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一名攝影記者應該具備哪些素質?
謝邀
提起攝影記者的素質,不由得想起來2015年荷賽(World Press Photo)當代熱點類(Contemporary Issues)組圖一等獎作品《歐洲黑暗之心》涉嫌造假一事來。荷賽作為世界新聞攝影最高獎,一直被攝影記者奉為圭臬,所以不妨從這些年荷賽目光的變遷來尋找未來新聞攝影的趨向,以此審視攝影師自我的追求和表達。一、操守
自攝影師 Giovanni Troilo的一組名為《歐洲黑暗之心》的照片獲得15年荷賽當代熱點類組圖一等獎不久後,攝影師所拍攝的比利時小鎮沙勒羅瓦(Charleroi)鎮長向荷賽官方提出抗議。據攝影師 Troilo稱,該組照片意在表現小鎮正在經歷工業的衰落,失業率的上升,新移民的增加,以及因此引起的大量犯罪行為,不同人群的痛苦,疏離的種種狀態。
小鎮沙勒羅瓦(Charleroi)鋼鐵廠附近民居屋頂上經過的供氣管道但是鎮長向荷賽官方的信件中表示:「攝影師所構建的攝影主題嚴重扭曲了沙勒羅瓦市的現實,詆毀了城市和它的居民,也損害了攝影記者這個職業。」
起初荷賽官方還是比較挺攝影師的,對各方的質疑回應說:
「攝影師在拍攝過程中,沒有指使人們進行一些他們不會做的事,而攝影師亦是根據其所感受、所觀察的情況來拍攝,因此最終判定他沒有違反新聞倫理」
直到比利時攝影記者Bruno Stevens聲明一張關於畫家人體作畫的照片並非拍攝於小鎮,而是拍攝於布魯塞爾時,荷賽官方意識到這些照片確實存在造假可能,於是對其進行調查,並和攝影師Troilo確認圖片確切來源。
(該照片涉及過多裸露畫面故只貼出作者官網 La Ville Noire)而這位攝影師Troilo是個典型的意呆利人,智商捉急的讓人神傷。
最後,荷賽官方取消了Troilo的成績,改由原二等獎"Chollywood"替補。
實際怎麼樣呢?
根據Wiki上的描述,沙勒羅瓦雖然在2000年後,經濟有所起色,但是貧窮率仍十分感人,而在1990年左右,該鎮的確因為工業衰落,居高不下的窮人比例和失業率引起的大量犯罪行為在歐洲臭名昭著。但是這有什麼用呢?攝影師絕大部分照片拍的也是實景,有些質疑本身也高明不到哪裡去,這小鎮可能也就是這德性,絕非人間勝地,否則荷賽委員會評委們比大家高到不知哪裡去了,也不至於被一個意呆利人愚弄,但是一些細微之處有意無意的拼貼和扭曲,讓這組照片從大獎作品淪為笑柄。與此同時,真相呢?這種娛樂性的結尾才是大眾最為關心的事情。,而一個離首都50公里,連中國人都沒去旅遊過的小鎮到底是何現狀,沒有任何人去關心。
二、視角卡帕有句經典的名言如果你拍的不夠好,那是你離得不夠近。(If your photographs aren"t good enough, you"re not close enough.)
但是近二十年來,我們重新審視這句話的時候,是否應當想到一個問題:更直接貼近的觀察方式,是否會使拍攝者視野更為盲目,從而讓信息過於狹窄;作為這些照片的閱讀者,對我們而言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了嗎?
我們顯然獲得的是令人悲觀的答案,這個世界在被那些來自第一線的圖景震撼後,迅速回到了麻木狀態;從拍攝者來說,過分為了追求讓世界震撼,或者是某種信仰去抓取流於表象的瞬間,讓攝影其中蘊含的力量變的膚淺。荷賽正做出一種努力,讓人從流於表面的,情緒上的種種廉價的悲憫,同情或者憤怒中解脫出來,試圖在照片中構築一個廣闊的思考空間。
54th年度照片 by Pietro Masturzo攝影師並未將鏡頭直接對準大選後暴亂實況,或者是種種流血衝突的慘狀,而是選擇在夜幕降臨時對準遠處房頂一名抗議吶喊的婦女。57th年度照片 「signal」 by John Stanmeyer這張照片拍攝的是吉布地城海邊的夜晚,非洲移民們舉起他們的手機嘗試去捕捉鄰國索馬利亞的便宜手機運營商信號,顛覆了我們對於以往骯髒邋遢,一味表現非洲移民苦難的俗套印象,他們正通過這些微弱的信號試圖與親人取得聯繫。John Stanmeyer在ins上寫下了如下文字:「這張照片宛如冰山一角,揭示了一個可能,一個更宏大變革的開始,讓人感到未來的展望和衝擊,從視覺和情感上打動人心」評委會主席ayperi karakuda如是說。
「今天已被問了無數次,《信號》這張照片對我的意義。當我那一夜站在吉布地城的紅海岸邊時,這種感覺就像是我正在拍攝所有的我們自己——你、我、我們的兄弟姐妹——所有人都不顧一切地拚命去嘗試聯繫我們所愛的人。在這個人類移民的脆弱時期,絕望和希望同時交織糾纏著,我們尋求安慰、平衡的感覺,在家的渴望,去重新聯繫上一些穩定的、能讓人安心的東西。這張索馬利亞人的照片嘗試「捕捉」的信號其實是一種反映,當我們所有人站在人性的十字路口時,我們必須要問我們自己,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在全球社會裡去喚起我們對移民、邊界、戰爭、貧窮、科技和溝通障礙這些問題的集體關注。」
在這個情感廉價的年代,影像的力量似乎已經變弱了,我們太容易陷入感動或者憤怒中,當事件的風潮一過,無論多麼震撼的圖景都變成茶餘飯後消遣的材料,或者再也不會有人提起,潛意識裡或許還期待有更震撼的照片來毀你我的三觀。
在天津濱海新區爆炸案起始,大量血腥的現場照片就在各類社交網路中瘋傳,我們出奇的憤怒,去吶喊,去聲討,去祈福,去流淚,但是這熱度有多久呢?能存半個月嗎?我們是發自內心的感同身受,還是一種面對刺激事件的一場應激性群體高潮?
顯然後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自2005年至今,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化工爆炸事故高達18起,死亡人數過百,我們又想起來哪些,同時又忘記了哪些呢?說到底,照片是為了帶給人希望,還是帶給人廉價的刺激感?直面那些慘狀,是不是一種媚俗式的迎合?那些照片,除了給予當事者痛苦回憶,還能留下什麼?
52th突發新聞類(Spot News)一等獎 運送地震中的倖存者 by 陳慶港當下的社會,是個照片資訊爆發的時代,傳統攝影記者的身影正在減弱。當濱海爆炸發生後,微博上第一時間就上傳了無數由當事者第一視角的視頻,引爆了搜索的熱潮,許多媒體採用的也是網友錄製的素材。相對於數十年前的世界,現在整個時代的數碼化和泛媒體化,讓任何一個事件的親歷者,都可以得到第一線的圖像,甚至有些現場,攝影記者是始終無法涉足的。2010年8月5日,智利聖何塞銅礦發生礦難,33名礦工深埋礦井長達68天,他們被救出後,我們看到了一些由礦工自己記錄的照片。攝影師在前後不可能深入第一現場,一名礦工說道
「… this is a good example of a photo from a place where a photojournalist could not possibly have been.」
那麼,攝影記者存在的意義有何延伸?
和親歷者比影像的震撼性?這樣除了牽引輿論還有什麼作用。在這個泛媒體雜訊充斥的年代,能否找回影像應有的力量,帶給眾人思考餘地,對攝影記者來說,視角的轉變,或許能帶來另一種可能的未來。在實際工作中攝影記者和紀實攝影師雖然有有很多共通之處,但也有一些差別。首先望文生義一下:攝影記者,就是攝影+記者。然後我們來細看1、攝影,新聞攝影的最大前提是要獲得清晰可用的圖像,然後在圖像中要盡量包含5W要素(when、where、who、what、why),如果是標題、封面、跨頁圖片,需要能引起人們的注意,有趣味點。如果是組圖、專欄,則要注意邏輯、內容的連續性。新聞圖片最有趣的一點是優秀的新聞圖片經過時間的延宕後,很多會成為優秀的紀實圖片。但新聞不等於紀實,紀實也不等於新聞(牽涉到「紀實攝影」的翻譯問題,在此不展開)。原因就在於優秀新聞圖片首先是在事件發生當時能夠引起較大的關注,在事件發生之後還能持續性地展現出一種力量感,比如(我最愛的)馬克呂布《槍炮與鮮花》,拍攝的是1967年華盛頓反戰遊行,即使脫離了歷史環境,這張圖片仍然震撼人心。2、記者,記者的主要工作是新聞紀錄、報道。攝影記者也是記者,就要求具備新聞工作者的素質,比如良好的文字功底、敏銳的觀察力、極高的新聞敏感度等等。這些東西個人覺得隨便看幾本新聞本科的專業書籍就可以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需要強調的是,優秀的記者需要具有強烈的責任感、正義感、毅力以及挖掘事件真相的決心、解決困難靈活應變的能力,尤其是尤其是尤其是:還原事件真相不受個人情感影響客觀觀察的能力(已經不想吐槽各種標題黨的噱頭了)。最後,攝影記者對身心強度要求極高,要有吃苦的心理準備。挨罵挨打都算清,被各種鬧事者纏上也算小事,隨身扛著攝像機、相機等輕則十幾公斤重則幾十公斤的器材滿山跑,事件發生立馬被窩裡跳起來奔赴現場,哪裡危險往哪鑽都是日常。面對大災難的時候成百上千的屍體在面前時能否不崩潰,領導讓你拍城管、拍攤販、拍下水管道、拍買菜阿姨等等的時候能不能不灰心,還有是否能忍受為了一張圖片從日落等到天亮再日落的孤獨和絕望。
個人認為,以上是我所理解的新聞記者必要素質。
ps:當然拍攝能力是前提,如果連焦都對不上…敢於尊重事實,有仁義之心但不乏雷霆手段。
1.同理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被攝對象眼淚就要流下來的時刻,太多攝影記者直接推上鏡頭來個眼睛的大特寫。想想如果是自己被這樣拍,心裡能好受嗎,何況很多受訪者都受過心靈創傷。另一個例子是之前發生過記者爬上救護車的事情,這種記者太添堵,所以具備同理心的記者很重要。2.好奇心。《中國時報》前總編輯王健壯老師說過一句話:「如果你在馬路上看見一輛救護車,你沒有跟上去看看發生什麼事的慾望,那你可能就不適合做記者。」3.機智。有人阻撓拍攝時,快速做出反應很重要,比如藏好相機內存卡,保護好自己等等。
4.不要過多地推拉鏡頭。
人的眼睛沒辦法自如地推拉,所以過多地推拉鏡頭會讓人產生不舒服感。國內很多攝影記者都會過度推拉鏡頭,因而會有不專業感。5.畫面感。能用圖片或畫面講清楚的故事,就別用文字來講故事,畫面比文字更有力。6.我只是個傳媒小學生,以上答案很多都是老師對我們的要求,與君共勉。也感恩我遇到很多講真話的老師。這是我最崇拜的攝影師——羅伯特-卡帕「如果你的照片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的不夠近」
半夜看題斗膽回答,在某省會城市紙媒擔任攝影記者,不同的媒體態度不一,所以對照片的要求也就不一樣,比如天津爆炸事件新京報連續的頭版報導而有些報紙則視而不見。這是大環境下的尺度。這種重大題材的新聞事件每個新聞人都想參與其中,但由於體制原因你懂的~你所能做的就是先拍好普通的新聞照片,時刻準備著接受調度。我現在基本沒有休息時間,雖然很累但我很享受每次外出採訪的機會,它讓我接觸了各色各樣的人和事。
其實攝影記者蠻苦逼的,我們部門的各位同事身上都多多少少有肩周炎 腰肌勞損的毛病,每天背個將近二十斤的器材風吹日晒,新聞民工是我們最真實的寫照~這一套算是比較輕的了,小三元加個15mm魚眼 50mm 1.8 基本滿足日常需要了,話說回來還是全機身旗艦好用,個人感覺新聞機最重要的性能是對焦速度和高速連拍 對像素反而沒那麼高的要求,這套是我之前實習時自己買的,現在也一直在用,因為我和老闆商量明年奧運會直接上新旗艦所以先暫時用著自己的最後我要向我未來的女朋友道歉,因為我選擇了這份職業,所以有可能會在和你約會的時候突然接到通知需要外出採訪,請你多多原諒。希望你能夠理解……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拍東西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拍東西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拍東西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說三遍你懂的)以上這些與其說是回答,我想用交流應該更合適,歡迎各位知乎大神交流意見。作為攝影記者的女兒 我爸爸從來沒有和我吃過一頓年夜飯 這就是你需要具備的
跑得比誰都快
拍攝飛人的時候不要太興奮 以防帶著小車鏟倒他
不裝逼
最重要的是不要把自己的熱情建立在別人的悲劇上
用北影攝影教科書的內容回答一波,中間有一段說到要想勝任攝影記者的工作,不會攝影不行,僅會攝影也不行。攝影記者首先是記者,還是首先是攝影師?
攝影記者出身的美國著名新聞教育家奧瑟·羅斯戴爾認為,一名攝影記者應該具備10個方面的素質:
1.接受過關於物理學、化學、社會學、語言學、歷史和地理知識等廣泛的基礎教育;
2.具有了解人們及其生活狀況的願望和社會良知;
3.同時具備願意前往任何地方、承擔任何採訪任務的冒險精神和意願,並具有完成微不足道的採訪任務的熱情;
4.對攝影和其他書刊總能饒有興趣;
5.通曉攝影書法、技法;
6.有能力發展出個人風格;
7.掌握了利用文字和圖片相結合的報道手法;
8.具備了藝術、構圖、繪畫和速寫的知識;
9.能夠在被感動時仍保持客觀判斷的能力;
10.保持對突發事件快速反應的敏捷思維和體能。
可以看出羅斯戴爾提出的10條要求里只有第5條是針對攝影的,其他還有第4、第7、第8條涉及到攝影,其他都是對一位攝影師綜合素質的要求。
《中國青年報》多年來一直是中國採用照片最好的報紙之一,引領著中國新聞攝影的進程。已擔任攝影部主任的賀延光認為,豐富的社會閱歷是一位攝影記者成功的必要條件,他這樣描述《中國青年報》的攝影記者:
1.必須熱愛新聞攝影,有敬業精神,將新聞攝影當做自己的生活;
2.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質,懂得我們這個社會,了解我們這個社會;
3.必須了解讀者,了解他們喜歡看什麼樣的照片;
4.必須了解中國新聞攝影的歷史,了解中國新聞攝影走過的彎路,並對此有自己的看法;
5.還應該掌握熟練的攝影技術,能駕馭各種題材。
以上摘自《報道攝影》
在這裡推薦一個自由攝影撰稿人,楊飛
以下是他的一篇訪談
專訪 | 楊飛:對人的關懷是所有藝術的終極意義
原創 2017-08-25 董華茜 非虛構與寫作
他被稱為「不合作」的高校教師,2013年曾因一封公開信在全國引發熱議。
2008年11月14日,他騎自行車從北京出發開始騎行107國道,後到達長沙。2011年3月28日,他再次從長沙出發,經湖南、廣東到達深圳特區。全程總計33天,行程2700多公里,拍攝照片8000多張,成就了一本書《一個人的一零七國道》。
這本書今年9月將由浙江攝影出版社出版,可稱一本當代中國普通人生活的日常實錄,一份珍貴的社會學田野調查檔案。那些沿途中不為人關注的邊緣角落,折射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與對社會病症的批判。
楊飛,1970年生,現居湖南長沙,自由攝影撰稿人、獨立導演。曾多次在中國和新加坡舉辦攝影個展和講座。獨立執導12集紀錄片《老楊的川藏線》,出版有長篇小說《滇藏星空》。
「對人的關懷是所有藝術的終極意義」
——專訪自由攝影撰稿人楊飛
採訪人:董華茜(山東大學威海校區新聞系2016級學生)
矛盾和衝突是這個世界的主線
董華茜:在沒有踏上旅途之前您對107國道是什麼樣的印象?之前有深入了解過嗎?
楊飛:在沒上路之前我想107國道就是一條普通的公路,它實際上也是。之前我沒有機會深入了解,關於這條公路基本查不到什麼資料,現在也是。
董華茜:騎行親眼所見後與之前認知反差最大的是什麼?
楊飛:我知道所見和所想會反差很大,但這個反差之大還是超出了我的預期,破敗和繁華,粗暴與純真、青山綠水和荒山污水等等。
董華茜:穿越107國道途經不同的省份,其中風土人情您有感覺到突出的差別嗎?
楊飛:這要看你怎麼定義風土人情。風土的話,北方的大風和塵土確實過多,缺少樹木和水。 如果要說人,我沒有覺得很大的差別。人都是一半天使一半魔鬼,不分國籍省籍也不分南方北方。
我一般避免說某省或某市甚至某村的人怎麼樣。我在新加坡也遇到邪惡,在中國也遇到善良。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你在某個地方遇到什麼樣的人,很大程度上是看你的運氣,以及你遇到的那個人那時是否正好展示了他善良的一面。
董華茜:107國道沿途充滿發展與落後、富有和貧困、整潔和雜亂、粗暴和純真、現代和傳統的衝突,您怎麼看待這些衝突?
楊飛:矛盾和衝突是這個世界的主線,我一般會比較平靜地看待它們,客觀去記錄。這個世界因為多樣性而可愛,只要不觸及生命和自由這兩個底線,一切存在均是合理。
董華茜:您的書名是《一個人的一零七國道》,為什麼沒有找一個同伴合作?這一路上給您提供過幫助的都有哪些人?
楊飛:藝術創作一般都是單打獨鬥,攝影、文字、音樂、繪畫等等都是一樣,獨自拍攝是很自然的。
另外也是找不到同行者。相比上海到西藏318國道上成群結隊的騎行人,北京到深圳的107國道基本見不到有人長途騎行。
107國道經過的都是人口密集的地區,我不怎麼需要幫助,不過還是遇到不少熱心人,有主動為我引路的,有免費送我粽子的,有邀請我進屋喝茶的等等。
董華茜:您出發是將它視為回家之路,騎行過程中您的心境可曾發生變化?想過要放棄嗎?
楊飛:回家之路有兩層含義,一是從北京回長沙家裡;二是回心靈上的家。當我不想再從事職業旅行攝影之後,我不知道前途何在。
從北京出發之後,一路辛苦騎行拍攝,感覺麻木,沒有多少心境上的變化。但是連續數十天的騎行會增加對這片土地的感情,最後一個黃昏結束騎行的時候我俯瞰大地感覺想哭。
我沒有想過中途放棄,除了在河南新鄭感冒發燒那天。當時我發高燒一個人獨自躺倒在小旅館裡,連客死異鄉的幻覺都出來了。第二天情況好些了,我繼續上路。
董華茜:騎行幫助您走出迷茫了嗎?
楊飛:有一點幫助吧。從北京騎到長沙之後,我結束了旅行攝影師的生涯,重新回到大學教書。
路邊棚居的老人。湖北咸寧,2008年11月。
圖片編號:R0017870.
記錄是為了改變
董華茜:您在微博中提到:「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是生命」,這一路上有拾荒的老人、流浪的漢子、勞碌的工人、小村子裡的兒童,您覺得他們的生存方式對您有何觸動?
楊飛:這一路上讓人難過的故事確實不少。印象最深的是郴州一個路邊店,店主大媽照顧弱智兒子四十年,在談到兒子的將來時,我看到大媽的眼角有淚光。我心裡也和她一樣在哭泣。
社會底層人士的基本生存得不到保障,這觸及了「生命」的底線。我不認為這些是合理的。我們有責任保障人的基本生存權,我記錄它是為了改變它,有朝一日。
董華茜:無論是書中涉及的水污染還是毒奶粉,都是對生命的威脅。我是河北人,河北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比較嚴重,面對這些我們普通人都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您有想過深入拍攝這些嗎?
楊飛:個人確實很無力,但也並不是完全無能為力。再次強調,記錄是為了改變。環境狀況是我107國道拍攝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很想能有時間再深入拍攝這個專題。
董華茜:這本書以圖片為主、文字為輔,為什麼青睞這種形式?有沒有其他形式是您想嘗試?
楊飛:讀者和出版商都喜歡圖文並茂。2008年前後,我半職業化地在從事攝影工作。我希望儘可能客觀記錄107國道,而圖片在記錄的客觀性方面比文字有天生的優勢。
我正在策劃2018年重走107國道,這次我將以視頻記錄為主,拍成一個系列紀錄片。2012年暑假的時候我帶著兩個助手拍攝了318國道成都至拉薩段,共有19個小時的高清素材,我可以先給你看看三分鐘預告片《老楊的川藏線》。
董華茜:您在《老楊的川藏線》後記中說:「在你拿起攝像機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造假了,除非完全偷拍,否則不存在完全真實的紀錄片。」川藏行讓您對紀錄片拍攝有了什麼樣不同於以往的認識?接下來有何打算?
楊飛:真實性是紀錄片的生命,也是我在拍攝中的首要考慮。但問題在於每個人一看到鏡頭,就開始不自然,就開始裝,自覺或不自覺。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系統考慮。目前我想到的有這麼幾點:
第一,在構思和劇本階段就要考慮如何減少被攝對象注意到鏡頭。
第二,在保證影像質量的前提下盡量使用小型器材,比如松下GH系列,甚至手機。在合法的前提下,針孔拍攝也是選項之一。
第三,團隊盡量小,單組兩三個人甚至單人拍攝。
第四,選擇優秀的攝像師。優秀的紀錄片攝像師並不一定要有導演的指示才開機。在導演指明基本意圖之後,攝像師應該有自主開機的意識。這裡我要讚揚《老楊的川藏線》主攝像徐明達同學,雖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是他上手非常快。在拍攝的後期,有不少不錯的場景和瞬間我都沒意識到,但徐同學敏銳地感覺到了並及時開機,悄悄地記錄,達成了很強的真實性和現場感。
第五,多花時間與被攝對象溝通,建立良好的關係。有總結曾說,紀錄片並不難,只要你肯花時間熟悉被攝對象,和他們成為好朋友。要讓被攝對象不再注意到你的攝像機,或者那攝像機就像你的一條狗,你帶著一條狗去拜訪朋友,他是不會在意的。
第六,紀錄片製作人員是否可以干涉被攝對象,對於這個爭議話題,我個人在創作中一直堅持「有限干涉」的原則。所謂有限,就是掌握好「度」。總的原則是:細節可以雕琢,拍攝的手法可以多樣,但片子(和故事)的整體進展不容干涉,否則紀錄片就和搬演的電影(故事片)沒有區別了。這種搬演的所謂紀錄片,即使看起來很美,但是在長期會露陷。不真實的紀錄片是沒有生命力的。
在文學創作中,我們都知道虛構的小說和非虛構的傳記以及報告文學要嚴格區分。虛構的傳記終將被唾棄。視頻的創作也一樣,虛構的電影和非虛構的紀錄片必須嚴格區分。如果你要混和這兩類,在片子的宣傳中一定要加以說明。
第七,在後期剪輯中也要堅持真實和客觀的原則。這個世界不存在絕對的美麗。優秀的紀錄片一定是美醜同時反映的。一個人物傳記的片子如果剪出來全是高大上,它在邏輯上是站不腳的。
我的短期打算是2018年重走107國道(北京—深圳)。這次將以視頻記錄為主。這個107國道紀錄片整體的構思和《老楊的川藏線》相似,我還是以文字和拍照為主,我的助手將用攝像機記錄我的工作過程。
我的長期打算是環球旅行的系列紀錄片,初步計劃是888天騎單車繞地球一圈。很多人都有環球旅行的夢想,但是絕大多數人一輩子也無法實現。我想用視頻的方式幫助大家實現夢想,讓大家坐在沙發上環球,做一個舒舒服服的思想環遊者。
湖南郴州路邊店,店主大媽照顧弱智兒子四十年。
圖片編號:Alim1493
在高牆和雞蛋之間,
我永遠選擇站在雞蛋一邊
董華茜:您是怎樣篩選無用的細節的?
楊飛:和風光攝影不同,人文紀實沒有任何細節是無用的,我們只怕細節不夠。這次騎行107國道總共拍攝了約8000張照片,上傳到網站的約有4000張,片比約為2比1。普通的旅遊和風光攝影工作,片比一般是10比1,20比1或者更低 。
董華茜:您在書中提到很多照片在您看來是垃圾,那您選擇它們的意義是?
楊飛:相對於一般的藝術攝影,發表這麼大量的圖片當然是垃圾了。對於垃圾圖片問題,我在107國道攝影師手記里是這麼寫的:「以前我一直猶豫著要不要把這麼多毫無攝影美感的垃圾片傳上來,浪費讀者的時間與慢性謀殺無異。這麼多垃圾也嚴重影響我的攝影名聲。但最後我還是不遺餘力上傳了近4000張流水賬照片。當然,絕大部分是垃圾,說得好聽點 ,純記錄性的吧。我也是想通過這些圖片反映艱苦的國道攝影工作過程。生活並不都是精選出來的那些畫冊圖片,生活本身大多數就是垃圾。」
董華茜:怎樣寫才能讓讀者感興趣,在自己的表達與讀者的理解之間建立起通道?
楊飛:騎行107國道對我來說是一件比較個人的事,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為了克服自己的迷茫而進行的一次自虐。在拍攝的時候我並沒有想太多讀者的問題。我騎得很辛苦,拍得很隨意,什麼東西引起了我的興趣我就掐一張。話說回來,如果有讀者喜歡,我也是很高興的。
董華茜:您的照片不是單純追求視覺美,能清晰感受到一種人性關懷,這種風格是怎麼形成的?
楊飛:對人的關懷是所有藝術的終極意義,攝影也不例外。同情心是支撐人類社會的重要支柱。作為一個攝影師和寫作人,在高牆和雞蛋之間,我永遠是選擇站在雞蛋一邊。
董華茜:從您的經歷來看,您覺得職業化之後創作自由會受到束縛嗎?您覺得攝影師、作家有沒有職業化的必要?
楊飛:任何愛好一旦變成職業的就會失去它原始的樂趣,我一般不支持藝術愛好職業化。
職業攝影師和寫手的壓力是很大的。人總不能能喝西北風,一旦職業化,考慮賺錢的事多了,考慮藝術的事就少了。
董華茜:有一種說法是,藝術長久以來就是受資助的,您認同這種看法嗎?
楊飛:我基本認同。我的圖文最後都有一個二維碼,有讀者打賞我都很開心。
我的終極理想之一就是靠讀者打賞實現財務自由,與此同時我依然堅持創作自由。
董華茜:您的人生有過幾次重要的辭職,尤其是放棄新加坡的生活和工作選擇留在中國,您後悔過嗎?
楊飛:藝術無國界,我對國籍的觀念很淡薄。離開新加坡回到中國,我一直是不後悔的,直到2011年,中國出現了嚴重的空氣和水污染,我才開始後悔。畢竟生命第一重要。現在我兒子兩歲,我想新加坡對孩子的教育可能是一個較好的選擇。中國的教育制度比較讓人失望。
董華茜:從您初步接觸攝影到今天,您背後的驅動力是什麼?
楊飛:攝影對我來說大部分時間是業餘愛好,堅持下來並不需要太多動力。我喜歡高科技電子產品,喜歡數碼相機。我留戀往昔,而圖片是最好的時間機器。
如果這個107國道專題只能選一張圖片的話,那就是這一張了,它反映了重工業擴張和環境污染之下普通民眾頑強的生命力。湖南郴州。圖片編號:R0045387.
美醜並存就是客觀
董華茜:有些紀實攝影師比如法國艾瑞克·拉弗格長期關注地球上人跡罕至的地區、民族和人群,您是怎麼選擇紀實攝影的題材與對象的?您覺得紀實攝影最大的價值是什麼?
楊飛:發明攝影術的原動力就是記錄。這過去是、將來也依然是攝影最大的價值。
人跡罕至的地區、罕見的民族和人群當然值得拍,但這只是很小一部分人群。我覺得普通人的生活更應該記錄,畢竟這才是生活的主流。
董華茜:紀實攝影要求客觀,非虛構寫作同樣也是,您如何處理個人情感傾向和客觀表達的關係?
楊飛:不存在絕對的客觀,攝影也是一樣。在取景、按下快門的時候,你就已經在表明態度。
不論是寫作還是紀實攝影,我們都應該盡量逼近真實。我特別珍視批評的或者說相反的觀點,並不斷更正自己過去的錯誤。只有這樣才能逼近真實的故事。
在寫作方面,我多用短句,用盡量平和的詞語。強烈的感情並不一定需要強烈的詞句。我不太喜歡夾敘夾議,如果一定需要表明個人情感,我會在平靜敘事之後附加一段。
董華茜:生活美與丑並存,展現美與展現丑,其意義分別是什麼?
楊飛:美醜並存就是客觀。展現美,是為了我們的感情和感官的愉悅。展現丑,是為了改變。如果不能改變,就讓它成為客觀的一部分。
董華茜:您對攝影有理想主義的態度嗎?
楊飛:當我從事職業攝影的時候,我的理想是不為錢而拍攝,喜歡什麼就拍什麼。
當我是一名攝影愛好者的時候,我的理想是永遠有錢有時間,喜歡什麼就拍什麼。
作為紀實攝影師,我的理想是:眼睛就是一個攝像頭,任何時候想拍就拍,不被人察覺。
修路的師傅說,這個小夥子好像來自江西某地,因高考不如意離家出走,神智有點問題,但人挺好打交道,在這一帶逗留很多天了。廣東清新縣龍頸鎮。圖片編號:R0047266
優秀作品的產生是一個思想問題
董華茜:在您出版《滇藏星空》後,您說很多讀者並不那麼關注書中的文字,而只是關注美麗的照片,您怎麼看待文字和照片的關係?您怎麼看待現代人越來越傾向視覺、忽視文字的趨勢?
楊飛:文字並沒有被忽視,我們缺少的是好的文字。
文字和圖片各有所長,有時候一張圖頂一萬句話,有時候一句話頂一萬張圖片。
任何東西做到極致了都很神仙。沈從文的文字,其畫面感就很強,我記得《常德的船》那篇,短短數百字,沅水碼頭上的各式帆船和各種人等躍然紙上,那畫面感比照片還強。
好的攝影作品,尤其是組照,也可以有很強的韻律感,乃至節奏感。
藝術到了極致都是相通的。
董華茜:閱讀《一個人的一零七國道》,感覺充滿了諷刺和荒誕,您覺得這是生活必有的存在嗎?
楊飛:諷刺和荒誕是無所不在的。這就是生活。
但是相比正常國家,中國的荒誕故事要更多一些。如果一切都是以生命和自由為第一考量,至少那種浮現在公路兩邊的社會性的荒誕就會少一些,那時候更多的應該是個人的荒誕。
董華茜:您覺得反諷是不是當今中國比較適合的一種表達手法?您喜歡用怎樣的形式來表達?
楊飛:我認為是的。順便說一下,任何寫作手法都是合適的。中國現在變化巨大,矛盾重重,如果你要尋找戲劇化的創作材料,這裡不會讓你失望。不過,我還是喜歡較為平淡的手法。於無聲處聽驚雷是我喜歡的效果。
真正的大師並不依賴戲劇化的場景,日常生活也是同樣的好材料。
董華茜:一位英國紀實攝影師來過中國八次,他對中國的現狀心存疑慮,認為中國財富在製造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這是一個巨大、殘酷的國家,充滿了戲劇性,氣氛熱烈,一直在變動。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楊飛:我只能部分同意。財富肯定能解決一些問題,至少現在中國絕對貧困的人口大大減少了,絕大部分人都能吃飽飯,這是一個巨大的成就。但是財富分配不公,貧富差距加大,環境問題日漸突出,整個社會充滿了戲劇性。
董華茜:您放棄了記錄中國的攝影計劃,提到原因是發現旅遊業並不是一個綠色產業,那您認為應該怎樣發展「綠色」旅行?
楊飛:是的,以汽車、飛機、酒店和高速公路為基礎的行業不可能綠色。但我們也不必因噎廢食,每年出來玩兩次未嘗不可,坐牢的犯人還要放風呢。但在遊玩中不必追求奢華,消費水平要瞄準當地水準。旅遊的終極目的應該是精神而不是物質。視覺和味蕾的刺激很短暫,如果說思維的樂趣和心靈的歡愉是終極追求的話,這和旅遊沒有必然聯繫。
我提倡不燒汽油的自行車旅行,它同時也可鍛煉身體。拍攝從北京到深圳的107國道也是一次自行車旅行的詳細記錄。
董華茜:您覺得中國的非虛構寫作和紀實攝影前景如何?
楊飛:前景光明,但道路曲折。每個行業活得滋潤的一般只是少數幾個頂尖選手,大多數二三線從業者都像玻璃窗上的蒼蠅,雖然前途光明,但有時會無路可走。
董華茜:作為新聞系的學生掌握攝影和寫作是我們的必修課,您在這兩個方面有什麼建議嗎?
楊飛:寫作和攝影在技術上其實都不難,但優秀作品的產生從根本上來說是一個思想問題而不是技術問題。如果你想拍出優秀的照片,初期階段應該放下相機,多看書,多經歷,多思考。
原文鏈接 專訪 | 楊飛:對人的關懷是所有藝術的終極意義
更多多文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非虛構與寫作
http://weixin.qq.com/r/VS1QSK-EwfK_resr93hH (二維碼自動識別)
您說的如果是電視台或媒體的攝影機,只需要有膀子力氣。
很想知道題主是不是和北青報或多或少有聯繫?
不要臉努力拚搏的精神
柔軟度
請看《夜行者》
首先得有記者的追求真相還原事實的基本素養,其次要具備新聞敏感度能以最快速度抓住事件要點,多角度視覺抓拍。
要會無中生有,見得風便是雨,這樣才能寫出一篇大新聞
推薦閱讀:
※電影 her的畫面風格是什麼 為什麼看起來那麼唯美?
※可變反差放大機的類型,以及目前有哪些推薦機型,比較好的購買渠道?
※機身是尼康D90,鏡頭是AF-S VR 105mm f/2.8G IF-ED,拍紫色為什麼偏藍色?
※win10壁紙hero為什麼要用拍照的手法?
※做相機機械快門的廠商有哪些?