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莊子》中的疑問,求助!持續更新?

1.逍遙遊裡面的,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最後一句,大鵬往下看也就是這樣的光景。不是說從上往下看和從下往上看是不一樣的嗎?那最後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啊?從上往下看不是就看得到邊際了嗎?

2.人如枯槁,心如死灰在莊子里是指能夠掌控自己而達到的一種狀態,為什麼又說死灰復燃是達到菩提了呢。

3.夫天籟者,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這句怎麼體現的和天籟有關呢?

更新!

4.道惡乎隱而有真偽?這句話和 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 兩句裡面的隱怎麼區別啊,怎麼翻譯,或者說這麼理解


謝邀。我不知道上面混著佛學講莊子的人,到底是在回答問題還是在販賣觀點?

1.小大之辯中,大鵬的境界看起來比小鳥高,但是如果以道觀之,兩者的境界都是一齊的。所以說大鵬的觀下並不值得推崇。

2.莊子中沒有什麼死灰復燃是達到菩提。莊子與佛教沒關係。即使有僧人去將之關聯,那也是僧人的理解,莊子他自己沒有這樣理解。

3.天籟無法被聽聞,被觀看,被觸摸。被大道所生的個體有自我實現和自我成就的可能,並各得其成就,這就是大道所發出的聲響。

4.隱,可以理解為遮蔽。大道會被所謂的小小成就所遮蔽,而語言則會被洋洋散散的大話套話所遮蔽。


第一個給我的啟發就是

來人間是必須的

經歷也是必須的

否則無法看到真正的道

第二個是

我那段時間

歷劫的時候

整個人就是那種狀態

一念成魔一念成佛

心如死灰之後

又轉瞬即燃

從此精進不疑惑


莊子被嚴重誤解了。。。根本不是講菩提樹的。。。逍遙遊的冥海指的是宇宙。。。鯤鵬都是星象,古之聖人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只有知道天文才能演算曆法,有了曆法才能指導農業耕種,農業生產有保證,大家都吃得飽,才能保證文明社會井然有序。

1.逍遙遊裡面的,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這句是說,天空真正的顏色並不是蒼色,因為太遠,望不到邊,所以才看起來是這個顏色,不僅人站在地面望天空望不到邊,遙遠無邊的星宿從上往下看,同樣也是遙遠而望不到邊。從其遠而無所至極這裡已經點明了,遠而不能窮儘是觀的哪裡啊,當然是在觀宇宙啊。地面上就算再遠也是可以窮盡的。

古人不僅視力好,還有豐富的想像力,所以會把星宿擬人成小動物,鯤鵬講的都是朱雀七宿,從天邊緩慢生起,生起的過程中,星宿造型自然會發生變化,摶扶搖說的就是呈螺旋式的星雲啊。(本段參考了白雲先生解莊子逍遙遊)

2.人如枯槁,心如死灰在莊子里是指能夠掌控自己而達到的一種狀態,為什麼又說死灰復燃是達到菩提了呢。

莊子真的不是講菩提的啊,菩提是什麼?是印度的一種樹啊。。。佛教是什麼時候傳進來的?

莊子在講什麼,莊子講的是道啊。逍遙遊講的天道,齊物論講的修道,「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 南郭子綦是一位修道者,已經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心如死灰進入了道的境地,道生萬物,就算心如死灰,也能死灰復燃。無何有之鄉也是指的道。道為萬物之母為宇宙之根。南郭子綦入道後又從道中出。哪裡提到過菩提,要想看懂莊子就不要和菩提書一起看,容易精神錯亂。。。

3.夫天籟者,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這句怎麼體現的和天籟有關呢?

天籟 地籟 人籟 各指什麼 指的天地人之氣。人籟為何,為絲竹之樂,用音樂來測天地之氣,天籟為天之氣,地籟為地之氣,天地之氣交接,化生萬物耳,故吹萬物不同。而使其自己也,怎麼理解,是自己啊,古人講自然一詞並非指自然界,而是萬物本身的樣子,按照道生萬物的樣子呈現。(以上兩段參考白雲先生解道德經,白雲先生還沒有講齊物論,我就按照他講的道德經的理解答的)

第4句我有點不記得出自哪裡和上下文了,等回頭再看了再補充。


謝邀。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

自然是不正的。那麼大鵬從上往下看,又怎麼會看到大地真正的樣貌呢?這與我們立地觀天是一樣的。「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子綦曰:『偃也,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

槁木死灰是無我,但「吾喪我」乃是真我,所謂「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者是也。所謂「死灰復燃」,無非靜極生動之象,可惜這與「吾喪我」的內核毫不搭邊,引出什麼「菩提」更是莫名其妙,關佛教什麼事?夫人承天受氣而自得,滅識見性,復其本體而已,既非死灰亦非空無,乃是「惟恍惟惚」,這與佛教概念不同。不要混淆。

太晚了,有時間更。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這句話,個人以為陳鼓應應誤讀。誤讀在則已矣。

陳鼓應解釋為~也就是這樣的光景。那麼就是吧「則已矣」理解為「而已矣」了。

筆者以為,應解釋為,天之蒼蒼,其正色耶?其遠而無所至極耶?天的高遠是無窮盡的,那麼其視下如果亦不變,則有窮盡了啊!

意思是其視下自然是非蒼蒼之色者也。

2 人如枯槁,心如死灰在莊子里是指能夠掌控自己而達到的一種狀態,為什麼又說死灰復燃是達到菩提了呢。

死灰復燃菩提,不知看的什麼版本。不過,筆者試做解釋~

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死灰~濕灰可以看看我對莊子應帝王篇,中的某段解釋。

意思是聖人不受肉體限制,也就是後文的吾喪我的「我」~肉體的我,還有我見(心)。釋德清《莊子注》

其實用佛教比擬就是破「我」「法」執也就是見菩提。

3.夫天籟者,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這句怎麼體現的和天籟有關呢?

天籟~莊子里的天~天性,自然之意思,天籟自然之賴,這個自然不是大自然,而是不假外物。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都是任其自然,不假外物,故而天籟。

讀莊子不要囿於成見,文字!要把莊子的脈路摸清,以上很多回答都是抖機靈式的回復。價值並不大。


謝邀。同好握爪。

我只能說說個人理解,多半不是原意。希望交流探討。

天的顏色,是它本色?還是太遠就會顯出這種顏色?大鵬(飛得那麼高),它往下看時(是什麼顏色?)如果也是這種顏色,那(么原因)就是太遠了。

……

第二段菩提是什麼鬼?佛教也來蹭莊子的文?

……

天籟我去看看原文先……我這有段譯文:

可是這跟地籟有

什麼不同呢?我也很疑惑。

不過後面金句太多了,多如繁星。費解的地方也很多。

相比之下,這個小小的疑惑,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首先題主問對莊子文句的理解,每一個答案之間估計都有差別,所以大約題主會越看越不懂,最後還是要靠自家的體貼。

1、鵬飛的高,向下看一片茫茫,和我們向上看一樣,這一點是很好理解。而小大之辨,或許應該理解為無論小還是大都是處於有待的狀態之中,渺小的我們向上看是茫茫的天,鵬飛的高向下看卻也是一樣。如果能理解不論大小都是有待,就能較好理解後面的齊物論了。

2、身如槁木、心如死灰是個很有趣的譬喻,有點和養生主最後一句「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一句相呼應,指是脂的假借字,包裹在薪燭外面的油脂燃盡了,但火已經傳遞下去了,這與前面「老聃死」的寓言是有內在聯繫的。這樣一來齊物論所謂的南郭子綦之「吾喪我」便是養生主所謂的「古者謂之帝之懸解」。不知道這樣做文本的系聯,題主能否理解。

另,以到為菩提,是重玄學派的重要思想,我個人的意見是理解他們怎麼想的就好,因為那和重玄學的心性論有關,但莊子的深意可以有更多元的理解,不必要拘泥於重玄一家。

3、天籟和自取是很好的問題。我和歷來的解釋不太一樣,我覺得「自取」和「吹萬不同」是在一起的,是歸於地籟和人籟,這兩種籟的萬千不同在於自取,這就是說差別產生於劃分,劃分來自於自取,並沒有一個外在的強有力的標準說一定要怎麼劃分。所以天籟散而為地籟人籟,萬籟合則為天籟。人間世說「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這裡的心就是齊物論說的成心,成心止於「聽之以氣」,聽字本身有耳有心,心齋就是要無成心地聽通天地之一氣。也就是聽天籟。這也是南郭子綦之所以說這番話的意思。

4、「道惡乎隱而有真偽?言惡乎隱而有是非?」這是莊子自己的解釋。隱是憑藉的意思,道憑啥會有真偽?言憑啥會有是非?這是個反問句!題主問的那句就是一種回答,道憑藉小成而有真偽,言憑藉榮華而有是非。諾,就是這個意思啦。成就是「成心」的意思,「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本來應該是「道通為一」的。

以上。

莊子很好讀,因為內七篇之間的聯繫很緊密,所以能依據文本,前後互文,很多就可以理解了。外篇雜篇,一以類推即可。


第一個問題,是《逍遙遊》裡面的問題。逍遙遊是莊子內七篇的首篇。逍遙遊首先指出境界和態度的問題,不管是開篇的大鵬,還是藐孤射之山的神人,都是為了讓你打開眼界,讓你看到慣性意識之外的世界,誠如道德經開章即為「道可道,非常道」。不給你打開一扇心靈世界的窗戶,你永遠只知道色之意識的物質世界,蠅營狗苟而神之所屬於,心不知所歸。所以說,大鵬,其視下也,正如莊子外篇中大鵬和貓頭鷹的故事中的一樣。

第二個,第三個和第四個都屬於《齊物論》中的問題,齊物論,算是莊子內七篇最難理解的一篇,如果說逍遙遊是給你打開了一扇窗,讓你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那麼齊物論就是把你完全帶進一個世界,完全顛覆你的世界觀。誠如《大學》中所道「至知在格物」。這還只是一個開始,因為要想真正的了解,需要「勤而行之」和大學中的修身之路「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至其知,至知在格物」一樣需要下功夫去修正。

第二個問題,是齊物論開篇的問題,其實就在問一個問題,「我是誰」,形如枯槁,而心可使如死灰乎?這是一種修正的狀態,正如《應帝王》中的「杜德機也」。只是在求證「我是誰」。和後面中所述死灰復燃而證菩提,倒是有異曲同工之理。所謂「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可總留給了十分之一的契機,所謂悟生死而知本來面目。

第三個問題,是開篇第二階段,還是「我是誰」的問題。怒者其誰與?天籟地籟人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怒者可為一?

第四個問題,兩個隱都是隱藏的意思。道不用影藏,就在那,可是不懂的人看不見,不知道,看不見不知道還強行書寫描述,就有真偽,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開口就錯。所以說就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而後一句的道隱於小成,所謂的神通法術,所謂的八卦甲子,所謂的天文地理,所謂的領域專業,這些都是術的問題,也就是運用的問題。而多少人就沉浸其中不可自拔,而自樂其得。而並不懂背後的數。

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1、天之蒼蒼,其正色耶……

天之高,乃至於望不盡,大鵬飛起時向下望,也是望不到底,形容大鵬飛起之高,這是在與前面的「翱翔蓬蒿之間」作對比,突出小大之辯,乃至於格局大小之辯。

2、形如枯槁,心如死灰。

形容人後天物質的身體,紛亂的意識思維,都得到止息,齊物論的狀態就是道的狀態,死灰復燃,所說的也就是所謂的一陽來複,是後天陰氣止息後,陽氣的生起。

3、人籟,指的是絲竹管弦等人為的音樂,地籟,指的是大自然的各種聲音,如風聲,天籟,是指鼓盪萬物生長的生命力,稱之為「氣」,萬物都是這一股生命力鼓盪而生,卻各有各的生命形態,而這股生命力究竟是誰呢?

4、道是沒有陰陽對立的,道在陰陽未生以前,而我們的意識總是成對的以肯定否定的形式出現,所以,我們的語言無法形容出道。道,沒有顯隱,窮通,對錯,莊子有個統一的說法,叫是非,我們認為對的好的,和我們認為不對的不好的,道沒有這些,沒有分別這些,因為它在陰陽未分之前。

可以多看看《莊子註疏》

希望有幫助。


莊子:天道

世上人們所看重的稱道和就是書。書並沒有超越言語,而言語確有可貴之處。言語所可看重的就在於它的意義,而意義又有它的出處。意義的出處,是不可以用言語來傳告的,然而世人卻因為看重言語而傳之於書。世人雖然看重它,我還是認為它不值得看重,因為它所看重的並不是真正可以看重的。所以,用眼睛看而可以看見的,是形和色;用耳朵聽而可以聽到的,是名和聲。可悲啊,世上的人們滿以為形、色、名、聲就足以獲得事物的實情!形、色、名、聲實在是不足以獲得事物的實情,而知道的不說,說的不知道,世上的人們難道能懂得這個道理嗎?

齊桓公在堂上讀書,輪扁在堂下砍削車輪,他放下椎子和鑿子走上朝堂,問齊桓公說:「冒昧地請問,您所讀的書說的是些什麼呢?」齊桓公說:「是聖人的話語。」輪扁說:「聖人還在世嗎?」齊桓公說:「已經死了。」輪扁說:「這樣,那麼國君所讀的書,全是古人的糟粕啊!」齊桓公說:「寡人讀書,製作車輪的人怎麼敢妄加評議呢!有什麼道理說出來那還可以原諒,沒有道理可說那就得處死。」輪扁說:「我用我所從事的工作觀察到這個道理。砍削車輪,動作慢了鬆緩而不堅固,動作快了澀滯而不入木。不慢不快,手上順利而且應合於心,口裡雖然不能言說,卻有技巧存在其間。我不能用來使我的兒子明白其中的奧妙,我的兒子也不能從我這兒接受這一奧妙的技巧,所以我活了七十歲如今老子還在砍削車輪。古時候的人跟他們不可言傳的道理一塊兒死亡了,那麼國君所讀的書,正是古人的糟粕啊!」


1、《逍遙遊》講的是小大之辨與適性逍遙。

後文有說: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多大的鳥飛多大的天。像蜩與學鳩只需要一棵樹就可以過日子的,在自己所處的空間里自由自在無所畏懼,覺得自己很大了,還取笑別人更大的。

按照前文的論述,似乎鵬是很大的東西了。因而鵬發此疑問?這一疑問發人深思,也在探索文章的思想高度:我那麼大一鵬,是不是最大的,有沒有比我更大的。要有比我更大的,就要有比天更大的空間。所以他發問,其遠而無所至極邪?然後他上望望,下看看。自然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找邊際,找盡頭,目的是證明自己是最大的存在,或者說,需要知道更大的領域。

2、我很反感拿佛語解庄,庄可以啟迪參禪,不立文字的禪宗也推崇《莊子》但是要拿佛語來解庄未免唐突了一些莊周的本來思想。如果你看的是拿佛語解讀莊子,那「死灰復燃」就完全脫離莊子的思想體系了。因而希望你把莊子思想當作是一套完整的體系去學,不要觸碰這個體系之外的東西。你那死灰復燃我亦未能找到出典。不知道你從哪裡看來的。

3、莊子所謂的天籟,是基於人籟和地籟的。人是通過竹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地是通過洞口豁口表達風的經歷。真正的天籟是「咸其自取」的,所謂:怒者其誰邪?他不需要表達什麼,不需要藉助什麼,讓你發出自己的聲音,吹萬不同,本身萬事萬物都是不同的,有自性的,平等的,不應該有分別(不同是其本身個性,分別是出於自我的自性,不矛盾)。這才是天籟,體現的是這一篇中「齊物」的思想。


從問的問題來說,建議題主不要先問這些,而應該去查字典。

另外就是要先讀明白老子,再說莊子。


好久沒再看當初買的莊子了,放下時感覺這本書並不是可以一直看就看明白的。建議回去看道德經。

有的書,寫的目標是引人,或者對莊子這類用引人入道分類,可能稍稍更容易讓人理解。

。。。但是寫書的目的只比寫書人少一點。。

不幸的是莊子也不是以此為目的。

而且他的知識,直接被看懂,這世界就更加顯凶了。。。

有莊子自己所處境界(對於讀者,叫寫書目的)的影響,,,這不過是外物,讀懂讀不懂更重要是看讀者了。。。(內神非常複雜打字就算了,知者不言就是說這類「知識」不是用語言可以傳達的。強行用語言,會傷害寫者自己的意志,並且對於讀者的作用,達不到寫者的目的)

,,,所以,這四個問題。雖然我不會幫你理解,以免讓人有一個錯誤理解。

(。。當產生的錯誤越強大,再次建立正確受得阻力越大,,科學意識會說「我才不會迷信」,道人說「正常人都不會迷信,有什麼好炫耀,我說的是「迷路」。」。。)

做一點「翻譯」還是可以的。鵬徙南溟這段,在過去(莊子時代)不能明明白白的舉實例,編故事也不行。不出月余,舉世追殺。憑實力寫的真實一點,在大家看來就很玄幻。

讓我舉實例,我也不會作死,也不想像莊子一樣被理解玄幻。

但是這樣的翻譯更容易理解。

做個次級的辦法,將各個時空的事連起來:鯤鵬的境界和小鳥是差不多,(比小鳥的平均)確實高了那麼一點。

那麼後來的鵬,可等於以下身份:曹操,富二代,富一代,司馬懿。別的不敢說了。

原來的鯤,也有身份,過濾掉沒有富一代全部能力的富二代:曹操和富一代,司馬懿。

小鳥的身份:不是窮人不是窮人,是出生而貧者。

風:天地時勢中,新出現,新出現的合成大勢的力量。

。。。如果構想通,再往下看。。。

鯤原是魚,和小鳥種族不同。在上邊我說是相同,這是因為,人類大部分的不同:是受自然的不平衡影響的。

有些人希望,或者認為,這些不同像種族一樣無法改變。社會中希望的多,想想毛管理員多艱難。「可惜一個(真正不同的)人只成了偉人的凡人」

。(加一句吧)有人說過時勢造就英雄,英雄造就時勢。這就是語言的局限。這兩類境界不同,都「容易的」被稱為英雄。曹操和毛管理員境界也是這樣的差距。他也有缺陷,但他努力做了「扶正」的持續力量,畢竟離界了,後邊管不著也放司馬懿出來了,早死早投胎。

構想通了再往下,不然就算看了也沒希望理解了。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到這裡,這些話,每一句,對於社會化的人,都是個難以逾越的「大境界」,對於」初九」來說:連起來都不夠一個小境界。)

句號對應

在人與人的社會中看整個世界「社會外」如此貧困(社會之外,世界遼闊而未知導致人類貧資困苦)。。

這樣的下結論正確么。。

世界太豐富,太遼闊,所以太多未知,人不能富裕起來(真的是遼闊導致未知么,太遼闊而達不到知界么)。。

在富裕起來的人看來(在自身努力成長為知界的存在看來)。。

也是不知道本質,世界層面不是社會層面(是不能複製這個過程)。。

看道德經吧,畢竟是莊子的後來人,做了莊子沒做的。


天看起來蒼茫一片,但這是它本來的樣子么?是因為他沒有邊界而看起來是這個樣子的么?

那麼如果是從上往下看呢?就不會(因為沒有邊界)而是這個樣子了吧

多讀幾遍你就知道,是莊子本人想從天上看一看自己的腳下。鯤鵬是他精神的載體,帶著他有一個從上而下的視角

人創造飛機的本初,大約就是如此,立於雲顛,觀人觀己


大概看了下問題,題主估計原文都沒讀幾遍,先把書放這,題主可以先看看,等我隨後來總結整理啊。


第二個,坐忘,後心如朝陽


謝邀,講道理,你看的比我多,至少我沒看過老莊,不過第一個說的是,天空蒼茫的顏色,是他本來就這樣的嗎,你看不到天上,那麼天上自然也看不到你,我是這麼理解的。

古文其實挺難懂的,蘊含的信息量太大。


對莊子我是純新, 內篇大概看完了, 就有限的看過的東西,個人覺得莊子宣傳的不是形而上的哲學辨識而是對修行境界的描述, 上面有人說不能用佛語解莊子, 或許認為莊子只能從哲學角度去詮釋, 而不能(不會)從實修的角度去解。那麼從修行的角度去看, 或許可以這樣理解

  1. 大鵬可以視作精氣神的總和, 一些佛教修行者(這個詞有著比較大化,泛濫話的趨勢, 而能稱得上是真正的修行者的, 在個人看來是很少的), 在對覺知(不是感知), 覺性, 正念(這三個詞描述的是一個「東西」)等等, 這些精氣神的素質的強化過程其實是一個「登高」的過程, 越高能「看」到的就越多, 「知道」的也就越多。
  2. 心如死灰, 是指心(mind)「清靜」, 「清凈」是個佛教用語,或許可以像「坐忘」。我還沒有看到說死灰復燃的篇章, 不過我猜是和佛教說的一個修行過程「見山是山, 見山不是山(心如死灰), 見山是山(死灰復燃, 當然這個狀態和前一個見山是山是不一樣的)」 ,人如枯槁可以從兩方面看, 「動中」的意思可以去看看武術好的人, 你去托一下他的臂膀, 很沉, 似乎沒有「活力」(當然這只是表面現象, 動起來的速度比有「活力的"更快, 李小龍打架的時候讓人的感覺就是松沉的),一般人的臂膀就比較輕(不同程度的聳肩,不像練武的是溜肩)。」靜中「的意思是對身體感的降低和去除, 也就是降低交感神經的興奮程度。因為人腦以極快的速度一直在傳輸和反饋著來著身體各處的信息, 比方說人在打字的時候, 不會去感覺腳, 但是潛意識一直以很快的速度去感知腳的存在, 所以有人踩到腳了就會迅速的感知。
  3. 僧肇先前是老莊的, 後來也學佛,很牛,不過個人猜測他不會說高僧傳裡面那種貶低的話的。
  4. 就說到這裡, 隨便說說而已。
  5. 說句良心話, 明白佛教核心內容的人是少只有少的, 也很少會在網上發帖的。 知乎上面我看到的大部分佛教相關不是膚淺就是誤導, 對那些信息要慎之又慎。


推薦閱讀:

《莊子·大宗師》里的「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無古今、無生無死」各位是如何理解的?
有沒有腦殘粉注釋的莊子版本?
老莊思想對魏晉玄學有什麼影響?
《道德經》在流傳中沒被修改過嗎?

TAG:國學 | 諸子百家 | 國學大師 | 莊子人物 | 莊子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