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公投,很多評論稱之為民主鬧劇。關於民粹主義和精英主義,以及我們的制度,有哪些共通和各自不足?
英國公投引發的關於民主方式的思考
以美國為例,在先賢們設計美國的制度時,就考慮到了要防止簡單民主造成民萃,同時防止黨派壟斷政權。華盛頓當年就說過黨派都是有私心的,民眾們要學會利用黨派,而不是被黨派利用的類似的話。所以我眼裡選舉人制度還是很聰明的選擇,他保證了每個州都能表達自己的聲音,參議院無論大小一律兩票,大選贏家通吃,避免黨員多的黨派壟斷政權,美國之所以把選舉弄這麼複雜,就是要防止這兩種情況。就是要防止簡單民主。我不評論國內的事。
謝邀,簡單點說吧民粹主義:多數說了算,最懶的制度,要TM政府幹嘛,基本上有人類歷史到現在就沒做過什麼正確決定的垃圾制度,全名公投就是這種玩意兒精英主義:專家說了算,理論上最有效的制度,但是因為社會不簡單要做對的事情,還要照顧老百姓情緒,純粹的經營制度容易被推翻,因為老百姓容易不理解你。而且容易滋生權力膨脹造成的私慾膨脹我國制度:在專業和政治兩手都要硬的中庸之道,你關懂專業不行,也要搞好人際關係,你光會搞人際關係也不行,專業不懂該滾蛋滾蛋。個人喜歡這種中庸之道,為啥非要定死了某種注意,哪兒有那麼簡單的完美製度
因為一次被認為是(僅僅是被認為是,因為還沒事事實去驗證)不明智的政治決定,就去質疑「民主原則「的合理性。就如同1933年德國通過選舉,迎來一位獨裁者,便認為這是民主制度的缺憾一樣。中國有一大堆政治上的錯誤決定,是由少數人個人意志所決定的,我們尚且吝於反思,避之不及。當「民主社會」出現一次爭議性決定,就忙不迭得使其為鬧劇,津津樂道於旁觀笑罵。我只能說,當一個民族,已經習慣於不去思考自己的未來,習慣於將自己的命運拱手送於極少數人,甚至以此為天經地義、至全至善,他們遲早會為此付出代價。
參觀博物館的時候突然想到這個問題
Musée du Quai Branly十周年,亞洲區的介紹是圍繞中國展開的,但是沒有中國的展品,在國內參觀過青銅和陶器的展,對比一下,我們青銅的工藝居然領先那麼多,陶 瓷製品就更不用說了,沒有瓷器。看到他們那麼多做不圓的,深感遺憾,因為現在落後的次序反過來了,雖然追趕那麼多年。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真的難以預測,因為單一事件的效應很可能把這個國家帶到溝里,最近發生的一些事情不禁讓人想起民粹主義的諸多問題。就英國公投的結果分布來看,大城市的人,基本都是投留歐的,像倫敦,最近大學生還組織了遊行反對退歐。對於這場投票,很多人評論稱之為一場鬧劇,因為一場投票決定了一個國家的走向,而這個走向是大部分精英階層不願看到的,弊大於利,這樣的民主,算是過分民主么?
人們多年來一直把一些政治觀點分為左或者右,而我們國家文化里有一個中庸,平衡之道。比如帝王術雖然是封建社會的產物,但也講求平衡之道,再比如當下我們國家也一直在國有和民營之間不斷的平衡,進進退退爭論不斷。如果說到民主,近年民粹主義已經被提的很厲害,民粹主義和精英主義,過猶不及,大家不知道怎樣做的時候,平衡還是最佳的方案。
民主的詮釋是什麼,是人民當家作主,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投票,全民參與來決定重大事件的走向。但是這麼民主真的對么?英國公投讓我們不禁反思這個問題。因為投票的人根本不懂,且不說民意調查里百分之十一的人不知道投什麼,就是投票的人裡面,普通老百姓對這個投票的深遠影響也是一知半解的,甚至說是只是了解片面的一方面。
現代社會裡我們對一件事的認知是通過新聞,我們的判斷是基於自己得到的信息,而網路時代信息是最容易被操縱的,你看到的,其實是別人想讓你看到的,大家的判斷只是經驗之談。所以在這個時候,重大事件的走向掌握在根本沒有掌握核心信息的人手裡面合適么?紙牌屋大家看過吧,裡面很經典的劇情就是對輿論的操縱,通過特定事件加媒體來引導輿論的走向,輿論就是民意,民意就是投票結果啊,這樣的民主還叫民主么?這不是電視里的情節,現實中有過之而無不及。
所以國家制度的建設要適合本國的發展,每一個制度的終極目標都是帶領全民走向幸福,大家的目的一樣,手段不同而已,但道路是曲折的,因為沒有制度是完善的。一個完善的制度應該是能平衡大眾的利益權益,讓大眾的利益權益得到保障,同時不把國家的發展帶到溝里。
關於保障方面就是各種法律法規了,保障公民的各種基本權利,同時設計了各種政策,福利,稅收,比如遺產稅,房產稅……來維持社會運轉同時控制貧富差距。至於不把國家帶到溝里,實現途徑不外乎兩種,讓懂的人去投票,或者把老百姓都變成懂的人,前者跟我們類似,而後者將是西方制度追求的理想之一……
但不論哪種方式,在現階段都暴露出了自身的不足。公投的不足已經很明顯了,而懂的人投票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投票的人決定國家走向的時候如何兼顧大部分公民的利益,如何滿足社會各界人士的需求,因為投票人畢竟是少數,在這方面我們國家有很多制度的設計。但不管如何設計,民眾素質還是亟需提高的,因為很多時候看評論就能看岔氣,當然有時候是笑岔氣。素質的體現之一就是能客觀公正冷靜地去分析問題,得到自己的判斷,而不是沒事就去噴,去問候人家全家。可以搞那麼一個叫國民素質發展水平的指數,數據基礎是網友評論,看噴子和冷靜分析的比例,好吧開玩笑的,跑題了。
國家發展很忌諱的是被利益團體綁架,這點在東西方都存在這個問題,儘管不同制度設計中已經盡量進行權利的相互制衡,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所難免,看我們改革改的難度很大就知道了。被綁架了發展著發展著就帶到溝里了,封建制度為什麼幾百年後難逃厄運呢,因為帝王本身就綁架了最大的利益,一言九鼎,特殊歷史事件上,攤上句錯的就往溝里去了,當然封建社會也有智囊團的,甚至有些朝代也尋求權利制衡的,這可以降低風險,但是不論如何這種制度在特殊歷史事件上躺槍的概率極大,因為有時候誰也不會知道這會成為歷史事件啊……不然歷史的寫手裡面也不會有那麼多漏網之魚。歷史是由特殊的歷史事件譜寫的,所以誰想名垂青史,就去成為歷史事件的參與者之一吧,英國首相卡梅倫成功做到了這一點,不過可能歷史評論不太好,教科書上寫這一段的的時候大概不會備註,首相其實不想脫歐的。
什麼樣的民主才是好的,我不知道,但不是西方目前所宣傳的那樣。還有一點,被民主演變了的國家,現在正戰火紛飛呢。
一、非理性脫歐、非理性留歐、理性脫歐、理性留歐都有
二、脫歐未必是壞選項在一些國家,精英主義或民粹主義是可以被選擇的。
在威權國家則不是。比如說,我是DPP的支持者,我基友是KMT的支持者。
我們可以理性地討論,沒必要非黑即白、非對即錯。而我們的制度,通過持續的教育發動一些青年群眾大肆鼓噪,展現出一副民主的景象,
同時還用此告訴那些稍有常識的自由主義者民主有多麼不可行,最重要的是……藉此鼓吹威權的必要性,為了**利益,威權是必要的。怎麼感覺像舊日本軍部一樣謝邀,共同點是其實作為個人都沒有太多話語權,但兩邊都沒有禁絕這一種爭取話語權的機會。只要成為闊佬/精英即可,這很難,但不是沒有機會。區別太多,不勝枚舉,不了解不強答(逃
推薦閱讀:
※古代的人真的分辨不出女扮男裝嗎?
※為什麼中國沒有描述霍去病、陳湯、班超、蘇武、裴行儉、李靖這些人的煌煌戰績的電影?
※歷史上有哪些不可思議但是卻真實發生的事件?
※你最喜歡或者印象最深的明代詩詞是什麼?
※清朝皇帝的妃子真的有那么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