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記載劉備的死用了殂,是將劉備比作聖人么?

夏四月癸巳,先主殂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先主傳》

集解◎黃恩彤曰:《吳志》於權書
「薨」,《魏志》於丕書「崩」,史為晉諱,強以天王書「崩」之例予之耳。於蜀獨書「先主
殂於永安宮」,蓋書「崩」則礙於帝魏之嫌,是二帝也;書「薨」則沒其帝蜀之義,是無帝
也。故祖《尚書》「帝乃殂落」之文,以尊異之。

殂,往死也。――《說文》

帝乃殂落。――《書?舜典》。

放勛(即堯)乃殂落。――《孟子?萬章上》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諸葛亮《出師表》


殂字,三國時大概是痛惜其死的意思。《三國志·吳書·妃嬪傳》載孫權詔書,有「 朕恨本意不早昭顯,傷後殂逝,不終天祿。 」可見孫權對步夫人逝世的痛惜之情。

具體就劉備來說,應該從《三國志》本身來看,畢竟一人有一人書法。最主要從《蜀書》來看,畢竟某種意義上蜀書自成一套體系,什麼先主、後主、丞相亮,吳書完全沒得比。而且《蜀書》以外劉備之死,我只找到吳主傳「 劉備薨於白帝 」這麼一條。

《蜀書》劉備之死:

後主傳:

三年夏四月,先主於永安宮。

二主妃子傳:

章武二年,追謚皇思夫人,遷葬於蜀,未至而先主殂隕

諸葛亮傳:

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這是陳壽上諸葛亮集表,附在諸葛亮傳中。)

董劉馬陳董呂傳:

(馬謖)先主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霍王向張楊費傳:

(張裔)會先主,諸葛亮遣鄧芝使吳,亮令芝言次可從權請裔。

黃李呂馬王傳

(黃權) 及先主問至,魏群臣咸賀而權獨否。

(李恢) 先主,高定恣睢於越巂,雍闓跋扈於建寧,朱褒反叛於牂牁。

(呂凱) 時雍闓等聞先主於永安,驕黠滋甚。

杜周……卻傳

(張裕)後魏氏之立,先主之,皆如裕所刻。

鄧張宗楊傳:

(鄧芝) 先主於永安…… 丞相諸葛亮深慮權聞先主殂隕,恐有異計,未知所如。

(廖化) 先主,為丞相參軍。

總得來說,還是薨字居多,並未有所尊褒。不過,其實蜀漢對劉備之死就多用殂字,諸葛亮《出師表》有「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後主詔有「 萬國未定,早世遐。 」從劉禪、孫權的也詔書可以看出,殂字並非普通的去世的意思,不然一國之君,一國之後絕不會棄「崩、薨」不用,而用「殂」字。可惜時代久遠,只能略作猜測。

陳壽蜀漢舊臣,大概用此字嘆先主功業未就而死,也可能是沿襲蜀漢官方說法。

之後的司馬光應該注意到了這個問題,《資治通鑒》上,劉備之死是第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分裂時代帝王死亡,自「漢主殂」開始,無論魏蜀吳、南北朝、五代十國,不管用不用某國紀年,稱呼是「某主」還是「帝」「上」,所有皇帝皇后通通用「」,只有晉、隋、唐大一統帝王才用崩。

真是符合他在魏紀里說的那句「 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閏之辨也 。」簡直喪心病狂。

不過從此來看,他似乎認同陳壽用「殂」是不以劉備為諸侯,拔高一等的看法。


特地檢索了一下,殂在二十五史中的用法。

《北史·魏本紀第一》:十二月,晉安帝殂。。。。是月,宋武帝殂。

《北史·魏本紀第二》:五月,宋孝武帝殂。六月丁亥,行幸陰山。

《北史·魏本紀第五》:二年十二月己酉, 中山王殂,時年二十八。三年二月,奉諡曰孝靜皇帝。

《北史·列傳第五十二》:神武苦戰六旬,傷及病死者十四五,智力俱困,因而發疾。其夜遁去。後因此忿恚,遂殂。魏文帝嘉孝寬功,令殿中尚書長孫紹遠、左丞王悅至 玉壁勞問,授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建忠郡公。

《宋史·本紀第三》:三月乙卯朔,周鄭王殂於房州,上素服發哀,輟朝十日,謚曰恭帝,命還葬慶陵之側,陵曰順陵。

《宋史·本紀第二十二》:金主阿骨打殂,弟吳乞買立。

《隋書·帝紀第一》:梁主蕭巋殂,其太子琮嗣立。

《南史》:秋七月己未,零陵王太妃殂,追崇為晉皇后,葬以晉禮。。。。。。戊辰,巴陵王殂,年十五。追尊為齊和帝,葬恭安陵。。。。。。乙丑,江陰王殂,陳志也。追諡梁敬帝。。。。。。。。。。義熙四年正月甲子,殂於東城,追贈豫章公夫人

以上,差不多能夠看出來,基本上是本書所記載他國的帝王及后妃去世用殂,還有極少數重臣去世也用殂。

--------------------------------

又查了《晉書》《南史》《北史》中對各國君主(包括十六國)去世的說法。

例如《南史·宋本紀》:

是歲,魏神元年,太武皇帝伐赫連昌,滅之。乞伏熾盤死

是歲,馮跋死。倭、百濟、呵羅單、林邑、呵羅他、師子等國並遣使朝貢。

秋七月己未,零陵王太妃殂,追崇為晉皇后,葬以晉禮。

二月甲子,元兇劭構逆,帝崩於合殿,時年四十七。謚景皇帝,廟號中宗。

夏五月,魏文成皇帝崩

《南史·齊本紀》:元嘉二十四年

《北史·魏本紀》:泰常元年春二月丁未,姚興死

五月,乞伏熾盤死。

《晉書·載記》以永嘉四年死,在位六年,偽謚光文皇帝,廟號高祖,墓號永光陵。子和立。

太興元年,聰死,在位九年,偽謚曰昭武皇帝,廟號烈宗。

-----

唐順承北朝一系,《晉書》房玄齡撰,《北史》《南史》為李延壽撰,基本上《晉書》中崩殂、薨殂、殂隕連用,例如《晉書·溫嶠傳》「方賴大猷以拯區夏,天不憖遺,早世薨殂,朕用痛悼於厥心。夫褒德銘勳,先王之明典,今
追贈公侍中、大將軍、持節、都督、刺史,公如故,賜錢百萬,布千匹,諡曰忠武,祠以太牢。」在載記中,對十六國君主的去世稱之為「死」。對北魏的君主似乎就記載了「冬十月,魏清河王紹弒其主圭。」

在《北史》中,對十六國君主的去世同樣稱之為「死」,對晉、南朝、前朝的君主去世稱之為「殂」。

在《南史》中,對十六國君主的去世同樣稱之為「死」,對前朝的君主去世稱之為「殂」,對北朝的君主去世稱之為「崩」。

---如有遺漏,敬請指出。


謝黃老師 @黃粱 邀。

案:殂字見於《書·唐典》,則必為經學家注意也,考《白虎通》所記云:「《書》殂落、死者矣,各自見義。堯皆僭痛之,舜見終,各一也。」則白虎觀議定五經異義時,殂乃孤例,故云:「各見其義」。是則兩漢於「殂」,家家別有所解也。惜未見著。考劉熙《釋名·釋喪制》云:「徂落,徂,祚也。福祚殞落也。徂亦往也,言往去落也。」(殂字或作徂,說見《說文·歺部》「殂」欄位玉裁氏注。)其「徂,祚也。福祚殞落也。」獨一家見,未見著錄別者,而「徂亦往也,言往去落也。」則乃本於許君《說文解字》,以是考之,兩漢人有爭議也。按孫星衍氏《尚書古今文註疏》疏此曰:「漢書王莽傳引書曰"遏密之義"。」則殆以為「殂」乃死而不舉樂之義也。其本於文下言「百姓如喪考妣」而發此也,則亦兩漢之遺說。《說文·歺部》「殛」字,段氏注云:「殛本殊殺之名。故其字廁於殤殂殪?之閒。」是段氏亦以殂為殊死也。殤字不成年而死也,殪一發而死也,?,寂寞而死也。依此考,似殂當正當壯年死也。

案北史所記者,如晉安帝死年三十七歲,宋武帝死年五十九歲,魏文成帝死年二十五歲,此皆壯年而死者。或曰:漢昭烈帝死年六十三歲,夫在二十至六十年,謂其壯年可也,然則昭烈帝死年已逾六十年,古者六十年謂耳順,是以老視之,不合其例也。案,夫漢昭烈帝死於東征孫權也,其大志未成,北伐未親,皆阻於大業之道,故陳壽謂其殂,是謂其壯志未酬而身先死也,夫有壯志,何以老者視之乎?諸葛武侯文曰:「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殂兼二義也。殂謂昭烈帝死,又謂昭烈帝伐吳討魏之未成。盧弼集解引黃恩彤說,以為曲筆也,實則不然。陳壽不喜後漢乃公認之,以此,是為陳壽正名乎? 是誣古人不識書乎?黃說不考殂字本來,妄據經解之,為誅心之論,不當據。

又補說如下:

或曰,北史諸十六國豈無壯年而死者哉?其雲死,不雲殂,是無此例也。

曰:說非也。用死字是否乃別正統之語,今為正統之華夏則曰殂、崩、薨,不於正統之蠻夷則曰死。此例乃北史共例也。今於晉安帝、宋武帝、魏成文帝、韋孝寬乃認其為正統之華夏也,今不曰崩而曰殂,正發中道而死之義也;今不曰死而曰殂,正發正統華夏之義也。陳壽《三國志》之文,以魏為正統,是視蜀吳均諸侯也,故於孫權曰薨,於劉備曰殂者,正亦發此意。

或曰:子既如此辨之,則劉備為正統華夏也,正切黃說。

曰:噫嘻!子之不辨史書也如此,以子之言,是韋孝寬為帝王乎?北史之例《列傳五十二》歷歷在目,是重臣諸侯之功業未畢而死曰殂,其例甚明,以此論之,謂黃說確,真強詞奪理耳!


史家的春秋筆法


推薦閱讀:

有哪些牽扯到八王之亂中的歷史人物在三國志或三國演義中也有提及?
曹操讓劉備帶兵去打袁術,後來後悔派人去追為什麼追不回來?不都是曹氏自己的士兵嗎?
劉備稱漢中王時,黃忠是征西將軍,關羽是蕩寇將軍,張飛是征虜將軍?
如果沒有揮師伐吳,火燒連營,而是北出祁山伐魏,蜀國會不會一統天下?
如何評價裴松之對陸遜在襲石陽時,殺良冒功,殺害百姓的觀點?

TAG:劉備 | 禮儀 | 三國志書籍 | 陳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