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王朝的國號創立者為什麼會採用稱帝前的封號?
例如漢朝來源於劉邦所封的漢王,曹魏來源於曹操所封的魏王。如果採用前代的封號,不是有種自貶身價的感覺嗎?請各位大牛解答下。謝謝
我舉個例子,題主大概就能明白了。
周朝末年,秦國滅二周而亡諸侯,統一了天下,從以前一個小小的秦國變成了統治天下的秦朝,那麼它需要改變國號嗎?——當然也不需要。
為什麼呢?因為秦國和秦朝是一回事情,唯一的區別是從以前的諸侯國變成了現在的王朝。
其他的朝代,都是同一個道理。
商朝的時候,周是商統治之下的一個小小的方國,後來周國不服商朝,造反了,於是武王伐紂,砍了紂王的腦袋,滅亡了商朝。原來的小邦周現在坐了天下,那麼他需要改國號嗎?
——當然不需要,因為周國是早已存在的一個國,只不過現在得到天命,從以前的一個方國變成了新的王朝,但周文王時的周國和周武王時的周朝是同一回事。
那麼,同理劉邦滅了項羽,坐了天下,當然也不需要改國號,因為漢國是本來就存在的一個國,只不過以前是局限於漢中,現在打敗了項羽,變成了漢朝,但從法理上講,漢中的那個小小的漢國和後來奄有四海的漢朝是一回事情。
曹丕篡漢,坐了天下,需要改變國號嗎?當然也不需要。因為從曹操封魏公時,魏國就建立了。只不過以前是漢朝的一個諸侯國,現在受漢禪位,變成新的王朝,但法理上曹操的魏公國、魏王國和後來的魏朝是一回事。
晉朝同樣道理,司馬昭封晉公時,晉國建立了,當後來它變成了晉朝,但法理上還是那個晉,它當然不需要改變國號。
我這個家族是受封的貴族,有自己的領地,有自己的國號,這是家族的歷史。到後來我做了皇帝,我的家族變成了王朝,那我家族原來的國號當然就是新王朝的國號,因為我的家族和新王朝本來就是一回事。
這就叫做「化家為國」。
凡是受封的貴族建立王朝,國號都是以前自己家族的封號。
當然,從宋朝開始情況就變了,因為趙匡胤沒有爵位,換言之,也就是他沒有受封建國,沒有國號。那怎麼辦呢?因為趙匡胤官職是歸德軍節度使,而歸德軍就是今天商丘附近,是古代宋國的地盤,所以趙匡胤就把國號叫「宋」了。
此後元、明、清或是異族入主,或是農民起義,都不是受封的貴族,所以也就再沒有以自己家族的封號為國號的事情了。使用前朝封號非但不是自貶身份,而是自抬身價。按中國的傳統的天命論,天子是君權天授。秦始皇讓李斯在傳國玉璽上刻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就是這種思想的體現。所以前朝得天下是上天的旨意,這是不能違背的。承認前朝的正統不是尊重前朝,而是尊重上天。前朝失德,受到上天的懲罰,於是把天下交到我的手裡,這也是天命。維護前朝的正統地位,就是維護君權天授,就是維護我自己現在的地位。皇帝輪流坐,今天就到我家了,我能搞定一眾梟雄佔有天下就是天命的證明。你現在跟我作對就是跟上天作對,就問你怕不怕?朝代交替一般都要搞個禪讓,你別管這個事有多務虛,反正就是這麼個意思。
這個可能涉及法統繼承問題,曹魏受禪於漢,李唐受禪於隋,漢王受封於楚懷王,都是當時公認的天下共主。而自己的政權繼承於前代,至少表面上合理合法,所以使用前代的封號也理所應當,改了反而有篡位自立的嫌疑。 另外,封號雖然是前朝所封,但大多以該大臣家族發源地或者統治核心區域,比如曹操的統治核心在中原,是魏國故地。,手下將領多來自此地,對古代魏國也多少有感情,保持原封號顯然更有利於凝聚人心。而且很多封號已經持續幾十年乃至數百年,統治者對其也會有感情。 對於一些沒有封號的人建立的國家,則多以歷史上和自己有關聯的古國名作為國號,比如姓劉的多用漢為國號,姓李的多以唐為國號。
阿里巴巴是個小公司的時候就叫阿里巴巴,上市了以後依然叫阿里巴巴呀,只是從阿里巴巴網路有限公司改成了阿里巴巴集團。秦在上市之前叫秦國,上市以後叫依然叫秦,當然了是帝國了。
我說個自己的理解,不知對不對。所謂「國號」可能壓根就不是拿來標識一個「國」的。換言之,只有一個天,那麼自然也只有一個天下,相應地也無需給「天下」起個名字來與誰進行區別。這一點對於中原王朝來講似乎是說得通的:我犯得著把我的天下起個「秦」「漢」「唐」的名字來跟什麼「匈奴」「夜郎」「吐谷渾」等等這些加以區別么?相反,所謂國號,最直接和原始的意義是昭告天下當今聖上是什麼來頭,比如秦王,漢王,唐國公等。因為天下始終是那個天下,華夏始終是那個華夏,變化的只是天命所歸換作誰家而已,需要用「國號」這個變數來加以說明。這是我不太成熟的原創理解,希望專家指點。
羅馬還只是個城市呢
不是有種自抬身價的感覺么?
大部分情況下都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正統性,表示自己當皇帝是前朝欽定的。
如果你覺得自己戰鬥力很強,不服的儘管來打我,當然可以另外想一個國號,比如忽必烈選元朝這個國號就是因為覺得元這個字很霸氣,以前的人都沒用過所以逼格很高。後來有人造反的時候故意給大字和元字都加個頂,叫天完朝,結果很快就完了。
朱元璋的封號是吳王,但是他也沒有用吳做有天下之號。估計是覺得歷史上的吳國都不是很成功。陳友諒的國號直接用的漢朝,顯然是民族主義思想。後來像張獻忠的國號叫『大西』,李自成的國號叫『大順』,也都屬於自己想出來的了。
另外就是古代有天下之號必須使用的場合不多。大多數時候都可以省略,也可以用『天朝』,『國朝』等辭彙代替。漢朝來源於劉邦所封的漢王
——西漢帝國的前身是「西楚邦聯」麾下的「漢王國」,無非是漢王國的面積由漢中一隅擴大到「全天下」、國主稱帝罷了曹魏來源於曹操所封的魏王
——魏帝國(曹氏)的前身是東漢帝國麾下的「魏王國」,無非是魏王國的面積由冀州一隅擴大到「全天下」、國主稱帝罷了以此類推說一個冷門的,隋朝國號來源於隋文帝楊堅繼承的父親楊忠的封爵「隨國公」。但隨字帶走之底很不吉利,便去掉走之底改成隋。
他的封地就在今天的湖北省隨州市(環隨皆山,只有中部有小塊平原,地勢易守難攻。境內有中國八大名關之一的武勝關,在火車大提速前列車經過武勝關往往需要在關前加煤加水才能有動力通過,足見地勢之險峻,也因此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他父親征南朝,親自奪下隨州並被封為隨國公,實際上隨州就成了戰爭前線了,軍事地位進一步提升。所以他直接用自己的封號一方面是為了名正言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的封地確實軍事地位很高。看見有人說劉邦的漢王。我覺得也可以從懷王之約的角度去理解。當時楚懷王(姓熊名心,項羽叔父項梁在秦末大起義時所立,項梁死後才稍有實權)約定誰先平定秦國故地關中就封他為關中王,劉邦先入定關中本應為關中王,結果項羽把關中分成三塊分封給以章邯為首的三名秦國降將,劉邦則被分在了也是秦國故地但並非核心地區的巴蜀,後來劉邦賄賂項伯(嗯,就是鴻門宴前通風報信,鴻門宴中為劉邦防衛,滎陽之戰中勸項羽不要殺劉邦父親妻兒的那個項伯),才增加了漢中。項羽顯然違背了懷王之約,劉邦也正是以此為理由殺回了關中,並殺出函谷關以東。而項羽不僅違背了懷王之約,而且表面上把懷王尊為義帝,實際上把他流放到原先楚國的邊遠地區,並在路上將其謀殺。這樣履行懷王之約、為懷王復仇就成了劉邦反項羽的政治口號,成為其帝位正統性的重要證明。這個問題我感覺應該這樣看,前面答案說的都很對,但是似應該提煉一下
第一,王朝的更替本質上在天命理論裡面是天命的更替,而天命之所以更替是因為得天命的前朝失德,我朝修德,所以才得天下。如果否認前朝,就是否認了這種天命觀,那自己的合法性也難以真正建立。再如五德終始說,前代與本朝大部分是相生的關係,正體現對前朝的一種尊重,作為前代諸侯,因為興德而從小邦成長為大國,最終得天下,這恰恰是當年文武所行之事,帝王給自己貼金還來不及,有什麼可彆扭的?
第二,歷史是要有連續性的,國家的成長啊,一方面要靠自己的奮鬥,也要考慮歷史的行程,一個小國怎麼就成了王朝了呢?由小而大而強,國家卻沒有變,比如劉秀,他是以更始政權的蕭王身份稱帝的,這就是一種連續性,劉秀也不會否認自己當過更始政權的親王,這樣才能說清楚歷史,不然不就成了石頭裡面的孫猴子了嗎?還是那句話,帝王是不會因為自己先前的王身份而羞恥的,也沒必要與前代完全切割。我個人覺得…………第一…………我國傳統文化認為光宗耀祖很重要…………所以以前的臣子翻身當家作主很光榮為什麼要改?第二…………祖宗很重要…………很多封號變成了骨子裡的榮譽以及姓氏…………你改就是數典忘祖…………
當了官之後還姓之前的姓氏而不改姓趙,不是有種自貶身價的感覺嗎?
在元朝以前,朝代名基本上是開國者家族的官爵名,但是再進一步是統治者家族的地名,我國元朝以前的朝代差不多都是地名
推薦閱讀:
※元代國子監和地方學校講的是什麼語言?
※華夏文明、華夏文化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中國沒能形成政教合一的政權?
※忍者真的存在於日本歷史上嗎?
※為啥總有人說清朝奠定了中國疆域 奠定現在國土疆域不是二戰么 如果說清占的地方大 那也沒有元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