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庫艦在現代戰爭中還有用武之地嗎?
謝邀。
先不論基洛夫級(其實現在應該叫烏沙科夫海軍上將級)是不是真的屬於武庫艦範疇。就現狀而言,缺乏大型水面艦艇的俄羅斯海軍由於經濟困窘、造船業衰敗,明顯後繼乏力,被迫改裝修復仍具潛力的老式艦艇,俄軍留用大多數基洛夫級的可能性更高。
一方面,基洛夫級建造和封存時間不長,工藝水準、原材料質量極佳,在一票老式水面戰艦中質量上乘。高大威猛的基洛夫級也能夠滿足俄海軍「展示肌肉」的需要。另一方面,由於受困於動力系統和艦載機,俄羅斯唯一的「褲子」很難發揮太大作用。而立足於基洛夫級「大而全」的武器系統,由其領銜的海上編隊有著超強的打擊能力。最後,現役的四號艦彼得大帝號在亞丁灣的表現不俗(用戰巡抓海盜……),堅定了高層修復基洛夫級的信心。
所以,除一直在役的老幺彼得大帝號外,俄羅斯海軍已經開始逐步對艦況較好的的2艘基洛夫級進行翻新升級:老二拉扎耶夫海軍上將號已經完成翻新(武器系統不更新),開始試航;老三納西莫夫海軍上將號正在北德文斯克進行翻新改裝,根據俄海軍的說法,其將配備P-800「紅寶石」反艦導彈、S-400「凱旋」防空導彈,於2018年入役(如果俄船廠按時施工交貨的話……)。三兄弟表示有點銹不要緊,刷層漆還可以再戰20年。
翻新後的拉扎耶夫海軍上將號
中國海軍的高光時刻:1985年,東海艦隊的重慶號驅逐艦(3600噸)攔截拉扎列夫海軍上將號(2.4萬噸,當時叫伏龍芝號)。
而作為1144.1工程的唯一成果、老大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則前途未卜(後三艘屬於1144.2工程,第五艘庫茲涅佐夫號取消),停在北德文斯克生鏽 ,現在連艦名都被現代級(北方艦隊,舷號434)給頂了 。根據艦況來看,雖然主要設備還在,但艦體鏽蝕嚴重,浮力也明顯下降。由於當年賤賣明斯克號等退役軍艦遭到了抨擊,俄軍內部更傾向於將其出售美日拆解。中國即便尋購基洛夫級,也只有購得這一艘的可能。
基洛夫號
但是,適合才是最好的,目前來看,基洛夫號並不適合中國海軍。
蘇聯海軍由於在水面艦艇方面不能與美帝航母編隊抗衡,所以著重發展水下作戰力量,水面艦艇設計思路都是立足擁有強大的多用途能力、打擊航母編隊。戰略上蘇軍水面艦艇盡量在岸基航空兵掩護下活動,封鎖周邊水道,保護戰略核潛艇對美帝本土實施核打擊。如果在遠海上和航母硬杠,現代級等低檔艦艇構成第一波打擊力量,盡量消耗編隊內的宙斯盾護航艦艇,撕開缺口;基洛夫、光榮、奧斯卡級組成打擊主力,攻擊美國航母;蘇聯海軍航母的作用就是為整個編隊提供空中掩護,防禦美帝艦載機的攻擊。基洛夫級的出現反映的是紅海軍的劍走偏鋒的思路,用單艦火力和防空強度,以一種略顯畸形的體系對抗美國的航母編隊。出於對「鐵匠」、「海側衛」和「海支點」的組成的防空圈的不自信,基洛夫在扛著遠程反艦導彈的同時,又裝滿了遠近程防空導彈,致使基洛夫是一種非常全面、但使用靈活性非常差的艦種。
延伸一下,實際上到了80年代,蘇聯海軍也意識到了這套體系的不足,開始悄悄挪動腳步。正規血統航母第比利斯號、里加號相繼下水,9萬噸核動力航母「烏里揚諾夫斯克」開工興建;驅護艦艇開始裝備垂直發射模塊;同時,開始研發類似「戰斧」的「克拉布」導彈。如果蘇聯能夠存活至今,我們很有可能見到多支由「尼米茲斯基」、「提康德羅加斯基」、「阿利·伯克斯基」等組成的,裝載「捕鯨叉斯基」、「戰斧斯基」以及具有精確打擊能力的蘇-33的蘇聯航母特混艦隊。
蘇聯風光不在,俄羅斯如今保留了1艘基洛夫(前文所述,目標是3艘);3艘光榮(建成3艘全部在役,首艦莫斯科號、3號艦瓦良格號都已完成了大修,但艦況不好,2號艦烏斯季諾夫海軍元帥號正在大修);8艘無畏(造了13艘,封存退役5艘);8艘現代(解體前後造了14+3艘,其中9艘退役。現有的8艘中,只有2至3艘能夠出海,剩下「永久大修」)。如果考慮到俄軍還保留了一艘艦隊航母「庫茲涅佐夫」,上述艦艇是大致按照2艘無畏和2艘現代配合1艘光榮、基洛夫組成基本編隊,配屬1艘直升機航母、3至4艘核攻擊潛艇,視情加強艦隊航母。水下的核攻擊潛艇俄軍還可以保證,但造船業沒有能力建造直升機航母,於是採購了兩艘「西北風」來替代(合同告吹是後來的事了)。可以看出,儘管困難重重,但俄海軍還是在儘力維持自己理想中的艦艇編成。
言歸正傳,現在中國海軍明顯走的是美系艦隊體系的路子,兼顧俄式裝備,有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意思。在美國海軍建設理論中,以艦艇協同作戰為原則,以航母編隊為打擊中心,強調武器裝備的分類化、通用化。基洛夫這麼個大傢伙加入進來,既與建軍思路不符,還需要為其派出護航兵力,又要建立單獨的維護體系,並不划算。
技術層面就好分析了。基洛夫噸位極大,號稱「戰巡」。但畢竟是70年代的產物,性能指標並不十分合理。一是2.5萬噸的大塊頭只有96單元的垂髮防空導彈,另有20發反艦導彈。而且垂髮模塊並不通用,各管各的,作戰使用、後勤維護極為複雜。二是雷達性能落後,防空水平並不如新銳的052D。三是艦體布置問題,前後甲板簡潔了不少,但中部雜亂的蘇式「堆積木」並沒什麼太大改觀。隱身能力差倒在其次,電磁兼容問題倒是很讓人撓頭。
基洛夫最突出的是強大的反艦能力,20枚SS-N-19是力量的象徵。但是圍繞19的「導彈領彈」的謠言也過於玄虛。一枚19給一群19引導,領彈一旦被擊落,另一枚會自動拉高,變成領彈繼續制導。19是反艦巡航導彈,不是預警機,它的天線直徑和發射功率不可能有效引導身下的一群導彈飛向幾百公里外的移動目標。這種逆天技術別說70年代技術水平,就是現在的俄羅斯也拿不出來。
此外,19的超長射程不是靠基洛夫自己就能實現的,必須有一系列先決條件。首先要有偵察機,比如圖142確定敵方艦隊的具體位置,持續跟蹤並報告己方艦隊,然後基洛夫編隊高速進入發射陣位發射導彈,預警機負責提供中繼制導,引導19打擊目標。在整個過程中,基洛夫實際上只起到一個發射平台作用,真正起到關鍵作用的是偵察機和預警機。不使用中繼制導,就無法使用遠程反艦導彈;不然則需要出動艦載航空兵與F14、F18爭奪制空權,保護預警機。但這時就產生了悖論,能奪取制空權,用艦載機打擊航母不是更好,幹嘛還費心費力使用遠程反艦導彈呢。
最後就是經濟性。蘇聯強盛的時候,對於造價高昂、維護複雜的基洛夫,也深感壓力巨大,於是又搞出了簡化版的光榮。現在蘇聯解體,整個工業鏈條斷裂、造艦業大幅下滑、裝備基本停產,艦體改造、生產線重開的成本都不啻於天文數字。即便資金充裕,按照俄羅斯現在實力,能不能成功改建都要打上一個問號,這從俄羅斯翻新升級納西莫夫海軍上將號困難重重可見一斑。
即便將改建升級任務交給中國船廠,熟悉圖紙和內部構造,沒有幾年時間下不來。加上拆卸維修、裝備研製、生產採購,時間和資金成本同樣高昂。
最後,費勁扒拉造好了,發現基洛夫能幹的,8000至1萬噸的大驅都能幹,而且成本還便宜、數量又多,何必呢。
所以,這種史前巨獸,不要也罷。看不出來現在的那些新的驅逐艦什麼的和所謂的武庫艦有多大的區別(除了噸位?),尤其是在垂髮通用化的今天。
我倒是覺得,那種民船(或者快速補給艦)改裝的,裝備了垂髮和近防,跟在驅逐艦旁邊,由數據鏈遙控的,類似於手機+充電寶模式,用於暫時擴展導彈數量的「補給,發射一體艦」比較靠譜。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你要先搞清楚什麼叫武庫艦。武庫艦不是其他答主說的基洛夫這樣的大型巡洋艦,實際上武庫艦本身是為了降低打擊成本而想出來的一個注意。上個世紀,美國人在開發出了戰斧這類的對地攻擊巡航導彈之後,認為這是一種對蘇聯威脅巨大的武器。而當時的發射平台少且昂貴。使用核潛艇發射面對著蘇聯海軍強大的反潛能力,少數的水面艦艇也數量不足。使用航母進行空中打擊又面臨著蘇聯強大的攻勢防禦的壓力,所以有了一種攜帶大量巡航導彈進行對地攻擊的戰艦的想法。但是本身這種戰艦是沒有火控系統和對空防禦能力的,巡航導彈的飛行參數全靠發射前裝訂,本艦沒有獲取信息的能力。說白了就是個移動發射架而已。這樣的船別說放到現在,就是在過去也美國人也意識到其意義不大。而你們說的基洛夫不一樣,這是一種世界上最強大作戰能力的水面艦艇,如果經濟條件允許當然是有必要,只不過現在已有的大部分驅逐艦已經能滿足大部分國家海軍的需求罷了。
現在已經不是武器的物理體量完全決定實力的時代了。當然,大體量的平台可以滿足更大的設備的承載,提供更高的能源負載,更多的有效彈藥負載。但處在衝突強度最高處的武器裝備,假使雙方運用它們的戰術水平相同,必然是在核心能力上更領先者佔據優勢,所以你要考慮的是大體量的平台能否帶來核心能力的提升,這大約被這種武器所必需的所有關鍵設備的尺寸和重量所限制。就海軍目前來說,航母的核心能力在於可起降艦載機數量、尺寸、載重、以及對艦載機的指揮、管理、補給能力,所以越造越大。而驅護艦則強調區域防空、對海搜索、反潛,7000-15000噸的排水完全夠了。隨著很多關鍵設備的小型化,還能提高冗餘負載呢。題主對武庫艦的現代化改造設想,實際上等於把它當做一個導彈發射平台,但是這樣的平台,戰術上的價值完全弱於艦載機,所以在所裝備的武器沒有本質變化之前,舊型大艦改造的武庫艦基本沒啥大用,除了不對稱戰爭中用來單純投送火力。
感覺就像美國的A-10,武裝直升機狂虐塔利班,伊拉克軍隊,對上中國,俄羅斯,英,法用這樣打法試試。
性價比太低,航空母艦性價比更高
未來戰艦艦體夠靈活,雷達夠遠程,行動夠隱身,垂髮夠多,導彈夠先進,能夠全球跑,自給力足夠強,就足夠了。最好就是護衛艦的體型,戰列艦的火力,補給艦的自給力,朱姆沃爾特的隱身船體。
實際上之前俄羅斯搞得集裝箱模塊導彈系統蠻有意思,放普通貨船上就具備反艦或對陸攻擊能力,而且夠隱蔽。
你看一下現在庫茲涅佐夫號的艦載雷達警戒範圍和彼得大帝號的雷達警戒範圍你就知道俄國人為啥還要用它了……
之前還有一個改裝俄亥俄使用戰斧導彈的問題 裡面詳細的展示了我心目中最接近武庫艦的例子
武庫艦原本的定義就是只裝備各式武器裝備,擔任火力投送和火力支援的任務,其由於成本的限制,並不具備完善的探測體系和完整的作戰系統,必須依靠整個艦隊體系為其提供信息支持,本質上是一種二線作戰艦艇,不具備獨立作戰能力。而類似基洛夫此類大型核動力巡洋艦作為冷戰時期的水面艦艇的巔峰之作,被淘汰的原因是作戰思路的過時和成本過高的尷尬,題主所給的改裝思路是可行的,但是的確不如發展一款控制噸位和成本的常規水面艦艇。其實,朱姆沃爾特面世後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
感覺武庫艦是另起爐灶,實用性然並卵,」火力支援艦」這個概念更加實用,而且我兔好像也在裝備。火箭炮上艦應該只此一家吧。
我倒覺得現代化改裝主要應該著重數字信息化,把之前的什麼模擬系統啊電子管什麼的都換掉
因為現在的大噸位驅逐艦就差不多是武庫了……
改完了那不就是一艘大噸位的驅逐艦嗎?
推薦閱讀:
※趙國和秦國是親戚,為什麼還要大打出手?
※如果所有的軍艦航速都可以達到時速400KM(布加迪威龍極速差不多這個數)會給世界帶來哪些改變?
※為什麼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在國王被俘以後不馬上另立新君反抗?
※如何看待張召忠開通微博一言未發,粉絲超過4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