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歲的小朋友讀金庸小說,第一本應該推薦哪本?

她平時愛看類似老人與海這樣的書。 但作為影響我整個少年時代的金庸作品,我打算推薦她閱讀,那麼應該從哪一本開始? 我看得第一本是笑傲江湖,一邊放牛一邊看。等思緒轉回到現實,牛也不知道去哪裡了...

感謝各位的回復

其實路遙的書也影響我很大,但我沒有想過推薦給我女兒,畢竟我們經歷過的農村生活可能無法和她取得共鳴。

但金庸的書籍應該不一樣,她是一副瑰麗的畫卷...


看書隨緣,全套擺書架上,讓她自己選吧。


女孩子啊,白馬嘯西風吧。

為什麼是個這二流作品呢?

第一,短,我是一下午看完的,小孩子可以分三天讀,一邊讀你可以一邊講解,或者讓她自己查閱資料,什麼是哈薩克族,西域是哪裡,高昌有怎樣的傳說,等等等等,青少年閱讀,特別是歷史題材(金庸的武俠中歷史元素很濃)故事外的延伸,同樣極具樂趣。

第二,淺,可以當成開胃菜,要是感興趣就繼續看長篇,讀書是有慣性的,比如我小學讀了駱駝祥子,覺得不錯,接著就想看牛天賜傳,然後正紅旗下,四世同堂,一發而不可收,同樣不喜歡也有慣性,也是小學,讀了一半朝花夕拾,沒興趣,結果魯迅的東西就都沒動力看,儘管是班主任推薦的,這種陰影一直保留到大學,看了魯迅先生的雜文,才有所改觀,要是上來就看長篇,結果沒興趣,最後導致沒讀完,容易有陰影,武俠就全都不看了。

第三,比較小清新,不陰謀,不血腥,不私生子,不反英雄。其實金庸先生的作品一般不算重口,除了鹿鼎記不適合孩子(裡面反英雄反的太厲害,而且前半部分小寶還是個十幾歲的孩子,就跟建寧「胡天胡地」而且「頗為受用」,然後還把人家搞懷孕了),其他的陰謀啊,移情別戀啊,寫的比較寫意,我不會阻止我的女兒讀,但是我也不會推薦,這是一個父親的教育態度問題——你喜歡什麼我盡量理解支持,但是我不主動推薦我認為不適合你的東西。

第四,主角是個溫柔善良的女孩紙。武俠裡面,女性做主角的本身不多。並且金庸先生比較直,作品裡有女性為愛人犧牲性命,有一群女性跟同一個愛人殉情,有女性為愛人放棄一切,有兩位佳人為一個愛人掙得不可開交,真正不依附男性,且在人格上全面蓋過男性角色的女性角色,少之又少,而李文秀是其中之一。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家父,表字秀文(?_?)


千萬不要給女兒灌輸「世上有男人值得她付出一切」的思想。千萬不要


不是應該問推薦小朋友看哪幾本嗎,

為什麼問第一本看哪個?

擔心兩代人閱讀取向不同,小朋友根本看不下去?

我設身處地想了一下:

爸爸我在這些書上揮灑了多少青春啊,多少次躲在被窩裡通宵地看了一遍又一遍。

爸爸我鄭重其事地向你推薦,結果你看了半個月才看了6章。

爸爸我情何以堪?

第一本,我選擇《天龍八部》。

因為它最有趣。

有趣在進入主題快,沒有鋪墊,主人公直接登場、遇險、泡妹子、再遇險、再泡妹子、再遇險、泡老爸的妹子、再遇險、泡徒弟。

天龍的開篇,最痛快,險象環生,像大片的節奏。

反之,如果看《射鵰》呢,可能黃蓉還沒出現呢,就棄讀了。

有趣在人物眾多,形形色色,絡繹不絕。熱鬧極了。

有趣在前後呼應。最早出現的無量洞主,本以為是過場的路人,誰知道全書過半,才猛然醒起,原來是童姥的手下啊。早在第一章,段譽和虛竹的命運,就已有了糾葛。全書眾多人物,互相交織,環環相扣。


我的第一本金庸似乎是十一歲看的。

那時小學五年級。

老爸並沒有考慮「孩子應該從哪本開始讀」這種奇怪的問題,只是買了一全套,默默往書架上一擺。

哦,當然,書架上還有一長排的世界名著、一排的世界童話、一排的郭沫若全集、一排的茅盾全集,一排的。。。。總之就那麼淡定地和各種書擺在一起。

然後我就好開心地一本一本讀下去啦。

然後在小學畢業之前就已經看完全集啦。

當然,後來又看了很多遍。。。真的是很美好啊。


希望題主理解的推薦閱讀不等於強迫閱讀:3


好巧我讀第一本武俠就是金庸的笑傲江湖,小五吧,大概十歲。

大概感覺都忘了。後來慢慢悟了幾點。

1.大家都尊敬的人不一定值得尊敬。

2.油嘴滑舌的人不一定是壞人。

3.你遇見的第一個人,不一定會陪你到最後。

但是,明白很多道理,還是不能走完一生。

我還是會屈服於權威,以第一印象度人,還是會迷戀遇見的第一個人

所以,take it easy。一本書並不能感變一個人。


個人認為,喜歡看什麼書純粹是孩子的自由。你可以推薦,但絕不能強迫。

書這種東西能讀到什麼和書本身沒太大的關係,有人就是把《紅樓夢》當黃書看,看個《水滸》也能腦補潘金蓮如何跟西門慶苟且。而《金瓶梅》文學成就也很高。

金庸的小說作為通俗武俠,私以為沒有太多晦澀難懂的文字,作為一個十歲的兒童可以理解字面意思。至於能悟出什麼來,或是受到什麼影響,與個人的性格、自身的經歷、周遭的環境、看書的重點等都有很大的關係。

如果孩子不喜歡金庸的風格,或者讀了兩段提不起太大的興趣,大可不必強迫要求她繼續讀下去。

要是擔心金庸武俠會對孩子造成成長上的影響,私以為無論是否看書,都需要與孩子多溝通。這與看什麼書沒關係。

至於哪本書開始比較好,我覺得哪本都可以。沒什麼好糾結的,不如讓孩子自己挑。


隨手翻了幾個答案簡直要氣炸了,不但滿篇暴力血腥的蓋帽子,還有用封建暗黑童話或者烤串做類比的.你們是真的覺得金庸的小說是封建毒瘤暴力毒藥嘛?這麼多年金學研究都讓狗吃了?

金庸小說的好,不但在於它吸引年輕人對傳統的文化感興趣,而且在於它傳承的是一種真正的山高水長的中國文化,它告訴你人可以不拘小節,但不能有虧大節

讀這些,總比你女兒的童年在格林童話或者小時代和穿越網文中度過好一百倍。(噢,忘了說,真實的格林童話其實也充滿了暗黑和現實諷喻)

------------------------------------------------回來了,來認真說點----------------------------------------------------

首先我們要理清幾個概念:

1.金庸小說是通俗文學,暢銷書,無論其文學性和諷喻意味如何,都不代表它可以和嚴肅文學相提並論。這種性質決定了它的首要目的是通過精心構築故事和懸念來取悅讀者,娛樂大眾,從而獲得更好的銷量。一切拿嚴肅文學的價值和文學性何其相比都是耍流氓。

但是,這不代表它沒有價值,沒有其嚴肅性和內涵。通俗文學一樣可以成為名篇。

另外,在人的閱讀結構中,絕不可能只有嚴肅文學。這就像人總是追求饕餮美食而不能靠營養液過活一樣。同時,通俗文學中所傳達的一些道理和諷喻,往往更容易被理解,更容易被讀者接受,儘管它可能不像嚴肅文學那麼深刻。

2.人一生的閱讀,一定會面臨從兒童文學成人文學轉型的階段。這個階段,對於有的人是9歲10歲,有的人是15,16。像樓主說的,女兒十歲,開始接觸《老人與海》這樣的作品,說明樓主的女兒已經開始進入這個階段了。這個階段適合讀一些帶有嚴肅性與內涵的通俗文學。吸引興趣的同時為之後更好的接觸和理解嚴肅文學做好鋪墊。當然,並不一定選擇金庸的小說。也可以選擇《哈利波特》《魔戒》可以選擇《亂世佳人》《傲慢與偏見》,可以選擇《文化苦旅》《穆斯林的葬禮》,可以選擇《三體》,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也與個人的喜好和性格有關。你這個時丟給她一本《等待戈多》《局外人》,她也看不懂不是?

金庸小說帶給我們什麼?

不錯,是有好勇鬥狠,以武犯禁的暴力元素。但這種對武功和武力的浪漫幻想和深沉反思,在中國文化中,是從莊周的「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到唐傳奇,在到水滸傳,到近代俠客小說一脈相承的。尚武卻不黷武的傳統思想,金庸在書里控制得很好,也引出了很多從古典時代流傳下來的典籍和思考。這比後來許多網路玄幻武俠要高超一萬倍。也確保了金庸的書具有極大的正向理解空間和現實意義。

在一個孩子接觸武俠故事的過程中,究竟是怎樣理解「武」和「俠」,是向走火入魔的暴力幻想,還是向對武力和俠精神的節制與思考。家長的引導非常重要。這時,積極的鼓勵思考和真誠地解釋其中的深刻之處,要遠遠好過一味的禁止。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父母老師越是禁止,越是將其斥為異端,武俠小說中的反抗和叛逆精神越會鼓勵著你拚命讀下去。

「武」是手段,「俠」是內核,武俠小說的精神,脫不開反抗精神。反抗不公,反抗不義,反抗某個階段體制的混亂和朝廷的無道。如果不進行正向的引導而一味打壓,這個時候孩子會在潛意識裡將父母和成人的世界樹立為對立面,想像成壓迫他們的不公。就會出現很多人擔心的,孩子性格變的強烈暴躁與不馴。然而,這恰恰是與武俠精神相反的,忘俠而犢武的情況。

金庸的書里,有許多值得挖掘的正能量和深刻含義。比如宣揚家國大義的同時,也有對狹隘的民族主義的思考。比如講求濟世報國,大丈夫所為,同時又引入了高潔獨善,隱忍出世的思想。講恩怨情仇,快意人生,也講寬容豁達,一笑泯恩仇。講正義正道,同時也講正邪難辨,不能一概而論。在金庸的小說中,有各形各色的人物,他們自己也有多種的選擇。這與真實世界中我們如何自處,是何其的相似?

我們在讀武俠小說的少年時代,可能義氣滿滿,慷慨激昂,也曾經陷入偏執,在長大成人之後對於曾經那段歲月,可能不禁莞爾,或者略有自省。但若能記得山高水長,不忘初心。那麼真是一生的財富。

---------------------------------------------------------------我是分割線------------------------------------------------------------

我!是!女!生!

女生就不能讀武俠嗎?心中的放達與浩氣,慷慨與自信,和男女有什麼關係?

我十歲的時候偷偷出入書店,租著讀遍了金庸的所有小說,我傾慕他可以詩詞歌賦信手拈來,所以自己也去啃李商隱,李漁。我喜歡亢龍有悔喜歡千里不留行,所以也去翻看《易經》《莊子》,我讀過金庸小說之後第一感受是原來世界這麼大,歷史這麼長,我們生活中的矛盾煩惱簡直不值一提。我在小說中讀到的人與社會的衝突,後來再讀《教父》《白鹿原》《羅馬史》時亦心有戚戚。金庸小說中人物的堅韌和自律,在我每次艱辛拼搏時都給我莫大激勵。

說了這麼多,好像沒有回答樓主的問題:如果選擇一本書入門,選擇哪本?

我的推薦是《笑傲江湖》,和題主一樣,也是我進入金庸小說的第一本書。

《笑傲江湖》的主題思想,是正邪不能只看表面,人不能因為門派立場就放棄自己的道德判斷,要堅持自己內心的清明,必要的時候,可以選擇含蘊和退隱。這其實比剛烈易折,往而不復的俠烈,更貼合我們現實生活中可取的人生態度。另外,笑傲江湖中對門派體制的諷喻,對劍氣宗觀念的映射,對愛情的抉擇,對沖盈之道的闡述,也有許多可以深思之處。

知乎有許多討論,不贅述了,送上鏈接

華山派氣宗劍宗之爭的本質是什麼? - 文學

為什麼說《笑傲江湖》是一部政治小說?《笑傲江湖》表達了金庸什麼樣的政治思想? - 武俠小說

如何評價《笑傲江湖》中莫大先生? - 文學

但讀《笑傲江湖》認識金庸小說,會有一定的局限,因為不涉及朝代背景的設定,就難以窺見金庸龐大廣播的歷史情懷。因此如果要繼續往下讀,應選擇

《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

射鵰英雄傳本身比較淺顯易懂,所表達的也是家國民族的忠誠。其中黃藥師在勸郭靖黃蓉北上抗蒙是說「我不遵禮法,但此是小節。在家國大節上卻絕不含糊」(具體記不清了,大意)讓我記了很多年。大學時代,周圍很多人吹噓留學,怒罵祖國,說出國以後別回來了。當時我重讀《射鵰》,中間有一段如暮鼓晨鐘。

郭靖聽得發了呆,出了一會神,說道:「范蠡當然聰明,但像伍子胥與文種那樣,到死還是為國盡忠,那是更加不易了。」黃蓉微笑:「不錯,這叫做『國有道,不變塞焉,強者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者矯。』」郭靖問道:「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黃蓉道:「國家政局清明,你做了大官,但不變從前的操守;國家朝政腐敗,你寧可殺身成仁,也不肯虧了氣節,這才是響噹噹的好男兒大丈夫。」郭靖連連點頭。

《神鵰俠侶》

承襲射鵰的設定,但主旨不再是家國,而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對性格的矯正,對仇恨的理解。

另外,《天龍八部》不建議過早推薦。

《天龍八部》是金庸書里最痛苦的一本,裡面人人皆苦,都陷於「求不得」的折磨。而命運無常,家國立場變幻,對錯矛盾,過於沉重複雜。建議年齡較為大一些再度。

附上我大學時重看笑傲江湖寫的一篇文章,文筆不佳唯做一抒:

山高水長——又見《笑傲江湖》

最近不知怎麼的,又把老版《笑傲江湖》電視劇翻出來懷舊,呂頌賢主演,1996年拍攝,曾讓我們這代多少人在小時候著迷其中,也正是這部電視劇,打開了武俠的大門,讓我一步步走入這個瑰麗的世界,不能自拔。

說起來,那個年代的拍攝技術現在看來真是無足吸引眼球之處,但呂頌賢演的令狐沖飛揚跳脫,卻在沒有別的形象能夠超越。

一邊看著這古舊的畫面,聽著那些曾經爛熟於胸的台詞,一邊回憶著書中的情節,小時候那讓人深深浸入其中的神奇江湖,不覺入迷。江湖夜雨十年燈,恍如一夢。

多少年,多少事,人已經改變了多少,唯一不變的是,我永不會忘卻,江湖是養育我長大的土地,那些長風烈酒的豪情,刀光劍影的傲氣,都埋在每個江湖子弟心裡最深處。

年幼時我認為這個世界——江湖,就應該是這樣,有小人,有俠客,有浪子,也有偽君子,有道貌岸然的武林盟主,也有豪情蓋天的魔教教徒。江湖就應該玩世不恭,就應該嗜酒如命,見到不平之事就應該拔劍相助,哪怕是以卵擊石也不計較退卻。

在那個時候的心裡,江湖大義是那麼顯而易見,桀驁不屈是那麼理所當然。這種堅信曾讓我的成長平添了許多痛苦,而今天,我又讀到衡陽城金盆洗手一章時,才體味到那場面是何其的悲壯與可敬。

劉正風哪怕所有「正道人士」都勸他殺了曲洋之時,仍然清醒地堅持那所謂的「斬妖除魔」實是「背信棄義」。即使賠上身家搭上性命也無怨無悔。在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的勇氣都要解釋為「善」,不是所有的堅持都要解釋為「愛」。還有一種執著是因為山高水長的誠諾與道義。當岳不群勸劉正風說「你只道曲洋是你的朋友,難道這裡這麼多武林同道就不是你的朋友?」劉正風答:「大丈夫有所不為,人家逼我害曲洋,此事萬萬不能,曲大哥若有一句提到要暗害五嶽劍派中任何一位朋友,劉某便鄙視他為人,再也不當他是朋友了!」

少年時我們自詡是江湖豪俠,浩然之輩,認為人生就當如此,然而,歲月如飛刀,生命的大義漸漸被解構為生活的小義,我們都改變了多少?開始計算得失效利,責任義務,甚至情誼友愛都有了斤兩。我們越來越明白有所為,卻淡忘了有所不為。倘若我是劉正風,一邊是自己全家老小,名譽地位,財產世交,一邊是平生知音好友曲洋——只有曲洋嗎?還有人生於世的正氣與良心!

我們常常以他人的期許支持,自身的責任目標來激勵自己。然而,當身臨空無一物的懸崖邊,所有曾經支持你的人都站在你的對立面時,是否還有十足的勇氣堅持自己內心的道義?不到今日,我不曾明白書中的一情一景都是在拷問我們的內心。當大家都靜默不語的時候,我是否也會變作了屠殺時袖手旁邊的縱凶者?

小時候不明白,這樣的堅持是何其艱難與可敬,但是小時候就明白,頂天立地的人生就應該這樣。那血一樣浪漫的真摯,火一樣強烈的豪邁,也許在江湖上已經絕跡了,但卻從無一刻離開我的心裡。

我們愛這片江湖,不只是因為他神奇,更因為他在我們心裡深深地播種了一種浩蕩而高潔的古風。浪漫,不止是出入寒刀冷槍的瀟洒,更是壯烈如酒的豪邁,赤紅如血的執著。

如果要重新選擇,我絕不會後悔,是武俠小說而不是言情或童話陪伴我度過了童年。因為這些江湖的故事從小就教給我——要過高貴孤傲而無愧於心的一生,而不是只要平安幸福即可。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連城訣還是算了…我現在都還覺得它太陰暗……


個人覺得10歲的孩子更適合讀一些想像力更豐富,邏輯和思路更兒童化的故事。

金庸小說的優秀之處在於它是體系化邏輯自洽的,可是正是這種體系化,反而會束縛孩子的想像力。所以我覺得還是等你的女兒上中學以後再推薦她讀吧。這時候讀金庸,相信她會比知道一些武功名字和人物而懂得更多的道理。

而且題主也說了,金庸是影響你少年時代的作品,那就等女兒少年時再讓她讀吧。


我的第一本金庸是雪山飛狐,7歲,基本屬於完全沒看懂。後來長大了再重新看才看明白。

第二本是小學三年級,射鵰。印象最深的是黃蓉做的24孔明月。小孩子處理信息的焦點和成人真的有差別。當然,本質是因為我是個吃貨。

作為女性,我完全忽略所謂殺戮情節,而且我覺得金庸里暴力描述屬於比較少也不血腥的。


我覺得重要的是給小朋友買你讀的版本。畢竟第一印象很重要。因為版本不同很容易吵起來。比如我就看新修版多處不順眼(天龍八部除外)。其他都是浮雲。

我小升初考的很好,要求的獎勵是一套金庸全集。那時十一二歲。

之前讀過倚天和萍蹤俠影,喜歡金庸多過梁羽生,但倚天我也沒有特別喜歡。那時十歲。

買了全套以後,就從第一本開始讀,金庸早期的作品確實很多缺點,小時候也不懂,只知道看的比較快,不會重新去看,以及很喜歡翠羽黃衫。

中間也從表哥那邊偷了一個沒頭沒尾的楊小邪來讀,各種黃賭內容,看的也過癮。那時候可是把它和二月河的小說,都當小黃書來看。

但到後來,就只會再完整的重看金庸,還會挑自己喜歡的某幾部來看。到現在,都還是會有人說,感覺我性格帶俠氣。

所以說,就讓小朋友自己挑選吧。年齡不是問題,審美是自己慢慢摸索出來的,讀著讀著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作品,喜歡什麼情節,閱讀是很自我的體驗,買好各種作品回家,但不干涉閱讀的偏好就好。


早點看笑傲,不然她連東方不敗到底男的女的都不知道就要被電視劇教壞了


金書包羅萬象,它就是這個社會的縮影,而且每次看都會看到不同的東西。對於小孩來說,要帶她從哪個角度看哪個方面,主要還是你怎麼去引導。

男孩從射鵰看我覺得沒問題,十歲小女孩,還是推薦從神鵰看起吧。畢竟寫情名篇,女孩子應該比較容易看進去。預防偶像劇瑪麗蘇洗腦,從樹立正確戀愛觀做起,給她看愛情不是偶像劇里的霸道總裁和痴情備胎爭一個傻白甜。感情的正確打開方式是關心,是欣賞,是付出,是信任,是保護,是託付。神鵰向人展示了這種美好,能讓尤其是第一次看的人相信愛情就是不顧一切,就是至死靡它,就是跌落茫茫紅塵南北西東亦相依,怕獨自活著沒意義。美好的東西才值得人去憧憬去認真對待,認真對待才會慎重才會珍惜。

樹立了對美好的嚮往,再大一些可以帶她順著往下看倚天,一方面故事延續性可以讓她保持閱讀興趣,另一方面楊過的性格過於極端,現實中真如楊過一樣的並不多見,從這點講,張無忌的性格其實更接近一個普通人,更有普遍性。看倚天讓她看到越是優秀的人選擇越多,沒有誰註定是誰的主角。想要就去爭,漂亮女孩也沒有天生就該坐享其成的權利。想要事業請你去爭,看看人周芷若怎麼憑自己努力坐穩峨眉掌門,只有溫柔美貌並不會有什麼卵用;想要愛情請你去爭,看看人趙敏怎麼絕地反擊爭到無忌哥哥,沒有偏要勉強的勇氣你也握不住你的愛情。不光男人,女人的人生里也不應該只有愛情,事業同樣也是你的自強獨立之本。

挖坑待填。。


你讓她隨便看吧

十歲能喜歡看《老人與海》,絕對是早慧了


十歲的小女孩?愛看老人與海?題主你已經被完爆了……

那就只能是《越女劍》了啊。


我十歲的時候已經看完了金庸全套以及各種古典名著,沒什麼理由,只是因為那個時候喜歡。所有的所謂世界名著都是14歲後對國外文學感興趣才開始補看的。

所以題主,只要是大家認可的經典書籍,不用按照年齡段去給她安排,真的要讓孩子自己憑興趣挑,影響你少年時代的作品未必影響她的少年時代,更何況網路時代孩子們的思想已經不是我們可以左右的了。


7歲就把金庸武俠小說讀完的妹紙飄過來回答一下。

我當年是家裡面有整整齊齊擺了一套全集,家裡面沒有刻意推薦,就被我寒假翻出來看完了。當年印象最深的就是射鵰三部曲和天龍八部。因為年紀小,很多大道理是不懂的,就當故事書看。這幾部故事性最強。甚至,我射鵰三部曲是反著看的,因為沒人告訴我這個是有順序的。

順便,當年看完後最感動的是白馬嘯西風,看完哭得稀里嘩啦,我父母都不能理解這有啥好哭的。


題主何不回憶一下自己讀金庸的美好體驗最高峰是在什麼年齡,當時讀的是哪幾部作品?

既然題主的目的是給孩子以人文陶冶,順便培養與自己的共同語言,為什麼不基於自身經驗,在此基礎上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作調整呢?

過早地給孩子讀某些「家長指導級」的書,風險不必高估(涉及損壞肢體、製造殘疾甚或玩命的情節仍有點危險,固然不能怪作品,但若是萬里挑一地攤上了就不免含恨終生),但收益也不能高估。種下的種子可能爛在地里,或者發芽長出些無益無害、總之無聊的東西。


推薦閱讀:

既然人一生都是在修行,那我們如何在二三十歲的時候教育我們的孩子?
如何評價劉鳳科鍾秀勇徐金桂等人離開厚大另創立瑞達法考?新成立的公司前景如何?
教育是應該尊重個體的特立獨行,不同,各自的精彩,還是應該將大多數人認為對的主流思想灌輸給孩子?
如果有機會拿到一張船票,你選擇離開還是留下,遠赴海外生子到底有沒有必要呢?
近年興起的搜題APP對於普通學生(非競賽)的學習有哪些幫助或危害?

TAG:教育 | 文學 | 武俠 | 金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