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指數和教授水平高低有什麼關聯?
在瀏覽力學領域的最新前沿論文的時候 無意間注意到一個名字出現率很高的教授 閑來無聊翻翻教授的簡歷和谷歌學術以及微軟學術的數據 如圖
如果這些數據一切屬實 水分很小的情況下 這個教授大概處於怎麼樣的一個學術水平呢?谷歌學術數據
微軟學術的數據
這些指標當然有存在的意義,就像前面幾位答主講的一樣,在整個科研群體裡面來看,肯定是正相關。甚至不用H指數這麼複雜的,就看引用數之類的,在整個科研群體中看,都是正相關的。
然而,有了這些指數之後,人們難免就會在非常優秀的一小撮人中,還要再分三六九等,對這一點,其實我並不是很贊同。
就我知道的情況來看,美國的頂級學校,像MIT,Harvard,CMU,UC Berkeley之類的,是不會天天盯著教授的各項指標的。大家關注的,是研究者研究內容的本身。
我其實不知道題主是為什麼問這個問題,是準備尋找未來的導師?還是什麼呢?
我假設題主是準備找博士的導師好了。那下面就要問,題主讀博士是為了什麼?
如果是為了獻身科研,就去認真讀每一位潛在的導師的論文,多去打聽他在科研上做了什麼,如果在了解了他科研的成就之後,看到了他的光芒,我覺得,這比看各種指數來得對自己負責。
當然,讀博士也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出發點,可能對很多出發點,引用數、期刊影響因子之和,H指數,甚至SCI數量,可能確實更吸引人一些。
對我個人而言,如果一個研究者的引用數、H指數都很高,我會有一個很好的第一印象,說明這位研究者很可能是一個想法很多而又高產的學者。這應該就是所謂的正相關帶給我全部的意義吧。
瀉藥,力學教授H-index 62絕對是領域大牛!
h指數(也叫h-index )是一個混合量化指標,最初是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物理學家喬治·赫希(Jorge Hirsch)在2005年的時候提出來的,其目的是量化科研人員作為獨立個體的研究成果。Hirsch的原始定義是,一名科學家的h指數是指其發表的Np篇論文中有h篇每篇至少被引h次、而其餘Np-h篇論文每篇被引均小於或等於h次
H-index這東西一定要看專業的,我舉個例子
王中林, 納米. H 185
無論何種情況,青椒們一般都在15以下,
牛一點的青年千人大概就20左右。
40就是小牛了,60就是業內都聽過的大牛。當然,灌水太多過了60就跟60也沒啥區別
成正相關。H因子對已經拿到教職,積累多年的學者是一種兼顧質量和數量的指標,缺點是對年輕人不太適用,所以沒見過誰拿來衡量青椒。對於你列出的人,相當不錯。甚至我都有點懷疑是統計錯誤,因為力學領域很難這麼高。
我導師H-index 43 引用超過八千次但導師再牛關學生屁事
正相關
一般來說力學領域的學術期刊影響因子都不高,超過2的已經是挺不錯的期刊了,所以一般大牛們的引用數量可能也不會特別高,一般的大牛可能幾千就水平很高了。
這位教授引用基本超過一萬了已經,所以學術地位應該很高。
大牛~
他確實很牛。
推薦給你他的兩本書
Computational Contact Mechanics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Methods
都是springer的
純力學這個水平的話我是不太敢信啊。。。這也太牛逼了吧,要是個做納米功能材料的話還差不多
卸腰。我的博士課題以及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連接結構動力學,作為一個目前僅有兩篇一作二區SCI的青椒,我在ResearchGate上追蹤和關注到的最厲害的學者是這位:
利物浦大學的歐陽華江教授。這位大牛的非自引h指數是22。以我淺薄的見識,實在難以想像h指數在60左右的大牛是個什麼情況。
h因子在60附近在力學領域算國際級別的大牛了。
h-index的定義和Hirsch提出這個measure的初衷就是為了描述一個學者的「水平」高低:"I propose the index h, defined as the number of papers with citation number ≥h, as a useful index to characterize the scientific output of a researcher."[1]直覺上來說,h-index是為了能夠同時評價一個學者的成果的"廣度"和"深度".
wikipedia的h-index article有很好的關於h-index的討論[2],其中對h-index的批評我認為有兩點比較重要,其他的回答中也有類似討論:
- The h-index does not account for the typical number of citations in different fields. (忽略了領域的因素。當然怎麼樣把一個學者,或者怎麼把一個文章歸類又是另外一個複雜的問題。)
- The h-index does not provide a significantly more accurate measure of impact than the total number of citations for a given scholar. (Yong[3] 指出 , where N is the total number of citations.也就是說從measure scientific output的統計意義上來說h-index和N並沒有什麼區別.)
總的來說,如何評價一個教授或者學者的「水平」高低是個很複雜也沒有統一結論。在h-index提出之後也有很多其他的相關或者獨立研究提出新的measure並且有不少的科學家專門研究這個方向(scientometrics)的問題[4]。於之密切聯繫的問題和研究方向還有predicting scientific success[5]。鑒於原題描述不甚清晰和已經有其他回復在這我就不做熬述。
[1] 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x27;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
[2] h-index - Wikipedia
[3] http://www.ams.org/notices/201409/rnoti-p1040.pdf
[4] Scientometrics - Wikipedia
[5] Future impact: Predicting scientific success
剛剛當選的科學院外籍院士弗雷澤司徒,H指數是100多。。。。。好像知乎的成老闆是他的學生。
搞材料的,特別是納米那塊
評院士H得80起
傑青長江也得60朝上
30是青千優青的基本門檻
20以下都不好意思打招呼了
我老闆今年的H指數73.應該算是本領域的絕對大牛吧?
引用上萬,這個數據是2012年以來的。有可能這條數據沒有人維護,計算機把幾個名字差不多的人算成了一個人的。這種情況很多。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井蓋不做成萊洛三角形?
※為什麼一般轎車或者自行車不採用萊洛三角形的輪子?
※電視機沒有信號時的噪點是怎麼產生的?噪點不停變化的原因又是什麼?
※什麼叫本構模型?
※如何向別人介紹BIM?簡潔又能讓對方立即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