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存在過哪些好看的古生物?

看了熱門的問題:世界上存在過哪些奇特的古生物,但是感覺答案好多蟲子類動物,有點可怕。有沒有顏值高點的古生物呢?


納尼,竟敢說我大無脊椎顏值低?


謝謝邀請。。

本人比較喜歡大型貓科動物,尤其是劍齒類,覺得比較帥呀,美醜不好說,大家自己評判吧!

附上一個我類似的答案

美洲為什麼沒有老虎? - 知乎

本文主要講劍齒類和貓科為主的肉食性動物,可能會又臭又長,我盡量把提到的物種都配圖,喜歡的支持一下吧!

本文資料部分來源

【綜合資料】劍齒第一王朝--獵貓科【古獸吧】_百度貼吧

【資料】巴博劍齒虎科資料【古獸吧】_百度貼吧

【古獸介紹】類劍齒虎(Machaeroides)_古獸吧_百度貼吧

【圖片】【遠去的血影】刻耳柏洛斯之齒--承前啟後的古老家族肉齒目【老虎吧】_百度貼吧

【科普】劍齒虎亞科完善新帖【古獸吧】_百度貼吧

烏克蘭數碼畫家Roman-uchytel的古獸復原圖--大貓系列_老虎吧_百度貼吧

【圖片】【原創】淺談貓科動物的進化史【國際米蘭吧】_百度貼吧

流量預警!!!

----------------------------------------------------------

現今我們熟悉的獅、虎、豹等屬於貓科動物中的豹亞科,而我們的主子喵星人屬於貓科中的貓亞科。然而實際上新生代出現了不少似貓動物,不乏一些堪比獅虎的「大貓」,但其中一些並非真正的貓科動物,而只是似貓的哺乳動物。為什麼進化總是創造出長得像貓的物種呢?這正是趨同演化的例子。因為環境類型有限,沒什麼親緣關係的物種為了適應相似的環境,分別獨自進化出相似的特徵,佔據了相似的生態位。在生物演化歷史中,似貓動物至少出現過三次:袋獅或袋虎、獵貓類和貓類;劍齒類似貓動物則出現過四次:獵貓類、貓類、肉齒類和袋劍虎。

本人從小對食肉的大貓感興趣,尤其是已經滅絕了的那些「大貓」,所以本文將以劍齒虎亞科為主寬泛地介紹一下。

首先是一些基礎知識圖

在2500萬年前的時候,貓科動物出現了。貓科動物首先分化出來的是原小熊貓,它們在2500萬年前出現西歐和蒙古。它的後代在2000萬年前左右進化出了假貓,假貓又進化出了三支貓科動物:劍齒虎亞科,豹亞科,貓亞科。其中劍齒虎亞科在1萬年前永久的消失了,豹亞科和貓亞科組成了如今我們所能看到的貓科動物 。

ps.劍齒類動物除了劍齒虎亞科以外,還有獵貓科,也就是圖中的獵虎科,以及巴博劍齒虎科、類劍齒虎、袋劍齒虎等。但其中,獵貓科、巴博劍齒虎科和劍齒虎亞科所在的貓科同屬於食肉目,類劍齒虎則屬於肉齒目牛鬣獸科,袋劍齒虎就更遠了,屬於後獸亞綱的袋犬目袋鬣狗科,和前三者都不在同一亞綱(前三者屬於真獸亞綱),不過我也可以放在一起講講。

原小熊貓(Proailurus),又名原貓或始貓。

始貓想像圖

假貓(Pseudaelurus)是歐洲、阿拉伯半島、亞洲和北美典型的物種。與始貓相比,它們的牙齒特徵與後來的貓科更為接近,此外,假貓的頭後骨骼也幾乎與現代貓科無異。但假貓仍然保留了一些原始性狀,如它們的腰部纖細而長,肢骨相對較短。

假貓想像圖

-------------------------------------------------------

接下來是重頭戲!

劍齒虎亞科:

劍齒虎亞科主要分類:

劍齒虎亞科屬於食肉目貓型亞目貓科,大約生存於晚中新世到晚更新世,是貓科動物進化史上的一個分支,大至可分為3個進化類群,其最早類群是早中新世的副劍齒虎,在進化過程中逐漸淘汰了獵貓科和巴博劍齒虎科動物,在上新世更新世之際開始與貓科動物(主要是豹屬)發生的激烈的競爭,在中晚更新世開始於舊大陸衰落,之後在美洲大陸刃齒虎屬保持了很強的活性,於更新世末的第四紀滅絕事件中完全滅絕。

ps. 狹義科學上的劍齒虎指劍齒虎亞科中的短劍劍齒虎(machairodus)。是大型貓科動物進化中的一個旁支,生活在中新世——更新世時期。劍齒虎長著一對和其他貓科動物相比較長的犬齒,故得名,但遠小於刃齒虎的劍齒。劍齒虎也可以指整個劍齒虎亞科。但在大眾眼中的劍齒虎則一般指刃齒虎(smilodon),比如《冰河世紀》中的蒂亞戈。

約在2000萬年至1500萬年前,副劍齒虎(老祖宗)出現,這是一種小型的劍齒虎,生活在當時的歐亞大陸,這種劍齒虎一直延續到了900萬年前。副劍齒虎肩高約58厘米,與豹相似,但體型較輕盈。四肢形狀顯示它們是靈活的攀樹者,且可以獵殺相對較大的獵物,它們可能和豹子一樣會從樹上伏擊獵物,而其粗壯程度則遠超過豹子,奠定了劍齒虎亞科粗壯化的基礎。

副劍齒虎想像圖

約在1500萬年前,劍齒虎族的劍齒虎(舊稱短劍劍齒虎)出現,由副劍齒虎進化而來,比如早期的阿芬劍齒虎。短劍劍齒虎是第一種體型達到現代獅、虎大小的劍齒虎,廣泛分布於舊大陸和北美洲,於200萬年前消失。劍齒虎是劍齒虎亞科中第一類大型種群,此後出現的劍齒虎亞科動物除了一些刃齒虎屬的種群也很少有能超過它們的。

阿芬劍齒虎是亞歐大陸晚中新世最常見的早期劍齒虎,其擁有非常類似虎的肢體比例,但頭骨更加平直和拉長,顴弓較狹窄,眼睛較小,頸部很長,肌肉很發達。阿芬劍齒虎前肢很強壯,後肢較長,非常適合在伏擊中短距離衝刺時推動其身體。

中新世晚期歐洲的阿芬劍齒虎

短劍劍齒虎假想圖

副劍齒虎和短劍劍齒虎體型對比

值得一提的是約在1250萬年前,中劍齒虎 (Miomachairodus) 出現。中劍齒虎比較冷門,應該是副劍齒虎之後最早進化出來的劍齒虎亞科類群之一,和巴博劍齒虎競爭激烈。(並沒有圖)

短劍劍齒虎後期有著名的巨型劍齒虎(Machairodus giganteus),這種強壯的劍齒虎肩高約1.2米,非洲種最大體長可超過3.5米,略大於現今東非雄獅;歐洲種體長2.2到2.5米,可能還會爬樹;北美及亞洲東部的後期巨型劍齒虎的四肢進化的更加細長,體現出它們是長途追擊的好手。

劍齒虎在非洲基本上於上新世就衰落了,在亞洲歐洲還繁盛了一段時間,甚至進入了北美洲進化出了科羅拉多劍齒虎種,它也就是晚期劍齒虎屬的典型代表,此時主產於亞歐的晚期劍齒虎屬體型沒有巨型劍齒虎那麼粗壯,開始變得苗條起來,其中一個很苗條的支系進化出了劍齒虎亞科中最苗條的鋸齒虎,其他劍齒虎屬的種群則在早更新世最終滅絕了。

中等大小的劍齒虎屬動物可能與當時另一類比較繁盛的劍齒虎亞科動物後貓屬有過激烈的競爭,後貓屬在上新世滅絕,其進化出了恐貓屬繼續和劍齒虎競爭,最後在早更新世恐貓屬和劍齒虎屬一同滅絕了。

晚期劍齒虎—— 卡巴爾劍齒虎假想圖

晚期劍齒虎—— 科羅拉多劍齒虎假想圖

約在1360萬年前,鋸齒虎族的獵劍齒虎出現在北美洲出現,這種劍齒虎相對早期的短劍劍齒虎—阿芬劍齒虎而言還要原始,可能是早期的劍齒虎分化出的種群。和前文的副劍齒虎一樣,很可能沒有後代。(沒有圖啊沒有圖)

迅劍虎(Lokotunjailurus)生活在晚中新世(700萬年前)的肯亞,查德地區,是劍齒虎亞科比較原始的種群。它們體態比較纖細,劍齒也較短。相對大型的劍齒虎,它們更能像豹子一樣在非洲草原上神出鬼沒,捕食原康修爾猿等史前非洲靈長類動物和有蹄類動物,迅劍虎相比恐貓,巨頦虎對史前靈長動物乃至人類較近的祖先構成了更大威脅。

迅劍虎假想圖

鋸齒虎(Homotherium 似劍齒虎)生活在早上新世—晚更新世(500萬年—1萬年前)的歐亞大陸,非洲和北美洲。它很可能是由巨劍劍齒虎(屬於劍齒虎)進化而來。鋸齒虎的劍齒屬於彎刀牙,可以在獵物身上亂劃,割穿獵物的厚皮。鋸齒虎生態地位比較邊緣,在非洲大約150萬年前就滅絕了,在歐亞大陸活到了3萬年前,而在北美洲殘存到在大約1.4萬年前。

圓齒鋸齒虎假想圖

闊齒鋸齒虎假想圖

晚鋸齒虎假想圖

鋸齒虎和人體對比圖

鋸齒虎襲擊屬名為Cervalces的一類北美古鹿

異劍齒虎(Xenosmilus 異刃虎)生活在早更新世(180萬年—30萬年前)的部分地區。它們是由鋸齒虎進化出的分支,和鋸齒虎150—225公斤的體型相比,異劍齒虎230—400公斤的體重顯然要巨大很多。它四肢短粗,劍齒短而寬。它很可能躲在草叢中悄悄貼近,然後猛撲抓住獵物,有出土過它的化石與野豬的骨頭在一起,這就表明了它們的主要獵物。 異刃虎的化石發現地區很少,僅在美國發現,可謂是分布範圍最狹窄的劍齒虎亞科動物,大概是在刃齒虎興盛後失去生態區位而滅絕。異刃虎兼有彎刀族(劍齒虎和鋸齒虎等)和馬刀族(巨頦虎和刃齒虎)的特徵(四肢短粗是馬刀族特徵,身體則像彎刀族一樣纖瘦一些)其劍齒相對長度則介於彎刀族和馬刀族之間,不長不短。但現在一般還是認為它們與彎刀族關係更為親近。

異劍齒虎假想圖

異劍齒虎捕雕齒獸食假想圖

最後介紹刃齒虎族。

原巨頦虎(Promegantereon)是晚中新世(950萬年—850萬年前)的刃齒虎的原始種類,目前尚不清楚它的具體情況。

原巨頦虎假想圖

祖刃齒虎假想圖

巨頦虎(Megantereon)生活在早上新世—中更新世(450萬年—20萬年前)的舊大陸以及北美洲。體長1—1.3米,劍齒超過10厘米,它可能是由原巨頦虎進化而來。 巨頦虎屬開闢了劍齒虎亞科的第三個進化系馬刀族,大名鼎鼎的刃齒虎屬就是由巨頦虎屬中的一支刀齒巨頦虎演化而來的,它們也是基本上唯一在北美分布過的巨頦虎屬,其餘的留在舊大陸的巨頦虎在非洲,歐洲,亞洲分別於150萬年,90萬年,50萬年前滅絕。巨頦虎又名巨劍齒虎,實際上它們體型是劍齒虎亞科中的小個子,這名字純屬忽悠人,體型夾在豹和美洲豹之間,但體重要重,平均體重120公斤,最重150公斤。

巨頦虎假想圖(巨頦虎可是早期人類的大敵!)

巨頦虎襲擊南方古猿

巨頦虎襲擊能人

刃齒虎(Smilodon 美洲劍齒虎)生活在中更新世—晚更新世(250萬年—1萬前)的美洲地區,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認為的劍齒虎,它是最後進化出來的劍齒虎,也是劍齒虎家族最後的輝煌。刃齒虎身體粗壯,長著短而有力的四肢和短尾巴,雙頜可以張開達120度,以便上犬齒刺進獵物的身體。犬齒的橫截面呈橢圓形,以集中力量,並且在戳刺時讓阻力減到最小。劍齒的後緣有細小鋸齒,好讓戳刺更輕鬆。它們很可能捕食巨大緩慢厚皮的食草動物,也會吃腐肉或奄奄一息的動物。刃齒虎可能以家庭方式群居,很像現代的獅子,並且也 很可能集體捕獵。

刃齒虎舊譯為美洲劍齒虎或斯劍虎,是由一支進入北美的巨頦虎進化來的,最早種類出現於晚上新世的纖細刃齒虎,體型很小,最多不過100公斤,這個種類大概於15萬年前的中更新世滅絕。在更新世刃齒虎出現了中型的北美洲致命刃齒虎和大型的南美洲混亂刃齒虎,這兩個種類一直持續到10000年前更新世結束。致命刃齒虎肩高最多1米,體重最多280KG,最大型混亂刃齒虎肩高1.2米以上,最多和洞獅一樣高大,體重最多470KG,是最強壯的貓科動物,其大小也不比最大貓科動物美洲擬獅小多少,劍齒虎亞科中只有劍齒虎屬下的一些大型物種可與之相比,而混亂刃齒虎的強壯程度超過劍齒虎屬,所以可稱的上最大的劍齒虎亞科動物。其劍齒長度更是劍齒虎亞科之最,可達20厘米以上,結成小群的混亂刃齒虎,可能對年幼的居維葉象和大地懶都構成嚴重的威脅。北美的致命刃齒虎也一度佔據了北美洲最強貓科動物的地位,直到晚更新世獅子進入北美地位才有所削弱。

致命刃齒虎假想圖

毀滅刃齒虎假想圖

雖然刃齒虎的馬刀劍齒如此之長,但可能非常不給力,由於這種扁長的馬刀牙結構導致刃齒虎的劍齒易斷,以至於刃齒虎在吃食時避免啃骨頭,在攻擊獵物時也避免攻擊獵物皮膚較厚的地方,其劍齒主要作用是由於馬刀齒能更好更有效率的切斷獵物喉嚨,給獵物以致命一擊。雖然劍齒不撐勁,但刃齒虎卻進化出來了極其粗壯的身體和肌肉,中型大小體型和獅子近似的致命刃齒虎就能和體重三倍於自身的美洲野牛單挑,這是今天的獅子老虎所做不到的。若以小群攻擊,則實力更強。最大的混亂刃齒虎的強大更是無法想像。它們首先用肉搏制服獵物,在獵物被打倒不及反抗之時,迅速用劍齒攻擊脖子一下了結獵物的性命,它們的劍齒也是專門為了最後一擊而配備的。刃齒虎的咬合力較小,可能與它們的獵食過程關係不大有關。

在美洲東征西討的過程中,刃齒虎也表現出了極強的競爭能力,在北美洲擊敗最後的劍齒虎屬和異刃虎。在南美洲擊敗泰坦鳥,袋劍齒虎,最大的食肉目裂腳類動物南美短面熊的滅絕也與混亂刃齒虎的興盛密切相關。刃齒虎是劍齒虎亞科生存上的強者,進入中更新世後,大多數劍齒虎亞科動物已衰落,唯有刃齒虎屬一直保持了極強的活性,成為更新世最為興旺發達的食肉動物之一,和巨型短面熊,大型獅子,恐狼同為更新世食肉目4大王者。

毀滅刃齒虎、致命刃齒虎、巨頦虎的對比

末期的刃齒虎已經遇到了新崛起的現代貓科:美洲獅子

劍齒虎亞科還有一條支系是後貓族。

約在2000萬年前,後貓族的浮渡劍齒虎出現,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劍齒虎動物之一,這種劍齒虎在900萬年前滅絕(沒圖啊沒圖)。後貓的劍齒在劍齒虎亞科中可謂是最短的,還比較扁,但還是比貓亞科犬齒相對最長的雲豹長。後貓的身上也有很多貓亞科動物的特徵,所以有人認為它們是貓亞科動物,不過目前它們還是被歸為劍齒虎亞科動物。 後貓族劍齒短小而粗壯,可以硬啃獵物的頭骨,非常實用。後貓很可能生活在叢林中且為樹棲。後貓類的前肢比後肢強壯。

約在1100萬年前,後貓族的吉貓出現,這是一種類似獵豹的劍齒虎,生活在當時的西南歐,在700萬年前消失。約在1030萬年前,後貓族的管貓在北美洲西部出現,不過它和出現在700萬年前遍布歐亞和北美的石貓一樣,被認為是900萬年前出現的後貓的原始類型。後貓延續到了530萬年前,並約在500萬年前,演化出了後貓族最後的輝煌——恐貓。它的身長介於獅虎之間,隨著冰河世紀森林的退化,在120萬年前滅絕。

管貓和人類對比圖

大後貓假想圖

恐貓(Dinofelis)生活在早上新世—早更新世(500萬年—120萬年前)的歐亞大陸和北美洲,很可能是由後貓進化而來。它的身長介於獅虎之間,肩高約0.7米,小型的在30到90公斤之間,全身布滿斑紋。最大種是中國阿氏恐貓(Dinofelis abeli),相當於一只美洲豹(1.2米長),前肢比後肢更強壯。像美洲豹一樣,它們很可能種生活在叢林中。恐貓化石與更新世的靈長類化石比鄰,這很可能表明它是襲擊我們祖先的猛獸,恐貓滅絕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冰河世紀森林的退化,以及現代貓科的競爭。最值得一提的是南非的巴羅刀齒恐貓(dinofelis barlowi),眾多證據顯示它們是人類遠祖——南方古猿最主要的天敵。

恐貓假想圖

兩種恐貓、現代豹的體型比較

吉貓(Yoshi)是最近幾年剛剛發現的新種群,生活在晚中新世圖羅安期(Tortonian 1162萬年—724.6萬年前)的東南歐到中國吉貓的體型大約介於猞猁和獵豹之間,估計體重大約30公斤。從側面看較圓的頭頂等都和現代的獵豹非常類似,而和後貓的顱骨有一定差距,所以新論文的系統樹里,認為吉貓是一個和獵豹非常接近的屬。

吉貓假想圖

---------------------------------------------------------------------------------

接下來介紹一下獵貓科。

大約5500萬年前,有一支食肉動物從它們和貓科動物的共同祖先中分離出來,人們稱其為獵貓科(Nimravidae),也有人認為它們是貓科下面的一個亞科Nimravinae。早期的獵貓科成員都是行動敏捷、善於奔跑的掠食動物,體形比家貓大不了多少,牙齒也沒有貓科動物那麼特化。當時它們的發展非常成功,種類繁多,呈輻射狀演化,先於貓科動物蓬勃發展起來。獵貓科大體佔據和貓科類似的生態地位,比較多樣化,多數犬齒比較發達,其中有些成員如始劍虎Eusmilus等發展出了類似劍齒虎的發達的上犬齒,是當時厚皮動物的主要捕食者。獵貓科比起貓科較原始,最後因環境變化和物種競爭而滅絕,沒有留下現存物種。

早期獵貓科假想圖

偽劍虎亞科生活在始新世-漸新世,其下包括兩個屬,始劍齒虎和偽劍齒虎,它們有很長的劍齒和較大的頦葉。

始劍齒虎Eusmilus,又稱古劍齒虎。生活在晚始新世到漸新世的亞歐大陸和北美洲,約4000萬年前,屬於獵貓科里較早的。始劍齒虎長有誇張的上犬齒,下犬齒退化成門齒的樣子,為了容納巨大的劍齒,始劍齒虎的牙齒減少到了26顆,下頜還有挺大的頦葉,像刀鞘一樣起保護作用。始劍齒虎體型大概像一隻腿部粗短的豹子,還長有一條長尾巴,大者體長達2.5米,體重70KG,嘴巴張開角度達90度。在當時始劍齒虎是一方霸王,壓著祖獵虎之類的其他較小的獵貓科動物已經原小熊貓這樣的新興貓科動物。根據化石顯示,始劍齒虎和祖獵虎存在過很大的衝突。當時北美洲還存在恐齒貓,偽劍齒虎等各類獵貓科動物,之間有很大的競爭。

始劍齒虎假想圖

偽劍齒虎Hoplophoneus,生活在漸新世的北美洲,約3400萬年前。和始劍齒虎相比,它們的保護骨突小了不少,大型偽劍齒有美洲豹大小,體重最大達160公斤。原來認為它們是貓科動物而且是劍齒虎亞科的祖先,後來把它們歸入了獵貓科,且和貓科劍齒虎亞科沒什麼關係。耳骨構造不同是它們的很大區別。它們的食物是原始馬科動物等。在與當時其他食肉動物的較量中,偽劍齒虎始終佔據優勢,是除鬣齒獸之外最強大的頂極掠食者。但它們的風光也沒能持續太久,到了3050萬年前的晚漸新世就再也找不到它們的蹤影了。

偽劍齒虎假想圖

獵貓亞科是獵貓科一個所佔類群較多的科。一般的獵貓亞科沒有偽劍虎亞科這麼明顯的劍齒。它們主要生活在漸新世到早中新世。

恐齒貓Dinictis,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古飆,生活在4000~2250萬年前的早、中漸新世的北美洲,是獵貓科的先驅之一。它們體長1.1米,腳短只有約0.6米高,爪不能完全伸縮,顎部強壯,有長的尾巴。它們很像其近親的偽劍齒虎。頭顱骨形狀很像貓科的,而不像劍齒虎亞科的超短頭顱骨。古飆的上犬齒相對較細小,但仍是伸出口的。在犬齒以下的下頜骨闊大像垂子。由於體型小巧,它們仍然會遭到大型獵貓科同族比如祖獵虎,還有鬣齒獸之類大塊頭的「欺負」。北美洲植被的變化,可能導致了這位袖珍殺手最終的滅絕。在北美洲加拿大和美國都發現過其化石,是獵貓科中化石發現很多的。

恐齒貓假想圖

祖獵虎Nimravus,又稱獵虎。生活在早漸新世到早中新世的歐洲和北美洲。祖獵虎體長1.2米以上。和很多獵貓科動物不同,祖獵虎完全沒有下頜下凸骨形成的頦葉,爪子像狗一樣半伸縮,體態像一隻粗壯的長尾巴猞猁,動作敏捷,各種小獸乃至反芻獸(高齒羊)這樣的較大一些的動物都會成為它們的獵物,捕食方法可能是伏擊。在北美洲曾經發現過獵貓科動物的激烈競爭,目前發現過一具著名的祖獵虎頭骨化石上有被始劍齒虎咬過的痕迹,但並沒有殺死祖獵虎。它在遭受襲擊後頑強的生存下去,表面它有較強的復原能力。進入中新世食肉動物之間競爭進一步加劇,祖獵虎也最終滅絕。

祖獵虎假想圖

須齒獸(Pogonodon)是獵貓科下的一屬,外觀像貓科,體重平均大概30多KG。下頜也有個較小的頦葉。它們生存於1500-600萬年前中新世的歐洲及北美洲。

須齒獸生態復原圖

狄納獸(Dinaelurus)生活在晚始新世到漸新世的北美洲,一般認為此屬只有一個種,化石證據不多。和一般獵貓科不同,迪納獸擁有較短的面部和較大的鼻孔,有點像今天的獵豹。或許這個屬像獵豹一樣是適於行走和奔跑追捕獵物的。

狄納獸假想圖

狄納魯獸(Dinailurictis)又稱狄納貓,生活在晚漸新世的歐洲。是獵貓科里非常大的,大約有一隻母獅的大小,在獵貓科中可能只比凱爾蘭貓小。長相可能像一隻放大的祖獵虎。它們的爪子和祖獵虎一樣不能完全伸縮,由於體型較大,狄納魯獸可以捕殺較大一些的動物。狩獵方式可能也是先埋伏再追捕。也有人認為這個屬和凱爾蘭貓是一類動物。

凱爾蘭貓(Quercylurus)生活在中晚漸新世的歐洲。凱爾蘭貓是獵貓科中最大的,體型堪比一隻非洲雄獅,達200多KG,它的外貌大概相似於狄納魯獸和祖獵虎,也有人認為像瘦一些的熊。凱爾蘭貓化石較少,目前基本只有一個化石標本。凱爾蘭貓是跖行性食肉動物,身材高大,能捕殺較大的動物,捕食方式和狄納魯獸相似。

凱爾蘭貓和狄納魯獸

凱爾蘭貓假想圖

巴博劍齒虎科(Barbourofelidae)是貓型亞目下一個已滅絕的科。它們最初作為亞科被分類在獵貓科下,但由於現時認為它們更接近貓科而多於獵貓科,故被重置為獨立的科。

目前巴博劍齒虎科分為以下種群:

金氏劍齒虎屬(Ginsburgsmilus)、非洲劍齒虎屬(Afrosmilus)、原桑桑劍齒虎屬(Prosansanosmilus)、桑桑劍齒虎屬(Sansanosmilus)、管劍齒虎屬(Syrtosmilus)、巴博劍齒虎屬(Barbourofelis)、 Albanosmilus和Vampyrictis

巴博劍齒虎科首先出現於中新世早期的非洲。後來遷移至歐亞大陸,並於中新世晚期到達北美洲。巴博劍齒虎屬共有6個種,其中以弗雷基巴博劍齒虎最為有名,它主要生活在晚中新世,到早上新世也有遺存。體型與非洲雄獅相當,是最大的巴博劍齒虎科動物。巴博劍齒虎和獵貓科的凱爾蘭貓也是最大的非貓科劍齒動物

巴博劍齒虎和貓科的刃齒虎一樣長著馬刀牙。它們身體強壯,有點像一隻較瘦的熊。它不能長距離追捕獵物,其主要獵殺手段是埋伏起來,突然衝出抱住獵物,用重量和力量制服獵物,再用修長的馬刀牙殺死獵物,劃開獵物的喉嚨。其捕獵方式和體態未免很像刃齒虎,它們的尾巴和刃齒虎一樣短,四肢身體也和刃齒虎一樣粗壯。但巴博劍齒虎劍齒下巨大的頦葉是它和貓科動物刃齒虎最明顯的區別,這也讓巴博劍齒虎顯得很彆扭。巴博劍齒虎和劍齒虎亞科動物並沒什麼親緣關係,它和更新世刃齒虎如此相似可能只是趨同進化的原因。

巴博劍齒虎是巴博劍齒虎科中最知名也是最為興盛一時的,但它們在中新世末最終衰落。其衰落速度在劍齒動物中是最快最驚人的,或許其滅絕原因並不簡單出於貓科劍齒虎亞科動物的競爭。在此之後,巴博劍齒虎科動物徹底滅絕了。

巴博劍齒虎假想圖

弗氏巴氏虎

臘氏巴氏虎

莫氏巴氏虎

桑桑劍齒虎屬(Sansanosmilus)是生活在晚中新世的巴博劍齒虎科種群。桑桑劍齒虎共有4個種群,其中有一個在中國有一些化石出土。桑桑劍齒虎的其他化石一般在歐洲被發現。

桑桑劍齒虎比巴博劍齒虎小得多,體重只有80公斤,身長1.5米。但它和巴博劍齒虎一樣粗壯,足以以肉搏制服獵物。和巴博劍齒虎相比,它們的劍齒比較短,尾巴比較長,可能更類似貓科劍齒虎亞科的劍齒虎。而巴博劍齒虎則類似於著名的刃齒虎。

桑桑劍齒虎狩獵圖

非洲劍齒虎Afrosmilus爬到樹上躲避大鬣獸

---------------------------------------------------------------------------------------------------------

接下來講類劍齒虎。

類劍齒虎屬於肉齒目,牛鬣獸科,類劍齒虎亞科。類劍齒虎亞科下共包括兩個屬,其中包括劍齒較長的類劍齒虎屬和另一個劍齒較短的屬,這個亞科的分類位置仍有爭議。和典型的牛鬣獸科動物一樣,類劍齒虎生活在北美洲(蒙古裂肉獸無論怎樣都是非典型),化石是在美國懷俄明州發現的。目前有兩個種。

類劍齒虎可謂是最早的劍齒哺乳動物,生活在始新世早中期。它的體型比以後任何劍齒動物都要小,只有10-14公斤,也就一隻狗大小。和劍齒貓科動物相比,它們的頭骨狹長不少。是典型的跖行性動物。作為較早期的始新世牛鬣獸科動物,類劍齒虎是陸地行走的獵手,但它的進化程度和頭骨,體型都顯然和後來始新世末的裂肉獸不同。所以這些土貓的身體不能用到裂肉獸身上。

類劍齒虎假想圖

對於類劍齒虎所屬的肉齒目大家可能不了解。我們現今的絕大部分肉食性動物都屬於真獸亞綱下的食肉目,而肉齒目(Creodonta),又名古食肉目,是真獸亞綱下一目已滅絕的哺乳動物,生存於古新世至中新世。它們與食肉目有一個共同祖先。與真正的食肉類相比,這類動物的腦顱小,沒有骨化的聽泡;牙齒中裂齒和其他頰齒的分化不十分顯著,或裂齒由上第一或第二臼齒和下第二或第三臼齒組成(在食肉目中皆由上第四前臼齒和下第一臼齒組成)。僅發現於白堊紀至中新世,沒有現生代表。化石廣泛分布於整個北半球各大陸和非洲。早期身材很小,只有兔子那樣大小;後期可達巨型,其頭骨長可超過60厘米,體重估計在750千克上下,與最重的北極熊差不多。

肉齒目可以說是早期肉食性哺乳動物掀翻戈氏鳥、巨蜥等爬行類後裔霸權的主力軍,結束了自三疊紀至新生代近兩億年爬行綱的統治,自此哺乳動物逐漸恢復了二疊紀時代合弓綱祖先曾經創造的榮耀,滅哈哈哈,扯遠了~~~

肉齒目是5500-3500萬年前非洲、歐亞大陸及北美洲生態中重要的肉食性哺乳動物。在漸新世的非洲,它們是主要的掠食者。在漸新世初及中新世中期,它們分別與中獸目以及偶蹄目豬形亞目的巨豬科等肉食動物競爭並勝出,但最終敗給了食肉目。最後的一屬肉齒目於800萬年前滅絕,由食肉目取代其生態位。

古鬣獸假想圖

鬣齒獸假想圖

肉齒目被食肉目取代的成因並不清楚。有可能是因它們較細小的腦部、並不怎麼有效能及蹠行的運動方式。這些深層的缺點可能在經曆數百萬年後變得甚為重要。肉齒目的腰薦椎並不像食肉目般適合奔跑。牙齒的排列亦有一些分別。

以下簡單貼幾張肉齒目明星物種的圖片。

裂肉獸假想圖

鬣齒獸圍攻重腳獸

巨翼齒獸暗中觀察

巨翼齒獸襲擊未成年巨犀

大鬣獸(偉鬣獸)假想圖

大鬣獸是已知最大的陸上肉食性哺乳動物,也是 已知史上咬合力最大的陸生食肉哺乳類。

一張咬力對比表,紅色為最大咬力,自上而下分別是大鬣獸,安氏中獸,裂肉獸,灣鱷,孟加拉虎,南非獅。

最後的成員——新鬣獸假想圖

另外放幾張當時和肉齒目競爭的肉食動物

戈氏鳥假想圖

安氏中獸(Andrewsarchus)假想圖,這貨是長著蹄子的肉食動物。

完齒豬假想圖

恐頜豬假想圖

完齒豬和鬣齒獸

-----------------------------------------------------------------------

能堅持到這裡不容易呀,最後介紹一下袋劍齒虎。

袋劍齒虎最早出現在距今800萬年前的中新世,它們和當時北美洲的劍齒貓科動物在不同的環境中平行進化。它們的遺骸在南美洲發現,主要集中在阿根廷。它並非劍齒虎的近親,但可能是因趨同演化的關係而有類似的外形。

袋劍齒虎的體型不是很大,其中最大的種(Thylacosmilusatrox)身長約2米,體重250公斤,相當於雄獅甚至老虎的大小,是袋狼的8倍。雖不夠高大,但它們也擁有壯實的身體,尤其是前肢。

袋劍齒虎假想圖

袋劍齒虎可能是當時南美食肉獸中的最強者,發達的劍齒和強勁的身體使它們能夠捕食當地的絕大多數食草動物,甚至包括大型的南方有蹄類和貧齒類。由於雙頜缺乏力量,它們 很可能用頸部幫助完成咬擊和進食的動作,這點使它們更增添了幾分古怪色彩。很奇怪的是,袋劍齒虎和其他南美袋犬類動物並沒有把昔日霸主恐鶴擠到滅絕的邊緣,而是兩者在數百萬年間達成了一種和諧共處的境況。

到了300萬年前的上新世末期,巴拿馬地峽隆起,南北美洲被連接起來,北美的各種哺乳類——包括美洲豹和刃齒虎開始氣勢洶洶地向南方挺進。由於北美洲和舊大陸一樣在數千萬年間歷盡滄桑變化和物種間的激烈競爭,久經考驗的北美動物也使得「天堂」中的南美動物看起來像是溫室中的花朵。在各方面都處於劣勢的有袋類自然難以與這些強大的入侵者相抗衡。於是,很快地,袋劍齒虎就和眾多南美土生動物一起被扔進了生物史的垃圾堆。

恐鶴假想圖

不過恐鶴這傢伙是個另類,不僅在混亂刃齒虎重壓下在南美活得好好的,還反而擴散到了北美一些地區。當然最後也在一萬年前滅絕了。

----------------------------------------------------------------------------

最後的最後,介紹一下我們熟悉的豹亞科成員如何上位。

豹亞科:

DNA證據顯示,現存所有貓科動物都能回溯至一種生存於1080萬年前的東南亞、外表如豹的捕食動物,可能是假貓的一支。從這支神秘的亞洲貓中第一個分支出來的是會咆哮的大貓,這一譜系即豹亞科(其餘陸續分出了現存其他七個譜系的貓科動物),包含了雲豹屬和豹屬,二者的區別在於雲豹不會吼叫。豹屬包含了現今的一些大型貓科動物,雪豹,豹,獅,虎以及已經滅絕的早期分化類型(布氏豹,歐美洲豹,古中華虎,原始獅、楊氏虎、洞獅、美洲擬獅等都是這一類動物(不包括美洲獅和獵豹)。豹亞科又被稱為猛獸貓,因為它們粗壯的犬齒,可以咬斷獵物的頸部肌肉和骨頭,讓其窒息而死。

約在595萬到410萬年前,布氏豹(Panthera blytheae) 出現在了青藏高原,這是目前發現最早的豹屬動物。

布氏豹假想圖

約在255萬到216萬年前,進化出了最早的老虎龍擔虎(Panthera zdanskyi),這種生物生活在甘肅,是一種生存於約250萬年前更新世初期的貓科豹屬動物, 和現存的虎有很近的親緣關係,體型小於現存的虎而更接近於美洲豹。而不久後的200萬年前,又進化出了古中華虎(中國祖虎)和亞氏虎等

龍擔虎假想圖

古中華虎假想圖

亞氏虎假想圖

古爪哇虎假想圖

亞氏虎、(現代)虎、古爪哇虎對比

約150萬年前更新世, 歐美洲豹(Panthera gombaszoegensis)出現了,是歐洲最早的豹屬之一。其化石首先在義大利發現,並分類為托斯卡那山地獅。後期在英格蘭、德國、西班牙、法國及荷蘭都有發現其化石標本。它有時被認為是美洲豹的亞種。歐美洲豹的體型較在南美洲的物種大,可能有能力獵殺更大型的獵物,就像野豬,牛科等。與歐美洲獅相似形態的化石在東非的更新世早期地層發現,同時擁有像獅及像虎的特徵。歐美洲豹可能是祖豹、美洲豹與原始獅的祖先,最終分道揚鑣。

祖豹這一支比較幸運,適應能力強,基本定型基因穩定,擴張過程中分化為亞種非洲豹、阿拉伯豹、波斯豹、印度豹、華北豹、遠東豹,種群都存活至今。

歐美洲豹假想圖

約在150萬年前,進化出了最早的獅子原始獅,這種生物分布於非洲和歐亞大陸北部,並於50萬年前滅絕。原始獅又名古獅,是更新世早到中期已滅絕的貓科。我們一般認為是獅子的早期亞種。原始獅體長可達2.4米(不含尾巴),比德蘭士瓦獅長約半米。很多原始獅化石都是在德國摩斯溪發現的。一副接近完整地頭顱骨亦在德國近海德堡的毛爾發現。在於發現海德堡人統一地層中,亦發現了約55萬年前的獅子頭顱骨。在歐洲最古老的原始獅在義大利伊塞爾尼亞發現,距今約70萬年。

原始獅假想圖

約100萬年前,一支古獅進入南歐,歐洲和非洲的古獅就此走上了不同的進化道路。100-80萬年之間,非洲獅的雛形在非洲出現。

古東非獅假想圖

70萬年前,歐洲的古獅進化為新亞種化石獅(P.l.fossilis)。化石獅主要生活在中更新世的西歐(貌似非洲肯亞也有相似的化石),體型比現代獅要大。

化石獅假想圖

約60萬年前,現生非洲獅正式形成,基因定型。50萬年前,非洲獅開始向亞洲擴張,一部分化石獅進入亞洲,演化為體型較小的楊氏虎(或稱亞洲化石獅P.l.youngi)。譯名中雖然有「虎」字,但楊氏虎與起源於中國的現代虎類卻不是同源,並且與二者共存了相當長的時間,藉著對環境的高度適應, 楊氏虎在距今約35萬年前曾在包括周口店在內的中國東北部廣泛分布。

在楊氏虎開始在東亞繁衍的時候,原始虎類的後代,即現代老虎的祖先在亞洲東部開始取得了優勢的地位。這些虎類和現代虎區別已經不大,在藍田發現的化石證明,虎的祖先比現代虎體型要更加大一些。在獅群向東擴散的同時,虎也在積極地輻射擴散。可以肯定地是,雙方多次碰面,一部分成功進入中國東部地區的獅群和老虎祖先的生存地重疊了。在成功的壓制並最終取代了楊氏虎的同時,老虎的祖先也開始進行大範圍的擴散,與獅子相比,老虎的擴散速度相對比較慢。最終形成了現代虎類。

楊氏虎假想圖

公王嶺虎假想圖

37萬年前,東歐一些體型較小的化石獅進化為獅亞屬新物種洞獅(P.spelaea)。洞獅也做歐洲洞獅,比現代的獅壯大,四肢粗壯,平均全長可達2.7米,尾長1.2米,體重250公斤。洞獅並不是獅子的祖先,只是和獅子的關係比較近。在距今30萬到10萬年期間,洞獅的足跡遍布亞歐大陸北部和中部的草原和荒漠、半荒漠地區,在一萬年前左右滅絕。

洞獅假想圖

34萬年前,洞獅進入西歐,過度龐大的西歐化石獅被淘汰。部分楊氏虎進入美洲演化為新物種擬獅(P.atrox),殘留亞洲的楊氏虎可能在與中華虎的競爭中敗下陣來,最終滅絕。

擬獅,又叫殘暴獅,可能是地球上從古至今最大的貓科動物,以各種大型動物(如北美野牛、麋鹿)為主食,美洲擬獅並不算獅子的亞種,但和現代有鬃獅構成一個單系,屬於獅類動物。美洲擬獅的特徵首先是巨大的體形,其頭骨可超過42厘米長,身高通常1.1米多,而它們擁有的相對較長的四肢和身長,使得美洲擬獅顯得較為苗條,和一匹馬差不多高大,這一點與體形同樣巨大,但顯得過於魁梧、雄壯的洞獅迥異。與現今的非洲獅相比,成年的雄性美洲擬獅要比其非洲「兄弟」體形長度上要大出40%。雄性美洲擬獅平均重約近340 公斤,最大則有400公斤以上,全長接近4米,雌性大約重230公斤。

美洲擬獅假想圖

擬獅、洞獅、現代有鬃獅的對比

20萬年前,非洲獅支系遭遇困境,古亞洲獅(和之後的亞洲獅無關,是第一批走出非洲的非洲獅的後裔)和大部分非洲獅滅絕。大約30萬年前形成的洞獅西伯利亞亞種(P.s.vereshchagini)擴散至阿拉斯加(與體型較小的亞洲種群不同,阿拉斯加種群的體型大小接近擬獅)。

12萬年前,碩果僅存的南非非洲獅重新開始擴張,演化為如今的巴巴里獅和亞洲獅。 7.3萬年前,東南亞多巴火山的爆發使得亞洲虎的種群數量大減,最後部分殘存的中華虎也重新開始了擴張。值得一提的是,這次,老虎和獅子的第三次相遇開始了,即亞洲獅和vs裏海虎、孟加拉虎。

日本列島的古東北虎假想圖

在一萬年前第四紀滅絕事件中,北美洲的美洲擬獅和美洲豹,以及短面熊、恐狼、致命刃齒虎等都難逃厄運,而一部分美洲豹在1.8萬年前通過巴拿馬來到了南美洲並延續至今。歐洲的洞獅也在環境和人類的雙重扼殺下同期滅絕。部分亞洲獅進入歐洲成為歐洲獅,《荷馬史詩》中對這種獅子做過詳細描述,它們於公元100年左右在東歐消失。非洲獅、亞洲獅、虎的八個亞種(三個滅絕)以及豹、雪豹等,作為豹亞科的成員最終存活下來。

-----------------------------------------------------------------------------------------------------------

貓亞科

現代貓科起源於一千八百萬年前。最早出現的是早期獵豹;現代的代表則是獵豹屬。真獵豹起源於大約七百萬年前。一些證據表明北美獵豹僅在四百萬年前的非洲才從獵豹屬分化出來,但近來研究顯示北美獵豹是非洲獵豹和美洲獅的祖先,並且具有這兩個現代種的中間性特徵。另外一種獵豹是西瓦獵豹屬。

西瓦獵豹假想圖

歐亞山獅假想圖

北美獵豹可能在冰河紀穿越大陸。意外北美獵豹(Miracinonyx inexpectatus)生活於早更新世(一百五十萬年~一百萬年前)甚至更早的北美。它的特徵介於非洲獵豹和美洲獅之間,有可能與cryptozoological Onza(一種纖細型的美洲獅)有關。一共有兩種獵豹生活於晚更新世(十萬年前)的北美:意外北美獵豹和杜氏北美獵豹(Miracinonyx trumani)。

意外獵豹假想圖

杜氏獵豹假想圖

早期獵豹的化石證據很零碎,不過仍可發現北美獵豹(又叫驚豹)長著像非洲獵豹一樣的短臉,寬鼻腔和長身體,但並非太瘦。意外北美獵豹和杜氏北美獵豹很可能是起源於北美的跑步高手,因為現在北美沒有一種食肉動物可以趕上叉角羚的速度。與非洲獵豹不同,意外北美獵豹有伸縮自如的腳爪並且更加強壯,四肢也比非洲獵豹短一些。意外北美獵豹可能比美洲獅速度快,但不是非洲獵豹的對手;它更適合攀爬。

早期的真獵豹——Acinonyx pardinensis巨獵豹,出現於上新世,體重達200英鎊,比非洲獵豹大得多。它在冰河期曾經分布到中國,南歐和印度。它的速度與非洲獵豹不相上下。體型中等的獵豹——Acinonyx intermedius間獵豹,於中更新世分布於非洲,甚至中國,適合在開闊平原上追捕獵物。這兩種都比非洲獵豹大。巨獵豹是更新世時期的獵豹,非洲獵豹曾經分布較廣,但於冰河紀末期在亞洲東部滅絕。

巨獵豹假想圖

西瓦獵豹、巨獵豹、現代獵豹、現代美洲獅對比

隨著最後一次冰期在約1萬2000年前結束,覆蓋整個加拿大與美國北邊的厚重冰層也逐漸融化,把荒蕪的北美洲變成了森林蓊鬱、草原浩渺的大地。大融解之後,卻突然發生了一場巨變,根絕了北美洲40種哺乳動物,所謂的「更新世滅絕」(pleistocene extinctions)消滅了當地75%的大型動物:猛獁象、乳齒象、恐狼、粗壯的短面熊、巨大的地懶、美洲的獅子、劍齒貓、美洲獅與獵豹全部從北美消失(16世紀歐洲人到達新大陸時有傳說還有部分美洲獵豹存活)。但獵豹逃過了滅絕命運,因為在幾百萬年前海平面仍然很低的時候,有一群獵豹祖先回到了亞洲,然後到了非洲;美洲獅躲在南美洲的庇護所中,避開滅門之禍,而在許多世代後重新履足北美洲。其它的物種,就再也沒回來過了。

本文完。


無脊椎動物里也有不少好看的,但它們的「好看」,通常指的是一種形狀排布的幾何美感。

比如石燕貝:

(圖片只能展現其一個角度。石燕貝實物線條很漂亮,我覺得是腕足動物中最好看的。)

比如浮游有孔蟲:

(五個房室從小到大排列,依次漸開。)


白堊紀早期遼西赫赫有名的小盜龍

我發現古生物話題下幾乎沒有人回答古植物,我就發個中生代裸子植物。

位於裸子植物發育樹基幹的種子蕨

棘皮動物的海林檎,海百合

古蟲動物門的西大動物和地大動物


當然是我最愛的Jimbacrinus bostoki,我把它親切的稱為外星人


港真,帶毛的才有顏值,還得是哺乳類(自己的親戚)。

咱就把時間定位在新生代之前吧。

盤龍類獸孔類沒得看。都是光禿禿沒毛的蜥蜴形狀的動物。到了獸齒類才有的看:

中生代,哺乳類祖先的姐妹群,被恐龍按地上摩擦,當然就是小耗子的模樣了~主打的還是萌的路線。

要是能養一隻,還是超好玩的~

圖片源自《滅絕的哺乳動物圖鑑》


我最近特喜歡這個

它生活在早期石炭紀(準確的說是在密西西比世)很可惜目前還沒有中文譯名,連wiki上的英文資料都只有隻言片語。

其背上有獨特的骨齒質刺和大塊刺脊叢複雜體(這個詞是自己瞎翻的 若有錯麻煩指正)

造型就像預警機背上的雷達...

下符它的親戚 同是胸棘鯊科 Stethacanthidae

在一個鯊魚吃吃吃的遊戲里還可以使用它呢

=_= 我覺得這個看上去挺可愛的


7.7 更新~

PBS 紀錄片-第一多花 附鏈接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7972048

這個演講稍早一些,關於遼寧古果的,後來發現的潘式真花要早於它。

------------------------原答案分割線-----------------------------------------------

先吐個槽:

嚴重懷疑是不是你們都看不起我們古植物?

難道我們就不是古生物了?

還是說我們就不好看了?

哼╭(╯^╰)╮

以下正文:

【多圖預警】

今天我就來說說,那些曾經在這這片華夏土地上綻放過華麗光彩的花兒。

(音樂起:那些花兒—朴樹網易雲音樂)

第一朵

中華施氏果(Schmeissneria sinensis)

(a)中華施氏果花序;

(b)中華施氏果花序簡圖;

(c) 正在開花的產自德國的小穗施氏果花序

地點:遼西中侏羅世的海房溝組地層

描述:中華施氏果化石中成對的花通過一個共同的柄著生在花序軸上,每一朵花具有花被,其中包圍著一個具有兩個腔室的子房,未見胚珠但是其留在子房壁上的印痕清晰可見。

第二朵

似槐藍蝶形花

地點:山東臨朐縣山旺組(之前此處地名打錯了,經@李易德提醒,現已改正。 )

描述:對現代的豆科植物,有分為三個科的。其中蝶形花科具有兩側對稱的花,花冠蝶形(大小不等),分旗瓣、翼瓣、龍骨瓣。雄蕊10枚,合生為單體或二體等特徵。該化石花具有以上特徵,雄蕊為二體,據9枚雄蕊花絲聯合成一體的程度,與生存植物蝶形花科的槐藍屬的花近似。

第三朵

大萼始蘋果

地點:山東臨朐縣山旺組

描述:花具有類似薔薇科兩性花,通常整齊,周位花或上位花(子房下位);花軸上端發育成鍾狀、杯狀雙圓筒狀被絲托,在被絲托邊緣著生萼片、花瓣和雄蕊;萼片與花瓣同數,通常4—5枚;雄蕊5至多數,花絲分離等特點,整個花保存精美。

(我猜她應該就是最早最原始的蘋果花了)

第四朵

迪拉麗花(Callianthus dilae)

地點:遼西黃半吉溝的早白堊世的義縣組地層

描述:迪拉麗花具有明顯的花被,並且具有被子植物典型的花的式樣。其花被由多枚輪生的花被片組成。花被上方有具長柄的雄性器官,其頂上長刺,內有花粉。再往上是一個肉質套層包裹著兩個心皮的子房部分,而花柱則通過套層頂端的開口伸出。花柱上布滿纖毛。

第五朵

梁氏朝陽序

地點:遼西黃半吉溝的早白堊世的義縣組地層

描述:該化石為梁氏朝陽序的一個幼果,注意球形果實、其表面上稀疏的毛及頂端的三個花柱。

(咋一看很像蒲公英~)

第六朵

中華星學花(Xingxueanthus sinensis)

地點:遼西中侏羅世海房溝組地層

描述:圖片左下角為花的示意圖,花很小,23毫米長的花序上就有二十幾朵花。該化石是一個以炭化形式保存的類似葇荑花序的雌性生殖器官。每一個雌花著生於一個苞片的腋部,子房的頂部具有一個花柱,子房的內部具有一個縱向的軸,其上螺旋排列著多枚胚珠。

(整體復原圖應該是比化石好看的,可惜沒有找到)

最後最重要的也是我認為最好看的一朵,她是世界上的第一朵花——潘氏真花,綻放於距今1.62 億年前的侏羅紀時代。

第七朵

潘氏真花(Euanthus panii)

地點:遼寧省葫蘆島市連山區

描述: 潘氏真花具有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等典型被子植物花朵的所有組成部分,花萼和花瓣顯著分化,花藥具有四個葯室且成熟時葯室兩兩融合,雌蕊包括花柱和單室半下位的子房,子房包裹著多枚著生於子房壁僅有單層珠被的胚珠。

「潘氏真花」是侏羅紀被子植物的典型花朵。

這七朵花都是在中國發現的,尤其是潘氏真花的發現,對我們來說是一件非常值得驕傲的事!

古植物不是我的專業,所以很多名詞我都是直接摘錄的,需要進一步了解的朋友可以查一下相關文獻。

參考文獻:

[1]王鑫,劉仲健. 侏羅紀的花化石與被子植物起源[J]. 自然雜誌,2015,(06):435-440.

[2]李承森,王宇飛,李振宇,傅德志. 中國東北早期被子植物花化石[J]. 科學通報,1993,(17):1588-1590.

[3]陶君容. 被子植物的花化石研究[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92,(03):240-242+254.

【結尾彩蛋】

最後給大家唱首歌怎麼樣?

葫蘆娃,葫蘆娃,

一根藤上七朵花。

風吹雨打,都不怕,

啦啦啦啦。


大概是不同人對「顏值高」的定義不同吧,既然題主不喜歡無脊椎動物那我就寫脊椎動物啦。我個人覺得翼龍類裡面就有很多很好看的啊,雖然它們的顏色都是科學家們推測的,但是它們的那些裝飾性的頭冠也夠漂亮了。

1.隱居森林翼龍,生活在1億2千萬年前白堊紀早期,和燕子差不多大

2.古神翼龍(Tapejara),屬於古神翼龍科

3.夜翼龍(Nyctosaurus),屬於夜翼龍科

4.羽蛇神翼龍(Quetzalcoatlus),也叫風神翼龍,屬於神龍翼龍科,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飛行動物之一,不過這個之一是最近幾年才加上的。

5.哈特茲哥翼龍(Hatzegopteryx),也就是那個給羽蛇神翼龍加上「之一」的傢伙,體型大小和羽蛇神翼龍不相上下,到底誰更大還有些爭論,不過本文只比美不比大。哈特茲哥翼龍也屬於神龍翼龍科,是羽蛇神翼龍的近親,所以很像,我也分不清哪個是哪個,所以圖片我估計混用了

~~~~~~~~~~~~~~~~~~~~

~~~~~~~分割線~~~~~~~~~

除了翼龍類,恐龍類裡面也有不少很漂亮的,而且有些已經確定了顏色

1.鄭氏曉廷龍(Xiaotingia zhengi)

圖片來源見水印

2.金鳳鳥(Jinfengopteryx),雖然叫「鳥」但實際上還是恐龍

3.赫氏近鳥龍(Anchiornis huxleyi)

4.耀龍(Epidexipteryx)

5.五彩冠龍(Guanlong wucaii),是霸王龍的小個子遠親

6.千禧中國鳥龍(Sinornithosaurus millenii)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沒人說海百合嗎?

寒武紀時期的一種棘皮動物。伸展的腕枝如同一朵綻放的花。即使變成了化石,形態依然美麗。

海百合化石

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放射蟲,這是我用掃描電鏡拍的,用PS做了後期。

該放射蟲生物殼體取自沉積物岩心柱,采自太平洋,水深5400多米。

嗯,鑽戒,不知道拿去跟女朋友求婚會不會被打?


械齒鯨,始新世海洋的皇帝。輪廓流暢,體態優雅,美麗又不失魄力。


第一次被邀請,有點小激動啊,我試著答一下。

「好看」的涵義太廣泛了,每個人大概看法都不同。

色彩艷麗(當然化石體現不出來,但很多小型帶羽毛恐龍的復原圖都很鮮艷),體型雄偉(恐龍,古獸),骨角崢嶸,奇想天外,滑稽有趣,圓潤可愛。。。都可以說是「好看」。

我比較喜歡古生物化石那種悠遠古曠的感覺,下面這些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的:

【圖多,侵刪】

1. 球接子:

這是一類很特化的三葉蟲(太特化了,以至於有人認為它們根本不屬於三葉蟲),這個樣子的:

很像是某種古老神秘的章紋。這種久遠感和神秘感,我非常喜歡。

球接子平時伸展身體,在海洋上層漂游,遇到危險就把頭尾甲合在一起,像貝殼一樣,它們是三葉蟲里最嚴絲合縫的(左上角是球接子):

把殼開一道縫:

然後就有了這個萌萌的復原圖(球接子是沒有眼睛的,那兩個黑點是它的附肢):

像不像寵物小精靈?

那麼,如果它們展開身體,是什麼樣子呢?

【預警】

【你們真的想知道嗎?】

【想清楚了?】

好吧,球接子展開身體,腹面長這樣:

小清新立變大兇殘。

2.海百合:

古生代和中生代是海百合的繁盛時期,它們大量生長在海底,死後萼部(像花朵的部分)和柄形成化石。

海百合的化石(綻放的遠古奇葩):

主要由萼部組成的化石牆(我覺得如果能裝飾在牆上太酷了):

海百合柄的化石,很像是成堆的古幣:

恭喜發財:

復原圖:

3.海蕾:

海蕾和海百合一樣,屬於棘皮動物,它們的身體也分為萼部和柄,固定在海床上生活。

不過,海蕾的萼部是這樣的:

就像含苞待放的海百合一樣。我覺得拿來當作文玩核桃也不錯。

海蕾復原圖:

對了,還有一類史前棘皮動物叫「擬海蕾」,你們感受下:

坑爹呢!這不就是個海星嗎?!

別急,看看復原圖:

呵呵,小魔仙變身棒。

【先這麼多吧,以後再續】


古生物里好看的有意思是反而是無脊椎類,新生代的那些哺乳類生物復原假想圖都奇形怪狀丑爆了。寒武紀到二疊紀的生物要有意思的多。還有就是水裡的生物,魚類,海爬,海洋哺乳類也很好看,非常有氣勢。


2.6億年前

巨頰龍


大角鹿吧...在上海自然博物館看到過復原模型後驚為天人!!第一眼看到的時候就覺得這完全就是好多好多倍的現代鹿的樣子,一點也不古生物嘛(下面放圖)

——————拍攝於上海自然博物館————

當時真的覺得好震撼,一想到曾經地球上也存在過這麼巨大又美麗的動物,就覺得挺美好的,看到模型下方的介紹銘牌上寫到這種大角鹿的滅絕是因為角太大了,體型也太大導致攝入能量不夠讓它很好的生存下去一類....

就是說這種角是因為在性吸引上很佔優勢,因為異性很喜歡擁有強健巨角的雄鹿,但這種違背自然的巨角也導致了它的滅絕...

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呢


哼,我覺得這個小笑臉最可愛!

還有這個萌萌噠


上次去校博物館就拍了這張,匿了


看圖

神獸和仙獸


不知道活化石算嗎?胖噠最可愛啦!


推薦閱讀:

紅皇后假說是什麼?
人睡覺為什麼要用枕頭?
基因相似度是什么意思?常常听到黑猩猩和人类基因相似度高达98.5%之说,男人和女人的基因相似度有多高?
不考慮倫理,副作用。人類的技術水平可以修改基因片段編輯人類的性狀么,可以新編基因序列產生新的性狀么。?
不同的一套染色體是否可以存在於同一人的身體里?

TAG:進化 | 地質學 | 古生物學 | 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