些看法

之前在貼吧有跟人粗略地討論過階級流動性的問題,感覺吧,米國的流動性很大(從上到下= =)

(嗯,以下論據均為道聽途說)

主要集中在消費水平、行業現狀以及信貸機制這幾方面

我本來想扯一下基建的,不過好像在美國買車不難也不貴,再怎麼可以買二手嘛

消費水平跟收入有關,但是畢業以後能先還清學費也不錯了······

行業現狀就說的是個人的教育投入與近期的回報問題,這個很玄乎,但是有本事的人到哪兒都能賺錢這個是毋庸置疑的,只是我們大部分都是普通人而已吧?

信貸機制最坑爹,因為銀行會在你有錢的時候想方設法讓你借錢,於是你只好千方百計地賺錢,不然等到還不上,信用完全透支了以後,你就喜聞樂見地永世不能翻身地成為流浪漢,確確實實的窮人了,還有小時候想不明白的事情,因為小時候感覺肯德基麥當勞很貴的樣子,有個新聞段子說美國的乞丐都吃麥當勞的,後來聽說沒錯,美國的菜和好的肉都比那種快餐的食材貴很多······

那很多同學就反對啦!天朝明顯就是人間HARD模式!問答無用!

米國再怎麼難也是民主的大燈塔嘛~~不然為啥這麼多人移民?

所以我得出一個無責任的結論,階級固化其實在很多國家的狀況也就那樣

不太會存在相對好很多的地方的,不要YY了,做好本分就好,人生滿是希望(好沒底氣的話= =)

階級的流動性,必然是從下往上極難,從上往下非常簡單

你想白手起家?從赤貧到大富?那非常難,有各方的壓力

你想家道中落?(嗯我只是湊個句式而已)那可能就是一瞬間的事情

2、階級差異性的個人理解

首先呀,很直觀的就表現在收入了,一個月掙一千塊的人當然就跟一個月掙三千塊的人不一樣

然後很自然地就引申到生活方式之類的

來看看百科對中產階級的闡述:

中產階級的劃分標準通常有兩個,一是職業,二是人均或家庭收入。從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和社會文化地位上看,他們均居於現階段社會的中間水平——這是一個貌似明晰,實則含混的定義。

中產階級,大多從事腦力勞動,主要靠工資及薪金謀生,一般受過良好教育,具有專業知識和較強的職業能力及相應的家庭消費能力;有一定的閑暇,追求生活質量,對其勞動、工作對象一般也擁有一定的管理權和支配權。同時,他們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識及相應修養。換言之,從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和社會文化地位上看,他們均居於現階段社會的中間水平。

那麼我粗略地估計,目前在中國收入在月薪2000—3000的檔位的人群就能算是中產了(底線)

當然我承認目前這個收入在很多城市哪怕是三四線城市也不見得能生活得很好

但是中產階級裡面也有貧富差距的嘛,就算是比較窮的中產唄,如上文描述所示

然後我感覺一萬這樣子的收入在我們這種三四線城市(好像最近我家這邊好一點了不是三四線)

能勉強算是富人了,至於在北上廣深之類的,呵呵,買個房子啥的,你們都懂的

差異性嘛就比方說衣食住行,窮人只能買地攤貨,富人可以無視性價比,窮人吃大排檔

富人各種高級餐廳,住的窮人租房子,富人天天賓館都受得了,行,窮人十一路(兩條腿)

富人好好買車養車錢不愁,風吹雨打不怕

這是物質意義上的生活方式

然則精神層面也很好理解,一個三餐不繼的人,基本上不可能會跟你聊什麼文藝的

大抵說的是今天的菜又貴了,隔壁鄰居的八卦,昨天賭錢輸了

三餐溫飽了才好說興趣愛好吧······當然也有土豪級別的消費者,不再贅述

國外有階級的概念么?「階級」最早是誰提出來的,如何明確的劃分?

國外有,最早不知道= =我沒辦法明確地劃分

這就是我對階級的一些淺見。


我所知道「階級」這個詞,本意是指台階。也可引申為階段的意思。

比較早的一個和社會有關係的含義,是指上下尊卑關係。《三國志·吳志·顧譚傳》:「臣聞有國有家者,必明嫡庶之端,異尊卑之禮,使高下有差,階級逾邈。」

所謂social class或者social stratification, 在西方...應該是比較早見於歷史的研究中。馬克思把關於階級的研究和社會經濟狀況結合在一起,加上剩餘價值學說,就導出了關於無產階級的理論研究。


我覺得階級是人與社會整體的互動關係的總和。

也是人和社會這個生命的交情。 情深意重的,社會也會照顧他的後代,於是有「子孫照樣發達」之說。關係差的,就被社會剔除掉了。

人與人之間,與社會的互動關係有很明顯區別。

階級分析就是要分析的是這種區別,而分析關係的總和是困難的,於是一般會選擇某種簡單的情況。比如只考慮政治地位、只考慮生產資料(經濟地位)。雖然政治、經濟互動的確是佔據大頭的關係,但是這些簡單情況都有其局限性,不應該忘記其他的互動關係。

回到問題:

1.每個社會都有其階級。

2。。。不知道。

3.階級難以不能明確劃分,階級分析只是一定程度上分析簡單情況以接近現實。雖然政治、經濟的互動關係的確非常具有代表性,可以一定程度上代表關係的總和,但是也有其局限性。

社會唯實論讓我感覺最恐怖的一點是它的一個推論:社會有能力控制社會學家們的研究。


應該是無產階級和地產階級一起提出來的


雞雞是固然存在的。


我覺得應該首先是馬克思提出來的吧。


推薦閱讀:

中國文人的閨怨情節,為什麼大男人喜歡把自己的抱負寫得像個小媳婦似的又委屈又無可奈何?
為什麼小孩會不聽父母教導,但是聽老師教導?
向貧困地區教育撥款是否比降分更能促進教育公平?
社會生物學在社會學中影響力和發展如何?
中国阶级有哪些阶级?又是怎么划分的?如何评价这些阶级呢?

TAG:時尚 | 社會學 | 社會階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