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一個在被粉碎成原子之後再組合的人,可以視為只要他還擁有粉碎前的記憶就還是原來的人嗎?

昨天在補石頭門的時候看到中期胸針利用將目前的記憶通過機器覆蓋過去的自己的記憶以此達到時空跳躍的時候,就想到了這個問題

就像在死過一次之後得到重生,但要是失去前世的記憶這一切都會變得毫無意義一樣


一個被翻來覆去問了無數遍的問題……

扔一個舊答案:朋友,請儘力地解釋一下什麼是我? - 王繹心的回答

哲學三大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一直是我們津津樂道的話題,無論是出現在機票上還是門衛的詢問中。可以發現,這三個問題都提到了「我」,那麼,「我」究竟是什麼呢?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從機票的角度可能是「我」的姓名,而門衛則可能更想知道「我」是幹什麼的。但無論是上面的哪一種,都似乎回答不了「『我』是什麼」這個看起來很簡單的問題。如果我們稍微仔細思索一下的話,我們就不得不承認,這個問題並不簡單。

首先,當我們第一次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嘗試思考「我」究竟是什麼的時候,第一反應有可能是——「我」當然就是我呀。然而,這實際上並沒有回答問題。稍微思考之後,我們可能會相信,這個理所當然的「我」,大概就是自己所能控制和支配的事物,也就是我的身體。以身體為「我」,看起來很顯然——我坐了下來,我在寫字,我要去客廳——「我」似乎的確是指我的身體。

然而,再多想一些的話,事情可能會有些變化。一個老套的思想實驗是,假設把你的大腦移植到另一個身體里,那麼新身體和舊身體哪個才是你呢?這時候我們就會發現以身體為「我」的問題了,身體似乎沒那麼關鍵,關鍵的是大腦。大腦在何處,「我」即在何處。這樣,諸如「身體中每一個原子都被一個個替換後『我』還是『我』嗎」之類的問題也不用再討論了——也許把這個問題里的「身體」換成「大腦」還有一定的討論必要。

但是,為了避免過於繁複的說明,讓我們跳過一些太瑣碎的討論,直接進入一個很有趣的思想實驗。實際上,正是這個思想實驗(當時是以未來科技的形式呈現的)引發了兒時的我第一次對「『我』是什麼」的較為認真的思考。簡單來說,這個思想實驗的核心是一種機器,它可以記錄你身體中每一個原子的位置並把信息傳送給另一台機器,之後你的身體可以按照那份信息以原子精確重建。你的所有的記憶和人格——或者說大腦中的數據——都完美無缺地轉移到了新的身體。如果在進行原子記錄時將舊身體毀滅,那在新的你的感覺中,你就只是進行了一次瞬間移動而已——你當然還是你。但是,也許沒那麼當然。假如,某次瞬移沒有毀滅原來的身體,你發現自己還停留在原地,那麼,原來的你當然還是你,但那個複製出來的你呢?如果機器的管理人員告訴你,你已經被傳送到目的地了,這裡的你必須被殺死,雖然這在每次瞬移中都會發生,這次你又會作何感想呢?

可以讓我們稍微鬆口氣的事情是,似乎有人證明了,如果要讓那台機器完全記錄每一個原子,那原身體一定會毀滅,所以上面的事兒並不會發生。但是,如果讓我們再來看兩個關於這種機器的思想實驗呢?第一個:原身體被摧毀,但同時產生了多個複製的「你」,每一個「你」都可能會思索為什麼「我」是在這個而不是所有身體中。第二個:原身體被摧毀,並利用這些來自於原來的你的原子構築一個「你」,這個「你」同那些複製出的新「你」並沒什麼本質不同。第一種情況進一步提醒我們包括記憶與人格等在內的數據並不是「我」,第二種情況則說明了「我」是什麼似乎隱藏在那打碎與重組之間。

發現了什麼嗎?沒錯,連續性。單獨談論身體、大腦或者數據都存在問題,即使這些都改變了,「我」也依舊可以是「我」。只有把「我」看作這些以及更多因素的統一體的連續變化過程,一切關於「『我』是什麼」的追問才能有一個比較好的答案。我之所以是我並不是因為任何孤立的特徵,而是因為現在的我和過去的我之間存在著連續的過渡。即便一個八十歲的老人與他八個月時相比身體中沒有一個原子相同,且他的腦海里也沒有任何八個月時的記憶,他卻仍然可以指著兒時的照片說「那是我」。

然而,量子物理的發展似乎已然告訴了我們,世界是不連續的——至少不是我們以為的那麼連續。無論是時間還是長度,宇宙中的變化很大程度上是分立的。我們剛才提到的連續,很可能只是無數微小的不連續的聯合。結合實驗,我們甚至可以說,世界上原本連「軌跡」之類的概念都沒有(參考延遲選擇實驗),這些僅僅是人們想像出來方便研究和閑談的東西而已。這樣的話,假如連續性和過程都無法很好地解釋「我」到底是什麼,似乎就只剩下一個答案了——靈魂。

經過前面的討論,這時再來看靈魂,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並沒那麼離譜兒。就像前面提到的八十歲的老人和八個月的嬰兒,如果非要為他們尋找什麼相同的事物來說明這是同一個人,可能除了靈魂真的很難再有什麼了。然而,這裡的「靈魂」並不是指大部分宗教所信仰的靈魂,雖然理性並不否認這類靈魂的存在,而它們也可能確實存在(當然很可能與當下科學所說的「存在」涵義不同),但這並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內。我們所說的靈魂,更多的指的是使「我」得以成為「我」的概念。也許,這裡所說的「靈魂」最終與宗教不謀而合,也許它只是如「軌跡」一樣是人們在心裡構建的看待世界的方式。但即使這只是一種虛構的方式,它也照樣有著毋庸置疑的價值,就像人們時時刻刻在毫不猶豫地談論與應用著的「軌跡」等概念一樣。

當然,接受「我」是一個統一體的連續性過程的解釋,也是個不錯的選擇。畢竟我們不必用量子論否定牛頓定律。

現在,無論我們對「『我』是什麼」這個問題有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相信經過以上思考,我們對「我」已然有了不同的認識,得此足矣。

非哲學科班,僅供參考。

以上。


不可能擁有粉碎前的記憶,記憶是基於神經元整體的組合而形成的,組合不再記憶不再。舉個例子,有一百個人在一個小集體內,形成了人際關係網,後來根據每個人的基因都複製了他們,再把他們集合在一起,他們會有同樣的人際關係嗎?顯然他們是彼此陌生的。


原子級別還不夠,至少要能控制到把每一個電子的勢位態都還原才有可能。


不請自來!!

人往往是靠社會關係來定位的,每個人都和上一秒不一樣,但是你依然會覺得他是上一秒那個人。即便長相有所變化,但是因為記憶還在,所以你們的社會關係還在,所以可以說他還是那個人。


不是了,對於生物個體而言,意識必須具有連續性,才能稱得上始終是這個人或者這個生物。如果意識連續性被中斷,哪怕所有原子全體按原先排列,也不再是原先的那個TA了,而成了另一個生物。只不過二者具有相同的思想和生物特性,可以類似於克隆體與母體。

意識被中斷的那一剎那,該生物體就已經死了。TA的肉體再度以原子排列方式重新復生,也只不過是另一個生命。你說的原子打亂再重排,就跟把一個生物一槍打死然後抽取其體細胞進行克隆造出另一生命體沒什麼兩樣。


不可以。

關係很重要。

比方說,一個班100個人,到操場排隊。站好之後解散。下次再到操場集合,還是100個人,跟前一次還是一個隊伍嗎?不是。

我們常傾向於把原子看成同質性的,以為一個原子跟另一個原子無差別。如果留意到每個原子之間的差別,把它們一一編上號,看成像人一樣的個體,就會發現,每個原子排在什麼位置很重要。

2004年,中國女排奧運奪冠,2016年,如果再把趙蕊蕊馮坤那幫04年奪冠的人拉出來,參加奧運,還能不能奪冠?根本不能。

一個原子,在人身上的時候,是一個原子。從人身上分離出來之後,它就不再是之前的原子了。分離後再組合,就更不是以前的原子了。以前的關係被破壞了,或者說,換了新的關係。這就好比讓2004年的女排選手打2016年的奧運,怎麼能贏呢。原子都不是以前的原子了,人還能是以前的人嗎?

這個題到此就答完了。但我還想多聊一點:記憶。

什麼叫記憶呢?100個人到操場集合,解散,再集合。老師說:大家回憶一下上次的位置,都要站在上次的原地。大家回想了一下,互相驗證,站成跟上一次差不多的隊列。

有沒有可能完全一樣。沒可能。

但有可能跟上次比較像。前提是,上次集合時有規則,比如,排成隊列,每行有固定的人數,按高矮個,那麼下次再這樣排,就不太費力。如果根本沒排隊,100個人一窩蜂到操場上,走來走去,奔跑打鬧,想復原某個時刻點的位置,基本不可能,除非專門拍上照片。

也就是說,如果有規則,有秩序,等於說是把一個事件編碼了。要儲存之中經過編碼的事件,所需要的容量就小。這就像電腦上的文件被壓縮一樣,我們記住排隊的原則,隊列就可以記下最好識別的部分,但是,要讓每個人都腳踩在以前的腳印上,毫釐不差,不可能。即便有人和機器的幫助,也還原不到100%的精度。腳印吻合了,還有身體的姿態,對吧。

實際上,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是事件。

因為事件,才有了時間。在人們觀察到事件變化之前,我們說它是一個事件,觀察到它變化了,我們說前後是兩個事件。而實際上,事件一直都在變化。是人們對事件的觀察,建立起來了時間的概念。

所謂記憶,是從事件的作用效果上來看的。

世界上只有事件。或者更準確地說,只有被觀察(分析/思考)到的事件。


首先,推薦這個回答:假如把一個人粉碎成原子再組合,這個人還是原來的人嗎? - 謝熊貓君的回答

看重組之後的狀態了。如果一個黑人老年男性被重組成一個白人中年女性,那當然不一樣。

如果重組後跟分解前一致的話,當然可以認為是同一個人。按題主的意思,我猜測可能是指分解後重組成完全一樣的人,即該生物體所有的原子和分子位置與之前都一致。

換個角度想。

重組之後,記憶還是以前的記憶——"軟體"是不變的。

身體結構也和分解前一樣,意味著任意設備無法檢測出重組前和重組後人的差異,哪怕是原子探針(可以確定物體中原子種類和位置的精密儀器)也不行——「硬體」也沒有變化。

so,有什麼理由認為這不是同一個人呢?甚至我認為重組後有較小差異,比如少了幾根頭髮,多了幾條皺紋,哪怕矮了一點,肝腎脾胃肺都各自多了或少了一小塊,依然可以認為是同一個人。

此問題下某答主的回答,我表示懷疑質疑(面對一個在被粉碎成原子之後再組合的人,可以視為只要他還擁有粉碎前的記憶就還是原來的人嗎? - 王路的回答)

我們常傾向於把原子看成同質性的,以為一個原子跟另一個原子無差別。如果留意到每個原子之間的差別,把它們一一編上號,看成像人一樣的個體,就會發現,每個原子排在什麼位置很重要。

第一句只是答主本人的臆斷,並沒有提出任何證據。後面的推論僅是建立在無根據的猜想之上。

一個原子,在人身上的時候,是一個原子。從人身上分離出來之後,它就不再是之前的原子了。分離後再組合,就更不是以前的原子了。以前的關係被破壞了,或者說,換了新的關係。這就好比讓2004年的女排選手打2016年的奧運,怎麼能贏呢。原子都不是以前的原子了,人還能是以前的人嗎?

同種類的原子無法分辨,無論取下來還是放回去,或者頭上的鐵原子重組到腳上,依然沒有差別。該答主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所以下面舉的例子也沒有借鑒意義。


其實這個問題很早就有解答了吧,問題的關鍵在於連續性,假設是我,現在被粉碎然後又重生了,記憶什麼的都保留,在你看來我沒有任何變化,但是在我看來,在粉碎的那一刻我就死了,而新的那個人根本不是我,他只是替我活在這個世界上而已,我的生命對我的意義終結於粉碎的那一刻,而對他人的意義隨著那個新生的人傳承下去了。


那什麼船餑論。

一個船一個月換一塊木板,很久以後全部的木板都換了。這艘船還是原來的船么?如果不是,什麼時候開始不是的?

個人對於答主的問題的回答:是

如果不是,下一秒的你也並不是你


其實可以多分幾個步驟

1.先記錄你身體的原子排列方式。

2.通過機器利用新的原子按照順序複製一個你出來。

3.將複製前的你殺掉。

你說你是死了,還是沒死?

所以從科學客觀的角度來說,是一個人;但是從主觀思維上看,重組之後就換了一個「我」。


這其實就是人格同一性問題,不知道其它答主為何一點都沒有提到。沒什麼好答的,找到一篇文獻,基本是對以往研究的總結,自己搜著看就行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6630283/answer/38171813

這個答案已經回答的很好了。


我覺得可以從法律上來看。

法律上,一個自然人是以出生為前提的。

也就是從母親肚子裡面出來為前提,按照這個標準,克隆人不是。

而把人打碎可以認為殺死了,再組合後屬於一個新的個體,而且是不基於出生的,甚至可能不能算自然人。


動漫作品EVA中劇場版第二部結尾到第三部開始,主角碇真嗣在第二部結尾因為似神化第一形態的覺醒帶來近三衝擊,到最後被阻止帶入太空軌道封存,十四年後被葛晨里美帶到地面;在這個過程中,主角被初代機以分子形態完全融合為一體,到救下來時又被完全分離;然後對真嗣進行了人格鑒定,確定他完全是第三適格者,也就是14年前的真嗣。如果在這裡人格特徵有變化,那麼會被認為是一個新的人,而不是那個十四年前的那個人,其中還講到了記憶連續性,估計除了物理標準外這個也是一個判斷標準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以前在ted上看到一個演講,末了說了一句話:我們的人生就是我們記憶的集合。說的很對。還看了一部電影忘了叫什麼了,女主只能維持一天的記憶,第二天早上醒來就只能回到20歲的記憶。還有以前有個事情就是一個工人受了傷前額皮質受損,導致性情大變。

所以綜上,個人覺得只要恢復了記憶和恰當的周圍的環境,照樣還是按照原來生活。分解為原子或怎麼樣只要不對大腦結構造成損傷或者改變就無所謂,記憶和情緒等等都是依賴於大腦結構的。


我剪切了一份win10的安裝盤

我又剪切了幾部不可描述的番號


很簡單,小時候的你和現在的你是一個人么?你的細胞在不斷的新陳代謝。

一艘行駛在大海的船日積月累沒一塊材料都被替換它還是曾經的船么?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無論從社會角度還是從其個人角度來看

都是同一個人

如果重製出來了2個人才會引起問題


從小一直也有想這個問題,哈哈哈。

可以控制到最低了的可以重組人的條件,然後拿來傳送,到了目的地的你,只是想上一秒進了傳送器。

下一秒的我,也不會是自己了吧,時間把我在反應不過來的時間裡重組了,老一秒。


推薦閱讀:

判一個無辜的人有罪更糟糕還是判一個有罪的人無罪更糟糕?
朱光潛先生的《西方美學史》為什麼給我的感覺是西方哲學史?
哲學和社會學專業人士如何看待「異化」和「物化」這兩個概念?
為什麼人們傾向於認為體力勞動比腦力勞動低級?
如何評價馬克思的行文風格?

TAG:哲學 | 意識 | 量子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