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西方軍隊在歷史上大多都是對殺形式?多是面對面的陣地戰,或者說有更多的軍陣對戰,直接殺到對面崩潰?
01-16
有人說是因為西方以公民兵居多,有更強榮譽感或者說是自己對國家負責。之類的,我不得其解。然後有人說中國最類似公民兵的是秦朝。
偏見而已。不論是哪兒人,冷兵器時代的作戰都是正奇相輔,正兵結陣對抗,奇兵迂迴包抄。只會用正兵猛干,你會被敵人的奇兵爆菊花打亂陣腳而潰敗、或者在行軍中被敵軍伏擊全滅。只會用奇兵騷擾,只能給對方撓痒痒造成不了致命打擊,玩大發了硬充正兵還會被敵人以逸待勞導致全軍覆沒。
普遍的偏見是覺得西方人注重結陣對抗,東方人注重迂迴包抄。這是很典型的西方思維,西方人覺得文明人作戰都是結陣對抗,野蠻人都喜歡迂迴包抄。
很典型的例子就是,當初我很後悔地買的這本書:本來我想好好讀一讀,提高下我的姿勢水平。結果裡面先是很有板有眼地把讀者當傻瓜一樣解釋了下蒙古人的迂迴包抄戰術,然後講了一個典型的戰例:土木堡之戰……書里大約這樣論述,原文記不大清楚了:雖然經過元朝的統治,中國人也學會了蒙古人的迂迴包抄戰術。但很快他們就沉醉在了和平中,再一次被狡猾的蒙古人用同樣的戰術擊潰。當時我讀的時候覺得,唉?蒙古倆字還沒在歷史上出現的時候,中國人就迂迴包抄上千年了,這跟誰說理去?不過後來仔細想一想,哎呀,我當時真是疏忽了西方人的一片苦心啊!因為西方人覺得中國人是文明的。
而文明人作戰都是結陣對抗的,是不會玩迂迴包抄這樣強盜一般的輕騎兵戰術的。所以文明的中國人是肯定不會用迂迴包抄戰術的。想到這裡,我老淚眾橫。然後我又在另外一本:在這本里我找到了乾貨。一直負責充當迂迴、騷擾等奇兵任務的歐洲輕騎兵,幾乎都有「好色、流氓、酗酒、喜歡逃跑」的印象,所以歐洲人的輕騎兵幾乎都是匈牙利人僱傭軍,這些匈牙利人軍紀極差,喜歡泡馬子,喜歡逃跑,還都很個性地喜歡奇裝異服,為標榜騎士精神的歐洲人所不齒。但是——雖然他們很不受待見,但大夥都掏錢僱傭,打仗沒他們不成啊!所以拿破崙在跟俄羅斯人作戰時,看到俄羅斯那些既能當正兵對抗又能當奇兵騷擾、對輕騎兵身份不但不抵觸甚至還樂在其中的哥薩克人,打心底里就喜歡。所以某些人變相解釋為西方人笨,東方人狡猾狡猾之類可以打住了。
從亞歷山大的夥伴騎兵,到羅馬的僱傭騎兵,再到拿破崙時代的匈牙利驃騎兵,他們都很擅長所謂「東方戰術」。有利地配合了希臘羅馬時代的步兵和中世紀到拿破崙時代的重騎兵。 所以歸根結蒂,這是一種西方人的偏見,很不幸,在西方話語權獨霸天下的現在,居然深入到了中國人的腦髓。看了《羅輯思維》是吧,我覺得這個自媒體就像它的名字一樣,為你思考問題提供一些新的思維方式,至於有關於史實的最好不要多信。因為這個欄目為了可以自洽,對於史實是有選擇性粘貼的。
幾百年前歐洲歷史上有個叫比洛的軍事思想家寫過一篇文章,運用種種幾何計算和史例論證了一個被當時不少歐洲人認同的致勝原則——《應避免交戰而實施機動》然後他就被拿破崙戰爭中無數的戰例事實抽成豬頭,其觀點也被扔進歷史的垃圾桶。「信乎,正兵古人所重也!」——《李衛公問對》
啊哈哈哈公民兵。大家都是自耕農,裝什麼貴族啊。古代的公民是伴隨著奴隸制的一個概念,指的是非奴隸的自由民。天朝也有對應的「國人」
天朝先秦也都是自由民當兵,和「公民兵」性質一樣。
秦朝以後倒沒了,丫直接把奴隸制廢了在下比較了解英法百年戰爭。據我所知,迂迴啊抄後路什麼的戰術當時中世紀的歐洲就已經泛濫了。其實大家都知道攻擊集中優勢兵力打擊對方薄弱位置的道理,只是中國人大多數對西方戰史的細節並不了解,無法從宏觀上看到這些戰略。
比方說聖女貞德的成名戰解奧爾良的圍攻,這一次戰役法軍的第一波救援行動就是繞過英軍主力直接打擊後方的補給線,可是因為英國對後勤線比較上心,這一波攻勢失敗了。從這一戰我們就能發現歐洲軍隊在圍繞後勤線進行軍事行動已經非常重視了。而後來法國由貞德帶領的第二波救援部隊,也是繞開了大路上英軍嚴密部署的盧瓦爾河防線,從盧瓦爾河南部的真空地帶隱秘行軍直插奧爾良城下,直接進入圍城戰場與城內法軍裡應外合。由此亦可見西方人打仗也不是一根筋地正面作戰,對於軍隊巧勁的使用原則西方軍隊一樣是瞭然於心。主要原因還是當時的部隊組織方式,不允許他們施展更為複雜的作戰方式。
首先,古代的軍隊,指揮通信方式極其匱乏,只有「擊鼓進軍、鳴金收兵」這種程度。因而在戰鬥開始後,指揮官無法像現代戰爭一樣對每個作戰單位進行微觀化的掌握與指揮(即使現代軍隊,在實現完全信息化以前,指揮官對戰場態勢的掌握也是以半小時為單位的)。軍隊作戰的效率,也更多取決於事先設計且「以不變應萬變」的陣型。因此軍隊「在殺至一方士氣崩潰」之前,指揮官實無其他改變戰局的努力可做。其次,封建軍隊的兵員,大多源自臨時徵召的農民(維繫脫產全訓的職業軍人,即使數量稀少,在封建時期也是極其昂貴的事情),這些人缺乏訓練更缺乏作戰主動性,軍隊對這些人的控制手段也只能靠最粗糙的封建管理手段(殺敵者賞,猶豫者抽,退縮者斬),即使將他們收攏在方陣當中有組織地作戰已很困難,更別提為其下達複雜、危險且需要應變能力的複雜作戰命令了。事實上,國民黨軍隊在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當中的一潰千里也源於此。相關回答:http://zhihu.com/question/37232849/answer/114672817我想克勞塞維茨可能能代表西方人的軍事思想。他的《戰爭論》說,雖然迂迴作戰很重要,但只是輔助,正面主力作戰才是關鍵。迂迴雖然有時候能帶來奇效,但也有很大的危險性,對軍隊的靈活性、己方對信息的控制程度要求也很高。能大量消滅敵人而獲得勝利的還是在正面戰場上,所以「必須永遠把主力會戰看作戰爭的真正的重心」,奇襲什麼的主要是為了在最後戰場上爭取戰力優勢。克勞塞維茨還認為「翼側攻擊和背後攻擊對勝負決定後的成果的影響,常常比對勝負決定本身的影響要大」,雖然成果也很重要,但是首先要爭取的是勝利。
克勞塞維茨和孫子掐起來估計很好看。一個覺得奇襲就是個輔助勝利還得看會戰,一個認為「以正合以奇勝」。
我就覺得以公民兵居多這事挺搞笑
我們看看第一場有記錄的戰役卡迭石
赫梯用間諜,把埃及引到城下,繞到埃及背後擊潰埃及第一批援軍,然後和城內守兵圍殲埃及主力。從間諜引誘,到伏擊援軍,到包圍戰。哪個地方體現了人家只會正面殺到對方崩潰?
在看看亞歷山大以陸制海,迫降波斯地中海海軍。伊蘇斯大流士突然襲擊,據險截斷亞歷山大後路。
漢尼拔跨越阿爾卑斯,避開正面直擊要害。費邊的截斷補給,不接觸戰略。
人家說是人家說,但自己不多想想看看那就是蠢了。公民兵這種玩意兒早在羅馬帝國後期就已經沒人玩得起了。是什麼給你西方人只打陣地戰的錯覺的……
因為孫武是中國人
我覺得在這個方面,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克勞塞維茨的戰爭理論、西方古典時期中世紀近代的三種傳統戰爭形態的特點,與中國的《孫子兵法》。另外還可以參見基辛格《論中國》開篇講到的中國人的戰略傳統風格。我以為,文化傳統和心理特徵的區別,的確造成了東西方戰爭藝術和思維方式的一定差異。
你玩過魔獸世界嗎?魔獸pk里有三種技能:恢復、傷害和控制。恢復就是戰爭中的補給,傷害就是大規模團戰,控制就是奇兵。三者如果有一方足夠強大就可以不依賴另兩個,而其他時候必須配合補充才行;控制技能雖然不能造成傷害,但是他能切斷恢復(補給),阻止對方的傷害(指揮)並在此期間趁機製造傷害。所以你看古時候那些出奇兵制勝的,很少有殺敵殲滅XX的,大多數是直取首腦或拖住大部隊或擾亂指揮的。
恰恰相反。用兵以能聚能散為上。缺乏紀律,榮譽感和主動性的軍隊必須通過密集編隊保證士兵不逃跑不避戰。只有最優秀的軍隊才能執行運動戰和小分隊戰術。參考這個回答47年中央敢於在西北和胡宗南兜圈子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 馬前卒的回答
這是因為古代的要道就那幾條,你不走大路,你走哪裡,你補寄不要了?你走那條路,我也走那條路,就只能正面剛了。
不是不想派人迂迴,而是古代軍隊的質量,你不怕他跑了?
1.公民兵在羅馬帝國時代晚期就瓦解了,談不上什麼一直。原因就是公民不願當兵,只能徵召蠻族僱傭軍並在服役完成後授予公民權。到最後西羅馬連非蠻族軍隊都沒有,只能整個部族地僱傭蠻族(匈人的阿提拉最初就是作為僱傭軍進入西羅馬,用於鎮壓之前作為僱傭軍進入的西哥特人……)再往後,普遍服役的公民兵直到拿破崙之後才重新被推廣(腓特烈只是在普魯士境內) 2.秦代的公民兵……今天連秦代幾個郡都不清楚,唯一能考證的只有出土的秦簡能說明秦代服役制度……全民服役是在漢代有大規模實行。
哦 冷兵器時代不說了。就說火槍時代吧 那時候還不先進呢 現在槍能打直線 那時候不能啊!只好站一排近距離打 離遠了要歪的 就這樣還不一定能打著人呢
其實我只是想知道解釋清為何西方以少勝多的戰役很多都是正面決戰。何以取得戰術優勢?或者說事實上並不是正面決戰只是我們以為的正面決戰
他還說斯巴達三百勇士呢!呵呵,說書的你就那麼一聽,認真你就輸了
那是你電視劇看多了而已,真的不騙你,要是他們那麼正義無私公平,哪有經濟封鎖,哪有鴉片戰爭,哪有間諜,哪有一戰二戰?你太年輕。
西方軍隊以公民兵居多這事兒從羅馬帝國崩潰之後進入中世紀以來就不存在了,因為並沒有公民。另外冷兵器時代打仗,不對殺難道躲壕溝里打陣地戰么?!
推薦閱讀:
※我軍裝備發展歷程中有哪些「摸著鷹醬過河」的典型案例?
※中國為什麼還沒有淘汰殲7?
※關於美軍士官制度中以老帶新、技能水平評判等細節的問題?
※包頭在軍事上面的意義?
※如何評價特朗普威脅派兵入墨,清理「壞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