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應該裁撤文哲史學系嗎?文學,歷史,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無用嗎?
最近台灣有愈來愈多文哲史科系畢業的碩士,博士抱怨找不到工作,以致此問題受到矚目。英美國家已大量刪減文哲史學系的預算,日本甚至有人倡議乾脆全面將文科自大學中廢除。
大陸的情形怎麼樣呢?你贊成廢除文哲史學系嗎?
謝不邀。不請自來。
答主英國文學碩士畢業,坐標澳門,考慮讀博中。
這又是知乎裡「文科無用論」的月經題了,忍了很久在終於在國慶假前夕怒答。港澳學術環境雖與內地不同,但文科的困境相似,以答主個人觀點作答。
首先「文科」在中國的語境裡指相對於「自然科學」的「社會科學」,包含了西方語境裡的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德國好像稱後者為「精神科學」)。其中,社會科學又包含了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這些聽起來「沒甚麽用」和商科、法律這些極為入世的學科,不過在我看來,社會科學總體來說都是為解決實際問題而來的。若在現代中國的語境裡,泛泛的談「文科」無用,實際上不是談整個「文科」無用,因為這個「文科」並不是一般俗人所想像的「文科」。諷刺的是,對於很多人(家長)來說,他們認為最有(功)用(利)的學科(商科),恰好屬於他們最不屑的「文科」之中。真正被認為「無用的文科」,我想不外乎文史哲這些「人文學科」,知乎裡優質答案眾多,不作闡述。因此,以下皆用「人文學科」這一概念代替問題裡「文科」這一概念。
很多答主都提到人文學在大學和社會裡的「靈魂」地位。作為文科狗,我也會傲嬌地表示一下我們是世界上最強的(逃)!不過,我們更要清楚地認識到,這種虛名並不是人文學科擁有免死金牌的充分條件!而這個虛名,更可能扼殺人文學自我拯救的機會。
認可「因為我高貴,所以我存在,所以你要給我錢」這種心態,只會令人文科喪失自我改革的動力,以為抱著自身的老本就可以一直存在下去。是的,人文學某種意義上因為體現無用之用,足以讓其在芸芸學科中傲視群雄。但在高等教育發展到現在高度競爭的狀態:追求排名、成果轉化、產學研合一、追求拉動國民經濟和人民素質,高教成為國與國間競相追逐的戰場...在這種形勢下,抱著褪色榮光的人文學科,死守著那份「高貴」,不是既可笑又可憐嗎?這份「高貴」很多時在錢面前都不堪一擊。
人文學科逐漸成了食之無用,棄之有味的雞肋。一方面,基於政治正確,人文學不能刪,但另一方面,人文學科在新時代下逐漸失去吸引力,預算不斷縮減,生源數量和質量皆逐漸走低,畢業生前景堪憂。每一年最優秀的大學新生,進入文科的越來越少。看似收生規模不減,實際上優秀的都去讀商科理工了,有心的被不確定的前景嚇退了。留下的,不是真愛死忠粉,就是進不了其它學科溷住來打醬油的(top校的不知道,層主的本校是如此)。這樣半死不活的狀態下,尖子產出不多,庸才卻一波又一波地被推往職場任其自生自滅,然後人文學科得了駡名,再然後就是惡性循環。人文科學的玄奧精妙,本就需要智力悟性俱全的人才去推動,現在因為收生規模指標,反誤人子弟,害了一大批學不以致用的人。這樣低的人才培養效率,令人扼腕。
人文學科必須改革,否則總有一天即使杖著祖先傳下來的老本也難逃被鍘的命運。
因此,在為我們的傳統辯護時,請先以謙卑的心自問一下,人文學科可以為大學和社會提供些甚麽,從而令手握預算的老爺們,把錢放在我們的本來就扁的錢包裡?這一直是人文學界轉型的一大問題,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方向。但直至現在,還沒有看到比較圓滿的解決方案。人文學科美在它的無用,但在現實裡,你必須讓它看起來有用一點,好爭些經費度日把知識傳到下一代。
題主提到的改革方向是我心目中比較理想的一個。實際上,這是一種把有限經費用在最需要處的方案。現時我國的人文學科教學的主要問題,在於資源錯配:生產的高端人才不足,反而生產大量競爭能力不高的科班生(因為收生規模和預算掛鉤的問題),社會不太需要這種高不成低不就的人才,而大眾的人文素質卻亟待提高。解決的方法可朝著拉大兩頭縮減中間的方向走。第一,縮減本科生收生規模,將資源培養集中在未來有志並有望(這能力悟性很重要)成為人文學科相關職業的人才,這一方面可加快成功培養高端人才的機率,另一方面相對減少畢業後在職場的競爭,使學科出路變得相對明確。第二,依靠培養的高端人才積極滲透其它學科的課程架構並緊緊吸附,如透過通識課等,把人文學知識向非人文學科學生傳播。通過這種依附的形式,一方面突顯自身作為提高大眾文化水平的實用性,另一方面,大大增加了自身的受眾面,保證學科的預算和學科人員的就業。權謀論一點,通過吸附其它課程,人文學科保證了自己的生存,而集中資源培養高端人才,亦捍衛了人文學科的高貴傳統。
而題主所說的設「文科大學」,我則有保留。如人文學科獨自成校,則對外校非人文學課程的影響力大大降低。在特殊時期,文科大學也更容易成眾矢之的被削預算。另一方面,人文學者在沒有人文學科傳統的大學裡任教,而無自己學科的陣地,尤如無源之死水,不能有效發揮自身的教研能力,只能做這大學一輩子的配角。再者,我國眾多有深厚人文學科傳統的大學,如其文史哲被集中設專門大學,則立校傳統會遭重大折損,也不利於人文學科內的多元性和競爭性(原有每所大學的文史哲都有自己的派別特色)。理想的形態,依然是綜合大學內設小而精人文學科而使其廣泛滲透到其它學科。
這些想法並不是一己之見。很多觀點都來源於讀研時一個美國老師的想法。人文學科的困境並非我國獨有,全世界在高等教育的新形勢下都面臨著相同的問題。人文學科要生存就必須進行改革。解決的方法不是沒有,但要需要有巨大的勇氣,也要有力氣撬動既得利益集團。這改革任重而道遠。
有空更新。謝邀 @陳普兄弟
對於這個問題,我倒是覺得與其爭論有用沒用毫無意義。要是有用很有用有大用,那麼不管是物質的用還是精神的用都客觀存在,何必爭論,就是用就行。要是真的沒用,那何必來爭執,我們就不是「用」說到底哪一天人文學科不爭論有用沒用了,就說有勇氣說我們就是沒用,但我們做出了對個人對社會有益的事情,無愧於歷史文化傳承,對得住自己家人老師的陪伴教育能自食其力過得還不錯,大點對國家有點貢獻那無用也就真的無用,無用也不怕被戳脊樑,但問題就是現在本身內部弊病多重,變革勢在必行但必然步履維艱,不變則人文學科不是淪為政治的婢女就是成為有錢人的消費品,而變革或許也是機遇,能真正為普通人和個體關懷服務,能平衡理想追求和世俗追求。具體說來,期盼和設想有如下:1.裁撤掉大部分學校(2本、3本)的歷史系的設置,但在部分通識課上增加人文學科。對於一般大學也是類似精簡人員,優化結構,多在通識課上配置新人員,開發新的教材體系和授課模式,探索歷史學與文學、影視創作、紀錄片傳媒、網路文化、書籍編輯、新媒體、大數據等多方面的融合,實現跨學科的合作,拓寬真正實踐和應用牛刀的機會,補充其他具體技能和知識。2.強化公眾史學的學科建設,在理論探討之後完善布局,建立人才培養隊伍。最好是與中文、新聞、哲學、社會學、藝術等學科合作探索培養指導,通過自己組建隊伍想辦法聯繫市場力量發展歷史文化紀錄片、普及性書籍文章、宣傳媒介等的推進,擴大學科影響力和人員參與度,真正不要脫離群眾,要抓住我國的獨特國情,吸引人這是很關鍵。要擴大史學影響力,學習國外經驗。發揮專家教授為普通大眾寫作高質量普及讀物的經驗,也讓大家參與到史學中,如口述史、公眾考古、歷史專題旅遊、歷史題材影視等等。
3.思路轉變,我覺得也許是最關鍵的,勤懇做事還是需要的,冷板凳是要有人坐,也需要有人來宣傳推廣普及,有人來整合資源,有人去帶動推廣,這一點國內做得不好。現在生活越來愈好的時候,總會需要要有精神追求的。還記得《九品芝麻官》里,周星星學成絕世神功對罵的妓院老鴇石榴姐:你是否感覺空虛寂寞冷?石榴姐罵架的氣勢立馬low到底。就證明,空虛寂寞冷不是物質社會能填滿的。史,教會人類吃一塹長一智,哲,生而為人要有意義,文,提高了精神上的檔次。這些都是能充實個人內在的一種精神力量。答主提到的社會學,如果度過一些社會學研究的書籍,會明白這些才是這才是這個社會剝離了層層物質假象的各種現象的本質。物質文明是人類前進的動力,精神世界的探索絕對是前進方向。一個成熟的文明社會,酒足飯飽之後,不能光思淫慾,一個獨立成熟的人,更不應該每到深夜就感到寂寞空虛冷。
學好數理化走遍全天下都不怕
謝 @錦熙邀。我認為無論如何人文社會科學都是不可缺少的。作為一名學歷史的人,我認為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人文社會科學都有其自身的價值,而且這種價值是自然科學所無法替代的。
自然科學(廣義上的,含技術科學)是研究自然界以及人與自然關係的科學,人文社會科學是研究人本身和人類社會的學科體系(個人認為大部分人文學科都不是「科學」,如文學、藝術學、美學、文化學等藝術類學科,因為它們不具有科學客觀理性、有唯一正確的真理標準的特徵)。自然科學可以讓我們認識遼闊無邊的宇宙,把握自然界各種規律,更全面、更理性地認識我們所處的世界;還可以幫助我們掌握更先進的技術,創造更發達的物質文明。而人文社會科學可以幫助我們認識我們自己(文化人類學、社會學),了解我們的過去(歷史學),陶冶我們的情操(文學、藝術學、美學、文化學等),塑造我們獨立思考、獨立求索、不屈服於金錢和權勢的文化人格(哲學、倫理學),培養我們熱愛智慧、追求真理的人文精神,幫助我們確定遠大理想,指引我們人生目標(哲學、心理學);同時還能塑造我們對世界的悲憫情懷或者說塑造我們對他人、對社會的人文關懷(一切人文社會科學),引導我們學會合理、有效地配置資源(經濟學、管理學、政治學、法學、人文地理學、軍事學等),幫助我們全面認識種種社會現象(社會學、歷史學等),創造不朽的精神文明財富。 這些是自然科學所無法提供給我們的。自然科學可以幫助我們擁有先進技術、提高生存和發展能力,但無法把我們塑造成一個真正的「人」(社會學意義上的human,非生物學意義上的hominid)。試想,如果一個人科動物只能成才卻不能成人,那麼他對社會是破壞性更大還是建設性更大?
當然,自然科學也有它獨有的價值,這也是人文社會科學所無法取代的。但人文社會科學絕對不會是無用的學問。我們除了會數理化、天地生以外,難道不需要接受法律教育、道德教育,不需要學習文學、藝術學、美學、文化學等藝術類學科來提升我們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水平,不需要學習歷史和哲學以汲取先人的智慧了嗎?我很悲哀,在我們這個21世紀的泱泱大國,「文科無用論」居然會甚囂塵上!要知道,人文社會科學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是提升個人素質和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地基,也是打開智慧之門的一把鑰匙!人文社會科學是一個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一個民族的靈魂。要是真的沒有了文史哲,那麼我們就等於是丟掉了自己的靈魂!一個光有科技沒有靈魂的民族是得不到其他民族尊重的,也是無法真正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世界歷史上不乏兇悍善戰的游牧民族,像什麼斯基泰人(Scythians)、匈人(Huns)、白匈奴人(White Huns)之類的,現在他們都到什麼地方去了?為什麼武力強大的日耳曼蠻族征服了羅馬反過來要學習被征服者的拉丁文(26個拉丁字母)和拉丁語(他們學習的拉丁語後來形成了印歐語系羅曼語族諸語種,如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和羅馬法(今天歐洲大陸法系的老祖宗就是羅馬法,英美法系也受羅馬法影響)?難道這還沒有體現歷史學、法學、政治學、語言學等學科的地位?一個沒有強大的人文素養和人文積澱的民族是註定早衰的!強調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要性不是說自然科學不重要,而是說二者不可偏廢!所謂「文科無用論」和「大學應該取消文科專業」是十分荒謬的!我覺得不是不可以直接把文科的分科從本科中剔除出去……取而代之的是至少將歷史和哲學課程納入通識體系……例如每個人無論是什麼專業,必修幾門歷史課幾門哲學課這樣的……同時至少哲學課在教學上想辦法讓哲學的學習對於其他各個專業學科產生一點點幫助,例如【轉】謝利·卡根:為什麼要學習哲學?這樣子的,耶魯在這麼修改文科的課程,或許我們也可以……(順帶吐個槽,大多數人沒有哲學通識教育的問題在碰上迪昂蒯因論題的時候就會凸顯出來,就更不要說知乎上一群人在用波普爾的理論試圖支持波普爾的理論反對的東西,而另一群人在用庫恩的理論試圖反對庫恩的理論支持的東西)……我不知道文學、社會學、政治學的作用有多大,但至少歷史和哲學如果以合適的目的加上合理的方法來講授的話,還是挺有用的(至少我在美國所接受的教育是如此的,我們學校的通識教育是自然科學任選兩門課、人文藝術任選兩門課、讀寫能力與批判性思考任選兩門課、歷史任選一門課、國際視野任選一門課加上最後的文化多樣性思考任選一門課總共九門自選課,這些自選課全部都是某個專業的專業課,並且要求也全都和該專業的學生一樣,我的哲學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學的,我覺得受益不小,順帶吐個槽,我覺得恐懼經濟學帝國主義的人其實並不怎麼了解哲學,其實經濟學的哲學基礎還是挺多的,也不知道為啥有些人一看見經濟學插手就覺得好像是自己被侵犯了一樣,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學科是所謂的「真正的獨立學科」,一個學科存在的價值本身就是為其他學科提供幫助,這對於任何一個學科都同等地成立,怎麼可能有一個學科不受到其他學科的干預呢?經濟學可從來都沒害怕過被心理學干預,還專門為此弄出了個行為經濟學)……但這種目的和方法,一定與文藝青年們試圖保持的「高貴」相去甚遠(我說的就是某些傳統文化黨,不限於中國的傳統文化,我說的就是全世界所有國家所有地區所有民族的所有傳統文化的傳統文化黨文藝青年)……順帶鄙視一下那些談論什麼文明不文明的某些答主:如果你真心認為捍衛你的文明如此重要,重要到在大學本科階段少了這麼一個專業就怎麼樣了的級別,那為什麼你們讀其他專業的時候連真的去選讀這個專業的專業課都不願意呢?談論我們應該允許他們學習歷史和哲學的,如果他們真的想要並且有能力學習歷史和哲學,那麼他們連為此而讀個其他專業的本科文憑都不願意或者做不到嗎?(我真好奇按照他們這個思路,那我們為什麼還要高考)……
說個小故事吧
一戰最激烈的時候,反戰情緒還未蔓延。歐洲年輕人大多投入了戰爭的泥潭。一位老太太驚訝的發現居然有個役齡小夥子在街上散步。
老太太:「年輕人,你為什麼在這裡晃蕩?其它年輕人都在為了保衛我們的文明而戰啊。」
年輕人:「我就是他們要保衛的文明。」這個年輕人是羅素。
作為一個偽工業黨,我對文科很多人/職業頗有微詞,然而我絕不敢否認他們的專業和學科,特別是題主提到的文史哲。因為這些東西包涵了我們民族、國家、種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其高度是我這樣的庸人無法企及的。因為我同樣也明白,理工生工業黨同樣受益於一句類似的話:「脫了褲子噹噹,也要搞出原子彈!」
實用主義好用,但常常是短視的台灣日本可以廢除啊,建議快點廢除吧。其他國家覺得不賺錢也快點廢除吧。到時候全世界只有中國有人文,中國能搞個第三次大翻譯運動就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了。
只有偉大的文明才有偉大的人文。希臘衰落而柏拉圖學園滅,羅馬衰落而繆塞昂滅,阿拉伯衰落而智慧館滅。只有不擔心沒飯吃沒炮打的文明才會玩人文這種高級的東西。
過去你窮,人家笑話你窮。現在你不窮了,人家笑話你沒文化。等以後你有文化了,則成敗變功業反。況且,人文這東西本身也是創造生產力的,中國文化產業這個low樣,不能全怪中宣部。前蘇聯啪啪打臉。說到底,這個產業不行,還是因為沒文化。沒文化到觀眾逼格和審美如此之低,戲子婊子閉著眼睛騙錢。二戰之後日本之所以能起飛,和理工生緩徵,文科生提前上前線有關。
只簡單說一下社會學吧,答主本科社會學的。
據我們副院長說,大陸各大高校將不再增加社會學專業,據傳是因為就業不好。雖然還不至於社會學不在內地設立,但是此消息還是說明了國家對於文史哲專業的相對忽視,主要原因則還是與就業有關。作為一個社會學專業學生整天期盼著社會學春天的到來,卻迎來了社會學的暫停期,自然會感到失落。但是社會學確實就業不好,所以我們專業很多人都在逃離社會學。我考研也不會考社會學(這倒與就業沒什麼關係,不過我終歸不念社會學了)。 出於內地價值觀念的熏陶,文史哲之類的人文社會科學是被視為人的基本素質,是必備的,所以知乎上存在一大堆文史哲不該被廢的觀念。實際而言,社會學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影響甚至是改變人的思維的,史學和政治學也差不多,文學倒是不怎麼清楚。 對於個人來說,學習社會學這種很難帶來實際利益的學科,最重要的也只是在思維上能夠影響著一些人。但是就我們專業來說(一個不算很差也不算很好的社會學本科點),依舊有許多人在社會學四年渾渾噩噩,不知社會學所云。因為社會學專業學生平時事情少,大概四年等於放了一個長假或者用來做別的他認為有意思的事了。 對於社會來說,社會學肯定是必須的,但這種必須性僅僅體現在那些進行社會學研究的教授之類的,用社會學自身學科特點去分析社會。那些畢業了去媒體、去諮詢公司的社會學學生其實相對其他專業也毫無差別。 所以我覺得文史哲之類的專業關鍵在於改革現有教學制度而不是廢除。至於如何改革,不是我所能說清楚的,我也只能說幾點我知道的。1.大陸本科文史哲專業的很多應當都是調劑的,這其實很不利於這些專業發展的。2.大陸停止增加社會學專業設立我覺得雖然是出於就業的考慮,我覺得也挺對的。社會上似乎是不需要如此多的社會學學生的。3.高中乃至大學生人文素質的缺失,這是我進入社會學之後深刻感受到的。中國應試教育下使得個人缺乏人文社會科學的基本素養。對於心理學、性學、社會學、哲學等人文社會學科有關基本知識的不了解,阻礙著文史哲學科的發展,也阻礙著個人的發展。中國唯一的人文素質培養叫思政,只是這門讓許多人詬病的學科在知識上缺乏,在內容上固化,其根本目的不是為了培育一個健全的社會人,而是為了維護一個穩定的社會。概括一下:文史哲專業是需要的,但並非需要那麼多無用的這些專業的學生。這些專業需要改革,除了專業自身的特點,關鍵在於大陸學生基本人文素養的培養。
坐標北京,手機作答,簡體字請見諒。文史哲三科被我稱為文科三廢。因為文史哲這三科上既不能讓糧食多產,也不能讓汽車開動,還不能解決天體運動問題。學得皮毛,也是一無長物。文史哲可謂是費中之費。我自小喜歡文史哲,雖然大學沒學相關學科,但放在哪裡,我總是能從內透出一股子書生氣。大概是多年愛好文史哲的結果。但我現在越學越覺得這三科廢,畢竟三科不能果腹不能蔽體。裁撤文科學科,我雙手同意。但是呢,我覺得這三科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好好學學的。不客氣的說文史哲屬於高級學科。學皮毛一點用都沒有。科學我有個說法,是文學談人性,歷史講經驗。哲學說思辨。人生在世能看清事情,無外乎人,經驗,思考。所以文史哲三科對於自己面對抉擇,面對困難,以及政治老師總說的看問題想辦法總有不錯的幫助。所以,我想說文史哲不會告訴你如何解決問題。而是告訴你解決問題思考方法。這種思維是十分重要的。我認為最優的能力組合是文史哲?一種能創造價值的技能。這樣既能繼承原有技能又能開拓創新。令,在我印象中,牛逼的科學家哲學技能都不差。。。
這個問題涉及一個誤區,就是把上大學和獲取更好的謀生技能划上等號。但實際上大學本質上不是就業技能培訓中心,而是能力素質培訓中心。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作為一個工科出身的人,我卻很明白文科代表人類的靈魂高度,理科代表物理世界的規律,而工科只代表規律的應用。然而往往卻是工科在職場中最受歡迎,因為企業要的工作能力主要是應用能力。現在專門的就業技能培訓還沒有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大家還是沉醉在大學知識順便包括從業知識的朦朧誤區中。將來一旦專門的就業技能培訓普及了,那麼上大學,讀研究生就將變成追求專業知識提升的小眾化行為,而僅僅想要就業的人在更短期的就業技能培訓中能得到更好的業務能力提升。
謝邀,首先,文哲史之類的在大陸也不好找工作,相關老師經費也少,理工科做基礎研究的也一樣,其次,文史哲是不可能從大陸移除的,這也是人類的記憶,精神財富和認知自身和世界的重要途徑,沒有這些,人和野獸何異?最後,我是凝聚態物理,理科的呀QAQ,不過和平時學文的同學交流,不是真愛就別進文史類的坑!!別進去!!還有,不要學物理!!親們,為了你那寶貴的頭髮,不要進去!!!我們導師很多都是地中海啊QAQ!!!
以道義上來說
我當然得說「不該裁撤啦」!!
但以實際上來說
我覺得比較沒對應工作可做的科系可以不必設畢業門檻不過建議設入學門檻像是要有多少年工作經驗或者是否具備大客車駕照之類的這樣至少在載些研究需要的東西時比較方便(車子由誰提供的這類細節就別太在意了其實要比較特殊的駕照只是確保學生以後理論上不太會失業而已)再不然就是引入保人制度這人在學期間或往後的學術生涯花費,有金主全包了這樣
其實不只人文科系,我覺得比較需要花錢的科系的也建議設這類入學門檻
不然一讀,發現畢業參展要花新台幣六位數以上學生與祂的學弟妹們都驚呆了連生計都沒著落的人們
是很難專心一志為學術付出的(而且就算專心為學術付出,生活還不見得能有品質的過下去)別說較冷門的人文科系了
比較熱門、生活可能有著落的法律、商管、醫學院以美國來說,大學就沒有這些學院,而是大學畢業後才可以申請的(現在美國是否依然如此不太清楚,但以前聽到的說法是這樣)而且若以美國大學、台灣的大學來說...台灣的大學,是入學前就決定科系除非有想要轉系,不然許多時候選課的考量就是以本科係為主而美國大學生主修的學科至少可以不用在入學前決定當然也不是說美國的就一定好
像台灣醫學方面就很不錯,也不是採用美國那套方式雖然現在台灣醫院現在有「四大皆空」的情況而且台灣醫生的從業門檻本身就偏高醫生會缺人有個原因可能是台灣能學醫的有些年紀的人有些會說自己考試時故意錯個幾題所以順利跑去讀人文科系這樣雖然這說法個人是保持著懷疑態度總之,美國還是可以當個參考就是了像金庸也是事業有成之後才去讀史科博士啊!!(好吧,雖然他博士是在英國讀的)
也可以不設入學門檻啦
可是生計容易沒著落的科系若用建教合作班制度...(雖然我也很好奇某些不與工作直接對應的科系的建教合作是要找什麼樣的企業合作)爭議是一定有的但最重要的是若真採用建教合作班制度,我看採用的科系大概也不用招生了吧!!其實台灣現在已經改良很多了
可能是認命了吧台灣現在大專院校似乎都多了一門叫「服務學習」之類的課(現在有沒有被廢掉我還不知道)理念上是從美國教育學者杜威的實踐中學習(通常被簡稱為從做中學)......如此云云雖然可能會根據學校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但若學校確實把學生們送去合作的社會服務機構去當志工下理論上是對學生們很有幫助的有些像多數人不是以裁縫、木工、手工藝等做為主業但國中時還是要學這樣(話說志工學習等,其實國中也有這制度啦!!只是國中的大多是去圖書館當志工,不知道還有沒有用愛校服務來抵的有些算玩假的志工學習)至少能夠體會到「聽聽課、考考試等相比之下還是很不錯的」當然最好的效果是「哦,世界上還有這事情,我不繼續往上攻讀學歷了,直接就業!!」附帶一提,實踐中學習的美國哲學家、教育學者是John Dewey
而圖書館採用的杜威十進位分類法是美國圖書館學家Melvil Dewey同個時代,同個國籍的,但正巧是不同人注意下!!(然後其中John Dewey比較長壽)本篇結束~大陸的情形:
a、【專業設置情況,以本科舉例】,假設以2012年開始為參照物:1、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http://www.bkzy.org/Index/Detail?id=342、教育部關於公布2013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或審批結果的通知:http://www.bkzy.org/Index/Detail?id=30
3、教育部關於公布2014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或審批結果的通知:http://www.bkzy.org/Index/Detail?id=31
4、教育部關於公布2015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http://www.bkzy.org/Index/Detail?id=44
以上是近幾年大陸教育部就高校各專業新增、調整、撤銷等情況的公示,具體結果可以自行下載附件自行分析。:2015年大陸高校本科專業的社工、社會學、政治學專業增減如下圖:
b、【專業錄取情況】:請參照各省專業錄取分數線或者各高校內專業錄取線。(有些學校開設的歷史學、考古學在招高考生時,相對校內其他專業,這幾個專業高分競爭情況要少很多,許多調劑現象。)c、【大陸的學術環境學術氛圍學術態度、為社會為人類文明做的貢獻、大陸學界在國際上的學術話語權情況】:……不……太……清……楚……
d、【就業情況】:成迷,暫時沒找到官方具體數據或者具體公示。消息渠道來源有:各相關部門(教育部、勞動社保部門等)、各高校、各院系、各班級群系群……人們的口耳相傳或者親身體會。
聽說曾經灣灣社X學是共黨的同路人,聽說曾經陸陸社X學是腐朽資帝的帶路人。所以是擴是縮還是裁撤,我的看法就是:好說好說,努力賺錢,捂臉。自己把自己當工具的人,無比的悲哀
這位台灣的朋友,你們台灣人敬愛的龍應台女士已經談過相關的話題了。以下為台灣作家龍應台在台大法學院的演講《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文史哲》原文。
我今天完全不想涉及任何的現實政治,讓我們遠離政治一天。今天所要跟你們共同思索的是:我們如何對一個現象形成判斷,尤其是在一個眾說紛紜、真假不分的時代里。二十五年之後,你們之中的某個人也許必須決定:你是不是應該強迫像錢穆這樣的國學大師搬出他住了很久的素書樓;你也許要決定,在「五四」一○五周年的那一天,你要做什麼樣的談話來回顧歷史?二十五年之後,你也許要決定,到底日本跟中國跟台灣的關係,戰爭的罪責和現代化的矛盾,應該怎麼樣去看?二十五年後的今天,也許你們也要決定到底台灣和中國應該是什麼樣的關係?中國文化在世界的歷史發展上,又處在什麼地位?甚至於,西方跟東方的文明,他們之間全新的交錯點應該在哪裡?二十五年之後,你們要面對這些我們沒有解決的舊問題,加上我們現在也許無能設想的新的問題,而且你們要帶著這個社會走向新的方向。我希望我們今天的共同思索是一個走向未來的小小預備。
人文是什麼呢?我們可以暫時接受一個非常粗略的分法,就是「文」「史」「哲」,叄個大方向。先談談文學,指的是最廣義的文學,包括文學、藝術、美學,廣義的美學。
文學——白楊樹的湖中倒影
為什麼需要文學?了解文學、接近文學,對我們形成價值判斷有什麼關係?如果說,文學有一百種所謂「功能」而我必須選擇一種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有一個很精確的說法,macht 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在我自己的體認中,這就是文學跟藝術的最重要、最實質、最核心的一個作用。我不知道你們這一代人熟不熟悉魯迅的小說?他的作品對我們這一代人是禁書。沒有讀過魯迅的請舉一下手?(約有一半人舉手)魯迅的短篇《葯》寫的是一戶人家的孩子生了癆病。民間的迷信是,饅頭沾了鮮血給孩子吃,他的病就會好。或者說《祝福》里的祥林嫂;祥林嫂是一個嘮嘮叨叨的近乎瘋狂的女人,她的孩子給狼叼走了。
讓我們假想,如果你我是生活在魯迅所描寫的那個村子裡頭的人,那麼我們看見的,理解的,會是什麼呢?祥林嫂,不過就是一個讓我們視而不見或者繞道而行的瘋子。而在《葯》里,我們本身可能就是那一大早去買饅頭,等看人砍頭的父親或母親,就等著要把那個饅頭泡在血里,來養自己的孩子。再不然,我們就是那小村子裡頭最大的知識份仔,一個口齒不清的秀才,大不了對農民的迷信表達一點不滿。但是透過作家的眼光,我們和村子裡的人生就有了藝術的距離。在《葯》裡頭,你不僅只看見愚昧,你同時也看見愚昧後面人的生存狀態,看見人的生存狀態中不可動搖的無可奈何與悲傷。在《祝福》裡頭,你不僅只看見貧窮粗鄙,你同時看見貧窮下面「人」作為一種原型最值得尊敬的痛苦。文學,使你「看見」。
我想作家也分成叄種吧!壞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見愚昧,偉大的作家使你看見愚昧的同時認出自己的原型而湧出最深刻的悲憫。這是叄個不同層次。
文學與藝術使我們看見現實背面更貼近生存本質的一種現實,在這種現實里,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還有直覺的對「美」的頓悟。美,也是更貼近生存本質的一種現實。
假想有一個湖,湖裡當然有水,湖岸上有一排白楊樹,這一排白楊樹當然是實體的世界,你可以用手去摸,感覺到它樹榦的凹凸的質地。這就是我們平常理性的現實的世界,但事實上有另外一個世界,我們不稱它為「實」,甚至不注意到它的存在。水邊的白楊樹,不可能沒有倒影,只要白楊樹長在水邊就有倒影。而這個倒影,你摸不到它的樹榦,而且它那麼虛幻無常:風吹起的時候,或者今天有雲,下小雨,或者滿月的月光浮動,或者水波如鏡面,而使得白楊樹的倒影永遠以不同的形狀,不同的深淺,不同的質感出現,它是破碎的,它是迴旋的,它是若有若無的。但是你說,到底岸上的白楊樹才是唯一的現實,還是水裡的白楊樹,才是唯一的現實。然而在生活里,我們通常只活在一個現實裡頭,就是岸上的白楊樹那個層面,手可以摸到、眼睛可以看到的層面,而往往忽略了水裡頭那個「空」的,那個隨時千變萬化的,那個與我們的心靈直接觀照的倒影的層面。
文學,只不過就是提醒我們:除了岸上的白楊樹外,有另外一個世界可能更真實存在,就是湖水裡頭那白楊樹的倒影。
哲學——迷宮中望見星空
哲學是什麼?我們為什麼需要哲學?
歐洲有一種迷宮,是用樹籬圍成的,非常複雜。你進去了就走不出來。不久前,我還帶著我的兩個孩子在巴黎迪士尼樂園裡走那麼一個迷宮;進去之後,足足有半個小時出不來,但是兩個孩子倒是有一種奇怪的動物本能,不知怎麼的就出去了,站在高處看著媽媽在裡頭轉,就是轉不出去。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處境,當然是一個迷宮,充滿了迷惘和□徨,沒有人可以告訴你出路何在。我們所處的社會,尤其是「解嚴」後的台灣,價值顛倒混亂,何嘗不是處在一個歷史的迷宮裡,每一條路都不知最後通向哪裡。
就我個人體認而言,哲學就是,我在綠色的迷宮裡找不到出路的時候,晚上降臨,星星出來了,我從迷宮裡抬頭望上看,可以看到滿天的星斗;哲學,就是對於星斗的認識,如果你認識了星座,你就有可能走出迷宮,不為眼前障礙所惑,哲學就是你望著星空所發出來的天問。掌有權力的人,和我們一樣在迷宮裡頭行走,但是權力很容易使他以為自己有能力選擇自己的路,而且還要帶領群眾往前走,而事實上,他可能既不知道他站在什麼方位,也不知道這個方位在大格局裡有什麼意義;他既不清楚來的走的是哪條路,也搞不明白前面的路往哪裡去;他既未發覺自己深處迷宮中,更沒發覺,頭上就有縱橫的星圖。這樣的人,要來領導我們的社會,實在令人害怕。其實,所謂走出思想的迷宮,走出歷史的迷宮,在西方的的歷史裡頭,已經有特定的名詞,譬如說,「啟蒙」,十八世紀的啟蒙。所謂啟蒙,不過就是在綠色的迷宮裡頭,發覺星空的存在,發出天問,思索出路、走出去。對於我,這就是啟蒙。
所以,如果說文學使我們看見水裡白楊樹倒影,那麼哲學,使我們能藉著星光的照亮,摸索的走出迷宮。
史學——沙漠玫瑰的開放
我把史學放在最後。歷史對於價值判斷的影響,好像非常清楚。鑒往知來,認識過去才能以測未來,這話都已經說爛了。我不太用成語,所以試試另外一個說法。
一個朋友從以色列來,給我帶了一朵沙漠玫瑰。沙漠里沒有玻瑰,但是這個植物的名字叫做沙漠玫瑰。拿在手裡,是一蓬乾草,真正的枯萎,乾的,死掉的草,這樣一把,很難看。但是他要我看說明書;說明書告訴我,這個沙漠玫瑰其實是一種地衣,針葉型,有點像松枝的形狀。你把它整個泡在水裡,第八天它會完全復活;把水拿掉的話,它又會漸漸乾掉,枯乾如沙。把它再藏個一年兩年,然後哪一天再泡在水裡,它又會復活。這就是沙漠玫瑰。
好,我就把這個團枯乾的草,用一個大玻璃碗盛著,注滿了清水,放在那兒。從那一天開始,我跟我兩個寶貝兒子,就每天去探看沙漠玫瑰怎麼樣了?第一天去看它,沒有動靜,還是一把枯草浸在水裡頭,第二天去看的時候發現,它有一個中心,這個中心已經從裡頭往外頭,稍稍舒展鬆了,而且有一點綠的感覺,還不是顏色。第叄天再去看,那個綠的模糊的感覺已經實實在在是一種綠的顏色,松枝的綠色,散發出潮濕青苔的氣味,雖然邊緣還是乾死的。它把自己張開,已經讓我們看出了它真有玫瑰形的圖案。每一天,它核心的綠意就往外擴展一寸。我們每天給它加清水,到了有一天,那個綠色已經漸漸延伸到它所有的手指,層層舒展開來。
第八天,當我們去看沙漠玫瑰的時候,剛好我們鄰居也在,他就跟著我們一起到廚房裡去看。這一天,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完整的、豐潤飽滿、復活了的沙漠玫瑰!我們叄個瘋狂大叫出聲,因為太快樂了,我們看到一朵盡情開放的濃綠的沙漠玫瑰。
這個鄰居在旁邊很奇怪的說,這一把雜草,你們幹嘛呀?我楞住了。
是啊,在他的眼中,它不是玫瑰,它是地衣啊!你說,地衣再美,美到哪裡去呢?他看到的就是一把挺難看、氣味潮濕的低等植物,擱在一個大碗里;也就是說,他看到的是現象的本身定在那一個時刻,是孤立的,而我們所看到的是現象和現象背後一點一滴的線索,輾轉曲折、千絲萬縷的來歷。
於是,這個東西在我們的價值判斷里,它的美是驚天動地的,它的復活過程就是宇宙洪荒初始的驚駭演出。我們能夠對它欣賞,只有一個原因;我們知道它的起點在哪裡。知不知道這個起點,就形成我們和鄰居之間價值判斷的南轅北轍。
不必說鑒往知來,我只想告訴你沙漠玫瑰的故事罷了。對於任何東西、現象、目題、人、事件、如果不認識它的過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現在到底代表什麼意義?不理解它的現在,又何從判斷它的未來?不認識過去,不理解現在,不能判斷未來,你又有什麼資格來做我們的「國家領導人」?
對於歷史我是一個非常愚笨的、非常晚熟的學生。四十歲之後,才發覺自己的不足。寫「野火」的時候我只看孤立的現象,就是說,沙漠玫瑰放在這裡,很醜,我要改變你,因為我要一朵真正芬芳的玫瑰。四十歲之後,發現了歷史,知道了沙漠玫瑰一路是怎麼過來的,我的興趣不再是直接的批評,而在於:你給我一個東西、一個事件、一個現象,我希望知道這個事件在更大的座標裡頭,橫的跟縱的,它到底是在哪一個位置上?在我不知道這個橫的跟縱的座標之前,對不起,我不敢對這個事情批判。
了解這一點之後,對於這個社會的教育系統和傳播媒體所給你的許許多多所謂的知識,你發現,恐怕有百分之六十都是半真半假的的東西。比如說,我們從小就認為所謂西方文化就是開放的、民主的、講究個人價值反抗權威的文化,都說西方是自由主義的文化。用自己的腦子去研究一下歐洲史以後,你就大吃一驚:哪有這回事啊?西方文藝復興之前是一回事,文藝復興之後是一回事;啟蒙主義之前是一回事,啟蒙主義之後又是一回事。然後你也相信過,什麼叫中國,什麼叫中國國情,就是專制,兩千年的專制。你用自己的腦子研究一下中國歷史就發現,咦,這也是一個半真半假的陳述。中國是專制的嗎?朱元璋之前的中國跟朱元璋之後的中國不是一回事的;雍正乾隆之前的中國,跟雍正乾隆之後的中國又不是一回事的,那麼你說「中國兩千年專制」指的是那一段呢?這樣的一個斬釘截鐵的陳述有什麼意義呢?自己進入歷史之後,你納悶:為什麼這個社會給了你那麼多半真半假的「真理」,而且不告訴你他們是半真半假的東西?
對歷史的探索勢必要迫使你回頭去重讀原典,用你現在比較成熟的、參考系比較廣闊的眼光。重讀原典使我對自己變得苛刻起來。有一個大陸作家在歐洲哪一個國家的餐廳吃飯,一群朋友高高興興地吃飯,喝了酒,拍拍屁股就走了。離開餐館很遠了,服務生追出來說:「對不起,你們忘了付帳。」作家就寫了一篇文章大大地讚美歐洲人民族性多麼的淳厚,沒有人懷疑他們是故意白吃的。要是在咱們中國的話,吃飯忘了付錢人家可能要拿著菜刀出來追你的。(笑)
我寫了篇文章帶點反駁的意思,就是說,對不起,這可不是民族性、道德水平或文差異的問題。這恐怕根本還是一個經濟問題。比如說如果作家去的歐洲正好是二次大戰後糧食嚴重不足的德國,德國待者恐怕也要拿著菜刀追出來的。這不是一個道德的問題,而是一個發展階段的問題,或者說,是一個體制結構的問題。
寫了那篇文章之後,我洋洋得意覺得自己很有見解。好了,有一天重讀原典的時候,翻到一個暢銷作家兩千多年前寫的文章,讓我差點從椅子上一跤摔下來。我發現,我的「了不起」的見解,人家兩千年前就寫過了,而且寫得比我還好。這個人是誰呢?(投影打出《五蠹篇》)韓非子要解釋的是:我們中國人老是讚美堯舜禪讓是一個多麼道德高尚的一個事情,但是堯舜「王天下」的時候,他們住的是茅屋,他們穿的是粗布衣服,他們吃的東西也很差,也就是說,他們的享受跟最低級的人的享受是差不多的。然後禹當國王的時候他的勞苦跟「臣虜之勞」也差不多。所以堯舜禹做政治領導人的時候,他們的待遇跟享受和最底層的老百姓差別不大,「以是言之」,那個時候他們很容易禪讓,只不過是因為他們能享受的東西很少,放棄了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笑聲)但是「今之縣令」,在今天的體制里,僅只是一個縣令,跟老百姓比起來,他享受的權力非常大。用二十世紀的語言來說,他有種種「官本位」所賦以的特權,他有終身俸、住房優惠、出國考察金、醫療保險……因為權力帶來的利益太大了,而且整個家族都要享受這個好處,誰肯讓呢?「輕辭古之天子,難去今之縣令者也」,原因不是道德,不是文化,不是民族性,是什麼呢?「薄厚之實異也」,實際利益,經濟問題,體制結構,造成今天完全不一樣的行為。
看了韓非子的《五蠹篇》之後,我在想,算了,兩千年之後你還在寫一樣的東西,而且自以為見解獨到。你,太可笑,太不懂自己的位置了。這種衡量自己的「苛刻」,我認為其實應該是一個基本條件。我們不可能知道所有前人走過的路,但是對於過去的路有所認識,至少是一個追求。講到這裡我想起艾略特很有名的一篇文學評論,談個人才氣與傳統,強調的也是:每一個個人創作成就必須放在文學譜系裡去評斷才有意義。譜系,就是歷史。然而這個標準對二十世紀的中國人毋寧是困難的,因為長期政治動湯與分裂造成文化的嚴重斷層,我們離我們的原典,我們的譜系,我們的歷史,非常、非常遙遠。
文學、哲學跟史學。文學讓你看見水裡白楊樹的倒影,哲學使你成思想的迷宮裡認識星星,從而有了走出迷宮的可能;那麼歷史就是讓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的特定起點,沒有一個現象是孤立存在的。
會彈鋼琴的劊子手
素養跟知識有沒有差別?當然有,而且有著極其關鍵的差別。我們不要忘記,毛澤東會寫迷人的詩詞、納粹頭子很多會彈鋼琴、有哲學博士學位。這些政治人物難道不是很有人文素養嗎?我認為,他們所擁有的是人文知識,不是人文素養。知識是外在於你的東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須讓知識進入人的認知本體,滲透他的生活與行為,才能稱之為素養。人文素養是在涉獵了文、史、哲學之後,更進一步認識到,這些人文「學」到最後都有一個終極的關懷,對「人」的關懷。脫離了對「人」的關懷,你只能有人文知識,不能有人文素養。
素養和知識的差別,容許我竊取王陽明的語言來解釋。學生問他為什麼許多人知道孝悌的道理,卻做出邪惡的事情,王陽明說:「此已被私慾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在我個人的解讀里,王陽明所指知而不行的「未知」就是「知識」的層次,而素養,就是「知行的本體」。王陽明用來解釋「知行的本體」的四個字很能表達我對「人文素養」的認識:真誠惻怛。
對人文素養最可怕的諷刺莫過於:在集中營里,納粹要猶太音樂家們拉著小提琴送他們的同胞進入毒氣房。一個會寫詩、懂古典音樂、有哲學博士學位的人,不見得不會妄自尊大、草菅人命。但是一個真正認識人文價值而「真誠惻怛」的人,也就是一個真正有人文素養的人,我相信,他不會違背以人為本的終極關懷。
在我們的歷史裡,不論是過去還是眼前,不以人為本的政治人物可太多了啊。
一切價值的重估
我們今天所碰到的好像是一個「什麼都可以」的時代。從一元價值的時代,進入一個價值多元的時代。但是,事實上,什麼都可以,很可能也就意味著什麼都不可以:你有知道的權利我就失去了隱密的權利;你有掠奪的自由我就失去了不被掠奪的自由。解放不一定意味著真正的自由,而是一種變相的捆綁。而價值的多元是不是代表因此不需要固守價值?我想當然不是的。
我們所面臨的絕對不是一個價值放棄的問題,而是一個「一切價值都必須重估」的巨大考驗;一切價值的重估,正好是尼採的一個書名,表示在他的時代有他的困惑。重估價值是多麼艱難的任務,必須是一個成熟的社會,或者說,社會裡頭的人有能力思考、有能力做成熟的價值判斷,才有可能擔負這個任務。
於是又回到今天談話的起點。你如果看不見白楊樹水中的倒影,不知道星空在哪裡,同時沒看過沙漠玫瑰,而你是政治系畢業的;二十五年之後,你不知道文學是什麼,哲學是什麼,史學是什麼,或者說,更糟的,你會寫詩、會彈鋼琴、有哲學博士學位同時卻又迷信自已、崇拜權力,那麼拜託,你不要從政吧!我想我們這個社會,需要的是「真誠惻怛」的政治家,但是它卻充滿了利慾薰心和粗暴惡俗的政客。政治家跟政客之間有一個非常非常重大的差別,這個差別,我個人認為,就是人文素養的有與無。
二十五年之後,我們再來這裡見面吧。那個時候我坐在台下,視茫茫發蒼蒼、齒牙動搖;意興風發的總統候選人坐在台上。我希望聽到的是你們盡其所能讀了原典之後對世界有什麼自己的心得,希望看見你們如何氣魄開闊、眼光遠大地把我們這個社會帶出歷史的迷宮—-雖然我們永遠在一個更大的迷宮裡—-並且認出下一個世紀星空的位置。
這是一場非常「前現代」的談話,但是我想,在我們還沒有屬於自己的「現代」之前,暫時還不必趕湊別人的熱鬧談「後現代」吧!自己的道路,自己走,一步一個腳印。謝邀……
其實我是來抖機靈的,鄙人胸無點墨,無法提出深刻的見解,只能是憑自己的水平能說多少就說多少吧。我們大陸這邊的中學政治課本說過,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文化是政治和經濟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經濟所決定,又反作用於一定的政治經濟。經濟在政治文化中起決定性作用。文化以及相關的科學理論是順應整個社會經濟發展而產生的,我個人理解就是只要你兜里有幾個鋼鏰,吃飽飯了就自然想去聽戲或者喝喝花酒,這就是文化的體現(不許笑)。
百度百科對於「人文科學」的解釋是:人文科學是指以人的社會存在為研究對象,以揭示人類社會 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為目的的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不僅僅是一種真理性探索,而且還代表了一定的價值觀和社會集團的利益。人文社會科學對社會實踐的依賴,具體體現為社會實踐對人文社會科學的促進和制約兩個方面。——好吧這太抽象了,總之對於整個「科學」來說,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其中包括人文科學)和思維科學是科學體系的三大支柱,缺一不可。
話說回來,世界那麼美,我們為什麼一定要通過硬梆梆的數據圖表看世界呢?也許從宇宙到地球上的花花草草都是起源於大爆炸,但換一套理論來看,也有可能起源於神明無心插柳的創造啊!你看,以文哲史為代表的人文科學給予了我們無窮的想像,為什麼要取消呢?不贊成,雖然我是個大陸人,並且一個理工男
但是文史哲對於一個民族的價值就像是一個國家的戰略物資,平時放在那沒人鳥他,關鍵的時刻總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太過功利主義,大學都應該去掉,多搞一些面向工作、面向未來的技校,那人類進化這麼多年就是把這一路上得到的好東西給扔了?自從有了白學,紅學這種文學研究馬上褪下了高大上的外衣,回歸了讀書文化圈的本質,是完全可以業餘化互聯網論壇化的,沒有必要靠國家養著,更沒必要專門研究,浪費青年人的認知資源在上面。只保留師範生最好,有才能的人自然能寫出驚天巨作,例如理工男文學愛好者大劉。
看完《魔獸世界撕書編年史》,歷史也褪去了民族記憶的華麗外衣,變回了世界觀設定這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保留少數高校定向培養治史專業人才用來編纂近代史和通識教師即可,不定向就業的話,扔到社會上就是一群飽讀聖人之書的廢物,只能找小孩問回字有8種寫法。然而目前卻研究生招得比本科生都多。
哲學已經被♂污名化了,連帶勃學一起成為群眾茶餘飯後的娛樂笑料。即使是真正的哲學,在被近代科學剝離得僅剩的四大分支——邏輯學、形而上學、倫理學、認識論後,現如今也分別被數學集合、官方意識形態辯證唯物主義、博弈論、認知科學所發展、否定和侵蝕,更別說大經濟學大社會學了。作為高校,應該把資源投入到後面這些前沿領域,至於哲學,除了官方意識形態接著擴招,一般人讀讀《蘇菲的世界》就行了。
利益相關,歷史學畢業的理工男,上學時中二得瘋狂修這些課夢想成為三聖,結果成了三廢。推薦閱讀:
※美俄印三個超級大國,怎麼看台灣對印度實力的羨慕和吹捧?
※是不是老版經典的86版《西遊記》從來沒有在台灣播放過?
※台湾统一后会采用何种模式,会设立台湾省还是设立台湾特别行政区?
※如何評價台灣獵雷艦項目疑似採購大陸/香港公司聲納?
※如何看待辜寬敏提出的兩岸兄弟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