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曝光參數下,一個典型的膠片和數碼分別會拍出啥效果?
拍攝效果應該類似,主要是高光和暗部的寬容度分別有怎樣的變化?
根本上來說有兩個區別。
1、膠片的感光響應是非線性的;數碼是線性的。數碼就是進光量加倍,亮度加倍這麼簡單…但膠片不是,在toe和shoulder部分,進光量加倍,密度不是等比變化的。因此膠片和數碼在明暗兩端會有較為明顯的差別,但是straight段的表現是幾乎一致的。
2、彩色負片在toe和shoulder段,不同顏色的響應曲線是不一樣的,換言之,偏色。數碼倒是不清楚機內到底做了什麼。
題主的問題可以去閱讀Tadaaki Tani所著的《Photographic Science: Advances in Nano-Particles, J-aggregates and Dye Sensitization》一書,最後章節有對此較為詳細的討論。
這個問題有意思,我之前還專門在同一個場景拍數碼和膠片玩過,大概是這樣的:
左邊是膠片,Kodak Portra 160,富士SP3000掃描,右邊是數碼後期,旋轉焦外是P的。基本這種日常狀況高光暗部只要你後期掌握得好,在肉眼可見範圍內的區別沒那麼大,然後數碼比膠片稍微清晰一點。
再放兩張圖,一張是A7M2拍的,一張是EOS 50E+膠片,你們可以猜一下哪張是數碼哪張是膠片。
左數碼右膠片,這張是JPG直接調的,如果Raw還在的話倒是可以把暗部的過渡再做好一些,分區曝光么,很簡單的。
這個跟技術水平跟畫幅都有關的
答主用的數碼相機是2014年發布的
用過的膠片普遍採用上個世紀40年代到90年代的技術135和120都玩過。沒玩過放大(答主就是最後把底片掃成數碼,用膠捲來裝X的那一批人,可恥匿了)
遷就數碼相機,只針對135畫幅談一談主觀的體會
1. 數碼的暗部細節保留能力更好
2. 膠捲的寬容度與ISO關係非常大。135的高ISO卷各方面性能完全不如同ISO全幅數碼,消費卷大部分不如數碼。
3. ISO100、ISO50的專業卷和電影卷,按標準程序沖洗:
3-1 彩色反轉片只勝在反差和高飽和,曝光性能完全不如數碼3-2 彩色負片的高光寬容度更大3-3 黑白染料片沒用過(不負責推測,調性大概類似彩色負片,如有錯誤歡迎指出)4. 黑白銀鹽片沖洗時的操作空間很大,既能衝出比10年前的手機還差的LOMO效果,也能衝出非常棒的影調和寬容度。但是膠捲這一載體對沖洗做出了很大限制,很難像頁片那樣根據每一張照片的內容去適用最優的沖洗手法。
5. 掃描儀也是個因素…差的掃描儀可以直接抹平不同等級膠捲之間的差價…
大多數膠片廠商+掃描儀廠商的色彩預置可能要比相機廠商預置的色彩風格更符合我們這一代的審美。如果你不會調色,覺得各大App的濾鏡太誇張,那膠捲真是有很大優勢…
另外,老機老鏡的操作方式也蠻有情趣的。現在135畫幅膠片攝影的價值更多還是體現在在操作方式以及攝影之外的方面。如果想體驗膠片更好的曝光性能,請上大中畫幅。對我自己拍的照片來說,暗部寬容度差的,清晰度差一些少的,但是色彩很連貫的是膠片特點。膠片的高光寬容度都說好,也是需要在掃描的時候手動調整掃描儀參數才能得到的。
實際操作的時候負片向右曝光,甚至多一兩三檔都無所謂。尼康數碼也是向右曝光,但是一檔都不能多,暗部黑點能拉回來。最近拍反轉多,追求最準確的曝光,反轉寬容度太差了。黑白膠捲想得到最佳的寬容度要理解掌握一個黑白卷的寬容度,有測光表,會用分區曝光法,一定要自己沖洗,在拍的時候就想好沖洗時候如何保護高光或者迫沖才行。另外每個鏡頭的光圈實際值都會有一檔以內的差距,兩個鏡頭都跑偏可能會差一檔以上。所以拍的時候並不會簡單的把兩個機器調成一張的參數,也沒有非常合適的對比。
就算是一樣參數拍的,膠片掃描和數碼後期的時候不一樣的人做出來的圖也不一樣。在實驗室玩給師弟拍的。一個是傻瓜機27mm的。一個是佳能的80d套機。
拋磚引玉 目前默認「膠片」是柯達富士的專業級彩色負片
不同膠片與其沖洗和不同數碼相機與其參數設置差別很大以自己比較有限的經驗談一下膠片暗部顆粒粗大 暗部細節遠弱於數碼,但通常講暗部色彩表現優於數碼 (源自於數碼一般線性編碼raw 導致暗部數據量可憐的少貌似有的機型會優化採用非線性編碼 但個人沒能力多研究)膠片高光更平可能出現一定偏色 數碼高光細節更豐富層次分明(這裡體現了數碼raw的優勢 大把數據在高光處)
但進一步更亮的地方膠片仍然有一定過渡 但民用數碼會完全溢出出現區域斷開樣子 (可以通過高速連拍補拍一張欠曝後期合成 最近就靠這個手藝 出大光比片子 )膠片對高光承受力強 表現結果就是更加潤中間調方面膠片表現力是重點 數碼是否更優要看機型和動態方面的具體設置
膠片和數碼應該比對極端色彩和複雜色彩表現 只看明暗的話膠捲之間差異都是很大的 數碼不同機型差別也很大儘管膠片高光更自然柔和 那也得是好掃描儀開高動態 要是快速廉價掃描 還不如iphone開自動hdr
實際上最近嘗試(至Nov2017) 即便是佳能cmos 開高光優化 後期不配置任何顏色直接反馬賽克校正gamma 大調曲線載入sRGB 最後適當增加chroma補償飽和度
以此獲得的照片不比膠片差太多 最起碼擺脫了噁心的數碼味色彩
以我現在的認知 我認為膠片好在 其顆粒色彩純度高 能獲得好看啊的色彩捕捉 但是很多數碼相機為了提高信噪比 色彩純度設計的很低(RGB能獲得更多光線) 所謂的飽和度都是後期加上來的,這樣一來就破壞了rgb物理上的大小關係 進一步調片會得到數碼味極濃的辣眼睛照片(網上全是 500px最嚴重)
接下來我準備把我好X友賣了,讓各位見識一下頂級淘寶沖掃的效果TWINS 點擊鏈接好好看看膠片對色彩和立體感的表達. 當然解析度什麼的不一定趕得上手機, 但給你一筐濫桃和一小盤仙桃你吃那個呢 嘿嘿嘿
評論里有人指出我的測試不嚴謹,是的我正好只是手上有套圖,我不是為了答題而測試的,希望你們理解。關於虛化就不要討論了,我知道畫幅差異,你們看看色彩影調就可以了,謝謝大家理解!
------------------------------------------
最近剛好用數碼和膠片同時來了一組夜景人像外拍。
膠片組:賓得6x7 Portra400 自己沖掃 僅做去色罩校色
數碼組:A7RII設置ISO400 VSCO最大努力後期模擬膠片色(LR的VSCO,不是手機VSCOCAM,用過了再發表看法,謝謝)
對比如下:
哪個是膠片就不用我說了吧。
以我的標準來看,數碼完敗。
不用考慮什麼jb動態高光陰影細節等等,手機上看小圖,數碼怎麼看就是不舒服。
所以我為什麼更喜歡拍膠片,因為省下了後期思考的痛苦,沖掃這些都是程序化操作。而數碼後期腦子轉得真心累,出片還不如膠片好看。
變數太多根本沒法比較。
膠片相機和數碼相機分別是兩種完全獨立的儀器,輸出結果雖然都是二維圖像,但前者是染料後者是有色光源。(當然,如果這就是你要的答案的話……)
而膠片和膠片,數碼相機和數碼相機,就算再普通也無法進行籠統的歸納。做比較至少要給出特定型號。
詳細的解釋,相機可以看作是一個標準儀器。膠片相機(包括沖洗過程)是光化學反應儀器,數碼相機是光電儀器。
一個標準的儀器從輸入到輸出又很多過程,每個過程都能影響最終結果。不同普通膠片的感光度不同。
不同普通數碼感測器的增益不同。(sensor和preamplifier)不同膠片沖洗的效果不同,相同膠片不同沖洗結果不同,洗完的膠片沖印結果又會不同。
不同數碼相機的顏色濾鏡、白平衡、伽馬修正不同。(amplifier和output)直接拿兩者比較顯然是想的太簡單了,經驗太少,非常naive。我覺得不好比較,因為即使我發的兩張圖是所謂的「原圖」,後期沒調色也沒動曝光。但是膠捲在掃描的時候機器已經給你處理過了。既然題主想看效果,那直觀一點先發兩張圖吧,我發的圖對比不嚴謹,僅供參考。一張iphone6拍攝的,算數碼照片吧,另一個是富士X-tra400膠捲拍攝的,鏡頭是尼克爾28/2.8,快門速度大概是1/60或者1/125,記不太清了。兩張圖都是在火車沒跑完的時候拍的,所以間隔應該不是很長。
然後我也查了下手機拍攝參數,就是下圖了:
對了,誰能解釋下這個焦距:4.2毫米(35毫米:29.0毫米)是什麼鬼,沒看懂,iphone6後置攝像頭應該是35mm,這個參數有點看不懂。
感謝評論區Kimzhaoyu的回答:4.2mm是iPhone攝像頭的光學實際焦距,括弧里的標註意思是是此攝像頭成像視角等同於135相機搭配29mm鏡頭時的視角範圍,所以可以理解為iPhone後置攝像頭等效焦距為29mm。
所以兩張圖焦距基本差不多了,手機鏡頭為29mm,單反鏡頭為28mm。
上圖是iphone6拍的
這個是用fuji X-tra400的卷拍的 FUJIFILM SP-3000掃描的
補充一個直方圖,膠捲亮度信息過度更加平滑,而且沒有過曝的區域,當然,負片的高光區寬容度比數碼要好,可以允許一兩檔的過曝而不損失信息。當然只能作為參考,畢竟手機的感光元件和數碼感光元件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膠捲偏向於向右曝光,膠捲缺點是暗部保留細節差,高光處保留細節強,暗部一洗白,救都救不回來。
數碼偏向於直方圖向中心曝光,或者向左都行(高寬容度真的是為所欲為啊)
也別談膠捲的寬容度了,現在135數碼,比如接近15檔寬容度的D850 a7r2 這種機器,已經狂甩膠捲幾條街道了,在寬容度上,膠捲已經掛沒得什麼吹頭了
畫質同樣,135膠捲和D850 A7R2這種機器一比 全方位碾壓
膠捲的優勢就是高光陰影的過渡,畫面的色調統一性,自帶的色調加成,銀鹽顆粒感,這些是數碼永遠比不了的,也就是很直觀的感受:好看,養眼,有味道
設備:尼康D800 適馬35art
設備:尼康fe2
105 2DC 柔焦頭
柯達5203電影卷 ECN-2沖掃
美能達D4掃描
美能達D4完全壓榨不出柯達電影卷的細節,可惜沒有尼康9000ed或者哈蘇x5這種級別的機器
柯達proimage100拍的月季花 注意花瓣之間的層次..
一個是50mm一個是55mm,相同位置相同參數。AGFA VISTA 400
現在討論膠片和數碼的差別,特別是135畫幅,根本就沒有可比性。
現在膠片存在的意義就是不確定性,偏色,顆粒。有一種特別的穿越感。
不需要去了解這些,兩樣都可以有。
在下現在出掉了全部膠片設備。(太要錢了)說不出來,不過可以感覺出來
這是最近拍的華為P9拍snapseed修下面這個是膠片拍攝,膠捲忘了是富士200還是柯達color plus因為不能放bmp格式所以就放兩張加了白色底的。下面這兩張是同一場景手機拍的和膠片拍的那啥…說數碼不如膠片的
絕大多數 我說超過99%的絕大多數 對於後期的理解都停留在 ps調個色調套個3D lut 或者直接手機VSCO調個膠片模擬這種人說的話 基本可以不用聽了…順便 拍的懶就是拍的爛 某些人別拿什麼數碼不如膠片出來說事 看看 人家手機拍的都比你好看(逃推薦閱讀:
※「地圖專用放大鏡」的放大原理是什麼?
※共聚焦顯微鏡可以提高焦平面上的解析度嗎?
※什麼是光的軌道角動量?
※想從事光刻行業有什麼要注意的?
※聲音的音調、響度、音色相當於光波的哪些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