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未來的社交網路是什麼樣子的?現有的社交模式靠譜么?

描述一下你心中的社交網路。


沉澱了一段時間的移動社交突然間又熱鬧起來了,先是網易和電信聯手推出易信,接著阿里上線「純」社交來往,新浪突然戰略投資微米,就差低調的百度和愛折騰的360沒來插一腳了。那麼各大互聯網公司紛紛布局移動社交,這難道是想挑戰一下微信么么,還是都閑著沒事打醬油呢?看了各種持悲觀態度的分析文章,作為一個純產品人,我仔細觀察了身邊一圈的人,發現還真沒幾個人在用。

這幾天我一直在思考,什麼是移動社交?微信陌陌真的都滿足用戶的社交需求了嗎?什麼樣的互動方式才符合人的社交行為呢?下面拿兩個典型的出來分析一下。

1.社交是什麼?

廣義上的社交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

社交的前提條件是什麼?

①彼此有交流的意願;②有共同的興趣話題;③都有空餘時間。換句話說,社交要能夠形成必須是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將合適的信息以合適的方式傳送給合適的人。

2.社交的本質是什麼?社交行為的背後原因是什麼?

換一個問法,為什麼我要去進行社交活動?一般人認為,人們社交的目的是為了交朋友,其實這只是表面現象!人的社交行為表明,一切交往動機都源於需要,社交的本質和目的是為了解決需求,比如學習需求,工作需求,減肥需求,性需求,或者是無聊打發時間。

百度百科給出社交的定義是,指社會上人與人的交際往來,是人們運用一定的方式(工具)傳遞信息、交流思想,以達到某種目的的社會活動,而這某種目的指的就是解決需求。

在這個過程中朋友只是順帶的,兩個人之所以能夠成為朋友是因為某一件事讓他們之間建立了聯繫,比如一起學習,一起工作,一起參加某個活動,或者是一起打過架,在不斷的聯繫中產生了情感,生髮了感情,這是在互相解決需求的過程中發生的。所以社交的正常順序是,建立聯繫–成為朋友,不是成為朋友–建立聯繫。

人是自私的,對於社交,人們不是想交朋友,只不過是想解決自己的需求而已,情感是在過程中順帶出來的。

用戶心理:社交應該能讓人解決需求,並因為這件事與他人建立聯繫,生髮情感。這才是符合人行為的社交模式,社交絕不是沒事瞎聊,好的社交產品應該是能讓兩人建立某種聯繫。

目前基本上所有的社交產品都想跨過解決需求直接交朋友,是在為交朋友而交朋友,這根本不符合人的社交行為,也就難怪做不起來了。而一些做得比較好的社交產品都是在解決「性需求」,比如微信陌陌,對於人來說,「性」確實是一個強需求,但這並不是社交需求的唯一,人們更多的需求目前的社交產品都並不能解決。

3.社交需要彼此有需求,需要某件事建立聯繫。

需求是建立關係的基礎,因此社交是需要理由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需要有一個彼此感興趣的話題,要不然一上來就肯定就是瞎扯,社交絕對不是你多大了,哪裡人,長得好不好看,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這是低級變態的社交行為。但是這種交流模式幾乎發生在所有陌生人社交的開頭,相信經歷過這個過程的人都會很難受,瞎聊的用戶體驗是非常惡劣的,這種互動模式本身就不符合人的社交行為。

用戶心理:什麼才是正常的社交行為?是因為彼此有需求,然後兩個人在這個過程建立聯繫,進而產生情感,成為朋友。

市場上有多少移動社交喊著可以做到隨時隨地跟陌生人即時聊天,但實際情況呢?有多少用戶對附近的人打完招呼之後幾乎是得不到回應的!知道了附近的人又有什麼用呢?兩個人彼此都不知道對方的需求怎麼聊天?怎麼建立聯繫?不要以為有了「附近的人」就能夠做到隨時隨地聊天?社交沒這麼簡單。

如果僅僅只是提供一個知道彼此的平台而沒有幫助用戶之間建立聯繫,陌生人社交最後一定會演變成為「約炮神器」。原因很簡單,年輕人最大的交友動力來自於「性」的衝動,這無法避免。

微信和陌陌都是沒有理由的社交,所以最後由「性」的巨大動力演變成為以「約炮」為主的社交行為,慢慢的失去了可以一起討論興趣愛好的基因,對於大量的用戶來說,雙方之間沒有話題,彼此不了解,是很難進行深入溝通,保持長久聯繫的。

4.興趣愛好是社交第一話題。

社交是以某件事建立聯繫的,而人們最願意的就是與自己有共同興趣愛好的人建立聯繫,所以這「某件事」大部分情況下就是彼此共同的興趣愛好了,球迷影迷,票友歌友,果粉米粉,文學愛好者,共同職業,老鄉之間是最容易建立聯繫的,因為彼此之間有更多的共同語言。

用戶心理:有共同的興趣愛好,才有更多的共同語言。

微信和陌陌只給用戶提供了一個可以跟周圍人說話的平台,但卻沒有為互相說話的兩個人提供一個彼此感興趣的話題。

有時候想找個人說話了,在微信和陌陌上跟人打招呼,卻發現根本就沒有人願意理你,如今,在微信陌陌里,用戶發出搭訕得到的回復率已經變得很低了。

社交不再只是一味的追求搜羅美女和帥哥,而是轉向自己的興趣愛好,唯有這樣才能建立起長久的聯繫。可以問問自己,微信3億用戶,陌陌更是高喊「讓陌生人不再陌生」,但是你到目前為止,到底在這些社交應用中結交到了幾個真正的朋友?有嗎?所以儘管有了微信和陌陌,人們依然找不到人可以聊天,儘管有了「附近的人」,但孤單的人依舊還是孤單。

5.社交是有場景的,偶然性的,暫時性的。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很忙,忙的時候肯定不會想到要社交,所以社交剛開始一定是偶然性發生在某一場景下短暫性的聊天。社交更多的時候不是為了長久的聯繫,只是為了解決暫時性的問題,比如,在機場兩個小時的無聊時光需要有人打發,生活壓力大了需要有人傾訴發泄,比如想聚集一群球迷一起打籃球,工作中遇到一個棘手的事情希望有人指點開導,想吃壽司不知道這附近哪家店更好吃。這也就是移動社交的場景和使用時間會更加隨意,更加碎片化的原因了!

用戶心理:只是想解決某個問題或者是某段時間很無聊想找人打發時間,過後可能就不再聯繫了。陌生人之間要想從認識到結成好朋友,需要建立很多的聯繫。

微信陌陌並不能提供臨時性場景化的聊天,所以無法做到即時解決用戶需求。

6.最好的社交模式是能夠打通線上線下。

80後和90後的這一個群體都或多或少地患上了社交孤獨症,人與人之間的社交不應該只是線上的虛擬的,線上只是社交的一個平台,但絕對不是社交的全部,更不是可以取代線下現實社交的。互聯網不能讓每一個人都變成宅男宅女,互聯網應該是為線下社交搭建一個平台通道,而不是取代線下社交。

以彼此的興趣作為社交的聯繫點,讓舉辦線下興趣活動成為了可能,唯有線下社交才能增進情感,讓社交演變成為人際交往的真實關係。

微信陌陌簡單的「以長相交友」的方式難以發展成線下的真實關係,一般人不會以這種模式交朋友。而陌陌無形之中已經被定位為低端的社交產品了。

7.目前移動社交產品存在的問題?

①社交模式不符合人正常的社交行為,附近的人失效,更多的時候跟附近的人打招呼並不能得到呼應,特別是對於龐大屌絲群體。

②「瞎聊模式」無法解決用戶的社交需求。

③沒有興趣需求建立聯繫的社交模式無法產生持續的動力。

④非場景化的聊天模式無法解決用戶的即時需求。

⑤僅限於線上社交,線上社交行為難以演變成為真實的朋友關係。

8.未來的移動社交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①無處不社交,在任何的場景,你都可以與你有興趣的人一起互動交流。

②能夠讓人與人之間即時建立某種聯繫,人們可以一起互動交流感興趣的話題。

③強調輕參與,更多的用戶可以參與進來,沒有過多無必要的限制。

④不強調交友,為人們解決真正的社交需求。

⑤打通線上線下的聯繫,讓社交發展成為真實關係。

可以預知的是,未來的移動社交領域絕對不會只有微信一家,但也絕對不會是跟微信陌陌同樣的社交模式,期待未來的移動社交領域能出現一些更有趣的社交模式。

對社交創業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起討論。


未來的社交網路提供了真正的自組型社會誕生的基礎,人們可以通過網路實現虛擬與現實雙向交流的雙重生產,打破虛擬與現實的界限,經濟上的「公司」,政治上的「國家」進一步削弱,按需即時生產的新經濟體系建立


1.可以隨時隨地發布消息,方便控制收聽人群以及個人隱私

2.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界限被打破,各種場合都有對應的社交網路

3.信息有很強的及時性,信息安全性高(私密信息很難盜取)

4.沒有找不到的信息,沒有找不到的人(理想狀況下)

5.不單單只是社交,更是創建個人品牌的場所


  • 2013年,出現了個人社交網路資訊代理,幫助用戶篩選和發布社交信息。
  • 2014年,社交網路擬人化成為新趨勢。
  • 2015年,Google推出心智模擬技術,通過它社交網路可以幫用戶找到真正臭味相投的人。
  • 2016年,除Facebook之外主要的社交網路之間全部實現了對接,大量微創新的網路社交功能不斷接入到新平台上。Facebook股票開始下跌。
  • 2017年12月31日,新平台有了自我意識。
  • 2018年1月1日,出事了……


更快的馬。


看一下我博文中的核心內容:http://column.iresearch.cn/u/grandalex/353448.shtml

1、社區產品作為信息的社會化傳播工具,其目的是讓信息受控達到傳播目的,是讓信息渠道(也就是關係)更容易按照人們的想法去建立。也就是說,社區產品的好壞指標就是信息受控傳遞的門檻和信息傳遞渠道的建立門檻足夠低。

  2、社區是兩個核心一個規則。社區主線是兩條:內容、關係。關係是內容的渠道,內容的發布存在一定機制。社區無疑是內容與關係的集合體,我們深思內容和關係,能抽象出這樣的結果:內容就是信息,關係是信息傳遞的渠道,內容循著關係的路徑而傳遞。而內容循著關係的傳遞過程存在一定的機制,這就是信息傳遞的規則。

  3、內容分私有、定向、公開。

  從空間產品最好理解內容屬性:

  ·個人心情屬於私有信息,哼哼唧唧的心情文字適合傳遞給情人,facebook的使用者就是用這種內容達成泡妞的目的。

  ·豆瓣的小組就屬於定向發布信息,局部公開,相對私有。

  ·BBS的信息基本上屬於公開發布信息,發布者的目的是廣而告之。

  4、關係分點對點、星形、族群(多點)、匯流排(如訂閱內容形成的關係機制)。

  關係的第一個屬性就是關係結構:

  ·點對點:QQ單聊就是點對點信息傳遞。私有,定向。

  ·星形:微博的粉絲(關注)關係就是星形的,星形關係可以形成信息傳遞的樹形關係,不過允許遞歸(也就是層級間的重入)。

  ·族群:如豆瓣的小組和西祠衚衕的版。

  ·匯流排:不知道叫什麼好,我想起早期網路有這樣一種方式。知乎的話題訂閱讓我們看到這樣的規律在社區依然存在,這個時候的關係建立在特定的內容上。如一群人都關注一個話題:社區運營。

  5、發布機制其實是關係的屬性,是控制信息傳播的規則。

  我們可以借鑒通信機制來研究發布機制的特徵:

  ·對等/不對等:你找李開復和李開復找你絕對不對等,不僅僅是地位,也不是李開復老師擺譜,對於李開復而言社會化的信息是一種災難,必須建立過濾、保護機制。

  ·信任/不信任:可信首先必須是實名。加V是什麼?其實加V不過是實名制的官方認證體現。在手機裡面保存聯繫方式是信任,QQ驗證也是一種信任(反之拉黑就是不信任)。

  ·允許/不允許:QQ驗證通過是允許,通過設置「不要與陌生人說話」就是不允許。例如在微博取消關注某個只會發廣告的ID。

  ·同步、非同步:BBS發帖是非同步,QQ對話是同步。

  ·主從:問答系統的規則就是主從。

  ·輪詢:編輯從許多網站選擇信息的方式就是輪詢。


未來的社交網路,我想應該是一個能夠包容或者說吸收現今眾多網站的大平台,它更像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將現實中存在的所有人際關係都統統照搬上來。每一位用戶在這個平台上面感受到的都不一樣,就好像每個人在這裡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基本上所有的休閑娛樂、學術學習等等,你現今在互聯網上進行的所有操作,都將成為這個社交網路的功能。

社交網路虛擬現實世界,我想不出有什麼能夠比它更加強大。而且,這樣的平台這個世界只會存在一個。

互聯網今後只會存在一個網:社交網。


未來的社區網路,我想應該更多的是與移動互聯網進行和融合。

就拿自己經歷的一個例子來說明,那天聚會去一個商場,準備去唱歌,可是不知道附近 KTV和娛樂場所的位置,打電話問了幾個朋友都不清楚,這時就想到了互聯網,我在這個區域發布一條求助信息,對應在這個區域的人或熟悉這個區域的人會收到相應的幫助請求,通過這樣的幫助建立交際。

當然,以上是建立在需求上說的,不是全部社區的代表。

我僅闡述的是,未來的社區網路和移動互聯網一定有很密切的關聯,也就是說,未來做社交的不涉及移動互聯網,那這個公司一定長不大,此外,與現實環境進行關聯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


理想的狀況是走愛,但由於人性慾望無邊,這些平台或工具均只是利益角逐,獸慾實現的場所,與人類幸福無關...


應該會出現越來越多的面對更細分的市場的社交服務吧,例如我在做的幫人實現夢想的社交網站。


未來社交網將會以自身發展為導向來結交新朋友的網站。


PC社交的時代逐漸結束,移動社交的時代迅速開啟。

關鍵字:Local、Mobile。


現在的所謂社交網站反而會讓人感覺孤獨,未來的「真正的」社交網站能夠幫助每個人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的群落,獲得真正意義的「歸屬感」;能夠讓每個人通過與他人的互動,創造更大的價值,成為更好的自己。


線下活動為基礎,兼顧線上交流的需求。


微博+LBS,應該是未來中國社交互聯網的基礎吧。


1、平台大眾化,智能化,人人唾手可得

2、應用人性化,豐富多彩

3、總之,會切合人類社會化現實生活的需求

4、現實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搬到網路


逐漸趨於個性化;

細分市場;

將社會現存大部分關係網逐一搬到網路;

管理起來更智能更便捷。


這事有兩個發展方向

一個奔Matrix或者未來戰警的路子去了。所有或主動或被動的拋棄了肉體,去了各種虛擬世界(ZF或財閥有權決定你去哪)。

另一個奔阿凡達去了。心靈相通。隨時互聯。


這個問題類似於中國夢了


未來虛擬和現實的定義可能被改寫。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的人喜歡老是稱呼別人為大佬?
HTC 要基於Android 推出一台 Facebook 手機,但你真的需要一台以 Facebook 功能為核心的手機嗎?
《社交網路》里提到 Mark Zuckerberg 在 Sean Parker 的幫助下牢牢控制住了自己的持股比例,有沒有知道具體用的是什麼樣的策略?
中國人在網路上為什麼喜歡用假名?
知乎會不會隨著用戶增加而質量降低? 付費訂閱模式對高質量論壇是否可行?

TAG:社交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