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應變是這樣定義的?

我學彈性力學時,課本上的對應變的定義是像下圖這樣的。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會產生這樣一個物理意義不是很直接的定義。

這樣定義的應變應該是一個坐標變換的矩陣吧,這樣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要考慮變形前後的一個微小線段的長度的平方的變化?為什麼要取係數1/2?而且這個很難看出物理意義的應變還和應力滿足胡克定律,讓我覺得比較奇怪。


一、構型與變形梯度張量

物體在歐幾里得空間varepsilon 內佔據空間B,不同時刻佔據的區域是不同的(即擁有不同的構型),如圖所示,

X為材料點,運動與變形後的x為空間點;物體的運動和可以表示為x=chi (X,t).

二階張量(tensor)可以理解為一種矢量(vector)空間的線性變換,即有v= Su.

定義二階張量為 F=
ablachi F_{i,j}=frac{partial x_i}{partial X_j}

對於任意一個變形chi _t,可在材料點X處將變形chi_t進行Taylor級數展開,則有:

chi_t(Y)-chi_t(X)= F(X,t)(Y-X)+o(left| Y-X
ight|) (當o(left| Y-X 
ight| )
ightarrow 0時)

 F(X,t)(Y-X)代表了chi_t(Y)-chi_t(X)的一階近似,其誤差為left| Y-X 
ight| 的高階小量,比 F(X,t)(Y-X)更快趨近於零。由於上式中X是固定的,則 F(X,t)是一個常值, F(X,t)(Y-X)表示一個均勻變形,寫成微分形式,即:dx= F(X,t)dX.

對於某一固定時刻的均勻變形,即有:

變形梯度張量 F(X)將材料矢量映射為空間矢量。

舉一個具體的例子,便於理解:

對於給定在t時刻的運動:x_1=3X_1,x_2=4X_2,x_3=X_3,如圖所示:

變形梯度張量 F=[F_{ij}]=left[egin{array}{ccc}3  0  0 \0  4  0 \0  0  1 \end{array}
ight]為一對稱的正定張量,說明給定的變形是均勻的純伸長變形。

其位移為:u=x-X=chi (X)-X= F(X)(X-o)-(X-o)=( F- I)X

再介紹一下正交張量 Q,滿足 Qu cdot Qv=ucdot vleft| Qu 
ight| =left| u 
ight| ,coseta =frac{ Qucdot Qv}{left| Qu 
ight|cdot left| Qv 
ight|} =frac{ucdot v}{left| u 
ight| cdot left| v
ight| } =cos 	heta,

說明正交張量對矢量長度以及矢量間的夾角都不產生影響。

正交張量的一個必要條件為 Q Q^T= Q^T Q= 1,det Q=pm 1.

det Q= 1,則 Q表示旋轉變換,若det Q= -1,則 Q表示鏡面反射變換。

以上都是基本背景。

二、應變的極分解

在彈性力學中,為什麼應變考慮的是平方項呢?個人認為有以下兩點原因:

1.直接計算位移向量drdR的長度時,必然涉及到開方,計算不方便

2.對於無限小變形下微元drdRfrac{1}{2} (left| dr 
ight|^2- left| dR
ight|^2)=frac{1}{2} (left| dr 
ight| +left| dR 
ight| )(left| dr 
ight| -left| dR 
ight| )approx (left| dr 
ight| -left| dR 
ight| )left| dR 
ight|

varepsilon =frac{1}{2} (left| dr 
ight|^2- left| dR
ight|^2)/left| dR 
ight| ^2=frac{left| dr 
ight| -left| dR 
ight| }{left| dR 
ight| }

故由無限小變形得出來的應變為:varepsilon_{i,j} =frac{1}{2} (u_{i,j}+u_{j,i}),這是在學彈性力學時大家所熟知的應變寫法。

然而,由背景中所講到的dx= F(X,t)dX,直接代入frac{1}{2} (left| dr 
ight|^2- left| dR
ight|^2)=frac{1}{2} left( F^T F - I
ight) left| dR 
ight|^2,可得到應變的Lagrange描述(基於參考構型)

varepsilon =frac{1}{2} (left| dr 
ight|^2- left| dR
ight|^2)/left| dR 
ight| ^2=frac{1}{2} left( F^ T F - I
ight)

改寫成位移張量描述即為varepsilon =frac{1}{2} left[( U+ I)^ T( U+ I
ight)-I]= frac{1}{2} left( U^ T U+ U^ T+U
ight)

當考慮小變形時,位移U^T U是二階無窮小項,可以略去,即可得到

Cauchy應變張量varepsilon =frac{1}{2} left( U^T+ U
ight)=frac{1}{2} (u_{i,j}+u_{j,i})

考慮變形梯度張量的極分解: F= R U, R為旋轉張量(見上), U為右伸長張量

 U為正定對稱張量, U^ T= U.

 F^ T F=( R U)^ T( R U)= U^ T R^T R U= U^2. 定義右Cauchy-Green張量為 C= U^2

總結:Green-St.Venant應變張量:varepsilon =frac{1}{2} left( F^ T F - 1
ight) =frac{1}{2} left( C - 1
ight) =frac{1}{2} left( U^2 - 1
ight)

Cauchy應變張量varepsilon =frac{1}{2} left( U^ T+ U
ight)=frac{1}{2} (u_{i,j}+u_{j,i}) (基於無限小位移)

Update:知乎改版以後粗體符號/bold識別不了,故全部去掉了,但所表達仍舊為張量形式。

Reference:

[1] Gurtin, M. E., et al. (2010). The Mechanics and Thermodynamics of Continu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康國政,蔣晗等(2015).連續介質力學,科學出版社.

一本是Anand大大的書,一本是我老闆的書(逃......


感謝提問,我算是不請自來了。

看到這個題目比較感興趣,也覺得自己在這個知識點有所不足,因此勉強答一下,順便提高自己的理解。

以下公式、圖片等內容是我從英文翻譯過來的(節選,不是嚴格翻譯),跟大家分享一下。

[1] Kinematics:The mathematics of deformation, Rebecca Brannon (表達了作者自己的理解)

[2] http://www.continuummechanics.org/index.html (對連續介質力學很有幫助)

[3] http://www2.mae.ufl.edu/nkim/INFEM/ (非線性有限元網站,包含PPT和Matlab代碼)

第一節:變形

X表示體中初始狀態下的一點,在變形後,該點都映射到了新的點x

體中每個點都會映射到新的點,這個映射表示為

x=chi (X)

意思是在映射函數chi 下,每個點X都會變換到新的位置x。(見圖1)

在圖1的表示下,點的位移為

u=x-X

我們可以把這個公式推廣到更一般的形式,把公式中的字母都看作是向量,即可用這個位移公式表示整個體的位移情況。

圖1

第二節:變形梯度

想像一個簡單的情況:假設有個函數y=f(x),這個函數可以是線性的(直線)或者是非線性的(曲線),若這個函數是光滑的,那麼我們可以在給定的點出求出斜率dy/dx

同理,在變形映射x=chi (X)下,變形梯度張量F_{ij}=partial x_i/partial X_j也扮演了這種類似「斜率」的角色,並有公式

dx=FdX

變形梯度張量的公式為

F=[partial x_i/partial X_j]

想像一個單位立方體,取其邊的方向作為坐標系,變形前的坐標系表示為[E_1,E_2,E_3],變形後的坐標系表示為[g_1,g_2,g_3],有如下公式

g_k=F_{jk}E_j (見例1)

例1

由位移公式u=x-X,有

F=frac{partial }{partial X} (X+u)=I+frac{partial u}{partial X}

第三章:應變

首先描述變形前後長度的改變

left| |dx| 
ight| ^2-left| |dX| 
ight| ^2=dX^{
m T}(F^{
m T}F-1)dX

因此Green-Lagrange應變張量定義為

E=frac{1}{2}(F^{
m T}F-1)

為什麼要有個frac{1}{2} ?是為了匹配應變無窮小時的情況 [3]。

把Green-Lagrange應變展開

E=frac{1}{2} (frac{partial u}{partial X}^{
m T}+frac{partial u}{partial X}+frac{partial u}{partial X}^{
m T}frac{partial u}{partial X})

當應變很小即|frac{partial u}{partial X} |ll 1時,捨去高階項,此時有

E=frac{1}{2} (frac{partial u}{partial X}^{
m T}+frac{partial u}{partial X})approx varepsilon

其中varepsilon 為柯西應變張量。

待補充。


這是格林應變。

變形梯度張量F_{i,j}=x_{i,j}=frac{partial x_i}{partial X_j} x,X 分別表示變形的坐標向量和原坐標向量,即x=X+u

剛體轉動、形變都會影響F_{i,j} ,即old F =old R cdot old U . 其中old R 為轉動矩陣,old U 為拉伸張量。

但彈性力學只關心與應力應變有關的形變,而不考慮剛體轉動。

小應變理論*中的應變定義epsilon_{ij} = frac{1}{2} (u_{i,j} + u_{j,i})=frac{1}{2} (F_{ij} + F_{ji}) - delta_{ij} 在面對轉動時會遇到問題,因為

old epsilon = frac{1}{2}(old F+old F^T)-old I= frac{1}{2}(old R cdot old U+old U^T cdot old R^T)-old I , 只有在不存在轉動時有oldsymbol{epsilon} = {f U} - {f I},此時應變 oldsymbol epsilon 僅僅與形變有關,否則轉動就會影響應變張量,產生問題。

而格林應變不受轉動矩陣的影響。

有限應變理論中,格林應變{f E} = {1 over 2} left( {f F}^T cdot {f F} - {f I} 
ight). 因為{f F}^T ! cdot {f F}=left( {f R} cdot {f U} 
ight)^T cdot left( {f R} cdot {f U} 
ight) = {f U}^T ! cdot {f U}, 因此格林應變只與形變有關。

寫成分量形式E_{ij} = {1 over 2} left( {partial , u_i over partial X_j} + {partial , u_j over partial X_i} + {partial , u_k over partial X_i} {partial , u_k over partial X_j} 
ight)和上面的epsilon_{i,j}比較可以發現,差別其實僅僅在於格林應變多了一個第三項,該項是二次項。該項保證了格林應變相對於轉動的獨立性。(不過在大變形下就會導致格林應變偏離工程應變e = frac{Delta L}{L}

所以,格林應變的優勢就是在於將轉動與形變分離開來,只關注形變。題主教材中給出的推導過程比較反直覺,實際並不是好的定義方法。

*先講小應變公式只是因為我的專業的彈力是學小應變理論,相對熟悉一點。並不是說先有了小應變理論,再出現格林應變對其進行了修正。實際上小應變理論里單獨用了一個張量來處理剛體轉動問題,而有限應變里,變形梯度張量old F作為基礎量,將位移(剛體位移和變形)整合到了一起,從它出發推導應變,為了避開轉動,才有了格林應變。實際上,把格林應變放到小應變假設下,就可以省去二階以上的高階項,就有E approx epsilon.

Reference:

[1] Solid Mechanics Part IIISolid Mechanics Part III

[2] Finite strain theory


睡前看到這個問題,思考了半個晚上,樓上幾位@胡青方、@Matt Su 以及@ 已經做出了比較優秀的解釋。在此僅分享些我自己的看法,順帶複習一下彈性力學的知識。如果有錯誤,還煩請指出。

1.

首先,在彈性力學中,應變的確是一個矩陣,或者應該稱作張量。由於在彈性力學中問題大多處於一個三維的空間,則引入張量的內容。

由於在二維中,我們可以用

表示應變。

但其也可寫作張量的形式。

其也是一個坐標變換的矩陣,同樣表示空間內一個點在x,y方向上的線應變與xy方向上的剪應變。將其擴展至三維空間中的形式為:

而為什麼要考慮變形前後的一個微小線段的長度的平方的變化?與為什麼要取係數1/2?

這個兩個問題可以作為一個問題解答。不知提問者您用的是那本教材,這樣的推導過程的確有點反直覺。我昨天晚上也思考了很久才意識到,其實我們添加一個等式即能很快得理解它的意義。(但這樣不夠嚴謹,不過可以試圖借之理解其推導的意義

① 式是我們通常使用的應變定義公式

② 式是您所有疑問的應變定義公式

這裡借用了平方差公式,同時引用假設, 是一個無窮小量,故可以忽略其影響。這樣應變就退化成忽略二階小量的應變形式。

但②式的意義在於其保留了二階小量,故比①的定義更標準。

初次答專業類的題,知乎的公式不會用,直接從Mathtype上截取了,還望能有所幫助。


可以看一下陳惠發寫的那本《彈塑性力學》中的應變分析一章。


推薦閱讀:

求詳解科里奧利力?
假設一張照片,無限放大後能看到原子,其照相機的原理是什麼?
御風而行的可行性?
數學與物理領域有哪些糟糕的術語?
如何較好地理解雷諾數Re,斯特勞哈爾數Sr,弗勞德數Fr,和歐拉數Eu這幾個無量綱數的意義及應用?

TAG:物理學 | 應變 | 力學 | 彈性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