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為什麼要在《倚天》中加入朱元璋、常遇春等知名歷史人物,卻又只給了非常輕微的戲份?

其它作品裡,比如康熙、乾隆、李自成等人,雖然戲份不多,但至少符合其應有的歷史地位。

唯獨在《倚天》里,如朱元璋、常遇春、陳友諒等人,只描寫了成名前的小人物姿態,和歷史上的形象大相徑庭,對劇情也沒有什麼必要的作用。

請問這是為什麼?


比較有意思的問題

金老一生嗜愛圍棋,稱之為「野狐禪」 ,金書裡面圍棋元素著墨不少,對於布局想必也有自己的理解。

黑白子善於弈棋,思路周詳,未勝算,先慮敗,又問:「倘若梅庄之中,無人勝得風少俠的劍法,我們該輸甚麼賭注?」 《笑傲江湖·十九 打賭》

金書當時是以連載形式刊登,一方面金老自身思緒筆力在不斷變化,思路也會不同 ;另一方面寫作同時不斷收到讀者的反饋作出微調。

所以我覺得金老寫書的時候,大方向是有的,但是具體怎麼展開,不到動筆那一刻他可能也不是非常明確。(還有倪匡代了一段回來發現有點崩壞的情況)

因此金老在行文過程中布下了許多暗線,這些暗線未必有用,但是在需要的時候可以即插即用而不需再費筆墨(就像連載版周芷若是周子旺的女兒這條線想必是廢棄不用的線,如果周芷若作為明教後人後面有所作為,再抖出她是周子旺女兒就有點機械降神的意味了)

這些暗線有歷史人物,有虛構角色,終究是為主線服務的。在倚天之中金老主線一直在江湖之上 對於廟堂之人(淺藏輒止)著墨甚少也是可以理解了。

另:金書描寫江湖,也刻畫時代,引入歷史人物對於時代的塑造比較豐滿,而述說歷史描寫歷史人物最大的問題即對於歷史的了解以金老的才學並不是問題,我想也是金老喜歡拉歷史人物出來溜溜的原因,雖然未必推動了劇情發展。(你說為什麼架空小說這麼多?)

再另:金老在書末一般都會有一場戲(或旁白)讓書里各種人物出場一番,如書劍皇宮大戰 、飛狐英雄大會後遇到紅花會群俠、天龍八部雁門關、笑傲梅庄婚禮等。

袁承志一聽之下,神遊海外,壯志頓興,不禁拍案長嘯,說道:「咱們就去將紅毛海盜驅走,到這海島上去做化外之民罷。」當下率領青青、何惕守、啞巴、崔希敏等人,再召集孫仲壽等「山宗」舊人、孟伯飛父子、羅立如、焦宛兒、程青竹、沙天廣、胡桂南、鐵羅漢等豪傑,得了張朝唐、楊鵬舉等人之助,遠征異域,終於在海外開闢了一個新天地。《碧血劍·第二十回 空負安邦志,遂吟去國行 》 (這正面人物基本一網打盡啊)

而歷史人物,就不需要交代了,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歷史進程看官可以自行腦補...(我瞎掰的)

再另另:說一點文不對題的東西

金老先生是極具家國情懷的作家,因此在他的作品裡從不吝於表達他的所見所思所得。(個人認為)然而因為時代背景和個人身份,他一直以江湖之遠的視角去觀察廟堂之上。對於「廟堂之上」的描述始終有一種距離感,隨著主角的成長不斷的把視角上調,從個人到家國,拘於個人視角卻模模糊糊,看不真切,於是淺藏輒止,回到江湖。

從早期的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到後期的笑傲江湖、鹿鼎記他的主人公哪怕已經踏入了廟堂之上,也依然是江湖的做派

曆數一下

陳家洛:紅花會大當家 天字第一號通緝犯

袁承志:七省武林盟主 起義軍一員

郭靖:蒙古金刀駙馬後來鎮守襄陽無太守之名有太守之實

楊過:江湖上一呼百應 聲譽極高

張無忌:明教教主 造反頭子

蕭峰:遼國南院大王

令狐沖:一派之主 黑白通吃

韋小寶:擒鰲拜 平三藩 簽訂《尼布楚條約》 受封一等鹿鼎公

主角們亂入了政治事件,權傾一時,對於手中的權力他們並不懂得怎麼去運用,也不想去運用,並隱隱的感到懼怕與擔憂,最終在時代洪流中筋疲力盡選擇退出。

這種擔憂金老也是說過的。

令狐沖握住她手,柔聲道:「到這時候,難道你還信我不過么?」盈盈凄然一笑,道:「信得過。」隔了一會,幽幽的道:「只是我覺得,一個人武功越練越高,在武林中名氣越來越大,往往性子會變。他自己並不知道,可是種種事情,總是和從前不同了。東方叔叔是這樣,我擔心爹爹,說不定也會這樣。」令狐沖微笑道:「你爹爹不會去練《葵花寶典》上的武功,那寶典早已給他撕得粉碎,便是想練,也不成了。」盈盈道:「我不是說武功,是說一個人的性子。東方叔叔就是不練《葵花寶典》,他當上了日月神教的教主,大權在手,生殺予奪,自然而然的會狂妄自大起來。」《笑傲江湖·第三十一 繡花》

小學開始讀十四天書,並不能理解為什麼張無忌最後退隱。現在想想,也是一種必然,不過我還是認為最後的轉折太突兀了一點(少室山打完我覺得後面應該還有一本才對啊不然明教這麼旺的勢頭怎麼結束得了哪知道你說結束就結束了啊!)

一派胡言 歡迎指正 不勝感激


寫多了就假,寫少了就真。你看金庸的小說,除了鴛鴦刀,笑傲江湖少數幾部之外,基本都涉及到歷史。天龍八部中的遼宋金,射鵰中的宋金元,神鵰中的的楊過殺蒙哥,書劍中的乾隆身份,飛狐中的福康安身份,莫不是將歷史中的野史寫出來,讓大家覺得可信度更高,更加逼真。


寫多了估計就像現在的宮鬥文一樣容易被讀者批歪曲歷史了……


小說中歷史人物的短暫出現,尤其是跟主要角色的交集,起到歷史背景的作用,把虛構的故事以一種歷史的方式融入到歷史當中,極大增強帶入感。

為什麼不多描寫呢?一是沒有必要,二是對歷史人物故事過度的虛構也削弱了他本身的還原歷史的可信度。


我百度來的,明太祖可是賢君,十五歲父母雙亡,做了十年和尚,二十五歲參軍,一路披荊斬棘走到1368年,四十歲登基。中國歷史第一位出身最平凡的皇帝,驅逐胡虜,還我河山,他做到了。早上吃蔬菜豆腐,椅子凳子能用金改銅,堅決打擊腐敗份子,重拳出擊,對於哪些雁過拔毛專門欺負工人老百姓的官員給與了狠狠一擊,打擊奸商。

毛主席評價能君者唐太宗無人出其右,其次朱元璋耳。

金老黑朱元璋又丑又陰險,完全就個陰謀家。不就看太祖出身低微么


起坐標的作用


初看倚天沒啥感覺,後來看了《明朝那些事》以及一些明代史料,看他把朱元璋黑成那樣,覺得不是太對味。


我覺得有幾個回答是文不對題的。題主的問題是一個進階性的問題,為啥在倚天這部小說中,真實的歷史人物戲份相對別的小說,很少且不那麼重要。有的回答的是針對金庸小說為啥有歷史人物的簡單回答。而答案最長的那個沒有抓住重點,也沒有給一個明確的結論。但是有一點是提到了,那就是金庸擅長給故事「埋線」。

要知道金庸的創作過程是沒有修改的,頭天晚上連續敲字,到天剛亮直接送到明報發布連載。所以他的創造可說是一氣呵成,像醉酒的王羲之寫字揮灑的淋漓盡致,看的也痛快。他在寫的時候可能連自己都不知道最後的具體結局會是什麼,但是心中已經有一個宏觀的構圖和基本線條,剩下的就是揮揮洒洒,或濃墨重彩,或輕描淡寫,工筆刻畫,最後一個完整的畫卷呈現出來。那麼前期的伏筆就非常重要了,這也是金庸的擅長之處。


常遇春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不寫不符合時代背景,照實寫又搶了主角風頭。所以只能這樣寫。


讓人產生這就是歷史的錯覺的小說更吸引人。

另外,小說里描述出那麼牛逼的人物,讀者又同時知道這段歷史裡存在某些真實的人物,不讓他們產生點交集實在不合情理。但又不能多寫


稍微告知一個時間,用歷史人物告知時間非常方便。

既然是戲份不多的角色,很少有人對第N配角有什麼角色性格刻畫,借歷史幫忙刻畫這些配角比再憑空造一個人出來簡單而又討巧…

個人是這樣認為的。


查良鏞出生名門世家,門第觀念極重,對於平民出身後逆襲的草莽他其實從心底是看不上的。

這些在他早期作品中尤為明顯:《書劍》基本可以當作自傳讀了。《碧血劍》中袁承志是名將袁崇煥之子。《射鵰》三部曲,郭楊兩人都是名將後代,張無忌也是武當名俠之子。總之就是極為看重血統淵源。

從這點上看,對朱元璋等人的輕描淡寫也就不足為怪了。


推薦閱讀:

你為什麼喜歡楊過?
在後期楊過與老頑童誰更厲害?
讀小說《神鵰俠侶》帶給你什麼感悟?或者什麼收穫?
楊過為什麼對郭襄說「那時候你才真的叫我大哥哥罷」?
《射鵰英雄傳》中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四人之間關係分別如何?

TAG:武俠 | 金庸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